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一段话范例6篇

修改一段话范文1

修改,是文章写作的一个环节。叶圣陶在《修改是怎么一回事》中说到:“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修改不只是字句的修饰,更在于思路的调整及主题的明确。要先改大的方面,再来调整小的方面。所谓大的方面。先看构思是否有条理或布局是否合理,再看主题是否表达了出来。然后才是小的方面,即语育字句上的修饰。

关于大的方面,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说:“我们想懂得布局的诀窍,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自己在写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从范文巾揣摩,可以领会行文的思路及布局。再反馈到自己身上来,慢慢地就懂得修改了。“每篇文章必有一个主旨,你须把着重点完全摆在这主旨上,在这上面鞭辟人里。烘染尽致。使你所写的事理情态成一个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样。”负面的修正则表现为:“一段话如果丢去仍于全文无害,那段话就是赘疣;一段话如果搬动位置仍于全文无害,那篇文章的布局就欠斟酌。布局愈松懈,文章的活力就愈薄弱。”修改应以段为单位,一方面是删去无用的,另一方面则在布局上重作调整。段落原本就是结构的外在呈现。以段为单位来修改,便于操作。至于小的方面,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用语变了,意思就变。大致说来,句间是否连贯,可看意思能否统一,即有无岔开文意的句子。意思能够统一了,还要看句子的位置是否恰当,何先何后,也有个先来后到。若将前面的句子置后或将后面的句子挪前,都是颠倒了语序。调整语序,为的是语句的连贯。除了意思的自然关联外,还可看虚字的使用。比如关联词妥当与否,也可检测出语句是否连贯来。

修改,无非是调整与增删。梁实秋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讲到一位先生最独到的是改作文。“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这里所说的修改,着重在于删。但删与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懂得删,也就懂得增。删节,要能割爱,否则就不易动手。增,则是出于有那个必要,而不是用来凑字。或增或删,都应当以简明为要。很显然,梁实秋是从这种评改中受益了的,这才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这里所说的还是老师的批改,而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则要慢慢地转移到自己修改上来。朱光潜在《精进的程序》一文中说:“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恩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地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写作,出于个人的思维与心灵,他人难以取代。因而修改之事,他人也难以代劳。老师的评改是一回事,自已的修改又是一回事。其实教师的评改可分别等级好坏,却不见得都能对症下药,所以很可能对学生的触动也不大。修改,或迟或早都要落实到自己身上来。

不妨再引用一些经验及论述。以作强调之义。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巾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的话说得言简意赅,但内涵很丰富。一是至少看两遍,每看一遍都是一次疏通。再就是字句段的删削,由小而大,包括了三个居次。即从局部到整体或者说从微观到宏观,都要加以把握。至于毫不可惜。更表明态度的坚决。如此修改,不用说文笔自然简炼。朱自清在《写作杂谈》中谈到自己写作的一个习惯或讲究就是不放松文字,注意到每一词句。“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顺畅的语序离不开修改之功,修改也是一种本领。汪曾祺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中说:“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作品发表了,改。成书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沈从文之所以一改再改,为的就是改得更好。

修改一段话范文2

一、开启思路,从“内容”入手

平时上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作者的写作及观察方法。《济南的冬天》就是很好的范文。作者老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的观察,写出了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的特点;通过课堂上的反复诵读和学法的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了“发现美”和“表现美”之间的关系。在“走进秋天”的写景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发现美景。我让学生带来了在秋天拍摄的照片,以及秋为主题的明信片、挂历、图片等,我把一盆也带进了教室。这样,就把秋天带到了课堂上,实现了学生与描写、记叙对象的零距离“互动”,进行了一堂精彩的《走进秋天》的作文指导课。学生也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句。让学生贴近生活,也顺应了“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的说法,这“源头”就是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开启思路,从“内容”入手,能有效克服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端。

