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备忘录范例6篇

昆虫备忘录

昆虫备忘录范文1

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我们用微距镜头放大小虫虫的小小世界,关注它们的一动一静,展示它们的繁衍、蜕变、老去的那一瞬。在这个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生物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善待大自然,敬畏生命哪怕是细小如昆虫般的生命。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微距镜头记录的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去聆听精灵的碎语吧。

对话钟茗

L=《旅游世界》 Z =钟茗

L:微距下面的世界真的很奇妙,在我的概念里,微距摄影应该对技术和器材的要求比一般题材的摄影要高些,请问哪些器材是必备的呢?

Z:我不太在乎器材的发烧,一台机身、一只佳能的百微镜头、一个捷信脚架、一条快门线、几只LED电筒差不多就是我野外拍摄的全部器材装备了。不少刚入门的爱好者总是对器材发烧有一种莫名的依赖,寄希望于顶级的器材配备和数量众多的各种附件来提升作品质量是不现实的,恰恰在这些当中就有不少配置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作品所体现的水平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摄影者对拍摄体的审美领悟,器材的价格并不应该成为拍好作品的唯一保证。其实,微距拍摄最重要的还是系统的简洁易用与可靠性,以及你对器材的熟悉度和习惯。

L:看你的虫虫片子的时候,都感觉心潮澎湃,美得激动人心,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有啥技巧?给读者们传授一下。

Z:我们知道,摄影就是一门用光影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艺术。对光的研究,是作品成败之关键所在。在我的作品里,尤其看重用明暗来揭示昆虫的独特之美,即利用光线的明暗来塑造昆虫的形体,以期达到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的目的。当然,更主要的是赋予画面自由地、戏剧性地明暗变化,利用光线来强化主要部分,同时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

对于初学者,首要的工作是熟练的运用光圈、快门,微距摄影的景深非常小,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再者就是光线运用的一般常识了,极具造型能力的侧光、侧逆光和逆光等光线在微距摄影中被广泛的运用,在这一类的光线下,被摄物体的轮廓、线条、扣人心弦的细微之处都显露无遗。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很“硬”的阳光直射,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产生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没有细节,而且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破坏片子的整体效果。

L:昆虫的片子拍出来是美得令人咂舌,但是我想拍摄过程应该没有这么“美”吧。拍摄过程是怎么样的?是不是有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呢,分享一下吧。

Z:昆虫拍摄有时也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森林里的蚊虫、山路中的蚂蝗、草丛间的毒蛇……拍摄过程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我想这也是昆虫摄影从者甚少的缘由,可昆虫世界的美却摄人魂魄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美,往往令我暂时忘却了什么叫“害怕”。当然也会有些令人激动和有趣的事发生,去年夏天,我去天台山进行野外拍摄,发现了一枚快要羽化的蝴蝶蛹。“能拍到自然的羽化过程就像是看到昙花一现,大家都非常兴奋。”同行的朋友将蝶蛹所在的树枝用剪刀剪下,带回成都,在其破茧的那一刻,进行记录拍摄。为了等待羽化的到来,经历了10多天的等待。一天、两天……几天过去了,蝶蛹却毫无变化。那段时间,每晚都守着这只蛹,十多天过去了,终于在一天凌晨,迎来了这一刻, 立刻架好设备,开始拍摄。从破蛹而出的是一只漂亮的金凤蝶,褐黄色的翅膀,纹路清晰。整个羽化过程都用镜头记录了下来,“那真是太美了,这组辛苦等来的图片也被许多摄影爱好者津津乐道。”

昆虫备忘录范文2

【论文关键词】 普通昆虫学;综合自主性实验;实例设计

abstract in order to obtain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plant protection knowledge and creative and synthetic abilities,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single,confirmatory and demonstrative experiments,and enhance comprehensive,independently designed and practicing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second grade,som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ly designed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culture and observation of bombyx mori,so a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master preliminary scientific methods.

key words general entomology;comprenensive and independenty designed experiments;example design

普通昆虫学是最先向植保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具有2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复杂。昆虫种类繁多,占动物界中种类数的70%~80%;个体数量庞大,如沙漠蝗的单个种群个体数可高达250亿个;分布范围广,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处不在。二是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形态学、生物学、生理学、分类学及生态学,其中形态学名称枯燥难记、生物学名词太多易混、分类学特征细微难认、生理学内容庞杂易忘、生态学概念抽象难懂[1-2]。而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又要掌握本课程基本操作技能。因此,普通昆虫学难教难学。

实验课在普通昆虫学教学中占有3/5的比例。实验课能使学生消化、吸收和提炼理论课讲授的知识,是学好普通昆虫学不可替代的环节。而目前普通昆虫学的实验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实验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减少单一性、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自主性和实际操作性实验是普通昆虫学实验课的改革方向。

1 普通昆虫学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开设的限制条件

普通昆虫学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开设具有诸多限制条件。

(1)开设对象的理论水平不足。普通昆虫学是最先向植保专业学生开设的与昆虫相关的课程。开设对象对专业一无所知,对生物知识也知之甚少。此时向学生开设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设计难度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普通昆虫学基本实验的综合、补充、拓展和提升,不是几个基本实验简单相加和重复,这进一步加大了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设计难度。

