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伤作文范例6篇

最悲伤作文

最悲伤作文范文1

人最悲伤的不是哭泣、流泪,

而是张着嘴巴去发不出任何声音,眨着眼睛却流不出一滴眼泪

那种哀伤只能憋在自己的心里,无处可说。很痛…很痛…

那种哀习惯了一个人的声音,一个人的气味,一个人的存在^^^^^^

连思念都成了习惯.如果连痛都成了习惯,

那么你就应该决定离开这个人了.干吗要伤害自己啊?!

再多的欺骗,故意的欺骗.都没能让自己在心底忘记

却永远也不会明白,在自己心里的分量.

是以后任谁也不会再有的.可是漠然还是让自己心碎,

虽然早知道不可能了.不知道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一直都没看清,爱情于他,是否什么也不是,

是否他的心中也曾有过伤痛.不然,

就算是个陌生人,他又怎忍心这样刺骨的伤害物欲横流的现实让感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说爱,就真的爱了吗?

原来孤独也是一种享受.雪的圣白让我想到爱情.表面是洁净的,

只能期待下一次的飘落.其实爱情不也是在一次次在消融却又一次次的再来临吗?

其实融化了却是那么地不堪入目.喜欢雪,却总觉得消融得太快.觉得心痛.是刺痛.痛得不能言语.不能呼吸.感情受挫,

真的想 永离伤痛.

人生有很多的不舍,就算是再痛,再累.舍弃不了那份亲情,友情.想来为感情流泪,情伤,感慨是多么的不值.很多时候很彷徨,不知道以后的路要怎么走.

爱是寂寞撒的一个谎!

最悲伤作文范文2

手捧着文学作品,感受着文人墨客的无尽悲伤与哀愁。

悲黛玉

你寄人篱下,身在贾府,你与宝玉一见钟情,可是贾府毕竟不是你的家,那里人人心怀鬼胎,尔虞我诈,你注定要流一世泪。风吹落了满天花,也吹动了你的悲伤,你不忍花落成泥,于是荷锄出闺门,葬落花与冢前,把你的悲伤放在心底。

潇湘馆内一片狼藉,你躺在床上,口吐鲜血,可宝玉又身在何处?你身在贾府,注定了这无言悲伤的结局。

叹屈原

汨罗江畔,你眼望着这浮世繁华,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箴言,终身一跃,在天空中划下了最美丽的弧线。是楚王的昏庸,注定你悲伤的结局。

悲李煜

你身在帝王家,却无人懂你的悲伤,只有那轮残月倾听你的悲。你身边也曾有过像屈原那样的忠臣规劝,你却无动于衷。古井旁,你可曾流下过悔恨、悲伤的泪水?身在帝王家,你的的犹豫和执着注定了你悲伤的结局。

悲伤就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痴情;

悲伤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惆怅。

最悲伤作文范文3

中文发音:悲哀[bēiāi]

词语解释:悲哀,是指伤心、难过。

近义词:悲痛、悲伤、哀痛、哀伤、悲恸

用悲哀造句

1、美丽的你在我眼中永远漂亮可爱,就算你假装悲哀、发神经在我看来还是那么的舒畅。

2、看到叶子毫无留恋般地从树上飘落,会让人无由地觉得气闷,细一思量,又能体会出个中所隐含的身不由己的悲哀。

3、我穿着美丽的衣服,一头漂亮的头发,我成绩不悲哀,我的神经没问题,我生活很舒畅。

4、我转过身,望着外面仍在呼啸的风雨,胸腔中竟然涌出一股莫名的悲哀,人也顿时感到无比寞落与沮丧。

5、我除了能感觉到内心的悲哀,能感觉到无奈的哀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6、人生最大的悲哀或许是这样:活了一辈子,到死的那天,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过。

7、我坐在窗前看着凄美的夜,不禁吸了吸鼻子,心里莫名涌出一种浅浅的悲哀。

8、世人在绝望之境中酝酿悲哀,在坎坷之途中更添彷徨。

9、因为迷信星座不合,和最好的朋友闹翻了,心里感到无限悲哀。

10、他走了,望着空荡荡的房间,我的心里涌出一丝莫名的悲哀。

用悲哀的近义词造句

悲痛:家人突然离世,是一件让人悲痛的事。

悲伤:当他的伙伴都离开了他,他感到很悲伤!

