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范例6篇

送别诗范文1

论文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唐人给朋友送别时喜欢以诗相赠酬。按照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几首送别诗的风格与感彩。

在唐人送别诗中,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以其豪迈的气概、昂扬奋发的精神,向来为人们所传咏。这首诗的首联就把送别地长安和杜少府即将奔赴的目的地联系起来,既切合题意又显示出开阔的视野。颔联点题,但关键还在于把自己与行别之人的共同点突出来。今天你将远行,我留长安,但长安既不是我的故乡,也难于永久居留,有一天我也会同你一样远游,因为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出仕从政而不得不四处奔走的人。这既是对出行者的安慰,又可使他感到下面的祝词更为亲切。颈联是诗的中心意思所在;四海之内到处都可以有知心朋友,真正的知己哪怕远隔天涯,也会心心相印,犹如近在咫尺。因此尾联告诫说.我们今天分别,一定不要学那些没有出息的儿女,哭哭啼啼弄湿了巾袖。显然,这样的祝词是有助于壮行色、鼓勇气的。

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芙蓉楼之别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丹阳即今江苏省镇江市。诗人时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而江宁属今南京市.东临镇江。诗人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集中写送客,点出送行的时间、地点。其中首句写雨夜饯别,二句写平明相送。而后两句转写自己的为人。其中第三句是写辛渐回洛阳,但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关心,却转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最后一句出人意外,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做结,意在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相比之下,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除了依依不舍之情外,多少还有些悲壮、凄凉之感诗的前两句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和时间。“渭城”是饯别之地。“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朝雨”和“柳色新”说明送别时间是在春天的一个早晨。“?徘岢尽比?郑?砻饔瓴淮螅?皇钦词?说仄ぁ6?啡瓶蜕崴闹芨崭辗乓兜牧?鳎??河晗垂??娣⑾缘们啻淠勐獭U庵志跋笏朴搿八托小钡钠?詹皇?中车鳌H欢??捎谑?诵闹幸严茸白乓桓觥氨稹弊郑??浴傲??隆比?衷谑?斜阌辛怂?睾?澹杭仁切词绷罱诤颍?彩抢肭楸鹦鞯男睦碛诚帧9湃擞姓哿?托械南八住?吹搅??瓷?氡鹬?狻U庵植煌?男睦矸从Γ?浅て谖幕??淼慕峁?R虼耍?魑?幕?曛镜恼庖灰庀蟊恍慈胧?校?褪故?哂惺?址岷竦那楦幸庠獭J?暮罅骄渲苯有蠢氡鹬?椋??扛星槎记阕⒃谝槐?浦小1舜朔直鹗笨赡苡行矶嗷耙?担??捎诶氡鹪诩矗?那楦丛樱?匆皇辈恢?雍嗡灯穑?蚨???票愠闪俗詈玫慕涣鞲星榈姆绞健6?氡鹨?疲?圆煌?诰帽鹬胤昴茄?耐纯旌ǔ??懿幻庥行嗌?奈兜馈S谑钦庖徽逡蛔茫?橐獗愀裢獾刂亍!叭熬??∫槐?啤币痪浼葱闯隽酥骺鸵酪老П鸬男那椤!拔鞒鲅艄匚薰嗜恕保?蚴拐獗?葡缘梅萘扛?亍L拼?捎诠?η渴ⅲ?酝獾慕涣魍?匆部涨捌捣保?虼司?S腥恕拔鞒鲅艄亍被虺鍪够蚓?獭N鞒鲅艄兀?孀愦竽??娑砸煊蛏酱ǎ?缢撞煌??镅杂斜穑?谛牟幻饣岵??尴奁嗔怪?小6?袄此涂偷那子岩沧匀换峄秤型??男那椤

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一首充满乐观、豪迈气概的诗,虽亦是送别,却全然没有了凄伤之感,而是叙述了友人对他的深情厚谊。

这是李白别离安徽泾县桃花潭时写赠给送他的友人汪伦的一首诗。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人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在?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李白在此留待数日,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李白还有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久传不衰的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不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诗的首句说友人盂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行见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像一条无形的纤绳,拉近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到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的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

诗中四个动词:“辞”、“下”、“尽”、“流”的运用,从不同角度(行者与送行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不仅给人以流动之感;而且由于动词自身所具有的动势,使诗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凌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送别诗写得神采飞扬。

高适的七言绝旬《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首充满慷慨激昂,鼓舞有为和有胆有识、傲岸自负之气的诗歌,显出边塞诗的风格。这首诗名日别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帅董庭兰),而实际上是诗人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的不凡抱负和落魄不得其志的处境。在这一点上,颇与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相同。全诗感情慷慨豪放,用字精确,毫无沮丧落寂之情。

