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范例6篇

获得教养的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营养;知识;态度;卫生教育

在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P75的课外活动的第2项,2.“饮食与运动”要求学生利用表中提供的数据,分析、讨论下面的问题。由于在所讨论的问题中涉及到食物、能量与青少年的肥胖症及饮食、运动的关系,我们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该课外活动内容时,对于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从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青少年的肥胖症及饮食、运动的关系,有利于发现我校中学生的饮食规律及营养现状,并且可以发现学生的不良饮食习惯,给予相应营养教育,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合理膳食,从而提升我校在校生的体质。

营养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且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鼓励和帮助人们传播营养知识,树立增进营养的意识,促使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自愿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饮食方式,以促进和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补充各种优质营养素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中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和营养素的严重不平衡[1]。为此,我们于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期间对安徽淮南某中学152名学生进行了为期12周的营养健康教育和问卷调查,旨在探索在普通中学开展营养教育的合理有效方式,合理指导学生合理膳食,提高我校在校中学生的体质。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安徽淮南某中学学生152名进行干预调查,其中男生83名,女生69名;平均年龄为1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表的设计

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需求诊断以及预调查分析结果,以选择题的形式自行设计调查表[2],内容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

1.2.2 现场调查

由淮南某高校医学系营养相关专业老师带实习生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问卷进行调查,采取现场发放、现场指导填写、现场收回调查表的形式,发出问卷163份,获得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93.3%。问卷调查后,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讲座,每周100min,共12周,再进行第2次形式相同、内容相同的无记名问卷调查。

1.3 资料处理和分析

数据经核对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获取途径在干预前后变化

通过调查可知:干预前中学生获取营养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网络、电视广告、广播、报纸杂志等,几乎没有通过学校的教育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据相关走访目前淮南相关中学并没有开设相关营养教育的课程。干预前获取营养知识途径按比例高低前三位依次为:网络、电视、报刊书籍;干预后学生营养知识获取途径前三位依次为学校、网络、报刊书籍,由此说明学校进行营养教育是中学生获取营养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本校对宣传营养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2 营养知识认知干预前后变化

本调查先在本学校做基线调查,由淮南某高校相关营养学教师持续12周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每周100min营养教育。干预前学生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知晓率比较低,进行为期12周的营养知识专题教育后,学生对相关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2.3 学生营养及饮食态度干预前后

从表1可知,在营养教育前学生比较偏食油炸食品。在营养教育后,学生对部分不良饮食习惯有所改善,坚持每天吃早餐、喝牛奶的学生有所增加,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开设营养学课程非常有必要。

表1 营养教育干预前后营养及饮食态度比较(%)

3 讨论

3.1 营养知识获取途径

从中学生营养知识的获取途径调查结果来看,干预前主要通过网络、电视节目、报纸等渠道获得营养知识,上述途径为当今社会覆盖范围较广的媒体途径,干预后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营养知识,说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3.2 营养知识、食物认知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该校学生对一般营养知识掌握尚可,但对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等观念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则知道较少。通过为期12周的营养讲座使学生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学生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期,掌握适度的营养知识对其生长发育有较大帮助。

3.3 营养、饮食态度

从本次调查中可知,该校中学生还是存在较多不良的饮食习惯, 这与营养知识的掌握及淮南地方饮食习惯有一定相关性。如干预前该校学生对油炸食品的摄入率较高和当地早餐习惯吃油条、糖糕等食物有关。当然从本次调查中也可以看见在干预后高达98.7%的学生愿意获取相关营养知识,但是愿意获取营养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相应的健康饮食习惯,所以从获取营养知识到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一个漫长过程。该地中学可以考虑结合物理课程教学长期的适度开展相关营养知识教育。

【参考文献】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97

1 “双师型”教师研究现状

进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首先应该界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概念,进而分析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其次通过调查国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探究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借助于行政政策的实施,最终以评价指标形势判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国外虽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名词,但对职业教师的要求与国内“双师型”教师的提法类似,如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这类教师先到企业工作,然后转到教师岗位上;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同样也适用于德国职业师资的培养;丹麦的“双师型”教师是先具有5年以上专业技能,再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考核后,才能上岗;美国则要求其“双师型”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并且具有相关领域1至2年的工作经验中的优秀者才能获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我国最早提出“双师型”概念的是王义澄于1990年发表的《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多,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在国内常见有如下几种学说:(1)“双证”说;(2)“双能”说;(3)“双职称”说;(4)“叠加”说;(5)“双层次”说;(6)“特定情况”说。而针对“双师型”的界定,国内较多采用的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所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概念。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相关研究,目前集中在:(1)校企合作模式;(2)高校办产业模式;(3)以科技项目带动模式;(4)考取职业证书模式;(5)参加技能大赛模式;(6)参加培训班模式;(7)青年导师制模式。显然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的研究更多的还是解决从高校到高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还有部分学者提出引进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兼职队伍的模式。

