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调控范例6篇

价格调控

价格调控范文1

一、今年以来的价格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8号文件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出台以来,全系统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切实用《若干意见》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指导行动,结合我省实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价格改革举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2014年率先出台价格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及早部署启动新常态下价格改革实施意见的调研起草工作,报请列入了省委、省政府2016年重要规范性文件出台计划。其中,就根本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价格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注重综合配套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计划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全面放开,到2020年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

(二)清费降标,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

在落实去年一次性取消和暂停49项涉企行政收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46.2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对各类涉企收费开展新一轮的清理规范,实现收费项目明显减少、收费标准明显降低,整体再减少降低30%左右,现已经省政府批准行文。初步测算,方案实施后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0.3亿元。全面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涉企收费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和常态公布,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联合有关部门部署开展全面清理规范强制性垄断性中介服务收费,重点取消降低依附行政、招标、信贷融资等领域的强制性、垄断性中介机构和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企业的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项目和标准,该项工作已经推开,计划年底前结束。部署在全省开展为期半年的涉企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查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等存在的涉企收费问题,正在进行之中。

(三)有效降低企业用能和物流成本

大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按期完成输配电价改革试点任务,报请国家批复了我省第一个监管周期输配电价总水平,比上年实际购销差降低9厘/千瓦时,传导平均降低大工业电度电价1.675分钱/千瓦时,减轻企业负担约12亿元,充分体现了改革成效、释放了改革红利。抓住有利时机3次调整大工业电价(电度电价下降3.3分),年减轻企业用电负担13.7亿元左右。4次调整一般工商业电价(电度电价下降0.11元),年减轻企业用电负担27.4亿元左右。大力推动发电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交易量扩大到近300亿千瓦时(去年为100亿千瓦时),销售电价传导降低0.071元/千瓦时,年减轻企业用电负担20亿元左右。

大力支持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及时批复武汉迈异、襄阳长虹路电信枢纽等互联网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价格。经多方协调争取,出台了支持全省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电价措施,即对互联网企业用电给予0.15元/千瓦时的补贴并暂停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根据互联网企业实际用电负荷调整优化报装容量,减轻基本电费负担。该政策实施后,互联网企业电价可降低0.15―0.2元/千瓦时。据不完全统计,年减轻电费负担3亿元,执行电价水平在中部6省和周边陕西、重庆等省市中最低。

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报请省政府同意,取消高速公路通行费计提政策,自6月1日起,全省高速公路通行收费标准普降10%,年减轻社会通行费负担16亿元左右。对高速公路ETC用户和使用“通衢卡”货车分别实行5%、10%的优惠通行政策,年减轻用户负担3.5亿元左右。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维管费标准由3‰降为2.5‰,年减轻高速公路经营单位负担1000万元左右。拟取消高速公路路产损失赔偿中的部分项目收费,每年可减轻社会负担1900万元左右。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免费政策,年免收约22亿元。

同时,积极服务调结构、去产能,联合有关部门对10家淘汰类钢铁企业执行差别电价(加价0.3元/千瓦时),促进淘汰钢铁行业落后产能569万吨。继续对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实行阶梯电价政策。

(四)扎实落实国家重点督办价格改革任务

加强目标管理与调度督查,推进各项价格改革特别是国家和省重点督办的价格改革任务加快落实。推行居民阶梯气价制度方面,全省34个通气设市城市中有33个已经建立,完成率97%;61个通气县区全部建立,完成率100%。推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方面,全省36个设市城市已全部建立,提前完成任务;78个县区中有65个已经建立,完成率83%。调整污水处理费方面,全省36个设市城市中有32个已经调整到位,完成率89%;78个县区中有65个已经调整到位,完成率83%。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方面,根据国家三部委指导意见,已经拟订我省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方面,去年我省试点的4个县市都按要求完成了改革任务,今年正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新部署的农业水价改革任务。同时,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认真做好综合改革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工作,建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统计分析和动态调整机制。

(五)加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

1―8月份,全省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047件,实施经济制裁7723.86万元,有力规范了价费秩序,维护了市场环境。

坚决查处价格垄断案件。依法查处了湖北5家天然气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商品的价格垄断行为,处以295.5万元罚款并公开曝光,促使全面降低了企事业用户天然气报装价格。

深入开展价费专项检查。按照国家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开展了涉农、教育、金融、电力、铁路货运、药品等一系列价费专项(重点)检查,其中查处教育违规收费案件210件、制裁1553.24万元,对铁路货运违规收费制裁490多万元,其他检查正在进行之中。

充分发挥12358价格监管平台作用。1―8月份,全省价格监管平台受理价格举报投诉咨询22544件,按时办结率达100%。其中,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749件,实施经济制裁149.17万元,其中退还消费者123.97万元。特别是在我省遭受“98+”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及时查处并曝光了渍水受灾片区部分高校对借道穿行车辆违规收费、车辆救援公司大幅提高渍水车辆拖车费、酒店商超趁汛期随意加价等12起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对4S店维修渍水车辆收费提前进行价格提醒,积极维护群众价格权益,得到社会积极评价。

(六)价格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今年3月底,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湖北省价格条例》,于6月1日起施行。《条例》深入贯彻中发〔2015〕28号文件精神,既充分吸纳了价格改革的成熟经验,又对客观实际存在、社会反响强烈但监管依据不足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法律解决途径,体现了湖北特色,为我省深化价格改革、更好开展价格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依据。全省物价部门及时组织学习宣传培训,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落实,并就制定出台《条例》相关配套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全省定调价费文件进行了集中清理,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廉洁性评估、公平竞争审查等程序,系统普法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省物价局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七)强化从严治党,为履职尽责提供有力保障

