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文章范例6篇

感悟人生的文章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1

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讲得太多,太滥,完全成为课堂的主讲者,仅仅是把课文阅读的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了学生探索精神,弱化了学生感悟、自悟的能力,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挤占了学生感悟、自悟的时间与空间,未能促使学生在阅读中由听而悟、邮悟而思、由悟而得。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悟、自悟能力,学生就难以从解决一个问题飞跃到解决同一类,甚至做到举一反三地创造学习并形成原创性的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自悟,而且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感悟、自悟求得发展与创新。

一、悟中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感悟、自悟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通过感悟、自悟,学生可对阅读文章中语境的形象感、情趣感及作家作品的风格感有一种初步的理性认识,这对于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实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阅读环节。在这个阅读的环节中,教师引导也是促使学生阅读情感飞跃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将阅读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置于知情知义结合的语境之中,让学生品味文章内容之美,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譬如,我让学生阅读《童年》名著(新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必读名著)时,引导学生分析外祖母形象,从其外貌引入品读,采用的就是“悟中启”的方式。先引导学生感悟名著第一章中外貌描写,最主要的特征是外祖母的头发特点:“多”、“密”、“长”、“黑”、“厚”。以及“歪扭的嘴唇、黑眼珠儿、大堆头发、黑的又小又可笑的脸……”从这一串外貌的细节描写中,让学生自悟出人物(外祖母)的形象——一个生活不如意而又温情的老人。

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另一段描写高尔基外祖母外貌的语段。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感悟、自悟文章细致的情节,用自己的感受、自我的情感去品赏文中描写外祖母的细节:外祖母的“笑——眼珠——牙齿——鼻子”的一连串外貌与神态描写。特别是鼻子:松软的鼻子,胀大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显得特不好看。学生通过感悟外祖母外貌,再自悟文中这句话:“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从中可以获得文章主题情感的启示,真正悟出文中的另一句话:“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的内在含义——外貌虽“丑”但其心灵是美的。这样的“悟中启”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感悟、自悟中去发现,进而获得阅读启发。

二、悟中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作用最大的智力因素。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在创造性智力中,创造性思维占主导地位。[3]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了学生在感悟、自悟文章中,特别注重思考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即悟中思。学生整体感悟、自悟课文内容,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点,而且要注意让学生在感悟、自悟的阅读学习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见解。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充分展现自我。阅读教学教出语文的“真味”,就是指以文本为中心,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反映的内容,更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炼字品味等语感实践,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掌握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4]

例如,我教巴金的《繁星》(新课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让学生感悟、自悟作者“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这种感受作者在文中如何表达呢?为什么说:“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这“无处不在”说明范围之大,与上句“微小”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对比,学生可以在感悟、自悟中悟出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与感受可以是多样的、并非统一的标准答案。在深入理解体味作者描写繁星所表达的情感后,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体味自己看繁星时的情感。这样,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有的同学读了《繁星》一文后,进行自我反思——要是自己写,有怎样感受呢?

现录一段学生自我观察感悟繁星时独到感受的短文:一个夏日夜晚,我和同伴们围着老大爷在桥上纳凉,看点点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布满天空。我想,什么时候星星能长大成月亮,把光永远撒在桥上……

多美的文字啊!这样的思考与想象出人意料,可见悟中思在阅读中的重要。

三、悟中疑,培养学生的科学发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感悟、自悟课文内容时,要善于点拨诱导,当学生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课文中的疑点时,教师需创设启疑性的问题情境,披露隐含的疑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亦云:“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如,魏巍的《我的老师》(新课程·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学生都能找出文中描写老师的外貌只有一句:“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有位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不写老师眼睛呢?“黑痣”与“温柔”的性格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我被学生这一连串疑问问住了,平静下来发现,这些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点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的突破点。学生可以由疑而思,通过合作方式,一定会自悟出作者写“黑痣”的真正用意:一方面这是蔡老师的显著特征,给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内心是美丽的,那么内心世界的高尚反映在仪态上也应是慈善的、美丽的。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受到作者的制约而又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的存在。不同文体的文本都蕴含着或外露或隐匿,或强烈或平淡的情绪。诗词作品,以抒情、言志为职,感情多鲜明强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情绪色彩平淡的作品则需要细细品读,方可体悟有所得。[5]初中语文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生疑、自悟体验这种感情,同时强化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悟感受性和体验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探索的愿望,还是深入阅读、促进阅读的阶梯。

