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翰范例6篇

凉州词王翰范文1

意思是: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这首诗是咏边塞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来源:文章屋网 )

凉州词王翰范文2

2、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

4、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5、王翰即王瀚,字子羽,晋阳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6、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并自歌自舞;

凉州词王翰范文3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英芝,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诗人王翰的一曲《凉州词》,令现代人添了一份夜光杯的情怀和精神寄托。人们注意到,祁连山下的夜光杯早已成为西部的旅游特产,风靡全国及世界。那么,夜光杯的原产地究竟在哪里?一盏杯子又何来夜光?它有怎样的奥妙呢?

原产西域,落脚酒泉

所谓的“凉州词”,即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凉州在唐代时属陇右道,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而诗中所描述的凉州,泛指甘肃的河西地区。

如此看来,诗中所吟诵的夜光杯,它的原产地就是甘肃河西地区了。其实不然。据《十洲记》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夜光常满杯。杯用白玉之精制成,光明夜照。”可见,夜光杯最初是由西域传来,制作的原料是白玉。后来,夜光杯的制作方法传到了西域连通中原的咽喉之地酒泉,成为当地士族阶层的奢侈品。作为一种边塞风物,王翰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诗句。也因为这酣畅淋漓的《凉州词》,夜光杯成为神奇边塞的代名词,盛传古今,为人们所喜爱。

历史常常就是这样让人不可琢磨:本来西域是夜光杯的原产地,可是经过世事沧桑,这种神奇之物竟然在它的故乡西域失传,却在它的滞留地酒泉生根发芽,而且根深叶茂,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古都重镇、关隘要塞、长城烽燧、石窟寺庙,石室文书、流沙坠简……构成了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夜光杯点缀其中,闪烁着熠熠的光彩。

采玉之途千难万险

从白玉之精到墨绿可人,夜光杯的变迁,折射着酒泉地理文化的光彩。说起酒泉的地理文化,不能不提到祁连山。

由那条穿越甘肃西部的狭长走廊看过去,从乌鞘岭到荒芜的玉门关,一座长长的山脉显得壮丽而遥远。在戈壁和沙漠的间隔处,总有成片的绿荫,遮挡着山的容颜。头戴雪冠的山峰,堆满亿万年前天造地设的石头。在很久以前,在巨石的罅隙,因为星光的辉映,漏出了萤萤之光。一个神秘的夜行者偶然间发现了它,并被那淡淡的光辉所折服。随后,它就成为制作夜光杯的基本原料――祁连玉。

我曾采访过一位酒泉夜光杯广的老玉工,他告诉我,要采到上好的祁连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赶着骡子和毛驴,一进山,来回就是一两个月。顺利的时候,能驮回几麻袋,走错了地方,只能空手而返。骡子和毛驴都是温顺的动物,走在狭窄的山路上,它们会小心谨慎地被人牵着慢慢行走。若是脾气暴躁的马,连玉带马滚下山谷是常有的事。每次出行,玉工们都准备了足够的干馒头、成菜、棉衣、錾子和锤子,尽管是夏秋季节,但是到了山里,还是阴冷阴冷的。险峻的山崖间,玉工们都选择一个满月之夜,深一脚浅一脚地观察那“漏出萤萤之光”的地方,找准了,就用錾子和锤子,一方一方地从巨石上取下那块石头。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坠崖身亡的惨剧。

夜光常满杯重新问世

制玉者有了原料,即视销路情况,进行分工生产。生产时分钻坯、挖空、冲碾、磨光等工序。出成品后,再行烫蜡、揩擦、配付、包扎,便可出售。夜光杯原来并不制座,清代与俄通商后,俄制的带座玻璃杯进口,始有带座夜光杯出现。

夜光杯的特点是质地精细,纹理天然,色彩多变,光滑透明,异常轻巧。同时能耐高热,斟入烫酒不会破裂。如今,酒泉夜光杯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产品品种不断增多,有各种酒杯、文具、日常饰品等。因祁连玉五彩斑斓,黄、绿、黑是基本的颜色,许多玉料还可以因势琢制成山水、花卉、云彩、礁石等景物,妙趣天成。