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效果评价目前研究的文献内容较少,阮悦芳提出“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方法包括:课堂与实训督导、自我导向的教师发展、行动研究以及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坚定性评价为辅的教师督导评价型模式。针对建设效果评价仍然缺少实质性的指标体系。

2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双师型”教师

2.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

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和标准是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争论最多的内容之一,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研究和实施主要来自于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和学者三个层面。

2.1.1 行政部门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的认定主要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行政管理,教育部于2008年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方案以及2014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分别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对比教育部两个版本的“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可以发现,“双师型”教师可以是多证书(教师资格证、职称证、职业资格证)、也可以是证书+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还可以是证书+应用技术研究。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试行)》,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和认定条件做了具体解释,文件提出“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大体分类参照了教育部颁发的两个文件要求,从操作层面上进行更为具体的要求。

2.1.2 高校

高校作为一线教育实施部门,在国家大力推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认定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如沈阳大学就将教育部所提到的三条具体到8条,其中第7条为省、市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证书。另外还有很多高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大体都是从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2.1.3 学者

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呈现多种不同学说,唐林伟等(2005)将众多学者的研究学说归结为六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有总结为“一全”、“二师”、“三能”、“四证”,较好的概括了目前学者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黄斌、毛青松(2006)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工科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性,分别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对应的职业标准。

2.2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

2.2.1 基本要求

无论是何种应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双师型”教师,而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是需要“双师型”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满足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双师型”资质,即有理论水平同时专业技能突出,能够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2.2.2 附加要求

针对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而对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而言,毕业后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上,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行业、产业的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有自己的语言,如果能够打造一支能够利用“双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则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则效果更佳;另外,针对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等领域应该要有更高的要求。

3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3.1 认定标准缺失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同时高职和本科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还未统一,相比较于标准,内涵解释的操作性就有所欠缺,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还未统一,虽然部分高校和部分省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制定了一定的标准,但并未得到全面推广,认定标准的缺失,导致“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程缓慢,建设效果欠佳。

3.2 培养途径不畅

根据教育部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首先要获得讲师资格,同时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五年内两年以上的一线工作经历,或五年主持或参与两项应用研究,因此在实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最快途径就是考取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但这种培养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容易产生“买证”的现象;第二,容易产生与专业不符的职业资格证书现象。针对一线工作经历是最有效的双师型培养途径,通常可以让教师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进行培养,但时间较长,且由于教师本身不属于企业的职工,因此企业接受度存在较大的疑问,相关部门在认定时限上也存在较大的困难。走应用技术研究这一途径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比如项目来源少,另外在内涵解释上说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这一解释也很难实现良好的考评。

3.3 激励措施欠佳

目前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激励措施欠佳,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下企业挂职锻炼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具体体现在往往制度上都写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资质,而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包括在制度上、职称评定上以及物质上的保障,因此教师对于获取“双师型”教师资质的积极性不高。

3.4 考核制度缺乏

考核制度缺乏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缺乏,这也是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二,针对获取到“双师型”教师资质的教师后续考核缺乏,教师在获取到“双师型”教师之后,往往后续没有考核措施,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推进,行业、企业都在不断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很少有部分和单位进行考核。

4 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由于地区不同、学校类型、层次不同,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高校而言,当前国内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最为权威的还是教育部相关文件,但是通过文件可以看出,针对高职高专和本科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上也存在着不同,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内涵难以完全统一,其二,内涵与时俱进。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关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几点思考如下五点。

4.1 以教育部“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为纲,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

教育部相关文件往往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指挥棒,需要指出的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对本科和高职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存在着不同,因此根据高校层次,选择不同标准,在学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不同,同时在内涵解释上可以将技能竞赛获奖、课程开发等内容纳入进来。

4.2 以政策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层面上来讲,还需要政府、高校从政策层面上进行引导,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只有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才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从而实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4.3 以职业证书考试为途径,快速推进“双师型”教师规模

考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最为快捷的方式,但在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过程中,严格根据教师的任教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审查,确保所获证书与所授专业具有一致性。

4.4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教师下企业,进行产学研活动或顶岗实习,做好教师下企业的制度建设,确保真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反哺课堂。

4.5 以考核激励为抓手,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财力和人事制度,通过考核和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丹阳.“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辨析和培训策略初探[J].职教论坛,2011,(1):64-66.

