海棠苏轼范例6篇

海棠苏轼范文1

绰约多姿的海棠花有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唐代宰相贾元靖称其为“花中神仙”,历代咏海棠的诗篇数不胜数,但遗憾的是诗圣杜甫一首咏海棠的诗也没有,这是因为杜甫的生母名叫海棠,古人讲究“避尊者讳”,一代诗圣自然不能用自己母亲的名字作诗。

在海棠诗中传颂最广的是北宋坡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079年,苏轼因写诗讽刺新法被弹劾下狱,后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东坡志林》载:“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开时,必为置酒。”后来苏轼还为其写了一首长诗,这就是他海棠诗的代表作之一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曰:“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崖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1084年,苏轼从黄州改贬汝州,途中到阳羡(今江苏宜兴)探望其弟子邵民瞻,随身携带着海棠树苗,并亲手栽植于邵家的天远堂前。之后,苏轼常在信中记挂询问:“海棠无恙乎?”邵回信时也必奉一句:“海棠无恙。”由此可见苏轼爱海棠情之真切。由于苏轼对海棠的喜爱,在当时引起了一股海棠热,甚至影响到整个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海棠也十分垂爱,他曾醉卧在黄州著名的海棠桥上赏海棠,醒来曾题词于桥上“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苦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酿成微笑,半缺瘿瓢共舀。觉倾到,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此外,宋代的文人欧阳修、范成大、杨万里、王十朋等都写过有关海棠的诗词。特别是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更是清新别致,词曰:“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学巨匠陆游对海棠也情有独钟,且看他在84岁时写的一首《海棠》长诗:“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己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奴仆文儿。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何处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细细品读此诗,能感受到诗人梦中见海棠花时的心潮澎湃,要知道,陆游写该诗时距他在蜀中观赏碧鸡坊海棠已有40多年,记忆中的海棠如同昨日新开,对海棠花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此外,陆游还有“衰翁不减少年狂,走马直与飞蝶竞”、“为看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贪看不辞持夜烛,倚狂直欲擅春风”等咏颂海棠的佳句。

海棠苏轼范文2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文学价值;审美价值

苏轼在创作中对“取意”极为重视。其书法风格受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影响较大,尤其在苏轼中年时期,在书法风格上主要吸取颜体精华,晚年开始受唐代书法家李北海书法风格的影响,形成其深厚朴茂的特有风格。《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行草书的经典作品,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此贴苍凉悲情,表达出苏轼被贬后的忧郁心情。本文通过对《黄州寒食帖》的全面分析,探究其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

1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创作背景

宋朝充满变革与创新,冲破唐代对森严法度的崇尚,对于思想情感的抒发更为注重,这一变革风格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书法及哲学等方面均得以充分展现。唐代时期,注重法度,忽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尤其在书法艺术上,格式逐渐僵化,并逐渐形成一种固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形成了阻碍。而宋朝书法则冲破原有束缚,崇尚对个人情感的表达,逐渐形成“尚意”的书法风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坡。作为宋朝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苏轼自幼好读书,酷嗜书画,凭借其天资聪颖、学识渊博,顺利跻身书坛。在创作中重视真实性情、意趣及哲理的表达,其作品均为个人心性的自然流露,并传达其率性真情。为追求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苏轼曾多次尝试酒后作书,以达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人书合一的境界。苏轼的书学理念多源自其以佛道思想为主的哲学思想,注重庄子与禅宗思想中的“无”与“空”,追求书法的“无意”境界。而《黄州寒食帖》即为苏轼书法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例行公事向宋神宗上呈谢表,即《湖州谢上表》,因其笔端带有个人色彩,个人情感见诸文字,表达出对时政的不满。后被御史中丞李定及御史舒、何正臣等人摘取其中语句及其之前作品,以“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名将苏轼逮捕入狱,并引发“乌台诗案”。入狱4个多月后,苏轼于除夕夜被放出狱,并以流放罪犯的身份被贬至黄州,此次的死里逃生,对苏轼来讲可谓是惊心动魄。4个多月的牢狱生活,洗去其人生喧闹,使其对黄州的孤独与静谧产生一种享受之感。《黄州寒食帖》就是在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充分地表达出苏轼惆怅和孤独的心情。[1]

