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我们走范例6篇

黄鳝我们走范文1

雨水落地,菌子飘香。当久旱的云南终于迎来了雨季,我的脑海里立马跳出了这样几个字。是的,云南的雨季来了,云南的菌子又在大地上飘香了。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其散文名篇《昆明的雨》中写道:“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作家写菌子,是为了突出昆明雨水的充沛,因为菌子的生长总是和丰富的天然降水连在一起的。事实上,整个云南菌子都极多,都是菌子生长的王国,而不仅仅是昆明。

老家地处滇西南地区哀牢山腹地,作为土生土长的乡村的儿子,菌子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多年后的今天,虽然为了完成学业,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我已经远离了故乡,远离了那个叫做文壮的生我养我的村庄,但关于菌子的记忆,却依然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永远难以抹灭。那些曾经所熟知的菌子,我现在随手就可以列出一大串,比如鸡枞、香菇、牛肝菌、刷把菌、干巴菌、青头菌、大红菌、喇叭菌、鸡油菌、见手青、黑木碗、奶汁菇、松茸、木耳等等。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准确地把它们辨认出来,叫出它们的名字;还能说出它们的特性,以及食用方法。

孩提时到山野中找菌子的事,自然也不会忘记。每年雨季来临,当几场透地雨下过以后,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山野里的树根旁、落叶履盖的土层里,一丛丛的菌子便开始成群结对地破土而出。于是,天刚蒙蒙亮,这家大人,那家小孩,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跨上竹篮,向山野中进发了。蓑衣和斗笠,是为了防雨、防湿,竹篮则是用来装菌子。而我家出去找菌子的,总是我和父亲,因为那时妹妹尚小,母亲则要在家里照顾妹妹、做家务。至于我,虽然也年纪不算大,但我从小就自强、自立,父母都还是放心我出去。而且,尽管我和父亲一同出门,但我们出门后就分头去找,我去这山,他去那山,所以我们并不一起回来;各自的收获也不尽相同,有时他多一些,有时我多一些,有时又一样多。

出去找菌子,其收获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是在碰运气。运气好,收获多些;运气不好,收获就少些,甚至空手而归。但不管怎样,人们还是乐此不疲,一如前往。找菌子的方法也很关键,而且极其重要。我曾在《梦里鸡枞》一文中写道:“拾到鸡枞的人,往往会记住它们的‘窝’,以便日后或来年再到此地来‘收获’,因为鸡枞的‘窝’相对固定。”其实,不仅是鸡枞,任何菌子的“窝”都相对固定。所以我们去找菌子,最先去的,往往是曾找到过菌子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在此得到或多或少的收获;但有时,我们也会扑个空,因为找菌子的人很多,谁先到谁收获。跑完这些地方,再满山遍野地奔走、寻找,只愿得到些意外的收获。

每年的雨季,村里每户人家都会找到不少的菌子。但菌子,人们是不轻易舍得吃的,而是要拿到市场上卖,把它们换成钱。所以每年雨季下来,人们天天找菌子,却没有吃上几顿菌子;自然,每户人家都会从菌子身上赚到一笔不小的收入,甚至这是有些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所谓“靠山吃山”,或许说的就是这回事。找来的菌子,人们通常是加工、制干了再出售,因为新鲜的菌子不易保存,其价格也相对偏低。我家找来的菌子在村里往往最多,加工出来的质量也比其他人家的好,因而我家的菌子不愁卖不出去,不但菌贩子直接上门来抢购,而且所给的价格一般比其他人家的高。

近日读报,在《云南日报》6月18日“花潮”副刊读到云南著名作家张永权的散文《菌子的记忆》。作家在开头写道:“云南的雨季到了,又到了吃菌的季节。”而我已经年迈的父亲,又在满山遍野地找菌子了吧?

恍惚间,我又看到了故乡山野中丛丛生长的菌子,看到了我儿时出去找菌子的快乐而难忘的那段时光,看到了父亲渐趋佝偻的身影――他从山野中背了满满的一大竹篮菌子回来,脸上洋溢着欣喜而灿烂的笑容……

草堆里的乡愁

每当夜深人静,独自坐在小屋的窗前,我总会无可拒绝地想起久别未归的故乡。那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就像一根牢固的绳索,紧紧地缠绕着我,让我怎么也走不出它的牵挂,尤其是想起故乡的草堆,我便会有一种伤感,思绪随之飘向数百公里外的故乡,久久难以停息……