认真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抓一促”活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纪律规矩,严格追责问责,抓早抓小抓苗头,把从严的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和每项工作,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有力推动工作落实。制定和修订了一批党组和行政工作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抓上下班无故迟到早退等劳动纪律入手,切实增强全局纪律意识,促进了“六项纪律”严格执行。对不作为、慢作为等行为及时进行了追责,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加强了廉政防范,优化了力量配备。主动自觉地接受省委第一巡视组对我局开展的政治巡视,以此为契机找差距、抓整改,进一步增强了全局遵规守纪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公用事业和公益等价格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定价规则和价格行为规范,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研究完善优势农产品价格政策,认真做好价格监测预警、成本调查监审和价格认定工作,积极推进“物价大数据平台”和价格信用体系建设等,年初各项部署安排都在积极落实推进,成效不断显现。

二、担当作为,加快推进价格改革向纵深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价格改革始终是物价部门的主要任务。积极努力适应新常态、贯彻新理念,准确把握价格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价格工作定位转型,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定位转型,要切实做到“三个创新”和“四个更加注重”,即: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更加注重强化价格调控监管服务、更加注重建立健全价格形成机制、更加注重运用价格杠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依据法治原则规则开展工作。

(一)完善价格调控体系

坚持把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价格工作的基本任务。加强重要商品服务价格监测,特别是受灾严重地区的价格监测预警,按期开展价格形势分析,及时提出调控建议。积极创新蔬菜价格调控机制。加强价格监测信息,初步建成大宗特色商品价格指数平台,出台实施价格数据信息化建设方案,继续深化“价比三家”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增强价格临时补贴对物价变动的敏感度,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要结合实际着力完善价格调控体系,切实提高价格调控能力水平。一是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完善价格总水平预判预警和异常波动应急预案,充分发挥价格调控联席会议作用。协调依法落实财政预算价格调控专项资金,提供调控资金保障。二是加强价格监测分析预警体系建设。要切实在拓展监测范围、创新监测手段、提高分析质量、加强成果运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将监测范围进一步拓展到工业品、价格放开的重要商品和服务、生产要素、网络电商领域等价格,加强与其他部门行业数据的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价格公共服务制度和价格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跨部门跨领域价格形势分析会商机制,加快编制大宗特色商品价格指数,探索编制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三是加强农产品价格调控。坚持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做到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对不同农产品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等高效购销形式,推动建立目标价格制度促进油菜等优势产业发展,完善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二)大力简政放权、降费减负

确保完成今年涉企收费项目及标准整体再减少降低30%左右的目标,并抓紧提出药监等行业收费改革意见,完成强制性垄断性中介收费清理规范工作,落实收费情况统计报告制度。

要继续简政放权、降费减负,着力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成本。政府定价方面,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价格放开、权限下放力度。切实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加快由直接制定具体价格向建机制、定规则、强监管、优服务转变,完善政府定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成本监审、成本公开、价格听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廉洁性评估、公平竞争审查等制度,构建规范、高效、透明的定价制度体系。涉企收费方面,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进一步削减政府定价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降低制度易成本。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辖区内实行“零收费”政策。

(三)深化重点领域和环节价格改革

尽快完成国家重点督办的居民阶梯电价、水价和调整污水处理费,完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政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任务。抓紧落实互联网企业、农产品初加工等用电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实现直接交易电量规模计划,提高新能源电价补贴核发效率,出台《湖北省天然气价格管理办法》,合理疏导天然气销售价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积极落实武汉市(包括11家省属医院)、襄阳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取消药品加成,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快出台新增医疗服务项目收费管理办法,及时制定新增项目价格,督促有关市州抓紧完成医疗价格对接工作。认真做好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相关工作,探索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价格监管。对高校收费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完善旅游景区门票和服务价格政策。对近年来的重点价格改革开展后评估工作。

下一步将着力推进以下重点领域和环节的价格改革。一是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市场化。深化电价形成机制改革,重点是健全输配电价管理体系,清理规范销售终端电价构成,优化销售电价分类结构,完善“有保有压”的差别化电价政策,完善水电价格形成机制和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运用电价政策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推进电力市场建设,重点是推动搭建公开透明的电力竞价交易平台,建立和完善跨省区电力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范围、规模等。对淘汰类钢铁、煤炭行业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水泥、电解铝等限制类、淘汰类行业实行基于能耗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充分运用电价杠杆促进去产能、调结构。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重点完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管理,开展用气大户直供交易试点,逐步理顺居民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等。二是推进农业用水、居民和非居民用水及水资源费改革。实行有利于节约、高效利用的农业用水、非居民用水价格及水资源费政策,完善城市居民用水价格形成机制,运用价格杠杆推动解决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城市“二次供水”改造计价问题。三是建立健全环保价格政策体系。推进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完善污水处理费价格政策,落实燃煤机组脱硫、脱硝、除尘和超低排放环保电价政策,健全用能、用水、排污、碳排放等节能环保类权益交易价格体系,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居民生活用电、用气、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四是健全交通运输价格机制,服务湖北“大交通”建设。完善收费公路管理和运营机制,在单一投资运营主体范围内推行“统贷统还”政策和探索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年限。放开省内地方铁路货运价格,完善农村道路客运票价形成机制,适时放开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价格,完善出租汽车运价动态调整机制和停车服务收费政策。五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一步缩小医疗服务政府定价范围,放开市场竞争充分、个性化需求强的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配合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升有降”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不同级别医师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差距。加快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受理审核,鼓励进入临床应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引导价格合理形成机制。改革医药产品采购机制,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医药产品电子交易平台,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由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通过交易平台直接交易。六是创新公用事业和公益价格管理。重点是健全财政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及扩大民间投资,保证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和教育、养老、旅游、殡葬等公益行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多元化需求。