哀痛:他的妈妈离开了人世,他非常哀痛。

最悲伤作文范文4

这个世界上虽然也不乏那些让我们伤心沮丧的事情,但更多的,是让我们愉悦、欣喜的事情。譬如考试得到了好成绩,做了一件好事被表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去了一个好玩的地方,吃了一样美食,买到了一张寻找已久的CD等等。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涌起一种兴奋的感觉的。虽然都是小事,但不可否认,我们都曾经为它们而欢喜过。

然而长大了之后,快乐就不那么单纯了,好像也不似以前那么召之即来了。考试得了好成绩,开心吗?不能开心,因为别人考得比你更好,因为还要努力保证下次考得也好……当一个单纯的快乐的理由被添加了那么多调味料,它的味道早已苦涩无比。

于是为了得到所谓的快乐,我们开始竞争,争得头破血流,争得疲惫不堪,却猛然发现,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为了得到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快乐,我们又开始争了,快乐又远了一步……这是一个怪圈,不清醒过来的人将永远在里面转圈,就像笼子里的小鼠永远奔跑着去追寻永远在前方的快乐。

其实,只要我们停下来好好思考,就会发现:快乐就在身边而悲伤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既然考得好就要开心,何必在乎下一次呢?如果考得好还不开心,那考好的意义在哪里呢?

为了同一件事而久久悲伤不能自已,也不是明智的做法。既然快乐重复多次变得没有意义,那么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的,就算为之流再多的眼泪,结果也只能是这样的了。何不敞开心胸去做一些快乐的事情,让快乐重复而有意义,让悲伤重复而失去意义。这就是我所说的乐由“悲”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大文豪的洒脱。即便我们没有东坡般豪放,拿得起放得下也是可以尝试去做到的。

不要抱怨这个世界怎样的险恶,给心灵找一方安生之地才是要紧的。可以为同一个理由快乐两次,不为同一个悲伤哭泣两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通过否定网上流行的悲观的论调,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快速入题,但主题尚不明。

论证第一段提出的观点。以学生的视野多角度地陈述了人处处有乐的事实。但似乎尚未入主题,因为题旨的一个层面是要求我们说快乐的重复。

此段似乎在说快乐重复多次变得无味无趣,但实质上在讲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痛苦是欲望的不满足造成的。所以离题了。

和前段写法一样,还是在说快乐的不能满足和痛苦之间的关系。永远追求快乐就永远因不能满足而痛苦,并非在说重复快乐的厌倦。

触及中心。虽然并非从重复快乐的倦怠领悟到摆脱悲伤的必要,但毕竟指向了中心。

独立成段,将“为同一件事久久悲伤”的论证作强调。并且将中心立意展示出来加以阐述,显得分量很足。最后又能照应标题和点出主题。

引用苏轼的词想用来表达不必在乎痛苦和悲伤,不必在乎得到和失去。有些偏离。

总结。将上文两层文字绾住,正确对待快乐和悲伤。

用李白的诗强调快乐的重要性。

总 评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势是审题准确,立意得当。应该说命题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上升到哲理的层面来阐述“让快乐重复而有意义,让悲伤重复而失去意义(第6段)”实在难能可贵。而且内容相对比较充实,从自己身边可触及的事物出发来表达观点,显得真实而又亲切。将素材纳入自己的文章里面,虽然材料和观点之间不一定有机融合,但这种写作意识应该说是非常好的,值得借鉴。内容结构比较明晰,从引入到最后绾结强调,有板有眼。语言表达也能够平实流畅,有逻辑性。当然问题也比较明显。最主要的就是,主题和内容在有些地方(3、4两段)不能有机统一。实质上是在审题完成后,没有顺着立意列出提纲,把握不住主题,导致在写作具体展开的时候与主题若即若离,甚至游离了主题。还有部分材料运用不够恰切,不能充分表达观点。

最悲伤作文范文5

桐城派大师方苞在《书震川文集后》中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散文:“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另一位桐城派大师姚鼐也称赞他“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其代表之作《项脊轩志》,更是被后人推崇备至。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这样评价这篇散文:“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笔者在研读这篇散文时,却读出了淡淡的喜悦背后难以承受的深沉悲伤。