故乡的草堆,全是用稻草(即稻谷的秸秆)堆积而成。秋收过后,稻禾的翠绿被阳光所吸收,换上了一身金黄的装束,横七竖八地躺在田野之上。作为稻草的它们,变得温顺、柔和,不再像之前那样奋拔、坚挺。每逢此时,故乡人总会把它们理顺,捆绑起来,再堆成草堆,用作牛草储备――秋冬时分,天气日益寒冷,青草渐趋枯萎,金色的稻草便成了牛儿们珍贵的草料。

故乡人堆草堆时,先准备四根质地坚硬的木头,然后深深地栽进土里;在上面搭几根长短适宜的竹竿,做成一个支架;在中间栽上一根较长的竹竿,竹竿要坚硬牢固,而且要栽得深;再搬来捆绑好的稻草,依中间的竹竿逐层而堆……稻草摆放一定要紧密,并严格遵照金字塔模式,这样草堆才会稳固,才不会倒塌。小时候,每年家里堆草堆,我都会欢呼着跑去帮忙。当然我能做的,就是把捆绑好的稻草搬到草堆旁交给父亲,呆呆地看着他堆上去。

草堆是故乡固有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日晒雨淋,不管酷暑严寒,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候着故乡的田野,忠诚无私,不求回报。在故乡那块土地上出生、成长,我的记忆里自然少不了草堆这一事物。草堆里的童年往事,一直停留在我记忆的仓库里,直到我衰老、死去,永远难以抹去……

童年时代,我们特别喜欢玩捉迷藏。每当这时,我总会一头扎进近旁的一个草堆,把它作为首选藏身之处。因为我藏得比较隐蔽,其他小伙伴都被找到了,我依然可以安静地躺在草堆里。直到他们使劲地呼喊我的名字,我才得意地从草堆里跳出,向他们炫耀我的厉害。有时,玩捉迷藏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在草堆里发现几个鸡蛋――那是急于下蛋而找不到“家”的母鸡留下的。把鸡蛋拿回家,让母亲给我煎荷包蛋,与玩捉迷藏本身相比,还要高兴许多!

和父母到田地间做活,累了,我总会悄悄地藏到草堆里偷懒。躺在干燥、柔软的稻草上,如同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温暖、舒适,好不惬意。有一次,我不知不觉地在草堆里睡着了,父母以为我自己回家了,就没有找我。等他们回到家,夜幕已经降下;当发现我并不在家,他们急得团团转,打上火把就四处找我。我在他们的呼唤声中醒过来,晴朗的夜空已是明月高照、星斗满天。我应答着向火把冲过去,一头扎进母亲的怀抱,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多年以后,为了完成学业,我离开了故乡,独自居身在一个离家数百公里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虽然,我已经在此生活了两年多,但我依然感受不到这个城市的温暖,至今走不进它的内部。我也知道,其实我们彼此之间终究只是一个过客,不管是我对它,还是它对我。如此,我能不思恋故乡?

回首之间,我把落寞的目光甩向窗外;奔涌而来的乡愁,就像一根由乱麻编织而成的鞭子,狠狠地抽打着我的内心。尤其是故乡的草堆对我的鞭打,更是让我痛得几乎无法呼吸。此时此刻,我多想时光能够倒流,让我返回童年,奔向故乡田野间的草堆,去领略它们带给我的情致和乐趣……

难忘儿时捉黄鳝

父亲在电话里说,他去田里捉了好多黄鳝回来,正准备做了吃;可惜我不在,不能够吃到。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惜的,反正这黄鳝嘛,我在城里也可以吃到。但由此,却让我想起了儿时到田里捉黄鳝的事,也好想再去亲手捉一次黄鳝。

在老家那个叫做文壮的生我养我的村庄,但凡男孩儿,没有一个不喜欢捉黄鳝,也没有一个不是捉黄鳝的能手,虽然未必都喜欢吃黄鳝。孩提时代,在每年的炎炎夏日,在稻禾旺盛的时节,我就经常约上几个要好的小伙伴,提上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笼子,然后到田间捉黄鳝。而且,几乎每次我们都是满载而归。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的快乐啊!在我看来,这比吃黄鳝本身,还要更有意义。

