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那一世范例6篇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1

关键词:仓央嘉措诗歌 主题旅游 线路 打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成为时下最热门的旅游方式。随着仓央嘉措体例的《见与不见》在电影《非诚勿扰》播出,掀起一股仓央嘉措诗歌热。中央第五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将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强做大做精特色旅游业。经研究发现,他诗歌中蕴藏着地点的秘密。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这是一首被认为仓央嘉措的转世预言诗,后来七世达赖生于理塘,应验了此诗。

本文拟从仓央嘉措诗歌入手,对诗歌中地点密码进行破解。吟着仓央嘉措的诗歌,以诗中的相应的地点为支撑,一条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线路渐渐清晰……

线路:勒布沟―错那县城―雍布拉康―昌珠寺―琼结―桑耶寺―青朴―桑耶渡口―拉萨河―罗布林卡―布达拉宫―龙王潭―玛吉阿米―宇拓路。

为国内外爱好仓央嘉措的诗歌爱好者设计、规划一条“颂读情诗 寻梦雅砻”的文化旅游产品线路。为文化旅游的开发与打造提供新的产品支撑。

一、仓央嘉措其人与其诗

仓央嘉措原名阿旺嘉措,出生在藏南门隅一户农民家庭。1697年,第司(即摄政王)桑杰嘉措选定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的灵童。同年9月,仓央嘉措拜五世班禅洛桑益喜为师,削发受戒。10月25日,他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仓央嘉措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写的诗歌在藏族文学,尤其是藏族诗歌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一首“玛吉阿米”成为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白的月亮。娇娘的脸蛋,浮现在我的心上。

需要说明的是,汉族学者和一般读者,大多把仓央嘉措写的诗歌称为“情歌”,把仓央嘉措看作一个具有叛逆精神、不守戒律、恣情的风流活佛,甚至把他当作一个“情种”。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首先,仓央嘉措是位僧人,一位大活佛,他所写的诗歌,藏文称之为“道歌”。“道歌”,藏语叫做“古鲁”,是僧人撰写的一种特殊体裁的民歌体诗歌,僧人们用这种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经布道,弘扬佛法。其次,仓央嘉措也借用“道歌”这种形式,诉说他的理想和追求,抒发他长期被压抑的情感,并不仅仅是请述男女私情。

二、打造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升级版,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比如心灵、朝圣、亲子、游艇、自驾车、徒步、摄影、漂流、美食、滑雪主题旅游。

《见与不见》在电影《非诚勿扰》中这首诗歌,虽为仓央嘉措的托名之作,但在全国掀起了仓央嘉措热。另外,与仓央嘉措题材有关的“玛吉阿米”餐厅,先后在拉萨、昆明、北京开了四家店,生意日日爆满,成为体验藏文化的重要窗口。2012年5月1日至4日,在仓央嘉措出生地错那县门隅勒布沟举办的“首届仓央嘉措情歌(门巴萨玛)文化旅游节”,全国媒体聚焦,活动影响深远。

三、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仓央嘉措诗歌中蕴藏着地点的秘密。“跨鹤高飞意壮哉,云宵一羽雪皑皑。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这是一首被认为是仓央嘉措的转世预言诗,后来七世达赖生于理塘,应验了此诗。以仓央嘉措诗歌中的相应地点为支撑,可以设计开发出一条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线路。

(一)线路

勒布沟错那县城雍布拉康昌珠寺琼结桑耶寺青朴桑耶渡口罗布林卡布达拉宫龙王潭玛吉阿米宇拓路拉萨河色季拉山林芝。

(二)线路中景点的诗歌支撑

1、勒布沟

仓央嘉措出生在门隅地区,也就是今天错那县勒布沟一带,他有很多诗歌提及自己的家乡。他诗歌的体例也来源于门巴萨马,两者之间渊源深厚,走进门隅勒布,就是走进仓央嘉措诗歌的源头。勒布沟距拉萨380公里,海拔2900米左右,气候温润,原始森林密集,氧气充足,是离拉萨最近的天然氧吧。首一:杜娟鸟来自门隅,把好的地气带来。我和姑娘见了面,愉快也涌上心来。首二:山上的草坝黄了,山下的树叶落了,杜娟若是燕子,飞向门隅多好!

