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人生价值范例6篇

漫谈人生价值

漫谈人生价值范文1

动漫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既有其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也突现出自身的诸多不足,这必然会给伴随其影响成长起来的受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面对动漫文化浪潮的冲击,作为高校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提出积极的对策,正视动漫文化影响的存在。

一、动漫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接受现状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动漫文化的现状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接受动漫文化的现状,制定并展开相应的调研工作(包括问卷调查和访问等方式),调研对象为当下在校(大一至大四,普通高校及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其年龄普遍分布在18至22周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大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代人基本上小学时期就开始接触动漫文化——主要以观看动画片及阅读漫画书,初高中时大部分人(其中一部分定性成“动漫迷”)开始广泛接触并消费动漫作品及其衍生产品,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休闲娱乐活动的丰富,他们对动漫文化进行整体消费(包括时间和金钱)的比例开始缩小,但同时因为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他们往往通过网络社区、微博、手机等途径对动漫文化进行消费,形成交互性、碎片性等特征。

(二)动漫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人生价值观

好的动漫作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鼓舞人的精神力量,激发人的潜力。大部分动漫作品是通过将主人公设定为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且处境相近的状态,并通过主人公不懈努力而获得成功。调研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喜欢励志类的动漫作品,从中获得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此外,动漫虚拟世界作为大学生构建的理想的“精神家园”,还可以达到一定心理治愈的功效。在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表示现在的生存环境已然不是儿时想象的那样美好,来自现实生活中学业、人际关系、工作等各种压力会使自己丧失起初的纯真,因此他们一方面普遍会对少年时期接触的表现善良、纯真、友爱的动漫作品表现怀旧情感,一方面在当下的动漫消费中,选择风格像《虫师》、《夏目友人帐》等日系治愈类动漫作品,在优美的画风、柔和的音乐、简单感人的故事情节中来给处于心理亚健康的自己做简单的“心理按摩”。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宣扬个人主义因素在动漫作品中的泛滥,一些大学生因长期浸染动漫作品时,与外界脱离、自我封闭,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甚至会形成反社会化人格或者去社会化人格,成为所谓的“宅男宅女”。

2.审美价值观

优秀的动漫作品富含民族文化和现代艺术主流的审美教育,例如我国动画艺术家运用中国戏剧、国画、皮影戏、木偶戏、民乐等传统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为早期国产动画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不可否认的是《九色鹿》、《猴子捞月》、《小蝌蚪找妈妈》等优秀国产动画片对80后大学生进行了人生早期阶段的民族传统审美观启蒙。此外当代大学生在动漫世界中,更能体会到世界异彩缤纷的各民族文化,感受到了日韩、欧美等异国文化所带来的新奇与魅力。动漫文化正是在视听感知中将特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对输送给欣赏受众。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大学生过于迷恋、崇尚异域文化、外族文化,导致漠视甚至排斥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甚至出现效仿动漫作品中的畸形文化,比如广受大众舆论争议的电视选秀节目出现的“伪娘”等现象,背离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及伦理道德。

3.道德价值观

优秀的动漫作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把丰富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当代的大学生,有利于他们间接地了解、认知社会,通过动漫作品不断提升、改造自我,增强社会道德责任感。比如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的“胖兔子粥粥”等漫画形象,“胖兔子”一句“俺环保,俺快乐”的口号可以让环保这样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随意了很多,也更容易被“80后、90后”的年轻大学生所接受,这些简单勾勒的漫画形象,不仅仅娱乐了大众,还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理想,也是对社会道德责任一种履行。

总而言之,动漫文化本身具有的双刃剑特性对当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其正负面的影响,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点,有利于动漫文化健康长久的发展,抑制其负面的影响,让动漫文化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产生积极的效应。

二、对策分析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导动漫文化的建设发展,并且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指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高校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方向。

面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新挑战,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和研究动漫文化,把握社会主流文化,引导动漫文化健康发展;其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动漫舆论主导权;再者要坚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漫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满足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动漫科技、网游、论坛等载体结合起来,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动漫文化健康发展。

(二)从实际出发,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正面引导动漫文化的使用

学校应当从具体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正面引导动漫文化的使用,注重对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1.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对动漫文化的兴趣投入,使得动漫活动在校园内有序而和谐地开展

社团活动为学校提供了一种统一活动、集中管理的模式,同时可以帮助高校教育者通过社团工作的指导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大学生远离不良的动漫文化因素,使他们在投身兴趣爱好的同时而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过于负面的影响。此外,组织专门类的动漫社团可以让学生对动漫文化有理性而深刻的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委托团委等部门给予这部分有理论探讨兴趣的动漫爱好者以项目基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批对此有深入研究的学生,一方面开展研究性课题这将对我国动漫文化现象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高校德育教师应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的辅导员大多数都是“80后”的一代,相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80后”辅导员和当代大学生一些相似的代际特征,具有亲和力,平等、创新意识,能在心理上贴近学生等突出优势。作为“80后”辅导员,需要了解和掌握当下动漫文化出现的新特质、大学生现在消费什么样动漫产品,再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兴趣,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以引起大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体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使他们能够通过正当的兴趣爱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实际上也就是为德育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法。

