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朗读范例6篇

雨巷朗读

雨巷朗读范文1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在上册认知的基础上立足欣赏,从人性之美、科学之美、小说欣赏、散文欣赏、诗歌和戏剧欣赏、古诗文欣赏等方面安排学习重点。

《雨巷》是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现代诗二首的第二首。本单元阅读和欣赏部分的重点是诗歌与戏剧的欣赏。欣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

《雨巷》是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深沉、优美的旋律,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以及诗人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彷徨感。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是职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现代诗歌,但并不擅长深入系统地分析诗歌中意象、意境和象征,把握现代抒情诗的主题。国商专业学生好动、思维敏捷、乐于表现,交往能力较强,专业课以英语和HND课程为主,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养成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组内合作、组间交互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欣赏《雨巷》时,会受制于时代背景等诸因素,理解并不一定到位,但通过朗读欣赏,他们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诗言志,歌咏言”。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品味诗歌情感的钥匙。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意象、意境,学习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主题,提高欣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朗读,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和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主题的多义性。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一)教学方法

朗读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感受诗歌抒发的复杂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法。预习阶段:个人朗读录音,组内和班内推优;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揣摩意象阶段:小组按要求填写意象分析表格,各组分别汇报相关资料,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分享学习资源;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象征意义,完成表格。

教学环境:可联网的多媒体教室。

四、学生学习过程设计(共一课时)

教师课前准备:制定朗读评价标准和小组学习评价表格;布置小组各自任务和上交时间,检查、整合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布置并检查测试题

学生课前准备:朗读录音上传,记入小组成绩;完成测试题上传;小组为单位按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课堂3分钟发言。

(一)导入:品韵律

课前播放全班推优学生录音,听朗读录音,进入课堂学习,感受诗歌韵律。

(二)感知:赏画面

学生归纳《雨巷》的内容; 说出本诗感情基调;齐读出惆怅的情绪,音频配乐渲染气氛。

(三)揣摩:析意象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找出《雨巷》当中带有惆怅、忧郁情绪的意象。

2.着重选取其中三个意象――姑娘、雨巷、“我”――分析。按要求,小组填写电子表格提交。

3.体会意境。①学生说说:走在这样的雨巷中感受到的氛围;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以及呈现的画面感觉。③女生朗读,体会朦胧凄美的意境。

4.小组讨论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丁香姑娘”、“雨巷”和“我”的象征意义,小组完成表格3上传。

(四)总结:评特点

1.理解主题的多义性,个人投票并说说理由上传。课前朗读录音推优者当堂配乐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点评朗读。

2.回忆感受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本诗表现手法中西结合的特点。

3. 总结本课中鉴赏诗歌方法。

(五)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搜集并整理《我爱这土地》的相关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介绍、意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主题。独立完成,书面形式上传,200-300字。

板书

雨巷

戴望舒

“雨巷”

意境:朦胧凄美

“姑娘”“我”

意象 象征 主题

(多义性) (多角度)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说明

1.图片形式,展示丁香,江南雨巷等,增加视角直观了解和体会。

2.音频形式,朗读录音,背景音乐。既可以随时听,反复听,又可以课堂上节选听,便于大家分享。单独的配乐,便于学生随堂朗读。

3.视频MV短片,学生可以下载自己满意的短片,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大家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

雨巷朗读范文2

关键词:美在课堂 润在心灵 教育教学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在美的感情的召唤下,才能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只有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美好的情感的前提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有可能“提高到宇宙的思想,并了解自然和一切现象的总体。(别林斯基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将学生的求知寓于求美之中,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陶醉在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中,并在这种审美体验中逐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那么在语文教学时,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将学生的求知过程寓于学生的求美过程之中,让语文教育“美在课

堂,润在心灵”呢?