(四)强化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推进公平竞争审查

抓紧出台明码标价实施办法,推进明码标价工作取得根本成效。加快出台物业收费管理办法、相对封闭区域价格行为规范、价格争议调解办法等制度。全面完成部署开展的涉企、金融等价费专项检查。继续加大价格垄断案件查处力度。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价格监管模式。按要求启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进一步提高12358价格监管平台工作效率。加快建成价格信用信息汇集系统,研究制定《湖北省价格信用管理办法》。

下一步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市场价格行为规则。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在放开价格的同时,依法制定教育、医药、电信、商业零售、旅游、美容美发等价格行为规范或议价规则,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形成和管理价格。二是强化明码标价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完善不同行业明码标价规则和实施办法,保障消费者价格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加强价格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价格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价格信用信息系统,全面开展价格诚信建设,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价格环境。四是加强和改进市场价格监管。健全以价格主管部门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价格监督体系,完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预案,依托12358价格监管平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价格争议调解机制和价格执法数据库,切实提高价格监管效率。五是加强价格行政执法监督。全面推行价格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更加注重运用公告、提醒告诫、警示和“晒成本”等柔性执法引导措施,完善价格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六是强化反垄断执法。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机构建设,坚决查处各种价格垄断违法行为。七是实施公平竞争审查。按照国务院文件部署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公平竞争制度实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五)切实抓好《湖北省价格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

切实把《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今年的一件大事来抓。结合学习贯彻中发〔2015〕28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真正用《条例》来指导和推进工作实践。要多渠道地加大《条例》宣传力度,主动加强新闻,深入开展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尽力扩大社会影响,为《条例》实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对照《条例》全面清理现有价费文件,加快制定相关配套办法,积极运用《条例》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价格矛盾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点价格问题,确保《条例》全面贯彻落实到位。

价格调控范文2

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价格直接关系到未来粮价走势。为此,农业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 “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目前已告一段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各地化肥价格均处于高位运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相关专家表示,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种粮成本,从而将推高粮价,但我国化肥供求整体上并无缺口,且农业部已关注到化肥涨价问题,“多管齐下”将使化肥价格上涨受抑。

今年化肥涨价超一成

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活动已结束。记者从农业部网站获悉,综合7个百乡万户调查组和24个省市区农业部门的调查数据,目前各地化肥价格均处于高位运行。

其中,磷酸二铵、碳酸氢铵、复合肥涨幅最高,多省涨幅超过15%。如碳酸氢铵,北京涨22.5%、福建涨50%;磷酸二铵,黑龙江涨25%、吉林涨23.1%;复合肥,北京涨19.2%等。

中国化肥网分析师杜双江告诉记者,当前化肥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国际上农资生产原料的涨价,石油等基础能源涨价,以及运输等相关行业涨价导致的成本上升。

在解释去年国内粮价上涨的原因时,农业部专家曾多次表示,成本推动是主因之一。而“成本”包括化肥等农资价格、劳动力价格等。

化肥涨价是否会成为粮价上涨的推手?对此,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指出,化肥价格上涨必然会影响农民对化肥的需求及种地的积极性,从而对春播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化肥价格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不过,在杜双江看来,这种因果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不少化肥厂认为,正因为粮价涨了,他们才有信心或有理由去提高化肥价格。”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化肥价格的高位运行,已有多省反映“农民普遍观望,与往年相比,农民备肥时间延后,进度缓慢,这同时影响了经销商备肥的积极性”。

“供求出现缺口”属误读

随着化肥价格的走高,关于化肥供求出现缺口、化肥企业亏损等各种言论也开始增加。

“事实上,只有钾肥需要依赖进口,最主要的尿素则供需基本平衡,磷肥甚至供大于求。如果从产能来看,尿素和磷肥都严重过剩。”杜双江介绍,我国尿素的年需求量在5500万-6000万吨,但产能在7000万吨左右;磷肥年需求量约为1400万吨,产能则已超过2000万吨。

他还表示,目前国内化肥厂的开工率在八成左右,属于较高水平,由此可见,企业是在盈利的,即使有亏损,也是少数现象。

尽管生产企业总量供应充足,“有缺口”的确是化肥市场,尤其是下游市场的真实感受。“近年来,大部分经销商或农民冬季都会有正常的冬储备货,但总是一到春季就掉价,导致冬储换来的利润很微薄,甚至赔钱。所以今年化肥涨价后,愈发没人愿意拿货。”杜双江表示,春耕期间,化肥需求占全年的60%左右,备肥不积极的状态使得市场上普遍感觉“有缺口”。

他担心的是,“缺口”被夸大或误读后,化肥厂家在今年夏秋的销售压力可能增加,“因为目前看来,今年的化肥产量比去年还有所增加。”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显示,2月份我国共生产化肥491.1万吨,环比1月份的459.2万吨增长7%,同比去年2月份的451万吨增长8.9%。1-2月,我国累计生产化肥950.4万吨,较去年同期的896.9万吨增长6%。

