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的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色龙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色龙的作者

变色龙的作者范文1

师:在《变色龙》这篇课文中,对它外形的描写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段落。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还记得我们研究过,作者为什么要分两次描写变色龙的外貌?这两次描写外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次是匆匆一瞥,描写的是一个大概印象;第二次是仔细端详,进行了细致描写。

师:我们班级中,也有一位同学注意到了这个写作的技巧,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模仿的?(评价一生习作)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详细描写变色龙外形的段落。作者是不是将变色龙所有的器官都进行了描写呢?(学生交流)

师:对,在观察动物外形时,重在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将你所看到的一样不落地描写出来。以这样的写作技巧,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作文片段。

(出示《泰迪狗》片段,指名一生读,相机进行点评)

评析:本节作文讲评课,三点印象至深:

1.研读习作,以写定教。对学生的作文研读,是讲评课最有力的起点。从一个个典型的片段可见,老师在阅读学生初稿时所花的功夫。他就像一位医生,先是号脉,诊断出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然后“以写定教”,对症下药。

变色龙的作者范文2

关键词:小说 细节 道具 效用 主题

文艺作品中的细节,是指细小的情节,即作品中的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与之相关的某些细微的事物。有人把细节比作“宝石”和“珍珠”。“宝石”和“珍珠”,一是细小,二是珍贵,三是闪闪发光,耀人眼目。这两个比喻,准确地表达了细节在小说中的巨大的艺术效用。

一种“道具”,比较平常,粗粗一看,视为闲笔,但细细琢磨,却发现不可视之等闲。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多次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所穿的大衣。开头一句就交代他“穿着新的军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标志。作者借“大衣”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可就在这时,猎狗咬人的事件发生了。奥楚蔑洛夫当即下令把狗弄死,叫狗主人罚款。也正在这时,人群里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立即引起反应,而且涉及到“大衣”:“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奥楚蔑洛夫要脱去“大衣”,是因为他听说是将军家的狗,猛吃一惊,吓得浑身燥热甚至冒汗。于是,他立即为狗辩解,并且反过来申斥受害者赫留金:“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当有人否认这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骂狗是“下贱坯子”,对赫留金受害表示绝不能不管,发狠要好好教训狗的主人。但又有人指出这是将军家的狗,奥楚蔑洛夫又记起了“大衣”:“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

奥楚蔑洛夫穿上“大衣”,是因为他吓得心战胆寒甚至浑身发抖。奥楚蔑洛夫的或热或冷,这件“大衣”的或脱或穿,准确而又形象地传达了他胆怯的心理、尴尬的情状,也辛辣地揭示了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卑劣行径。作者安排将军家的厨师的出现,好让奥楚蔑洛夫再变两次颜色。一次厨师否定是将军家的狗,于是“名贵的狗”在奥楚蔑洛夫口中又成了“野狗”,要人把它弄死;后一次厨师肯定狗是将军哥哥的,变色龙只好再变一次色。在恐吓了受害者赫留金之后,只得“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这里的“裹紧大衣”离开,与走狗的“夹着尾巴”逃跑,形态相似,实质相同。他在出尽洋相之后,自惭形秽,难免有点心虚。“大衣”紧裹的动作,活画出这种难以言传的心理。如果把市场的广场比做舞台,那么,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舞台上的丑角,穿在变色龙身上的“大衣”就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道具”。这一道具的反复运用,对于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表演,确实起到了增色添彩、推波助澜的作用。

契诃夫有一句名言:“写得简洁,也就是写得有才气。”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确实是惜墨如金的。可在《变色龙》中,他四次写到奥楚蔑洛夫的“大衣”,不惜笔墨。这一件平常的衣服,在小说中发挥了不平常的作用。细节虽小,不可小视。名家的小说,确实哪怕是一件普通的衣服,也不是随便给人物穿上的。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做工,几乎都是穿的“月白背心”。这除了表明她新寡、穿孝、命运的悲惨,还表现她贫寒、清苦、生活的艰难。至于孔乙己穿长衫,一是揭示了他的特殊身份:穿长衫与站着喝酒的矛盾,表明他不肯失其读书人的高贵身份,但又穷困潦倒,爬不上去,成了鲁镇上“唯一”与众不同的人。二是揭示了他的特殊秉性:长衫的又脏又破,说明他长期不洗不补,既穷又懒;长衫的不肯脱去,不仅惟恐失去身份,而且惟恐失去“理想”。穿长衫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毒害揭示得十分尖锐而又深刻。

