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法则范例6篇

四季养生法则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1

而一个月、一天的养生,与一年四季的养生是相通的。

结合每个人体质的不同,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养方法,让每一刻都变得健康快乐。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该怎么来养?春夏怎么养阳,秋冬怎么养阴?

历代的说法都不一样。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春夏要失助阳气,“秋冬养阴”是秋冬要扶助阴气;但也有人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要抑制阳气,“秋冬养阴”指的是秋冬要抑制阴气,因为春夏本来阳就多了,秋冬本来阴就多了,所以要抑制一点。那么哪种说法对?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这个养生总原则呢?如果理解错误,那么结果也不一样,那是很危险的。

我认为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来确定。养阳和养阴实际上就是调阳和调阴,就是调和阴阳,达到中和的状态。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主浊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就要去扶助阳气、生发阳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春天、夏天再去升发阳气,就会带来毛病。容易上火,就会出现口腔溃疡、生疮、牙龈肿痛、口干、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所以对于这类阳气盛阴气虚的人来说,春夏应该抑制阳气。

具体做法要按照日月的升降、早晚的长短来调整自己的起居。在饮食上要吃一些降火的、抑阳的食物,不能吃扶阳、升发阳气的食物,不然就会造成阳亢阴虚的毛病。

中医有一个治疗方法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本来是指治病的,同样也可以用于养生。热性的人、阳性的人多吃点寒凉的东西;寒性的人、阴性的人多吃点温热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和。

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阳的,是阳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就要去扶助阴气。如果一个人本身体质就是偏阴的,是阴性体质,那么在秋天、冬天再去扶助阴气,就会带来阴盛阳衰的毛病。所以偏阴的人,阴气太盛,到了秋冬时就要抑制阴气的生长。

这种道理我们要灵活运用,要按照人体不同的体质来运用养生的原则。所以区分一个人的体质是偏阴还是偏阳或者是阴阳平和,是非常重要的。

四气,就是四季之气,四时之气,就是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样一来,养生就变得非常简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四季养生总的原则。要符合天道,顺应天时。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总结,是养生的根本。

大家要记住,生命的根是什么?是阴阳。生命的根实际上就是天地之根。

一年养生的关键时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在一年当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的保养,这四个节气分别在阳历的3月、6月、9月和12月,基本上是22日左右,这四个节气的养生以及这4个月的养生又是一年四季养生的关键的时间。在这四个节气、四个月中,夏至和冬至、6月和12月又更加重要。

为什么?因为春分和秋分,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阴阳之气相等。而夏至和冬至都是阴阳最不对等的时候。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就是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候,阳气最盛就要消减,阴气最弱就要增加,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养心阴,克制心阳,不要让心火太旺。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就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最弱就要增加,阴气最盛就要减少,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养肾阳,不要让肾阴过寒。

在四季养生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四季是和五脏配合在一起的。四季和四脏配合,春天是肝,夏天是心,秋天是肺,冬天是肾。

在一个月中应该怎么养生

一个月当中应该怎么来养生呢?同样,要随着月亮的变化来养生。古人早就发现一个月有四种月相变化:晦、朔、弦、望。在一个月当中,月初时月亮开始露出月牙,叫“朔”,到期初八左右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圆,接着月亮渐渐缺了,到二十三左右为下弦月,到三十的时候就是“晦”,月亮全亏了。

月亮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女子月经按月而下,其周期跟一个月盈亏的周期几乎一致,都是在二十八九天。美国有专家研究发现,月经的周期与月亮周期有关联。但是,女子的月经也因人而异,主要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物节律不同。

还有人发现月满的时候,犯罪率很高,人处于最亢奋状态。《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月升无泄,月满无补。”月亮刚刚开始升起的时候不能泄,你要顺着它;在月满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补。比如治病,如果月满的时候做外科手术,失血量是最多的。

养生也是此理。月开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但到月满的时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则就太过了,月满以后渐渐缺了,这时要适当减少运动量。

在一天中应该怎么养生

每一天的养生和每一个月的养生、一年四季的养生是同样的原理,每一天的养生也有4个最关键的时段,在一天的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最重要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时辰。

