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科范例6篇

文理不分科

文理不分科范文1

高考文理不分科,虽然所有科目都在考察范围,但是考察的方式并不相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

学生可以在三年时间内可以合理安排考察的科目和数量,各省(区、市)还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学生提供第二次考试的机会,以及更换选考科目的机会。

文科包含学科为文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

文理不分科范文2

【摘 要】2013年12月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改革统一高考,统筹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自的功能定位。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2014年有条件的省份开始试点,2017年总结经验并推广,2020年基本实现改革总体目标。自此文理不分科已明确提上了改革的日程。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地方工科类高校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 高校改革;文理不分科;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017-03

一、文理不分科的目的

自从1909年清政府学部提出仿效德国实行文实分科以来,关于文科和实践分离的教育实践和争议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其实是源于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在当时国家急需人才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能快速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

1.文科生源逐年增多。我国计划生育实行以来已有30余载,至今依然没有完全放开,现如今高考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无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寄托可以成龙成凤,加之公办高中扩招、民办高中崛起,使得那些成绩中下的学生硬是被挤上高考的行列。相较于理科而言,文科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相对容易就读,这是导致文科生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表1是上海地区近三年文理科生源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上海近三年报名总人数逐年减少,而文科生报名人数及文科占比逐年上升。

2.文科招生计划增加。在总体生源减少,文科生源增多的大环境下,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为“消化”这些文科生源,只能“被迫”增加文科计划,这是工科高校不愿意的。表2为上海地方工科类院校近三年的招生计划数,可以看出文科占比逐年增加。

3.文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文科生就业率一直是最低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对文科毕业生总体需求不足;二是许多文科专业性较弱,可替代性强,文科生能做的不少岗位理工科毕业生同样可以适应;三是女性占多数的文科生在就业时往往遭遇性别歧视。

在网上麦可思、搜狐教育等机构联合《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从“薪酬排行榜”来看:2012届各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前十位,理科专业占七席,排行榜的倒数十位则全部是文科专业。与该调查结论类似,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2年)》也指出,理科专业(医学、军事、农学、工学、理学等)毕业生起点薪酬整体高于人文学科(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这些调查显示出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就业不乐观、工作起薪低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取消文理分科势在必行,其真正目的在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文理科分得太早,理科生容易缺乏人文情怀,文科生容易缺少一些与理化生相关的生活知识,文理兼修,身心和谐发展,才是教育应具备的基础。

二、文理不分科的影响

面对即将探索不分文理科的巨大变化,地方工科类高校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工科类高校内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SWOT模型分析方法,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进行分析,希望能为高校招生和进校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1.外部环境威胁与机会分析。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所处在外部环境将同时面对巨大的挑战,又具备巨大发展的机会。因此,学校的发展是受到外部威胁的制约而放缓还是把握潜在机会而得到巨大的发展,这是问题的一个关键点。

(1)外部环境潜在威胁:①生源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一旦不分文理科后,考生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权变大。不用局限于专业报考的文理限制,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和高校的双向选择;②高校生源竞争愈加激烈。不分文理后,高校生源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到时具有地域优势、办学水平较高、专业设置迎合考生需要的学校,生源将会比较充足,一些位置偏远、办学实力不强、专业特色不鲜明的学校对考生缺乏吸引力,生源将会较为紧张;③引起专业重构及课程改变。不分文理后,势必会引起高等教育的重构和专业及课程设置改变的连锁反应。这对高校而言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必须在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等方面下功夫,迎合市场需求,提高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否则将会被市场淘汰,导致招收的生源不足,质量下降等情况;④提防理科专业生源不足。虽然高考文理不分科,但高校的专业设置有文理之分,招生录取时,要提防理科专业生源不足,分数下降。

(2)外部环境潜在机会:①有利于生源的选择。不分文理后,生源市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高校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招收适合本校专业发展的潜在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更加多样化,特别是特色专业能招到适合专业培养的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文理不分科势必引导中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能够提升高校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必要基础。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这样的“通才”也有利于进校后的培养。