2、错那县城

据史料记载,仓央嘉措的父母曾经在错那县城生活,现也有遗址一处,成为仓央嘉措故里的佐证。

3、雍布拉康

此地位于泽(当)错(那)线上(即S202省道),是藏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也是仓央嘉措前往拉萨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第一座农田、第一座村庄都位于附近。雅砻河谷阡陌纵横,是农业文明的摇篮。首一:若说今年播种的庄稼,明年还不能收割。只有请甘露霖雨,从天上降下来吧!首二:去年种下的禾苗,今年变成了一捆柴草。少壮身躯也会衰朽,状如南弓,驼背弯腰。

4、昌珠寺

该寺为藏传佛教历上第一座佛堂,底蕴深厚,历代达赖喇嘛都要到此参禅悟道。首一:到有道的喇嘛面前,求他为我指条明路。可是,又无法回心转意,还沉醉在我的爱情中!首二:观想上师的尊面,怎么也没能出现;没想那情人的脸蛋儿,却栩栩地在心上浮现。

5、琼结

琼结是吐蕃故都,青瓦达孜六宫曾修建于此。藏王墓亦位于琼结。不仅如此,琼结人杰地灵,是五世达赖的出生地,该地也盛产美女,是达瓦卓玛的故乡。首一:拉萨熙攘的人群中间,琼结人的模样儿最甜。中我心意的情侣,就在琼结人的里面。首二:琼结方方的柳林,画眉“索朗班宗”,不会远走高飞,注定能很多相会。

6、桑耶寺

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传说是按照佛教大千世界须弥山修建的。首一:太阳照耀四大部洲,绕着须弥山转过来了。我心爱的情人,却是一去不再回头。首二:中央的须弥山,请你屹立如常,太阳和月亮的运转,绝不想弄错方向。

7、青朴

位于桑耶寺附近,是著名的修行地。传说有108个修行洞、108个天葬台、108个泉眼。首一:眷恋的意中人儿,若要去修行佛法,我就把一切放下,走向山洞陪她。首二: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又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8、桑耶渡口

从桑耶寺到桑耶渡口,沿途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著名的佛教遗址松嘎石塔。首一:涉水渡河的忧愁,船夫可以为你除去。情人逝去的哀思,有谁能帮你消忧?首二:渡船虽然没有灵性,船上的马头尚且回首。断了情意的情人,一去不再回头。

9、哲蚌寺

拉萨三大寺之一,地位崇高,曾经是甘丹颇章政权所在地。首一:白昼看美貌无比,夜晚间肌香诱人,我的终身伴侣,比“鲁顶”更为艳丽(鲁顶即“吉才鲁顶”,位于哲蚌寺附近的园林)。

10、罗布林卡

藏语意为宝贝园林,为历代达喇嘛的夏宫。

每年雪顿节期间,将在此举行隆重的藏戏表演。首一:我这情场的猎人,已将依卓拉姆猎俘。夺去的是权势显宦,诺桑嘉鲁!①

11、布达拉宫

藏语意为普陀山,是历代达喇嘛的冬宫,曾经是政权合一政权的象征。首一: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12、龙王潭(宗角禄康)

位于布达拉宫后面,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建。首一:幼年结识的心上人儿,她的福幡插在柳树旁。看守柳树的阿哥啊,请别拿石头打它。首二:长络腮胡须的老黄狗,心比人还伶俐。你不要告诉别人啊,我天黑出去,归来已天明。首三:薄暮出寻艳,清晨飞雪花。行踪隐不住,足迹雪中踏。

13、玛吉阿米

玛吉阿米,藏语意为待嫁的姑娘,传说为仓央嘉措幽会情人的地方,位于八廓南街,是非常著名的藏餐吧。首一:与爱人邂逅相见,是酒家妈妈牵的线。若有了冤孽情债,可得你来负担。首二:在那东山顶上,升起了皎白的月亮。娇娘的脸蛋,浮现在我的心上。首三:人们说的闲言碎语,我心中只有默默承允。在女店东的家里,确实有过我少年时的步履。

14、宇拓路步行街

首一:在四方的玉妥柳林里,有一只画眉“吉吉布尺”。你可愿和我鹦鹉结伴,一起到工布东面的地区?

15、拉萨河

拉萨河发源于米拉山,冬季是观鸟、拍鸟的理想地。 首一:仅仅穿上红黄袈裟,就能成为喇嘛。那能超度众生的,岂非还有金黄的野鸭?首二:黄鸭爱上芦苇,多么想亲近一会。湖水被冰封住了,只落得意冷心灰。首三:席芨草上的霜呵,作了暴风的使者。就是它的恶作剧,拆散了蜂儿和花朵。

16、米拉山

米拉山是拉萨和林芝(工布的分界线),海拔5019米,是拉萨到林芝翻越的高最山。首一:东方的工布“巴拉”(巴拉:工布与拉萨之间的一座大山),多高也不在话下。牵挂着我的情人,心儿像骏马飞奔。

17、工布林芝

林芝,亦称工布,意为太阳的宝座。首一:江水向下流淌,终于流至工布地方。报春的杜娟啊,不用满腹愁肠!首二:会说话的鹦鹉,从工布来到这方。我那心上的人儿,是否平安健康?