(2)开设对象的课程重,空闲时间少。二年级本科生课程任务重,空闲时间少。无足够时间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这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尽量少占用学生时间,且能够达到一定的综合程度和自主性。

(3)实验室使用率过高,无法满足低年级学生长时间占用。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教学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实验任务繁重,无法供低年级学生长时间使用。这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尽量少占用实验室,最好能在实验室以外的场所完成。

2 理想实验材料的选择

家蚕是植保专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理想的实验对象,主要有以下理由。

(1)家蚕的饲养、产品开发以及理论研究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家蚕为实验对象,易被学生接受。远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便和家蚕结下了不解之缘,掌握了养蚕缫丝和织绸技术。从汉代开始,大批蚕丝和绢绸便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或通过海运到达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3]。因此,蚕丝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编辑

(3)家蚕经驯化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所需饲养空间小。鞋盒、小纸盒甚至火柴盒、一次性纸杯、各种广口玻璃和塑料容器,均可用于家蚕饲养。学生可在宿舍饲养和观察家蚕。这缓解了教学实验室空间小、使用频率高的压力。

(4)家蚕的个体发育历期与普通昆虫学开设时间吻合。有利于二年级本科生同步感性认知和验证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接触的各种概念、名称和技能。

3 家蚕饲养与观察的实验设计

针对二年级本科生生物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知识不足以及家蚕的个体发育历期与普通昆虫学理论教学同步的特点,家蚕饲养与观察的实验设计宜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3.1 综合性实验

南京农业大学普通昆虫学参考的实验教材为荣秀兰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实验指导》。该实验教材从实验一至实验九大都以形态和生物学观察为主。开设家蚕的饲养与观察实验,可将实验教材中前9个实验的大部分观察内容整合,形成一个综合性大实验。以补充、完善和拓展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昆虫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具体做法是:在春季家蚕越冬卵将孵化时,以3~5粒为一组分装于直径约10 cm的塑料培养皿或一次性纸杯等替代容器中,以湿润棉花球保湿,每个学生1份;同时配备10倍左右的放大镜,以便于观察。在发放越冬卵时,同时给学生2张表格。一张是饲养操作项目记录如每日更换桑叶或人工饲料、清除食物残渣及粪便;另一张是观察项目记录,以避免学生遗忘观察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发育过程。如胚胎发育、孵化、幼虫龄期、幼虫的取食期与漫游期(蜕皮准备期)、蜕皮过程、蜕的收取、化蛹及蛹历期、羽化及展翅、成虫寿命等。二是行为。孵化行为、幼虫对食物的搜寻和摄取行为、蜕皮和化蛹行为、成虫羽化行为、和产卵行为。三是形态。如幼虫和成虫形态(头部包括头壳形状、缝和沟以及硬度、口器、单眼个数及排列、触角;胸部包括胸足和气门;腹部包括腹足、气门和等腹末结构)、蛹发育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和成虫器官的逐步形成等。这些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学生将家蚕越冬卵带回宿舍,自行观察。

3.2 自主性实验

自主性实验不宜太难、太耗时,应是家蚕综合性观察实验内容的延伸。

(1)实验题目的选择。可参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模式将学生3~5个人分为一组,先由实验老师设定多个题目,每组学生选择1个题目进行实验。这些题目包括:一是各个发育阶段的历期。如卵发育历期、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成虫寿命等。温度与各发育阶段历期长短的关系,即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法则。安排此类自主性实验时,可特意将南北朝向不同的几个宿舍的学生分成一组。朝向不同,宿舍里的温度也不同,故这些学生统计的历期长短应有差异,但有效积温相似。结果可印证有效积温法则。二是各种行为的日节律。如取食、蜕皮、化蛹、羽化、和产卵的日节律观察。可改变饲养环境如光照、温度的日变化进一步测定各种行为日节律的调控机制。三是各种农用化合物如蚕桑区农田和蔬菜地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刺激剂、化肥等,各种污染物如重金属、硫化物、粉尘等施用于桑叶或加入人工饲料后对家蚕取食、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以上化学品种类很多,作用机制各异,故可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自主性实验。但应注意选取的化学品必须对人安全。

此外,也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题目,但二年级本科生由于生物学知识不系统,教师应适时指导。选题完成后,各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用具、对照与处理设置、实验记录指标、数据分析方法等。

(2)实验用具。以上自主性实验用具种类有限,如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测定仅需增加1个量程50 ℃的酒精温度计;行为的日节律测定由于多数学生均有手表,不需增加任何实验用具;测定家蚕的取食量仅需增加坐标纸(量桑叶面积)或天平(称取人工饲料重量);测定家蚕的生长速度也仅需增加天平。此外,以上自主性实验操作步骤也简单,均可在学生宿舍完成。

(3)实验的互动过程。在家蚕饲养与观察综合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可利用每周的实验课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观察进度及解答学生的问题,督促学生认真观察和操作以及时完成实验内容。

4 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家蚕饲养与观察实验结束之后,实验教师可选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范例讲解,要求各组同学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并按照标准研究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对各自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由于此时学生尚未学习生物统计学等课程,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教师应协助每组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掌握对应的数据分析方法。

5 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植保类人才应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实验能力。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从专业基础课抓起。普通昆虫学是第一门向植保专业学生开设的昆虫学专业基础课,在实验课中加入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内容,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为随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和毕业实习的实施,以及将来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6 参考文献

[1] 杨瑞生,秦利,刘限.对害虫防治学课程的初步探索[j].吉林教育,2008(17):20-21.