3.加强网络媒介监管和教育导向工作

相比于传统动漫电视节目陈旧、类型单调且无法随时随地观看节目等缺点,大学生倾向于资源丰富观看便利的网络视频媒介,但是与此同时良莠不齐的动漫文化就很容易被大学生所搜索到。除了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公安部网络安全部门每年对网络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了不良动漫的引进,从网络渠道上封杀不良动漫文化的入口以外,由于大部分学生有住校的要求,学校也应当通过校园信息办对校园内的网络环境进行清查,对一些国内外不法网站进行清查封锁,建立一个适合健康动漫文化发展的良好校园信息环境。

此外,通过调研和访谈,我们了解到超过八成的大学生对动漫作品的交流和讨论是通过专门的动漫论坛、博客、微博、校内网、开心网等网络平台进行的,喜欢和热爱动漫文化的大学生,不仅以此来实现个人拓展交际范围的目的,而且群体内的动漫同人逐渐形成、信奉和实行的某种动漫文化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因此学校应当和社会合力加快网络文化载体建设,如在校园论坛加强管理员的素质培训、制定论坛发帖规则,为动漫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健康向上和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通过这些网管措施促进动漫亚文化逐步向主流文化转化,从而促进校园动漫文化的长远健康发展。

4.优化相关师资和课程设置

我国绝大多数院校开始动漫教学的历史都比较短,在师资、教材、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不够完备,根据调研结果,近三成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开设动漫文化相关课程,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对动漫文化解读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对动漫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对动漫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和引导,而专业艺术类学生更希望获得具备先进动漫制作技术教师的指导,因此在优化师资方面,我们建议学校引进和培养“文武兼备”的动漫教师。

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群体对动漫文化需求的分化特质:低年级学生仍对动漫作品文化兴趣的延续性,我们建议开设优秀动漫欣赏课等公共选修课、举办动漫文化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对动漫作品中包含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政治、宗教等各种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引导大学生识读动漫作品中的生命意识,进一步讨论道德伦理、审美等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得到丰富的人生观、世界观启示。高年级学生对动漫文化理解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受访大三大四学生关心动漫产业的发展,访谈中面对的高年级受访者表现出对动漫文化的产业发展很浓的兴趣,因此我们建议鼓励美术、数码、影视和文学、知识产权法律等跨学科发展研究,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就业指导性和实际问题针对性。

漫谈人生价值范文2

请谈谈三美动漫创立的初衷吧。

安徽三美动漫致力于创作具有自主品牌。民族意识的系列原创动漫作品,我们的动漫作品主要以民族文化资源为素材,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能够观赏高水准的动漫作品的同时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美创立以来,有了很多精彩的动漫作品,请谈谈三美对本地动漫行业做出的贡献吧。

公司第一部原创动画作品《我要打鬼子》是一部反映爱国主义的动画,和现在的国内环境十分契合,已在全国多家卫视及城市电视台播出,反映良好。此外,52集动画片《奇妙小世界》的制作也已经完成,审批通过后就可以跟大家见面。第三部原创项目《九天奇缘》正在紧张制作中,该片倾注了公司创作及制作团队多年的心血,也是三美动漫近年来的代表作品,非常值得期待,预计于2012年12月完成。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和培养了大量的本土动漫人才并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

2010年成立的三美动漫人才培训中心,是针对安徽省动漫人才匮乏各动漫企业用人困难的情况下,宣告成立的一家最具专业水准、最具技术实力的动画人才开发培训机构。培训中心现有高级动画教师数十人,学员数百人,拥有一流的动画制作设备,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动漫制作的技术标准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凭借多年制作经验和多位专家深厚的文化累积,结合最专业的培训方法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打造出最具价值最实用、最创新的三美培训体系。这也算是安徽三美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就业所做出的一点贡献。

另外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前景其实非常广阔,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三美动漫身处中国安徽,在中国的中南地区,在文化地理上,有什么独特的方面?