该线路紧紧围绕仓央嘉措诗歌中的“地点密码”,地跨山南、拉萨、林芝三个地区,集边境游、红色旅游、生态游、文化游为一体,且景点间交通条件良好,属于别具一格的旅游线路。

四、“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的几个步骤和支撑

(一)成立仓央嘉措及诗歌研究学会。对仓央嘉措个人资料和诗歌的系统整理和收集,推动“门巴萨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方法上,可以借鉴内地红学或名人研究学会的研究方式。

(二)“仓央嘉措诗歌”宣传资料的制作和品牌打造。1、权威版仓央嘉措传记及诗歌作品的编辑、印刷、发行,推动仓央嘉措品牌的建设。2、《仓央嘉措》电影的拍摄与推广,使人们从不同角度了解仓央嘉措。3、仓央嘉措及诗歌网站的开发与建设。4、每年举办“仓央嘉措”诗歌大赛,推广其体例,征集优秀作品。5、在布达拉布广场或罗布林卡广场建设“仓央嘉措诗歌”墙,用浮雕和诗歌的形式,向世人展现这一文化瑰宝。

(三)“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产品的研发与打造。1、在仓央嘉措出生地的门隅地区,建设一批富有仓央嘉措诗歌特色的家庭旅馆,每年举办“仓央嘉措情歌(门巴萨玛)文化旅游节”,从源头上做足旅游产品文章。2、推动仓央嘉措诗歌酒店和餐饮开发。在错那县城、山南首府泽当、拉萨等建几座以“仓央嘉措诗歌”命名的酒店和餐吧、酒吧,再现当年仓央嘉措的生活轨迹,吸引更多的游客。3、培养一批具有相当“仓央嘉措”研究的导游人员,推动“仓央嘉措诗歌主题旅游产品”的推广与客人的接待。(作者单位:大学)

该论文为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基金项目

参考书目

[1]《凡情与佛心――六世达赖情诗选》,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3]《仓央嘉措情歌》,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

[4]《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1版

[5]《广文旅游学》,鲁勇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版

[6]《旅游思辨》,鲁勇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版

[7]《旅游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徐菊凤等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第1版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2

荒原上的马队,拖着长长的蹄印,叮叮当当,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我追寻着马队的足迹,来到青海湖畔。当我拾起那串响铃时,时光已经被摇落了三百年。

我很想知道,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被解送到青海湖后,到底去了何处。是去了天堂?还是孤身遁去,隐于民间?这位诗人法王圆寂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一个迷。真实的的结局到底如何,其实已不重要。但他的名字以及他的伟大诗作,将永远在雪域流传,为后人景仰。

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山南门隅地区。那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净土,人们能歌善舞,自由恋爱。这样的热土天然滋生率真而多情的秉性。

五世达赖圆寂不久而仓央嘉措诞生,幼年的仓央嘉措被摄政第巴——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转世灵童。至十五岁,仓央嘉措被迎至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正式册封为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在出任达赖之前,便成长为一名英俊少年,对男女恩爱产生了一种神秘的向往。于是有了爱慕的姑娘,他用诗歌写出他的初恋:

我和情人相会的地方/在南门巴的密林深处/除了巧嘴鹦鹉/哪个也不知道/能言的鹦鹉啊/这秘密请不要在路口散布

仓央嘉措的初恋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他将成为万人瞩目的法王。

入主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正沉溺于热恋;另一方面,他天然是一个淡泊名利、心志高远之人。仓央嘉措心里难以割舍的是热恋的姑娘。诗云:

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

仓央加措常常是身在经堂诵经,心却不由自主地飞回遥远的故乡,飞到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恋人身边。

面对大德喇嘛/恳求指点明路/可心儿不由自主/又跑到情人去处

成为六世达赖,远离了可爱的家乡,远离了美丽的姑娘,缕缕相思剪不断理还乱。

若顺随美女的心愿/今生就和佛法无缘/若到深山幽谷修行/又违背姑娘的心愿

对许多人,达赖的宝座是求之不得的。可对于仓央嘉措,却如同把一只雄鹰关在金色的牢笼之中。仓央嘉措企盼到浩瀚的天空中飞翔,渴望到心爱的姑娘身边徜徉,故乡的一切都令他神往。但他已是身不由己。

置身于天上宫阙般的金殿里,终日被禁锢于森严的戒律和浩繁的经书之中。众星捧月的至尊地位,经师的教诲,前世法王的盛德,优厚无比的物质环境,与山明水秀的故乡风景,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在这位已步入青年的新法王心中形成巨大而强烈的反差。这种逆反心态,随其年龄增长,终于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令其必须做出决断,显然仓央加措选择了我行我素的道路。