诗的一二句很有特色地写出眼前实景,既点名时间是在严冬,又对北国雪景作了动人的描写,并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千里黄云把太阳遮住了,天气阴沉沉的。呼呼的北风送走了雁群,又吹来了满天大雪。在你即将与我分手登程的时候,气候是这样的恶劣,隐隐露出一种低沉的悲痛情调。面对如此景况,前途是吉是凶,很难预料,不免要为朋友的前程担忧了。但三四两句出人意外,笔锋一转,以洗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苍劲的形象。心中悬起的疑难顿时消失,为一种自豪和喜悦的情感所代替。这慷慨激昂、落落大方的诗句,是对朋友的诚心鼓舞,也是诗人自己有胆略有气魄以及傲岸自负之气的流露。这首诗似乎质朴浅显,但内涵却很醇厚,警策动人,不失为一首好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就是如此。

这首诗写的是难分难舍的离情别绪,其中第一句抒发难以遏止的离情。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随着时问推移,离筵已散,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却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象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无知无情的蜡烛尚且如此,那么情人之间,绵绵话别,伤心落泪就不言自明了。诗的后两句是借物言情,而涉想奇特。

杜苟鹤的《别从叔》“立马不忍上,醉醒天气寒。都缘在门易,直似别家难。世路既如此,客心须自宽。江村亦饥冻,争及问长安。”和他的《送黄补阙南迁》“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南春。”亦是如此,都表达了作者对行人离别的无奈和安慰。

送别诗范文2

关键词:旅游文学;送别诗;分类

旅游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旅游文学作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的组成,却是众所公认的。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文学之游记、记游诗词、旅游目的地的风景名胜之典故传说、楹联与碑刻等,是旅游开发者与旅游主体关注的重要项目;但人们却经常忽视了出行之际的送别诗词。

古人的“宦游”,是“旅游”的一种;一个诗人告别故乡或者告别京城,到很远的地方去做官,有的还是遭贬谪去的,因此,沿途的山川、风景便抹上了一层特殊的“色彩”。这种“游”,既有“旅”的意义,更有心情的变化,主观心理上的变化,会让客观的山川也染上主观的色彩。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丰富多彩的“旅游”。“送别”是“宦游”的开始,就像初唐四杰中的王勃说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离别就成了宦游的一部分。

西晋元康六年(296),石崇赴任,文友潘岳等30人齐聚河南县界金谷涧,游宴饯送,赋诗叙别,宦游便从游园与饯送开始;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出守永嘉,与邻里相别于方山,赋诗留别,揭开了旅游生活之序幕;唐代魏万进京途中与李颀相别,宦游生活中凭添了“朝闻游子唱离歌”的别恨。历代文士,无论是主观的仕宦求索抑或客观的仕途迁谪,都难免背乡别土、远离厮人的事实。

宦游从“黯然销魂”的别离开始,求学的艰辛、赶考的焦虑、结交的企盼、迁任的欣喜、谪贬的消沉连同别离时满腹的伤怀却在旅途的自然山川与都市村落中消解,旅游的愉悦成了士人诗意的栖所,即时的联句、兴感的诗词、挥洒的游记,或迟或速,都因旅游而生。阅读怡情悦性的旅游诗文,体悟诗人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与“萋萋满别情”,不难发现离别已经成为旅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别离发生于旅游生活的起始,离别情愫贯串于旅游生活的始终,送别诗词作为旅游主体生命情怀的释放,充实着旅游文学。“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句,往往与旅游主体的审美情趣契合,令出行旅游添上一丝丝悯怀与关念,从而使旅游主体在“放松精神、陶冶心情、恢复体力、亲情交流、环境体验、欢快娱乐”等“泛精神”满足之余增加一份别样的美学情意。

送别诗就是送别题材的诗歌。送别诗的产生与古代送别活动紧密相关。先秦时期王公出行,经常要举行送别活动,送别时的仪式活动称为“祖饯”。“祖饯”亦是送行之际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有“祖”、“祖道”,“R”、“犯R”,“饯”、“祖饯”等多种题法,通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古代“祖饯”活动的若干要点:

(1)一祭三名。按照古代经学家的注疏,古代送别仪式“祖”、“道”、“R”3个名称是相通的。孔颖达《诗经・泉水》疏:“《大驭》云‘犯R’、《诗》云‘取羝以R’、《聘礼》云‘释R’是也;又名‘祖’,《聘礼》及《诗》云‘出祖’是也;又名‘道’,《曾子问》云‘道而出’是也。以其为‘犯R’,祭道路之神,为行道之始,故一祭而三名也”。而在汉唐以后,人们更多的以“祖饯”、“饯”来指R祭送别活动,“犯R”却较少运用,因此,可以说“饯”与“祖”、“道”组成了新的一祭三名。

(2)祭祀原因。古代送别祭道神原因很明确,即要求神明保佑行者旅途顺利,“求无险难”,也体现了古人对差旅的重视。《诗经・泉水》孔疏:“所以为祖祭者,重己方始有事于道,故祭道之神也”。

