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职业化范例6篇

赢在职业化

赢在职业化范文1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职工培训教育”,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间流动转换提供便利,从而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开放衔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新要求就意味着新举措,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从培养目标、内容、形式和策略等方面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人的终身发展要求将会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职业教育终身化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动因探析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相继出台,众多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纷纷加快了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步伐,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正朝着主体多元化、合作规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改革无止境,职业院校服务需求能力不强、企业主体地位落实不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1]课题组在“阻碍校企深度合作的因素”问卷调查中发现,81.3%的企业将“校企双方缺乏利益共赢点,得不偿失”作为首选因素,问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时,84.91%的合作企业表示对职业教育有人力资源的需要,73.58%的企业希望获得员工培训的机会,71.7%的企业想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28.3%的企业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应履行社会责任。可见,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来源于双方利益的共享。如果企业期望无法实现,那么缺乏企业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偏离产业需求也是必然的。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校企合作共赢

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要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构建起一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与市场接轨,多主体办学的动态开放教育系统,而为企业员工学历和技能提升、新技术研发与转化以及社会劳动力再就业的培训和鉴定既体现了专业化、多元化的终身教育理念,又履行了职业教育终身化“服务需求”的职责,切实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需求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将企业员工培训与学校师资建设紧密结合、将学校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攻关紧密结合开展的校企合作,既能弥补企业在员工培训、学历提升、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的不足,提高其参与合作积极性的同时,又能为职业院校强化职业素养,提升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培训和科研收益等带来实惠,实现双方事业上的“合作双赢”。而这正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意义所在。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人才培养的运行体系

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结合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江苏省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十几年来的创新教育实践,构建了“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创新机制研究”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一框架体系中,职业院校不仅要进行“在校生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和“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共赢”,还需开展包括“项目合作”、“技术共研”、“专利申报”在内的“产品技术研发共赢;企业不仅要共享师资、教学场所和实践平台,还须共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生产实训基地(如校中厂、厂中校等),并进行教学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管以及学生就业共管(组建订单班、冠名班等)。这一框架体系直击了双方利益的平衡点,通过双主体、全方位、终身性合作办学,既锻炼了职业教育“服务需求”的能力,提升了其办学的质量,又满足了企业的既得利益,提高了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更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间流动转换”提供了便利,满足了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学习”的终身教育诉求。

三、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共赢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共赢

1.在校生培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企业需要学校为其培养出高质量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仅仅依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自2002年规划建设以来,江苏省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就在政府主导下,搭建了多方合力、开放共享的校企双主体共赢平台。

(1)政府引领,营造政校企联动育人机制

在常州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了由科教城管委会、园区高校和企业组成的董事会,下设高校(校企合作部)、企业(人力资源部)及专业(专业建设委员会)三方参与的校企合作联盟,营造了集“资源互享”、“师资互聘”、“科研互创”、“人才互育”及“利益互享”于一体的联动育人机制。依托“双主体学院”、“企业订单班”、“内园外站”、“校中厂”、“厂中校”、“双岗双职”等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实施“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五合一教学改革,培养与产业对接、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协同建设,制定统一人才培养标准

在科教城管委会监管下,由企业和园区高校分别选派专家和教师组建校企协作组,合理安排园区内高校的专业布局,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牵头,选择苏南片区经济发展亟需的专业,根据专业类别和特点首先确立大类专业群,再结合园区内高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重点开发就业前景好、层次性强、易于操作的重点特色专业,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和推行?@区统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3)开拓思路,关注毕业生终身学习

就业市场瞬息万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通过跟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合作,适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洞察毕业生就业期间知识技能更新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实施“毕业生定期回炉”,以三年为一季,将毕业生分期分批请进校园,为毕业生循环开展新技能培训、学历学位提升、职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导及培训;根据企业或毕业生的特殊培训需求,开展随时、随处的专门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创业论坛,定期开展讲座,传授创业经验和资讯;开辟创新创业基地,通过“高校孕育”、“企业扶植”和“老带新”等创业实践,为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设施、技能以及项目等方面的帮助。

2.企业员工培训

为企业员工提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企业竞??力的同时,又能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的能力,更是构建终身性学习社会,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目前,正在实施且初见成效的企业员工培训途径如下:

(1)制度先行,建立企业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牵头组建职工培训小组,制订《合作培训规章制度》,一方面企业将员工培训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培训经费,保障合作培训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高校将为企业提供长期优质的培训服务纳入学院规划重点项目,组建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出台培训相关的管理及考核制度,实施对培训内容、方法及效果的适时把控和全面监督,确保合作培训的稳定性。

(2)按需培训,确保培训方式的“终身一体”

终身学习社会,对企业员工开展终身性的培训教育已刻不容缓。一方面,针对企业特定的用工需求开展专门的“职前培训”,如订单培养或校企分段式培养,确保学生“毕业时”即“上岗时”。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在职员工对学历、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开展不间断的“职中培训”。以江苏省常州高职园区内某高校为例,自2003年以来,为10多家企业在职员工开设的技能提升班、学历提升班和相应的技能测试及鉴定已达50多场次。此外,针对员工在职业素养、兴趣爱好、知识迁移、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开设了职场文化、职业生涯规划、转岗培训和储备人才培训等职业继续教育,确保企业员工终身性学习的需求。

(3)瞄准技术前沿,抢占人才培训“高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人一生“一次性就业”已被“多次就业”所取代。[2]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的同时,对社会待岗人员的培训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融入学习型社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

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以及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社会人员定点培训及鉴定基地,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政府项目培训、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为苏南片区地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做了充分的人才储备。[3]截止2015年,园区已完成装备制造业类社会待岗人员培训4729人次,信息产业类培训2152人次,开设各级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接受培训人员获证并实现就业率98.25%。

(二)产品技术研发共赢

随着高校职能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校利用自身在创新人才、科研团队及科创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转让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已成为高校增强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速产教融合,帮助企业完成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直接推动力,更是校企双方实现深度合作的动力源泉。

1)多方合力,共建技术共赢平台

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照《江苏省紧缺型职业(工种)参考目录》,搭建“常州大学科技园”、“常州信息产业园”和“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业园”等紧缺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由现代工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职业技能与鉴定中心、项目合作服务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等组成,通过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的“全流程教育链”,打造集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高端培训、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于一体的校企技术共赢平台(见图2)。

2)依托合作项目,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赢在职业化范文2

【关键词】双赢 校企合作 评估

相关概念的界定

双赢:关于“双赢”,营销学认为,它强调的是双方的利益兼顾,即所谓的“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 这是营销中经常用的一种理论,只有采用"双赢"模式,双方团结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共同创造价值,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政府、高职院校还有企业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都在进行着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都在走一种纯理论的路线,然而走实际路线的可推广性又比较弱,在校企合作中,评估是中心环节,如没有规范的评估体系,校企合作就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笔者在数据库中检索得到如下的结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评估系统是不规范的、不全面的和不深入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评估系统是空白的。而在高职院校中不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少之甚少,如果他们也走的是校企合作的路线,那他们的评价机制可想而知。一个精良的系统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是多层次,多方位,在时间和空间,理论和实践的跨度都是相当大的,而现有的评估系统是不适合校企合作现状的需要,更加的不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 评估的基础薄弱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中的各专业,响应号召,都在忙于拉开校企合作的大的框架,建立各专业与企业的概念上的宏观联系,但却没有相对实质的内容,学校苦于没有门路,企业疲于应付,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这样没有一个实质内容的校企合作,就使评估失去了基础。

(二) 评估理念跟不现实发展的需要

合作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现有的评估是单方面的,阶段性或者暂时性的,低层次或者是断层的,在校企合作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的背景下评估的理念也越来越落后。没有将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教学做合一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先进理念融入评估指标内涵中,未能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内部评估体系的内涵要求,远不能发挥其激励、导向、促进的作用。

(三)评估的信度低

在开展评估时,没有合理全面的评估系统,评估时间阶段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评估组的组成人员标准及比例缺乏研究,评估中只是针对校企合作中的某一成果做静态的无联系的简单的评价,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是某个课程或者某个阶段的成果就能达到要求的,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评估质量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可信度。

(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因校企合作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大的社会企业的环境,有教育机构的方向性引导,有学校办学的理念,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等,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这一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受到了制约,不能很好地发展,也使评估系统的研究失去了诞生的土壤,因此,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当前的评估现状和意义,建立一套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评估体系,实施常态评估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的研究意义