子时是晚上11~l点,这个时辰好比是冬天,这个时段是阴气与阳气交汇的时候,是阴气到了极点而阳气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练功的最佳时期。当然,如果不练功的人,子时一定要熟睡了,要收藏,一般人亥时就是晚上9~11点就应该睡觉,这个时候应该是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了。练功是一种积极的修行,也可以看成是积极的休息,子时练功,人的阳气会随之往上长。

午时是中午的11~1点,这个时候也需要练功的,这个时段也是阴气与阳气交汇的时候,是阳气到了极点而阴气开始出现的时候,练功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如果不练功的人,要睡午觉,长短也是一样的道理,睡觉的时间要短一点。

与子时的睡觉方法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子午觉”。子时的睡眠要深度睡眠,而午时的睡眠时间要短一点。

卯时和酉时,就好比是春天和秋天。卯时是上午的5~7点,酉时是下午的5~7点。这两个时辰的养生与春秋养生是一致的。这两个时间一般的人都可以锻炼、练功。

一年四季的养生,一月四种月相的养生,一天四个主要时辰的养生,都有相通之处。总的原则就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与天时阴阳变化节律同步。宋代那首非常有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提到四季的气候、时令特征,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关键的就是要无闲事、无是非,也就是要调神,这就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关键之处。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周围的气象因素息息相关。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是相通的。

气象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对一般的气象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所以一般的气象条件对人体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气候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或者是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或者是使原有的疾病加重。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变化往往对人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的医学气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40%的死亡病例是在气象条件不正常的情况下发生的。天气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温度变化。统计资料表明,当日最低气温从零摄氏度以上降至零度以下,或当日降温幅度大于8摄氏度时,感冒病人就会显著增加。另外,气象条件致病常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和季节性。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肺结核、流感常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并呈流行趋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容易在秋冬寒冷的季节诱发或者加重。

各种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则容易在春秋冬季比较寒冷的时间发作或者加重。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高发,因为此时气候寒冷或急剧降温,人体周围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或者容易形成栓子,从而导致以上疾病发作增加。

过高过低的温度和气压刺激,可以诱发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寒冷或者强风刺激可以出现面神经麻痹。冬季寒冷季节容易发生冻疮。溃疡病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在春季暖空气活跃时发作。急性荨麻疹在春季花粉飞扬时易发。日晒性皮炎、中暑多在炎热的夏季发生。

还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都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医学界和气象工作者的重视。

气象对防病治病的指导作用

气象条件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疾病。

首先要加强普及医学气象学知识,定时收听气象预报,根据气象预报的提示,合理的安排衣食住行,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预先避免对人体有害的气象条件。

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在寒冷季节或温度急剧下降时,要注意及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尽量减少外出。遇到大风大雾天气,要注意戴口罩、帽子、系围巾,避免迎风而行。暑天应减少高温作业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晒。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发时,应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加强房间的通风。过敏体质患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患者在春天花粉较多的时候减少野外活动时间,尤其应当避免有风的天气外出,减少过敏原的刺激。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安排合理的饮食,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热季节宜饮食清淡,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宜进食羊肉、牛肉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湿度较低,空气干燥,宜进食梨、百合等滋阴的食物,防止“上火”的发生。

对于疾病的治疗,气象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体现在祖国医学方面。医学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针对病人予以辨证施治。如对于因受寒冷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的关节疼痛患者,主要运用温经散寒的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一规律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辨证用药。中医学中“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理论也体现了医学与气象的重要关系,认为在夏季炎热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冬季寒冷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2

导引术

养生是个大课题,既包含文化层面又涉及理法、技法,加之时下国人养生热仍值方兴未艾之时,谈养生的文章多如过江之鲫。笔者从自身的传承与体悟出发,写一些心得。

2012年农历纪年为壬辰,时值闰年,闰四月,全年共384天。今年4月21日为农历四初一,5月21日为闰四月初一。为什么在讲夏季养生前要先提闰四月,盖因四季循环各司其职,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敛)、冬主藏。根据中医养生学“天人合一”理论认为人体亦如此。春生发得好,夏季才能茁壮成长,秋后当精气内敛,冬日则固本培元积蓄能量以待来年生发。