(3)R祭地点。春秋战国时期,R祭多数是出国门而举行的。“知出国而为之者,以《聘礼》、《A民》、《韩奕》,皆言出祖,则不在国内,以祖为行道之始,则不得至郊。故知在国门外也”。其时各诸侯国割据纷争,行人远行也以外交往来为主,而在国门外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既是对行者前程险难的一种安慰,也是向国人与邦国告示诸侯对此次外交往来的重视,有一定的政治作用。至于汉魏以后,祖道活动日益频繁,R祭地点也便不居一地了。

(4)R祭人员。因为每一次R祭活动的重要性,因此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员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远行者是主要对象外,必须有诸侯或卿大夫参加。如《诗经・韩奕》写韩奕出祖时,“显父饯之”,毛《传》:“显父,有显德者也。”郑《笺》:“显父,周之公卿也。”除了有显德者主持祖道活动以后,还有许多卿士一起送行,“笾豆有且,侯氏燕胥”,郑《笺》云:“且,多貌。胥,皆也。诸侯在京师未去者,于显父饯之时,皆来相与,燕其笾豆且然荣其多也”。

(5)R祭用牲。祖道道具中,因为参加人员的规格不同,祭祀用牲根据等级的不同而不同,天子用犬、诸侯用羊、一般卿大夫释酒脯而已。《诗经・泉水》孔疏:“据天子诸侯有牲,卿大夫用酒脯而已。”“天子以犬,诸侯以羊,尊卑异礼也”。

(6)R祭致辞。祖道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向神致辞,文种的祖道辞和蔡邕的《祖饯祝文》或者是祭祀致辞的正体,汉魏以后祖道活动中更多的则是写诗,也有用箴这种文体的。如《后汉书・文苑列传・高彪传》载:“时,京兆第五永为督军御史,使督幽州。百官大会,祖饯于长乐观。议郎蔡邕等皆赋诗,彪乃独作箴云云。邕等甚美其文,以为莫尚也”。而唐宋以后更有于送别时做序体的,只是不复有先秦那样严格的祖道仪式了。在致辞人选上,先秦时候首选德高望重者,如显父之饯韩侯、吉甫之诵仲山甫与申伯;而汉魏以后,主持祖道的人则要求参加送别活动的所有人都要做诗或撰文,从许多祖道应令诗就可见一端。

(7)饮饯致别。整个R祭活动的最后一项,就是饮饯致别。《诗经》中多次提到了“饯”、“饮饯”,都是以酒壮行送别的意思。这一程序在先秦祖道活动中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却在历代送别活动中传承并光大发扬,R祭或者没有了,但饮饯是必不可少的。酒可壮行,也是加剧文人墨客离愁别绪的催化媒,故而后代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之作就是在推杯换盏中创作出来的。

(8)出行出宿。古代交通闭塞,行旅维艰,每一次远行择黄道吉日出发后,就要义无返顾,一直向前。故祖道出发以后,行者一般不会在R祭地留宿,必须在下一地点出宿。正如《诗经》所言,分别于祢则出宿于沸,出发于言则出宿于干,韩侯出祖要出宿于屠。“计宿、饯当各在一处而已”,“宿、饯不得同处”。

由此可见,古人的送别活动尊卑有次、程序井然、敬神重人,既有浓郁的巫术特色,又有深厚的人性关怀;既是对行人远去的辞行,又是文人雅士的 笔会。送别诗正是祖饯之际叮嘱行人、表达挂念、预祝平安的产物。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游历名山大川,广结投缘笔友,每一次远行,互相赋诗作别,留下了无数的送别佳制。对送别诗进行全面把握,不妨对之进行分类归纳,在旅游文化设计上,按类索引,方棼结可寻。

宋李防等编《文苑英华》较早对送别诗进行了分类,卷一七七在“应制一”门下立“饯送”目;卷二六六到卷二八八集中收录送别诗作,分为“送行”和“留别”两大类,在“送行”门下另立“送人省觐”和“赋物送人”目以彰显特殊的两类。《文苑英华》虽然存在着“饯送”、“送人省觐”、“赋物送人”3种类别定位的尴尬,但其“送行”与“留别”二分的范式却一直影响着学人对送别诗的分类,如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补注《李太白集分类补注》按李白诗歌题材归类编纂,其中就立有“留别”和“送”两大门收录太白的送别诗。至于后代一些诗歌总集与那些按题材编结的别集,对其中的送别诗或明或暗运用这种二分法归类集结的亦不在少数。