项脊轩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自然是作者情感外显的一种寄托。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成了人们解读这篇文章的“文眼”,也成了读者把握作者情感的汇聚点。于是乎,所有解读者的着力点便放在了对“喜”与“悲”的挖掘上,具体而言,就是对“悲”的挖掘上。这种方式固然没错,但忽略了对全文整体的把握。所谓的“喜”与“悲”是交融在一起的,作者本无意把它们分开,却因仕途的失意和家道的中落,“悲”的情感被后人无限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喜”自然而然就被冲淡了。

人们对“喜”的解读,仅仅局限于第一段。又破又旧又暗的项脊轩修葺一新,变新了变亮了,作者心中自然充满喜悦;在庭中又杂植兰桂竹木,增添了无限的雅趣,正是文人追求的佳境,赏心悦目,自然也是喜悦的;文人与书,有着莫名的亲近,偃仰啸歌,怡然自得,不亦乐乎;掩卷沉思,冥然兀坐,天籁之音徐徐入耳,作者享受着难得的清静之乐;偶尔,相熟的小鸟也来凑趣,作者享受着和谐的信任之乐;三五之夜,明月高悬,光线泻在轩前,清风徐来,桂树摇曳着斑驳的影子,珊珊可爱,作者享受着惬意的雅趣。

其实,在后几段中,作者也倾注了淡淡的喜悦。因为是淡淡的喜悦,所以历来为研读者所忽略。第二段中,作者写祖母前往项脊轩探视,言语之中,有深切的关怀,也有祖孙之间的打趣。作者在这种生活化的叙述中呈现出一种亲情温馨衍生出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祖母对自己的关怀与期望,是一种精神深处得以慰藉的快乐。第四段中,作者把喜悦的着力点放在与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上。恩爱夫妻,情深意切。窃窃私语之时,喜悦流淌在彼此的心间;凭几学书之际,快乐环绕在他们的周围。作者在读书闲暇之余,享受着这种家庭生活的乐趣,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根据作者在第四段中的叙述,我们知道,这篇散文是前后两个时期写成的。十八岁时写成正文,时隔十三年后又写了附记。然而在这十三年中,物是人非。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作者在写附记时,根据当时的心境,又对正文进行了修改,情感至此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项脊轩不再是承裁作者喜悦的摇篮,而成了作者寄托悲伤的载体。

于是,家道中落便成了悲伤无法逾越的第一道坎。一个曾经兴旺的大家族,突然之间分崩离析,这对担负着振兴家族希望的作者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作者却用一种冷静的笔调来叙述这种变故:“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疱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宽敞舒适的大院落,却被分割成小门墙,格局的变动成了悲伤的催化剂,而冷静的叙述更见作者悲伤的程度。

作者八岁丧母,使他无法更多地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但是母亲这个字眼却时时地牵动着他的心弦,所以在老妪向他叙述母亲的往事时,一股悲伤便从作者的心底流出。当作者回忆起祖母对他的期望时,那熟悉的话语重新响彻在耳边:“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而如今,作者却仕途不顺,祖母的期望落空,作者对祖母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再加上对祖母的怀念,作者的悲伤之情就在不期然中加剧。更重要的是作者的贤妻也在他壮年时仙逝,这是作者人生之中遭受到的另一沉重打击。少年失沽,壮年丧妻,老年失子,这是人生最悲惨的三件事。可不幸的是,作者占了两样。因此,作者在回忆与妻子相处的温馨生活时,悲伤油然而生。虽然,作者用平静的口吻伤叙述着“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但是,作者的悲伤已经痛入骨髓,到了情何以堪的地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采用点染手法,把悲伤的情感渲染得了极致。所谓睹物思人,面对妻子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作者的悲伤是不言而喻的,况且这枇杷树已经亭亭如盖,这种悲伤就更加深重了。