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动漫形象必然是产生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特定风格的动漫艺术形象在造型语言的背后深深地传递出一个区域、一种风土人情所特有的审美尺度。作为安徽动漫产业,首先是要挖掘能够代表安徽文化和精神的动漫形象。安徽动漫产业中确立的原创动漫形象具有安徽文化的特色,或者说,“徽文化”应成为安徽动漫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有别于其他省市区的动漫产业建设,将为安徽动漫产业在全国动漫发展中,乃至世界动漫发展和竞争中,提供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漫产业被誉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安徽是全国动漫产业基地之一,其省会城市合肥和重要经济城市芜湖更是部级动漫基地。安徽动漫产业也在迅速成长。全省专门从事动漫生产的企业目前已有100多家,动漫工作室数十家,从业人员数千人。初步形成了动漫原创制作、出版、发行、媒体播出,再到衍生产品生产、动漫教育等动漫产业体系。合肥、芜湖及马鞍山动漫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动漫原创产品生产频传佳音,人才培养进展快速。民建安徽省委员会在此间举行的安徽省“两会”上建议,要抓住国内外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积极稳妥地大力推动我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产业中心之一和动漫产业强省”的目标。

安徽保留了很多悠久的中国文化,这些对于动漫这种新型的文化产业有什么发展优势吗?

以我国古代名著《淮南子》为素材的《淮南子传奇》,以厚重微文化为主线的《黄山传奇》等系列原创动画作品,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安徽特色,展现出微风皖韵的独特魅力。漫画、动画、主题公园图书出版、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安徽动漫产品层出不穷,精彩不断。安徽动漫已经成为中国动漫产业的重要方面军之一。

漫谈人生价值范文3

从历届高考来看,1983年全国卷《挖井》,1991年“三南”卷《妈妈爱吃鱼头》,1996年全国卷《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2007年全国卷《出事了吧》,2007年江西卷《助鼠为患》,2010年全国卷《猫吃鱼》等,均广受社会各界赞誉,在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的同时,又使考生和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就考试的区分度而言,漫画作文很好地甄别和考查了学生的六种基础写作能力:观察、感知、概括、创新、思辨、表达。同时,在反抄袭、反模拟、反剽窃、反宿构、反套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一般考生,如果不注重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训练,不锤炼自己写作的思想品质,而仪仅指望通过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抄袭模拟、熟背范文等手段来猎取高分,是十分困难的。下面,简单谈一谈高考漫画作文的审题技巧。

(1)观察画而,感知材料。拿到一张语文试卷后,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细心审阅漫画,千万不要忽略了漫画的标题和背景文字。在考场中,关于漫画的一切背景文字,对考生的构思而言,都可能是有用的,都可能是一种写作的明示或暗示,都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启发。切忌草率行事,或观察苟且。

(2)舍弃现象,抓住本质。一幅漫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一幅漫画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这幅漫画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何或显或隐的联系?这幅漫画与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习惯等有无关联?这是考生必须弄清楚的一些问题。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抓住漫画的主要特征,从而把握漫刨的内在本质。切忌“只看树木,不看森林”,或“只看现象,不看本质”。面对漫画所展示出来的无关宏旨的枝枝叶叶,应该毫不留情地砍去,而大胆保留漫画的主要特征,不要为漫画的细枝末节所困扰、迷惑、彷徨,更不要被漫画的夸张、抽象、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所吓倒。

(3)概括材料,提炼观点。在充分观察、感知、理解材料本质的基础上,在基本读懂画面主旨的基础上,考生要紧密地联系当今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改革、发展等,进一步形成强有力的、鲜明的观点。

此时,考生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指向,必须明确提出十分“清晰”的中心观点,而不应当提出模糊化、空泛、苍白、零碎的“感受”。否则,作文的主题就是杂乱无章、大而无当、软弱无力的。

由于考试时间紧迫,考生必须尽快抛弃这种凌乱而无序的“无用思维”,尽快提炼出有价值的、特色的、个性的、鲜明的中心观点。挺炼观点时,切忌泛泛而谈,或无的放矢,或未能抓住材料的要害,或以偏概全。

(4)触类旁通,拓展联想。围绕已经提炼出来的中心观点,考生可以触类旁通,拓展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全面开掘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文化积累。考生可以按时间为线索,展开历史的纵向的自由联想,也可以按空间为线索,展开世界的民族的横向的联想,迅速调动和占有大量丰富而鲜活的写作素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漫画主题的理解,最终形成作文思想的丰富与深刻。

展开自由联想时,要大胆联系民族文化传统与习惯,联系现当代社会的国情与特色,联系多元化发展与自由发展的世界崭新潮流,联系先进的、深刻的、科学的精神价值观,立足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深入揣摩漫画的域中之话,仔细聆听漫画的言外之意。在此过程中,考生应始终围绕主题展开焦点思考,聚焦时代,聚焦道德,聚焦文化,力争紧扣主题,深化主题。切忌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游离主题、一盘散沙式的胡思乱想。