《文苑英华》的二分法,其实就是按照作者在送别活动中的主客、去留身份来划分的,现在一般称为送别诗与留别诗,送别诗即作者以主人的身份送别去者出发的诗歌,这类诗占送别诗的大多数;留别诗即作者身为被送者感离伤别而作的诗歌,诸如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诗》、李白《赠汪伦》《金陵酒肆留别》即是。吴承学在《唐诗中的“留别”与“赠别”》(载《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一文中即把唐诗中各种不同形态的离别诗诸如“宴别”、“赠别”、“送别”、“饯别”、“寄别”、“留别”等类型总归为两大类:送别与告别,其“告别”也就是指“留别”,即“留诗而别”。这种二分式归类简洁明白,但还不足以涵盖整个送别诗,如那些写作和以离别为题材抒发胸臆的送别诗,在送别活动中作者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只不过是送别活动中的第三者,对某一次有情人的分离有感而发,就不好以送别或留别来范围了。

松浦友久在《李白离别之吟》中给离别诗划分类型时,创造了一种新的送别诗分类法:

当然,仅就所谓“留别”、“送别”看,从离别诗即歌吟分别这点说,别人的存在与对方的离别,是其作品不可欠缺的要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各种各样诗怎样对待对方,就成为论述离别诗性格不可欠缺的要素。若尝试以此为基本分类标准的话,可能有如下两大方面区别:(1)因同对方关系紧密,所写离别具有很高的个别性,具体性。(2)因同对方关系并不紧密,所写离别形象化,而有很高的普遍性、抽象性。不用说,作为文学作品,两者要素混合存在于一体的情形当然也是常见的。

按照诗歌中表达送别的具体性或抽象性来进行分类,一般情况下,作者与对方关系密切,写作时自然更多着眼于彼此双方都很熟悉的事实,因此这类诗作中显示出来的送别活动就具有个别性、具体性;而作者与对方关系生疏时,写作中则更多从离别的普遍性上着墨,这类诗作中显示出的送别活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第三种类型就是结合个别性的描述与普遍性的表达于一体的送别诗。当然,也有许多送别诗作者与对方关系很紧密,所写的离别却有较高的普遍性、抽象性。故松浦友久的分类其实是按照诗歌中所表达出来送别的概括程度来确立的,简单地说就是个别性(具体性)送别诗、普遍性(抽象性)送别诗、二者兼备的送别诗。这种分类从诗歌内容出发,划分标准简单准确,具有较清晰的区分度。但与传统分类送别诗为“送别”、“留别”存在一样的问题,松浦友久的分类是基于具体送别活动和送别主客体的存在来划分的,并不能周延完全意义上的送别诗。

对送别诗进行分类和对许多其他类型诗歌归类一样,标准不同,结果不一。当每一类可以进级二级分类时,不妨做进一步的划分,建立送别诗的目录树,庶几能包含各种形式的送别诗。

首先,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按照诗歌是否涉及具体送别活动可以分为送别诗和叙别诗两大类。叙别诗是以“别”为题材的诗歌,作者或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描述耳闻目见的他人之分别、或者咏怀古代重大送别活动、或者描述设为不知名的两人之依依惜别、或者以七夕为题材慨叹牛郎织女的离别、或者泛抒别情别恨,无论哪种题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诗歌中或多或少都有送别场景的描述或对离别的伤怀。这种类型送别诗经常以代言抒情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展示作品主人公感情波澜的外抒情层面,另一方面透露作者情感起伏的内抒情层面,有时还会在叙述离别过程中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慨,形成双重抒情效果。六朝叙别诗为数不少,特别是乐府诗中有许多这类诗作。《乐府解题》分析陆机、谢灵运《豫章行》日:“陆机‘泛舟清川渚’,谢灵运‘出宿告密亲’,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陆诗载《文选》卷二十八,谢诗《艺文类聚》卷四十一摘有断章,根据诗歌内容和《乐府解题》的记载可知二者均属与离别相关的叙别诗。汉乐府《艳歌何尝行》围绕“忧来生别离”的主题采用双白鹄“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的意象表达“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的依依惜别之情,生动感人,属于典型的叙别诗。汉乐府《离歌》《芑梁妻歌》对晨行梓道无还期的“余丝”(谐“思”)的表述、对“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感慨都是伤离恨别的主旨,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徐斡《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以第三者的身份描述他人的离别,陶渊明《咏二疏》《咏荆轲》分别悬想了或热烈或悲壮的古人饮饯场景,都是叙别诗。另外,像何逊《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与《见征人分别诗》,诗题即明确指出其属叙别一类。随着送别诗发展日趋成熟,叙别诗逐渐减少,但作为送别诗早期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对送别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具体送别活动密切相关的送别诗又可以进行二级分类,按照作者在具体送别活动中所处的身份位置可以分为3个小类:代言送别诗、留别诗、送别诗。魏晋之际,代言诗赋体很流行,如曹丕《寡妇赋》叙陈留阮元瑜遗孤悲苦之情,曹植《愍志赋》感邻人之女嫁不得其人而代言感戚,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陆云《为顾彦先赠妇往返四首》等都是代言之作。梅家玲说:“至于纯‘代言’之作,其旨本在代他人立言,故文中必具有一明确之情性主体,且所立之言,即为此主体之所见所感。因此,所据之‘文本’虽非特定的文字作品,但却必然是与此主体有关的,可想见、可感知的具体情状。此一‘情状’,或为所闻,或为所见,而代言者,即依此而设想,为其立言,说其心事”。代言送别诗即作者代他人写作送别诗,根据他人的生活经历和其时的送别场景,拟测他人在送别活动中的情怀,为之立言,拟其心事。这类送别诗数量留存不多,谢晦在九日戏马台集送孔令时代宋武帝作《彭城会诗》、鲍令晖《代葛沙门妻郭小玉作诗》、王环《代西封侯美人诗》属于此类。留别诗在数量上仅次于送别诗,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行者感离作诗送给送行 者,其对象是送客的人;一为作者不忍离开熟悉的故土而感赋,其对象为故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前者如秦嘉《留郡赠妇诗》,后者如谢灵运《初发石首城》。作为送别主人鉴于具体送别活动而作的诗作是送别诗中的大宗,兹不例举。