我们去捉黄鳝,通常是两个人一行,一个负责捉黄鳝,一个负责提黄鳝笼;等回来,再把所捉到的黄鳝平分。准备充分,到了田里,我们就开始找黄鳝洞。找黄鳝洞时,眼要尖,要分得清哪个是黄鳝洞,哪个是蛇洞(有些洞里的不是黄鳝,而是水蛇)。通常情况下,洞口呈混水状的是黄鳝洞,洞口呈清水状的是蛇洞。找到黄鳝洞以后,负责捉黄鳝的一个就下到田里,将右手的中指慢慢伸进洞中,在悄无声息中紧紧地将黄鳝从洞中抓出来,然后放进另一个人所提的黄鳝笼里。捉黄鳝时,手要轻,抓得要紧,尤其是在手入洞口的瞬间,不能造成水响,否则会惊动黄鳝,使其跑得无影无踪。当然了,尽管捉黄鳝的人已经很小心了,但有不少时候还是会让即将到手的黄鳝跑了。这些黄鳝往往忽地一窜,然后躲到另一边的稻禾间去了。捉黄鳝的人就轻轻地跟上去,用弯成钩形的中指,猛一扣抓黄鳝身体的中间,然后提举起来,放到黄鳝笼里去。最后下来,真正逃脱我们手心的黄鳝,还是寥寥无几。去捉黄鳝,最好认的是怀孕黄鳝所在的洞,因为它们的洞口周围往往是一圈圈的白色泡沫;最难捉的,也总是怀孕黄鳝,因为它们最狡猾,不但有三个洞口,还最凶狠,常常会咬捉黄鳝人的手……

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晚上去捉黄鳝。去的时候,通常还是两个人一行,一个负责捉黄鳝,一个负责提黄鳝笼和照明。照明工具是松明子火,其光照透亮、范围广,极利于黄鳝的发现。晚上捉黄鳝,比白天要惬意得多,因为这时不但可以避开夏日的炎热,天空中往往还飘荡着一丝丝微风。与此同时,这时的黄鳝并不在洞里,而是游了出来,慢腾腾地在稻田的田埂边上蠕动着。它们就那么懒洋洋地蠕动着,即使是人的手指碰到了它们,它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很少会逃掉。但我们晚上去捉黄鳝,却很少用手指直接去捉,而是借用竹制的黄鳝夹。黄鳝夹的制作并不复杂,将两根长80厘米、宽4厘米左右的竹片削成光滑状,然后在竹片的三分之一处刻上规则的齿牙,再在竹片中间钻上一孔,并用铁丝将其固定,这样就做成了。夹黄鳝时,只需将竹片分开,对准黄鳝夹下去,再将两边的竹片齿牙合到一起,黄鳝就夹住了。晚上去捉黄鳝,最讨厌的就是那些可恶的蚊虫,它们总会在不经意间飞到我们的头、手或者脚上,冷不防就咬上我们一口,让我们不疼即痒;还有就是要防蛇,因为蛇往往喜欢在夏天的夜晚出来活动。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喜欢晚上去捉黄鳝,而且晚上去的次数比白天去的还要多。

黄鳝我们走范文2

网箱养鳝的独到优势

目前市场上黄鳝的主要货源是来自野生捕捞,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鳝反季节的囤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人工养殖黄鳝的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这里我们介绍的是一种成活率高、易养易捕、病害少的养殖方法,叫池塘网箱养鳝,它是把鳝种放在悬浮于水中的网箱当中,人工投喂饲料进行养殖的一种新的养鳝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今后养鳝节约化、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占地少、节约化程度高、成本低、效益高、好观察、容易越冬等优点,深受广大鱼农的喜爱,为鱼农们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池塘网箱养鳝法的网箱与一般养鱼的网箱不一样,它的水面上还有许多水生植物,一旦翻开这些水生植物,就能看到数量众多的黄鳝栖居在里面。当前人工养殖黄鳝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土池养殖、水泥池养殖、稻田养殖等等,而网箱养鳝法却有很多其它养殖方法所不及的优势,具体体现在:第一,就是网箱当中的水和外界的水体能够自由交换,溶氧量比较丰富,病害比较少;第二,黄鳝在狭小的箱体里面生长,它的活动范围比较小,能量消耗比较低,所以黄鳝长得比较快;第三,网箱养鳝造价比较低,一个大概20~30平方米的网箱,造价只要100块钱,一般的老百姓都比较容易接受;第四,网箱养鳝不用担心黄鳝钻进泥里找不到,便于提捕、容易捕捞,劳动强度比较低,也比较容易管理。

