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例6篇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文1

关键词: 党外代表人士 教育培训机制 对策

一、潮州市党外人士的基本情况

摸清和了解潮州市党外人士的基本情况,是我市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潮州来看,党外人士基本情况如下:

(一)派人士

我市共有八个派,分别是中国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其中,除台盟外,2002年4月30日致公党潮州市委员会成立后,我市七个派组织已全部建立。目前,全市各派共建立基层组织45个,共有派成员878人(附表如下)。

(二)无党派人士

2013年12月31日,我市成立了潮州市知识界人士联谊会,由潮州市知识界代表人士自愿组成,是以无党派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非盈利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是具有统战性、知识性、联谊性的社会团体。该会的主管单位是中共潮州市委统战部。目前有会员78人,凡是加入知联会的无党派人士,按照中央有关无党派人士政治面貌规范使用的规定,可以认为是已正式确认的无党派人士,其他人员,我市没有正式办理手续确认。

(三)民族界人士

除了世居的畲族外,潮州外来少数民族共有39个,全市共有41个民族。现有少数民族常住人口6652人,其中世居畲族人口2353人,占全市人口的0.086%,零星分布在三个县(区)九个行政村,即潮安区归湖镇的溪美村、碗窑村、山梨村,凤凰镇的石古坪村,文祠镇的李工坎村;饶平县饶洋镇的蓝屋村;湘桥区意溪镇的古u村、桂坑村和荆山村。流动人口大概15000人。

(四)宗教界人士

我市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10个,其中佛教128个,天主教26个,基督教56个,宗教教职人员经定247人,佛教192人,天主教4人,基督教51人,宗教团体11个,其中佛教5个,天主教3个,基督教3个。全市共有30名宗教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市人大代表3名,市政协委员5名,县(区)人大代表4名,县(区)政协委员18名。

综上所述,我市统一战线工作面广线长,人才众多,资源较丰富,组织抓好代表性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开展代表性人士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为潮州凝心聚力,为潮州新一轮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二、潮州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教育培育工作的开展。

根据调查,目前我市党外代表人士不到七成的人认可教育培训的作用和地位,部分人甚至对此持否定态度。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应有的地位和实际地位存在的巨大落差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一些部门和领导缺乏真正的统一战线意识、多党合作意识和广纳群贤意识,存在“党外代表人士安排仅仅是政治需要,工作很难抓好”,“行政领导班子有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工作起来不方便”等错误的思想,最终导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被看成是一项可有可无、可紧可松的工作,缺乏内在动力和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党外代表人士对教育培训的人士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思想政治培训是政治教化和“洗脑”,因此产生思想抵触,缺乏自我提升的动力和主动性。

(二)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1.没有建立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协商机制。我市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由统战部门协调、管理和组织,没有列入党委和政府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这说明在调训过程中,统战部、组织部、各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和社会主义学院等部门的协调不够,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涉及人、财、物多个方面,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开展,只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2.培训与选拔任用存在脱节,培训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完善,无法将教育培训结果与干部任用选拔完全联系起来,教育培训还没有成为党外代表人士选拔任用的硬性指标,对于积极参与培训、表现良好的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积极性。由于长期以来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远不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因此党外代表人士主动自觉参加主体班次培训的意识薄弱,难以受到制度约束。

3.培训效果跟踪反馈不及时,一是我市社会主义学院对于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开展不及时,没有将培训不同阶段的评估结果作为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托。二是目前采取的培训效果评估办法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没有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评估指标进行细化,分类不科学。三是忽视对培训效果跟踪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没有根据结果认真总结教学培训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素质能力的提高。

1.教育培训的“面”不广。我市党外代表人士多集中于科教文卫等部门,因此针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多集中于这些单位,培训范围没有拓展到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专业人员、工商界代表人士。

2.培训教学的实践性不强。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足,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对统战工作实际、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情况和特点、培训对象需求等了解不多,把握不准,导致培训教学难以做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对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党外代表人士关心的问题涉及较少,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较少,学习内容显得比较空洞乏味,教非所需,学非所用。

3.培训方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参训学员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目前,教学培训的方式多半以“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为主,这种以听专题、看电教、组织讨论为主的培训模式,难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尝试交互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兴趣教学等方式,但由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加上在短期班次中无法安排等原因,交互式、研究式教学在整体培训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少,极大影响教学培训的实效性。