其二,叙别诗属于送别诗中的旁支,代言送别诗数量较少,传统送别诗分类一般都不考虑这两类。要力求全面清理历代送别诗,就不得不注意到各类送别诗作的方方面面,可以称作广义送别诗的研究。如果只着眼于具体送别活动的送别诗,可以称之为狭义送别诗研究。狭义送别诗更适合做分类研究,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狭义送别诗做进一步分类。

江淹《别赋》分别描写了富贵者之别、剑客游侠之别、从军之别、远赴绝国之别、夫妇之别、方外之别、男女情人之别的不同场景,透析了别中之异,如果这些不同之别中有诗,那就是各种类别的送别诗。惜其分类标准不一,不能作为狭义送别诗分类依据,按同一标准衡量方可确定送别诗的分类。按照送别双方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君臣送别诗、主僚送别诗、官民送别诗、朋友送别诗、亲人送别诗等。其中,亲人送别诗又可细分为父子送别诗、兄弟送别诗、夫妇送别诗、情人送别诗等。六朝皇帝亲自主持百寮饯行的送别活动非常频繁,大臣应诏赋诗不得不在意君臣关系,因此,君臣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之作,独具特色。颜延之、庾肩吾都善于做这种类型的送别诗。主僚关系的送别诗略同于君臣送别诗,僚属应令赋别同样很注意对主上的歌功颂德,六朝送别诗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主僚上下级关系下的诗作,像二陆、二潘就长于这种主僚送别诗,尤其是陆云特别用意于各种类型的公务祖饯活动,在《与兄平原书》中就提到宿构准备祖饯诗一事。六朝部分官僚很注意个人在群众中的声威,在调任之际也会写作送别诗致原任所吏民。如谢灵运《北亭与吏民别诗》、谢胱《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沈约《去东阳与吏民别诗》、萧纲《罢丹阳郡往与吏民别诗》、萧绎《别荆州吏民》等可以称之为官民送别诗。朋友送别诗是历代送别诗中数量最多的,那些抒发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作品更加脍炙人口、流传久远。恰恰相反,古代亲人间送别诗虽也有不少留存下来,感情的抒发却没有朋友间送别抒怀那样经典有韵味,如郭帧洞拥鼙鹗》:“乖索易永久,寻离觉月促。辽落隔修途,窈窕阂丘谷。”虽然也注意到分别造成相聚的时间尺缩、离索的时间延伸,空间距离的阻隔等现象,但没有典型的意象,缺乏真挚动人的抒情,既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融情于景所营造的时间流逝、空间远隔诗人伫立惜别的效果,也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的感人情怀。其他亲人诸如父子、夫妇、情人之间的送别诗也大抵有情不发,也许是中国儒学思想浸染下“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束缚吧,至真之情反而无法言说,亲人之间的交流反不及朋友之间,形成送别诗的一大悖论。