诚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并非朝夕之事,但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在悟中启、悟中思、悟中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丰富教学手段,相信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

[3]程素萍,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水平领悟联系培养诱导鼓励

有许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停留在字词上,他们觉得除了认识字词外,就不知该干什么。他们也生活在“生活”中,但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知道作文要写生活,但不知如何去写。因此,作文内容空洞,语言贫乏苍白。实际上,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特别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既有所感触和领悟,它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当这种能力有所成就时,情就会随感而发,此时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悟”的引导,通过“悟”的教学使学生领悟生活,感悟人生。当学生完全学会领悟时,相信他们不会再对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文章必将融入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去做呢?

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都是概况生活的典范之作。作者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艺术的理解――悟,都融入行文之中,作者的见解在文章中随处可见。教读课文时不能忽视作者的主张――对生活内涵的揭示与对人生的领悟。课文所写内容,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甚至于学生自己就亲生经历过,但由于学生对生活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没有用心去思索,因而感受就很浅,甚至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自己将远行,与父母分别的场面,学生大都经历过,但像朱自清那样能写出离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道出人间最珍贵的亲情又有几人?为什么学生写不出这种感人肺腑的文章呢?原因就是学生缺乏领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有意识地揭示生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生活,通过比较对照,把课文与生活、作者与自己联系起来,诱导学生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悟”,并通过别人的“悟”,领悟生活的真谛,领悟人生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语文课变成了以应试为目的的讲堂、练堂:练词、练语法、练修辞、练层次划分、练写作方法等。原本一片文情并茂的文章,却被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搞得支离破碎,学生也完全成为“接受器”,被作者的人生领悟毫无感受。一些教师甚至热衷于模拟题型,将阅读内容题目化,把个别句子或语段变成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茫茫题海中跋涉,把作者的感情和对生活、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学生越学越枯燥腻味,对语文自然失去了兴趣。

文章作为思想的载体,凝聚着作者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和主张,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这种“悟”。学生在领悟了作者的情志后,必能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也可以避免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能力;有效途径

我们这里所讲的感悟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自主的思考和联想,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白故事主人公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下面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几条有效的途径。

一、重视积累,夯实基础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正确的文章思想线索,老师可以让学生平时注重阅读积累,多思考和记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具体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在阅读文章之后,可以将故事做成一个图示,使得故事可以变得清晰明了,然后在每个故事发生的前面记下发生的原因和背景,通过这种图示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明白事情的发展路径,正确地掌握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从而理性地思考与分析,从而找出文章的思想路线,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知道感悟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文章的意境与情境,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质的提高。具体来说,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从而获得文章全面的感受和体验。举个例子,老师在教“四季风光”这节阅读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风景,还可以适当地播放一些关于四季的小短片,让学生享受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沉醉于四季的魅力中,好像自己就在四季的场景中,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深入理解文人通过对四季的描写来传达的情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

总的来说,提高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老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99.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4