小说中写一种细小的生物,一样微小的物品,似乎微不足道,但剖微言,析大义,却可以从中窥见大千世界,时代风云。《变色龙》中的一条小狗咬了人,这条狗,论其形体并不大,是一条小猎狗;论其形象并不美,脸尖尖的,背上有块黄斑;论其神情并不可爱,浑身发抖,含泪的眼睛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用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话说是“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但堂堂的警官几次发狠要“弄死它”,居然不敢下手,最后还是放走了它;几次大骂它和它的主人,又几次赞美它,讨好它的主人,为这条小狗,真可谓洋相出尽。契诃夫通过小狗咬人这一细小的情节,反映的却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重大的主题:沙皇统治者为了挽救他们行将灭亡的命运,一方面采用高压政策,一方面采用收买手段,给一些善于奉迎拍马的小丑加官进爵,因此见风转舵、趋炎附势之风大盛。奥楚蔑洛夫是这一时代的产儿,也是这时代的典型。

变色龙的作者范文3

一、活用插图理解文本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每篇课文都配有意境优美的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启发性以及趣味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课文插图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力,是语言文字形象直观的反映。插图提供静止的画面,课文对此进行细腻描述。插图和文本彼此之间可以进行逆向推演,可以由文而图,亦可由图而文。

1.了解写作对象

插图以它形象的画面展现文本内容,以此得以了解写作对象的特点。如《变色龙》一文的插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感受变色龙捕捉食物的迅速准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两幅插图的环境背景和变色龙的颜色是否有差异,还可感知变色龙随环境迅速变色的特点。

2.理解情节结构

利用插图可以明晰表达顺序,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如《云雀的心愿》插图突出线索结构,展示了云雀妈妈带小云雀来到不同地方看到的情景,“他们飞呀飞,飞到一片沙漠的上空……飞呀飞,飞到一条大河的上空……飞呀飞,飞回他们居住的那片森林……”依据三幅图画就此明白写作线索,为理清条理找到突破口,也学习了作者的构段方法。

二、巧用插图加强语文实践

1.以图设境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插图,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时利用插图创设情境,文中的爸爸、妈妈、托利亚都露天站在大雨如注的林中旷地,只有4岁的萨沙穿着雨衣,可他却认为“我不是最弱小的”。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思考被雨打过的蔷薇花的样子,想象雨衣是怎样传递到萨沙身上的,模拟他和妈妈有什么对话。这样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把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

2.以图品词

充分利用精彩的图画情境,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品析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如教学古诗《小儿垂钓》注意诗画结合,想象诗歌的意境,感悟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图中:孩子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没有马上回答路人打听道路的问话,而是远远地招手请路人再靠近一点他会轻声作答。这一瞬间的动作,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孩童天真专注却不失礼貌的神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潜心品析诗中“遥招手”的含义,并探究为什么不用“遥摇手”。

3.以图促悟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要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感悟,促进对内容和情感的体验。如《黄河的主人》这篇叙事性散文在精读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进入情境之中。利用学生已形成的阅读期待,认真体会描写羊皮筏子和黄河激流的句子,感悟羊皮筏子之险和黄河奔腾的气势。特别是在感悟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一主题时,可以凭借插图让学生对照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幅艄公机智勇敢,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受到强烈的感染,油然而生对艄公的敬意。

三、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走进文本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语文的综合性训练,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1.激趣导入阅读新课

