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范例6篇

楼市调控

楼市调控范文1

在包括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等一系列举措之后,楼市终于迎来新一轮调控,却没想到竟是如此凌厉的密集重拳。

4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0%。

15日公布的国土资源部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是另一个重要信号。今年拟住房用地的供应总量将达18万公顷,同比增长逾130%,中小户型商品房将占四成多,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

17日,被称为“新国十条”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二套房标准。

新政刚刚颁布的第一天,房地产股即受到猛烈冲击。4月19日,地产股指数更暴跌8.3%,其中万科、金地、保利、首开等房企的跌幅超过8%,世贸、华侨城A和招商等25只地产股跌停。

“这一轮调控政策是自房改十多年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调控。”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而调控政策可能还没有完全出尽。据称,目前重庆、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正在酝酿的房产税已箭在弦上。后续或还有一些政策出台,包括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等等。

10年最严房政出炉

此前的全国“两会”之前,国务院总理曾温和表示本届政府任期内将解决住房问题,彼时市场或还未料到其后将要发生的暴风骤雨。而随后伴随着房价的高涨,楼市政策也猛然变色。

尽管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政府已经出台包括“国十一条”在内的紧缩调控信号,但在过去的3月,国内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11.7%,为200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北京的一手住宅成交均价超过 2.6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59.5%,环比上涨16%。

房价已经到了自住型购房者难以承受的地步,一线城市房价甚至出现一天暴涨4000元的现象,投机性、投资性购房已经成为刺激房价不断攀升的重要推手。房价不断上涨,对正常的住房需求形成严重的“挤出效应”,为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甚至引发银行系统性风险埋下隐患。

惊人的涨幅甚至令此前对楼市最为乐观的炒房客和开发商也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仍坚信楼市可以“继续上涨”,另一部分人则感到了恐慌。北京、海南、深圳等地的炒房客出货的消息频频传来。4月初,戴德梁行的一位分析师说,现在业内人士普遍的判断是,房价涨得太疯了,失去理智了。“(我们)盖好以后马上卖,不会等。”一位房地产开发公司销售人士称。

最终让中央下定决心破除所谓“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无论如何不能趴下”的迷信的,也正是全国“两会”之后暴涨的房价。

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连续刊发六篇评论直指高房价,在舆论上充当了政策转向的风向标。此后,几乎所有中央主流媒体破天荒地集中炮轰高房价。虽然媒体否认系高层授意,但敏感的资本市场仍担心政府调控重拳出击,率先反应,致使低迷的地产股出现连日下挫。

在4月11日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上,高房价再成争议的热点,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银行有权不贷款给炒楼者,且一二套房首付和利率都应该有所差别。有关二套房贷款收紧的消息亦不断传出。

还有报道指,3月15日,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一日之内便拍出三块“地王”,这种情势当即引起了国务院的强烈反应。接近住建部的权威人士表示,“北京地王一日三新”在新一轮楼市调控起到了关键的“引发”作用。

上述人士并称,与2005年、2006年两次房地产调控实际上是为了控制金融系统的呆坏账风险不同,“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次调控很明显就是‘坚决遏止房价上涨’,所以房价就不再是个达到其他目标的过程和载体,而彻底变成了目标,所以在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之前,力度就不会减弱,而且还可以加码。”国务院也寄希望于向社会传递政府的决心,并影响市场预期。

影响几何

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被认为是抑制房价高涨的重要甚至是“终极”手段,是抑制地产泡沫的杀手锏。上一轮房价下跌正是发生在2007年9月27日“二套房贷首付四成、贷款利率1.1倍”新规之后。

据报道,北京、上海、深圳和三亚的新房交易量4月18日出现大幅度下跌,累计跌幅已经达到30%。与此同时,上海二手房市场已经出现集中挂牌降价销售的情况;北京新盘率先出现了降价促销情况;深圳和三亚的楼市则延续低迷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已经开始缓慢下降。

当日,北京通州某楼盘开盘,为了吸引顾客,不得不率先打出降价牌。而就在半个月前,该楼盘开盘价从14000元/ 平方米一直跳到20000元/平方米,排号者还有上千人。

“此次调控应该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我爱我家副总经理胡景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此次调控政策会对房价上涨势头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对投资、机机炒房以及恐慌性购房需求起到抑制作用,对中长期房价的稳定也会有明显作用。