昆虫备忘录范文3

关键词: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作为园艺植物昆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应与园艺植物生产实际相结合。目前园艺植物更新快、害虫发生种类变化快。为此,每年根据园艺植物昆虫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将新发生的园艺植物害虫及时写入大纲,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及时教授该部分的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在过去,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观察、昆虫的生物学习性观察、昆虫的分类、重要园艺植物害虫识别等,以上4部分内容全部为验证性实验,仅仅是对理论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验证,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主要园艺植物害虫调查”的综合性实验,其学时比例占实验总学时20%。其主要内容包括:果树害虫调查、蔬菜害虫调查、观赏植物害虫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并结合生产实际所需进行选择,根据选择结果,教师将学生最后分成3个大组:果树害虫调查组、蔬菜害虫调查组、观赏植物害虫调查组。每大组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6~7人,小组成员自由组合。根据各小组选择的园艺植物种类及害虫发生特点,小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写出具体的调查方案,适时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报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了单一开设验证性实验学生对昆虫标本的特征观察的枯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思、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园艺植物生产中害虫防治问题的能力增强。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一)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

参与式教学法不仅用于课堂教学,还用于实验课准备阶段和实验课程结束时标本回收阶段。过去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是由实验指导教师配合实验员进行实验准备,实验课程结束后,实验员和实验教师一道进行实验标本回收。这样学生仅仅在实验课堂期间才能观察到昆虫标本特征,课后很容易将实验课堂观察到的标本特征忘掉,另外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对实验材料不够珍惜,标本毁损严重。为此,在每次实验前和实验结束时,班级学习委员组织班里5~6名自愿参与实验准备、实验标本回收、并对昆虫较有兴趣的学生,让他们同实验教师、实验员一道进行实验准备和实验结束时昆虫标本的回收,另外,要求参加相同实验准备的学生和实验标本回收的学生不同,让更多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实践证明,参加了实验准备和昆虫标本回收的学生,对实验课堂内容掌握更牢固,同时还激发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许多同学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到这个过程中来;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劳动意识,也使他们更懂得珍惜他人劳动,使实验过程中昆虫标本损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这些参加了实验准备的学生在上课期间,他们还可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帮助同学认识昆虫,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还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实验课堂期间学生不可能对所有园艺植物害虫特征进行一一观察,因此,必须转变完全依赖课堂教学的观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确立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对“重要园艺植物害虫识别”部分,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介绍学习方法,即对某种具体的园艺植物害虫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掌握,概况:危害特点、分类、分布等;形态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及习性;综合防治方法。实验课堂上主要观察理论课学习的具体园艺植物害虫,对课堂没讲授的将来在园艺植物生产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害虫,根据学习方法查阅相关资料等进行掌握,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分段教学在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中的应用

“重要园艺植物害虫识别”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重要园艺植物害虫的形态识别特征、危害症状,过去该部分的实验内容全部采取实验室内标本观察完成,显得十分枯燥,实验室标本经过长期保存许多与田间发生的实际状态相差甚远,室内标本难以全面反映园艺植物害虫田间发生危害的本来状态。浸液标本在长时间浸泡保存过程中,其颜色、质地等特征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如柑橘红蜘蛛自然状态时为暗红色,若浸泡后就变成了黄白色,浸泡时间越久其颜色越浅,甚至变为无色;干制针插标本经长期保存尽管能保持住昆虫鲜活时的本色,但保存条件要求高,必须经常检查,除湿防霉和防蛀虫,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这类昆虫标本器官毁损、肢体残缺,一些重要的鉴定特征就观察不到,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重要园艺植物害虫识别”的教学进行改革——采取室内室外分段教学,即一些特征采取实验室观察,如鳞翅目幼虫趾钩形式、毛片形式等内容;对于危害症状和其他室内观察不到或观察效果差的特征进行室外完成:即实验指导教师直接带领学生来到田间地头观察,并要求每位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记录主要内容包括:观察时间、地点、寄主、为害症状、害虫种类及主要识别特征,并将采集到的标本带回室内保存起来(这些标本可计入认识实习部分的标本),最后会同室内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实践证明,这种将同一个实验分段进行教学,使园艺植物害虫形态特征和危害症状得到了全面观察,在田间学生可以观察到害虫直观、形象的危害状,使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更全面,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的兴趣,还完成了部分认识实习内容,同时还为“主要园艺植物害虫调查”综合性实验的进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