2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文学价值

《黄州寒食帖》为两首无言古诗: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诗为苏轼在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恰逢寒食雨绵绵,本就处于失意状态下的苏轼,在此情境下更添几分酸楚与凄凉之感,对他久逢冷遇的内心产生触动,于是不禁感叹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3年时间里,苏轼日日盼春归,殷切期待回归之日。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春光丝毫不为人的悼惜所动,而残忍地离去,他空怀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却迟迟得不到挥洒的机会。“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如今虽然已经到了生机盎然的季节,但却感受到持续2个月如秋天萧瑟般的春寒,由此可深刻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悲凉的心境。而唯一能够为他带来安慰的也只有幽独清淑的海棠。苏轼将海棠喻作自己,整日孤芳自赏,对万物皆空的禅宗虚幻境界十分向往,只盼所有的困顿、烦闷均可悄悄流走。但是,在其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又无法沉下心去混沌一生,面对当时腐化朽败的朝廷局势,苏轼只能将愤懑之情按捺于心,这样的状态与长期患病不起的少年病愈后鬓发衰白又有何区别。

3 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审美价值

从苏轼的书法风格上来看:首先,《黄州寒食帖》整体点画均显得浓重而又粗壮,横画用笔较轻,竖画则在用笔及墨色上均较重一些,此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丰腴。苏轼在执笔上较为独特,手腕与纸的距离相对更近,笔锋左倾。因此,其字体左侧较为丰富,且点画简短、厚重。其次,《黄州寒食帖》在章法上,行与行的间距较为稀疏,在与纵势的呼应之下,产生灵动且浑厚之感。从整体角度来看,《黄州寒食帖》笔画开张,使墨色呈现出错落有序的感觉。苏轼在行书创作中,非常注重韵味的表达,巧妙运用墨色搭配,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感,在呈现出朴素之感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丝拙趣。最后,从字体结构上,《黄州寒食帖》重点取横势。整体来看,宽博质朴,字体大小对比鲜明,奇特扁平,而“哭途穷”三字所占空间比“在万里也M”五字空间更大,强烈的对比反差,充分地展现出苏轼创作中心绪不稳的状态。

从苏轼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上来看: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代书坛,追捧苏轼书法的人特别多,尤其在《黄州寒食帖》上对当代人的影响尤为深刻。如今,古城黄州各大景点及大街小巷均可看到与苏轼有关的文化产物,不管是在楹柱上,还是在长廊里,苏轼的诗词、字画等作品随处可见。许多黄州本地人将苏轼的诗词、字画挂在厅堂或书房里,以此展现自己对苏轼作品的喜爱。

4 结语

苏轼《黄州寒食帖》字形大小不一,结构左右变换,在用笔方面笔势奔放,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要想真正理解《黄州寒食帖》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需要对同时期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苏轼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同时,需要对其所处的时代及政治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所处环境及其境遇有所感知,以此对此贴的精华进行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李剑锋.命运的交响――《黄州寒食诗帖》赏析[J].中国书法,2014(10):42-55.

[2] 宗晨.《黄州寒食帖》字形技法考察[J].美术教育研究,2016(07):27-28.

海棠苏轼范文3

基本释义:“梨花”指“白头老人”,“海棠”指“红颜少妇”,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

相关典故: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来源:文章屋网 )

海棠苏轼范文4

风气开放、血脉酣畅、元气淋漓的唐代,尽情尽性的光辉照耀之下,花花朵朵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重视,开得从未有过的鲜润、艳丽、恣肆,而且“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并不是“都付与断井颓垣”,直至今日,她们依旧在唐诗里盛开着,芳香四溢――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娇俏可爱的桃花、梨花、李花、杏花,风韵天成的荷花,香染衣襟的桂花,孤标自持的梅花,花中君子的……

历朝历代,爱花的人何其多!