网箱养鳝的前期准备

准备网箱时,网箱的材料最好采用聚乙烯的网片,千万不要图省事把养鱼的网箱拿来用,养黄鳝的网箱与养鱼的网箱是不一样的。养黄鳝的网箱要求密度大、网目比较小,这是因为黄鳝是无鳞的,网眼大,擦伤就比较厉害。我们选网片要选择网眼稍微小一点的,像筛绢网就行了。网箱的大小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下网箱前,要先用木桩或者竹篙在池塘中打桩,这样好固定网箱。网箱在放种前5~7天下水,有利于鳝种下箱前能在网箱的网片上形成一道由丝状藻类组成的生物膜,避免鳝种摩擦受伤。网箱不能随便放下水,它的入水深度也有讲究。网箱在水体中,离水底大概50厘米,网箱的上沿也要保证在水面上方30厘米,这样黄鳝就不会跑到外面去。

网箱养鳝的鳝种可以从稻田、沟渠、湖泊等水域中捕获,最好的捕捞时间是4~5月,因为那时候的黄鳝才一指粗细,比较适合养殖。捕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黄鳝爱钻洞的习性,把竹筒放在黄鳝经常出没的水域,让它自己钻进筒内,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另一种方法就是用手捉,但捉的时候要戴上手套,以免弄伤幼鳝的皮肤,幼鳝的皮肤是很娇嫩的,一旦损伤就不容易养活。

当然,如果能用人工养殖亲鳝获得鳝苗那是最好不过了。在亲鳝养殖池中,可以适当地投放一些水葫芦,创造一个能让亲鳝栖息、产卵的环境。亲鳝喜欢躲在生长着水葫芦的水面下,并将卵产在这里。为了能方便地获取鳝苗,可以在亲鳝产卵前,在投放水葫芦的水面下20厘米左右的地方放置一个网片,这样等卵孵化后,鳝苗会沉落在网片上栖息,而不至于沉到池底。孵化后,只要给鳝苗喂养一些浮游动物就可以了,直到长成幼鳝准备投放到网箱里面去。

网箱里的黄鳝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得有适当的投放密度。密度过小的话,它的整体效益体现不出来;密度过大了,又怕它的生长速度要受到限制,最好是控制在20平方米的网箱放50公斤黄鳝。

网箱织好了,鳝种也投进去了,这里还有一步很重要的程序不要忘了,那就是还得给这网箱里面投放一些水生植物,譬如水花生,投放量差不多占到网箱的五分之四就可以了。说到水花生,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第一,它起到了隐蔽作用,因为黄鳝的生活习性是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水花生起到了遮阴的作用;第二,水花生可以吸收塘里、水池里的氨、氮这些有毒物质,可以起到净化水的作用。

网箱养鳝的关键环节

一切都准备好了,那网箱养鳝要把握哪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呢?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要掌握好购苗关。这其中包括选择适宜的季节,黄梅季节是黄鳝产卵的季节,这时候捕捉回来的黄鳝,成活率比较低,一般要到阳历6月底、7月初,这时捕回、购回的黄鳝成活率比较高。黄鳝在水温到18摄氏度左右就开始摄食,一般4月上旬水温就能达到18度左右,因此投放鳝种的时间从4月上旬就可以开始。但从黄鳝的生活特性来看,七八月它的生长速度最快。另外从黄鳝的季节差价和捞捕数量来看,每年的六七月又是最好的放养时间。因此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个放养时间。收购鳝苗时也一定要选择健康的黄鳝,伤鳝、病鳝一定要剔除,不能带回来,防止对其他黄鳝产生感染。收购黄鳝苗从收购第一户开始到运回鱼塘,必须控制在3小时以内,超过时间宁可少收,也绝不拖延时间,以防止黄鳝长时间的相互缠绕造成黏液大量脱落,影响黄鳝的成活率。鳝种在放养之前要用3%的食盐溶液浸泡5~10分钟,给它洗个消毒澡。放养的鳝种规格一般是每尾50~100克,选择没病没伤、活泼健壮、规格整齐、体表光滑亮泽、黏液较多的鳝种。

二、要掌握好分养关。收购鳝苗回来后,要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养,以防大鳝吃小鳝,并便于观察各种规格黄鳝的生长速度。

三、要掌握好观察关。网箱养鳝也一样得做好日常观察和检查工作,这是网箱养鳝提高产量的关键。因为勤观察能掌握各个网箱黄鳝的食量大小,以便下次增减;还可了解各网箱黄鳝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也便及时对症处理。4~10月底是黄鳝的主要生长期,要做到每天早晚巡查,随时监测水质,还得经常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如果有破损得及时补上,否则黄鳝借机开溜,那可就麻烦了。