(一)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能与社会行业进行无缝对接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有利于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做出具有科学性的战略规划,有利于与企业进行零距离的接触,直接洞察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和细微的变化,为专业建设的实施和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生存能力,使本专业具备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有利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良好的确认,有直接来源于企业的指标,对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充分地发挥企业的话语权和提高在合作中的地位,从而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人才与社会的行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评估系统从实践出发,着眼于地区的行业需求,为人才是否能够达到行业的各层次的需求提供的依据,在评估中不断地调整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模式,研发新的合作方式和机制,促使在校企合作中的各方达到预期的目标。实现毕业能直接就业,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各方从根本上得到“双赢”多赢。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的基本内容(设想)

(一)构建具有战略导向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评估系统

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是培养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就业单位就是社会一线的企业单位,那么研究好这些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单位人员能力需求是高职院校乃至社会的责任,构建具有战略导向作用的双赢评估系统,双赢的评估系统从多层面、多维度比较全面的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估。使得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定位准确,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走向实质化,可持续化,常态化。

(二)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赢”评估指标体系

1.构建客户维度的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客户是学生和相关的利益者,例如家庭、接收的企事业单位,考评的是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深度,其中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的作用,院校领导和系部负责人及教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和企业的和谐关系,学校和企业被信任度,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度等,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应该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标程度,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的满意度,就业接收单位的满意度,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满意度。

2.构建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维度的指标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其中应该包括对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中各自所起的作用的评价,在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对参加实习和实训给学校和企业带来的实质性的效益的评价,在合作中学生给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的评估,在合作的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和实训过程中的实质性监管的评估。

3.构建可持续发展维度的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提现到校企合作真正的能否实现双赢,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以何种形式注入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之中,企业发展理念,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中的员工凝聚力,企业社会效益等。对于高职院校应该体现在专业教师的在企业一线工作的长短,教职工接受培训人次、具有社会实质性效益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数量,教职工在合作过程中的满意度。

结语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较为缓慢层次不高,存在着认识的偏差和机制的缺陷,在进行开拓性创新的同时更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良好的评估机制,参与者都能进行更好的定位,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敏旭,王风,滕勇.浅论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的构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3).

[2]高丹. 论院系评估的必要性和评估体系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6).

赢在职业化范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是我国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自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普及政策以来,高职教育每年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在数量上有增无减。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为了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很多高职院校引用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共赢的基础之上,实现毕业生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然而,现实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所实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些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从这一点来看,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加以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种已经在国外得到实践检验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阻碍,甚至可以说,校企合作受到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欢迎。然而,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得到的实际效果并没有预期中的理想。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没有长效机制的推动。根据相关的调研数据,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项目多为专业开发、实习实训、毕业生安置等方面,然而这些方面的合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了解,对各自的运行机制不够熟悉,仅仅是凭借自己的认识来推动合作的继续。同时,无论是校方还是企业,二者都没有将校企合作纳入自己的绩效考核中,造成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尚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本就是从国外传入我国,而国外的很多国家在校企合作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职业群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模式等。然而,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2.造成我国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实质上牵涉到了多个方面、多种领域。因此,相应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将影响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缺乏指导。首先,政府尚没有出台针对企业的奖励机制,所以企业实际上在这项合作中可能会出现主动性不强的情况,进而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其次,虽然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但是权威性的、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并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国家劳动部门虽然制定了市场准入机制,但是实际上,市场准入机制只是在一些特殊的行业产生实效,很多行业并不受到市场准入机制的制约。

第二,合作教育的思想观念尚没有成熟。就企业方面而言,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充当的是选择人才的角色,而并没有参与到或者很少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当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人才培养完全成了校方的责任。就高职院校而言,合作教育的思想出现了偏差。因为校企合作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些变化,所以学校的行政人员为了避免遭遇麻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够积极,没有秉持合作教育的合作理念。

3.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构建

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分析校方与企业双主体合作的利益需求。要想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共赢,就需要满足双方的利益,而在这个目标达成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合作双方的利益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从企业方面来看,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人才要求,因此,在高职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在分析了双方的利益需求之后,合作的方向将更加明确,所以合作所带来的收益也将超过预期。

第二,在利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识别共赢的主客体。合作共赢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识别共赢的主客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识别共赢的主客体,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对各自的合作投入有更加合理的规划,从而使合作双方在利益的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中,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共赢主客体的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需要分阶段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校企合作的进程[5]。