2.内部条件劣势和优势分析。在文理不分科的改革中,学校内部的条件变化也将左右学校总体发展进程,现就学校改革中内部条件的优劣作简要分析。

(1)内部条件劣势:①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大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落后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政府和企业的变革力度相比也存在差距。国内大学中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乃至教学、科研体制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不相适应。目前国内大学的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②优势学科少、覆盖面狭窄。学校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现象明显,本科专业中理科专业数达59个,文科专业数只有5个,且优势学科基本偏重于机电类、“海、陆、空”、艺术领域,分布不均。部分专业设置老化,不适应学校长期发展需要,但为了一些专业教师的“饭碗”问题,学校不愿意大刀阔斧的改革;③招生宣传资金缺乏。由于是一所地方性高校,资金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拨款及学费,无法与“985”及“211”高校相提并论,科研产出收入等相比这些高校也是微乎其微。资金紧张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宣传、自主招生力度及师资人员的培养投入。

(2)内部条件优势:①办学环境优美。学校的主校区坐落于上海松江大学城,是一座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现代化大学,师生员工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②办学模式鲜明。学校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③专业富有特色。学校建设了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确立了重点建设“现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积极推进“现代艺术设计”和“现代管理工程与公共政策决策支持系统”两大特色学科群建设;努力发展“生态化工与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与控制工程”和“基础学科”三大工科支柱学科群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具有与其他同类学校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和企业合作背景。

三、文理不分科的应对措施

教育不属于可以一劳永逸的领域,文理分科后势必会对高校的招生和培养带来一定的冲击,该做哪些调整,如何调整呢?本文认为,地方工科类院校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排除威胁,抓住机会,适时调整招生策略和培养方案。

1.因材施招,调整招生策略。

(1)主动出击,积极开展自主招生。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高校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生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统一的高考制度越来越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原因之一是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却没有招生自主权,于是高校自主招生应运而生,2001年江苏省三所高校开始试点,到2010年试点高校已增加至80所,但都是重点高校。如今面对即将而来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新变革,地方工科类高校也应该开始主动出击,由被动招生变主动招生,扩大招生自主权,主动选拔优秀人才。把招生工作重点从实施录取程序和研究招生政策上转移到人才的挑选、人才的评价上,让人才选拔招录的本质回归到大学招生工作中来。

(2)科学选才,探索选才新模式。大学生源竞争是天经地义的,大学的人才培养决定了必然化大力气吸引和选拔优秀生源上。自主招生不是高考,不能用一条冰冷的分数线来决定命运和走向,而是应该以人为本、因材施招、选育衔接,用科学的标准选才,用科学的手段选才。所谓科学的标准选才即根据高校自身办学目标、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来明晰生源要求,设置不同类别的招生考试录取政策,采用多样化的录取标准。所谓科学的手段选才即减少人为操作干预,利用当今发达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测试录取。比如对不同专业可以制定不同的职业倾向性测试,对以后可能从事危险及重要职责工作的专业增加心理测试等等。

(3)效率优先,兼顾成本和公平。由于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以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自主招生政策作为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也必须在进行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招生政策本身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保证教育资源配置不偏离目标方向,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政策代价。

2.因材施教,调整培养方案。

(1)实行通识教育。目前“985”“211”大多实行通识教育,入校后一至两年进行通识教育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培养方法,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就是文理不分科的体现。但通识教育的实施模式需要因校而议,建构适合本校实际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同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跨系选修制等。营造良好的实施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2)适当课程设置。人的特长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学生兴趣不尽相同,作为学校有培养学生一套规律,特别是理工科学习,也讲究基础和渐进,我们不可能会为基础不同的学生而设过多的“便利”,毕竟自然科学不可能因为文理不分科就完全降低了课程的要求,不会大刀阔斧地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但在小范围内,可适当进行调整,满足不同基础,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增加选择机会,开展个性化教育,不断追求卓越,目的是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专业学习节奏中来,如多增加文科学生感兴趣的选修课(大学语文、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应用文写作、市场营销),等等。

(3)激发学生特长。目前大多数工科院校每年都组织参加“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头脑奥林匹克”、“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适合工科学生的竞赛,学校也非常重视这些比赛,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参加,获奖成果是展现一个学校实力的重要方面。那么,学校在组织这些适合工科学生竞赛以外,也可设置一些适合文科学生的竞赛,如“文体竞赛”、“大学生写作竞赛”、“科学文化素质竞赛”等等,让文科学生也能发挥其所长。

(4)开展特色活动。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塑造大学人文精神,如多开展一些“哲学与科学”、“传统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类的人文类讲座,丰富校园活动。

参考文献:

[1]高考有望减科目拟不分文理科[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3,(12).