[2]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30-33.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多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往往跟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质量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而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

教师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学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地假设推理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对于这一关键环节,有些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急于得出结论,用自己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一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培养 学生 学习能力 途径

阜新市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并在全市推广实践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标,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教是为了不教”的含义,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提出来的观点,他曾说过:“学生自己能读则不教,学生自己能写则不教”,这与今日提倡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颇具异曲同工之妙。仔细分析,叶老所言之意,并非要教师不作为,不再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而是将大包大揽变为有选择的教,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自己感悟、体验和获得的机会,教师则作为一名指引者,负责答疑解惑,进行点拨引导,从而实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立能力的目的。

既然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此重要,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从哪些途径入手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取得的效果会更显著。

众所周知,人类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能力作为人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选的途径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知识传承、技能习得、情感体验的主渠道,理所当然也成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渠道。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条大河,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这条河上的一条小船,教师就是船上的艄公。艄公怎样驾驭这条小船,才不会跟其它的诸如知识、技能、情感等承载教学任务的“船”冲突呢?

一、结合学习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与新课改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提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获得情感体验。那么结合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轻易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一些学习内容可能需要通过简单实践观察来证实,这时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学习能力亦得到提高,如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对一些操作的结果产生争议,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动手操作,并观察实践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时不仅平息了争议,也让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学习经验,进而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些学科的性质本身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学习内容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教师讲解又不是很直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探究,来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实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如科学实验中有一些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生对合作学习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以外,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课文、课堂或课后作业时,也能得到学习能力的锻炼。如学生预习语文课文时,可能对一些词汇不够了解,可以提示学生通过网络或查词典来解决,这样学生就得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时,可以通过自由组合,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素养 途径

前言:语文学科是小学生时期的重点学科,既是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科,同时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工具[1]。语文素养被定义为以语文能力做为核心要素的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素养,该素养涵盖广泛,包括口头与书面语言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科的习得方式和方法,整体人文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等[2]。基于语文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意义,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者都应从实践中不断探索,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语文学科的正确学习方法,真正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1、多方面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重在细节

1.1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抓住教育重点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要注重授课时对课程重点的把握。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获得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是不可能通过少数几篇课文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逐步的积累,由外而内,循序渐进地完成其内化过程。因而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授课者,必须擅于把握课程重点,能够敏锐地在一个课文单元中发掘出重点课文,在重点课文中凝练出重点写作技艺和重点词语、句式、段落,并针对以上重点进行深入讲解,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从根本上夯实小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和能力。

1.2擅于通过合适的课文,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的课标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的丰富有利于促使小学生对课文字面之下的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理解。教师的任务在于,发现并利用一切可能激发小学生想象力的机会,引导他们发散性地思考而非囿于文字的表面。如我在执教人教版第四册中的《画风》一文时,就有效地运用了读课文,解悟文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式,获得了良好效果。

1.3勇于创新教学形式,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

小学生的思维尚无定式,课堂上集中精力的时间有限,因而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教学形式,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结合讨论、视频影像、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语文学习中。如我在教授《黄果树瀑布》一文时,首先组织学生们观看黄果树风景宣传片,动态的画面和优美音乐的声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使他们得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美景。然后让学生们先行分组讨论,然后集体合作,互相补充说明他们对作者景物描写写作技巧的领悟。最后,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诵课文,去领略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美妙体验,就这样,一堂45分钟的课节奏紧凑,衔接自然地完成了,学生在整个课时中始终精力集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于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兴趣为激励小学生进入高效学习状态的最佳引导者,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多方面证实。学习兴趣的存在,能够使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切实的愉悦感,而对学习无兴趣感的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奈地疲沓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差也是可想而知的。故而,做为一名小学教员,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两种主要的兴趣激发手段,现简介如下。

2.1通过类型各异的比赛来激发兴趣。

如开展错别字修改比赛,主题作文比赛,配乐诗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比赛时鼓励学生根据比赛内容结合多种表现形式为自己博得加分,如诗朗诵可搭配背景音乐烘托情感,错别字修改由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来给对方出题,成语接龙配以书法表演等等,使学生兴致高昂地参加比赛,并在比赛中获益。