二、以说促写,抓“材料”储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在学生观察、思维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说话,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在说话中,切实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写出事物的特点,是作文写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二是学生相互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自己的感受,在无形中储备了材料。你说,我说,他说,从不同的角度说,一个火花点燃另一个火花,学生的思路就在这相互的点燃中燃烧,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思维、集体创作的氛围。三是丰富了语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的相互比赛中,一个个的好词语,一个个的好句子,一个个的好发现都汇集到课堂中来,这些好词、好句、好创意,成为写作的极好养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课前5分钟的演讲,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说”的能力的机会;课堂上尽可能地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锻炼他们主动说的意识;在写作指导课上,我用“引导回忆”的办法,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就有了学生滔滔不绝的关于“爱的故事”的叙说,有了关于“最难忘的人或事”的絮语,有了关于“进入中学以后”的感慨等等。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大量地储备了写作的素材,让学生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这样就避免了写作指导中“重书面,轻口头”的不良做法,使学生写作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三、注重练笔,用“片段”夯基

一般的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文辞优美的文章,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

比如说表达方式的片段练习,就是让学生以一种事物为写作对象,分别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各写一段话,可以各个段落相对独立,也可以连缀成文。此项训练是针对学生对五种表达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的情况设计的,在实践中很有必要。它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表达方式是一个铺垫的过程。

还有对人物的语言进行片段训练。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用经济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语文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达到真正认识语言描写的妙处的训练目的。还有仿句练习、写心理活动、写场面等。

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四、改文多法,凭“文采”亮色

俗话说:“文不改不精,玉不琢不美。”好文章有一半工夫在于修改,“改文多法,凭文采亮色”是我一贯的写作指导风格。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改好。”可见,训练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教学的必要环节。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以下四个原则:(1)妙笔生花,雕琢龙头凤尾。(2)水落石出,突出文章主体。(3)提纲挈领,做到眉清目秀。(4)风行水上,平淡亦是神奇。

具体的做法有教师批改和学生自行修改。教师修改中我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书面批阅。将文章的主要错误和其他不妥之处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总批。但我一般不作具体地修改和批成绩,为的是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接下来是学生的“自行修改”,形式多样,可以有自己改、小组互改等。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自己修改”是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馈的教学形式。通过这种检查,可以修正练习中的疏漏、不足与错误,由于学生在练习中疏漏与错误是难免的,所以“自己修改”能力的培养更显出它的必要性。在自行修改中,我先教学生掌握“读、删、增、改”四个步骤去修改作文。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管多新颖的素材,多深刻的立意,都必须借助语言来表现。我很注重指导学生修改语言,让作文灵动飞扬。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修改要求的。

1.精炼用词,鲜活生动

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莺穿柳浪”几个动词写出不同的飞来,让人遐想万千。

2.巧用佳句,灵活多变

灵活运用各种句式,能增加作文的魅力。长句、短句相间,整局、散句交错,多种修辞运用,会让你的作文读来如风行水上。

3.优美意境,横生亮色

语言的形象体现在画面感。善于选择意境优美的画面巧妙组合,会效果不错。

4.巧借诗文,包装思想

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名诗句、成语,不仅使语言添彩,也巧妙地展示出你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5.巧用修辞

可比喻、可排比、可拟人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拟人,很吸引读者眼球。

在学生二次修改后,我会一边对誊清后的作文进行再次批阅,然后批上成绩,作为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肯定和鼓励。

采取多种修改的方式方法,改出了新意,改出了文采,真正实现了写作指导课“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修改一段话范文3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46―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目标分为四个学段,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学段称之为“写话”,第二、三学段称之为“习作”,第四学段称之为“写作”。称谓不同,作文的性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的作文起点从“写话”开始,第二、三学段进入练习作文阶段,即习作,其性质是练笔,不是创作。因为是“习作”,所以在内容上要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强调“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为是“练笔”,所以淡化了文体意识,在“篇”的写作上适度降低了要求,力图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因此,教师只有准确理解习作的内涵,才能把握习作教学相应的尺度,有层次、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的练笔活动。

一、激发写作兴趣,催生表达欲望

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处于积极心理状态和良好支持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能力,作文动机也是一样。人天生就具有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但是,缺乏自信、在书面表达中遇到困难以及来自他人的消极评价等,影响了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动力。因此,在习作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适合学生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在作文初期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习作动机的培养。例如,第一学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以兴趣激发动机。第二学段重点关注“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以自信心催生表达动机。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鼓励自由表达,写出个性习作