最悲伤作文范文6

关键词: 杜鹃意象 宋词 悲情

在自然界的鸟类中,杜鹃常作为悲伤的意象出现在古典诗词中。鹃声凄凄,晨鸣暮吟,自然特性加上哀伤的神话传说,杜鹃逐渐成为一个感化人心的艺术形象。《全宋词》中杜鹃意象出现了266次,百余位词人写到杜鹃,苏轼、秦观、辛弃疾、贺铸、周邦彦、刘辰翁等著名词人更是不止一次用到杜鹃意象,既表达了宋代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扩大了杜鹃意象的文化内蕴。目前,研究宋词中杜鹃意象的论文数量很少,而且多为研究单一作品或撷取名句赏析,所以本文试图简要分析宋词中的杜鹃意象,以展示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文化价值。关于宋代以前的杜鹃意象,已有专文详细论述,分析唐前的杜鹃意象溯源,研究唐代的杜鹃意象拓展,这些本文就不再涉及。

一、宋词中杜鹃意象的创作情况

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1],又名子规、杜宇、谢豹、布谷、望帝、蜀鸟等。对《全宋词》进行检索,“杜鹃”出现了109次,“子规”出现了67次,“杜宇”出现了82次,“布谷”出现了6次,“望帝”出现了1次,“蜀鸟”出现了1次,没有出现“谢豹”,说明宋人对杜鹃别名及其意义的创作是很明确的,最常用的还是“杜鹃”、“子规”及“杜宇”,尤其是“杜宇”的使用,相比唐诗,概率有了明显提高。杜鹃意象在宋词中一共出现了266次,北宋时出现了29次,且都是以意象形式出现的;其他都出现在南宋,虽然绝大多数仍是作为抒情的蓄势意象而存在,但也出现了以杜鹃为题的专门词作,其中1首以杜鹃为题,2首以杜鹃花为题,8首以闻杜鹃为题,1首以问杜鹃为题,1首以杜鹃赋为题,这些也间接表明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文化底蕴有所发展。

靖康之难后,杜鹃意象出现了237次,词人写作的思路,或是由听闻鹃啼而引发的离情别绪、思归之心,或是由杜鹃的悲凉传说而想起的亡国之痛,比较多的写作这一意象的词人有:辛弃疾、陈允平、程垓、刘辰翁、吴潜、赵长卿,在这些人的词作中杜鹃意象分别出现了15次、12次、10次、10次、10次、8次,此外苏轼、秦观等在词作中也多次提到杜鹃意象。

杜鹃意象在南宋时期如此频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靖康之难后,人们的精神状态更多的表现为消极和颓废,而杜鹃正好是寂寞、悲凄、愁闷等消极状态的代言。其次,杜宇的传说,体现了人生的变化。靖康之难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者,战争之下,人们总是特别的思念家园,想要回归故土。《本草纲目》说杜鹃鸟“其鸣若云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2]。杜鹃悲鸣“不如归去",由此衍生出乡思离愁的内涵,不论是仕宦游旅,还是亲朋离别,抑或是思念故国等,都是让人伤悲不已的。

在唐代诗歌中已出现闻鹃啼而思归的意象,只是较少,因为唐诗中主要体现冤禽形象和杜鹃啼血意蕴,对于“不如归去”的这一象征意涵,到了宋代才普及开来[3]。“如果说,晋至唐多以胡乐唤起乡情,那么,晚唐北宋后便多以飞禽尤其是杜鹃引出乡思,且后更有着广泛性”[4]。

二、宋词中杜鹃意象的情感意蕴及意象组合

词的主要功能是抒情,但通常是情不直抒、意不径吐,因而词人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实体来传递或喜或忧、或悲或怒的思想情感。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

(一)情感蕴涵

1.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杜鹃是一种候鸟,每到暮春便鸣啼不已。暮春时节,花落飘零、烟雨迷蒙,当文人看到流水中凋零的花瓣,看到风中飞扬的残絮,伤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比如:

“风雨初经社。子规声里春光谢。”——陆游《安公子》[5]

“杜鹃过尽芳菲歇。只道无春,满意春犹惬。”——程垓《醉落魄》(赋石榴花)[6]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见啼鹃。”——张炎《高阳台》[7]

烟雨苍茫,飞絮飘荡,杜鹃鸣啼,人们触景生情,闻声生悲,杜鹃自然成为伤春悲情词中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

2.表达思乡离愁之感

杜鹃的叫声凄楚动人,很能煽动人的愁绪。杜鹃的叫声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但在多愁善感的文人听来,却格外动情。人们将其叫声附会为“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杜鹃也叫“催归”或“思归”。这种“不如归去”的叫声,尤其能唤起旅人的思乡之情,使游子平添许多愁绪悲情,比如: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8]