2.2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宜的教授方法。

注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掌控其个体学习特征,选择适合其接受能力的教授方法。如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无学习兴趣,成绩不佳的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该生喜欢在课间给同学们讲述他刚看过的大片,且能讲得绘声绘色,十分有感染力,我抓住他的这个特点,鼓励他在晨读课上为大家进行人物语言模拟表演,并引导他不要止于简单的对他人的模仿,而是要选择合适的读物,多琢磨,发掘出自己在语言方面的特色。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他逐渐爱上了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发展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3、着眼于整体素养的开发,开拓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关于语文素养实践认知活动的开发,目前已有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我在此仅简单介绍几种自己使用过且效果颇佳的活动类型。①经典课文的编演活动。我曾组织学生编演过《九色鹿》一文,让学生演员细心揣摩,如何将角色的语言特色和性格特征加以糅合,让学生观众评价演员的表演水平,如此一来,表演者用心推敲,观看者细心琢磨,学习过程开心愉悦,好的效果不言而喻。②全班范围的演讲比赛。有些学生羞于在众人面前开口,我开展全员性质的演讲比赛,促使每个学生都必须开口,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方面很有效果。③安排小学生开展手抄小报实践活动。所有的小报均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书面写作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小学时期是对一个人文字理解和操控能力等语文素养培养的最初且最为关键的时期,因而我们做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科学高效的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式,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地发掘和尝试,持续地进行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优化,开发小学生的思维空间,勇于实施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从多方面强化小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文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沙艳霞.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1):20.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高职图书馆

信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用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宗旨的教育,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素养决定一个人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而我们所说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需具备从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了解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构建问题并制定检索策略,识别潜在的信息源及检索信息源,并能对信息进行评价;能依据实际应用对信息进行组织;能将新的信息整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最后推动事业的突破和创新。知识的创新和技术创新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素质已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我国在校学生信息能力不容乐观,毕业后较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在实施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时,高职图书馆必需把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一、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信息素质教育是2l世纪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信息意识培养、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能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传播中心,是信息的集散地,为高职的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择取意识和利用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成长,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第一,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l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获取、利用、加工、处理和传播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2l世纪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在信息社会里,谁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谁能快捷、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并正确利用创新信息,谁将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第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在2l世纪,我们所说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就是指具有高度的信息敏锐能力,能够通过有效的、多元化的渠道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高职图书馆必须把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任务列入工作日程。

第三,是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大学生的信息分析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加强大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正确获取、吸收的意识,而且能够在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途径

高职图书馆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有

(一)新生入馆教育

1.编写图书馆新生指南

以手册的形式编制《图书馆新生指南》,对图书馆的概况、资源、服务项目、自动化环境、各种规则等做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其附录可包含开馆时间、馆舍平面图、联系方式等常用信息,内容上最大限度贴近新生的实际需求。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制作“利用图书馆”初步多媒体课件光盘,帮助新生尽快学会使用图书馆。内容包括:图书馆简介、联机目录系统的使用、索书号的认识、在书库中找书、借还书、续借预约、查阅个人记录、文明读者要求以及如何获得帮助等。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3.网上新生专栏

在学校图书馆主页上开辟“新生专栏”,将各种利用图书馆的指南性资料集中发送到新读者的“桌面”。“新生专栏”的意义在于跨越了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它还使新生教育从一种短时间的突击性教育变为持续性教育,而且教育对象也从新生扩展为任何需要学习图书馆入门知识的读者。

4.参观馆舍

馆舍参观是新生教育的一个传统形式,为了让新生尽快地对图书馆布局有一个基本了解,新读者可在学习了图书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图书馆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增加对图书馆的亲切感。同时,新生可以了解书库、阅览室的位置及其馆藏情况、借阅方式等等。

(二)计算机和网络检索基本技能讲座

教授读者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操作技能。比如文字的处理、数据的处理,让他们学会常用的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还要教授读者如何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如常用的Google、百度及一些专业的门户网站的使用方法。

(三)馆藏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讲座

主要讲述和演示图书馆拥有的各种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检索和使用,让读者掌握各种数据库检索和使用的方法。如果电子阅览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话,最好选在电子阅览室进行,这样,每位读者都可以实践和练习,效果更佳。

(四)专业和专题数据库检索

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应专业数据库(如标准数据库等)的使用讲座,使读者获取专业知识更方便。

(五)邀请专家、名师、优秀学生担任主讲人,举办各种讲座

邀请企业或行业的知名人士或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使读者了解相关专业或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使读者对自己的专业或关心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邀请名师讲述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途径等;邀请教师作就业指导、心理指导方面的讲座;举办学生讲座或演讲活动,邀请或组织学生就某一学生群体关注的问题做演讲,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信息的分析、筛选、整合与利用

通过前面几个方面的讲座,一步一步地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检索是获取信息最方便的一种途径,而听取讲座、参与讲座是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一种途径。获取信息很容易,那么怎么样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整合。获取信息以后,又如何利用信息呢?对获得的同一种信息,读者的反应和想法却会多种多样。实际上,利用信息的过程就是启发读者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以信息的筛选、整合和利用是获取信息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读者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开展这方面的培训讲座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