由此我们知道顺应天时是养生的关键。夏季导引养生以舒筋活络和吐纳呼吸为主。古语云:导引者,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体柔,长寿可求。导引之法旨在通过外在形体的导引抻筋拔骨,配合呼吸吐纳来针对性的锻炼经筋骨骼,由此濡养脏腑,固本培元,从而可得正气在邪不可干之效。

屈伸俯仰导引法

此法分别屈伸俯仰人体十二大关节,包括上肢的肩、肘、腕,下肢的髋、膝、踝以及脊柱,有抻筋拔骨、舒筋活络之功效。《易筋经·总论》记载:“筋舒则长,筋和则康。”

对于脑力劳动者而言,每天早起到户外空气清新的场所,两脚开立全身放松,两手侧平举(见图一),先用口慢慢呼出体内浊气,同时两臂内收合掌,心窝内合(见图二),待一口气呼尽后再用鼻慢慢吸入新鲜空气,同时两臂外展,胸腔挺出(见图三)。重复七至九次,需要注意的是呼吸时切忌急吸急呼,应以缓慢绵长为宜。古人称之为“吸纳清明之气”,夏季常用此法可保持头脑清醒。

夏季雷阵雨后空气非常清新,可在阳台或窗口做呼吸法,方法同前。以上所介绍的夏季导引吐纳法均采用胸式呼吸,即呼气时胸腔内含,横膈膜下降;吸气时横膈膜上提同时胸腔前挺。导引吐纳法可助舒筋活络,亦可及时消除疲劳。久久习之可延年益寿。

养阴术

农历,又称阴历、汉历,是华夏文化圈的传统历法之一。农历纪年以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农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2012年壬辰年闰四月。之所以称为农历是由于农耕时代人们以此来安排播、种、收、藏的次第,其中又以二十四节气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分布于四季,每季各有三节、三气。之前曾提到人体之阴阳亦如自然之阴阳随四季交替而变化,春生、夏长、秋收(敛)、冬藏。我们如何应和天时以助养自身。从右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年中的人体阴阳的升降浮沉。

在夏季共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其中立夏和夏至比较重要。立夏是由春生到夏长的第一个节气。而夏至则是人体阳气升于顶端,一阴初生的时节。我们都知道冬至要进补,是由于冬至是人体阴气升于顶端,一阳初生的时节。因此冬至进补可固本培元,以助来年阳气生发。那么夏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养阴,以助阴气生发。

中医养生学认为夏季宜养阴,养阴包含养津和摄精两部分。津,即津液。养津无论哪个流派的养生法都是从叩齿和舌抵上腭开始,当舌抵上腭后,口腔内的舌下腺和下腭下腺就会分泌出津液,中医谓之玉液,然后再慢慢咽下,即咽津养阴。夏季炎热容易口苦舌燥多是伤津之故。

摄精为养生三要之首(摄精、养气、安神),夏至时节人体阴气初生,宜保全阴气,忌,固本培元,亦是为了养阴。

盛夏体弱多病者体内病浊之气多浮于体表,可利用夏季之小暑(阳历7月6日)和大暑(阳历7月22日)期间,人体病浊气行于体表之时,找有临床经验的针灸师扎针和艾灸,连续针灸一个疗程可逐经

脉之病浊气,有冬病夏治之功效。

西方亦注意到时间与疾病有关联,称为时间医学,中医养生学则认为是天人相应。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饮食的调摄也是如此,俗语中素有夏至、冬至两个节气的调摄进补之说,因为这两个时间正是人体阴气和阳气开始生发的时节,此时调摄,可顺天时,助人道,借助自然界生、长、收、藏的规律来养生,即所谓“天人合一”。夏季饮食调摄,应以生津养阴为主,尤其是食物以清淡为主。夏季天气炎热是青少年喝饮料的旺季,注意出汗后人体需要补充水分而不是饮料,尤其是大热后不可喝冰冻的饮料,冰冻的饮料会伤及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至关重要,应当倍加养护。脾胃喜暖畏寒,特为大家介绍一味养胃健脾的良药:白粥(见附文)。它的功效是推陈出新,调和五味,由于其入胃即化,固有养胃之效。