实验成绩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2]。过去园艺植物昆虫学实验成绩评定采取:实验报告成绩(80%)、实验操作成绩(10%)、实验态度成绩(10%),主要以完成实验报告情况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这种评定成绩的做法,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忽视实验操作,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甚至个别学生实验过程中并不认真观察标本,直接抄袭他人实验报告还能取得高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标本认真观察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对实验成绩评定方法进行改进,即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50%)、实验操作成绩(30%)、实验预习成绩(10%)、实验态度成绩(10%)四部分组成。实验报告在实验成绩中的比例由原来的80%降到50%,学生很难通过单一的实验报告取得好成绩,同时,实验课堂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抄袭者的该次实验操作成绩和实验态度成绩计作零分,为其提供抄袭的学生该次实验态度成绩也计作零分。这样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标本更认真,有效杜绝了过去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在新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中,增加了实验预习成绩,要求每位学生实验前必须进行实验预习,预习时必须明确实验目的、主要内容,并写出预习报告,课前上交,教师批阅评分,占总成绩10%,实验预习成绩的设立,大大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还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内容等的时间,学生观察标本时间更充裕,掌握标本特征更牢固。

四、结语

昆虫备忘录范文4

依据孩子年龄层次与需求设计活动

江苏科技馆在活动策划设计前,首先考虑参与活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对于低龄儿童(57岁),设计活动时要让活动具有亲子互动和游戏特点,激发孩子的参与、发现、探索、创造的激情。比如:针对低龄儿童要激发他们观察周围生物的兴趣和愿望,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科技馆选取一些和自然界有关的儿歌,并设计出模拟昆虫特殊行为的小游戏。这些游戏有的是模拟蚂蚁养育它们的“奶牛”——蚜虫,有的是仿照小蝌蚪找妈妈改编的毛毛虫找妈妈(蝴蝶的4个阶段)等,通过将这些昆虫的特点和习性改编为可视性强,易于孩子参与、理解的游戏,可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更易于理解昆虫的习性。对于年龄稍大的小学中高年级孩子(811岁),则注重将学校科学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活动充分结合,并予以适当的拓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潜力。

结合馆方、校方、家长三方设计活动主题

设计自然体验活动还需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的积极性,让馆方、校方、家长三方力量共同汇聚到活动设计中来。结合校方科学课设计主题活动时,馆方先和学校科技老师交流,根据小学科学课程如“科学”和“生命、生活与安全”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寻找活动和小学科学课的结合点,与校方共同开发设计出相应的活动主题。例如根据科学课3年级上册第2单元“动物”中“寻访小动物单元”,馆校双方策划出以“探秘身边的昆虫”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根据科学课5年级上册第1单元“白天和黑夜”中“昼夜对植物的影响”,共同设计了“寻访我的秘密花园——花儿与光照”的主题活动。

江苏科技馆通过提前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和调研,了解家长及孩子对该类型科教活动的感受和需求等,这为设计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动物和植物中,对于低龄儿童,他们更喜好观察色彩鲜艳或者比较常见的小动物,比如昆虫、鸟类等,因此对于他们活动设计的主题方向就朝身边的小动物、小昆虫等方向引导,如观察蝌蚪、蝴蝶、蜗牛、蚂蚁等。

充分利用季节和环境资源设计主题活动

不同季节自然界有不同特征的动植物,四季有不同的动植物观察对象。江苏科技馆在活动设计上选择南京地区四季中有代表性、在自然界中容易观察、易于体验的动植物作为活动的主题。以春夏秋3季中“探秘身边的昆虫”系列活动为例:在春季选取以蝴蝶为主题的活动“了解美丽天使——观察(金桔)凤蝶”,夏季选取以蚂蚁为主题的活动“认识勤劳的搬运工——观察蚂蚁”、秋季选取以鸣虫为主题的活动“探访秋天的歌者——观察蛐蛐”。这些昆虫大家都比较熟悉,在野外容易发现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来观察体验,可以加深孩子们自然体验的乐趣。同时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也可以使活动主题产生新意。由于江苏科技馆相邻的古林公园在夏季夜晚容易观察到萤火虫,为此馆方专门组织设计了自然体验晚间活动“寻访暗夜精灵——萤火虫”,将7点前在科技馆举办的“萤火虫的一生”科普小讲堂和7点后在古林公园开展的观察萤火虫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该活动在暑期一经推出,就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强烈热捧和好评。

活动体现“自然体验+科学探究+团队互助分享”

团队的互助分享激发科学兴趣

团队互助分享是自然体验活动的特点之一。以江苏科技馆开展“触摸秋天——解密叶子”主题活动为例,孩子先进行团队建设并进行分组。经过自我介绍,孩子们相互认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组成一组。每组的成员通过分工设立组内协调员、组内调研员、组内记录员,分别负责活动中召集组员进行植物的寻找观察和树叶标本的收集、保管和使用观察测量工具,以及利用工具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虽然有分工但要求组员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一起分享活动的成果。

充分体现自然体验和科学探究

自然体验强调让孩子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和体验活动的对象。仍以“触摸秋天——解密叶子”活动为例,孩子们先用眼观察植物树叶的外形、大小、颜色、生活环境等特征,用放大镜观察叶子细部特征,接着用嗅觉感知不同叶子的气味(如圆柏树叶气味较浓),然后用手触摸叶子来感知叶子的厚薄与质地,叶缘锯齿的尖锐程度,最后用工具测量叶片的大小和厚度,将这些信息用文字和数据记录在科技馆设计好的学习单上。对于低龄儿童,我们鼓励他们和家长一起,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叶子的形状和颜色。为了辅助低龄儿童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动植物,江苏科技馆专门选派一名学过绘画,素描功底扎实,动植物知识丰富的辅导员进行现场指导孩子们动手绘画记录,深受家长的欢迎。