令人欣喜的是,嘉峪关工艺师刘宗学按照典籍中“白玉之精”的要求,十几年如一日深入祁连山,找寻到最初的夜光杯用料。他用这样的玉料辅之于现代科技手段,终于在今年初制作出真正能发光的“夜光常满杯”,还夜光杯以名副其实的本色。

温馨提示:

夜光杯在丝绸之路沿线都有销售,选购时应注意是否有原产地酒泉嘉峪关的标识。可通过察、颜、敲来判断其质量。

察,就是看杯子有没有明显的裂纹,有些杯子沿着矿脉的走向雕琢而成,有不易觉察的裂痕,盛放热酒很容易炸裂;

颜,就是看颜色,祁连山的玉石,一般为墨绿、灰色、清白等;

凉州词王翰范文4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凉州词王翰范文5

1、这是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二首》的一首,全诗如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诗歌大意是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

(来源:文章屋网 )

凉州词王翰范文6

一、甘肃古代文学地域特色

反映独特的地域风貌和山川风物“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卢思道《从军行》)是西部典型气候的写照。“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奇寒奇丽的景象;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阔“,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的悲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的劲拔警策,“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的苍凉等。来济《出玉关》、卢照邻《陇头水》、王之涣《塞下曲》、薛逢《凉州词》等对“陇坂”、“沙塞”、“黄沙”、“九曲黄河”等甘肃特有自然风物的描写,准确捕捉到甘肃文化的精髓。㈡体现特有的地域物产甘肃自古是名马的养殖基地,马文化是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如西汉的《郊祀歌·天马》、盛唐诗人张仲素的《天马辞》、晚唐诗人翁绶的《白马》等。还有苜蓿、石竹、鹦鹉、麝香、骆驼等陇物的记载和描写。

如“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杜甫《山寺》)、“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杜甫《寓目》)。甘肃是葡萄、葡萄酒、夜光杯的主要产地,王翰的一首《凉州词》,不仅是其生动的记载,而且把边塞战士的豪放旷达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甘肃各民族有着悠久的酒文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酒歌”,并伴有优美的舞蹈,如元缜的《西凉伎》。㈢传达独特的地域人文景象和精神陇人在与大自然感应交流中积聚形成了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作为诗文则自然流露出独特地域特色。西部浩瀚的戈壁沙漠、连绵的群山培养了西部人豪放乐观、直爽简约、奔放流动、耿介正直、倔强顽强的品质;陇中陇东黄土高原积淀了陇人笃厚务实、和谐柔顺、韧性顽强的性格;蕴育出陇人热爱家园民族,关注民生疾苦的自觉而强烈的忧患意识。甘肃是古丝绸之路要塞,是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之地和中西经济贸易黄金地带,使陇人胸怀天下、谦虚包容、处世不惊、关怀苍生的品格境界由是而生。

常年的民族战争炼就了英勇刚毅、尚武卫国的精神风尚,隐含的离别、望乡情感表达对和平的向往,令人荡气回肠。如朱庆馀《自萧关望临洮》、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等。又如赵壹《刺世嫉邪赋》、胡缵宗《白龙吟》《不寐》、张澍《天心篇》、任其昌《流民叹》等。㈣具有强烈浓郁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地,各民族既保留其文化独特性,又相互融合成多元交融的独特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所以一方面是“烽火照山燃,鼙鼓声不断”“、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的战争惨状;另一方面是“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民族融合的胜景。“刀剑作锄犁,耕田古城下。高秋禾黍多,无地放羊马”(唐·刘驾《田西边》)是西部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的典型写照。现存最早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歌谣《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体现出浓郁独特的民族审美文化。诸如“西凉伎”“、胡腾舞”、“狮子舞”、“胡旋”等民族特有的歌舞,羌笛、琵琶、胡琴、画角等特殊的西域乐器演奏、急管繁弦的场面等,都是甘肃文学所特有的表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