初恋的梦破灭,生命中各种原始的欲望又悄然复活。深宫大院,难锁青春欲动。令这位年轻活佛难以接受的是,格鲁派佛教的清规戒律。他相貌堂堂,英俊潇洒,天生风流多情,他无法默守极端禁欲主义。于是,白天以密法佛徒出现,入夜则易名乔装,潜游于布达拉宫山下的酒肆与八廓街头的民宅和心上人幽会。

住在布达拉宫时/叫持明仓央嘉措/住在山下拉萨时/叫浪子宕桑汪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仓央嘉措为当时的西藏社会增添了一种新的审美形象,即一面是执掌藏域政教权柄的神圣法王,一面是酗酒吟诗寻芳猎艳的情种。

人家说我闲话/自认说的不差/少年的轻盈脚步/踏进了女店主家

仓央嘉措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将达赖尊位和政治斗争置之度外,表现出一个了不起的活佛与凡人一样的情感。信徒们非但不怪罪他,反而更加偏爱这位才华出众、超凡脱俗的活佛。

仓央嘉措就是一只雄鹰,他不甘心被囚禁在金色的笼子里。他向往人间烟火,向往爱情的欢乐。

为了出入方便,仓央嘉措于布达拉宫一侧开一便门,自带钥匙。经常夜里从便门溜出,与情人相会,于拂晓前潜回宫内,起初无人知晓。

一日黎明前,天降大雪,仓央嘉措回宫时留下足迹,为执事僧所见。其风流韵事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在诗中写道:

夜里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脚印留在雪上/保密又有何用

这首诗显然带着一种悲苍而凄美的神韵。

树欲静而风不止。仓央嘉措身不由己地卷入以桑杰嘉措与拉藏汗为代表的权力争斗的旋涡中。他非等闲之辈,应该早就预料到这场斗争结局的不祥。

背后恶魔凶狠/没有什么可怕/面前苹果香甜/舍命也要摘它

一七五年(康熙四十四年)桑杰嘉措指使人在拉藏汗食物里下毒,由此爆发了一场战争。拉藏汗进军拉萨,桑杰嘉措被俘处死。拉藏汗召集大寺喇嘛,欲治罪仓央嘉措。无奈诸喇嘛惟言仓央嘉措只是迷失菩提而已,无心议罪。拉藏汗乃上奏圣祖康熙,以皇帝诏,将仓央嘉措废黜,并解送进京,命心腹大臣率蒙古兵监其行。至青海湖,诗人道出了最后生命的绝唱:

请求洁白仙鹤/借借你的翅膀/去那遥远的地方/飞游一次理塘。

仓央加措圆寂后,乘愿而来的七世达赖果然出生于康区的理塘。

或许,仓央嘉措在那深宫大院中更明白了情感的珍贵,义无返顾地把自己溶进情天孽海。或许,从权力争斗的漩涡中走出后,他更明白情感的圣洁。

仓央嘉措为情而生,一生为情所困,最终为情而死。诗人的选择是慷慨的,在极端禁欲与男女情爱无法调和的藩篱中,诗人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人间情爱的伟大。

正史记载,仓央嘉措在被解送进京途中,死于青海湖畔,时年二十五岁。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代达赖喇嘛,在风华正茂时,便结束了人生旅程,不免让人叹息。

仓央嘉措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因情和爱而得到另一种生命,一种永恒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成为藏族人民心中最有生命活力、最具魅力的法王。

仓央嘉措的诗采用“谐体”的民歌形式,多用口头语,比兴兼俱,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格。他的诗纯是天籁之音,是他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一个宗教叛逆者的心灵披露。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3

然而《十诫诗》只有前两句是出自仓央嘉措的诗集,后面都是后人续作。《见或不见》这首以仓央嘉措之名流传最广的诗歌干脆跟仓央嘉措一点关系都没有,它的原名叫做《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出自一位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现代诗人于2007年创作的诗集《疑似风月》,诗的灵感来自于莲花生大师的一句名言:“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他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是上师对弟子不离不弃的关爱。

最开始知道这个真相,不免有点难受,就像知道自己长期坚信的东西只不过是个错误,错误向来不美丽。为什么大家都将这些美丽的、富有禅意的情诗都归到仓央嘉措身上?