“百花深处杜鹃啼……声声只道不如归。”——晏几道《鹧鸪天》[9]

“好个江南风景,杜鹃犹自催归。”——李处全《朝中措》[10]

天性敏感的文人离家在外,本就伤感,一经杜鹃“不如归去”鸣啼的点拨,内心思乡的情愫按捺不住,发乎悲情而形成煽情的词作,展现内心深处那种对归期的渴盼,以及现实条件下欲归无路或者归期遥不可及,而心中无限忧虑。宋词中杜鹃意象体现这种情感蕴涵的最多。

3.抒写亡国之痛

《辞源》中“杜宇”的词条中讲到:太平御览汉扬雄蜀王本纪:“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又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11]。此词条显示子规是失国后杜宇之魂所化,因此人们常借杜鹃意象表现亡国之悲。南宋,这种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朱敦儒在《临江仙》中写道:“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12],词人痛心国土沦陷,南北亲人分离14年而不能团圆,以小家的分离反衬大家的破碎,反映出整个时代的大悲剧,将亡国的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外还有:

“莫问杜鹃啼蜀。只有江南水竹。北客凄凉无伴独。”——韩淲《谒金门》(和昌甫)[13]

“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刘辰翁《兰陵王》[14]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文天祥《酹江月》[15]

无论是伤春思乡,还是怀念故园,杜鹃意象承载的感情是悲凄的,体现的意蕴是悲情的。中国古典式的悲情主要以“悲剧性”和“伤感性”两种形式存在,而杜鹃在这两类中都频频出现,同时还蕴含了凄婉、悲怆等悲情意识,营造出一种怅然凄切的氛围[16]。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悲剧性”主要指英雄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哀、忧叹,感慨亡国悲痛的都属于这一范畴,其情可悯,其心可叹。“伤感性”侧重反映伤春离愁或物是人非之感,烘托伤春之情、抒发乡愁思念的大致属于这一范畴,其情可感,缠绵悱恻。

(二)意象组合

词中经常用意象为抒情创造一种氛围,有时是单一意象,有时是两个或多个意象组合,扩大了艺术表现空间,增强抒情的力度。克莱夫·贝尔认为,意象的组合,不仅是为了意象的作用得到确认,而且是实现比各部分相加之和的价值大得多的整体价值的最终手段[17]。在宋词中,与杜鹃意象组合最多的是月,形成“月夜鹃啼”的模式,如“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18],月亮残缺,杜鹃啼血,眼见耳闻的都是苍凉,将失家丧国之痛渲染到极致;再如“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19],疏烟淡月下几声子规啼叫,在外的游子更显凄清,悲情顿生。

笔者粗略统计,宋词中这种“月夜鹃啼”的模式一共出现了28次,月亮本身就凝聚了沉重的乡愁,与杜鹃凄美的叫声相配合,更激发词人孤独、惆怅及思乡之情;而且,杜鹃主要是依赖声音的传递,与明月组合后,融合视觉与听觉,动静交融,丰富了审美艺术空间,更易产生共鸣。此外,宋词中,杜鹃还与蝶燕(大约10次)、杜鹃花(大约3次)、杨花飞絮等意象组合,并且组合多个意象,如“啼尽一川花,愁落千山月”(向子諲《生查子》)[20]、“念蝴蝶梦回,子规声里,半窗斜月,一枕馀香”(蔡伸《风流子》)[21]等,将杜鹃、月、蝶或花等意象组合,给人的听觉、视觉形成冲击,字里行间只是意象的组合,没有任何含带感彩的字眼,但读来却是深沉的悲情,或是怅然若失的悲痛,或是迷惘彷徨的惆怅,或是思归不得的愁情满怀,诸多悲情蕴涵在意象中,并渗透到读者内心深处。

三、辛词中的杜鹃意象研究

杜鹃是悲情的代音,每当词人郁结之情不得不发的时候,杜鹃意象便飞出笔端,替之悲鸣哀泣。南宋词人辛弃疾壮怀激烈然命运坎坷,空有满腔抱负而报国无门,悲剧的稼轩遇上悲情的杜鹃,催生佳作。纵观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杜鹃意象出现次数最多,杜鹃7次,子规2次,杜宇2次,还有一首词以杜鹃花为题。