据分析,中期来看:全款买进卖出的短期炒家将全面撤出市场,市场将因此减少25%左右的客源,推高房价的最凶猛的力量将不复存在,市场将因此逐步回复均衡。此外,由于首付比例和利率提高,贷款投资购房的杠杆放大效应减弱,成本增加,加之多次置业很有可能将得不到贷款支持,投资投机性购房将明显受到抑制,在购房中所占的比例将从目前的40%下降到10%以下。

随着投资客的撤离,二手房交易将会陷入冰点,二手房价不可避免出现下降,而随后房价下降的趋势也将蔓延到一手房,楼市将步入下行通道。“个人认为最少要降两成左右。”胡景晖说。

“我的判断是下调的幅度在一线中心城市10%左右。”一位不愿具名的地产商则称。他表示,降价还要看万科这样的一线龙头企业,如果这些一线房地产商率先降价,那么立刻就会有大批的开发商跟进,“只要房价一掉,成交量立刻就会下降,然后会导致长时期的观望。我预计,最坏的情况是一年半,因为前半年,地产商还有2009年积累下的现金,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他强调,“一线房地产企业的策略,很可能决定着地产商群体坚持的时间。”

国泰君安地产分析师张宇还指,房价的下调,基本上是和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量呈反比,即现金流量越低,房地产价格下调的幅度也就越大,“但是,从招(商地产)保(利地产)万(科股份)金(地集团)现在的净现金流量,都还未出现下降”,因此,他判断,开发商的现金程度仍然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而不会贸然降价。

也有如广发证券分析师沈爱卿却认为房价不会出现显著下降走势。他指出,首先宏观背景不同,与2008年相异,现在是货币过度宽松,资金从实体向房产市场流动,对信贷的依赖并没有想象的大。其次从供应层面看,当前可售房源的紧张程度、开发商资金的宽裕程度都非当年可比;虽然中央政府加大土地供应的要求很明确,但是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将被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和中小户型的普通住宅建设,商品住宅的用地到底会增加多少还不得而知。因此,即使是在政策调控的高压下,市场也许只会从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平衡,而不太会出现供远大于求的局面。房价将从快速上涨转向横盘或小幅下跌走势,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更有不少业者担心,如果开发商调整战略,收缩开发投资,导致开工量下降,会引发新的一轮供应不足。而这次信贷政策调整,首次和二次置业需求连同投资投机一并被抑制了,“一旦价格调整到了人们的心理价位后,被压抑的需求还是会释放,如果那时候供应跟不上,会涨得更疯!”

跳出怪圈

事实上,在一轮又一轮的调控之后,政府“保增长”的底牌早已被抓牢。尤其对于2008年房市的“逆转”,市场显然不会忘记。“大家都看出来了,政府不会真的打倒开发商,打一下,要揉三揉。”一家北京地产开发商负责规划的人士称。而在当前市场流动性充裕状况未逆转的情况下,本轮房地产紧缩调控的难度,将远超上一轮。

在一些人士看来,此次调控虽来势凶猛,却依然是重回政策调控的老路,治标不治本,乃至难以避免“越调越涨、短跌长涨”的过往楼市调控怪圈。

“抑制投资性需求,光靠短期政策可能难以见效,要有长期制度上的设计。”在4月21日和讯网主办的“聚焦楼市调控新政”论坛上,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认为,目前的政策短期内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但能不能持续,会不会再一次反弹,还要看是否有后续的系列措施。“要使这一次调控取得预期的效果,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短期金融抑制,另一个是所谓长期金融税收的设计,包括物业税和增值税,以形成一揽子的计划。”

“个人认为,此次出台的政策还是一个短期的政策。”中国社科院财贸学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这些调控政策,都是基于技术层面、且就房地产行业本身来找的招数,并没有撼动导致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制度成因;也没有跳开房地产行业、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去寻找出路。”

2009年开始的这轮房地产热,发生于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低迷和宽松经济政策下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中。“大量的民间资本需要出路。”杨志勇表示,为什么那么多资金会往房地产行业当中去?因为目前存在着资金多、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利润高、其他行业进不去且利润相对低的局面。