杜甫。这位“肠热心清,圣德之至”的诗圣,是多么喜欢花草啊。在他笔下,简直花影处处,花香不绝:“风含翠筱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因为惜花,难免伤春:“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因为爱花,自然抗议折损花木:“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底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集中体现他一片爱花心肠的,当数《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中一首是这样的:“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面对满树盛开、娇艳动人的桃花,白发苍苍的杜甫居然产生了一个孩子气的问题:到底要爱深红色的,还是要爱浅红色的呢?另一首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茂盛浓密的花朵,那被压得低垂下来的枝条,那时时飞舞的蝴蝶,那客来正好啼鸣的黄莺,组成了一幅动感迷人的春日画卷,蕴含着欣喜之情。

最见诗圣爱花之情的是这首:“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第一句解释自己是爱惜流年时光,不是仅仅爱花爱得要死(其实恰恰证明爱花爱得非比寻常),后面两句说,花一旦盛开就会纷纷凋落,所以还没开的可要商量斟酌着慢慢地开啊。这两句是他对花爱怜的叮嘱,他甚至觉得花苞们懂得“商量”,这里的花不但解语,简直是一群机灵乖巧的小精灵。

白居易。仅看他诗集的标题,便能感觉到他对花的感情到了何等地步:《京兆府新载莲》《赏花》《惜牡丹二首》《秋题牡丹丛》《山石榴寄元九》《大林寺桃花》《采莲曲》《惜花》……而他脍炙人口的名作《忆江南》第一首就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的美景不胜枚举,但在白居易的记忆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江畔的鲜花。对花的眷恋,已不需要更多的证明。

在我看来,爱花的白居易的另一个伟大功勋,就是他影响了苏轼。凡喜爱古典文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热爱苏轼、崇敬苏轼的,大家都习惯称他“坡”,但许多人不知道,这“东坡”二字恰恰和白居易有关。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在被贬为江州司马几年后改任忠州刺史,任期三年,忠州是个偏僻的小地方,诗人自然思乡且寂寞失落,但他能自我排解,他排解的方式就是种花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种桃杏》)在没有花草和园林的地方,自己种下桃和杏,耐心地等待它们开花。他还写了《东坡种花》,其一为:“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自己种花,自己赏花,独自在花树下终日徘徊,这是何等诗意而忘忧的境界?他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终日流连,关切的无非是东坡之上的花花叶叶。就是这些诗,让苏轼给自己取了“东坡”的号。《二老堂诗话》载:“白居易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王直方诗话》亦载:“东坡平日最爱乐天为人,故有诗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又,‘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

坡。这位“赏遍洛阳春”的大文学家,写到花草的笔墨分外清丽动人:“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萱草》)“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赏花》,这是一首回环诗)而《次韵子由岐山下诗》是组诗,共21首,其中写花木的占了14首,诗前有序,说他到了岐山下,要居住一个多月,因为所住的地方北边有一块空地,于是他在这里既凿池又建亭,同时遍植花木。诗人特意说到,“又以斗酒易牡丹一丛于亭之北”,如此苦心经营之后,诗人就在这个世外小桃源中与花共语、细推物理、乐而忘返了。

坡最钟爱海棠花。在 《记游定惠院》一文中,开篇就是:“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诗中也多次写到:“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被贬黄州后,他仍然对海棠旧情不移、爱之更甚:“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痴绝,亦韵绝,遂成赏花惜花的千古绝唱。

张岱。这位小品文集大成者,本就是明末的贾宝玉,极性情、极风雅妙人,对花草自然不会不耽溺。《陶庵梦忆》中《天台牡丹》描写牡丹花团锦簇之美;《朱文懿家桂》记载了一株特别茂盛、自开自谢的桂树;《金乳生花草》写种花高手金乳生,勾勒传神;《梅花书屋》记录自己的梅花书屋四周为牡丹、海棠、茶花、西番莲、蔷薇等密密环绕;《不二斋》的内外则有翠竹、腊梅、建兰、茉莉、、水仙、芍药;《一尺雪》写芍药的异种(珍稀品种);《菊海》是赏菊的惊叹;《范与兰》写植兰高手与他的兰花……张岱是如此的爱花,以至于即便是写风土人情时也常常花影摇曳、花香漂浮:“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深惬。”(《西湖七月半》)