四、要掌握好投喂关。可别忘了,提供新鲜适口、充足的饵料是养好黄鳝的关键。黄鳝苗投入网箱的三天以内,不要喂食,让黄鳝慢慢地适应环境。第三天以后,可以在每天傍晚投喂饵料,渐渐养成主要在傍晚投喂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养殖黄鳝饵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以便于加药防病。投喂的饵料可以用鱼粉、蝉蛹加少量的面粉配制而成。黄鳝爱吃小杂鱼、蚯蚓,也可以先把这些东西绞碎,与配合饲料和在一起喂养。养殖期鲜饵的投喂量占黄鳝体重的5%~10%,11月以后为3%。干饵的投喂量占黄鳝体重的2%~5%,11月以后为1%。一定要记住,当天配制的饵料要当天喂,以保证饵料足够新鲜。苗种刚放入网箱时,投饵的范围可以大点,这样能给鳝苗较大的摄食机会,然后,逐渐过渡到定点、定时、定量,每天投喂三次,分别是9:00、14:00、18:00,投饵量分别是日投量的30%、20%、50%。

五、要掌握好防病关。防止黄鳝生病,这是网箱养鳝成功的重中之重。野生黄鳝很少发生病害,而由于网箱养鳝是在高密度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生态条件发生改变,很容易发生病害。一旦黄鳝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因此鳝病防治工作绝不能马虎,要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如果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对症处理并加以控制,将会引起黄鳝成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预防鳝病,除了应选择好的鳝种和放养时对鳝种进行消毒外,还可以在生长季节每隔10~15天,用漂白粉挂袋放置于网箱边一次,并定期在网箱水体中浸泡中草药。再有就是选用对黄鳝无副作用的生石灰,15天左右用50克生石灰,兑水1000千克泼浇消毒一次,要泼洒在网箱外面的水体中进行消毒。还可以一星期一次在饵料中加氟派酸,防止肠道病,剂量是50千克饵料中加两粒氟派酸。如果坚持做到这几点,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如果黄鳝得了水霉病和烂尾病,可以适当地加大生石灰的用量,并用0.25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连续三天,效果较好。

黄鳝我们走范文3

三年前一个漆黑的夜晚,江维表哥提着煤油灯带着我和哥哥走在乡间的田埂上。我边走边向四处张望。四周黑漆漆的,就像被罩上了一块大黑布,我又害怕又高兴,害怕的是在这么黑的晚上,只有我们三个人行走;高兴的是表哥带我们去抓鳝鱼。

正走着,忽然,表哥停住了脚步,提起煤油灯,两眼盯着田埂下,我刚要开口,表哥用手势制止了我,我只好不吱声了。我借着昏暗的灯光一看,只看见田埂下有一个洞,洞口朝天。仔细看看,这洞口比较光滑、湿润,我知道这是鳝鱼洞,怪不得刚才表哥不让我说话。忽然从洞里冒出一些小泡泡。“有鳝鱼”!我不禁脱口而出,叫了起来。表哥脸上顿时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让哥哥举着煤油灯,又把鱼篓递给我拿着。只见他把一个扎满铁针的器具伸进洞里,捅了几下,又转了几下。不一会儿便拖出一条鳝鱼,这条鳝鱼足有一尺长,身体呈黄色,隐约有些黑纹。虽然它全身被铁针刺得鲜血淋淋,可还在甩尾巴摆脑袋拼命地挣扎。表哥把它抓住,丢进鱼篓里。

我们又找到了第二个洞,只见洞口旁,直挺挺地躺着一条鳝鱼,我心想:这条鳝鱼怎么死啦?我们那里的习惯是不能食用死鳝鱼的。我正想一脚踢开它,表哥忙拦阻我,说:“别忙,看看它是不是装死?”装死?鳝鱼还会装死?哥哥拎着灯,我们都好奇地凑近去看。表哥用鳝鱼钩轻轻地拨拉了一下,不动。再用尖针戳了一下,看,直的身体扭动了。“哈!活的!活的!”我们开心地笑着。当然,这条鳝鱼也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那天晚上捉了几条鳝鱼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喜悦、兴奋,新奇的感受都深深