一、美美地读,让美的语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美美地读,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受、对课文的感情基调有了准确把握之后,对课文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阅读方法。这种美读需要教师精选与课文内容、课文感情基调或者课文风格基本一致的音乐作品或者配乐朗诵音画视频等为辅助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把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等声情并茂地传递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从而引导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进入与作者神相遇、气相通、心相投、情相融之审美境界,让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耳醉其音,目酔其画,心醉其情。

比如,我在教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现代诗歌《雨巷》时,就是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在美读中体味《雨巷》中浓浓的抒情意味和浓浓的朦胧意味等美学特质的。课前,我在网络中精心挑选了配乐音画朗诵视频《雨巷》,课堂导入后,我首先让同学们美美地享受了一遍深沉、哀婉的《雨巷》朗诵听觉盛宴,然后再次播放这个音画视频,让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和朗诵的节奏有表情地反复诵读《雨巷》,让同学们在这美美的诵读中再现《雨巷》中狭窄、阴沉、幽深的江南雨巷情景,以及雨巷中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美丽而又朦胧的雨巷姑娘的艺术形象,体味《雨巷》中所表现出来的朦胧而又幽深的美学特质,体味作者在《雨巷》中塑造的在江南幽深、狭窄的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的心境,继之与作者在《雨巷》中表现出来的既迷惘感伤又怀有无限期待之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美美地品,让美的意境滋润学生的心灵

美美地品,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充分把握文本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重点段落等进行深层次的品味、多维度的探究、多视角的质疑、多方位的赏析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产生更深层次的鉴赏欲望,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文本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比如,我在教学的名篇《沁园春·长沙》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曾经学过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诸如元代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等咏秋诗后,总结归纳这些咏秋诗的共同特点——浓浓的、无法排遣的悲秋情结,然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咏秋诗《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的明显区别。不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回答说道:“的咏秋诗《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沁园春·长沙》中不仅没有表现出传统咏秋诗中的悲秋情结,反而将湘江橘子洲头的秋景描绘得十分壮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首词中,我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咏秋诗中郁闷、低沉、哀婉的悲秋情结的感染,反而欣赏到了为我们精心描绘的南国秋天的美丽画卷。”赞赏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之余,我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的《沁园春·长沙》与传统咏秋诗为什么会有上述不同?几分钟后,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道:“这是年轻时就洋溢着的革命热情和喷薄欲出的革命豪情所致,这是崇高、旷达、完美的人格魅力所致,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与伟大抱负所致。”这位男生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我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三、美美地再创作,让想象之美滋润学生的心灵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意境、形象等“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意义“空白”等进行合情合理的、充分的演绎——再创作,从而把文本中承载的隐性的悦目的形美、悦耳的音美、醉心的意美等美学成分充分解读出来,并引导学生在这种全面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高层次的再创作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笔者在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时,就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意义“留白”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对之进行合情合理的、充分的演绎,并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品鉴文章中的“我”与老王的人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后,说:“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文章中是否有多处意义‘留白’。如果有,请试举一处加以演绎。”不一会儿,一位女生举手回答道:“文章中在作者与老王最后一次见面到作者得知老王死讯的这个部分是留白。这期间,作者与病入膏肓的老王已有十多天没有见面,对于老王在年老病重濒临死亡期间的艰难、孤独、痛苦等生活处境进行了留白,目的是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我说:“请同学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这段意义‘空白’合情合理地、充分地演绎出来,好吗?”不一会儿,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道:“那天,老王从杨绛家里出来后,一边巍颤颤地往家里走一边自言自语道:‘杨大作家啊杨大作家,你也太过体贴我了。多年来,承蒙你的照顾,我才有口热汤喝有碗热饭吃。现在,我是将要死的人了,你还要把这些钱硬塞到我的手里干嘛?’”他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我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此同时,又一位男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演绎道:“从杨绛家里出来后,老王十分艰难地回到了家里。他艰难地爬上那张睡了几十年的破旧木床,在病痛的折磨中喃喃自语道:‘今生今世遇到杨大作家这样的好人,我也不算枉活了一辈子。……唉,遗憾的是,杨大作家不明白我这样一个临死者的知恩图报之心……唉,杨大作家,这些年你照顾我还少吗?’”顿时,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就是笔者对“美在课堂,润在心灵”的具体诠释。

参考文献

[1]谢书明,“美读”训练与语文能力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雨巷朗读范文3

一、故事引导。阅读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的故事,在故事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就能不知不觉地走进诗的艺术境界和情感体验中去。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可以通过了解同志当时的处境,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场景渲染。用精练、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呈现立体画面。有条件的还可以借助图片、多媒体中直观可感的形象或画面创设出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为欣赏诗歌营造良好的情境。如学习《雨巷》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图像和朗诵带,从而体会雨巷的阴暗狭长、诗人的忧伤迷茫、朦胧凄迷的诗意等。