(四)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的特色难以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学院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教学场地不足、软件和硬件还不成熟等共性问题,影响了统一战线理论教育培训特色的发挥。就我市社会主义学院而言,党外代表人士培训的工作机制还没完全理顺,目前突出的问题是采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学模式,没有成立统一战线理论教研室,办班数量和办学动力不足。其次是统一战线理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教学科研队伍基数太小,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构成不太合理,严重制约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不相适应。

另外,办班模式随意性较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我市社会主义学院而言,办班模式以短班为主,培训时间只有一周以内,半个月以上的中班和长班极少,既缺少三个月以上的重点培训班次,又缺乏长期稳定的精品理论课程。

三、进一步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不仅要从政治上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在教育培训上创造更多的条件,把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培训的总体规划,切实抓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党委统战部和组织部要根据各自的分工,定期联系、交流、研究商讨培训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有关工作,在制定名单、培养锻炼、考核任用等方面做到“同一套工作计划、同一份干部名单、同一个工作目标”,努力实现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再次,党委统战部要与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新的社会阶层和港澳台同胞实现良性互动。派委员会和民族宗教团体应及时向党委统战部介绍优秀后备干部,健全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队伍培养选拔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后备队伍结构,实行动态管理。党委统战部和外要与后备干部所在的单位保持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定期请他们协助考察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工作表现,请他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后备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学习机会。

(二)推进科研工作创新发展。

首先,要积极制订学科建设规划,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使科研切实发挥支撑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创新服务。其次,要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坚持走“内培骨干、外聘名师、专兼结合”的路子,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修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坚持公开选拔、择优聘用的原则,探索兼职教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选聘优秀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理论型、实践型、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和建立教师竞争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三)创新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

创新党外人士培训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是深化潮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个稳定、高效运转的基地,是建立健全培训体制的保障。潮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作为党外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主渠道,更加需要重视提升自我的综合优势,在创新教学模式和办学模式上下工夫。从提高潮州党外人士思想政治素质这个目标来说,可以采取基础理论培训、社会实践与外出考察参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争取建立与省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央社会主义协同培训的联系制度。在教学实践中,借用个案调研的方式方法,结合现场教学形式,有条件的可以在中青年党外人士培训过程中采用研究式教学,变学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破传统教学教法中教师一人独大和学员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在常规教学之余穿插研究式教学,学员可以从潮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个案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了解我市在改革发展中的尚需解决和改进的重点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实际积累素材。积极拓展和创新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能力建设途径,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员的能力素质。另外,进一步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积极开发社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探索与著名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模式,着重打造精品班次,力求提高党外人士培训质量,走出一条从内涵上提高培训质量的新路子,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党外人士教育培训创新路子。

(四)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第一,明确培训效果评估层次。要确保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通过有效评估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调整培训项目、课程设置,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这有赖于多层次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柯氏模式”提出评估培训效果有四种方式:一是观察学员的反应,二是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三是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四是主体单位经营业绩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培训效果的评估分为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相应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效果评估可以按照以下四个层面加以展开:首先是观察党外代表人士对教育培训整体的满意度;其次是检查党外代表人士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再次是着眼了解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后业务水平的提高;最后是衡量学员所在单位和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整个培训效果评估中,社会主义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及各个主体班次的具体情况,突出对某个层次的评估。

第二,细化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在明确培训效果的评估层次之后,就要通过细化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通过评估指标的具体规定凸显党外人士培训的独特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首先是培训的预期目标设定的合理性,能否顺利达到应有的培训效果;其次是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各个单元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能否促进预期目标的实现。再次是师资配置上能否达到在主体班次施教应有的层次。最后是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事宜对培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三,完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比如在培训效果验收方式上,组织学习情况汇报会。可以在学员中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所学习的内容及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强化培训效果。在统筹培训个各个阶段的工作上,通过座谈、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在各个阶段的学习培训情况,将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反馈给跟班组织员,使之成为强化培训效果的有力保障,确保学员跟上培训进度,实现预期培训目标。

参考文献:

[1]杜青林.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求是,2011(15).