漫谈人生价值范文4

经典终归是经典,它不为时间的洪流所淹没,也不会从你我的记忆中消逝。有关《大闹天宫》与万氏兄弟,有一个经典的段子:被誉为日本近现代动漫业发展鼻祖的手冢治虫也曾经创作过一部“猴子戏”——《我的孙悟空》,这是其最后的动画作品。手冢治虫曾经是名大夫,促使他脱掉医生袍拿起画笔的,正是万氏兄弟与其第一部作品《铁扇公主》。在手冢治虫的作品中,浓重的中国情结处处可见,乃至多年后仍然要用“孙大圣”来向心中的大师致敬。

孙悟空是谁的?孙悟空是世界的。多年后,资深文化传媒人士汤泽明给出了这个答案。我见到的汤泽明,鼻梁上架副眼镜,一派斯文的样子看不出与孙大圣有任何相似之处,但提到孙悟空便慷慨激昂起来,倒有几分大圣的热血质。10年前,汤泽明买断了《大闹天宫》的改编权与发行权,找来了美国漫画大师舒尔茨唯一指定的史努比的制模人马乐山,对孙悟空形象进行了改造,从此便致力于将“新悟空”推向世界。

一个动画形象到底能够创造出多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50年来,全球最有名的一只狗“史努比”的足迹遍布全球75个国家,销售了3亿多本漫画,50多部卡通片和数以万计的衍生产品。而全球最有名的一只机器猫“哆啦A梦”被任命为日本首位卡通大使,它身上肩负的是将日本的卡通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和习惯推广至国际的任务。哆啦A梦的委任状是由日本外务省来主持的,于是不少西方媒体纷纷猜测,这是不是日本政府通过卡通产业来拓展其软实力的一种努力。

汤泽明认为中国的“孙悟空”是需要“拯救”的,中国动漫产业链的缺失让我们的“大圣”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在我认识的动漫界同仁中,也有人表示,《大闹天宫》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再重现,原因是当年《大闹天宫》倾全国动画精英之力,耗资百万,其创作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金钱成本、时间成本,都是那个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的果实,如今怕是再难复制。

孙悟空只有一个。当50年后我们依然只能在梦中追忆经典,便只能吞咽下自酿苦果。不重视原创,导致原创剧本人才奇缺,这是致命伤。没有人,何谈创作,何谈精品?急于求成,导致粗制滥造,这是心态上的缺失。195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大闹天宫》的主创北上进京采风。碧云寺、大慧寺……那些少有人去的破败的古迹中的佛像、壁画成为了灵感之源。

漫谈人生价值范文5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一系列有关《海贼王》纪念展的报道陆续出现在国内各类动漫媒体上。这项展览的展出场所位于日本东京六本木大厦的“森林艺术中心画廊”,举办时间从3月20日至6月17日,展期近3个月。报道显示,该展览盛况空前,开展前40天的观众人数就已突破20万。一部独立的漫画作品,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商业能量?

日本商业动漫模式的特点

作为目前日本商业动漫销售额排名首位的作品,《海贼王》的成功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也包括一定的偶然,但是,它的成功模式在日本并不是孤例。《海贼王》的成长历程,与日本商业动漫沿用多年的运作模式是分不开的。

各国媒体谈到日本的商业动漫活动时,常常惊异于其不同领域企业间的合作效率。在日本,为了一部单独的动漫作品,各企业可以每年都联合推出新企划而且花样翻新,这听起来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日本企业有多优秀。这种合作效率,其实是日本独特的制作委员会模式的一种商业体现。所谓制作委员会模式,就是多家企业共同投资一部动漫作品,并在合同中对收益及各类著作权进行明确分配的模式。具体操作上,通常是由一家握有主导权的干事企业成立委员会,再邀请各家企业参与投资,资金到位后再成立制作班底。

该模式源于电影制作,动画大师宫崎骏1984年执导的《风之谷》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种模式被导入电视动画领域并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日本动画制作的主流。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风险分散,分担制作费用后,一家企业可以同时投资多部作品,避免“独挑大梁”的沉重负担;此外,该模式还有另一大特点,那就是进行商展等联合运作的便利性,各企业也比较容易形成合力。

目前,在日本像《海贼王》这种知名刊物上的漫画,只要连载固定下来,很快就会成立制作委员会。有评论指出,日本动漫产业自“作坊式”起家,企业规模普遍很小,没有独立制作的能力,日本商业动漫今天繁盛局面与联合运作的商业模式密不可分。

动漫品牌建设应从作品抓起

目前在我国,动漫作品的单独商业展示活动几乎为零。漫画作者把作品拿去,然后再原封不动地拿回来,很难体现出什么商业价值。如何改变作品与市场脱节的现状,构筑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各方多次提出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们能从日本的经验中借鉴些什么呢?