按照送别诗感情基调不同,可以分为怨别伤别诗、劝慰送别诗、励志送别诗、欢别诗。方回《瀛奎律髓》对“送别类”解题曰:“送行之诗,有不必皆悲者,别则其情必悲。此类中有送诗、有别诗,当观轻重”。方氏所谓的送诗、别诗之分,其实是建立在别离必悲的感情基调上的,而送行之作有悲有欢,当观其中轻重。虽然方氏这种分法略显局促,但其注意从感情基调角度对送别诗进行分类,不为无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文选》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言黯然魂将离散者,唯别而然也。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毙。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赋》又曰:“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是知有别则恨,有别必怨,种种怨恨之别“感荡心灵”,故钟嵘《诗品》曰:“离群托诗以怨。”怨别伤别一直以往就是多数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李徽教《诗品汇注》:“‘离群托诗以怨’,如李陵《与苏武诗》三首等属是也”。其他如谢I《远送曲》“潺蜗伤别巾”,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真南诗》“当怜此分袂,脉脉泪沾衣”等直接以流泪来表达送别时的伤怀,应`《别诗》“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直抒胸臆伤别,类似这些以怨别伤别为感情基调的送别诗不胜枚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慰送别安抚离人,也是古代送别诗经常选择的感情基调,如《古诗・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以劝慰离人保重作结就是如此。六朝时祖饯诗大多会在作结时劝慰离人,祝福前途一路平安。中国古代社会有各种禁忌,送别时一味伤怨通常被认为不吉利,会影响离者的情绪,故送别诗在伤怨抒怀的同时交织劝慰祝福,抒发双重感情表达送者矛盾心情。在劝慰基础上进一步就是励志,以激昂的话语振起全诗,鼓励离者勇往直前,开创新天地,也是古代送别诗常用的手法。如谢灵运《邻里相送至方山》鼓励邻里要“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励志送别诗在六朝偶有人作,唐人则于此种手法情有所钟,不少送别诗采用了励志的感情基调。“悲莫悲兮生别离”,通常认为送别时都是缠绵悱恻、怨恨相交、黯然销魂,其实不然,诸如荣调进京、迁升就任等饯送活动多是在一片喜气中进行的,送者更多的是对离人的祝贺,离别弥漫在愉悦的氛围当中。诗人以欢愉的感情基调创作欢送诗便顺理成章,如王粲《赠杨德祖》“我君饯之,其乐泄泄”,描述了欢送的场景,惜其诗只存此断句,但可以肯定这首诗采用的是欢愉的感情基础。

按照送别活动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祖道饯送诗、饮饯惜别诗、送行话别诗。根据离人的身份与出行原因的不同,古代送别活动规模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军事出征、外交出使、官僚贵族迁调就任都要举行祖道饯行活动,并且送者要赋诗送别,这就是祖道饯送诗。正规祖道仪式上既有媚神、慰人的祖道致辞诗,又有饮饯时百僚应令赋作的媚主、慰人祖道饯别诗。六朝时凡标题“祖道”或“侍宴”的送别诗都属于这种类型。士人分离,送别仪式通常比祖道简单,日昔好友,或登高临水,赏景叙别;或齐聚一堂,推杯换盏借酒抒怀,并赋诗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这种饮饯惜别诗在送别诗中为数最多,名篇如沈约《别范安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最显真情也最简单的一种就是长亭南浦执手话别,而这种场合下触景生情即兴赋作的送别诗更是真情的流露。如谢I《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李白《赠汪伦》都是送行话别诗的代表作。

按照离人出行事由和前方目的地的不同,有出塞或从军送别诗、出使送别诗、出游或就任送别诗、归乡归隐或返京送别诗等。每次分别,行人都有一个明确的前方目的地,而古代士人出行事由最主要的是从征去边塞、出使到异国、出游往名胜、就任之职所、归隐返乡里、述职迁京都等,这些重要的行旅或如愿所偿、或前途莫测,离人心境各不相同,送者或祝贺或祈福或安慰或悲慨,情感不一。故根据这个标准分送别诗为若干小类,能合理地反映出各种送别诗真实的感情基调,且能从同类送别诗中清晰地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六朝时出塞别诗与唐人出塞别诗感情抒发就迥然不同,从中可透露出六朝与唐代士人对边塞功业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社会风貌的不同。而六朝时出使外聘者经常被对方扣留等事实也可以从其时出使送别诗中祝福平安旋归的心态中折射出来。

送别诗范文3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风格;手法;主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74-2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以描写离别、送行为主要内容的送别诗,可能不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但它却充分展示出人性的美好、情谊的可贵,其淳朴的真情美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一、熟知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送别诗中有一些常见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 “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这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 “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二、判明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三、明确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③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④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⑤想象(虚写),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地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四、把握情感主题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柳永《雨霖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在对友人的劝勉)。

送别诗范文4

关键词:送别诗 情感 类别

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要吟诗话别以表达情感,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类题材。而部分学生,对于送别诗情感的把握,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只能抓住“伤感”“依依不舍”等常见的送别时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细腻而复杂的,送别时的情感更如此,我们不可将其简单化。本文对送别诗歌情感内容作一个较为具体的概括分类,以便于学生能全面地掌握送别诗的情感类型。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其中,“凄凄”一词形象地点出了送别时内心的凄凉、愁苦;“袅袅”一词描绘的萧瑟、黯淡之秋景更增添了送别时的伤感;“看”,本来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是送别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情感。

2.体贴入微的宽慰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一剂良药。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三四句是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送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自己将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