[2]崔巍.努力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水平[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3]刘晓楠.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的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4).

[4]蒲跃.关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

[5]赵广君.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6]汕头市社会主义学院.注重实效开拓创新 努力建设好统一战线培训基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文2

为做好新一届代表的初任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代表的依法履职能力,长春市绿园区人大常委会于3月22日举办了区十七届人大代表第二次培训会议。会议由区人大常委会李长信副主任主持,区人大代表和区、镇、街人大干部共22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在培训会上,省人大人代选委办公室主任李树春应邀作了题为《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辅导报告。他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和地位作用、如何依法履职、如何写好议案建议、如何行使好审议权、建议权等方面内容作了全面深入的讲解。

至本次培训为止,区人大常委会已经组织了三次全体代表参加的集体学习。在区人大集中培训、镇街人大组织代表集中学习之外,区人大常委会还为全体代表发放了人大代表履职读本,订阅了吉林人大月刊,尽可能地为代表自学创造条件。(郇宇)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举办人大代表培训班

为了提高人大代表履职能力,近日,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举办第十七届县人大代表培训班,邀请县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陈子茂为新当选县人大代表就代表工作有关知识进行了辅导。培训班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洪成主持,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日南作了动员讲话。

金日南在会上指出,人大常委会是代表之家,今后将全力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并努力为代表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希望新当选的县人大代表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履职能力,以实际行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培训班上,陈子茂就《代表法》以及代表的性质、地位、作用,如何履行代表职责,发挥代表作用,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辅导。与会人大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培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同时,对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为代表履职打下了良好基础。(宋长志)

集安人大对网吧经营管理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文3

[内容提要]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提高社会主义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必须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必须坚持制度创新,推动正规化建设;必须苦练内功,提高社会主义学院自身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党外代表人士;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科学化

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是统一战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0年,中共中央针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颁布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纳入党政人才队伍规划,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纳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摆到重要位置,积极统筹推进。《纲要》的颁布实施,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说明中共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放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上来谋划,第一次把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纳入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是指导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是社会主义学院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中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正规化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建设。

一、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社会主义学院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必须树立科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坚持“社院姓社”,强化共识教育。

(一)突出办学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学院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努力培养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二)突出办学特色,必须强化共识教育。党校的特色是“党性教育”,社院的特色是“共识教育”。共识教育,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成为派和统一战线其他成员的共识。《纲要》要求的“特色立院”,就是要把“共识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学院教育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统一战线其他方面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前进方向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因而也是最大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找到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强化共识教育,就是要不断巩固党外代表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动摇,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制度创新,推动正规化建设

社会主义学院独特的功能定位、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决定学院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要解决教育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必须在遵循干部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制度来规范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这是推动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制度建设。

(一)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统一调训机制。目前,中共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已经自成体系,从人员调训、经费运行、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保障。但是,党外干部调训机制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模式,对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有的是因时而定,有的是因费而定。因此,在党外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人员调训不科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人成了培训专业户,有的人多年没有培训。这样既使得有限的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最大程度的效益,也削弱了培训效果,这是造成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权威性不大的根本原因。提高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必须首先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统一调训机制,理顺社院教育培训工作的入口。根据《纲要》精神,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教育培训范围之内,由组织部、统战部牵头协调,统筹布局,增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权威性,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

(二)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费用由各级财政统一拨付机制。制约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质量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费保障问题。由于党外人士分散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和民营企业之中,教育培训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证。一些人受经费制约,不能参加教育培训,非常不利于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同时也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一定损害。中共历来强调对统战成员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要求在党校、社院期间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不低于同级党校。因此,专门研究、统筹解决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经费问题,尽快建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费用由各级财政统一拨付机制,是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体现党的统战政策的必然要求。