农业部有关专家认为,春耕即将全面展开,农民备肥时间延后将导致集中购买高峰,容易引起价格剧烈波动。目前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准备应对措施以稳定市场。

调控介入 市场将趋平稳

在保证化肥供应、稳定粮食生产方面,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已展开行动。春节前,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做好2011年春耕化肥供应工作,保障化肥企业正常生产用电、用气供应,不得对化肥企业拉闸限电。在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又提出实施冬小麦返青拔节弱苗施肥补助每亩10元等措施。

价格调控范文3

一、上半年价格变化情况

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价格总水平运行仍然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从各月份的价格同比涨幅变化来看,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0.9%、0.8%、1.2%、1.4%和1.5%,价格涨幅在春节之后呈现总体加大的走势。从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走势来看,1―6月份分别上涨1.3%、0.5%、-0.9%、0.2%、-0.1%、-0.5%,前6个月环比价格累计上涨0.5%。

(一)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1―6月份,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5个百分点。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1个百分点。但粮食价格今年以来出现了小幅持续上涨态势,改变了去年4月份以来持续下降的运行趋势;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7.5%,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8个百分点;鲜蛋价格下降12.2%,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2.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7.2%,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1.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26.4%,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33.4个百分点。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肉禽及其制品、鲜蛋价格的下降是今年食品价格涨幅比去年明显减小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价格今年以来持续上涨,且涨幅有加大的态势。

(二)服务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1―6月份,服务价格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个百分点。在服务价格中,影响最大的是居住价格,1―6月份累计,居住价格上涨4.7%,是影响服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6%。

(三)主要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升降出现不同变化,衣着类和交通通讯类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减小,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出现上涨

1―6月份主要工业消费品中,衣着类价格下降0.9%,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0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

(四)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格局发生变化,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前6个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城市居民0.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0个百分点。

另外,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持续上升且涨幅出现逐月扩大的态势,对后期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将产生一定的压力。1―6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累计上涨1.1%,涨幅虽然比上年同期减小4.5个百分点,其中前4个月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均为下降,但5、6月份则出现了4.4%和6.4%的明显上涨。今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出现持续的上涨,特别是今年2月份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的环比上涨幅度逐月加大,1、2、3、4、5、6月份分别上涨0.1%、0.8%、1.0%、2.1%、2.9%和1.3%,6月末比年初价格上涨了8.6%。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涨幅逐月扩大的变化态势,对后期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当前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

连续4年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使下游的企业继续承受生产成本增加的能力越来越弱,随着上游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在超过企业所能承受极限的情况下,下游企业只能通过提价来转嫁上游产品涨价的负担。从今年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不断加大主要工业消费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其价格的上涨。虽然我国供大于求的格局有利于抑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但由于企业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将以各种形式向下游产品传导,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的可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有的不一定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今年以来,由于铜价的暴涨和钢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家电制造业成本大幅增加,许多家电生产企业不堪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沉重负担,纷纷出台提价的措施。例如目前的空调价格已经上涨,平均涨幅在10%以上,有的已达30%,微波炉价格也已出现5%左右的上涨。如果有色金属、钢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越来越多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将出现上涨的局面。实际上,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从2005年8月开始,家电设备及用品价格已经开始同比上升。今年1―6月份,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说明下游产品价格下降的态势在减弱,小幅上涨的态势在增加。

(二)城市居民对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比较大,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感受更为明显

近两年来,粮食、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工业消费品价格不断有所下降,但由于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医疗、教育、交通、居住等服务项目支出明显增加,而近两年医疗、教育、交通、居住等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较大,大大的增加了居民的支出压力。同时近两年居民生活必需的生活用水、燃气、燃料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经济压力。今年以来,生活必需的蔬菜、水果价格又出现大幅度上涨,更使低收入居民对价格感受负担沉重。目前虽然价格总水平涨幅不是很大,许多工业日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在统计上甚至是下降的,但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价格变化的实际感受都是在明显上涨,支出普遍的增加。特别是大商场的商品价格是一般中低收入居民难以承受的。加之资源价格上涨和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居民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较大,与价格统计数据形成的变化趋势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住房价格仍然保持较大涨幅,对居民的支出形成较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今年前6个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明显上涨,月同比涨幅平均为5.6%,涨幅虽然有所回落,但却在前两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仍然保持明显的上涨态势。其中大连、呼和浩特、深圳、成都、北京1―5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4.6%、13.9%、11.7%、8.4%和8.2%,涨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房支出的沉重,已经完全打乱了中低收入、甚至部分较高收入居民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影响了居民其他消费的增长。

三、后期价格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投资需求的加速增长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从今年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长10.3%,上半年GDP增长10.9%,分别高于去年同期0.4和0.9个百分点,且呈加速增长态势。1―6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7%,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快了0.7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上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呈加速增长态势。总体上看,经济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不但都快于2005年同期,且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种经济和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推动长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将更为明显。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原油、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市场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目前,国内不但许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在向国际油价看齐,连与油价相关的燃气、出租车、长途客运等消费价格也在纷纷向油价看齐。因此,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价位的态势,将对国内石油供应和油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将会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及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