辛弃疾笔下的杜鹃意象承载的悲痛之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四十三岁前,辛弃疾的生活充满传奇色彩,虽然仕途坎坷,但是一直渴望收复山河,报效南宋朝廷的“沦肌之恩”,这一阶段的词作只有两首用到杜鹃意象,且偏重思归,如“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辛弃疾《满江红》)[22]。“归正人”的身份使得词人的报国之路很坎坷,求归不得而惆怅无奈,但此时词人对朝廷仍抱有希望,且正值壮年,精力充沛,所以很少用到杜鹃意象,也没有赋予浓郁的悲愁色彩。

淳熙九年(1182),四十三岁的辛弃疾看透官场复杂,罢官归隐,开始赋闲生活,寄情田园,淡泊闲适。生活看似平淡,然词人的忧国之心、不平之气益甚,诉诸杜鹃意象的悲彩也不断加强。在《婆罗门引》里,开篇即确立凄婉的感情基调,“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23],送别密友,本就哀切,在“杜鹃声里”显得更为凄迷,而且青春不再,壮志未酬,借用鹃啼一吐心中悲凉和失望的情绪;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借送别族弟来感慨时事,用典讽刺南宋王朝的妥协,抒发自己无路报国的悲愤,“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24],经历宦海沉浮,反思人生,借由杜鹃意象传达的悲剧色彩里既有感慨自身的“悲剧性”,也隐含了对南宋奸臣误国的痛恨,此时词人心中已生绝望之意。

杜鹃意象的悲情性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辛弃疾的悲剧命运,于是他在词中常采用这一意象来抒感,与宋词中杜鹃意象承载的主题情感意蕴相吻合。同时,词人有意识地组合或选择杜鹃意象的侧重点,不同时期承载不同的内容,从而体现他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的心路历程,很有感染力。

四、结语

在宋词乃至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都是悲凉意义的象征,集哀愁怨恨相思于一身,充满悲情;然“杜鹃出蜀中……田家侯之,以兴农事”[25],杜鹃常被看作催耕鸟,又名“布谷”,“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耕”(葛长庚《水调歌头》)[26],宋词中采用布谷作为杜鹃意象的,基本都是体现这层意思,然而在宋词中此类词作很少。

在英语诗歌中常被作为悲伤的意象是夜莺,而且还有很多诗篇以它为标题,比如约翰·济慈的《夜莺颂》。作为悲伤的意象,杜鹃和夜莺都来源于忧伤的传说,在历史的进程中,意象得到不断丰富,但是夜莺既表达哀伤,又是欢乐的载体,而且形成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色。相比之下,宋词中的杜鹃意象并没有与某种固定的文学流派产生关联,虽然出现了一些以杜鹃为题的词作,如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陈人杰的《沁园春》(问杜鹃)等,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情况下,杜鹃还只是构成词人整体意境的一个因素,以其悲凉、哀伤的象征义来衬托悲情的意境,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杜鹃意象植根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状态,已经作为悲愁的种子撒播在宋词中,催生了许多感动人心的词作,抒发伤春、别愁、亡国之叹。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九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756.

[2]同上.

[3]万贺宾.古典文学中的杜鹃鸟意象研究.

[4]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人主题.文史哲出版社,1983:237.转引自万贺宾.古典文学中的杜鹃鸟意象研究.

[5]唐圭璋编纂.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1,新1版(卷三):2057.以下宋词作品引文均出此,只标页码,不再详注.

[6]全宋词(卷三):2573.

[7]全宋词(卷五):4382.

[8]全宋词(卷一):63.

[9]全宋词(卷一):292.

[10]全宋词(卷三):2240.

[11]辞源(修订本,建国六十周年纪念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54.

[12]全宋词(卷二):1089.

[13]全宋词(卷四):2891.

[14]全宋词(卷五):4069.

[15]全宋词(卷五):4181.

[16]蒲生华.杜鹃:中国古典悲情词中的一个显性情感符号.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1).

[17]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42.转引自王功娟.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涵.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VOL29(4).

[18]全宋词(卷五):4182.

[19]全宋词(卷三):2718.

[20]全宋词(卷二):1264.

[21]全宋词(卷二):1336.

[22]全宋词(卷三):2518.

[23]全宋词(卷三):2474.

[24]全宋词(卷三):2470.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