(三)科学制定教学布局,规范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培训内容。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有不同于党内人才的特点,特别是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社会环境、实践基础和自身状况,既不同于老一辈党外代表人士,也不同于中共领导干部。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特色决定了社会主义学院独特的教育培训内容。《纲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内容,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以基础理论、政治素养、统战政策、能力培养为内容的“一个主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是对全国各级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布局的统一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规范、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要处理好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的关系,既要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也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统一战线三支队伍政治素质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四)创新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照顾同盟者利益是党坚持多年、行之有效的统战政策,是团结凝聚各方面人才的力量所在。统战政策体现在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过程中,就是要重视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用制度保证后勤服务能力。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必须紧紧抓住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之一――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对学员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确立“管理就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加强管理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的理念。为此,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员,为了学员的一切”的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后勤规章制度,按制度进行管理,使社会主义学院后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五)改革创新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的师资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社院教师面对的学员不同于普通高校,也有别于中共党校和行政学院。学员普遍具有学历高、职称高、职务高、水平高的“四高”特征。社院也因其承担的政治责任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按照《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暂行条例》和《纲要》的要求,社院的教师数量要占全院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就目前情况来看,省、市两级社院基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师资力量的欠缺,严重阻碍了社院的发展。对此,应该对社院系统的教师建立一套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管理制度。首先从数量上要达到《纲要》的要求;其次要严把教师入口,下大力气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形成合理梯次,培育社院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建立社院教师到统战部、派机关、工商联等部门挂职锻炼的机制,深入实际,了解培训需求;四是放宽对社院教师职称的比例限制,提高高级职称的职数,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为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苦练内功,提高社会主义学院自身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纲要》对社会主义学院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科学定位,是对社会主义学院的根本要求,有力地提升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地位,预示着社会主义学院必将迎来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纲要》对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亟待加强”,“切实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这个目标,既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同时又要苦练内功,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工作与《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相适应,与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需要相适应,与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相适应。

(一)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必须不断开发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办好主体班次是扩大培训规模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学院的立院之本。必须举全院之力,以发展的理念和创新的举措办好主体班次。与此同时,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院办学资源,与各派、工商联和统战系统各单位共同搞好联合办班,逐步扩大教育培训的规模,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学院的影响力。

(二)科学设置班次和学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是社会主义学院应始终坚持的办学原则。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主阵地作用的发挥程度。科学设置班次和学制,是实现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结构合理、适销对路的教学内容是满足学员教育培训需求的关键;形式多样、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是满足多样性的时代特征和多样化学员需求的要求,是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

(三)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以调研提升科研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学院专题教学的特点,社会主义学院应该建立开放式的科研体系,确立开门搞科研的思路。一是要明确科研重点,集中力量,集体攻关;二是要整合科研力量,既要充分调动本院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又要积极借助社会人才,形成科研合力;三是要把调研作为提升科研质量的保障,从丰富多彩的统战工作实践中寻找科研的突破口。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文4

2008年5月9日,吉林市昌邑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培训学校在区委党校正式挂牌成立了。这是区人大常委会为了适应新时期人大工作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更好地履行代表职责决定设立的。

代表培训学校校长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子东同志兼任,区人大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英同志任副校长,并聘请区委党校副校长尹金秋同志为代表培训学校副校长。代表培训学校主要负责区人大代表的学习和培训,同时代培乡镇人大代表,属于非常设机构。人大将采取不定期方式,每年组织区人大代表开展集中学习和培训,重点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使代表进一步明确代表权利和义务,学会如何依法履行代表职责,撰写好代表建议、参加视察和检查活动、为选民办实事等人大工作知识,并且定期交流代表发挥作用的经验和体会。旨在以代表培训学校的成立作为代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促进代表学习培训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代表培训学校的成立,标致着昌邑区人大工作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后共计70余名代表参加了2008年第一期代表培训班。

(王瑛)

蛟河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五五”普法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

为了全面掌握蛟河市“五五”普法工作进展情况,推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建设民主、法制、和谐社会。近日,蛟河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五五”普法工作进展情况调查组,深入到部分乡镇(街)、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屯、社区进行专题调查。

调查组认为,蛟河市“五五”普法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经济总量翻番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蛟河市人大常委会对市政府的审议意见》要求,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使“五五”普法工作进展顺利、扎实有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体现了领导重视、纳入日程、扎实推进、创新形式、活化载体、寓教于乐,突出重点、学用结合、依法管理、打牢基础、落实保障、有序进行等特点。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文5