拉萨街头最美的诗人

三月的游客并不多,八廓街也难得地有了清幽静谧的感觉。高原上干燥而冷冽的风穿街而过,呼呼地灌进衣领。大家的目光停留在这静静的八廓街。白墙黑瓦,大多数的藏族建筑几乎别无二致。而这里,却有栋黄色的房子一玛吉阿米。

踱步迈入黄房子,这里的氛围与街上的冷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找张茶几坐下,要来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迫不及待地灌了几口,喉咙和胃多了一丝暖气。桌上有个留言本,各种颜色各种字体各种语言,写满了世界各地旅游者的感受和告白、恩爱秀和炽热烫手的爱情宣言。抚过好几张写满告白的餐巾纸,滚烫的爱情絮语看得人心也跟着一起热乎起来。

为什么大家都怀揣着爱情来到这里?打量着这间昏暗的小酒馆,陈设与别处并无两样,只是多了许多年轻情侣们温暖的笑脸。就像许多年前,诗人宕桑汪波也曾经和玛吉阿米默默相对,四目交错,温暖地笑着……

在青藏高原上这个充溢着信仰力量的时空里,年轻人的生活,与其他地方并无不同。许多年前,这栋不起眼的黄色小楼,就是拉萨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歌者云集,自由无拘,青年男女争相前来此地狂欢。歌声如莺的琼结姑娘达瓦卓玛就是这群人中间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在周围的青年才俊炙热眼光的围绕下,笑靥甜美的达瓦卓玛如一朵花在人群中旋转,却没有在任何人面前停留,仿佛她心智未开,不知情事为何物。而在偶然低头一瞥间,仿佛注定应有个朦胧的影子闪过眼眸,不是她不愿停留,是周围没有与这影子重合的面孔,少女已怀春,只是不知投于何处。

直到她发现围观的人群里面多了一张陌生的脸,这是一个不知从何处来的诗人,他载歌载舞,热烈处如草原上撒欢的马驹,安静时如云端上俯瞰众生的佛。达瓦卓玛看着他,那人也拾起了视线,四目相对,如小鹿撞怀。

皓齿人儿含笑,

向满座瞧了一遍。

眼珠娇滴滴一转,

却注视我少年的脸。(仓央嘉措诗歌)

流浪而来的诗人即兴创作了诗歌,并用浑厚的声音吟唱了出来,达瓦卓玛翩翩起舞合之,烛光摇曳,人影朦胧,这依然是一个普通的夜晚,只是在这座黄色房子里,一个并不普通的传说正悄悄地拉开了幕布。年轻的生命在酒馆里继续喧嚣狂欢,喝酒唱歌,跳舞玩闹,嬉笑斗胜,诗人与达瓦卓玛也在其间,如同天山之上的并蒂雪莲,清净洒脱。理所当然,达瓦卓玛与诗人相爱了,诗人说他的名字叫宕桑汪波,宕桑汪波总是乘着夜色而来,携着晨光而去。许多日夜过后,温柔多情又风流倜傥的宕桑汪波已经成了八廓街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诗人里最神秘的一位。没人知道他的行踪,除了某幢建筑门口的那只老黄狗,它忠实地注视着诗人翻墙爬壁的矫健身影,沉默地望着宕桑汪波偷偷掏出钥匙打开某扇大门,然后宠溺地回头拍拍它的头,扯扯它的胡须。

此时,宏伟庄严的布达拉宫大门紧闭,诵经声早已平息,整个宫殿正在沉睡之中。

震动人心的真相

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是当时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六世达赖喇嘛更是雪域最大的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是引导信徒走向成佛之道的“至高无上者或至尊导师”,受万民敬仰。

人们从来不会将一个活跃于酒馆的诗人,一个夜里从家里翻墙出来与朋友聚会玩乐的少年,一个偷偷跟情人约会的人与一个端坐于莲台之上的活佛联系在一起。

琼结姑娘达瓦卓玛更不会将与自己心爱的枕边人与雪域最高的领袖联系在一起。

这一切,直到某天大雪过后,东方既白,严厉的铁棒喇嘛刚刚醒来,睡眼惺忪地打开一道又一道门。赫然望见雪地上一行清晰的脚印从远方直直地印往脚下。

怀疑达赖行宫被盗的铁棒喇嘛第一时间顺着脚印溯回八廓街上达瓦卓玛的家,将达瓦卓玛以贼人家属的身份控制起来,然后再顺着脚印返回布达拉,看着脚印通往活佛的寝宫,铁棒喇嘛像是想起什么,蹲下身来仔细辨认了一下脚印的形状,于是一颗古井无波的礼佛虔诚之心怦然撞向了喉咙……

一切大白于天下,诗人即活佛,活佛即诗人。

这个消息无疑于一颗重磅炸弹,炸乱了与大清的政坛,无数人影摇动,兵戈刀枪之声也隐隐作响。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关心的内容,恢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之身的诗人宕桑汪波也作如此想。

人家说我闲话,

自认说得不差。

少年的轻盈脚步,

踏进了女店主家。(仓央嘉措诗歌)

活佛的身份和爱情的话题是仓央嘉措被世人铭记的原因。特别是在两者都如此瞩目的前提下,尤其显眼。

就像《千手观音》的确是空前绝后的舞蹈作品,但若不是由身有残疾的演员表演,其轰动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同样,仓央嘉措的诗歌,如果不是从活佛的笔端流泻出来,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定如一叶扁舟,能否出没风波里,不得而知。比如那首最著名的置于篇首的情歌:“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儿出来了。玛吉阿米的脸儿,在心中渐渐地显现。”单独看到这首诗,你会拍案叫绝吗?