第三,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发展方向,据此而实施相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具有各自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在推动这些国家的高职教育发展和企业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校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现状,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其他国家的校企合作经验,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6]。通过以上几种方式,使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如果想实现校企之间的长远合作、深度合作,就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具体体现为挖掘校企双方的共同愿景;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使合作受到制度约束,进而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式性和正规性;明确合作双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有足够的空间施行自己的方案,并利于双方协调工作,减少工作摩擦;最后,学校还应当在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教学管理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从而使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4.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人才培养途径,从它的施展成效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当继续沿着校企合作这条路走,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种宏观问题以及细节问题,在合作共赢的理念的指导下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和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校企合作互动平台的构建――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项目编号:14G5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康树元.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赢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02)

[2]张波.高职校企合作共赢模式构建――以连锁人才培养为例[J].时代教育.2013(17)

[3]李银兴.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包装世界.2014(04)

[4]胡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2)

赢在职业化范文4

关键词 技能竞赛 职业院校 竞赛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部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成绩对职业院校办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影响越来越大,其在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的指挥棒作用越来越凸显。各职业院校在学生技能竞赛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与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本文提出构建“两融双赢”型的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平台,通过以“部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为抓手,“院校内部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以期达到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技能素质与部级、省级技能竞赛参赛成绩的同步提升,和谐进步。“两融双赢”型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指的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师生全面融合以及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水平提升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双赢的校内学生技能竞赛模式。

1 开展学生技能竞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一块试金石,可以检验全国各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包括教师水平,同时可以很好地宣传职业院校自身。职业院校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培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从而提高了整个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水平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参加技能竞赛可以激励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方面就业择业困难,用人单位更想拥有工作经验和过硬专业技能的学生,无疑参加过技能大赛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更多的青睐,这些同学相应也拿到了更高薪酬,这激励了整个职业院校学生苦学专业技能,参加技能竞赛的热情。

2 学生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职业院校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与成果,但目前在“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建设”以及“技能竞赛推动实训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需要改进与提高:(1)国家、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在各院校内部学生受益面有待提高。当国家、省级组织举办学生技能大赛时,绝大多数参赛的高职院校临时将少数师生进行集训后再参加竞赛,竞赛项目所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未能惠及每位学生。(2)国家、省职业技能竞赛与院校内部技能竞赛“互动共赢”有待提高。有些院校对院校内部的技能竞赛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以内部技能竞赛提升国家、省技能竞赛参赛水平的有效机制。(3)院校内部职业技能竞赛层次有待提高。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每年都在组织技能竞赛,但只停留在高职院校系部级或社团级(学生参与层面),而没有上升至高职院校校级层面上。(4)院校内部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设置的“双衔接”作用有待提高。一方面是院校内部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与国家、省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衔接欠佳;另一方面院校内部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与专业课程衔接覆盖度较弱。

3 “两融双赢”型技能竞赛平台的构建

3.1 职业技能竞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考核内容包括了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具有综合性高,专业代表性强的特点。因此,应以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竞赛项目为出发点,根据竞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要求,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合竞赛规格要求,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最终实现技能竞赛反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同时可与相关企业共同制定竞赛方案,竞赛项目,在竞赛项目的设置上、内容的选择上与企业深度融合。以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通过院校级技能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动互惠的实践,寓赛于教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起生-校-企参赛多元利益驱动机制。

3.2 构建“专业基础竞赛-技能水平竞赛-省赛项目竞赛-省赛项目竞赛集训”四位一体的赛前训练和选拔体系

(1)构建“专业基础竞赛-技能水平竞赛-省赛项目竞赛-省赛项目竞赛集训”四位一体的赛前训练和选拔体系,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形成了师生全面融合、人人参赛的长效机制。(2)构建专业团队—系部—学院加合作企业于一体的“三内一外”型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各级别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建设。(3)构建“省赛三前移+内部两覆盖”的指导老师考核评价模式。即省赛考核评价到与该项目有关的省赛项目竞赛-专业技能竞赛—专业基础竞赛三个层面。院级竞赛采用老师推荐一组加学院抽取一组,保证技能竞赛对师生专业技能水平检验的全覆盖。