1、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体系化程度较低。虽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历史较长,但与之配套的评估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同样,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也存在这种状况,一般来说,评估指标普遍参照大专院校评估指标进行设置,主要侧重于学员对课程安排、教师授课及后勤保障的满意度等方面评估。而对党外代表人士学习情况、培训后能力提升及所在单位的组织满意度等其他维度的评估还处于探索中。总之,具有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色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形成,指标较简单,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2、评估工作的参与度不够。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教育培训评估可以分为外部评估系统和内部评估系统。外部评估系统一般是指“教育培训机构的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进行的评估系统。”而内部评估系统“主要是指培训机构内部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系统。”目前来看,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外部评估主要集中在统一战线各单位,包括对党委统战部、各派、工商联、各宗教团体等组织的评估。但是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党外代表人士比较集中的部门参与度相对较低,从统一战线的广泛性来看,外部评估的参与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内部评估主要是在承担党外人士教育培训任务的社会主义学院展开,评估主体是社院教职员工和学员。内部评估也同样存在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受培训规模和时间限制,评估工作只能集中在时间较长的主体班开展,而这类培训班举办期数较少,参与评估的学员所占全体学员比例较低,与全程、全面评估的要求差距较大。

3、评估工作方法落后。教育培训评估,“涉及评估标准、评估人员、评估方法、评估技术、评估结果、评估自身估计等诸内容,并涉及了许多学科和技术。”但是,首先从实施评估工作的主体看,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培训评估的专业知识积累较少,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对于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把握不到位,往往是凭经验开展工作。其次,从评估标准上看,主要以定性评估为主,用“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普遍缺乏相关数据采集,使评估结果主观性色彩太强,由此反馈的信息价值不大。此外,从工作方法上看,评估的主要方法就是发放调查问卷,渠道比较单一,缺乏互动性。

4、评估配套制度不健全。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员理论素养和技能本领,所以,学员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员培训效果的直观反映,应该引起学员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实际工作中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虽然有计划、有制度,但是教育培训评估相对来说缺乏具体的工作规范、流程,评估结果对学员也缺乏直接影响,尤其是与学员的职务、奖惩、薪资等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在一些学员和部门中形成了“培训不培训一个样、不培训照样干工作”的思想。同时,从培训评估对培训机构的作用来看,关联化程度尚不够,评估结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完善和教学的引导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育培训评估尚未形成规范完整的配套制度有很大关系。

二、加强教育培训评估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教育培训评估既然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确定各类教育活动的目标实现程度,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其中所涉及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教育目标、评价技术和方法、价值判断,并围绕这三个因素,从完善工作流程、建立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及健全配套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强教育培训评估工作。

1、以明确教育目标为基础,规范教育培训工作流程

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包含培训需求分析、目标设置、课程安排、组织实施和考核评估等若干环节的完整流程,每个环节都对下一环节具有重要影响,而其中教育目标的明确无疑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基础。因此,为了确保教育培训评估的质量,必须正确对待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规范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个流程开始环环相扣稳步推进。首先,是规范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明确教育目标。需求调查在内容上应该包含对学员需求、学员工作绩效、调训部门组织需求、学员所在部门组织需求、师资满意情况、培训方案科学性等内容的采集分析。在参与的范围上,不仅仅只局限于少数部门,还应深入到党外代表人士集中的部门,如教育卫生系统、非公企业及新社会组织等。其次,要以需求调查为基础,不断修订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方案,以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第三,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工作力度,安排相关人员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全程观测评估,并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情况,以此作为开展全面评估的重要资料。

2、以评价技术和方法为关键,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教育培训评估能否切实发挥对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作用,关键要依靠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技术,并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于统一战线教育培训而言,就是要按照《纲要》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科学的,反映自身特色的评估体系。从培训过程看,评估体系要覆盖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设置、培训工作实施及培训结果分析等各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评估。从评估指标层面看,比较科学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估体系一般要包括:办学目的与方向、学科专业建设、学术水平、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等。同时,还要根据“一个主题五个方面”教学布局,设定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评估指标。从具体的培训班次看,既要按照分层分类的要求,根据参加培训的党外代表人士职业特点、所属类别设计相应的指标。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如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讨班而有所区别和侧重的设定评估指标。此外,在评估方法上还要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估的有机结合。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个案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有效克服单一评估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