玛吉阿米,是达瓦卓玛?不是。

少年活佛与玛吉阿米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一块生长云雀与灵芝的土地。那里是门巴民族的发源地,山高谷深,风景秀丽,人们叫它隐藏的乐园。那里就是情歌之乡——门隅。生活在这里的是门巴族人,他们爱唱歌爱喝酒,每逢节庆或者嫁娶之日,总要聚拢来,载歌载酒,奔走朝贺,欢饮数日。在传说里,门巴族的祖先就是爱情的化身。他看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遂以月亮为弓,流星为箭,射出定情信物,俘获了姑娘的芳心,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诞下了门巴族的祖先。所以门巴人从小就是自由恋爱,父母也并不阻拦干涉。

东边的山再高,

遮不住天上的太阳。

父母的权再大,

挡不住儿女的爱情。(山南门隅加鲁情歌)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门隅这块浪漫美丽的土地,靠近尼泊尔的一个叫做沃松的小地方,传说出生的那天,这里的天空七日同升、黄柱照耀。杰出人物出生之时有异象为伴,在这一点上,汉藏无二,仓央嘉措就是莲花生大师的转世。

门巴人信仰红教,在藏传佛教里面,除了宗喀巴大师创立的黄教禁止僧侣结婚生子之外,其他教派一律绿灯放行,加上在门隅还有一些地方仍然信仰原始苯教,信仰生殖崇拜。自然在这里,爱情和宗教并没有什么矛盾。青春懵懂时期的,也无人视为洪水猛兽。

15岁之前,门隅山川之间的仓央嘉措,如同草原上空自由翱翔的雏鹰。在这个野草春花的年纪,仓央嘉措的那个少年玩伴在打闹之间,腰肢越来越柔软,身段越来越娇俏。唱着加鲁情歌,追逐烂漫山花的孩子们慢慢长大,听懂了大胆直白的歌词。少年男女的眼神也不再懵懂无知,而是勇敢地乘着多情温柔的风吹过山野,载着缺了又圆的月光,捧着谢了又开的花儿,飞向青梅竹马的心上人。

少年的秘密心情自然不是整日研究佛学的老师们所能察觉的,此时,五世达赖也已逝去15年之久,执政的第巴(官职名)并未发丧,少年不知道他就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少年也不知道身边日夜教导各项学问的老师们就是第巴派来的上师,更没有意识到他即将统领的教派有着怎样严苛的制度。第巴也从来没有想过,红教的观念除了学术上的争辩,在生活规则上会与黄教产生冲突。

于是在第巴无法再隐藏五世达赖死讯的时候,15岁的少年,突然就被带到了雄伟的布达拉宫。从此端坐莲台,成了雪域人民心中那至高的佛。

少女依然是民间的那个女孩,时间也依然要流逝,女孩也要长大,不嫁人就要孤独终老,无人可依,无人可养。

活佛的生活与民间少女的生活,相隔有几个世纪那么遥远,再也无法叠合。

年轻的活佛开始感叹缘浅情深,以至于爱恨交集。他开始质疑远方的情人为何如此的不坚定。

我和那邂逅相遇的情人,

虽立下海誓山盟,

却像花蛇盘的结儿,

没碰它,就自动散开了。(仓央嘉措诗歌)

姑娘不是妈妈所生,

莫非是桃树上长的?

为什么你的爱情,

比桃花谢得还快?(仓央嘉措诗歌)

仓央嘉措对政治上的风云变幻既不知情,更无兴趣,以至于进入布达拉宫两年之后,仍未亲政,只是作为一个符号,盘踞在雪域之上。所以,才有了戴着长长假发的宕桑汪波。

高贵的身份,平凡的期盼

“先生,您要是不喝酒,可以去二楼坐坐,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八廓街。”耳边传来酒店老板的声音,我依言爬上了二楼,而心思却依然没有回转过来。

住进布达拉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游荡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诗歌)

爱情是芸芸众生终其一生解不开的心结,从关关雎鸠到红楼一梦,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在试图破译爱情的密码。太痛苦之后便寻求超脱,于是痴男怨女便剪绝一头青丝,虔诚向佛。可是四大皆空的佛,高踞云端的活佛,脱下袈裟放下转经筒,却是世间最美的诗人!这怎不叫普通人在惊讶之余瞬间释然!