教师可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疑问,有了问题学生就会迫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了。较好地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由此引入新课。看到《装满昆虫的衣袋》教材图画中的孩子法布尔,谁都会对他鼓囊囊的衣兜很好奇,究竟衣袋里装满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疑问。通过浏览课文,当学生知道是各色的石子和昆虫时,好奇心更强了,最后知道是这些昆虫引领法布尔走进昆虫的世界、科学的殿堂,学生才恍然大悟。这一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是艰苦的更是快乐的。

2.方便人物背景简介

利用插图来简介人物,人物的姓名不再是一个符号,生平简历不再是几个枯燥的概念。学生看着图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印象更加鲜明、深刻。《陶校长的演讲》编者匠心独运,在课题旁边的陶校长肖像穿着朴实、平易近人、正直热情。看着人物肖像水到渠成地介绍陶校长就是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原名文F,后改知行,又改行知。他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誓言,积极投身人民教育事业。学生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变色龙的作者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对于语文这样一门基础学科而言,阅读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通过阅读,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意思,从而对文章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用心体会;通过阅读,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激发等等。换句话说,阅读这一特殊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即便如此,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进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成绩的提升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

一、新课程标准给初中语文阅读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标准可以说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各学科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都非常了解和清楚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以及情感培养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效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之所以会特别重视阅读,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只有阅读能力提升了,语文成绩才能提升,因此教师往往就会特别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而这些技巧和方法就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更加理想的考试成绩。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这种传统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很难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通过语文阅读,最为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学习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如何有效指导和帮助学生去学会阅读。

事实上,伴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较以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教材的语文课本中增加了许多非常经典的、著名的作品,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信客》、《那树》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往往都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触动和感受;

第二,新栏目的增设,如“名著导读”等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而且“名著导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按由易到难的梯度安排,可以更加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的这些变化其实都是典型的素材,为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去体会、去领悟文章的内容,进而更好地去感受独特的作者经历,为获取人生的感悟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 对初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的探讨与分析

既然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呢?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情境教学法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往往就是指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去为学生创设某种具体的情境,以便让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中可以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例如,在阅读冰心的《谈生命》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那种激情与情感,教师可以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生命的感受是怎样的?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提出问题以后,给学生2-3分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进行交流与探讨。

2.感悟教学法

感悟教学法通常就是指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不仅仅要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完成内化。为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感悟。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最好的素材,文中有一段是关于离别时候父亲买橘子以及艰难翻越栏杆的情节描述,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一下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事情,是否也有父母为自己送东西的难忘的场景。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生活的引导,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情感,打开更加广阔的思路。许多散文教学都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一些原本无法准确表达或者展现的东西,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学生在阅读由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经典讽刺小说《变色龙》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变色龙,变色龙的本性是什么的话,恐怕很难真正形成有效的阅读,更别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了。

为此,针对学生的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大胆尝试情境教学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为学生展示一些变色龙的图片或者是视频,让学生首先清楚地了解变色龙的特性。之后,再让学生去读《变色龙》这篇文章,可能效果会更加理想,至少学生首先会简单地猜测出文章大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进而带着问题去阅读,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主人公那种趋炎附势、欺下瞒上、见风使舵的沙皇主义走狗的形象,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在上说明文和阅读复习课中,多媒体更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4.课外阅读激趣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仅仅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们可以通过“每天读篇好文章”、“课前三分钟演讲”、“小组阅读比赛”、“故事会”、“小组阅读交流”、“假期读名著”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最终达到“书读好”的目的,这样,不仅学习成绩提升了,语文综合素质也就提高了,学生一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必将受益终身。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为此,对于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一定要首先充分认识到阅读的这种积极效用,进而认真备课,不断创新,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去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尽快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老师也应该博学多识成为学生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变色龙的作者范文5

【关键词】把脉 语文课堂 活的学习

一、现状扫描:语文课堂背离教育初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呢,逐渐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传授,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课堂上,原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通红的小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只胆怯的小手和漠然的脸庞。即使偶尔可见,课堂表面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学得很“快乐”,但在“参与”和“表现”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普斯朗格也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教育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很明显,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背离了教育初心。