周瘦鹃。当代爱花而得名者,大概就数这位苏州文士了。可怜他生不逢时,亲手创建的“周家花园”在“”的风暴中被摧毁,他本人也如兰草被风雨摧折,但是他深爱过的花草们至今在他写的《花木丛中》一书里径自芬芳,风雨不惊。幸亏这位爱花人、种花人,不然国人爱花的风雅传统,要中断更多年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终于进入可以光明正大种花、堂堂正正爱花的时代。人性回归,性灵复苏,花草明媚,摇曳春风,尔来三十年矣。到今天,谁能说清天下有多少爱花人?

比起祖先和先贤,今天的爱花人是更有福了。不用说可以踏遍世界各地的千山万水寻芳赏花,单说今年秋天,盛大的第八届花博会就在江南开幕――恍若仙笛一声,云霞飞降;花径花山,花岛花田,花溪花谷,满眼花光,目不暇接;呼吸之间,香沁肺腑,举步之际,如入梦境。

海棠苏轼范文5

莫看鸠山跪拜中,南京城阙泪千重。

山口访华携密信,谁认?旌旗招展烈长空。

围堵我方终落败,奇怪?可怜安倍变谦恭。

山姆大叔发狠话,不怕,抬头阔步向前冲!

【定格】

例词:1:欧阳炯《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2: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3: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4:黄庭坚《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

上一首例词下一首例词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暖日闲窗映碧纱,小池春水浸明霞。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数树海棠红欲尽,争忍,玉闺深掩过年华?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独凭绣床方寸乱,肠断,泪珠穿破脸边花。

海棠苏轼范文6

这个翻译让很多人不满,觉得一下子就出戏了。他们指责翻译弄巧成拙,过度发挥。还有人把这位翻译之前的事也揪了出来。《黑衣人3》的中文字幕里,她把一句台词since you're the last Bogladyte standing(你可是残存的最后一个伯格罗多人)译成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倒完全能够明白翻译同志想表达的情怀——或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叫“接地气”——试图用这样的方式与时代接轨。不过说实话,至少对我来说,那种感觉就像看姜昆在春晚讲一些网络段子一样,只会让观众觉得很尴尬,把头深深地垂下去。

这位翻译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属于翻译界的一个流派,叫作“归化派”。此派认为,要让译文风格尽量本土化,这样读者的阅读就不会被不熟悉的事物所干扰——今之所谓“接地气”。这一派的巨头林纾,就曾把《汤姆大叔的小屋》另外起了个名字,叫《黑奴吁天录》,小说里头有一句The kingdom which God will set up,林纾怕中国人不懂天主教,接了一下地气,改成了“世界大同”。他的理由很简单,前者是洋人信徒最高的境界,后者是中国文化里最高尚的理想,两者内涵不一样,但情绪是类似的,只要把这个情绪传达准确就够了。

鲁迅特别反对这种翻译,认为这对原著来说简直就是“削鼻挖眼”,他觉得外国文学就是外国文学,要直译,有一翻一,不要添加那些有的没的。

我倾向于支持鲁迅,也比较喜欢翻译腔,但我并不完全反对归化式的翻译。钱锺书说翻译有所谓“化境”,化得天衣无缝。换言之,你国学水平要是足够牛,翻得技惊四座,那也是本事。纳博科夫在1955年写了一部有争议的恋童小说《Lolita》,后来被拍成了同名电影。现在网上称女童为小萝莉,即从此词派生出来。一般这个词都是音译,洛丽塔,或萝莉塔。但这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中译名,叫《一枝梨花压海棠》。典出苏轼。苏轼有个叫张先的朋友,80岁时娶了一个l8岁的小姑娘,苏轼就写了这句诗嘲笑他。海棠是红颜,梨花是白发。这个典故放在《Lolita》上,意义和意象无比贴合,信达雅俱臻,己入化境。

上一篇方案设计教案

下一篇测绘信息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