黄鳝我们走范文4

一次回家,想叫父亲帮忙找亲戚借点钱,交房子首付款。看着父亲年迈劳碌的身影,我张开的嘴不得不闭上。年迈的父亲趁闲暇忙着捉黄鳝和蛇卖钱补贴家用。父亲用黄鳝笼捕捉黄鳝,黄鳝笼是安装了一个颇为玄妙机关的蔑制捕鳝器具,笼子里放上诱饵,引诱水域里的黄鳝游入,机关的玄妙在于只能进不能出。父亲抓蛇是为了卖蛇胆,把锋利的刀片竖在蛇洞的入口处,蛇回穴的时候经过锋利的刀锋,疼痛的刺激促使它拼命向前爬,等到蛇爬过刀锋,肚子早已经被划开,不一会儿就死了。因为蛇没有倒退的本领,疼痛的恐惧促使它拼命向前,如果它在感到疼痛的时候能往后倒退,它就可以躲过劫难,获得新生。

置身于城市,我就像那些闻到了香味的黄鳝,其实黄鳝笼就在身边,我再游过些许岁月的距离,就可能成了进了笼子的黄鳝,无法在城市的笼子里找到出口,真庆幸自己还游走在城市诱惑的笼子之外。城市的激烈竞争,已经使我疲惫不堪,心灵的疼痛愈来愈重,我不想成为被开膛剖肚的蛇。

思虑再三,我决定回到徽菜发源地绩溪老家闯一闯。人们都在寻求自然、绿色、健康的食品,以徽菜为代表的土菜的兴起让我看到了希望,我认定这个行业一定能有不错的发展。家乡的山林特产当初为我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让我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空。几年的打拼,我拥有了目前最为强大的徽菜原材料供货体系,我手中的山野土菜成为各大酒店的抢手货,有了房有了车有了温暖的家,年迈的父母爬满皱纹的脸上常挂满笑容,当初的梦想在一转身之间都成了现实。

黄鳝我们走范文5

正走着,忽然,表哥停住了脚步,提起煤油灯,两眼盯着田埂下,我刚要开口,表哥用手势制止了我,我只好不吱声了。我借着昏暗的灯光一看,只看见田埂下有一个洞,洞口朝天。仔细看看,这洞口比较光滑、湿润,我知道这是鳝鱼洞,怪不得刚才表哥不让我说话。忽然从洞里冒出一些小泡泡。“有鳝鱼”!我不禁脱口而出,叫了起来。表哥脸上顿时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让哥哥举着煤油灯,又把鱼篓递给我拿着。只见他把一个扎满铁针的器具伸进洞里,捅了几下,又转了几下。不一会儿便拖出一条鳝鱼,这条鳝鱼足有一尺长,身体呈黄色,隐约有些黑纹。虽然它全身被铁针刺得鲜血淋淋,可还在甩尾巴摆脑袋拼命地挣扎。表哥把它抓住,丢进鱼篓里。 我们又找到了第二个洞,只见洞口旁,直挺挺地躺着一条鳝鱼,我心想:这条鳝鱼怎么死啦?我们那里的习惯是不能食用死鳝鱼的。我正想一脚踢开它,表哥忙拦阻我,说:“别忙,看看它是不是装死?”装死?鳝鱼还会装死?哥哥拎着灯,我们都好奇地凑近去看。表哥用鳝鱼钩轻轻地拨拉了一下,不动。再用尖针戳了一下,看,直的身体扭动了。“哈!活的!活的!”我们开心地笑着。当然,这条鳝鱼也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那天晚上捉了几条鳝鱼已经记不清了,但那种喜悦、兴奋,新奇的感受都深深地留在心里。

黄鳝我们走范文6

2006年6月初,山东郯城县郯城镇的农民颜士全终于等到了自家黄鳝上市的时候。颜士全一共养了6个池子共两千多斤黄鳝,这些黄鳝最少值4万元钱,可养这些黄鳝他连一分钱的本钱都没花,看到这儿,您一定觉得奇怪了吧?其实,这都多亏了颜士全家养的几头牛,更确切地说是多亏了几头牛每天拉的几百斤牛粪。

颜士全是2000年开始养牛的,一共养了15头牛,牛多了利润是不错,但牛粪也相应多了,一头小牛一天能产30斤牛粪,大牛能产40斤牛粪,15头牛一天就能产600斤牛粪。最初,这每天600斤的牛粪,颜士全当成宝,把它全都上在了自家的庄稼地里,那一年,颜士全的地里没施过化肥,庄稼却长得异常好。