从产业环境上看,我国的现状与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初期的状况有几分相似。我国动漫制作企业很多,但普遍小而分散,独立开发运作的能力有限。仿效日本模式开展联合运营,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尝试的方向。

漫谈人生价值范文6

关键词:鲁迅;浪漫主义;启蒙;《狂人日记》;《新生》;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2−0165−05

鲁迅是一个启蒙者,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这是毫无疑义的。鲁迅面对顽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封建传统,面对愚昧、麻木、自私的国民灵魂,面对因循守旧、野蛮血腥的社会现实,发出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他一加入新文化阵营,就成为最得力的启蒙干将。即使在新文化阵营风流云散后,鲁迅仍坚持启蒙主张,终其一生,都不曾卸去肩上的启蒙重担。可就是这个最坚定、最顽强的启蒙者鲁迅,一直持续不断地对启蒙本身进行着拷问。一边执著地进行着启蒙工作,一边怀疑和反思着启蒙行为,痛苦、绝望而又无比坚韧。因而,鲁迅的启蒙较之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更持久、更深刻。鲁迅不仅超越于现代中国其他启蒙者之上,更不断超越自身,超越了启蒙者鲁迅自己。

一、浪漫的质疑

鲁迅对启蒙的怀疑和反思,最初是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姿态表现出来的。

从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的百余年,以法国为中心,启蒙运动的思想狂飙席卷了西方,带来了一系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启蒙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思想革命,它所带来的现代文明是令人惊异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在它面前黯然失色,成为落后、蒙昧的象征。启蒙者毫不怀疑地认为,“我们正在进步,我们正在发现,我们正在摧毁古老的偏见、迷信、无知和残忍,我们正在建立某种科学,以使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自由、道德和正义”。[1](26)民主、科学、理性、进步等启蒙价值和观念,直到19世纪初都未曾受到过任何怀疑。

是浪漫主义者最先打破了启蒙的迷梦。他们看 到,启蒙主义者对理性的推崇,导致了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人的形象被严重地扭曲;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在扫除封建特权、宗教神权的同时,伴生了现代科层体制,形成了对人进行新的奴役的牢笼;科学技术、工具思维极端发展的结果,使整个世界对象化,失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浪漫主义思想史家马丁・亨克尔写道,“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2](5)浪漫主义者推崇人的情感、想象和意志,反对把人的理性与感性割裂,强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追求无限和永恒,呼唤回归自然,返回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者的主张,对启蒙运动起到了反思和纠偏的作用。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在不断落后挨打的处境下,西方现代文明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被一代代启蒙者视为救国良药。即使到了五四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文明受到了西方社会继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更严厉的质疑与批判,五四一代许多启蒙者在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理性、人权等价值观念时,仍然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些观念是以一种“真理”的身份进入启蒙者的精神世界的。同是五四启蒙者的鲁迅没有将西方的启蒙观念与价值视为真理。早在1907年,鲁迅就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立场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了审视。

鲁迅认为“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演来,亦以矫往事而生偏至”。[3](50)西方文明,自启蒙运动以来,对中世纪文明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弊端。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鲁迅指出英法等国启蒙运动以来,“扫荡门第,平一尊卑,政治之权,主以百姓,平等自由之念,社会民主之思,弥漫于人心。”[3](49),鲁迅没有随声附和,大唱赞歌,而是进行了冷静地分析。他认为,平等、自由、民主等启蒙价值观念在西方的普及确立,是“十九世纪大潮之一流”,其弊端是“同是者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 者”,[3](49)人的个性、独特性,就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幌子下遭到了扼杀。更进一步,鲁迅看到民主、平等启蒙观念,不仅仅会扼杀个别人、个别天才的个性和独特性。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沦于庸常,失去活力,“人群之内,明哲非多,伧俗横行,浩不可御,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3](52)所以,对于急于摆脱封建专制的中国人来说,西方的启蒙观念可能带来的是另一种专制,又会使之沦为新的庸众。

针对19世纪重物质轻精神,导致社会的功利化、人的物化和异化这另一大潮,鲁迅对启蒙运动另一弊端进行了反思批判。伴随着启蒙运动对科学的推崇,对工具理性的强调,物质财富在以几何速度增长,而人的精神世界却出现了荒芜,以至于人在这个陌生的、异己的物质世界,找不到精神安顿的家园,产生了无家可归感。鲁迅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对此早就有了警觉。“盖举世惟知识是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趣于无有矣”。[3](35)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技术,工具理性,其弊端又是对人的主体性、个性的扼杀,并且愈演愈烈,将使整个世界精神枯萎。“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端果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3](54)被工具理性所控制,整个世界包括人自身都被客体化、物质化,人已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世界也将失去它的丰富和神秘,那么社会只将剩下虚伪和罪恶。“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盟,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暗淡”。[3](54)启蒙运动所导致的人的物化,社会的功利化,后果如此不堪设想,如果科学、理性等启蒙价值和观念不加审视就盲目引入中国,结果会怎样呢? 鲁迅指出:“中国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则又号召张皇,重杀之以物质而囿之以多数,个人之性,剥夺无余。往者为本体自发之偏枯,今则获以交通传来之新疫,二患交伐,而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矣。”[3](58)所以,结局只会是更快地灭亡。