语文教材的人文趋向,使语文学习走向对人类情感、思想的体验和关怀为主的终极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在于单纯的文字表象,而是深层次的内在文学蕴味。由此使得学语文走入了“赏’’语文的境界。领略到文章深厚、广博的意趣,自然不愁其对语文的热爱。佛学中对教义的通释讲究一个“悟”。不防说,我们对文章的欣赏也讲究一个“悟”。并且在上世纪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完形——顿悟说,就指出学习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的顿悟,强调观察、顿悟、理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是这种“悟”是对语言的敏感,对作品意境、情感、思想的关注与共鸣,瑞士心理学家皮 亚杰认为中学生此时已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尽管他们的人生经验还不丰富,但有了这个能力基础,教师便可借助一定的辅助方式来培养他们对文章的一种“悟性”。如果我们把欣赏文章中需要的“悟性”与学生欣赏中出现的对文章不知所云的“失语状态"比作天堑,那么不防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者之一的多媒体比作桥梁,使“天堑变通途”。 这个培养学生拥有“悟性”的过程,就是通过闻一知十的知识迁移,从事物之间的关系联系加以推广、补充、联结为一个整体,也就是由表及里,由构建意象到领略意境的过程。美国心理学著名教授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力:语言符号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能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我们挖掘学生于语文修养有利的语言符号智力,视觉空闻智力,音乐节奏能力。因为在文章欣赏中最需要调动的就是视察搜集、语言敏感、恩维跳跃等因素.这样多媒体为此提供了物质基础,它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突破教学中单一呆板局面,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些故事情节、情境,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书——人——书的欣赏过程,即把文章中“虚”的境界呈现为眼前的“实”,通过“实”获得的表层意象“刺激"深层的人的审美活动,逐步进入意境氛围,进入有此感悟的境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则要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其一:培养学生“增加表象积累’’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幻灯、投影、CAI课件呈现背景材料,利用录音、录像等设备,播放标准课文朗读。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先用标准配乐朗诵把学生思维引入宁静氛围中,然后结合诗意点拔相继展示作者肖像和有动感的天空星星闪烁,夜市街灯,通过这些“刺激"(表象积累过程)调动学生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语言符号三种综合智力;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这样一个意象:一个消瘦的背影(作者背影)伫立于窗前,眺望远闪烁的街灯和天幕闪烁的星空。随着这个意象的建立,伴随音乐,画面文字的再次出现,学生渐入诗作营造的安宁、平和、静谧的款款意境中。其二:培养学生表面观察,深入思考的方法。如要感悟《故乡》中作者对闰土深切的悲悯可充分借助画面提供的闰土外貌形象:阴沉老屋背影,身穿破旧灰暗薄夹袄的愁容满面,木讷的肖像;同时配之以低沉,哀婉的“我’’的独自。另外在训练学生由观察人的表象体察到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时,可利用重组性知识迁移,借助多媒体手段,调整各成分问的关系或建立所的联系,从而构成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感恬。比如用多媒体先展示:阳光照射林荫小道的背景,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远处走来,接着展示此人物面部不同豪情(神态)的特写境头,使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人生体验或对社会不同的关注重点,产生不同的感悟:1、高大健壮的身体,丰华正茂充满自信的内心;2、高大瘦削的身体,饱经风霜,愁苦不堪的内心;高大壮实的身体,平淡呆滞,麻木的内心……,其三: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之时,教师更要借助多媒体设置情景进行“激感’’。“看图想像’’、“情节补充一、“自编童话"、“想象未来”的训练.如运用C砧课件授完《狼》一文后,可补充“夕阳下,屠户面对毙倒在地的狼凝神静思譬的画面,要学生补充屠户杀死狼之后的情节,是弃之不理,还是挑回村去,挑回去后,村民有何反应。这样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发挥想象,通过对文章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寻求不同的结局,烙上自己的欣赏观点的印记,让学生自然进入觉悟的境界。同时可展示几副相关连的画面,训练学生自编童话的能力,“赏”本身就带有吸收和摒弃的过程,在自编过程中不同的故事表现不同的欣赏的过程。

这三个环节是共同作用,相辅相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成功地实施,则能水到渠成地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悟性,一定的对文章境界的感悟。这样才能在有情趣的欣赏中提高对文章信息敏感力,产生思想共鸣,体味文章妙趣,提高文学素养,从而逐渐提高欣赏能力。如此在多媒体的媒介作用下,师生便易共入佳境,共享美趣。语文课堂也必将其乐陶陶、意融融。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5