莫怪活佛仓央嘉措

风流浪荡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有两样(民歌)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诗歌)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4

曾经,凡上微博者,无不在谈论或转帖年度几部大片:让子弹飞一会儿、非诚勿扰得那么二、赵氏孤儿不孤单……你可以对电影尤其是国产贺岁大片毫无兴趣,但此刻至少也得装作洗耳聆听,否则就是自绝于人民,“out”(落伍、出局)于社会了。这是一种“装”,“装”是技术活儿,稍一不慎就露了怯。

《非诚勿扰Ⅱ》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我听着耳熟,果然是仓央嘉措的情诗,但其实又不是他的――这话说的,前后矛盾了。

仓央嘉措是―个结合了所有浪漫元素的人:生为活佛,少年貌美,多才多艺,寻欢风流,最后,死于盛年――正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他1683年出生,14岁时被五世达赖的宠臣桑结嘉措指定为上世达赖之转世灵童,迎至布达拉宫成为六世达赖。随后,政教矛盾愈演愈烈,桑结嘉措被诛杀,且有人奏报康熙说,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并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平日里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求废黜。康熙于是命令将仓央嘉措执送北京,赴京途中,仓央嘉措卒于青海湖畔,时年24岁。

说句大不敬的话,仓央嘉措不过是个孩子。命运安排他成为领袖又废黜他。他遵守戒律,大约正如我们遵守看不懂的校规;他违背戒律,也正如我们翻墙去玩网游。

白雪皑皑的日子,美酒与美女一样让人血液沸腾,他便偷偷在布达拉宫正门边开了一个旁门,钥匙自己随身携带。晚上正门锁了之后,他戴上假发,扮成普通人溜到街头,自称“宕桑汪波”,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黎明时,他再溜回宫,锁好门,卸去假发,躺在床上装作老实人。好久,都未被人识破。直到有一次,破晓时下起大雪,雪地上留下了一行足迹。宫中的侍者看到脚印通往仓央嘉措的卧室,疑心是闹贼了,再一看,就是他本人,而脚印的另一端,是寻欢之所,秘密就此揭穿。

他以此为耻吗?大概也并不。他只是说:“薄暮出去寻找爱人,破晓下了雪。住在布达拉时,是瑞晋仓央嘉措。在拉萨下面住时,是浪子宕桑汪波,秘密也无用了,足迹已印在了雪上。”这像《忏悔录》或者《忏情书》吗?这分明是骄傲的告白。

他的诗在藏地流传甚广,后来传入内地,大概有10多个版本《最好不相见》原文只有4句,于道泉的译本是这样的:“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而曾缄的译本是:“但识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辛苦作相思。”看来,我们通常认为的仓央嘉措所谓《十诫诗》是这两种译本的拼贴,而4句之外的其他几十句,全是后人的编造《非诚勿扰》的版本就来自这些粘贴与伪造。

仓央嘉措已经成为文化符号,信佛变成一种标签与标志,象征自己爱善爱美。他最著名的“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已经成为下作男泡妞的经典语录,翻译一下就是:我想泡妞又怕对不起老婆,回家安心过日子吧又舍不得妞;唉,世间安有双全法呀,我大小老婆能够抱满怀。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5

周末,目光随意遇上此书,取下,脱去外包装,翻开,只读序言――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就被作者独到的见解深深吸引,于是放下一切事务,一鼓作气将此书读完。

此书按达赖喇嘛为转世活佛的习俗,依次讲述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后世。前世中,作者娓娓道来,讲述了藏地前五世达赖和班禅的具体情况,对不懂藏佛历史、文化的人来说,此部分可谓是最好的扫盲读物。仓央嘉措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既是万人敬仰的活佛,又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囚徒。“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他不在乎名与利,他改变不了命运,于是做出种种惊世骇俗的叛逆行为――以活佛之尊跪求还俗,以俗人的装束浪游在拉萨的大街小巷、当垆酒肆,用真性情流淌出来的神圣之歌表达对生命真谛的感悟,用词语之光去照亮生命轮回的世界。合上书,素白的封面一尘不染,恰如雪域高原,而仓央嘉措身着红衣义无反顾、特立独行的背影及狭长落寞的影子,更加显得决绝而苍凉,让人为之动容。

现在流传的很多诗歌是不是仓央嘉措原创已无从考证。作者认为,不少是因爱生信而以讹传讹的结果。抑或这些诗歌中有仓央嘉措的诗魂附着其中,让人不得不爱。如这一首: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间。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读了这本书,再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不认为仓央嘉措是离经叛道的情佛,而是他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对佛理有了超凡脱俗的认识。“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其中的“你”,并不是简单的指某一个人,而是受苦受难的众生,或是指信仰,本真,乃至至高无上的佛法。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者,改变、加持也;行者,实践、亲为也。修的是正道、正智、正见;行的是善心、善言、善为。作为教师,更应如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只为途中与学生相见,用正道、正智、正见帮助学生,用善心、善言、善为影响学生。如此,才不枉为人师。