中国人做事最讲究火候,煮粥的火候如何掌握?经典中有相关文字记载:煮好后用筷子在粥面写个“中”字,如尚未写完,字形就散了,则太稀,若字久而不散,则太稠。我们平时生活中煮粥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这里只是想告诉大家,中国人历来是很讲究生活品质的,即使是煮粥小事,也有如此情趣寓于其中。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3

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 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 北回归线横穿岭南中部, 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早在宋代《太平圣惠方》中就对岭南的气候、地理对疾病的影响有了清楚的记载, 曰:岭南土地卑湿, 气候不同, 夏则炎热郁蒸, 冬则温暖无雪, 风湿之气易伤人。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南方卑湿之地, 更遇久雨淋漓, 时有感湿者, 说明了岭南地区气候炎热, 且湿润多雨, 因此湿热邪气为重。清代何梦瑶提出湿病论, 并在其论著《医碥》中表述岭南地区为地卑土薄, 土薄则阳气易泄, 人居其地, 腠理汗生, 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 晨夕昏雾, 春夏淫雨, 人多中湿。清代叶天士亦指出:粤地潮湿, 长夏涉水, 外受之湿下起长夏阴雨潮湿, 均指出了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

岭南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 终年不见霜雪。太阳辐射量较多, 日照时间较长, 因此, 岭南地区高温时期比较多, 且一天之中高温持续时间也较长, 所以平均温度较高。湿邪的特点是重浊, 但湿受高温的热邪所蒸化, 表现为气化形式, 故又称为湿气。岭南地区风向随季节交替变更, 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 风速较小;冬季大部分地区以北至东北风为主, 风速较大;春秋季为交替季节, 风向不如冬季稳定, 加之台风、暴雨等, 使岭南气候变化具有复杂易变的特点[1]。

正是岭南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阳光和水分充足, 非常适合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 因此, 岭南地区四季林木茂盛, 全年有各种花果, 昆虫种类繁多, 造就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动植物中草药资源。据资料显示[2], 岭南地区药用资源达4500多种, 占全国药用资源种类的36%。岭南地区盛产多种独特的道地药材, 为岭南地区人民的防病治病和保健事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用资源。丰富的药材资源不仅可治疗疾病, 更是岭南地区居民家中保健养生的必备之品。岭南食俗中药膳粥汤极为丰富, 最为常见的有汤剂、茶剂和酒剂等。有资料显示[3], 岭南地产药材中可用于制作汤剂的有80余种, 制作茶剂的有40余种, 制作药酒的有50余种。

2 岭南人群体质特点

岭南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因素决定了岭南之域致病邪气的特点和岭南人群的特定体质。《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南方者, 天地之所长养, 其民嗜酸而食胕,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其病挛痹, 其治宜微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岭南地区气候温暖, 岭南的致病因素与季节有着很大的联系, 曰杂毒因暖而生, 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 行青草瘴, 季夏讫孟冬, 行黄芒瘴。岭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方书《岭南卫生方》亦指出了岭南人群患病特点, 曰至岭南, 见外方至者, 病不虚日, 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 气燠故阳常泄, 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 而患不升。业医者, 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 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 而徒治以中州常法, 鲜有不失者。

为了解岭南人群的体质特点, 袁天慧等[4]开展为期1年的大型调查研究, 收集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6~65岁体检的健康人群共计54750人, 参照王琦[5]提出的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 并培训专门的中医研究生辨识所有调查对象体质, 并排除两种及以上兼夹体质人群。结果显示, 岭南地区健康人群中气虚体质居首位, 其次为阳虚体质, 再次为湿热体质。究其原因, 主要因岭南地区湿邪为重, 脾喜燥恶湿, 脾气受损, 加之现代岭南人工作压力大, 劳则气耗, 故见气虚体质;湿为阴邪, 阴盛则阳病, 损伤人体阳气, 故见阳虚体质;阳虚气虚致使水液蓄积体内, 与外感湿气相合, 日久郁而化热, 则可见湿热体质。