三、相关链接。阅读与此诗相关的评论,如学习《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会诗人的开阔胸襟、雄伟抱负、自信态度、豪放情怀,可链接《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和《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相关内容。这样可以让记忆中的诗境即刻再现,能立刻理解诗意和情感。

四、背景烘托。阅读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做到知人论世,从而营造出理解诗歌特有的环境氛围。如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可阅读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了解诗人的满腔热情和写作风格。

五、诵读陶冶。诵读是学习诗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时要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停顿、语气、语调、语速,在反复的诵读中营造情感氛围,在反复的诵读中不断地与诗人对话、交流,进而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的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会让自己迅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随着朗读情感的变化,与作者或诗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如《雨巷》一诗,通过反复朗读,就可以在轻缓的节奏中营造出忧郁、迷茫的意境,在忧郁迷茫的氛围中看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感受到了诗人心中的哀怨和彷徨。

雨巷朗读范文4

一、以吟诵形式感知作品价值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科,不是只用心和眼来学习,在心和眼之外,还要运用好口和耳才好。”吟诵就是充分调动心、口、耳、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思想的领悟体会,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高中语文体验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获得直接情感体验,从朗读中感悟人生价值,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价值观。例如在戴望舒的著名诗歌《雨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有感情细细地朗读品味,结合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吟诵中可以感受到《雨巷》较强的音乐感以及作者对“丁香一般结着愁怨姑娘”的向往和期盼,从《雨巷》舒缓的节奏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忧伤寂寥的心境。再如,在对郭沫若诗歌《凤凰涅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听朗诵的范读,学生从激情洋溢的朗读中体会作者澎湃的心境和燃烧的激情。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诵,让学生们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体验型课堂模式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吟诵作品,从吟诵中感悟作者的思想,体会作品的内在价值。

二、以游戏形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对文本的鉴赏学习是重点,极少采取游戏这种教学模式。但是游戏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辅以游戏,是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生活世界看作一种课程资源,是挖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在高中语文体验型课堂教学中,多多开展游戏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活动课时开展活动游戏,让学生们纷纷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实现了吗?然后将纸条打乱,随意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大家看看彼此的梦想,并为他人的梦想出谋划策或者是写下鼓励的话语。在这样的游戏环节中,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更加理解彼此,也增进了他们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以表演形式体验作品情感

在高中语文体验型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用表演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学生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肆意涂抹、勾画、生发中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选择,要创设好想象和联想的发生点。高中语文课本上有很多经典的戏剧和小说,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因此,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表演形式教学,在这样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能从亲身经历中感悟作品和人物,从而升华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作品《雷雨》中,采用表演形式教学可以说是体会人物感情、琢磨人物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们观看《雷雨》话剧,让学生们回顾故事内容,然后再隐去影片声音,让学生们为剧中人物配音。也可以让几位同学现场表演剧中的精彩片段,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效率也是事半功倍的。

雨巷朗读范文5

一、语文教师的备课过程就相当于编剧的工作

编剧是剧本和文字撰稿的创作者,主要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完成节目的整体设计,既可原创故事,也可对已有的故事进行改编。编剧具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经广泛、深入研究,能把一定内容以剧本或稿本形式表现出来,并掌握电视特性及创作规律,善于运用视听造型来表达。编剧和导演一起研究剧本,做出修改,使其更加适合影视表现。如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要使课堂对话顺利进行的话,就必须像编剧一样对教材的文本进行一次“编排”――课堂教学对话设计。这个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必须创设对话情境,更重要的是必须完成教学的目标。这些要求,哪一样不需要教师具备像编剧一样的素质,或者说要求更高?因此,教师的每一次备课,特别是课堂对话的备课,就是要“创作出故事、台词,主戏以及过场戏,突出故事中心,塑造人物性格”,让学生与教师能很快地“入戏”。