案例:

二年级的《学棋》,老师带领孩子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拜同一个师傅学棋,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他俩是怎么学的呢?请你好好读第二节。

生自读第二节。

师:请两名同学起来分别读两个学生不同表现的句子。

师:两个学生学棋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的。(接着这名学生又读了书上的两句话)

师:是的,他们两个学棋的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了神儿”。(师让学生在书上圈出这两个词儿)

师出示插图,接着又滔滔不绝地介绍什么叫专心致志,什么叫走了神儿。

最后老师总结:因为学棋的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节。

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位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以自己条分缕析、口若悬河的宣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他们的思维没有碰撞,智慧没有交融,课堂没有“对话”,没有“生长”……

二、分析把脉:寻觅“背离初心”之根

认真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症结:

1.“追求完美”的心态困住了自己的手脚

我们经常看到,尤其是公开课,当课上出现“意外”时,很多老师因为预设不充分,而手忙脚乱,无法收场。老师生怕拓展后收不回来,就按部就班地、稳妥地按照自己预设把自己的设计一个个快捷地呈现,课堂上不敢放慢脚步随意停留,因此课堂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每节课都是在挖“浅沟”,甚至是“枯井”。

2.应试教育的体制绑架了自己的课堂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有些语文老师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的歧途,语文教学呈现出“唯技术化”倾向,语文课堂成了传授技能的学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传授应试的技巧,而缺少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忽视文本传达的情感。教师掌控着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了看客,默默地看老师的表演,成了接受知识的储器。

3.高高在上的权威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部分老师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权威”,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随意性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致使有些内容每个年级都在重复,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结果小学毕业时有些学生还是不会,因为老师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些课上,表面教师成了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实际呢,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于是乎,辩论、表演、比赛……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收获了多少?

4.眼花缭乱的媒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今,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大量走进课堂。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然而它的不尽如人意也不容小觑。课堂上,大量的文字、图片、音效生硬塞给学生,置学生于无奈、无语且无为之地,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浅尝辄止地感知文本,思维完全停留在简单浅层状态。

三、对症下药:追求“活”的语文学习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致力于霞客精神引领下学习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提出让孩子“活的学习”,这里的“活”,是相对于呆板、机械、枯燥、单一而言的,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勇于实践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文化,力求让知识活在实践中,活在探究中,活在体验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比较发现,追求“活教”

对于新的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若毫无悬念地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则扑灭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使讲解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相反教师若能及时启发、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地发现,则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萧红自由的语句好好读读,并结合所了解到的资料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中几位同学说到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我不是在铲地,而是在用锄头乱勾,在瞎闹,因此让我们感受到了萧红的自由。”于是这位教师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其中有一名同学读得非常好,极富感染力,可是却把“爬”x成了“趴”,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错误,教师抓住契机,问:能否将“爬”改成“趴”?让他们将两个词语进行了比较,学生在朗读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词语的不同:“爬”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趴”则反映的是一种静态,这里用“爬”更能表现出作者的自由和调皮。在两个词语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生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回想当时,如果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请看清楚,是‘爬’而不是‘趴’”,那么课堂上就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训练机会,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失色很多。

2.合作探究,追求“活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

“活教育”教学原则十二指出:分组学习,共同探究。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如学习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这部分内容,师出示了合作学习要求:

(1)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认真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记下自己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思考,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下面是一个小组成员的交流实录:

组长: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c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

生1:我说变色龙的外形,它是似蛇非蛇的怪物。

组长: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1:作者写了它的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生2:我给这个同学补充,我也关注了变色龙的外形,请大家看课题右面的插图,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头……

生3:我来说变色龙的捕食,它速度很快。

生4:变色龙捕获食物的动作干脆利索,一“伸”一“卷”就解决了问题。

组长:是的,变色龙动作快捷异常,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刹那间”“已被卷入”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3:我们的印象中,变色龙反应迟钝,不容易捕捉到食物,甚至有些替它担心。可事实上,变色龙动作神速,以至于“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组长:谁再来说变色龙的变色,变色龙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不同而变化呢。