3、以价值判断为导向,健全完善评估配套制度。教育培训评

人大代表培训体会范文6

笔者对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共发放1500份调研问卷,其中,主要问卷调研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最密集的地方——富士康公司,培训机构的调研对象主要为设在重庆市大渡口区的4所培训机构,在对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概况

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重庆市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人数达850万人,其中,市内414万人,市外436万人。重庆市外出务工人群中新生代农民工近450万人,占当年外出务工人口的比例为52.4%。其中,在主城区务工约为188.6万人,占42.3%,在远郊区县务工约为123万人,占27.6%,在市外务工约为134.2万人,占30.1%。

从文化程度来看,重庆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近半数为初中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堪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必要性。

从专业技术等级获得情况来看,无技术等级证书的群体占60.2%;具备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群体之和不足1/4。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情况,亟待优化调整。

从就业情况来看,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调研资料显示,服务业及加工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就业行业第一位,分别是30%,而处在这些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则比较低,绝大多数工资水平为800~1500元,其次为1500~2000元,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7%和32%;处于3000元以上的仅占3.4%,见图1、图2。

二、基于富士康公司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有效问卷中,男女分别为501份和401份,呈正态分布;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把年龄的分布划分为20岁以下,21岁到25岁,26岁到31岁三组,所占比例分别为45.6%、40.1%、14.3%。

受教育程度与进城务工时间的交叉分析。数据显示,近2/3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为3年以下;3~6年的比例为22.7%。如表3所示,横向的进城务工时间与代表文化程度的纵向交叉表中,处于第一横轴的0~3年分布里,频数最多有585例,其中以高中文化程度居最多。

进城务工主要目的。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样本中,重庆市农村户籍的占43.6%;重庆市城镇户籍的占19.4%,非重庆市的外省户籍占37%。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进城务工的目的明显不同,有55%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而赚钱谋生的比例仅为32.7%。

工作满意度。新生代农民工对目前“自己的工作状况”回答中,选择一般的占56.3%,比较满意的占16.5%,满意的占10.2%,不满意的占17%。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多数对待目前工作状况认为一般。

业余时间主要活动。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城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相比老一辈,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现代化生活技能,如上网等现代娱乐方式。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分别为看电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玩游戏、聊天、逛街,比例分别为26.4%、17.4%、11.5%、11.3%、9.1%。

月工资收入。重庆市富士康分公司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工资收入绝大部分都处于2000元以下,其中,众数组为1501~2000元,占29.8%;其次是1100~1500元,占26.6%;2001~2500元的占17.5%;3500元月薪以上的仅占4.3%。整体收入较低,工资在1500元以下的占31%。重庆市2010年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326元,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790元。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整体上没有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二)职业培训情况

职业培训的相关内容分析。根据调查,计算机课程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最感兴趣的内容,所占比例为24%;管理课程与英语课程所占比例分别为20.3%和12.5%(注:调查数据显示的结论在问卷中为多选题题目);文明礼貌课程占11.4%;软件课程占9.9%;会计课程占8.8%;安全生产占6.7%;农民工维权课程占6.2%;仅有四项课程所占比例超过了10%。从新生代农民工感兴趣的课程,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课程的偏好集中于实践方面,相对轻视理论课程。

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效果。对于培训后的效果,38.8%的人认为非常有帮助,希望借此机会和平台来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有31.5%的人认为培训有较大帮助,并且愿意参加培训;而认为多少有点帮助,如果有空的话愿意参加的仅有17.8%;不愿意参加的为1.4%;其中,没有时间参加的有10.4%。从培训效果以及培训意愿上来看,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对开展职业培训课程有强烈的需求。

培训课程量。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培训课程量充足的占到整体分布的一半,而在数量充足的前提下,认为培训课程效果较好的占14.2%,认为效果不够好的占36.4%,培训课程与自我需求不衔接的占15%,课程不够的占34.5%。针对上述的统计数据,政府应该加强对培训课程的控制,多开设一些对农民工有帮助且符合农民工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去掉不符合培训需求的课程,增设适应性强的课程。

(三)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要影响因素。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富士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最大限制因素为收入问题,较少的收入难以支付高额的培训费用,使得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可望不可及。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意愿是想参加培训,但由于客观原因(时间、地点)等,或者工学矛盾使其无法正常参加培训。