例如:笔者在上《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在加深对词境及思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到:如果在开头选择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开头,可谓词境相同,内容相似。果然,在上课过程中,效果非常好。那浑厚的男中音,那激荡深沉的旋律,那滚滚的江水,那一一闪过的英雄人物,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词境,课堂对话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二、语文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师的导演身份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作为影视创作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者,导演组织和团结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众人的创造性劳动融为一体。作为教师,我们自己已经写好了“剧本”,接着就是排演,即怎样驾驭课堂的问题了。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演员,我们的课堂对话怎样开启?师生怎样互动?课堂气氛怎样调动?生成教学怎样开与收?这些环节和过程,完全不亚于一场导演活动,这都需要语文教师有极高的整体驾驭能力。

例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就让文笔较好的两个同学将写景的每一节诗改写为散文段,再交流评价;让两个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诵本诗,并互相评价纠正;让两个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的学生分析重点诗句,同学们集体评价。从教学效果来看,完全达到了文学作品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成就了教师演员的身份

演员,是指专职演出,或在表演艺术中扮演某个角色的人物。演员和生活中的人一样,都具有能体现出自己的经历、身份、教养以至某些性格特征等个性因素的气质。作为对生活中的人的艺术概括的戏剧人物形象,应该由演员创造出来。教师在课堂对话中的角色定位,其实是教师才情气质、德能素质的重要体现,是课堂大舞台的重要角色。他有时是主角,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有时是配角,退后让学生尽情展示才情,绽放思想的光芒。

如:在教学《雨巷》时,笔者来到学生中间,先配上感伤而舒缓的小提琴曲、与学生一道舒缓而动情地朗诵《雨巷》;在探究本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时,列举了诗中的意象,让学生一起探讨丁香姑娘、雨巷等意象的特点,再共同探究本诗的主题;在结束处,笔者还安排朗诵,师生分男女诵读诠释《雨巷》一诗。师生同堂,师生一体,其乐融融,收获多多。

或许,语文教师这三位一体的身份定位有点做“秀”,但一一对照他们的职能与技能要求,倒有惊人的相似。其实,不单单是语文教师有这三位一体的身份,其他科任教师也需要这样的素质。但鉴于语文教学显著的人文性与情境性,在新课改师生互动的要求下,语文教师更适合这种三位一体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汪昌华.教学中个体差异性平等的内涵及实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2]姜智慧.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多元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3]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4]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

雨巷朗读范文6

    一、重拾朗诵

    在现代诗歌散文及古诗文教学中,朗诵或背诵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来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之前笔者就教于内地一农村中学,由于条件限制,音像资料在语文课堂很少派上用场,我要么自己朗诵、背诵示范,要么会让朗诵优秀的同学朗诵,都能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时,由于学校现代化设施较为完善,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被广大师生普遍运用到课堂上。也许是出于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迷信吧,在近半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而摒弃了自己原来擅长的传统手段。

    记得广东实验中学那次青年老师语文汇报课,我的课题是戴望舒的《雨巷》,我在课堂上先是用多媒体播放了濮存昕的朗诵音像资料《雨巷》,接着就进入了讲解与互动环节,最后又播放了一遍《雨巷》收尾。这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师生好像都没有进入文本,都与诗歌《雨巷》隔着长长的距离,当然也谈不上对诗歌情感的深入体验,整个课堂冷冰冰的。

    我很是苦闷。这时备课组的老师们都来安慰我,帮助我。备课长范筠桦老师对我说:“你不是很喜欢朗诵么?为什么不在课堂上示范朗诵一下,再把学生带入朗诵中去?这样吧,按我的建议,第二天到我的班上试试。”晚上,老师们一起来帮我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细节。

    第二天,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投影投射出一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在雨巷彳亍。简洁地导入课堂后,在忧郁的背景音乐中,我当堂给同学们背诵了《雨巷》,舒缓的节奏、投入的情感、流畅的背诵,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接着,我介绍了自己在背诵过程中对诗歌的体验与理解,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接下来同学们在朗诵后也谈谈自己的体验,一起来探讨老师提出的困惑。同学们在几遍的自由朗诵后,踊跃地交流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对诗人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老师建议大家再朗诵几遍,争取把《雨巷》背诵下来。有几位同学也动情地把《雨巷》背了下来,课堂掌声雷动。这堂课我不仅见到了撑油纸伞的姑娘,见到了诗人,也见到了师生碰撞产生的心灵火花,体验到了课堂独有的意境美。