要: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学生经常练笔,可以拓展思路,加宽题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写作文,不会再感觉没有题材可写;学会了观察生活,还能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及感受;还学会了借鉴,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使自己更成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悟间接生活经验,同样可以发现生活的多彩,可以写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基础; 积累材料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有真实的信息输入,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叶圣陶著)这就准确地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叶老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是,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是写好文章的唯一决定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懂得感悟生活。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还要多积累材料,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采集材料,要努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采集美。对生活的感触可做笔录。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账,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学生认为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好写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生活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富有乐趣,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和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找不到好的题材呢 ?原因就是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记得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任何一个人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不同的事情,都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验。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它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它的人文气息和旖旎风光,皆可入画入文章。即使农村的田间地头、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那也是描画不尽的。 比如我们最亲近的人——父母亲,感动可以源于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是某一个细节,只要用心观察,都能捕捉到那令人感动的一刻。很多学生说他们挺喜欢看书,看到好的文章时他们就会很感动,那些文章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不外乎就是很平凡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让他们写的时候却又是那么困难。这其实是缺乏了对生活的观察。所以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要懂得发现,懂得从平凡中悟出不平凡,把他们写入文章。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经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日记训练,学生对每天一练笔的畏难情绪消除了,也学会了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还能大胆创新,练得多,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渐渐的大家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提高。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经常练笔,可以帮助作文,拓展思路,加宽题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写大作文,不会再感觉没有题材可写;学会了观察生活,还能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及感受;还学会了借鉴,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使自己更成熟”。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的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学生怕写作文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针对这一观点,可能就会有学生理直气壮起来,自己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并没有值得感悟的东西,所以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一些老师可能会颇为理解地慨叹学生的生活真是太不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认识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对“学生生活”这个概念的内涵定位不准。根据他们的理解,仿佛学生应该让高力士帮自己脱过鞋写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受过宫刑写成《史记》,晨兴理荒秽写出了“悠然见南山”等等,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分为亲自面对社会人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通过学习书本或欣赏影视作品而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两种。对此定位不准的师生只看到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缺乏而使自己茫然无措,却又不得不在“抒真情”的作文要求下叙述着毫无生气的口水事件和抒写着虚空的情。其实,间接生活经验才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头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悟间接生活经验,同样可以发现生活的多彩,可以写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由上可知,学生的生活实际决定了他们要感悟的主要对象是间接生活经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得对这种经验进行感悟呢?这是写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徐飙老师在《写作该表达什么样的自我》一文中对写作的性质做了很到位的分析:“写作应该是有着高度自觉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人们表达美好情怀、追求更高理想的手段,应该成为人类生存的高级方式。”“有着高度自觉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人们”就是懂得感悟生活的人们,懂得感悟生活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写作者,所以要写好文章就要懂得感悟。一朵花的开放,在普通人眼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在川端康成看来却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道理。就因为川端康成是“高度自觉、有着细腻情感”的,是懂得感悟的。梁实秋老师在《国文与国语》中也提出国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达思想”,“有效地表达思想”需要感悟这个前提;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个等级中某层次的实现同样需要感悟间接经验这个前提。

2005年高考福建卷,福建考生在他的《执子与通子》一文中,运用了“庄子”、“陶渊明”、“王维”、“屈原”、“司马迁”、“辛弃疾”、“诸葛亮”、“伯牙”、“阮籍”等感悟后的间接生活经验,该文受到了广泛好评,鲍亚民老师称它是“大气之作”。这名福建考生笔下的间接生活经验,高考考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同样运用它们到作文中,只有一部分文章能被称为“大气之作”,更多的文章只会让改卷老师厌烦:“这学生怎么就只会写什么屈原司马迁呢?”写屈原司马迁,就是应该写这些具有典型性、文化性的“屈原司马迁”而不是去编口水化的小强旺才的故事,所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考生没有感悟好“屈原司马迁”这些间接生活经验,从而运用相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却显得假、大、空,体现出“伪文化倾向”。

对间接生活经验的辩证性感悟,可以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并在写作中立意新颖而深刻,彰显自我色彩。洪建老师就曾提到,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本来就充满辩证色彩,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智慧的高度体现。