“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讲,许多制度性的问题的确摆在面前:地方土地财政问题,收益分配公平问题,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哪些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行业的问题⋯⋯”杨志勇说。

《南方周末》评论员文章则指,着眼于房地产本身,还是要增加供给。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0年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是一个好消息。但最需要做的,还是要打破供应垄断,对中国楼市施行“休克疗法”。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财税体制,让地方政府与土地财政脱钩,退出房地产市场,使其从市场利益主体转变为真正的监管者和服务者;二是真正完成“土地革命”,增加土地供应主体,让非农建设用地可以上市流通,形成多元的土地供应格局,并开放小产权房;三是收货币,变交易环节税为持有环节税,平抑房地产过度投机需求。

文章表示,中国楼市沉疴已久,积重难返,非霹雳手段不能有效疗治。“休克疗法”虽然可能导致楼市阵痛,令地方政府收入锐减,但把土地当提款机,将财富从国民手中向地方政府手中过度集中,本来就不正常。借调控楼市改变财富结构正逢其时。这种阵痛,是必要代价。

力克时尚PLM在大中国区上市

作为专为使用软性材料行业提供整合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力克3月30日隆重宣布在大中国区市场推出力克时尚PLM――专用于时尚业的先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新解决方案。

“如今,中国时尚公司必须不断发展创新以应对各种新的挑战。一方面,它们必须提高生产力、产品质量以及灵活性以满足承包商的需求,同时还要保持竞争优势并抵御来自低劳动成本国家的压力;另一方面,它们还面临一项重要的挑战,即从分包商转变为拥有能够满足广大中国市场需求的自主品牌的企业并涵盖整个系列产品生命周期”,新任力克大中华区总经理Andreas Kim说道。

力克时尚PLM可以帮助中国时尚公司降低系列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确保更高的质量标准,同时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和盈利能力。

今年以来楼市调控政策概览

2010.4.20 住建部:预售楼盘须公布每套房价格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取得预售许可的商品住房项目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准售房源及每套房屋价格,并严格按照预售方案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2010.4.17 国务院: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

房价过高地区可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台二套房标准。

2010.4.15 国土资源部: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

今年拟住房用地的供应总量将达18万公顷,同比增长逾130%,中小户型商品房将占四成多,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

2010.4.15 国务院常务会:二套房首付比例提至五成

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

2010.3.18 国资委: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

除已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加快调整重组,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后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楼市调控范文2

代表委员避谈房市而言他

回顾前四年的两会,房价、楼市以及调控的话题一直是会上的热点议题。国务院总理更是在2010年和2011年两会召开前夕与网民交流时都谈到了房地产调控的话题,2010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收到的提案中过半提及高房价。

然而,记者发现,在今年会议召开前,全国政协收到的6000多份提案中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提案明显少于往年,房价似乎已逐渐淡出两会的焦点。部分委员和代表在面对记者针对“楼市”的采访时,经常言不对题甚至以别的话题岔开。在人民网发起的“两会前十大热点话题”的调查中,网民选出的前三位热点话题为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管理,以往排名靠前的房价调控却掉到了第九位。

当然也有个别声音出现,政协常委、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调控今年前紧后松,房地产下半年会有好日子,不过永远不可能回到2009年的态势。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在微博上的邀赌,赌注为万达0.1%的股份。

在过去两年,五提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后,3月5日,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房地产调控的内容不多,却言简意赅重在强调中央立场:“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当然还有部分地方政府贸然触线又立即被制止的。春节后,针对楼市的寒冬,芜湖、上海等多个城市“试水”放松地产限购政策,才三五天就预并叫停。有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有可能是借两会时机提前造势,试探中央在限购政策上的底线,也有可能确实因为地方财政吃紧。住建部一位负责房地产市场监管的司长级官员当即表示,与中央政府地产宏观调控要求不符的地方政府微调,已被一一叫停,露头就打,绝不允许地方政府唱反调。

房地产权威专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也强调,中央政府2012年房地产调控基调已经非常明确,两会后也不会松动。

央行鼓励银行给首套房贷优惠

面对着中央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从严的调控政策,商业银行也不断调整房贷利率。2011年,商业银行收紧了房贷利率,首套房贷利率上升至基准利率,紧接着,商业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上浮5%~10%。