3.3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构建的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平台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自动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为例,阐述构建“两融双赢”型的院校级职业技能竞赛平台的思路与方法。设置多级多元竞赛组委会,以省赛项目为导向,组织四级企业冠名的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前三级职业技能竞赛实现师生参与竞赛的全面融合。专业团队层面设置专业基础知识竞赛和技能水平竞赛,由各专业竞赛组委会组织,时间定于相关课程所开设的学期末;接着由系竞赛组委会按省赛项目进行技能竞赛,要求各任课教师的学生全员参加,目的在于通过竞赛对于每一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在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前由院赛组委会进行选拔大赛,按任课教师推荐一组加选抽一组学生参加比赛,成绩按60%和40%分别计入该教师组成绩,最终从所有参加小组中选最优的一组作为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进行赛前强化,最终代表学院参加相关比赛。

由各专业竞赛组委会与校企合作竞赛组委会共同制定专业基础竞赛级参赛方案,参赛项目。在参赛项目的设置上、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真实的生产环境,同时与省赛项目级竞赛衔接良好,参赛的人员上要实现学生的全覆盖,逐步建成“校企深度融合,师生全面融合”的校内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现国家、省级职业技能竞赛水平提升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双赢。

4 结束语

各职业院校在对学生技能大赛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存在着些许不足。为此,在探索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构建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导,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各大行业和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技能人才选拔和成长平台,以期提高培养学生的水平和质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从而提高了整个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赢在职业化范文5

[关键词]真人秀 本土化 比较分析

我国真人秀节目大多是将欧美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形式稍作改装以中国版本搬上荧幕,本土化成功与否是关系到节目生死存亡的关键。本文从《赢在中国》个案出发,对比美国同类成功节目《学徒》,分析这个真人秀栏目在中国的本土化现状,从多个角度比较这两个节目的不同。

2006年3月29日,以“创业励志”为口号的大型电视真人秀比赛节目《赢在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拉开帷幕。这档节目是承袭美国NBC广播电视公司发行的《学徒》。这两档栏目同隶属于职场竞技类节目,立意在宣扬职场的成功、进取、梦想、执着,考察的是参赛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委所要求工作任务的能力,展现参赛选手个人的性格、能力、特长、缺点以及选手之间的合作、摩擦、竞争。最大的吸引力即在不断有人淘汰出局、完成既定工作任务、以及面对成千上万观众等多重压力下参赛选手的表现不确定性、比赛结果的不可控性、不可知性。二者虽然在大致比赛规则形式上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孕育在美国价值观文化观体系下的《学徒》与在中国特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的《赢在中国》必定有很大的差异。

一、从电视节目制作角度,即从策划、拍摄、后期制作、整体包装角度来看,《赢在中国》尚没有达到《学徒》的制作水平。

1 从电视画面角度,《学徒》每个镜头语言的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伴着节目发展脉络,固定镜头、运动镜头、人物特写、景物拍摄、快镜头、慢镜头等配合得都恰如其分。

比如片头曲对投资方也是主持人特郎普产业的拍摄镜头,广角、特写、甚至是航拍,华丽壮观富有动感,很具冲击力。对比《赢在中国》,其片头也采用了拍摄象征梦想进取精神的财富标志的高楼大厦,但是镜头语言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空泛,对选手活动追踪包括心理刻画方面的特写镜头比较单薄,镜头切换节奏不快,固定镜头的应用远大于推拉摇伸等富有张力的动镜头,一般都是采用中景的距离,画面能挖掘的信息较少。

2、从声音角度看,《赢在中国》和《学徒》都弱化了主持人串联作用,以声音过渡为连接画面内容的手段。

二者都有主题曲,在音乐选择上都以激昂奋进为主旋律,但从音乐多样性和音乐表达信息角度,虽然《赢在中国》吸取了《学徒》的很多的经验,震撼力仍不能达到《学徒》水平。从《学徒》来看,其音乐元素是多样跳跃的,比如音乐类型可以分为“走进淘汰办公室的紧张旋律篇章”“日常生活轻松旋律篇章”“调侃俏皮旋律篇章”“矛盾激发旋律篇章”等等。这些错落有致的音乐对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起到了隐喻、象征和抒发的作用。《赢在中国》也效仿创制了自己的主题曲,加大了音乐在节目当中的比重,可是在跳跃性,戏剧性、细节性、冲突性的展示方面还是很不够。