3.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快速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压力。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8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同比增长12.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在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快的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量也大幅度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6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6265亿元。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较快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目前全社会普遍对资源价格上涨有很高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将进一步促进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地方的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将会使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从目前来看,一些城市已经提高了居民用水价格、污水处理价格、天然气和煤气价格以及城市公交运输和出租车价格,但仍有许多准备提价而尚未提价的城市,即使是提价的城市,提价幅度也还存在未到位的问题,例如目前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差距很大,天然气、煤气与相关产品的比价矛盾仍然很大,这些产品价格总体上仍将呈持续上涨态势。同时,今年以来,成品油已经两次提价,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提高了0.44分,电力销售价格每千瓦平均上调了2.5分。这类基础产品价格的上调,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影响将更加显著。

(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分析

尽管目前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但从总体供求关系和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方向来看,也存在相当的抑制价格上的因素,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还是有较好基础的。

1.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抑制价格上升。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 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 种,占71.3%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从工业消费品价格运行的趋势来看,今年以来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下降的走势。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态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上涨的程度有所减小。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明显显现,前期实施的增加紧缺生产资料供给的措施也收到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消耗资源高的行业发展受到控制,抑制了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基础行业的投资,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使得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据商务部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趋势的调查,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61.5%。另外,目前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水泥、纺织等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这种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好转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看,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的矛盾大大缓解。

2.粮食等食品价格运行平稳,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稳定。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超常增长350亿公斤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今年夏粮又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同比增长7%。粮食的连续丰收,在逐步扭转粮食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2006年粮食价格将仍呈平稳运行的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从而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今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上调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这将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情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抑制国内价格的上升。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有继续小幅升值的可能。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四、今年后期价格的走势预测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目前各种价格上涨的变化趋势、前期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形成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等综合判断,今年后期我国价格总体将延续前几个月的运行态势,即价格总体变化相对平稳,但个别品种价格变化会有较大的波动。

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小幅温和上涨的走势,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略大于上半年。预计下半年价格涨幅将在2%左右,全年涨幅将在1.5―2%之间。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资源价格改革预期的影响、各地政府上调公共服务价格措施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粮食价格将保持目前的运行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降。由于今年夏粮丰收,加上前两年连续的增产,目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同时粮食的丰收虽然增加了供给,粮价有下行的压力,但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加之今年国际市场粮食库存减少、国际粮食价格呈现上涨的态势,会促进国内粮食价格的坚挺,因此国内粮价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的走势。粮食价格总体上呈现基本平稳的运行态势,但个别品种会产生不同的价格变化差异。

鲜菜、鲜果价格将继续保持明显上升态势,但价格同比的上升幅度将小于上半年;肉禽及其制品、鲜蛋、水产品价格将有所回升。

服务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升的态势。受资源价格改革和调价的影响,服务价格将继续上涨,幅度有可能略有扩大。主要是水、电、燃气、城市交通价格上涨的影响。

价格调控范文4

从图1的折线趋势可以看出,整个2007年物价是“节节高升”,而且,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的数据分析,当前消费价格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价格,作为生活必须品的食品价格的上涨无疑将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在这里,笔者对以食品为代表的物价上涨原因做了一些分析。

第一,农产品等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所引起的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2007年我国的粮价一直保持着上涨的趋势。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供给方面来看,一是2007年我国发生了大范围的干旱及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影响,产出降低;二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高涨,影响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成本,促使国内粮食价格进一步涨价。而且,粮食的供给弹性较小,很小的需求波动就能促使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

第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所引起的物价水平上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第三,国际因素推动物价上涨。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活动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一度冲至100美元/桶。

另外,美元贬值所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了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流动性过剩导致房地产与股票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加剧投资需求的膨胀,进而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

1物价上涨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造成人们的生活不便,特别是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虽逐渐降低,但目前仍分别达到37.7%和46.2%,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物价上涨造成的成本提高无疑会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负担。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对北京、武汉和成都3城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007年一季度,因大米、面粉、猪肉、鸡蛋和食用植物油等主要五种食品价格上涨,北京20%的低收入户平均每户比去年同期多支出73元,占同期可支配收入的1.0%;武汉20%低收入户平均多支出84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6%,成都20%低收入户多支出68元。

其次,物价上涨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价格的大幅上涨,推动着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等的上涨,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又使得国内工业品和粮食的价格上涨。国内价格的上涨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水平,由于我国是贸易大国,我国进出口水平的波动会进一步影响国际上的物价水平,然后国际物价水回来影响国内价格……这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除非在某一环节中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这一连锁反应中断,否则持续的物价上涨会导致更为严重通货膨胀,进而对经济造成更为不利的冲击。

另外,物价上涨损害了靠固定养老金生活的人。这种损害的存在是因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使得财富在人们中间任意再分配。当工人退休时,工人和企业通常根据固定的名义养老金达成协议。由于养老金是延期支付的收入,所以,工人本质上是向企业提供贷款:工人在年轻时向企业提供劳动服务,但在老年之后才得到全部报酬。与任何一个债权人一样,当通货膨胀高于预期时,工人受到了伤害。

2政府价格调控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2.1进行价格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限制着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价格调控是克服市场价格机制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2)价格宏观调控是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价格总水平是判断经济总量是否平衡、经济发展是否健康有序的一个重要标志。需求过旺、价格上涨过快或市场疲软、价格不正常下跌,往往是国民经济内在发展不平衡的表象特征。价格总水平失控,价格暴涨暴跌,势必导致生产大起大落,资源巨大浪费,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环境恶化、社会动荡。所以有人认为,脱离政府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和适度的行政干预是不可想象的。

(3)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具有引导资源配置、调节市场供应、影响收入分配的功能。其次,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最后,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主要手段。经验表明,凡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保持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2价格调控的预期目标