3 岭南地区四季养生

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是寒暑更迭、阴阳升降的标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指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对自然界万物的重要影响。《灵枢顺气一年分为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是气之常也, 人亦应之。人体生理功能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进行着自然调节, 病理变化亦受到四季的影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邪气者, 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就是说疾病会因为人体在四季不同的生理状况而伺机侵入人体内部, 外在的疾病与人体内在的机能相互作用, 就产生了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疾病较为流行的现象, 这也是我们讨论四季养生的重要意义所在。

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形成其特有的四季特点, 运用《黄帝内经》指导养生时须与岭南地理气候与文化相结合, 从而形成了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四时养生文化。《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核心原则可以概括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即春夏季节要调养阳气, 是为了更好地固存秋冬季节的阴精;秋冬季节要调养阴气, 为来年春夏季节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根据四季阴阳变化和气候特点, 调整人体的阴阳偏差, 以保持人体内外的阴平阳秘。因此, 《灵枢本神》总结了养生之根本, 曰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柔刚。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强调了养生须能动地适应四季寒热变化, 保持内外环境的统一, 如此才能未病先防, 这可谓是《黄帝内经》四时养生之根本。

3.1 岭南春季养生

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天在五行中属木, 在五脏中属肝, 是肝气旺升发条达的季节。岭南地区春季温差较大, 乍暖还寒之时, 夹有春雨, 而后出现回南天, 且南天主要指天气返潮现象, 一般出现在每年春季的二三月份。此时气候湿气为重, 外湿引动内湿, 人体湿气重则阳气升发受阻, 易出现口黏腻、头昏蒙、身沉重、大便不畅等表现。因此, 岭南春季养生更应顺应生的规律, 把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 疏散条达肝气, 升发少阳之气, 并辅以辛散升浮之品, 以应时扶阳祛湿, 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岭南名老中医关汝耀尤为重视调肝理气, 自拟理肝汤, 方中以柴胡、乌药为君药疏肝行气, 以白芍、墨旱莲为臣药清肝平肝, 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从清、舒、平、养四个方面理肝[6]。春季饮食宜减酸益甘, 以应天地生发之气, 食疗可适当加党参、金橘、麦芽、谷芽、茯苓等健脾消食。

3.2 岭南夏季养生

夏三月, 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 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阳气生于春而极于夏, 夏天是万物繁茂的季节。岭南地区夏季时间最长, 伴有长夏, 高温多雨, 湿热尤为明显。夏天在五行中属火, 五脏中属心, 长夏属土和脾, 因此, 岭南地区夏季养生尤要重视对心脾的调养, 注意保养阳气, 防止人体阳气津液消耗过大。邓铁涛认为, 脾旺不易受病脾胃健旺, 则身体没有弱点给疾病以可乘之机, 不易成病;既成病之后, 调理其脾胃则病易愈[7]。邓铁涛临证善用岭南特色药材五指毛桃, 以其健脾益气利湿之效, 益气而不生热, 补气而不滋腻, 扶正而不碍邪, 同样适用于岭南地区夏季养生[8]。此外, 心为五脏之首, 心主神明, 他强调养生先养心, 重视保养心神, 心强健是整个机体五脏六腑健康正常的基础, 心情愉快, 精神开朗, 则血气和调, 抗御能力强, 自可无病[9]。