5.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其中第三句,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 诗人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6.表明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李白《赠汪伦》一诗的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如此之深,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第四句用“不及”一词,将水与情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7.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运用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的典故,诗人以此激励友人,希望他名扬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一勉励,使全诗充满了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8.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的最后两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用笛声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昏暗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将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充分地表达出来。

送别诗范文5

关键词:特征;赠答送别诗;刘敞

刘敞作为北宋前期江西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与“清江三孔”、“波阳三洪”、“临川二晏一王”、“南丰三曾”以及欧阳修、杨万里、刘辰翁一样,成为宋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力见证。

刘敞生活的年代,正好是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努力矫正西昆体的弊病,积极进行革新的时期。

刘敞生长于官宦之家,但他没有官宦子弟的纨绔,而是自幼饱读诗书,个性老成持重,且重情重义。这为刘敞创作大量饱含深情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主观可能。刘敞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为他创作诸多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客观条件。

由于刘敞赠答诗的大部分内容与其送别诗一样,主要以述友谊、道惜别、表思念、叙交游为主要情感特征。据此,笔者将赠答诗与送别诗合于一体来加以论述。刘敞性格随和,为人磊落明白,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有密切来往,常有赠答唱和的诗歌。作者试图从刘敞赠答送别诗中挖掘其下面两大特征。

一、抒发其对亲友、同仁的深厚情谊及劝勉、赞美之情

宋代的官员调动非常频繁,流动性强,这就使得各官员之间、亲友之间话别的机会增加。作为社会的一员,刘敞也毫不例外,有诸多的应酬,有诸多与同僚、友人话别的场景。基于此情此景,刘敞深有感触,继而创作了大量的赠答送别诗来寄托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诗人的哀伤、愁怨及思念之情。例如“谁令春风来,翩翩动归舟,千里在明发,一樽献酬,江湖望魏阙,离思空悠悠。”(刘敞《送占光禄》卷五)质问春风为何要来吹动友人的归舟,留下悠悠离思。又如他的《送焦生》“宁复悲归来,眷眷儿女泣” ;《送雍秀才归琅琊山》“盛论山水趣,局促恨来到,江湖且相望,送子一何啸” ;《送冲卿守高邮》“离怀重自感,堕泪沾长缨” ;《山光寺献臣》“离怀目无极,日落似忘返。”这些诗歌均表达了诗人送别亲友时的不舍,眷恋之情。

刘敞与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江休复等关系甚密,诗歌上的赠答唱和最多。笔者试举几个例子深入探讨刘敞与亲友、同僚的深情厚谊。如《寄圣俞》,这首诗写诗人独自在京城徘徊,思念曾经在此相别的友人,秋风依旧,流水已去,新雁归来。新雁归有期,而友人却不知何时归来,无奈之下,只得将这问候托于大雁,以宽慰远在天涯的友人。刘敞小梅尧臣16岁,但两人的关系很好,相聚甚欢,常饮酒唱和。由于刘敞常被调任于各地做官,所以与梅尧臣常处于离别状态,使得诗人只好通过吟诗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江休复,字邻几,是刘敞的姻家,其人博学多闻,比刘敞大15岁,二人可称为“忘年”之交,原甫以知音待之。刘敞诗集中有诸多的诗篇涉及他,有不少送别的诗。诗歌表达出这种深切思念,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还写了些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寄贡甫》,贡甫即刘攽,是刘敞的弟弟,自小跟着刘敞学习,兄弟两感情深厚。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甚至希望“简略或易足,长当并形影”。刘敞经常是病痛缠身,特别41岁那年是经受了官场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更是感到孤独寂寞。这也是诗人对亲人如此思念,对岁月流逝如此感叹的原因之一。

刘敞诗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对亲友、同仁的思念的诗歌,如《二十六日大风寄贡甫》(卷九)、《送裴殿丞》(卷八)、《陈桥别隐直》(卷十)等等。

在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中,还有些诗歌表达着他对亲友的勉励,如:“丈夫非怀安,少壮宜努力”(《别和弟》)。另外,刘敞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友人的赞美的。譬如:“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送刘泾州》)。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或同仁的能力的认同与赞叹。

再举几例来探讨诗人对亲友同仁的关切与赞美,以便增加对刘敞的深入了解。如《赠梅圣俞》,诗中提到文士们的洛中相会,发生在天圣九年,诗人年仅13岁,由“及此将十载”可知,诗人写此诗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年少时,便闻之梅尧臣的诗名,高度赞扬其才情,并颇为推崇,一种相恨见晚的情愫与于言表。诗人与梅尧臣关系甚密,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彼此间有着深深的影响。刘敞对友人、同僚赞美的诗歌还有《送李才元》、《寄佑之》等等,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表达其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奈及自身境遇的感叹

在刘敞赠答送别诗中,除了表达离别情怀的外,还有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从小身体不好,并且一向少年老成,这在其弟刘攽的《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全判南京御史台刘公行状》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情况。对人生悲苦与无奈的感慨,可以从他与亲友交流的诗歌中找到踪迹,如:《答吴冲卿学士》