鲁迅认为,要救中国,固不可沿袭原来的老路,也不可盲目照搬西方,将启蒙思想观念原封不动地引进来,依葫芦画瓢,而必须做出自己的决断,经过一番反思批判,“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以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3](57)可见,鲁迅是站在肯定人的个体性、主观性、超越性的浪漫主义立场,对民主、自由、科学、理性等启蒙价值观念进行批判与分析的。他所激赏的,不是匍匐在启蒙价值观念下的庸众,也不是封建专制宰制中的奴隶,而是“刚健不饶,抱成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3](101)具有自由意志、独立个性、不断反抗的精神界之战士。

二、现实的批判

鲁迅对启蒙的反思与批判,在他早期留学日本时,主要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纵观整个西方现代文明,对其的扼杀个性、禁锢心灵进行了批判反思。正由于有早先对启蒙的浪漫反思,使鲁迅对西方现代文明保持了警惕,而没有像其他启蒙者那样,将启蒙视为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对启蒙怀着乐观的憧憬。尤其在经历了《新生》杂志创办失败,回国后“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4](80)对启蒙弊端的清醒认识,加上亲身经历的启蒙失败,和对中国现实的洞察,使鲁迅根本鼓不起启蒙的热情。虽然,他听从了金心异的劝说,加入了《新青年》的启蒙阵营,虽然在《新青年》解散后,只有他仍然坚持启蒙道路,及至十多年后,阶级斗争观念盛行,许多人宣布鲁迅过时了,可他仍抱着“启蒙主义”不放。但是,在从事启蒙工作的同时,他对启蒙的批判反思也从未停止过。继早年他对启蒙的浪漫批判之后,他回到中国,在从事启蒙工作的同时,他对启蒙的反思主要站在现实主义立场,在启蒙观念引进中国后,对启蒙价值的移植性、空幻性进行了思考。

鲁迅对启蒙的现实批判,首先着眼于启蒙价值移植到中国后的变形甚至于产生相反的作用。他曾提到“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化为济私助焰之具……”。[5](506)所以民主成了统治者独裁的口实,自由成了戕杀学 生、平民、进步知识分子的任意,科学成了中饱私囊的工具。“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一块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6](615)甚至还有可能更坏。自从民主、自由的气息吹进中国来,“要自由的人,忽然要保障复辟的自由,或者屠杀大众的自由”。[7](70)于是有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有这个军阀那个军阀的混战,有“革命,革命,革革命”。启蒙的药方非但不能使垂死的中国起死回生,反而加速了痈疽的恶化,加速了自身的溃烂。可以说,启蒙移植过来后因水土不服,导致了更加残暴的专制,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是一次又一次更血腥的杀戮;启蒙导致了更愚蠢的蒙昧,革命者的血被当成治病的药、一条辫子就能在乡村引起轩然大波;启蒙导致了精神的进一步奴化,正人君子成了帮闲的帮闲、学者文士露出了“叭儿狗”的丑态。

在中国社会未作整体变革,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启蒙思想观念传到中国,只会变得面目全非,沾染上“鬼气”与“毒气”。竹内好认为,“面对自由、平等以及一切资产阶级道德的输入,鲁迅进行了抵抗。……把新道德带进没有基础的前近代社会,只会导致新道德发生前近代的变形,不仅不会成为解放人的动力,相反,只会转化为有利于压制者的手段。”[8(147)当中国其他启蒙者热烈欢呼“德先生”和“赛先生”时,鲁迅对启蒙的反思,不仅不是落后的表现,反而显示了鲁迅的前瞻性和超越性。

鲁迅对启蒙的现实批判,还体现在揭露启蒙理想的空幻性。面对中国现代其他启蒙者将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当作真理顶礼膜拜的情况,鲁迅却指出这些价值观念在目前的中国只是虚幻的观念和无法实现的理想。

在小说《头发的故事》中,鲁迅借“N先生”之口,指出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依然如故,“懒洋洋”的“国民”已不记得双十节,更不记得为民主、共和理想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启蒙者,“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3](488)启蒙者以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唯一成就竟是剪了辫子的人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付出与回报相差如此悬殊,反映了当时中国根本不具备接受启蒙价值的土壤这一现实。“N先生”质问启蒙理想家,“改革么,武器在哪里? 工读么,工厂在哪里?”他认为“启蒙理想家的一切努力,只不过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3](488)启蒙者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目标,只可能出现在预约的黄金世界里,无法在当时的中国兑现。