    这堂课让我认识到,多媒体播放的名家朗诵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资料而已,它是不能取代师生的亲身体验的。当老师学生亲身朗诵背诵时,就有一个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过程,它迅速地调动了师生的情感体验,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而多媒体此时是不能越俎代庖的。我以后就给自己定了个规定:一定要重拾示读,凡是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我也一定要能背下来并在课堂上背诵示范;凡是优美的诗文,一定要在课堂上让师生充分地朗诵。并且,在师生朗诵时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师生对课文交流与理解地逐步深入,适时地间隔反复朗诵,使朗诵推动课堂的进程,提升课堂的语文韵味。

    当我与学生动情地唱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李煜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勃《滕王阁序》、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时,不但自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学生也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深深被课堂的气氛感染。我想,能够较好地把握朗诵、背诵,也是一个语文老师的魅力所在。

    二、重拾板书

    笔者初到广东实验中学执教语文时,发现教学处评教项目中有一条就是该老师能不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及课件进行教学。为此,我花了不少精力做课件,力求把教学内容都呈现在PPT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就着课件为依托展开。课堂上,每到老师讲解或下结论的时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请同学们看投影,PPT有详细的呈现”。老师静默地等着同学们看投影。整堂课下来,我没有写过板书,也很少有同学在课堂上做笔记。我老想着展示课件,同学们也老是盯着投影看结果,课堂讨论交流冷淡,总感觉老师与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了。

    带着困惑,我有幸能够去聆听老省实语文教师的课。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听课学习,我发现这些老教师的语文课有不少共性:老师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课堂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虽然投影及PPT也用,但一般只是在需要呈现辅助教学的资料时才使用。师生们的课堂讨论积极而热烈。学生的见地不凡,富于个性;老师的点拨巧妙风趣,发人深省;形成的结论被老师写在黑板上,粉笔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上品。老师的板书干净利落地呈现着课堂的思路和重难点,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得积极而简练。经过这些老教师的进一步点拨,我也开始重视板书,重拾板书,苦练粉笔字,终于走出了被课件牵制的困境。

    我这里想以自己2007-2008学年的一堂经验交流课为例来谈谈重拾板书后的收获。我的课题是古诗文《离骚》,这堂课课前曾受到老教师的点拨。我首先通过PPT呈现课文的背景,然后是深情地背诵,再简洁地导入到课堂的核心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本围绕着“路修远”和“吾求索”展开,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并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找到的诗句写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此时,我已经把“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分左右各一句写在黑板上。经过师生们积极的讨论发言,找到的诗句被大家推荐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工整地写在了黑板相应的位置。师生优美的板书一目了然地呈现了整堂课的生成过程。我发现学生的课堂笔记绝大部分也做得工工整整。

    课后佛山一位教研员评价这堂课为:整个的课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一种充实的被提升的感觉。该老师并没因为有投影而废弃板书,相反却牢牢地把握利用板书阵地展开教学,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

    那一天,我在自己的教学日记中写道:其实板书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简洁的板书、优美的粉笔字,不但能把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和重难点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而且颇能体现书法的魅力,展示语文老师的个人才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一点是,板书的过程是语文课堂生成的过程,是师生课堂交流碰撞的结晶,它充分彰显了语文课堂的生命力。课堂有了板书,学生课堂做笔记就有了依据和保障。所以,板书是师生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前,自己依赖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板书逐渐变得简单粗糙,甚至淡出了自己的语文课堂。由于PPT复制方便,不少学生更多地依赖课件,连课堂笔记也懒得做了。通过投影及课件展开语文教学尽管给自己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不可否认对语文课堂教学造成了负面影响。语文课堂师生不板书,不做笔记,过多的机械操作必然削弱语文课堂的生命生成过程,语文老师将丧失展示个人才情的板书阵地,学生也将失去提高笔记能力的机会,降低掌握课堂内容的效果,语文课堂的魅力也将大大受损。

    板书在备课时就需要精心的设计:在黑板上,课堂的每个主要环节,要提纲式的简洁地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而师生在课堂要交流的核心问题,在黑板上要醒目地呈现出来。最后,师生就核心问题交流的观点与结论则有条理地写在核心问题的下方。这样有利于巩固课堂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做笔记也更容易。另外,对于要强调的重难点,采用红色粉笔写出或做标志,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重难点的把握。板书不是越多越好,把关键词找准,简洁明了地把课堂内容呈现出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