[2]林有祥.关于“和谐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文理不分科范文3

一、以九科成绩总分作为文、理科分班的新依据

惯常的分班依据是:以文、理分科成绩作为分班标准,即文科以语、数、外、政、史、地六科计分班总分,理科以语、数、外、理、化、生六科计分班总分,并按分数的高低排名进入不同类型的班级。如此,部分学生认为只需要学好六科就可以了,因为其他三科的分数不计入分班分数中,更不会影响其进入理想的班级。这种分班依据不利于有效防范上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

为改变这种现象,可以设立新的分班分数依据,即:以九科(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的考试总分和文科或者理科的考试总分作为分班的成绩依据。如此,学生为了分到理想班级,不敢有极端的文、理科偏向。因为任何一个理科或者文科偏向生,都必须考虑其他三科成绩在其分班总成绩中的地位。如此,则可相对避免前文所述不良后果。例如:甲学生极端偏向于理科,其理科总分可考600分(满分750分),按惯常的分班成绩依据,他可进入他理想中的A班。但在新的分班成绩依据下,由于他没学好政史地,这三科最多可考150分(满分300分)。如此,其新的分班成绩就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他进入理想中的A班。因此,为了进入A班,甲学生就不能抛弃政史地三科的学习。如此,少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防范。

二、把学生的文、理综合素养作为其“评优、推荐”的重要考核指标

几乎每一所学校每年都有一定量的“评优、获奖、推荐”指标。惯常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文科或者理科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指标也不利于有效防范上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新的考核指标应着重于学生的文、理综合素养。这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前者如阅读名著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后者如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例如:甲学生极端偏向于理科,且理科成绩很优秀,科学素养较高。按照惯常的评价标准,他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在新的文、理综合素养考核指标下,他的文科成绩很弱,从来没有读过名著,人文素养式微。如此,他就很难被评为“三好学生”。其被遴选为某些知名大学的“免试生”或者“推荐生”的可能性就更小。如复旦大学接受“理科推荐生”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部分身为博导的考官,问的最后一个问题往往都是:“你读过诸如《苏菲的世界》、《时间简史》或者一些哲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史著作吗?”有个学生就因为读过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的《边城》,结果挤掉了另一个没读过什么名著的学生。如此考核,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少数学生极端的文、理科偏向。

三、从成才角度加强文、理综合素养价值的宣传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的成长形成期,他们极端的文、理偏科的价值取向是可以通过价值熏陶加以纠正的。其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历史人物(如思想家)故事介绍影响学生;二是加强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宣传。

关于前者,试举一例:康德本来是一个天文学家,他和拉普拉斯共同创造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但他后来却成了著名的哲学家,写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奠基性的哲学著作。又如,英国的罗素,他是数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罗素悖论”,写成了《数学原理》一书。他又是哲学家,提出了“中立一元论”,创立了分析哲学,并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有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是文学家,1950年以《道德与婚姻》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都说明:要成才,文、理综合素养很重要,不能过于极端地偏狭于某一个或者一类学科。

关于后者,试举一例:专家认为,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不仅要求个人在某个专业方面要有突出的经验、技能,还需在其他非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素养。简而言之,其特点就是多才多艺。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例如:大学生毕业求职时,在你的求职表中总会有“特长和业余爱好”一栏。这实际上就是求职的综合素养要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能写出优美散文或者管理学方面的文章,他往往更容易受到领导的重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如果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其处理结果往往会令双方满意。这些事例都说明综合素养价值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应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偏狭于文科或者理科。

四、影响家长的文、理偏向观念

文理不分科范文4

一、目前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观点

1 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1)文理分科导致入文情怀缺失,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这是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广州日报》上撰文指出的现行教育三大“病”之一。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注意,很多反对文理分科的人士纷纷撰文表示认同,甚至由于提出者本人身份的特殊性,这一观点本身随即被部分拥护者引为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依据。另外,持相似观点者还认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应该“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也不应该因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偏失。

(2)文理分科是对学生的一种“强权”。这种“强权”体现在人为地强迫学生在某一时期必须作出或文或理的选择,它剥夺了学生接受文理公平教育的权利,尤其是对于文理科目成绩相当的学生来说,对其自身发展不利,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这种“强权”的后果是,带给了高中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滋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为当初选科的非自主性,会导致他们在以后高考失利、兴趣不符、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出现后,把“失败”归咎于高中不得不分解的“强权”。