但是收完庄稼一算帐,颜士全就有点伤心,以前5亩地收入两千多元,现在用牛粪施肥还是赚这些钱。而且用牛粪施肥得天天往地里跑,多费工夫却不多赚钱,颜士全就没了动力。可是这600斤牛粪不施肥又该怎么处理,他犯了难。直到2002年的一天,家住城里的妹妹颜旭突然来找颜士全,为的就是那些牛粪。

颜士全的妹妹颜旭当时告诉他,现在很多人养蚯蚓挺赚钱,并且是用牛粪养殖,而颜士全家的牛粪资源很丰富,可以考虑养殖蚯蚓。这些都是因为他妹妹颜旭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叫季文成的人用牛粪养蚯蚓的故事,所以赶紧过来告诉她哥哥,而且季文成就住在离郯城七十公里的临沭县。一听说这个消息,颜士全当天夜里就赶往临沭找到季文成。见面之后,季文成的几句话更是让颜士全兴奋不已。季文成说:“蚯蚓养起来每亩地的产量能达到一万公斤,要是按25元钱一公斤算的话,这效益就很可观了。”

牛粪可以进行再利用来赚钱,这可让颜士全心里乐开了花,一回到家就兴奋地把这想法告诉妻子周庭芳,可妻子却坚决反对。周庭芳认为他们没养过蚯蚓,一旦养不好,会招来很多人的笑话。而且她觉得养蚯蚓得占用种庄稼的地,万一蚯蚓卖不出去,连一点收入都没有,所以她不同意丈夫养蚯蚓。可颜士全一旦认准的事情,别人很难改变。夫妻俩各认各的理,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妻子赌气离开家去外面收废品,想借此要挟颜士全,没想到趁这个空档,颜士全来了个先下手为强。

2002年颜士全偷偷地利用妻子不在的时间,以50元一斤的价格,从季文成那儿买来6斤蚯蚓开始饲养。一两个月后,周庭芳发现了,但生米已做成熟饭,她也没有了办法。

颜士全引进的蚯蚓叫太平二号,最初从日本进口到我国。跟野生蚯蚓相比这种蚯蚓成活率高、更容易饲养,饲料供应充足时蚯蚓会通体发红,一般消耗40斤牛粪就会长一斤蚯蚓。在饲养过程中,颜士全发现这种蚯蚓繁殖力强,正适合养殖。

到2003年,6斤蚯蚓已经繁殖到了1000多斤,颜士全觉得自家蚯蚓的产量完全可以供应出口了。按照季文成当初说的25元一斤的价格,这些蚯蚓一共可以卖一万多元,而成本不过是300元钱和一些牛粪。可当颜士全再次找到季文成时,季文成说的话让颜士全的心一下子凉透了。季文成说:“出口日本的事我也联系过一次,人家嫌我们量太小,不来采购,咱俩抱着很大的希望能发家致富,但是销路不好也没有办法。”日本方面反馈回的信息是他们需要每天供应一吨的蚯蚓,这仅靠颜士全和季文成两个人根本无法完成。季文成一看养蚯蚓没销路,就收手不干了。可颜士全为了养蚯蚓专门划出一亩地没种庄稼,结果这亩地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他的发财梦彻底破碎了。

颜士全倒是个知错就改的人,既然蚯蚓卖不出去,他就不打算再养蚯蚓而是重新种庄稼。这个结果早在养蚯蚓之初就被妻子料到,看到颜士全真的赔了钱,妻子又气又恼,整天揪着赔钱的事跟颜士全闹别扭。整天被妻子唠叨,颜士全心里憋了一口气,本来他打算把蚯蚓扔在地里,让它自生自灭,但是这样一来,自己在妻子面前一辈子都抬不起头。颜士全决定重新把蚯蚓收拾起来,自己找销路。

颜士全最先想到了钓鱼爱好者喜欢用蚯蚓做诱饵,因为蚯蚓的气味容易吸引鱼儿上钩。而且距郯城一公里就有一条白马河,经常会有人在那里垂钓。颜士全马上赶到白马河去推销蚯蚓,可事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颜士全天天去河边找钓鱼的人卖蚯蚓也没卖出多少钱,还特别费事,钓鱼者购买的数量也都不多,一次就买一元钱的,就一小把。