岭南地区夏季养生中不得不提到岭南地区独特的茶文化凉茶。岭南地区夏季气温高, 时间长, 且多伴有雨水天气, 高温湿重是最为明显的特点。凉茶是岭南人民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 根据岭南地区的气候水土特点, 多以本地独特道地中草药为物质基础, 研制、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 尤其适宜于夏天饮用。凉茶中常用的原料植物主要有金银花、岗梅根、崩大碗、布渣叶、葫芦茶、夏枯草、凉粉草、鸡蛋花、白茅根、水翁花、地胆头、青天葵、狗肝菜、木棉花等[10]。岭南地区夏季养生凉茶首选五花茶, 又名复方祛湿汤, 以金银花、木棉花、鸡蛋花、野菊花、夏枯草为主, 有清热祛湿之功, 还可根据需要加入薏苡仁、布渣叶、茯苓、藿香、紫苏叶等。岭南凉茶是岭南中医养生理论具体实践的产物, 更是《黄帝内经》中重要养生理念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具体体现。岭南地区夏季炎热多雨, 饮食宜减苦增辛, 注重清补, 药膳选择以清热祛湿、芳香醒脾为首选。岭南地区居民夏季常煲的汤主要有绵茵陈蜜枣煲瘦肉、赤小豆煲鸡脚或猪脊骨、土茯苓陈皮煲龟汤、粉葛煲排骨、猪横脷煲鸡骨草或夏枯草等。此外, 夏季可多食百合绿豆糖水、银耳木瓜羹、扁豆荷叶粥、酸梅汤等以益气养阴, 防止体内积热。岭南地区夏季还要避免食用大辛大热之品, 以免邪热化火。

3.3 岭南秋季养生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 收养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季万物平和, 不再生长, 天气开始转冷肃杀。秋季是岭南地区最为舒适的季节, 气候凉爽, 初秋仍可见暑湿、湿热, 入秋则湿气渐少, 天气晴朗而兼有风燥, 养生宜开始养阴。秋天在五行中属金, 五脏中属肺, 以收敛为征, 适宜平补。岭南名医李仲守临证极重养阴, 结合岭南人阴虚内热的体质特点, 主张秋季养生应以甘寒清养为主, 补而不滞, 滋而不腻, 清而不寒, 消而不伐, 养阴渗利, 甘寒并用, 胜热而又不伤正[11]。岭南地区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 肃清肺气, 养阴止渴, 饮食原则宜减辛增酸, 煲汤以平补为要, 如鸡脚炖花生、莲子板栗煲鸡、西洋参炖竹丝鸡、秋梨牛尾煲、南北杏炖瘦肉等, 亦可适当饮用竹蔗茅根水、乌梅红糖水等以益气养阴。此外, 还可多食用核桃、山药、芝麻、马蹄、杏仁等有滋润性的食品, 以防秋燥。

3.4 岭南冬季养生

冬三月, 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 勿扰乎阳。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季寒风凛冽, 岭南地区虽然温度基本在零度以上, 但是冬雨连绵, 湿冷夹杂, 人体感觉更是寒冷刺骨。冬天在五行中属水, 五脏中属肾。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 阴寒盛极, 故养生活动应以养藏为要, 敛阳护阴, 闭藏阳气于内。岭南地区冬季较短, 却是进补的好时机, 可以适当进食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花胶、鹿角胶等, 以温肾壮阳。杨志仁[12]在运用中药防治衰老过程中, 尤为重视补肾, 以填补阴精为要, 辅以补阳, 重用性味甘温的药物。中国医学岭南派创始人之一梁剑波亦重视补肾以抗衰老, 习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补肾阴, 用温养之柔剂补肾阳, 善用巴戟天、淫羊藿、鹿茸、鹿角胶等温补督肾之品[13]。岭南地区冬季煲汤以温补为要, 如党参、当归、生姜炖羊肉, 淮山药、枸杞子炖狗肉, 高丽参、龙眼肉煲鸡汤, 黄芪、党参煲乌鸡等, 以扶正祛邪、敛阴护阳、固本强身。

4 结语

中医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对现代岭南地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黄帝内经》在论述人体养生时充分强调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即要顺从人体和自然界的规律变化, 和谐统一方能阴平阳秘。四时养生就是积极地调动人体在相应季节的生理潜力, 在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适当调摄以顺应阴阳变化, 养阳以助生长之能, 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 造就了相应的人群体质, 四季养生是在《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原则下, 顺应四季的变化做好养生调护, 如此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延年的目的, 这也正是我们探讨《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念的指导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文达良, 苏晶.岭南地理气候环境及体质特点与温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 16 (4) :276-277.