第一,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确定各年级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智力活动的基本功。具体说,低年级是学生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是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中年级是学生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是观察作文。从高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概念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教师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家庭中人际交往的需要确定各种有趣的主题,让学生写目的明确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各种应用文、读书笔记等,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针对性、逻辑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第二, 切实抓好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是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语言的本质特性在于它是社会交际的工具,只有亲身体验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学生才能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和掌握语文。虽然字、词、句、段、篇都是语文表达的单位,但是能够完整地体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不是字、词、句、段,而是成篇的文章。因此,教师应主张从篇章着手进行语言表达训练,鼓励低、中年级的学生写“放胆文”、“观察文”,让他们把文章写开,把思路写活,把笔头写顺,使学生写出个性习作。

修改一段话范文4

关键词:指导;修改;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兴趣激发及写作,忽视作文的修改过程。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写文章也是同理,需要精心打磨。因此,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写好,精心修改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修改作文应该从哪儿入手呢?

一、教师示范,教给修改方法

修改作文前,教师应先示范引路,品读评析,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悟,学生才能动手修改。如,这样一段话:春天柳树发芽了,小草也显得更加绿,这时候桃花开了。柳树在空中翩翩起舞。桃花岛里面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桃花的花辫飘到了柳树的脚下,还有萝卜。长得又长又好吃,那里还有人去看美丽的风景。

此片段是陈老师执教三年级作文修改课的素材。那么陈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来修改的呢?

1.看内容与主题是否相符。“修改作文,首先看内容是否符合写作的主题,如不符,就没有改的必要。”陈老师的一句话,提醒学生,写文章要围绕主题进行,否则,那也没改的必要。

2.修改标点符号和错别字。“用你的火眼金睛,把用错的标点和字改过来。”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立即发现了几处标点符号用得不当,还纠正了“花瓣”与“花辫”,“柳树”与“柳枝”等词的用法。

3.查看句子是否通顺。引导学生读文不难发现,柳树没写完就开始写小草,景物描写顺序错乱。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在读中悟出句子中的不足之处,再进行合理地修改。通过读,学生改正了这些错处。按“柳树—小草—桃花—萝卜”的顺序来描写景物。正所谓“此未终,彼勿起”。

4.学用修辞手法把事物写活。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赋予人们无限的遐想。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领略文字意境美。此时,陈老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小草怎么就绿了呢?”“萝卜像什么?”“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桃花开了,这么美好的春天,还会有谁来凑热闹……”学生的想象思维一下子发散开来了,这是引导学生修改后的片段。多美的句子啊!学生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文顿时变得十分优美。

春天来了,春风吹拂着大地。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揉了揉眼,看,多美的世界啊!柳树发芽了,柳枝在空中翩翩起舞。桃花开了,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落在柳树的脚下,像是给柳树穿上了粉红粉红的绣花鞋。这时候,萝卜也耐不住寂寞了,露出了白白的大肚皮,这时蜜蜂也来凑热闹了……

二、学生互改,学用修改方法

有了方法的指导,收获了修改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以往的作文修改,教师大多越俎代庖,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冷眼旁观教师的“红色杰作”,很少“有”动于衷。这种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实为没有认真思考作文教学的特质,无视学生在作文修改中的主体性。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进行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主动有效的参与中提高写作能力。

修改一段话范文5

关键词:学段 写话 习作 教学 衔接

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低段写话和中段习作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习作内容、评价要求等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抓好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的教学衔接,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背景与问题

低段学生不爱写、没话写及中段学生怕写作文、抵触作文的现象十分普遍。突出表现为:

(一)不善于留心观察。观察是获取作文题材的重要路径。课程标准对低、中段学生的要求分别是“留心周围事物”和“观察周围世界”。小学生阅历浅,活动空间狭小,生活相对平淡,缺乏“留心”、“观察”的机会、情境,观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觉得“没什么好写”、“没东西可写”、“不会写”,难以形成“生活经验的词语化”。难得一现的“窗户外的动静”往往立即被教师提醒“上课要专心”;课间嬉闹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得不到教师、家长的积极肯定和正确引导,逐渐失去了写话的兴趣和信心。