鲁迅还以小说《伤逝》,进一步警示人们对启蒙价值不要迷信和盲从。小说《伤逝》里的涓生在子君面前是一个拥有西方自由、平等观念的启蒙者,并且一直以这套观念引导她、评判她,以一个真理代言人自居。他先以这套思想观念,唤醒了子君,“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9](114)子君在涓生的启蒙言说下,认识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9](115)她不顾世俗的嘲笑,不顾家庭的反对与涓生同居了。可是同居不久后,子君只忙于做饭、喂鸡等琐碎的家务,以涓生那套启蒙观念衡量,她的所作所为毫无价值,她的精神境界非常平庸。涓生失业后,只忙于无聊家务、与小官僚太太吵架的子君,根本不符合他的那套启蒙观念,因此也不值得他爱了,并且还感到子君成了他生存的累赘。他明知抛弃子君,子君只有死路一条,可他还是以那套平等、自由的启蒙话语为幌子,以“我已经不再爱你了”为借口,要逼走子君。此时,涓生也感到了自己启蒙话语的虚伪,“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之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9](126)涓生以那套美丽的平等、自由启蒙话语,诱惑了子君,接着又用它否定了子君,最终还利用它抛弃了子君。涓生因那套启蒙话语的光环,获得了子君“热烈、纯真”的爱,最后又毫无怨言地离开了他,自己去死。如果取下那个美丽的启蒙话语光环,我们发现涓生其实只剩有胆怯、自私、冷漠、残酷和虚伪。这样一个人,只会空谈平等、自由,不但担负不起启蒙的任务,相反还会使启蒙走向反面。

通过涓生这个启蒙者,鲁迅深刻揭示了启蒙价值观念的空幻性,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自由、平等插足的余地,对它的盲从只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实际上平等、自由的启蒙思想观念自五四以后,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话语霸权,赞同附和者被视为进步,反之视为落后反动,而许多伪君子借自由平等之名大行营私舞弊的勾当。鲁迅通过《伤逝》,告诫启蒙者和被启蒙者,不要对西方启蒙观念迷崇,否则启蒙者将在无意中变成谋杀者,而被启蒙者只会像子君那样被剥夺话语权力,甚至生存的权力。

三、自我的否定

鲁迅对启蒙深刻的怀疑,还体现为对启蒙者的自我否定。“历史上的启蒙主义者几乎都是乐观的,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言说的就是真理,预约的就是未来”。[10]鲁迅却是一个深刻的悲观主义者。他用解剖刀解剖别人,更多的是解剖自己,尤其是那个启蒙者鲁迅。他在别人乐观地看到希望的地方,他看到的是“铁屋子”般万难破毁的绝望;他在别人以真理在握的姿态,俯视民众时,他却清醒自觉自己绝非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是一个坚定的启蒙者,却又对启蒙者身份不断地自我怀疑与批判。

在鲁迅小说中,启蒙者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狂人、疯子,一类是孤独者。《狂人日记》《长明灯》里的启蒙者形象都是精神不大正常的人。《狂人日记》里的启蒙者某君,患有迫害狂症,在他看来村里的赵贵翁、佃户、老中医、大哥,都满眼凶光,“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3](445)都在找机会要吃他。《长明灯》里的启蒙者,一心要熄灭吉光屯社庙里的那盏长明灯,他认为吹熄了那盏灯,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他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9](59)面对别人的阻劝,“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当他想到用放火这法子以熄灯时,“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 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寻,仿佛想要寻火种”。[9](60)无论《狂人日记》还是《长明灯》里的主人公,都呈现出一副心智失衡、理性失控的状态。鲁迅将启蒙者塑造成狂人、疯子,用意是深刻的。一方面,鲁迅看到,历史上那些反抗现状、不满奴役的先行者,统治阶层容不下他,普通群众不能理解他,往往会被大家罩上一个名目杀掉,这是中国历史的老谱。对于一个要触动乃至激烈否定封建传统的现代启蒙者,更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被视作“狂人”“疯子”。《狂人日记》里的狂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3](447)由此可见,鲁迅将启蒙者塑造成狂人和疯子,是对启蒙者真实历史处境和命运的洞察。《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没有被吃掉,是因为“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他放弃了启蒙立场,得以继续容身于传统社会。《长明灯》里的疯子,因一再执著地要熄灭那盏长明灯,而被村人诓骗、嘲笑,最后被关了起来。另一方面,鲁迅将启蒙者塑造成狂人、疯子,更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启蒙者本身具有的盲目、偏执、狂热等致命弱点的批判与反省。中国现代启蒙者,从西方学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就以为找到了真理,看到了未来,就要摆布芸芸大众,“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如何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1](35)他们的这种理想主义,这种盲目乐观,如同《长明灯》里那个“闪烁着狂热眼光”的疯子一般,呈现出非理性状态。成为启蒙者的前提必须具有现性精神,而现在启蒙者自身却处于非理性状态,那么这种启蒙肯定是值得怀疑的。未经审视就照搬西方的启蒙观念,以为西方的启蒙理性可以扫除传统的一切愚昧与落后,导致的必将是非理性的狂热与偏执。“那种所有一切都可以抽取出来的理性主义信念是令人恐惧的,或者与其说是理性主义的信念,毋宁是这种信念得以成立的理性主义背后的那个非理性主义之意志的压力是可怕的”。[8](195)鲁迅将启蒙者塑造成狂人与疯子,其良苦用心于此可见一斑了。