发展限制因素。被调查者认为限制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学习与晋升机会少,其次为生存与竞争压力大,比例分别为30.6%和27.8%。这说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待自己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对于培训和学习机会的期待非常大。

培训问题调查。超过1/3的人认为培训实用性不强,这也是富士康员工认为现有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

(四)职业培训期望调查分析

理想职业培训周期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比例最大(众数组)的为每7天参加一次。数据表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对待职业培训周期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在时间上也是每周一次最为合适。政府和企业以及培训学校应积极安排好培训周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方便的同时,注意培训的效果。

期望培训天数。通过调查发现,选择最多的是每周1~2天,其次为半天,比例分别为36.8%、32%,这说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对待培训的周期要求比较“短平快”,对待培训总天数也比较短,每周一次、每次1~2天比较适合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期望参加的培训类别。提高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是受访员工的最大期望,所占比例为28%;其他的类别呈现出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的规律,且上下不相差10%,但是创业类只有4.9%,说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创业期待不高。

培训需求迫切程度。对培训需求的迫切程度,40%的农民工选择了“不那么紧迫”,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培训需求是:有需求,但紧迫程度一般。

偏好的培训方式。选择边工作边学习的比例占71.2%,这种培训方式的优势是受培训者在工作中学习技能,并且在工作中提升技能,比较有针对性,比较适合农民工的现实工作状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在建立培训体系方面缺位。由于缺少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机构,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对于农民工培训提供的服务功能缺失,导致大多数培训流于形式。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态度不够积极。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这一群体无论是对于企业组织的培训还是政府组织的培训态度不够积极。

职业培训学校监管缺失。访谈的过程中,重庆市某区职业培训学校的受访教师表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期间存在的态度不积极以及出勤率不高的情况,职业培训学校并没有给予严格管理。因为如果学员不能及时毕业或者结业,培训学校将拿不到政府为每个参与培训的学员提供的补助。

企业培训“目光短浅”。相比企业利益,企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问题明显不够关心,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对策与建议

(一)根据群体特征开展针对性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遍布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背景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制定相关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政策十分必要。

一是根据年龄特征开展培训。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生命周期理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年龄相关度较高,当农民工年龄增加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也随之减少,所以随着农民工年龄增大,其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也会随之降低。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较之老一辈农民工群体有更强烈的培训投资需求,且投资收益越大。因此,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不断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

二是根据收入特征开展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总体较低。而其中拥有高薪的新生代农民工,或在危险行业工作,或是通过大量的超时工作获得高报酬,而后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参加职业培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靠体力谋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势必会出现技能落伍的情况。因此,国家需要制定相应政策,一方面广泛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工作现场培训,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培训方式、时间不够灵活的问题。

三是根据企业特征开展培训。不同的企业对待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不同,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都会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培训机构要深入研究不同企业的生产需要,通过开展校企之间全方位的合作,提高培训的适用性。

(二)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系统

充实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该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通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创业培训。其中通识培训主要应该涵盖劳动法学习、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如何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基本就业等课程。而技能培训主要应该涵盖计算机、管理以及英语等培训课程。创业培训主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需求,提供创业政策、创业知识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创新培训方法。培训方法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以及学历来进行设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及管理经验。另外,可以从大学生中选取一些适合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培训师人才,扩充和更新培训力量。

开发培训教材。以国家职业规范为蓝本,突出不同岗位分类的特点,尽量做到针对性强、可读性强、指导性强。无论是在教材的内容上,还是在教材的编排方面,都要兼顾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知水平,尽量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依托相关媒体、音频等软件,开发培训教材,拓展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计算机能力。

完善培训评估体系。一方面加强国家技工技术标准认定等级的评估工作,另一方面推进对培训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的绩效衡量,主要是从课程开发、培训实施以及培训效果来开展考评。

(三)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专项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专款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份额。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投入,特别是用工企业的培训投入,引导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并从人力资本投资中寻求更大的企业收益。引入慈善基金等资金渠道。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培训学校多位一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资金筹措机制。

二是完善职业培训的监管机制。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的审核机制、监管机制以及培训考核机制。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核与监管,有效控制培训机构的总体发展规模,及时修正培训的违规行为,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高效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