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之涣范例6篇

凉州词王之涣范文1

1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带拼音版

liáng zhōu cí

凉州词

wáng zhī huàn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

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连绵不断的高山上,筑有一片城墙。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一起学习一下古诗凉州词王之涣带拼音版,古诗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凉州词王之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吧!

凉州词王之涣范文2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玉门关内或许春风和煦,关外却是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一个“怨”字,用词精妙,语调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原诗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范文3

【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朝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范文4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凉州词王之涣范文5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4、宋代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7、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10、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11、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12、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13、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

1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15、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6、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17、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18、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19、李白《将进酒》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写出了黄河这从天上直到大海、源远流长的宏伟气魄。

20、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2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2、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23、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24、清代查慎行的《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

25、九曲黄河十八湾,一碗河水半碗沙

26、孟郊的《泛黄河》中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

凉州词王之涣范文6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登观台望城》

又怎么知道唐代富足的程度: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杜甫《忆昔》

当然,也无法和唐人一齐去欣赏: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杜甫《丽人行》

丝路通畅,大批西域商人、歌伎、艺人涌入长安,给生活带来了变化: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毡腥膻满成洛。

女为胡妇当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元稹《法曲》

从诗中不难看出中原汉人喜爱异域歌舞,既有人类共同的猎奇心理,也不免有赶时髦的味儿。其实,不仅寻常百姓,早在汉代,汉灵帝就十分喜爱西域的胡床、胡座。任何文明都有起根发苗,有个发展过程。中原原本没有床榻桌椅,早先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三国时风云人物刘备便曾织编草席度日,说明草席用量很大,不仅晚间席地而卧,白天来客或议事均坐在草席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常迁徙,为避草地潮湿,做了便于活动拆卸的床具、坐具,也就是胡床、胡座。比如小板凳,由于在马背驮放,至今还叫“马扎”。丝路开通后,一些胡人骑马辗转数月才能到达长安,便也带上胡床、胡座。汉灵帝见了觉得很稀罕,觉得比草席好,十分喜爱。“上有所好,下必附焉。”原本简单的胡床、胡椅经过中原能工巧匠的不断改造、雕镂美化,发展成为桌椅、床榻,不仅为帝王将相,也为寻常百姓所接受,这显然是由于开放交流带来的一种文明气象。

汉唐时代,丝路畅通,社会风气十分开放。由于长安城中西域人口的不断增加,胡化之风盛极一时,胡服、胡床、胡饭、胡饼、胡歌、胡乐,首先是“京城贵戚,皆竞为之”,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都能在长安这座国际大都会相融相济,发扬光大,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建筑,唐式建筑原本雄伟华丽、宏大精美,又能吸纳外来的文化元素,在兴庆宫建造的厦殿,建筑仍是重檐覆顶、楼阁飞檐,但在四周积水,用水流冲动巨大的扇轮,造成雨帘飞洒,这便是吸纳了罗马建筑中的喷泉原理。再是佛教的传入,连造佛塔也采用了古印度佛国模式,至今矗立于西安南郊的大、小雁塔,历千年风雨,依然巍然耸立,仿佛向后人诉说着永远讲述不尽的大唐盛世。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起,回雪飘摇转篷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白居易的这首《胡旋女》讲的是西域康居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流传的舞蹈。那时,中亚许多地方都在大唐帝国的版图之内,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是自己的国土和臣民,官员或商队带些能歌善舞的女子去京城献艺演出便是很正常的事情。《胡旋舞》动作轻盈敏捷、快如旋风,让人眼花缭乱,与唐代标新立异的社会风气十分合拍,传入京城便风靡一时,甚至连宫廷都争相学舞:“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能道胡旋。”可见,胡旋舞流行到何等程度,连杨贵妃都加入其中。胡舞如此受欢迎,胡舞的发祥地――西域自然成了人皆向往之地,就像佛教传入中国,引得玄奘、法显等高僧去佛教发祥地――印度取经一样。

唐诗中,描写西域、边塞、军旅、丝路的诗歌多达2000多首,诗人则有李白、杜甫、岑参、元稹、李贺、李颀、王维、王翰、王之涣、刘禹锡、白居易、张祜、张说、张九龄、温庭筠等,可谓群星灿烂,他们的作品许多都精选在《唐诗三百首》中,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如《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仅是用“凉州词”这个词牌,我们就可以欣赏到下面几首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钤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其实,以西域、边塞、丝路为题材和内容的作品也极大地开阔了诗人们的视野,给他们奔放的才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西域的辽阔、边塞的雄浑、丝路的壮美使他们的情感愈加奔放热烈,笔下愈加奔龙走蛇、妙笔生花,写下千古绝唱,为西域、为丝路增添了多少不朽的光彩。

在唐代那个性张扬、意气风发的时代,一定有人读了此诗便热血沸腾,无论如何也要逛一次凉州,哪怕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去了也可欣赏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瑰丽壮景。

一路的艰辛是肯定的,1000年前,商旅和诗人们是如何去西域的,且看岑参诗作:“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然而到达凉州,一切辛苦都化为乌有。万丈豪情又融进酒杯之中: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醉弹琵琶。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需醉倒。

――岑参《凉州城与诸制官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