就在商业银行纷纷上调首套房贷利率不久,2012年3月初,四大行将首套房贷利率回归到基准利率之内,在基准利率内根据风险情况合理定价。3月7日,发改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指出,今年要完善居民购买首套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贷款优惠政策,支持居民的合理购房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向记者表示,“中央银行此前在关于个人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有一个下限,我们鼓励各家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基准利率和首套商品普通住宅贷款优惠利率的下限之间,根据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权衡定价。”

由于中央的调控决心以及部分地方政府对限购令松绑做法先后遭到否定,不少投资者担心上市房企今年业绩可能出现波动。对此,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冯联联指出,考虑到房企的预售资金监管和结算周期,2011年的房企利润下滑反映了2010年以来房地产各项调控对房企的预售资金监管和结算的调控政策的效应。“不过,已经销售但没有在当期财报中结算的隐形业绩还很大,因此,如果从财报上看,今年开发商业绩增幅下降是毫无疑问的,但多数还是保持盈利。”

节后房价未涨 购房更理性

中央明朗的调控政策以及首套房贷利率回归到基准利率之内,对于潜在购房者来说,无疑都是利好消息。政策的反复博弈,也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并开始反映到成交量上。记者从北京住建委网站公布的网签数据了解到,3月上旬(1~10日)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2911套,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23.4%,但比上月同期的成交量却大幅上涨了138%。综合来看,成交量还在低位徘徊。

房价的实质性回落,以及首套房贷利率回归基准,购房成本的降低,给购房需求的释放提供了契机,直接带动了春节后二手住宅交易量的持续复苏,积蓄已久的刚性购房需求亟待释放。但是,仍有不少购房者期待更严厉的调控,却又对市场的复苏讳莫如深。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院长陈亮认为,当下市场的复苏,并非因限购力度不够而导致的市场报复性的反弹,春节后伴随交易量的回暖,房价并未趁机回涨,而是继续保持稳中有降的势头。《经济》记者在走访多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时也发现,目前出手购房的消费者大多为首次置业的购房人群,二手房更多的是维持在去年年底水平基础上的稳中有降,购房人群的心态更加理性,恐慌性的抢购心态不再。如此春节后二手市场的持续复苏进一步满足当下普通消费者购房的需求,恰恰符合调控的目标。

链 接:

2011年房地产调控频繁

1月18日 银监会:继续实施差别化房贷政策

1月20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1月26日 新“国八条”出台

2月9日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2月24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3月16日 国家发改委关于《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

3月25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4月6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25%

4月21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5月18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

7月7日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25%

楼市调控范文3

中国社科院于2009年12月7日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称,中国的房价已经大大超出合理的承受范围,至少有85%的中国家庭买不起住房。有官员甚至“炮轰”中国的房地产业,认为现在的房地产业不仅绑架了老百姓、绑架了政府官员、绑架了金融机构,也绑架了中国经济、绑架了整个社会。显而易见,再不给“高烧”不止的房地产退退烧,必然危及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010年4月17日,为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有史以来最严厉的一次房地产市场调控就此拉开大幕。

以国务院地产新政为基准,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的楼市新政比“国十条”更加严格。北京在限购套数上一步到位;海南版“国十一条”防止部倒买倒卖炒房;杭州公布了非首次购房的认定标准;上海、深圳等地也正在酝酿自己的地方执行细则;广州、青岛、石家庄等地也陆续制定了地方性配套政策,都把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严格限制投机性购房放在了显著位置。

严厉的楼市调控组合拳祭出后,房地产股票先于房地产成交价做了自由落体运动,并拖累大盘最高大跌近600点。到5月初,各楼市行情也出现了调整趋势,南京五月五一小长假全市的认购量同比下降了近9成,而成交量上仅为去年同期的个位数零头;广州五一黄金买卖档期,网签两天连跌破百套,四区零成交;深圳部分高价新楼盘出现楼价"跳水",成交惨淡;上海开发商喊优惠,个别楼盘甚至"直降10万元",但买房人并不领情……中国指数研究院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楼市的监测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房屋成交量已经普遍下跌,像杭州、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成交量基本上都有了40%到70%之间不等的下滑。然而,在房地产“量”的变化背后,人们更期待房价“质”的改变,即持续高涨的房价出现松动。