活动中辅导员帮助指导孩子们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如数据记录要指导孩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并用统一的数据单位,记录时要按照步骤顺序,尽量不要遗漏数据。观察记录结束后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返回科技馆小玩家俱乐部进行讨论。讨论时辅导员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猜想与观点,然后辅导员指导大家分析、比较和归纳活动所记录的文字和数据等信息,帮助孩子们验证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最后总结出宽大的树叶多生在潮湿背阴的地方,细小的叶片多生长干燥向阳的地方;有蜡质的叶片和针状的叶子,一般在冬天不凋落等有关树叶的科学知识。

培养才识兼具的辅导员

科技馆辅导员作为活动的主导因素,她们的个人能力和知识储备影响着活动的顺利开展。由于自然体验活动的知识多与动植物有关,为了提高辅导员的知识水平,江苏科技馆专门聘请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山植物园、自然之友协会等有关的生物老师和专家定期上课,帮助辅导员“恶补”活动中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知识的系统梳理。如在开展“探访秋天的歌者——观察蛐蛐”的活动前,科技馆安排林大的专家介绍南京地区秋天常见鸣虫的分类和习性,培训辅导员关于地栖、草栖和树灌栖鸣虫的知识,以及江南常见的东方特蟋、长颚斗蟋、迷卡斗蟋、多伊棺头蟋和黄脸油葫芦等在外形、叫声和习性上的特征和区别。

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也决定着活动受欢迎程度。因此,江苏科技馆选拔富有激情,热爱自然体验这项活动,善于和孩子、家长进行沟通的辅导员担任,让辅导员能够有效地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多向互动氛围。

活动开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江苏科技馆自然体验科教活动从2010年五一节开展以来,截止到2012年年底,共开展主题活动13个,亲子参与自然体验活动66次,面向南京14所幼儿园、南京小营小学等学校开展活动11次,受众共计约4000人。

昆虫备忘录范文5

未来的某一天,当你站在窗前欣赏窗外的风景时,一只蚊子可能会在你周围拍动着翅膀发出嗡嗡的响声,你要当心了,因为它有可能是只“间谍蚊子”。目前,美国军方正在利用仿生学原理研制此类微型飞行器,用来刺探敌情、侦察地形以及拍摄照片。

微小如蜂 难被察觉

忘了那些目前正在追踪的又慢又吵的无人机吧,想象一下一大群微型无人机在敌方无法察觉的情况下随意进出防空系统层层布防的敌方领空的情景吧――这就是美国空军设想的未来场景。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空军要求无人机生产商研发更多的微型飞行器――纳米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可以远距离飞行以对敌方进行侦察。

美国空军一位官员表示,这些像昆虫一样大小的监视无人机尤其可以在太平洋地区发挥巨大作用。

早在2007年,在一次反战示威活动上空盘旋着一群怪诞的飞行物,这招致人们对美国政府涉嫌秘密研发昆虫无人机的指责。官方的否认以及昆虫学家有关它们实际是蜻蜓的说法,都未能平息人们的猜测。

接下来的一年,美国空军揭开了昆虫大小间谍飞机的神秘面纱,声称它们“微小如大黄蜂”,难以被发现,并可飞入建筑物中“进行拍照,录音,甚至袭击抵抗分子和”。

研究表明,基于昆虫结构力学可以设计出微型飞行器,能够在战场上空盘旋执行侦察任务。科学家们从那些经过千万年进化具备了完美飞行条件的动物身上获得了启发。

长期以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一直在对纳米-仿生微型无人机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研究人员现在研发出的仿生无人机,有虫子的眼睛,蝙蝠的耳朵,

鸟的翅膀,甚至还有蜜蜂的绒毛等,以感知生物、化学和核武器。

载重量大幅提升可抗强风

目前,美国研制出的纳米无人机平台主要有三种:固定翼、旋翼及扑翼式。

早在1996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就同航空环境公司签署了一份研制合同,进行制造微型无人机的可行性研究。该公司随后制造出了“黑寡妇”固定翼微型无人机。这种无人机采用飞翼式布局,整体形状为长方形,翼展15.2厘米,重量不到85克。该机前部装有螺旋桨,靠电池带动电动机驱动。该机采用无线遥控方式,可连续飞行30分钟,飞行半径1.8公里,机上装有一部摄像机和传输设备。

随后几年,航空环境公司还开发了这种无人机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版本,载重量和飞行距离都有了很大提升。

而在旋翼机方面,美国Lutronix公司曾研制出一种微型旋翼无人机。该机续航时间为30分钟。可以采用单旋翼和对转双旋翼的不同类型。基本型直径为10厘米,重316克,有效载荷大约100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RASP实验室在2012年也展示了像蜂群一样成群飞行的由20架纳米4旋翼无人机组成的同步飞行阵列。