价格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以保证实现市场价格总水平的控制目标为中心,保持重要商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与价格结构的合理化,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规则,建立与完善活而不乱的市场价格秩序。2007年11月14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价格调控、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基本稳定价格总水平,妥善安排人民群众生活,维护市场和社会稳定。

3目前政府价格调控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3.1目前价格调控存在的问题

3.1.1价格调控中存在着错误的观念

在价格调控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干扰价格调控工作的顺利进行。一种观念认为,价格调控不利于经济搞活;还有的认为,价格调控是为治理物价波动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是“临时性”的……这些观念,显然是错误的,是片面支解价格调控的内涵,没有深刻认识价格调控重要性的结果。

3.1.2货币政策存在着外在时滞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像驾驶一艘大船,船在舵手转舵以后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改变方向;一个新舵手会转向过度,而且在注意到错误之后,矫枉过正使得在相反方向上转得又过大。当舵手对过去错误的反应进行越来越大的校正时,船的航线可能会极不稳定。决策者也像船的舵手一样面临长期时滞的问题,甚至更为困难,因为时滞的长度是难以预测的。

3.1.3政府价格调控的手段相对单一

根据经济学理论,政府价格调控的手段包含着许多的种类,有经济手段、计划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舆论手段等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所采取的手段种类很少,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手段中包含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且大多是独立实施,这样的调控措施所达到的效果也是相当的有限,有时候甚至无法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3.2完善政府价格调控的措施

3.2.1要清理错误的思想观念

要解决好认识问题,除了把认识真正统一到中央关于价格调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上来,还要加强学习,充分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调控,端正指导思想。在当前尤其要着重树立“价格调控要长期调控、系统调控、超前调控、灵活调控”等一系列正确的观念。

3.2.2灵活运用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之一——再贴现政策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着制约再贴现业务发展和再贴现政策效应发挥的因素,如我国整个社会商业信用水平不高、票据市场发育不成熟、商业银行承兑、贴现操作不规范等等。因此我国的再贴现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商业承兑汇票的再贴现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在当前通货膨胀前景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政府可寻求灵活运用再贴现政策来缓解我国通涨压力。

3.2.3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从而改变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来发生作用,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是,许多企业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做出投资计划,因此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作用力很可能是反向的,假定在政策行动开始与它对经济产生影响期间经济状况已经改变,积极的政策结果很有可能是当经济过热时刺激了经济,或者当经济降温时抑制了经济。时滞的存在要求货币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在宏观经济刚出现过热迹象时,就及时采取措施。

3.2.4要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

价格调控范文5

(一)对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实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调控目标责任制。各镇(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上年水平。

(二)对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和市有关部门(单位)实行粮油、猪肉、蔬菜,食糖、鸡蛋、医疗收费、学杂保育费、药品市场零售价格、公房租金、市内公交票价以及民用电、液化气(管道天然气、管道液化气)、自来水等15种主要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水平调控目标责任制(见附件)。

(三)对公安、建设、国土、质监、工商、教育、卫生、交通、环保、水利等10个部门实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目标责任制,即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不乱收费、不自立收费项目和擅自提高收费标准。

二、价格调控管理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价格宏观调控、防止价格过度波动带来不利影响。一要继续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由10个镇(区)政府(管委会)、16个相关职能部门与市政府签订价格调控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镇(区)和部门的责任,确保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突破预期目标,确保15种主要商品和服务收费水平不突破预期目标,确保10个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部门不出现乱收费现象。从而确保我市年度价格调控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二要切实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应。认真落实支持粮食、油料、生猪等农产品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主要农副产品稳定增产;认真做好重要商品的外采和调运,努力降低流通环节成本,增加总量,改善结构;继续落实好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重要商品储备,确保应急供应。三要完善各项调控工作机制。根据价格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价格应急机制,完善价格应急预案,积极防范和妥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完善低收入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根据市场物价涨跌情况,适时启动或中止临时物价动态补贴。

(二)进一步优化价费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要加大清费治乱减负力度。认真落实国家、省取消和停止征收1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政策,以及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和个私非公经济发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及时跟踪和督查执行情况,依法严厉查处涉企乱收费行为;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组织开展收费年审,及时换发《收费许可证》;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及时全面掌握企业负担情况;严格规范涉及企业的各类中介、评估、鉴定、培训等行政事业性或经营性收费行为,切实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尽可能取消或减少对企业的检查和收费,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价费环境。二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大价格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软件产业、服务外包、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加强游览参观点门票管理,认真落实惠民政策,规范旅游市场价格秩序,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认真做好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车的价格管理,促进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三要调整房价管理方式。根据省物价局统一部署,改革房地产价格管理,促进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暂停执行普通商品住房核价制度,给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充分的自主定价权,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清理各类涉房收费,强化对依托行政职能的强制服务收费监管,重点整顿涉房垄断行业的收费行为,努力降低建房成本;继续规范房地产市场价格行为,严格执行“一价清”和明码标价制度,引导和督促房地产企业加强价格自我约束。

(三)进一步改善农村价费环境、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一要努力保持农产品合理价格水平。加强政策调控,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防止农产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增加;改善其他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办法,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加强对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资价格的监管,完善与落实各类农资补贴政策。二要大力开展成本调查和成本监审。积极发挥农产品成本调查的作用,服务农业生产,更好地为政府价格科学决策服务。高质量做好粮油、蚕茧等重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情况的预测调查,及时提供成本、供求和价格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成本调查领域,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成本调查,引导农户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三要研究土地流转和集体土地征用价费政策。要充分发挥价格部门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土地流转和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最低保护价等各项配套价费政策,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价格信息沟通、价格法规咨询、价格认证评估等服务。