“4・17房地产新政”对投机性需求前所未有的猛烈打击是正确的,它试图剥离掉那些不正常的、式需求,同时增加住房供应来与之“匹配”,这也是中国政府吸取了屡次调控“越调越涨”怪圈后的教训总结。2010年,“从严”将是楼市调控的大趋势,“调控”将成为2010中国楼市的关键词。

楼市调控范文4

对房企而言,今年是继2009年后的又一个丰收之年。从年初的强势反弹到年终的疯狂拿地,再到“金九银十”的全线飘红,以及年尾的亮丽业绩报告,多家房企争相挤入千亿阵营。

好的太好,差的太差,让人担忧。一边是一线城市连续20余月的高涨,北京等地楼盘开盘必售罄,高价地遭哄抢;一边是温州等城市连续26月下降,项目无人问津。

泡沫是否真的存在,是否会破灭,冰与火会否持续,2014年的房价走势如何,进入年底,关于房地产价格走势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但种种迹象显示,楼市在不理性增长。

我们呼吁理性,首先要让楼市调控回归理性,就要以市场机制逐步替代行政手段。多年来,只堵不疏的打压式调控,让房地产商和购房者疲于奔命。但在这一年,我们看到中央多次强调加大供给,强调市场化,强调改革和楼市长效机制的建立,也看到自住商品房这一新市场化

手段地方调控方式出台。

与此同时,面对全国楼市分化日益严重,我们也看到差别化的楼市调控正在展开,温州等地放松限购,成为了地方掌握更多自的先兆,政策不再是“一刀切”了。

如果让房企发展回归理性,就必须走好品质与速度、负债率与现金流的平衡木。当一个楼盘从拿地到开盘只需要大半年时,当一块地动辄数十亿甚至一两百亿时,多家房企的项目品质和毛利率、负债率不断遭到质疑。

只有把快速开发和精耕细作两种开发模式进行融合,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近年来,万科、恒大等房企在做刚需产品时,以标准化来保证品质;方兴地产、融创中国等追求精耕细作;绿城也正是依靠二者的结合在这两年顺利翻身。

楼市调控范文5

日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今年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并适时会同监察部对省、市人民政府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将进行约谈直至追究责任。

人们还记得,3年前,房价一路蹿升时,曾经有过类似上述的说法;半年前,房价近乎脱缰时,也有过类似的说法。遗憾的是,尽管有关部门多次表态,截至目前,人们还没有看到有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中被追究责任。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有所期待。毕竟,在楼市调控中,一个普遍感受是:“国十条”等楼市政策的一部分措施,被有些地方在执行时“打折”了。人们期望看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期望调控收效明显、百姓受益。

实际情形是,在很多城市,开发商捂盘惜售现象仍未杜绝,圈地囤地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保障房资金落实不到位,工程进展缓慢……客观分析起来,让市场的归市场,市长的归市长,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市场因素之外,有的地方没有担当起相应的责任,或许是重要症结。

主要表现为:有的地方深度介入房地产行业的惯性没有消除,个别地方明降温、暗托市;限购等各项调控政策在执行中被“软化”;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的供给乏力,个别地方还有虚报数字之嫌……地方执行的“短腿”,让中央调控政策成了扬汤止沸。

地方在调控中动力不足,原因或在于地方利益的考量及其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一些地方担心调控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对如何主动参与调控缺乏考虑和研究。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尝到了土地财政的甜头,他们为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抬高房价,以此换取好看的GDP和政绩。这阻碍了楼市调控的成效,损害了群众利益。

落实调控政策,需要多方面努力,尤其依托于地方的有力执行。有令不行,调控就难免“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房价难稳,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在个别地方,对群众有利的政策往往“大的变小,小的变没”,最后文件成了“纸上画,墙上挂”的东西;而一些关涉地方自身利益的政策,则经常是强力执行。这不能不让人警醒。

楼市调控范文6

第四季度开始,调控细则即将进入新一轮倒计时的时段。目前,虽然“金九”在连续几个月高成交量的对比下,显得成色不足,但这并不妨碍今年三季度的住宅成交量创下近三年最高的记录。为何太原楼市在连续半年的时间里会明显升温?业内人士认为,首先,3月份以后,政策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虽然限购、限贷这两大调控主基调仍未放松,但是对房地产影响较大的信贷政策方面出现了较大的松动。其次,土地的市场升温,使得购房者对市场价格再涨担忧增加,随之入市。