目前,绝大多数飞行器都依靠水平旋翼或者螺旋桨来提供动力,这限制了它们在狭窄空间里活动的能力。而扑翼式无人机通过模仿鸟类或昆虫的飞行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美国航空环境公司推出一款名为“纳米蜂鸟”的扑翼式无人机,堪称仿生机器人的典范之作。该无人机外形酷似蜂鸟,长仅16厘米,重量不及一个5号电池。“纳米蜂鸟”无人机的翅膀像纸一样纤薄,每秒钟能拍打20-40次。通过改变翅膀的角度和形状对飞行姿态进行调整,它在空中的盘旋时间能超过11分钟。这个小巧的“蜂鸟”身上安装有微型摄像机和遥控装置,可以从窗户或其他小开口飞进飞出,可用于室内外侦察。它在空中十分稳定,即使在强风中也具有良好的操控性。

此外,美国还研制出了一种“纳米蜻蜓”。这种无人机翼展仅有5厘米,最高飞行速度为每秒15米,可以连续飞行15分钟。机上安装有电子元件、电池、摄像机、控制器等。

微型仿生无人机可以远距离飞行以对敌方进行侦察,对美军而言,这些像昆虫一样大小的监视无人机可以在太平洋地区发挥巨大作用。

尚难突破防空网潜入侦察

美国的传统盟友英国曾在阿富汗战场上部署了一种名为“黑色大黄蜂”的纳米无人直升机。该机长约10厘米,高约2.5厘米,重量仅有16克,航程约为800米,

最大时速为每小时35公里,可连续飞行30分钟。这种纳米无人机安装了微型摄像机,可以将拍摄到的画面即时传送到手持式控制终端。它可由军人遥控飞行,也可以在输入坐标后自行飞到目的地。

不过,尽管纳米无人机可以做到“随风潜入夜,侦察细无声”,但要真正突破防空网潜入侦察,这种无人机还面临着重重难关。

首先,由于纳米无人机体型小巧,使其搭载的电池的体积和容量有限,导致其飞行时间和航程较短以及有效载荷较小。已面世的纳米无人机的航程从几百米到数公里不等,仅能执行战术性的战场侦察任务。未来使用燃料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或利用机身天线接收地面传送的微波能量的方式能够扩展无人机的航程,但要成为真正的间谍无人机,还需要技术方面的突破。

纳米无人机体积小而速度低,机翼载荷很小,飞行更像小鸟和大昆虫,几乎不存在惯性,很容易受到不稳定气流,如城市楼群中的阵风以及风雨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其航线,并可执行操作人员的机动命令,是飞行控制方面的一大挑战。

昆虫备忘录范文6

每年夏秋时节,你只要路上青藏高原的山地草原,或走进戈壁滩,就会有许多能跳会飞的昆虫在你面前突然出现。呀,这么多的蚂蚱!有的头大身小。还没有翅膀,是蝗虫的若虫。称之为跳蝻;有的已长出翅膀,从脚下飞往四边,它们已是成虫。这么多蝗虫有绿色的,有褐色的,有黄色的,有的还是花的,与戈壁滩上的花色小石头难以分别。

小小的蝗虫由头部、胸部、鼓膜器、腹部、(前、后、短)翅、产卵器(瓣)单眼、复眼、颜面、(丝状、棒状、剑状)触角、爪股节等构成。小的只有一两厘米,大的却有七八厘米。

我们所看到的一般都是蝗虫,因为适应高原隆起而引起的海拔高、气压低、低气温、干旱、大风、天气剧变、生长期短和植被稀疏等自然条件,它们大都体型缩小,跗节爪间中垫增大,适于跳跃和奔跑。这些高厚蝗虫种类,大部分体色深暗,逐渐变异为高原特有种类。由此而翅膀退化或发育不全的蝗虫,称为缺翅类蝗虫。约占总数的39%。有的种类发音器退化甚至消失,约占54茗。有的鼓膜器退化或消失者占37.8%。另外。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的戈壁濉上还分布有几种只长一对短小的前翅,并且雄虫的前翅具备发音器,会跳会跑却不能飞的螽斯。无论蝗虫还是备斯,它们都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秋末产卵于土中,一年基本上繁殖一次,是农牧业的主要害虫。别看它们个头儿一点点。可它们的食重大得惊人,当它们遇到适合发育成长的自然条件,便会爆发成为自然灾害。蝗虫与螽斯的种类繁多。分布又广,危害极为严重。特别是亚洲飞蝗,个体大,翅膀长,具有很强的长途飞翔能力。以前在我国中原地区发生亚洲飞蝗时。往往是千百万只飞蝗飞过来,像暴风雨前滚滚翻腾的乌云,带着吓人的呼哨声。飞蝗所经之地,小麦、高粱、玉米、水稻、红薯……大片农作物被它们一扫而光,吞吃得茎叶果实全无。它们层层叠叠落在电线上。压断了电线,重重叠叠落在铁道上,阻塞了火车;它们甚至吃光了农田内的一切之后,便开始相互残食,不留痕迹。所以,对蝗的大发生。自古以来,人类总是有点敬畏之心。蝗虫的生成、发展或动向,那更是国际上大家都在密切监测的重大灾情。

在青藏高原和甘肃、新疆草原上,从事畜牧业和植物保护专业的人,都将蝗虫的种类、数量变动与生态学研究放在重要地位。同时,早已认识到鼠灾和虫害都是直接影响农业和草原建设的重大灾害。