鲁迅小说中的另一类型启蒙者是孤独者形象,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维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前一类启蒙者形象上,鲁迅批判的是启蒙者的狂热、偏执。在这一类孤独者类型中,鲁迅揭示了面对传统的威压时启蒙者的无力、无语乃至死亡。《在酒楼上》中的吕维甫,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与人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可是这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启蒙者,10年后,却过得“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大老远从济南回来,只不过是为了给3岁时死掉的小兄弟迁坟,给邻居的女儿送两朵剪绒花;为了糊口,到人家家里去教《诗经》《孟子》《女儿经》之类的书。启蒙者吕维甫已经放弃了原来的启蒙话语,变得麻木、无聊、颓唐,成了一个得过且过的人。在《孤独者》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启蒙者根本无法容身的社会环境。从乡村到城市,处处都奉行着虚伪的礼教;从大良的祖母到小孩大良、二良,个个都势利自私。启蒙者在这样的社会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地。“我”即使小心谨慎,还是被迫四处觅职,而又四处被驱逐。更加大胆、更具反抗性的启蒙者魏连殳,竟被逼到了活不下去的绝境。最后他将行为完全颠倒过来,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这样不仅被社会接纳,而且以世俗的眼光看来还飞黄腾达起来了。魏连殳与吕维甫一样,面对现实的威压,无奈地放弃了启蒙,选择了苟活,与黑暗的社会妥协。鲁迅通过启蒙者的失败,不仅仅是为了揭示启蒙任务的艰难,更在于否定启蒙这一行为本身。启蒙者自己尚且难于改变自己,重新回到了启蒙前的旧我状态,又怎能拯救别人,担当启蒙任务呢!“自觉到身为奴才的事实却无法改变它,这是从‘人生最痛苦’的梦中醒来之后的状态”。[8](206)所以像蝇子一样飞了一个圈又回到原点的吕维甫、魏连殳,内心都是非常痛苦的。吕维甫不断地自责,“连自己也讨厌自己”;魏连殳则以打牌、猜拳、失眠、吐血,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实,魏连殳、吕维甫就是鲁迅另一个自己,他们的无奈与痛苦,就是鲁迅自己看到了启蒙的无力、无效,感到了无路可走的痛苦。

狂热、偏执的启蒙者和孤独的启蒙者,最后都成了失败者,在鲁迅笔下,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启蒙者形象。鲁迅自己作为一个启蒙者,写启蒙的失败,其实就是对他自己那一代启蒙者的否定与批判,批判他们自己启蒙头脑的偏激、狂热,批判他们启蒙的无力、无效,从而否定了启蒙的乐观憧憬,否定了解放的幻想。这种自我否定、自我批判,“不以啮人,自啮其 身”,[9](208)使鲁迅较其他启蒙者更清醒、更深刻,也更彷徨、更痛苦。当其他启蒙者认为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出路时,鲁迅却在承受着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煎熬。

竹内好认为,“新的价值不是从外面附加进来的,而是作为旧的价值的更新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是要付出某种牺牲的,而背负着牺牲于一身的,是鲁迅”。[8](151)面对启蒙,鲁迅从浪漫的质疑,到现实的

批判,再到对启蒙者的自我否定,对启蒙本身的价值偏颇、对启蒙观念引进中国后产生的问题、对中国启蒙者的失败进行了深刻反思,他从来没有将解放的幻想寄予在启蒙上,也没有寄予在任何其他方面。他所做的就是对旧传统、旧习惯,不断地施以猛烈的攻击,目的是要催促新的产生,促进旧的灭亡,使中国能如凤凰涅,浴火重生。于是鲁迅主动地肩起了黑暗的闸门,放别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把自己独自留在了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9](170)

参考文献:

[1] (英)以赛亚・柏林. 浪漫主义的根源[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8.

[2] 刘小枫. 诗化哲学[M].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3] 鲁迅全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4] 鲁迅全集(第十一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 鲁迅全集(第五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6] 鲁迅全集(第四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7] 鲁迅全集(第六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8] (日)竹内好. 近代的超克[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