[2]陈蔚文, 徐鸿华.岭南道地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

[3]范文昌, 林锦娜, 梅全喜.广东地产药材在药膳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24) :1-3.

[4]袁天慧, 冼绍祥, 杨忠奇, 等.岭南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J].中医杂志, 2013, 54 (3) :266-268.

[5]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4) :1-9.

[6]刘小斌, 陈忠烈, 梁川.岭南中医药名家 (二) [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0:197-202.

[7]靳士英.邓铁涛教授学术成就管窥[J].现代医学, 2004, 4 (9) :1-6.

[8]刘焕兰, 曲卫玲.邓铁涛教授养生学术思想探讨[J].新中医, 2010, 42 (5) :5-6.

[9]邓铁涛.养生必先养心[J].祝您健康, 2010 (2) :12.

[10]肖伟, 许利嘉, 彭勇, 等.岭南独特的茶文化:凉茶[J].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 (8) :69-70.

[11]孔炳耀.李仲守教授学术经验简介[J].中医教育, 1994, 13 (4) :34-39.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四季更替,寒暑分明。人们在这样一种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中生活,都想更好地保持健康的体魄,少生病或不生病,寿登百岁。多少年来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一条基本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养生首要。

当今,人类以自己柔弱的躯体,面对威力无穷的大自然,可谓“顺者昌,逆者亡”,企图“人定胜天”还为时过早。自然界的变化让我们体会最真切者,莫过春夏秋冬的更替,以致寒热温凉对人体的影响。前些日子的骄阳似火与近日的秋风送爽,人们的感受大不一样。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中,处处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称“天人相应”,告诫说“要顺四时而适寒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人们顺应四季养生就能健康少病长寿,反之则可能患病夭折。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太阳升降,月亮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落,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各种生物也随四季、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现节律周期,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大自然节律周期的影响,如表现为“生物钟”等。

前人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常以“节气”来指导人们衣食住行和农事劳作。至今,中医看病还时刻不忘节气,在养生保健方面认为在春夏阳气当旺之季,要保护体内阳气,以免阳虚致病;秋冬阴气当旺之季,要注意体内真阴的保护,以适应来春阳气之发动,《内经》称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养生固本大原则,不可违背。否则必然会损伤正气,导致病害。以目前的秋季为例,古人谓“春华秋实,仓积容满”,是收获的季节。其实秋三月还需分孟、仲、季三个不同阶段,立秋、处暑,暑气未消,秋阳余炎;白露、秋分,金风送爽,玉露初凝;寒露、霜降,碧空如洗,大雁南飞,是“阳消阴长”逐步转凉过程。秋季的起居也应随着阳光的收敛,燥气的影响调整睡眠时间,《内经》说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有研究发现,对脑血栓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秋天的晨练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可改善脑功能和智力,这可能与秋季空气中负离子较多有关。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5

养生的理念、养生的实践都需要坚持,但又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懂得因时而变才是上策。其实,中医讲保健、讲治病,最核心的东西是“顺逆”和“预防”,遵从自然规律为“顺”,反之为“逆”。有句古话讲“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如果把这句话放到中医养生的范围,你会发现道理非常深刻,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何为养生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包括工作、生活、心理等等。因而,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所谓保健就是保护、保卫人体健康,也就是在养生理论的基础上,适当采用医疗卫生、食养食疗、体育锻炼、心理调护、亚健康干预等措施,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这就是保健。

中医的养生文化庞大博杂,有人归纳出四个要素,即养品德、养心灵、养性情、养身体。上述内容里,养德、养心、养性与人的文化、道德有关,古语里素有“仁者寿”的概念,就是这个道理。养身则与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相连,构成了完整的养生理念。

从疾病防治的角度讲,养生也是预防疾病。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人从“无病”到“有病”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中医素来提倡“治未病”,就是在人体未病之时,采取养生保健等有效措施,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并终止病程,杜绝复发。“治未病”的理念是在《黄帝内经》里提出的,这部伟大的经典告诫医生,懂得“治未病”的医生才是最高明的医生。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愈防复”,这四方面是治未病的完整内涵。