但这件事情却让颜士全受到启发,他不再向钓鱼爱好者推销蚯蚓,而是改变方向把蚯蚓推销给渔具店,这样就能保证蚯蚓集中销售。最后颜士全找到了渔具店老板陆成华,而当时陆成华也正在为蚯蚓的事犯愁。原来陆成华的渔具店需要收购蚯蚓来出售,可是在当地却一直找不到卖家,总得跑到江苏那边去买。颜士全最后跟陆成华谈好,以每斤10元的价格向陆成华供应蚯蚓,但是陆成华一年的销量也就三四百斤,还有大部分蚯蚓都白白浪费了,颜士全不得不琢磨着再为剩下的蚯蚓找销路。就在这时,陆成华无意中说的几句话让颜士全看到了一线生机。当时陆成华推荐他把这剩下的蚯蚓,可以卖给养黄鳝的,在这个节骨眼上,颜士全一听到这个好消息,立马就来了精神。

经过陆成华的介绍,颜士全找到了专养黄鳝的郁传栋。见面之后,颜士全决定先了解用蚯蚓养黄鳝究竟可不可行。郁传栋给他介绍说,黄鳝吃蚯蚓是最合适的。要吃小鱼小虾,一旦到夏天热的时候,吃不了的就会坏;而蚯蚓就不同,即使黄鳝吃不完蚯蚓,蚯蚓还能活,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用它养黄鳝长得又快又好。郁传栋养黄鳝已将近10年,他还告诉颜士全,一般野生黄鳝刚捕回来进行人工养殖时,为了引诱黄鳝开口,用的饵料就是蚯蚓。但是,如果长期从市场上买蚯蚓养黄鳝的话,成本太高,所以黄鳝开口吃料后就改成喂鱼虾。听了郁传栋的话,颜士全在心里打起了算盘。

颜士全心里想,一斤蚯蚓卖给他只能卖两元钱,两斤蚯蚓就长一斤黄鳝,黄鳝的价格最少能卖10元一斤,大的黄鳝能卖到15元或20元一斤。一笔帐算下来,颜士全发现卖蚯蚓远比不上用蚯蚓养黄鳝赚钱,而且要自己养黄鳝的话,优势更明显,甚至连成本都不用花。郁传栋当时养一斤黄鳝的成本得四五元钱,可颜士全却不用花钱,他养黄牛拉出牛粪,牛粪养出蚯蚓,蚯蚓养出黄鳝,就等于变废为宝,充分利用。

帐算明白了,颜士全马上就改了主意,本来是想卖给郁传栋蚯蚓,却变成了想从他那里买黄鳝苗,自己回去养。但一问价格,颜士全又觉得舍不得,一斤黄鳝苗要60元钱,自己至少得买100斤,颜士全琢磨,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买到黄鳝还省下这几千元钱。最后颜士全决定用他的蚯蚓来换黄鳝苗,郁传栋也决定交这个朋友,同意了这个提议。结果颜士全用了150斤蚯蚓换了120斤黄鳝。

2004年颜士全建了6个池子,开始养黄鳝。喂黄鳝的料,颜士全用的都是蚯蚓,这样一来,蚯蚓的产量明显跟不上了。一年除了卖给渔具店三四百斤外,剩下的八九百斤蚯蚓都喂黄鳝,可黄鳝还是吃不饱。到2005年,120斤黄鳝才长到500斤,而正常的人工饲养速度应该长到近2000斤。颜士全不得不加强对蚯蚓的管理,以提高蚯蚓的产量。

颜士全将牛粪推到蚯蚓田里,盖上草、浇上水,让蚯蚓自然繁殖,蚯蚓的繁殖速度开始变快了起来。渐渐地,养蚯蚓对颜士全来讲,已经变得轻车熟路,只要牛粪供应及时,蚯蚓的产量很快就会提高。2006年,颜士全的蚯蚓产量达到3吨,这样一来无论是供应渔具店还是喂黄鳝都足够了。但是蚯蚓养多了,紧接着问题也来了。

原来蚯蚓一生都是不停地吃,吃得多,自然拉得也多,平均一斤蚯蚓一天就能产一斤粪。颜士全家里一共有5亩地,一亩地常年养蚯蚓,另外4亩地一直种庄稼,一亩地的收入平均在400元左右。颜士全琢磨着怎样才能把蚯蚓粪利用上,让自己的4亩地多增加收入。就在这时,郯城镇里听说颜士全把废物循环利用的事情,便组织人到他家来参观,没想到镇长说的几句话给了颜士全一个新思路。镇长张学智当时告诉他,蚯蚓粪可以发展无公害蔬菜,而且蚯蚓粪的有机成分很高,便于农作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