猜测一: 对存量房征税可能性:

政策简介:存量房是指已被购买或自建并取得所有权证书的房屋,相对于增量房而言。增量房是指房地产开发商投资新建造的商品房,存量房一般是指未居住过的二手房,即通常所讲的“库存待售”的房产。

点评:上半年,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联网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体系,并有利于房产税改革进一步推进。有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住房信息系统的完善,征收范围可能会从增量房扩大到存量。

猜测二:二手房交易税费提高可能性:

政策简介:二手房交易税费是指在二手房交易中,税务部门向卖方征收交易所产生的差价获得的收入。各类税收共有8种,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地方附加税、契税。

点评:这项措施被认为实施起来较为方便,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短期的房屋买卖行为,进而抑制投资需求。

猜测三:严控房地产囤地不建可能性:

政策简介:囤地不建开发商“囤地”是为了等待土地升值及房价上涨,坐享土地增值空间,这种行为同时导致了房源供应短缺,助推房价。还有人认为,开发商“囤地”是恶意制造土地供应紧张的假象,导致“地王”频现。

点评:7月1日,新修订后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明确规定:没有动工开发满1年的闲置土地,将要按照土地出让或者是划拨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没有动工开发满2年的闲置土地,政府将无偿收回。

猜测四:房产税税率下调可能性:

政策简介: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价或出租租金收入征收的一种税。目前上海试点房产税适用税率为0.6%,但对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含2倍)的,税率减为0.4%。

点评:近日,有一份“房产税征收细则概要”在市场流传,称“采用分段累进税率,年税率为0.8%~20%”。有分析人士表示,“概要”部分内容接近正在酝酿的房产税方案,但这份“概念”并非最终权威版本。

猜测五:打击开发商捂盘惜盘可能性:

政策简介:捂盘惜售从字面意思理解是“捂住楼盘,舍不得把房子拿出来销售”,其目的和“囤房捂盘”一样,都是为了哄抬房产价格。

点评: 楼市 “饥饿营销”再盛行,通过少量推盘,营造房源供不应求的假象,这样能够引诱一批观望的购房者出手抢购。维系市场稳定,尤需增加供给。对已盖好的房子,要严控“建而不售”,打击捂盘惜售,鼓励以价换量。

猜测六:出台地方限价令可能性:

政策简介: 限价令是指当房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时,价格主管部门直接出手限制商品房销售价格,如直接限制利润水平、直接限定销售价格等。

点评: 在当前楼市的新形势下,相关部门仍可能出台一些细化措施,总体上可能以强调限购、限贷、限价等既有政策为主,同时推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新政策。限价令能够直接行政调控房价。

猜测七:要求各地政府限期制定土地调控的目标可能性:

政策简介: 土地调控是指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土地调控的手段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等行政手段,土地执法监督检查等法律手段,以及调整土地价、税、费等经济手段。

点评: 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30%以上。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导致地方调控频现“微调”触碰中央红线,所以土地调控的收紧应该会使调控执行更有效。

猜测八:取消期房预售制度可能性:

政策简介: 期房预售是指开发商将正在建设中的房屋预先出售给承购人,由承购人预先支付定金或房款的行为。具体来说,习惯上把在建的、尚未完成建设的、不能交付使用的、没取得房屋产权证房屋称为期房。

点评: 有消息称近期各地楼市回暖触动宏观调控底线,为抑制房价反弹,宏观政策将出“杀手锏”,取消地产项目预售权。传言引发两市地产股暴跌。万科、保利、金地等一度接近跌停。

猜测九: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优惠可能性:

政策简介: 差别化信贷是对不同信贷采取差别对待的办法。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差别化信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初的差别化信贷是基于目前房价飞涨中信贷宽松流动因素而提出的。

点评:近期,中国社科院建议取消对首套房贷款优惠利率政策,随后,国务院就下令派遣8个督察组,奔赴16个省市进行调研,而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猜测十:严控开发贷比例 提高保障房贷款配额可能性:

上一篇中文拼音学习

下一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