生5:课文写把它放到香蕉叶上,就变成香蕉叶色;把它放在泥土上,就变成棕色;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就变成浅灰色,真是名副其实。

生:……

组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我们的课堂倡导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共同研讨、多元互动,体现自信好学、充满活力、自我管理与激发、共同学习、机智富有创见等五种品质,真正实现了由“教”而“学”向主动“活学”的转变。

3.学以致用,追求“活用”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要贴近生活》中说“要谋求语文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的确如此,知识重在迁移。有知识不迁移、不会用,人也就成了拥有知识的“两脚书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活教、活学、活用合一”。

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口语交际”,内容是“与××对话”。课上我让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对话?为什么要对话?怎样对话?等一些基本知识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自己选择一个对象,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语文活动。

学生们立刻分头行动,兴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一名学生的对话整理稿。

我与校长的对话,主题:关于校园安全

我:校长您好,我知道您工作很忙,谢谢您与我交流。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关于校园安全”。我想先请问您:校园安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

校长:校园安全教育涵盖了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上课的安全、课间活动的安全,路上交通的安全及在校饮食的安全,等等。

我:哦,原来校园安全教育的内容那么多啊!这方面我们同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校长:我们有些同学课间不文明游戏,喜欢追逐打闹;部分同学安全意识差,过马路时不注意左右看;还有,夏天天气热,一些男生喜欢瞒着大人私自去游泳,这些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我:那学校是怎样对同学们进行教育的呢?

校长:1.加强宣传。学校准备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霞小电视、观看宣传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2.家校沟通。学校将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来督促。3.实践演练。学校将不定期地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培养学生应对危险自救的能力。

我:谢谢校长,我们一定会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教材与生活整合,生活融入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效率成倍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喷射出的缤纷色彩,激荡起爱语生活的热情。

4.“自牧”作业,追求“活练”

作业的目的是温故知新、锻炼能力、熟能生巧。所谓“自牧式”作业,就是打破以前的作业模式,在布置作业时圈出一片“空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实际需要出发,自己建设,自己耕耘,追求“活练”。

例:在教学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任选一项):(1)背诵并默写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3)学习本课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异同。(4) 。显然,第一项作业是课堂的巩固,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是学法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项是特意留白,让学生自己选择。这几项作业难度不同,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

变色龙的作者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教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写作水平的集中反映。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以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从以下几方面对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创设生动、丰富教学情境的最佳方法之一。因为多媒体能充分再现具体情境,能有效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契诃夫《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来保护自己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能完全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解读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再如,在教学诗歌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如何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写作历史背景?如何让学生体会“雨”对当时孩子们的那份关爱?这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同时放映几段“”不久后孩子们痛苦生活状况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那份深深的关爱。这样形象、生动,富有知识性的情境进入,能有效激发学生们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法方法如: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研究法等等。例如,类似于江河先生的《星星变奏曲》这种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阅读法进行朗诵;面对梁启超先生论证严密的《敬业与乐业》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法、对话法进行课题探究,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小的辩论赛。教学无定法,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范进中举》,《变色龙》等文时,我就引导学生成功地进行了课本剧的演出,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理解并投入角色之中,增强对文中人物当时内心情绪的解读,较之以往我在教这些课时的效果,要有很大的提高。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文本不同的解读

读者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千个读者对文章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沉浸到作品中去,与作品中的人物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欢乐与痛苦,比如《孔乙己》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法;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文本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的教学,不要急不可耐的对作品条分缕析,因为这种行为会阻碍学生进入作品营造的艺术境界,剥夺学生主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机会。学生在充裕的自主阅读里可以提升对自然的感觉、对弱者的感觉、对劳动的感觉、对探索的感觉、对尊严的感觉,对民主平等的感觉等等。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依托语言自由的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语言有味,面目可爱”了。

四、尊重差异,分类指导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