(二)不善于书面表达。书面表达必须通过组织语言文字符号来表情达意。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如果低段学生从识字组词到连词成句的训练过程短、不扎实,进入中年级后需要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时,就有畏难情绪,不善于习作,更谈不上“乐于书面表达”。

(三)不善于掌握文体。低段教学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对记叙、说明、诗歌等形式均不作具体要求,对文体重视不够、训练不足,缺少铺垫、训练,中段习作要求则明显提高,学生很难达到“自主表达”、“自由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目标。

(四)不善于实际运用。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习作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但对实际教学任务的安排不具体,虽然对中段提出“能用简短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的写作要求,但有些教师认为应用文枯燥乏味,没有让学生得到有效训练,乃至出现中学生、大学生都不会写请假条、借条、留言条等现象。

(五)不善于修改习作。修改习作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鲁迅在回应“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的问题时强调:“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修改是贯穿于写话和习作整个过程的,并无明显的学段界限。《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低段修改习作提出明确要求,仅在中段要求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使得学生习作缺少了修改完善的过程。

二、内涵解读与研究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所谓“衔接”指的是“事物相连接”,用某个物体把两个分开的物体连接起来。本文所研讨的是在小学分阶段实施作文教学过程中,找到“写话”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综合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搭建连接桥梁,从而形成循序渐进的整体,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不敢写等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比较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教学重心,“写话”重心落在“话”上,中段则落在“文”上。“话”的表达结构可以更松散、不拘形式;而诉诸于文则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文字规则及章法。因此,写话教学与习作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针对当前小学中低段习作教学存在的脱节现象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从课程标准看。《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低段写话到中段习作的相关目标任务,对习作兴趣、观察、习作题材、内容形式、速度及书写等提出方向性、整体性指导。《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低段“对写话有兴趣”到中段“乐于书面表达”,中间缺乏实质性训练点,学生难以适应这个跨度,对习作由开始的“憧憬”变成畏难、抵触。

(二)从教材编排看。现行低年级教材缺乏明确的习作教学训练点,只在二年级第二学期个别单元练习中编排少量书面表达练习,如贺卡上的一句祝贺语、看图写几句话等。这种“写话”练习目标,内容固定,要求不高,易于掌握。但三年级教材要求学生写“作文”,有看图作文、想象作文,有写人、记事、状物、写景,几乎包罗小学全部文体,给学生习作带来很大挑战。

(三)从教学实践看。低年级语文课以字词教学为主,低段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庞大的识字教学量使教师只能把重心放在字词教学,未能给写话安排充足的教学时数。很多学校实行小循环教学,往往导致接手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不了解,高估学生独立写作能力。

(四)从评价环节看。抓习作没有像抓字词句教学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且习作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不大,教师惰于布置习作,或疏于指导、指导不到位,更缺乏评价激励措施,导致学生不爱写、不愿写、不想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敢表达内心真实、丰富的情感。

(五)从指导方法看。为降低习作难度,教师往往选择一个主题指导全班学生,结果收上来的习作就变成了“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写法”,缺乏个性化的习作指导,致使习作学习不得要领,流水帐写法等问题突出,学生习作的基本能力较差。

(六)从写作源泉看。叶圣陶指出,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 习作教学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让学生无暇留心、观察、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习作源泉,缺乏表达的冲动和欲望,使其习作缺乏鲜活的内容,生动的气息。

四、低段“写话”与中段“习作”衔接的策略

(一)合理设置低中段“最近发展区”。学习借鉴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尤其要研究授课班级内大多数学生所处习作水平,合理确定“最近发展区”的“上下限”,拿捏好上下限的“平衡度”。在上下限之间,制定详细阶段性习作教学目标,渐次挖掘习作潜力,引导鼓励学生加强训练,不断提高习作水平,实现低中段的顺利衔接。具体可按“由听到写――由看到说――由说到写”三阶段来组织教学。