所以,面对间接生活经验时,学生就要做到对它进行辩证性感悟。例如:在课本方面,高一上学期选入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此,“海子”就成了学生间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学生就可以对这一经验的某方面进行辩证性感悟,比如思考感悟海子之死是为了扩大自己诗歌的影响还是基于其本人在诗歌的王国里称王的思想根源而选择“适时而纯洁的死亡”——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天,十个海子》)。在影视方面,喜欢体育的学生会通过电视接触到央视名嘴黄健翔过激解说2006年德国世界杯意澳之战这一间接生活经验,然后可以辩证性地认识感悟他的解说方式,一方面可以否定其解说是失礼、失态、失常,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其解说是一名解说员的个性激情的体现。在网络方面,学生可能会接触到2006年在诗坛引起争议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这一间接生活经验,学生同样可以进行辩证性感悟,一方面可以肯定“她的诗捕捉到了生活中像烟一样轻盈的东西,语言亦松弛到自在飘忽的状态,内在的诗意却被悠然守定”;另一方面可以否定她的“作品”只是将一句话简单地分行断开不能算作是诗,“她是诗坛上的芙蓉姐姐”。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6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应用

一、“少教多学”在阅读中的应用意义

高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因为考试中阅读考察占了很大比重,也因为阅读能力是学生的语文水平高低的最好衡量标准。阅读能力是学生从阅读中感悟语文、领悟生活中的哲学原理与人文理念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依据阅读能力,提高整体的语文素质,加深语文知识积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少教多学”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教少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少教多学”,更加有效地发挥阅读的作用,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少教多学”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

学生的语文知识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阅读,不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会对学生的知识积淀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增加对世界的感悟和认知的重要途径。“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主要是指教师改进传统的“多教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应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少教多学”之所以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是由于它将阅读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生不仅是阅读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会在阅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变化,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和精神,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统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常常出现尴尬的情况,教师的阅读教学常常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学生没有参与到学习和感悟中,教师的自导自演难以取得好效果,得不到学生的关注,导致学生的阅读文章,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的能力很难有效提高。而“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就解决了这个弊端,它将学生视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教师从“多教”而学生“少学”的模式中脱离,而建立一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学会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1.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

“少教多学”的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其中包括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让学生自由感受和体悟文章的中心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感悟文章,最后提出标准答案。阅读教学主要是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感受和体悟,所以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阅读文章,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讲出自己阅读文章之后的感受,理解到的深意。而教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感悟,肯定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理解到的情感,再循循善诱,将学生错误的地方牵引出来,从作者的角度或者学生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情况指引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体会作者在此处要表达的意思,以身入境,以心感悟,最后再将答案以规范、精简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阅读理解中,常用的归纳文章中心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的题意的破解方法了。这一些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都是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为前提的,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正确理解到文章深意,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得到高分。

2.引用多种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方法是要教师应用高效的“少教”方法,让学生“多学”,那不免就要引入多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了。其中,构建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合作阅读就是一种好方法。构建和谐的阅读环境,具体来讲,可以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组织更多有益的阅读活动,经常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加深自己对阅读的文章的理解,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阅读到的好文章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一起阅读某些有深意的文章,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文章的深意和作者的情感内涵。合作阅读可以让同学们在和谐的阅读环境中,提高阅读文章的兴趣和美感,让学生们感受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合作阅读不仅能够使同学们在和谐的阅读环境中爱上阅读,更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感悟别人眼中的文章、眼中的世界。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转变世界视角,加深对各种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十分重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他们更深层的情感体悟、获得更多的审美和阅读心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团队交流的能力,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发挥评价体制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加油,坚持加强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懈怠阅读训练以及在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和思路,要及时指正,运用评价体制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比如,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教学的一大重心。学生往往感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却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或是表述的不好,或是没有切中要点,难以获得高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评价体制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讲解试卷时,选择一些分数不高的同学,上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他们可能是思路正确却表述不好,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思路先用通熟易懂的语言表达,肯定了正确方向和要点之后,再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用简练有力的语言,切中要点,分清重点,答案做到有理有序,层次分明。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下次做得更加好,取得满意的高分。对于解答不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表扬他们的优点,答案虽然不算好,但也要看出其中的亮点,有褒有贬,既批评,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实的关心以及实实在在的表扬和激励,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得更好。

三、总结和建议

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善用评价体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有效应用“少教多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海.“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吉林教育,2013,(2).

上一篇私人贷款利率

下一篇师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