3、从节目整体编排角度,《学徒》的表现蒙太奇手法是精当富有戏剧性的。

《赢在中国》则显得节目编排不够简洁利落、重点突出。《学徒》后期的制作用编辑出来的声画语言有重点的表现出竞争中两队的差异,比如一次发掘艺术家并主持一场艺术拍卖比赛当中,从平行蒙太奇的编辑上就能逐渐发现哪个队已经在整个活动当中获得优势。在后期制作上,《学徒》已经能把节目紧紧凝结的这四十五分钟划分为重点分明的几个段落,以参赛者日常准备工作为重点突破口,借助电视语言表达节目制作方的观点,最后揭示淘汰结果只占据10分钟时间。而《赢在中国》这一个小时的节目,在最后的演播大厅揭示比赛结果和淘汰人员名单上面占据了将近30分钟,这三十分钟的评委仍充当着解说者的角色,浪费了大量本应该展示选手真实性格的栏目时间,忽视了表达真人秀节目的核心要素。

二、从“真人秀”节目的核心特色来看《赢在中国》和《学徒》对“真人秀”理解的不同定位和操作。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曾经指出“真人秀”的三个关键词:“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从真人秀栏目的定位和策划来分析,人物的性情、习惯、优点、缺点是节目要展示的重点,这是吸引观众的最核心节目元素。这一点,《学徒》展示的重点并不是商业精英的专业背景知识或者特别专业的能力,而是从任务当中展示个人的性格。从一开始,观众感受最多的就是几个选手通过参加活动的表现,以及相互之间的评价而展示的个人性格。比如第一季里面选手Omaraso是个倍受争议的人物,通过任务中攻击同伴Heidi不专业没品位、在公事途中需要找店铺花费时间吃午餐、因为一次小小的头部撞击事件借口休息回避责任、挂断队友的电话,但是个人修养好、艺术造诣水平高、言语得体、措辞适当等等诸多细节方面的刻画,用几期栏目就把一个真实人物立体的展现出来,使观众通过节目了解一个真实的人物。《赢在中国》从当前情况来看,对选手展示都在“前台”层次,即仍然拘泥于虚拟比赛规则当中的人物特定角色的展示。从主持人到评委到参赛选手,都把关注点集中在“组长”“宣传”“调研”等职位上的角色表现,队友之间的评价也都仅限于此次任务或者以往任务当中对工作角色的胜任与失职程度。比如真人秀第五场当中淘汰选手陈洁在与评委对话当中,焦点都在“市场调研”“执行力”“亲和力”“领导力”“组织力”“判断能力”等专业术语当中。观众除了知道陈洁一些工作上的能力以外,很难看到一个生活中真实的陈洁。

三、从节目受众和内容定位上来看《学徒》和《赢在中国》的差异。

《学徒》第一季刚刚播出就风靡了全美国,据调查4个月位届收视冠军宝座。这和《学徒》内容定位息息相关,虽然是创业职场类真人秀节目,但内容定位上展示商业运作只是形、展示人物性格才是实,最大幅度地降低了节目欣赏的障碍。从参赛选手上看,大多是30岁以下,职业上差异巨大,有律师有白领有老板;性别多元化,比如第五季学徒16名选手当中有9名女性。这样集合起来的一个错综复杂多样丰富的小群体,自然会有产生很多摩擦冲突的机会,更能反映压力下的人性,也使节目情节跌宕有致,能吸引各种社会背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受众的注意。相比较而言,《赢在中国》因为其策划要担负的“创业”“精英”“资本”“营销”等价值文化元素,以展示“商业实战”为主要内容,定位在了一个高知识水平小范围的受众群。加上过多采用较高专业商业化语言,增加了观众欣赏障碍。所以《赢在中国》收视率、影响力比不上《学徒》,也无法和2006年一些表演类真人秀相媲美。