(四)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关系。一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节能减排政策。在上级调整能源价格、出台环保价费政策时,认真贯彻落实、确保改革措施顺利实施。认真贯彻成品油价格调整政策,建立交通客运行业油价价格联动机制,保障客运企业正常运营;贯彻落实好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机动车尾气检测收费政策。二要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省规定的“十一五”水价格改革总体规划,认真落实水资源费政策,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督促再生水价格政策的落实,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完善煤热价格联动机制,根据市场煤炭价格走势,及时调整蒸汽价格。三要加强环保价费改革力度。研究积极的环保价费政策,着力构建体现“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环境价格体系,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努力做到准确超前预警。一要密切监测市场价格行情。对粮油、肉禽蛋菜、成品油、化肥等470多种重要商品价格实施定期跟踪监测,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市农贸市场价格显示系统”,全面掌握农贸市场的价格行情;严格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的规定,采集真实可靠的价格监测数据。二要及时预警预报市场价格动态。围绕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价格焦点问题,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报告市场价格动态;针对市场价格突况实行一日一报制度;建立日常巡视制度,及时掌握重要商品价格和供求情况,形成监测信息予以上报。三要科学分析市场价格形势。加强价格形势分析,定期和不定期地剖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为实施价格调控提供可靠依据的参考。

(六)关爱民生、减轻群众负担。一要严格教育收费监管。落实各项教育收费政策,继续保持各类学校收费的基本稳定。加强公立幼儿园收费管理,合理核定收费标准;全面贯彻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教育政策,杜绝乱收费;严格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规范各类民办学校乱收费行为。二要深化医药价格改革。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拉大机构等级差价,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廉价药品价格政策的实施,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使用低价药品,减轻城乡群众实际负担。三要完善保障性住房价格与租金管理。在暂停执行普通商品住房核价制度的情况下,进一步落实鼓励群众购房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经济适用房的价格管理,从紧核定政策指导价水平。四要强化农贸市场价格监管。进一步加大农贸市场长效管理力度,切实规范农贸市场明码标价行为,以农贸市场价格电子显示系统为依托,加强价格信息的监测运用,继续做好大宗蔬菜及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平均价的公布工作。

(七)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构建价格诚信体系。一要逐步推进社会价格监督服务网络建设。首先在乡镇试点建立价格监督服务站,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广,通过网络建设,把价格监督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二要积极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充分利用价格监督检查手段,整治市场价格秩序。坚决打击价格欺诈、牟取暴利、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精心组织各类价格专项检查,全力推进明码标价工作。三要畅通价格举报热线。坚持24小时畅通,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认真调处价格争议;用好价格举报线索,拓展价格监督检查空间;妥善处理网络价格投诉咨询,对网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批评意见要认真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价格部门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行业价格协会作用。改革与发展行业价格协会,积极探索价格部门部分职能向行业价格协会延伸等方面的工作,使行业价格协会真正成为企业自治组织、企业自身需要的行业组织;加强对行业价格协会的指导、引导和价格知识培训,促使协会会员自觉规范价格行为。五要大力开展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价格诚信单位”的创建活动,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社会评价机制,积极培育价格诚信的先进典型。

(八)进一步拓展价格服务领域、强化价格公共服务。一要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按照上级“全面部署、分步推进”的总体要求,继续开展价格服务进社区、进农家、进企业、进校园、进医院、进商场、进景区活动,方便人民群众了解、监督价费政策,规范经营者价费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价格权益。二要加大价格宣传报道力度。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认真办好《价格简报》,主动搞好宣传,积极与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统一宣传口径,稳定群众心理。

三、组织领导和考核办法

(一)继续坚持各镇(区)、各部门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把稳定市场物价,实现价格调控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和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市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组织领导工作,继续实行市政府领导下的各镇(区)、各部门行政领导负责制,市物价局负责全市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具体实施,各镇(区)、各有关部门也要相应加强责任制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完善主要目标责任分工落实制度。各镇(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和市有关部门主要商品价格水平调控目标,由市政府分别与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书,各镇(区)政府(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应相应分解,确保落实。

(三)健全目标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各镇(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执行情况,每月5日前报市物价局,各镇(区)和有关部门主要商品价格水平调控及相配套的供应量目标执行情况,每季度(次季10日前)报市物价局,市物价局汇总后向市政府报告,继续实行消费价格指数公布制度。

价格调控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泡沫;货币政策;资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39-02

一、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资产价格

近几年来,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货币政策应不应该对资产价格做出反应。很多经济学家都曾经对资产价格问题表示过担心,这其中就包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然而当时在格林斯潘掌控下的关联储一直保持低利率,并没有对资产的连续高涨做出任何反应。格林斯潘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是,资产价格泡沫只有破灭之后才能知道这是泡沫。美联储认为,机构本身很难判断资产价格中存在泡沫,而且对资产价格的调控力度也很难去控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受到大家的垢病,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被认为是这场灭难的重要诱因。不仅仅是美国,近30多年来,全球范围的重大金融危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资产价格泡沫的影子,然而资产价格泡沫基本都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滋生、膨胀的。假如中央银行机构对资产价格的持续走高没有行动,那就意味着他们是在对未来的重点经济波动无动于衷,这是货币当局的失职。