(3)文理分科机制下的教学充满“功利性”。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功利主义的。人们之所以主张“文理分科”,是因为分科以后,可以少花部分时间和精力于非选择科目上,可以集中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于所选择的科目上,这样最终就能够通过高考。至于考生的知识结构如何,有无偏废的学科,则另当别论。

(4)大多数国家未实施文理分科。在讨论中不少人列举了其他国家高中教育的基本情况,发现除了俄罗斯、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实行文理分科外,大部分国家都不实行文理分科,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2 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

(1)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是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意见,也是学生和家长对取消文理分科的主要疑虑。比如2002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大综合”把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课程合为一门综合科目,满分300分,每科各占50分。为此,学生需同时学好九门课,为每门课分配合理时间,学习内容涵盖约30本教科书。对于偏科学生而言,为应付高考,被迫在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造成巨大压力。这套改革方案仅实施一年,即因学生负担太重而取消。

(2)高考制度不变,取消文理分科缺少制度保障。有论者认为,只要高考仍有文理之分,只要高考不是所有学科的考分都能平等地计入录取总分,那么,不管文理分不分科,不管高考是3+1、3+2、3+X,不管哪个部门怎么规定,到了学生那里、学校那里,也一定会分科。相反,如果高考开考所有学科并平等地将各科分数计人高考总分,那么,谁让文理分科也不管用,学生和学校也会自己取消。真要解决文理分科问题,应该去讨论高考制度。还有论者特别指出,改革考试制度,特别是改革高考制度,这是当前中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

(3)文理分科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准备期,可以发展学生的特长。有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高中生认为,到了高中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是大学前的准备阶段,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为大学的专业学习做好过渡。还有的论者认为,每个学生有各自的特长,在学习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提早分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特长和个性,这样学生学得更有乐趣,老师也教得更愉快。

二、文理分科讨论的过程反思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讨论双方都有自己言之凿凿的依据,比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认为,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而文理分科与这一趋势是相违背的;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则认为,在高考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贸然取消文理分科只会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争论双方也都有不好辩说的地方,比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在被问到在目前的教育条件下取消文理分科对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发展是否不利时,难以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论者在被问及目前文理科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时,也是难以应答。基于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理性地对这场文理分科的讨论过程进行反思。

1 意见持有者身份有异导致看问题角度不同

在有关文理分科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意见持有者的身份不同他们对于文理分科的看法也有异,高中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群体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声音较为集中,而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呼声则多来自远离高中教学第一线的人士,比如大学教师、政府行政人员等等,这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使其看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差异。

文理分科与否对于高中生、学生家长、中学教师等群体来说影响是直接的,教育政策风向标的变动牵引着他们的命运走向,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考虑问题时更加注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表达观点时也更加谨慎,比如,他们所提出的学生负担、高考制度等都是现实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探讨文理分科必须正视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空谈文理分科是对目前在读高中生的不负责任。反观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由专家、从政人员等人员组成的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较为优越,加上自身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在讨论时主要侧重于教育理应是怎么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当然这种理想并不是幻想,在条件成熟时它们会变成现实,有很多论者之所以这么坚持取消文理分科正是因为他们认为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这里,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是否具备成为讨论双方的争论焦点之一。

2 关注面过于狭窄致使讨论难以深入

截至目前,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争执不下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如何看待高考制度和文理分科与否的关系?②文理分科与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存在因果联系?③怎样处理文理分科与否与学生学习减负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焦点都是集中在教育领域之内的,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之所以很少涉及教育领域之外的因素,是因为大家习惯在教育领域内讨论教育问题,按这种思路来讨论文理分科,即便表面上看来众说纷纭,那也只能称得上热闹,而不能称其为深刻。

因此,在审视文理分科与否时我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比如,当前父母的文化修养水平是否能够达到承担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移交给家庭教育的那部分责任,即在学校之外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其发展特长;当前社会福利制度是否能够打消家长降低孩子求学功利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生计问题;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是否会使低收入家庭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劣势凸显从而引发社会问题等等。我们知道,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即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或彼此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所以,绕开了社会因素单纯在教育范围内讨论文理分科与否只会得出片面化的观点,最终会影响到相关教育政策的效用。