四、分析《学徒》和《赢在中国》价

值观、文化上的碰撞,这也是这档节目本土化当中最显著的隔阂问题。

1 两档节目办节目宗旨节目立意上的比较。

《赢在中国》的制片人兼主持王立芬说。这档节目最大的核心宗旨即是“励志”,并且表明这是和《学徒》最大的不同;《学徒》的投资兼主持特郎普则表示“It’sjust business”,宣扬的是另外一种“美国梦”励志观。从两者的片头曲中就可以看到显著的文化差异不同的价值定位。《学徒》的激昂的主题曲中,歌词出现的多是“money、spotlight、next big thing、cover people”极力宣扬个人财富、个人声望、个人权力,是典型的美国式个人主义价值观。而《赢在中国》的主题曲《在路上》情绪婉转、大气恢宏,表达的内容像主题歌词倾诉的一样是“自尊的生存、自我的证明、心灵的困境化作我的坚定”等艰难的创业过程,坚定的创业意志。立意是在唤起金社会创业激情、培养创业英雄。片头曲把更多的镜头留给了三三俩俩集体亮相的选手,极力淡化了金钱物质追求,切合了典型的亚洲集体主义含蓄内敛的价值观要求。《赢在中国》釜底抽薪的改变了整个《学徒》的立意,与现阶段中国社会需要创业性人才的太背景巧妙结合。是节目得以在中国特定的价值文化体系下生存的必要举措。

2、两档节目制作过程中反映出来不同的道德标准和受众心理底线。

赢在职业化范文6

关键词:服务;企业;教师;校企合作;合作研究;双赢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18-03

党的十的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句简约而不简单的话为校、学院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亦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升内涵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大方向。如何走好校企合作之路,培育德技双高之才,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个重要的课题。然而,基于我国国情、企业追求最大利益的特点和企业相对保守的用人机制现状,还因利益、企业怕麻烦等诸多问题,亦即:又由于部分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所限不能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他们到企业实习有时可能是在给企业“添麻烦”,还增加了企业的安全风险,企业并没有得到即时显性的实际利益。校企合作中,学校热情,企业勉强,校企合作遭遇瓶颈,校企合作如果没有“互利、双赢”的局面,将无以为继、无疾而终,例子不胜枚举。面对校企合作遭遇的瓶颈,该如何破解?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可起到关系调节、的作用。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可起到沟通、桥梁作用。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可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展。这样校企合作才能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诚然,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如何为企业服务,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专业优势、合作研究等诸方面为企业服务做初步探讨。

一、发挥教师自身优势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宜在为企业技术指导方面服务,把技术理论和心得贡献给企业,在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市场开发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因此,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对企业发展对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可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诚然,教师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要使校企合作长治久安、不断发展,“互利、双赢”是前提,学校必须以教育资源优势,教师必须以自身优势,在企业员工培训、提供优秀毕业生等诸方面为企业服务。

1.教师为企业人才培训方面服务。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宜利用自身优势在为企业培训人才方面服务:譬如新技术培训、企业职工学历教育等,可以帮助企业相应缩短对员工考察和培养的过程,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增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还可盘活企业人才资源存量,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使企业得到技术服务,得到实惠,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上海某职业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适时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服务,使企业、企业员工受益,致校企合作进展顺利。

2.为企业培养“零距离”毕业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作用,构建校企合作良好界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顶岗到就业“零距离”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确立突出高职特色与坚持培养质量并举,使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培养“零距离”毕业生,教师必须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坚持以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推行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并重;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为根本,以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岗位、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培训,走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可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具重要影响。

3.为企业“量体裁衣”,“订单式”培养人才。要做好校企合作办学,就要创新办学体制。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必须对办学体制进行改革,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企业“订单培养”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教师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门办学,提高实效。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设专业,对准就业育人才,开发培训项目,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大力培养市场需求量大的实用型人才。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着力抓好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零距离”上岗,使企业获益。例如,上海某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教师学院长期为某有名宾馆“量体裁衣”,“订单式”培养毕业生,致校企合作彼此依赖、互利双赢、合作牢靠。

4.教师在职业资格考试培训与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方面为企业服务。我国从1993年起各行业陆续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企业的资质必须有个人的资格证书支撑,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颇有难度,往往通过率不高,这样就影响企业资质的运行与升级,学校、教师有优势,可以在职业资格人才培训、职业资格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服务,这样,企业受益,校企合作无疑可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例如上海某职业学院具有国家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资质,培训质量高,培训后全国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其发挥优势对校企合作企业的员工个人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继续教育提供了帮助,这样就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5.教师为企业家庭解忧排难。企业由人、家庭组成,为企业家庭解决了问题,自然就为企业服务了。教师可以基于学校潜力,结合本身职业优势,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为企业及企业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其排忧解难。这样,对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亦颇有裨益。

二、教师与企业合作研究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宜在课题研究、技术合作方面为企业服务:企业的提档升级,产品的研发,技术革新、课题研究等,都需要寻求与高等职业学院的合作,学校教师都可为企业服务,都可和企业全面合作、实现双赢。