货币政策关注和调整资产价格,在当今学术界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肯定。但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识到,中央银行即使不直接的调控资产价格,最起码的对资产价格的关注还是要给予的,以便于尽早发起行动,采取有力的举措去预防资产泡沫进一步扩大与其带来的通货膨胀。除了货币政策以外,金融监管机构也应该在降低杠杆、预防资产价格泡沫和减少损失方而发挥更积极、更有针对性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夏斌认为,我国在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的同时,财政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中国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使资产价格存在隐患。虽然房地产投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然而,防范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以及防止泡沫在一瞬间破裂便成为了2014年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

2014年,中国资产泡沫问题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2012年之后,股票与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恢复性上涨,这对实体经济复苏和信心的修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贷款的增加与投资增速稍快可能会引起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流动性过剩又会引起资产价格通胀的预期,这将进一步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如果宏观政策不得到及时的调整,太多的未完工程项目很有可能将会促使中央银行在2014年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至于在今后的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产生出比2007年还要大的资产泡沫。倘若资产泡沫破灭,对我国经济将造成不可估计得损失,企业、银行、家庭和政府部门资产价值将大幅下降。所以,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尽快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从这个角度来看,调整宏观经济的政策应该有针对性,不该过度受外需前景暗淡的牵制,应该果断调整当前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资策略,及早实施微调措施,前瞻性地应对国内可能会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

二、现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而临的问题

(一)放松调控将导致房地产泡沫卷土重来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都无法一蹴而就,大部分都是经过多次斟酌、连续调整调控政策,才使房地产能够得到“软着陆”。但是调控效果往往违背初衷。房地产业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效果十分明显,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在泡沫初期,政府会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以防止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市场整体预期过于乐观,弱化了这些政策的效用;随着泡沫不断扩大,泡沫继续变大的压力会落在政府头上,随之将会颁布一些严厉的政策进行调控,这时乐观的市场预期将会动摇,房地产市场随之降温,资金持有者将会观望市场;房地产业冷却所带来的负而效应凸现,宏观经济受损,政府可能会因为通货紧缩与利益受损方的压力而实施较为宽松的政策,这时,假如资金持有者自己宽裕而且观望的资金无法找到好的投资方向,新一轮更加猛烈的泡沫将会随之而来,如果政府在这时更加严厉的措施,房地产业将会长期陷入萧条。

房地产市场具有消费性和投资性的双重特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应该以消费品为主。比起美国房地产金融的套路,中国应该选取德国的发展模式。在如今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应该花几年的时间,健全中国以消费品为主导的房地产的各项政策制度,重视现在资产价格的隐患,同时,也要保持耐心。

(二)过度调控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房地产业自身的特性来看,房地产业具有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房地产急速冷却将导致多个产业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通货紧缩是各国所而临的主要问题。如果采用过严调控,通过经济的传导机制,最终可能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在我国极可能再次出现。2013年,中房协多次向国务院建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中房协表示,在此前的调控新政下,土地购置、开发投资等指标均在下降,房地产上下游产业亦受波及;加上2013年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需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调控政策。此言在饱受争议的同时,也说明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把握好调控力度确实是一道难题。

(三)微观主体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挑战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挑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一般来说,市场主体依据其预期顺应于调控政策的实施而调整其行为,货币政策才可以较有效实施;而如果相逆于调控政策的实施调整其行为,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消费者的这种预期行为可能成倍扩大宏观效果。如果房地产市场主体消费者对房价的这种下跌心理预期持续时间过长,其后果可能会偏离政府的调控口标。例如,2010年“国十条”出台以后,购房者观望情绪浓重,已订房的人甚至开始采用退房的违约方式来规避可能的房价下跌风险。根据“新浪乐居”的调查:近八成(79.3 %)网友表示受政策影响推迟买房;14%网友表示不受政策影响;仍有6.7%的网友担心后续政策更收紧,加紧买房。而“搜房网”网络调查显示:64.14%的调查者即便已购房,也会在首付增加后选择退房。

(四)基层中央银行落实政策难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因此,地方政府是货币政策传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而。首先,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具有双重的身份。它一方而是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另一方而又以土地供应者的身份成为市场的参与者。作为市场监管者,政府代表社会公众利益,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作为市场参与者,政府希望土地卖出高价,增加财政收入。这种双重身份引起的利益冲突,在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公众监督制约时,可能导致其监管功能的失效。

中央政府又把GDP增长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指标,而房地产无疑是推动地方GDP增长的重要动力,这导致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时消极敷衍。同时,地方政府在制定本地房地产政策之时,也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利用鼓励性货币政策,而最低限度地遵守中央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措施

首先,要增强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透明度,防止心理预期的变化引起房地产价格的震荡。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数据信息是调控决策的基础,央行也应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数据信息库,并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房价信息,提高各类房地产市场的透明度,制止谣传的误导作用,以解决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次,要加强一般性货币政策与选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以及货币政策与其他调控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多,要根据现时的市场状况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并保持这些工具操作方向的一致性,配合使用,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能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的宏观政策措施也有很多,包括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和行政手段等,要对这些政策措施进行协调,使其相互配合,加强整体调控效果。

因此,中央银行在调控中应充分加强一般性货币政策与选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配合,尽量统一两者的政策方向;同时加强与土地政策、财政政策之间的配合,才能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房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红,殷红.房地产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成家军.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鹊桥仙

下一篇暑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