诗歌开始便用“人生若浮云,聚散不自知”来表达人生的无常。然后就开始回忆与友人初识时的欢快、喜庆场面。接着因为变故致使两人分离,生活的境遇也使两人无法再联系了。离别使诗人与朋友都互相思念着对方。后面表达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并感叹人生。

刘敞赠答送别诗歌中有表达个人志向的诗歌,如《送张四隐直游边》,诗歌写因友人游边而引发了诗人满腔的热情,回想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感叹卫青、霍去病能建功立业的豪壮,诗人自己虽然有壮志,但却力不从心,并将希望寄托于友人身上。“力弱非志弱,送君心长悬”这句诗很明确的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刘敞的赠答送别诗还有些表达诗人的伤感情绪,如:《寄邻几》、《风雨寄贡甫》等。刘敞身体不好,曾多次请假回家养病。这期间,难免孤独寂寞、惆怅,并越发思念亲人、好友。这几首诗歌正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有些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譬如:《送杨十七秘丞知瀛州河间》。据《宋史》本传(卷三百一十九)记载,他在任扬州知县时,为人民要回被官府霸占的良田,为百姓伸冤等;另外,他在任郓州知县期间,也是“决狱讼,明赏罚”,使“境内肃然”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刘敞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忠君爱民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仕途,但是偶尔也能从其诗歌当中感受到他的向往老庄的隐逸思想。

一般而言,传统的赠答送别诗发挥着良好的交际功能,同时也伴随着审美效应的缺失,甚至可以说这种题材中有很多的言不由衷的伪诗、劣诗。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主要有反映其与亲友的深厚感情,自身的人生态度,对亲友的勉励、赞美等几个方面。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忠君爱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个人的忧郁孤独与寂寞。尽管刘敞的送别赠答诗在艺术上没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诗歌毕竟倾注了诗人大量的心血,从多维度反映了诗人与亲朋好友的交往情状,及与他的深挚情意,刻上了诗人心灵的印迹,是其生命的历程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 江西省新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余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罗露平,女,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送别诗范文6

关键词: 盛唐, 送别诗,悲剧意识之悲,情感特质, 文人心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94-02

诗到唐展到达顶峰,而盛唐诗则是顶峰的顶峰,是中国诗歌的典范。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上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一大批光照千古的大诗人同时出现。他们的诗歌"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构成了盛唐气象中最璀璨的星空,而送别诗正是这星空中耀眼的一隅。

唐人重视离别,由于各种原因,逢别必送,赠之以诗,在唐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甚至会出现"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的送别场面。可知唐人并不是不懂离别之情,只是在盛唐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诗人虽然也感到离别之苦,但却能不为苦所累;虽然也有离别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当然,这并不绝对。张法曾说过:"对我们来说,在肯定有别必悲的前提下应着重区别两种悲:正常之悲和悲剧意识之悲。正常之悲的离别,一般部包含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 :(一)可伤,毕竟是别。 (二)不伤,因为离别不是走下坡路,甚至是奔向一个好的前程。这样,虽从人的情感讲并不愿别,但从理性上讲,应别,这种离别之泪,属正常之悲情美的作品。而本文将集中讨论后一种盛唐送别诗送别诗--体现"悲剧意识之悲"的盛唐送别诗。

所谓"正常之悲" 的作品,也就是"以不伤的一面压倒或托住可伤的一面"的作品,这方面是主流。但"如果别里包含着不应该别的话,那么别情就是可伤加可伤,就是悲剧意识之悲了。"[5][P.47]此类作品在盛唐时代也是有的。先说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卷160)

《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就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应试不第,怀才不遇,知音难觅,又要分离,这里的依依惜别之情自不必说。由于体验到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不得不下决心回襄阳隐居。"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只应"二字,耐人寻味,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自己唯一的退路,也就是说,赴试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在这场误会当中,他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因知此次分别定是前途渺茫,心中也自然充满了愤怼和失望。

次说李白《灞陵亭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卷176)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历史上曾有一条灞水,因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水、灞上、灞陵、灞陵亭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首句提到"灞陵亭",则与一则典故,与历史上一个最令人伤感同情的悲剧人物李广将军联系在一起,《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被贬为庶人,……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灞陵亭,灞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可见,一个人即使曾居功至伟,也会因为失去权位,而遭人欺侮。所以,"灞陵亭"这三个字,难免在暗示送别双方仕途失意的处境。"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路岐:岐路,岔道。向秦人问路,却偏偏要提起"王粲"。诗人刻意强调朋友南行之途,乃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我们认为,盛唐送别诗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送别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士人的心态,从此意义上讲,它具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意义。我们看,这两句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多少前往过长安的人,好象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可见,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