3 轻视实践论证使得教育政策遽然变动

通观近几年的高中文理分科大讨论,我们发现,论者在意见提出之前很少作充分的调查取证,大家经常引用的一些数据大多是几家门户网站作的网上调查,这部分调查数据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受众的不可指定性而造成可信度偏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相关决定之前也很少进行试点实验,实施策略缺乏柔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刚性标准,致使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引发种种矛盾而流产,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少中学生发出“能不能不要让我们当小白鼠?能不能想周全了再改革?”的疑问。

文理不分科范文5

一、从地理学科性质看文理分科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1.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学科甚多,高中阶段所设置的课程与地理学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理科课程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内容涉及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数学学科中空间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以及物理学科中的开普勒定律等,而且绝大部分“地球运动”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托数学计算;再如太阳辐射的波段组成、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等都与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热学、力学等部分的原理、规律有关;再如,地表形态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

2.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由此可见,地理学科所要解决的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因此,“无图不题,无题不图”也就成为地理问题的显著特点,无论地理问题中是否给出明确的区域地图、示意图,所有的地理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落实到地理空间中,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空间概念、具有空间立体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与数学学科不可分割,如对经纬网图的判读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就是对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的延伸,甚至是对空间坐标系认识的延伸。

由上述可知,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离不开理科基础,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教与学更是离不开理科学习基础。而大部分的文科生理科基础偏弱,导致地理学科的教与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地理学科难易度分析

从图1和图2可以明确的看出只有不到13%的学生认为地理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学科,有将近44%的学生认为地理学习非常困难。其中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然地理已成为学生学习难度最大的知识内容。究其原因,地理学科与理科学科关系密切,理科基础较强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深刻,这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学科的学习较为容易,而理科基础偏弱的学生一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因此理科基础较弱的文科生学生认为地理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与理科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自然地理也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相关调查中,共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弱点并不是记忆,而是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与理科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十分相似。

三、高一年级文理分科对地理学习的影响分析

现在为了迎合高考,许多学校在高一的上学期一入校,或者是在高一的下学期开学初,就对学生进行了文理的分班教学。在高一进行文理分班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会对自己的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即肯定会或可能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另外,在问卷调查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文理分科不会对地理学习起到正面作用,甚至会对地理学习起到负面作用(即肯定不会使地理成绩提高)。学生的理由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业负担,从而造成各科学习成绩的下降。而学生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文理不分科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游刃有余。

现就某学校的某次考试成绩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由上图可知,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数学成绩越高地理成绩越高,数学成绩越低地理成绩越低。由Excel数据统计得出地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的皮尔生相关系数γ=0.815,说明二者呈正相关。以上的统计图表和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理的教学与理科学科密切相关。

文理不分科范文6

6月7日6月8日6月9日上午语文 9:00—11:30 (文科考生考试时间另增加30分钟)物理、历史 9:00—10:40 (两门选测科目同时开考)下午数学 15:00—17:00 (理科考生考试时间另增加30分钟)外语 15:00—17:00化学、生物政治、地理 15:00—16:40 (四门选测科目同时开考)

江苏省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1.“3”指统考科目

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各科分值设定为:语文160分,数学160分,外语120分,共440分。语文、数学分别另设附加题40分。

文科类考生加试语文附加题;理科类考生加试数学附加题;不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专业的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不加试附加题。

文科类、理科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80分,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三门统考总分为440分。

2.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所有考生均需取得上述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文科类、理科类考生须选择选修测试(以下简称“选测”)科目两门,必修测试(以下简称“必测”)科目五门。其中文科类考生选测科目除须选择历史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理科类考生选测科目除须选择物理外,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再选择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测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测科目。

不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的体育类、艺术类考生,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可均选择必测科目。兼报文科类或理科类的体育类、艺术类考生,参加文科类或理科类专业录取时,其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要求和等级要求与文科类或理科类考生要求一致;参加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录取时,考生如报考七门必测科目(含技术科目)又报考两门选测科目并取得成绩,只选取七门必测科目成绩作为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如报考五门必测科目、两门选测科目并取得成绩,可将其两门选测科目等级视为相应的必测科目成绩。

选测科目各科满分为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分为A+ 、A 、B+、B、C、D六个等级。其中:A+ 为前5%(含5%),A为5%~20%(含20%),B+ 为20%~30%(含30%),B为30%~50%(含50%),C为50%~90%(含90%),D为90%以后。

必测科目各科满分为100分,按考生得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中:A为100分~90分,B为89分~75分,C为74分~60分,D为59分及其以下。

技术科目分为合格、不合格,不合格视为D级。

3.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