不过,念经容易,修行难。新课程改革虽然多年,不少中小学校,念的是“素质教育”的经,行的是“应试教育”的实,面子上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里子里的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教育者的嘴上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实际上做的是“一切为了考试”、“为了一切的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这样的事实。事实面前,口号再响也显得苍白无力。考试分数成为“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分数成为学校地位的象征,分数成为教师水平的标志,甚至分数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育”手段的唯一目标只是追求分数。大家的潜意识中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把“优秀的学生”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之间画上等号。只要考试成绩好,则一好百好。 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是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大家又都自觉地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做着“反教育”的事情。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如今应试教育的大“魔咒”下,真需要教师如仓央嘉措一样,有足够叛逆的勇气和行为,拒绝教育的功利,冲破教育的“魔咒”。这样的教师严谨笃学,志存高远,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样的教师淡漠名利、拒绝功利,能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拒绝为应试而教;这样的教师“只为途中与生相见”,用正道、正智、正见助学生成长,用善心、善言、善为影响学生;这样的教师不是把“以生为本”、“尊重学生”挂在嘴上或写在文章里,而是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行为细节中;这样的教师不拖课、不占课、不搞题海战,不以剥夺学生锻炼、休息的时间来提高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师如学生心中的“活佛”,诲人不倦,广利众生,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学生,正如仓央嘉措一样,“不负如来不负卿”!

叛逆是一种高贵的姿态!教师改变不了体制,那就改变自己吧,不随波逐流,如仓央嘉措一样,走生命本源之路,“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且“不负如来不负卿”!有足够的勇气与日常的反教育现象作斗争,有足够的底气拒绝教育功利的诱惑,有足够的信心摆脱高考“魔咒”的束缚,有足够的恒心去追求教育的本真。即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首要目标,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敬畏学生的生命成长,促进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让每一个生命活得快乐,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让每一个生命有尊严、有自由、有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

仓央嘉措那一世范文6

仓央嘉措的诗一直是文学小资们的挚爱,当然,哪些诗是他的,哪些是伪作还没考证清楚,但这挡不住人们对他的悠悠神往。高原,佛教,活佛,情诗,这些元素放在一起,不红都难。《非诚勿扰2》里面用了仓央嘉措的几句诗,更让仓央嘉措这个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于是,仓央嘉措又被消费了一次,“词人”,成了他另一个身份。

段子就这样开始了。

曾经,北京青年报记者崔巍写了一条“围脖”:刚收到通稿,罗中旭推新曲《见与不见》。赫然发现稿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发现诗作与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意境如此贴近,于是罗中旭立即联系仓央嘉措,并将诗词改编为歌词,连夜进棚,一气呵成!”我被深深地雷到了!敢情罗小哥还是个通灵师呢!

这条微博让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们按着自己的肚子,想起了一些欢乐的往事,我也跟着大家的思绪,骑着神马到古人那里看了看,他们都踩着浮云散步呢。

台北,歌手李玟在车上听到一首《满江红》,她马上问索尼唱片的主管,“我很喜欢《满江红》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岳飞!”“那我可不可以请岳飞帮我写歌?”

李玟这样说其实也没啥,在美国长大的她,不知道岳飞又何妨,况且《满江红》这首词,也被认为是后人的伪作,是向岳飞老师致敬的。我记得当年,我还把台湾歌手薛岳,当成了那位抗日英雄,心想这位将军竟然下岗再就业,顺利转型当上了民谣歌手,那首《从头再来》,应该交给他唱才是。

当然薛岳这个是杜撰,但如果我说出来,也可以迈进优秀段子的殿堂吧。

比岳飞这个段子更有趣的是张爱玲。《色戒》上映之后,“原著:张爱玲”再次走红,相关图书也跟风而至。据悉,一位四川记者致电出版社的宣传,要求电话专访张爱玲。网友就开始了演义的狂欢,最出色是这一段,“记者:麻烦安排一下张爱玲的电话专访吧。企宣:你把采访提纲发给我,我晚上烧给她。”

一个烧字,意境全出,尽得风流,“二”得如此销魂,绝非凡品,做人要懂得感恩,我们必须忘记那位记者的错误,并记住他带给我们的欢乐。

在仓央嘉措那条微博下面,歌手沈庆也贡献了一个段子,当然他用了“据传”,以表示对历史的真伪不负责任。沈庆写道:“据传最牛逼的唱片文案在当年的红星生产社:某日小柯去红星,看见那位爷手拿一堆CD歌词狂读,抬头见小柯说:哥们儿发现一最牛作词,和他一比你们都是浮云,赶紧找他签约吧。小柯问谁呀?拿着《明月几时有》歌词的爷说:他叫苏轼。”

好吧,我觉得不能怪那位爷,谁让那词署名苏轼,而不是坡,文人多矫情,不用这么多笔名能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