(二)适度调整中段写作要求。刘勰《文心雕龙》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习作学习是从字、词、短语、句子到段落、篇章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正视低段学生写话训练不足、能力不够的实际,合理借鉴课程大纲“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段”的要求,对《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和内容的实施作出适当的调整。采用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字词句段篇”训练方法,鼓励学生以写话、写片段、写简要应用文等来表现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并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适当加强低段写话训练。针对教材写话训练点不足的问题,强化两个方面的写话练习。一是融入生活的内容。将《标准》提出的“写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中段目标引入低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体验、感受写下来。二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看图写话在低中学段的衔接作用,按照“仔细看图想合理,找对事情说具体,四个要素不能少,认真写来勤查找”的思路,指导学生多看多思考。选择一些主题较为集中、观点鲜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组图,让学生思考图片主题,把握命题意图,为中段学习命题作文打好基础。

(四)活用教材强化习作训练。叶圣陶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编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字字珠玑,可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优秀蓝本。教师要充分用好插图及课文,对学生进行拓展式的习作训练。对单幅图的观察,采用先中心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心、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引导学生观图作文。对多幅图,按图顺序对图中人、物、景、事进行比较,搞清事物之间的联系及事情的发展过程,全面理解画面内容。

(五)加强应用文的学习训练。应用文是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语言习惯和清晰的文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要增强应用文写作信心,为低中段的顺利过渡铺路搭桥。指导学生学写寻物启示、留言条、班级公约、教师节贺词、新年贺词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用处,提高作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提升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苏轼《杂说送张琥》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为学之道。习作的精髓在于积累厚实的素材,丰富人生体验。但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信息来间接观察、了解社会生活,以增长见识、丰富阅历。

修改一段话范文6

看图写话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日后习作的基石。它可以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当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就可以尝试着看图写一段话了。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往往会"望图生趣"、"乐此不疲"乃至终生受用。因此,我确立了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四步曲",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最佳途径,帮助孩子们打好写话的基础,把学生引入创造性习作之门。

一、观察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看图写话所提供的画面虽然源自于生活,但是与实际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画面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写话之前,我总和孩子们玩"报告师长"的游戏,同学们都是"小小侦探员",而我这位师长则成了部队里的师长,"小小侦探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要侦察清图画中的内容:这是一幅景物图还是人物图?是静态图还是动态图?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图中共有几个人?分别是谁?这是在哪里?尤其是图中一些较细微的东西更应细心地去观察。不一会儿,"侦察员"们便纷纷举手发言:"报告师长,我发现了这是在公园里,因为图中有花坛,花坛里有许多花,远处还有亭子呢。""报告师长,我发现这是一个下雨天,因为图中有许多斜线。""报告师长,我发现图中共有两个人。坐在地上的是一位老奶奶,扶她的是一个小男孩,还是位少先队员,因为他戴着红领巾。" "报告师长,我觉得他说的不对。那不是小男孩,而是一位打着领带的小伙子,那一定是老奶奶的儿子"……听着他们的汇报,看着他们为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我感觉自己也回到了少年时代,跟他们一样兴奋,一样激动不已。这时,教师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打开了写话的思路。

二、剖析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中也要求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为诱导学生看图写话虽然是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但它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诱导学生剖析,既要诱导学生剖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要诱导学生对图画内容、人物对话进行想象。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支点,学生借助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观察想象,理解图画内容,有利于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

三、行文

每次行文之前,我先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口头叙述画面内容,然后向老师汇报,老师可随机点拨,全班评评看谁说得最好,哪里还应修改或补充。做完这些工作,同学们就可以自己动手写话了。这时,教师应提醒习作的格式。写话不应限制长短,应因人而异。语言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引导用上恰当的词句,让习作更优美,而对于一些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同学,哪怕只写了两三句话,只要他把内容写完整了,句子也比较通顺,我就会给他写一个大大的"好"字,并提出修改建议,鼓励他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润色,让习作更充实生动。那么,他第二次交上的习作将会升级为"真好"。看图写话重在激发、诱导学生写,"我手写我口"让学生在不受任何约束,完全凭他们个人对图画的观察、想象和感受写话,不仅写出的内容颇具个性、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进写话表达的语文实践之中。

四、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