早在明代,大学士许光启曾在《农政全书》“番器疏”上,提到过蝗虫对草原对农业的严重危害。并通过“治蝗琉”。上奏皇帝,建议在七、八、九月。加紧对蝗虫的防治,并希望对其发生、成长规律进行观察和研究。其实在各地的灾难志中,对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蝗虫灾害。都有一定记载。

在青藏高原,人们从前对于蝗虫的科学认识还是惜懂、浮浅的。十九世纪前后。有一些探险家、生物学家,对于中国西北的考察研究,多着重在哺乳动物、鸟类、森林植物及药用植物方面,而对其他昆虫关注甚少,甚至小瞧了小小的蝗虫类。

自20世纪50年代起,曾经都是我国研究蝗虫的著名专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所研究员赵养昌、刘友樵、马世骏、陈永林先生和中科院上海昆虫所夏凯龄研究员、西北农学院周尧教授、陕西师大郑哲民教授等,已经对青藏高原的蝗虫开始了科学考察与研究。但大都是进行一些区域性蝗虫区系考察。缺乏系统的分类研究。直到中科院西北高原研究所昆虫分类专家印泉初、吴亚、金翠霞等,对青藏高原的昆虫开始集中力量展开研究。其中印泉韧历经十几年心血,足迹遍及青藏高原,采集蝗虫标本,进行分类。对所有蝗虫进行仔细研究,并向许多国内知名教授请教商摧,终于,他以蝗虫的感觉器官(触觉的形状)、信息器官(发音器的有无或类型、鼓膜器的有无或形状)、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翅的有无及形状后足股节和胫节的形状)等特征,试验拟出了新的蝗亚日分类系统,建立11个新亚科。对原来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较大的变动。由此而建立了新的蝗亚目分类方法,并予之系统化,并于1982年写出专著《青藏高原的蝗虫》一书,其著作包括有530幅插图和264幅照片。之后,印象初继续走遍大西北。走访内蒙古、东北、华中和华南,继而又在访问过美国后,运用他的新分类理论,对全世界的蝗虫进行考证研究,重新归类,又经十几年艰苦工作,终于撰写出英文版《世界蝗虫的分类》巨著,为青藏高原建设和世界生物学界做出了贡献。由此而成为蝗虫研究学术界的带头人之一和青海省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人们对蝗虫的分类和生态习性搞清楚了,就像医生检查清了病因,便可对疰下药,肪治虫害。

在印象初院士辉煌成就的背后,有一位与他的事业分不开的人,他叫林则滨,北京人,因为长得肥胖,大家人前人后都叫他林胖子,而他总会笑眯眯地答应:哎,什么事?林胖子原在北京动物所为昆虫专家们采集制作昆虫标本,1965年他从北京为支援西北建设到青海,从此成为印象初的助手和技术员。

几十年中,林胖子时常跟随专家,在春夏秋三季,跋涉在戈壁滩、大草原和高山森林地带,手拿昆虫网,深入大自然采集昆虫标本;冬天,他回到研究所,每天便将各式各样的小昆虫,从存放昆虫的铝饭盒内取出来,先软化处理,然后用长短不同的大头针,在标本台(一种三层的小木台)上整理、定型成为标本,用小镊子把每个虫子拉开翅膀,舒展触觉、身体和腿脚,进行整型后,恢复成自然界中爬行的样子,还要插上三层添写着每只虫子被采集的地址、海拔、时间等内客。只有小拇指尖大小的标签,放在软木板上,凉干后,又一一穆放到带玻璃罩的标本盍里,供专家们拍照、绘图,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进行研究。林胖子从事这种单调的工作时间长了,所整理的昆虫标本成千上万。个个美观整齐,经久不坏。他对这种枯燥活儿,总是乐呵呵地不觉寂寞,其乐无穷。专家们的论文著作中,有时候可能会标记上绘图拍照人的名字,或说上一句表示感谢的话,但却常常忘记了幕后林胖子的辛苦。对此。有人问起,他也是笑呵呵的,只是一旬北京老话,“就那么回事儿!”他正如我曾经赞誉过的野骆驼。只顾奔跑跋涉在戈壁滩上,从不留下自己的一点脚印。

记得有年我们和林胖子一起在新疆阿勒豢。那年北疆地区不但老鼠、乌鸦和蛇特别多。而且备斯、蝗虫的数量也成爆发形势。在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戈壁滩上和进入准噶尔盆地中考察时,他不负专家使命。经常爬伏在地温四五十度的砂砾问,选择不同的植被类型取样方。用一平方米的纱网罩住后。捉虫子,记数目,还要记录景观、植物、海拔、地温等笔记,并立即将所捕捉的昆虫用剧毒处死,以免昆虫挣扎活动,造成掉翅膀、丢腿儿或是损坏了宝贵的分类特

征和细小的触觉。长此以往,林胖子身患肝炎、高血压等疾病。后来,我离开研究所多年后,一次见一位老同事,问起了林胖子的近况。同事说,他退休回北京两年后,于2003年去世了。真想不到,许多像林泽滨一样为青藏高原建设做出了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到内地因身体不适应,便早早地逝去了,未能享受几年舒服的好日子。