1.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能提升企业产能、提升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经济,基于企业生产进行课题研究是企业感兴趣的。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经济效益、专业偏向、生产侧重点等限制,企业往往无暇、亦无精力顾及课题研究。教师宜发挥其特长,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公同承担与企业生产有关的研究课题,为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经济增长,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和扩大科研规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使企业出成果、增效益。教师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也能借此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社会声望,赢得社会美誉,企业自然高兴。这样,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企业通过课题研究获益,对校企合作的“长治久安”有莫大裨益。例如:上海某职业学院适时与企业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院学生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校企合作关系持久牢靠。

2.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兴衰,往往与产品有关,可谓“兴也产品,衰也产品”。产品能提升企业经济、提升企业品牌,基于企业生产进行产品研发、产品创新、产品优化是企业感兴趣的课题。但是,受时间、专业偏向等所限,企业往往有困难或无能力进行产品研发。教师宜发挥其专业特长,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公同承担产品研发,为企业的发展和品牌提升做贡献。这样,企业通过产品研发得利,无疑校企合作可长期进行。譬如,江苏某职业学院教师与南京某企业共同研发产品,互利双赢,校企合作兴旺发达。

三、教师在企业兼职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在企业兼职可亲自参与企业建设,这对自身的发展、学院“双师”比例的提高、企业的发达都至关重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在企业兼职有利于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得到锻炼,同时亦可为企业出谋划策,做出贡献。例如浙江某职业院校安排教师在企业长期兼职任职,使校企合作蓬勃发展,学校顶岗实习单位、毕业生供不应求分配不用愁,校企合作良性循环。

四、优化专业

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宜在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方面间接为企业服务,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优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产,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完善专业,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真正把校企合作做好。在校企合作内容上,要把专业建设规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作为主要内容,推进校企合作,抓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创新,根据进度要求可在施工现场、工厂、企业办学,在野外、车间里上课,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坚持围绕专业联企业,校企合作促专业,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合作。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寻找合作切入点,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例如,陕西某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共同对专业随企业产品的转化不断优化调整,毕业生大受欢迎,学院多方受到企业资助,校企合作牢不可破。

五、强化自我

“打铁尚需自身硬,求取真经练内功”。校企合作,如何合作研究,如何共同开发,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学校教师本身都必须本领过硬、技术精湛,否则,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将无从谈起,将是一句空话,校企合作也将因此大受影响。因此,校企合作教师必须强化自我。教师强化自我,应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在业务素质上,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要了解企业的发展,要及时更新和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有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的能力。

六、教师为企业服务需获得社会支持

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加以调控和引导,并建立有效的约束制度,使政府在政策层面为校企深度合作与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保驾护航;另外,还要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

1.政策政府层面的支持。政府层面,除了有政策支持外,还要加强政府层面对校企合作教师为企业服务的支持力度,还要确实从政策的执行者――政府工作人员认真支持校企合作,支持教师为企业服务的具体工作。譬如教师的执业资格注册等具体问题,若有政府政策层面的支持,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则名正言顺,学校有积极性,教师有积极性,企业有积极性,企业员工有积极性,则校企合作能经久不衰,不断发展。

2.社会舆论的支持。社会舆论自然重要,“人言可畏”。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自然要有社会群众、舆论导向的支持、理解。否则,校企合作学校教师为企业服务亦将受到影响。

校企合作要持续发展,必须双赢,必须使企业获得实惠与利益,必须形成彼此依赖、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为企业服务有利于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为企业服务形成一举多得、互利多赢的局面,尚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不少难题需攻克,尚需努力,不断探索,才能真正促进校企合作由表层向深层发展,才能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吕光军,陈玉华.高职教育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8):36-38.

[2]高玉平,胡志民.在互利双赢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6-28.

[3]王坤.浅谈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高职学院教师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27-30.

[4]左彩云,宋辉.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策略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35-38.

[5]刘瑛明.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越走越宽广[J].陕西教育,2011,(9):66-67.

[6]王稼伟,蒋洪平.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2):54-58.

[7]赵学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宏观探究[J].江苏高教,2010,(2):129-131.

[8]谢石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之浅见《新时期人才培养与实践》[M].上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致敬抗疫英雄

下一篇艳艳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