何为顺时养生

顺应春夏秋冬的规律,学会“四时养生”,就是顺时养生的内容之一。春夏秋冬,即为“四时”。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大自然寒热更替的规律。

四季不同的气候,决定了自然界的万物生长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以,古人把动植物生长发育概括归纳为生、长、收、藏四个阶段。人也不例外,不可违抗规律,只能顺应,这样才能健健康康、快乐养生。《黄帝内经》的养生法则中,人们一直对“四气调神”极为热衷,所谓“四气调神”,其实就是四季养生、顺时而养,即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只有顺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这个规律不可违抗,违则多病,损身折寿。正应了那句名言:“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大自然是我们生长的环境,包括气候、地理,比如空气、水、土、动植物、阳光、温度、湿度等因素。自然环境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养生的最高水平就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想长寿,就得跟大自然做朋友。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顺时养生”就能少生病,不生病。顺时养生有一个总纲,所谓纲举目张,“纲”最重要。这个“纲”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再具体一点的解释,是春夏以养阳为主,以养阴为辅;秋冬以养阴为主,养阳为辅。

《黄帝内经》说,春季植物开始生长发芽,动物生长繁衍,万物都是生机盎然,繁荣昌盛。在中医观念中,昼为阳,夜为阴。早晨为少阳始生,所以要晚睡早起,锻炼劳作,舒缓筋骨。这样才能保护少阳生气。绝不可有一点损耗,这就是适应春季的养生之道。违者,则伤肝害胃,就会影响到夏季的生长。

《黄帝内经》说,夏季气候湿热,天之气下降,地之气上升,阴阳交合,一切植物大多开花结果。所以不要厌烦夏季烈日,要坚持劳作,以适应夏日养长之气。应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像万物一样,长得秀丽坚实,蓄积能量,为秋季收敛神气储备物质基础。到了冬天阴寒至极,也不会发病。暑气伤心,心伤则脾弱、肺气虚,不能适应秋收之气候,到了冬季则易重复发病。

《黄帝内经》说,秋风凉,万物凋零,应当避风寒,收敛神气,保持安静,以适应秋天寒凉的气候,保持肺气清静。要缓和秋天肃杀之气。违背了这个规律,就要损伤肺气,到冬季潜藏的能力就降低。

《黄帝内经》说,冬季草木凋零,昆虫蛰藏,天寒地冻,所以人要早卧晚起,以避寒凉之气,以免伤阳气,使精神安定而不浮躁。违者,阳气不能闭藏,则冬寒伤肾,肾伤不能生肝木,于是疾病丛生。

顺应一日之规律,懂得起居养生。有的人对此理解为就是睡觉、起床的事情。可是这里面有很多哲理。有一句古话说:“阴阳交泰人自眠,水火既济人自安”,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是天然补药,“人卧血归于肝”。睡眠时各种代谢活动降低,脏器得以休息,俗话说“七天不吃不死,七天不睡难活”。睡眠时间新生儿22个小时,婴儿15个小时,儿童12个小时,成年人8个小时,60岁以上老人9个小时。

熬夜、睡懒觉是个坏习惯。起居有常,可养精神,头脑清醒,工作效率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的学者说,养生的最好方法就是睡觉。

春季养生要点

立春之时,阳气开始萌动。气血充沛人士身体轻松,周身舒畅,但气血稍差的人会有种种不适的症状,如春困、目涩、头晕、膝痛……显出生发底气不足的症状。如果出F这些不适,日常饮食要多吃绿色蔬菜、五谷杂粮,也可吃山药炖龙骨、枸杞粥,麦冬、地黄、百合泡茶饮。

中医讲春季五行属木,应风令而生,如果风气太过就会导致以风为主的疾病,如风寒、风湿、风热、头痛、眩晕、泄泻、肢体游走性疼痛……

四季养生法则范文6

在夏季,人们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情绪,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夏季养生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养生秘诀

起居调养:为了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则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消除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过于贪凉,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运动调养:这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饮食调养:《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成味以补心。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得过凉,食得过多。

中医箴言

上一篇幸福无处不在

下一篇星云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