林胖子走了,大概再也没有人去作那很不起眼的苦活儿了。因为专家院士们也早已离开贫穷荒凉的青海高原了。可是蝗虫类却没有因此而商开或消失。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蝗虫是牧场上的主要害虫之一。1949年前,这里只有42种蝗虫的记载。解放后。科学家们先后发现了一些新属、新种,丰富了该地区的蝗虫区系材料,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青藏高原的蝗虫》一书,共记载蝗虫类蚱总科、蜢总科和蝗总科200种(亚种),包括了13个新属。51个新种(新亚种)。这些蝗虫隶属于29个亚科。在青海南部及其他高山灌丛草甸地区,主要分布有黑马河褶蜢、长足褶蜢、短星翅蝗、青海短鼻蝗、青海鸣蝗、短额负蝗、红腹牧革蝗、青藏雏黄、青海凹背蝗、藏屹蝗、青海缺背蝗、短翅屹蝗、尤痴蝗、印度痂蝗、铁卜恰柬殒蝗、亚渊飞蝗等40种,其中25种为广布种。因为逮一地区,牧革优良,所以。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蝗虫类的宽须蚁蝗、小翅雏蝗、褐色雏蝗、狭翅雏蝗、红翅皱藤蝗、李槌角蝗、素色爪蝗等经常大量发生,造成严重危害。

柴达木荒漠地区。代表性植物有柽柳、白刺、枸杞、芨芨草、芦苇、梭梭、麻黄和针茅等。这里虽然气候干燥,但由干柴达木盆地周围的高山雪水注入盆地,许多地方早已开始农作物生产。种植有小麦、蚕豆、豌豆、油菜、马铃薯和多种蔬菜。因为这里的气温相对较高,夏季日光充足,水源也充足,照样生存有不少蝗虫,还与新区分布蝗虫接近。经专家们考察。主要分布有简蚍蝗、宽须蚁蝗、狭翅雏蝗、小翅雏蝗、蒙白边痂蝗、红翅皱膝蝗、鼓翅皱膝蝗、柴达木柬颈蝗、甘蒙尖翅黄等。其中,经常造成灾害的有小翅雏蝗、狭翅雏蝗和皱膝蝗等种类。但整体来说。受害面积不如青南地区大。

青海分布最广且又危害严重的蝗虫类,主要是蚁蝗、雏蝗、痂蝗、雏膝蝗等,因为它们多数都在当地区域活动,犹如人们将本地产的鸡种叫土鸡一样,又叫这些蝗虫种类为土蝗。在柴达木盆地戈壁滩上活动的还有戈壁备斯和花螽斯。

遇到蝗虫发生时期,蝗虫的密度平均每平方米有60――120头,严重发生区竟达375头以上。受灾地区,牧场植物都被蝗虫吃光,草原一片狼藉,牧草损失率达60%――80%。

在2001年7月。我省的都兰县、天峻县、拖勒牧场、尖扎县和青海湖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发生面积达331万亩。危害面积高达211万亩。平均虫口密度每平方米119.75头,而在尖扎滩的40万亩草地上。最高虫口密度达378头,在托勒牧场受灾草场中,最高虫口密度每平方米达1030头,并且80%的蝗蝻已经在二龄以上。

专家认为,环青海湖地区,由于当年连续干旱,为草地蝗虫卵顺利越冬和孵化创造了优越条件,形成上年秋季青海痂蝗、青藏雏蝗、红腹牧草蝗等成虫的基数偏高,从而给当年蝗虫爆发成灾造成了隐患。

青海东部农业区,在主要产麦地区。分布有红胫短鼻蝗、黑腿星翅蝗、素色异爪蝗、科剑角蝗、宽翅曲背蝗、简蚍蝗、褐色雏蝗、夏雏蝗、白纹雏蝗、东方雏蝗、小翅雏蝗、亚洲小车蝗、黄胫小车蝗、大赤翅蝗、小赤翅蝗、尤痴蝗、黄胫异痂蝗、白边痂蝗、大垫尖翅蝗、青海束颈蝗、贵德柬颈蝗等24种。仅红胫短鼻蝗具有高原特色,其余为华北、黄土高原或古北区的广布种。

人们为了保护草场,从前经常使用六六六人工机械或飞机喷洒,来杀灭可恶的蝗虫,后来又开始使用菊脂类农药或蝗虫微孢子虫复合制剂,进行杀灭、降低蝗虫数量。使其种群数量保持在生态链平衡的水平上。由于我们经常使用、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还导致蝗虫产生了抗药性,使得草原生态环境日益脆弱,蝗虫灾害更加严重。还有总是难以解决的毒物残留问题,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环境保护原则。

今年夏天,当我重返曾经工作过七年的新疆北部地区时。看到那里的科研人员在用珍珠鸡防治草原蝗虫,并且效果显著。他们在总结蝗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讨“人工招引粉红掠鸟控制蝗虫数量的生物基础工程”、“蝗虫微孢子治蝗”、“蝗虫痘病毒治蝗”、“口僵菌治蝗”等办法之下,又采用珍珠鸡防治方法。昌吉州玛纳斯。县蝗虫鼠害测报站,从2004年首先开始7珍珠鸡治蝗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