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内容范例6篇

雷锋精神的内容

雷锋精神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雷锋精神 现代意蕴 青少年 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74-02

一、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

要想真正发挥雷锋精神在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上的积极作用,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才是雷锋精神。通过高度抽象,可以认为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总理曾经把雷锋精神的本质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这些深层次的高度精神化的抽象与青少年直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距离较远。在现代社会多维价值观的冲击下,应该整理出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本质内容,之后才能使其从思想层面逐渐升华。而且这种过于抽象的认识事实上反而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迷茫甚至逆反的心理。正如那些常年坚持捐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好心人,他们的精神实质虽然可以上升到为了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的高度,但其常年坚持捐款的具体行为才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与效仿。因此,有必要明确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到底是什么。

总结来看,雷锋精神的本质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爱岗敬业。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通一行。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不断提升自己,不断通过学习丰富自己。二是团结友爱。团结友爱也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雷锋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都热心帮助战友。例如,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出车,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半宿没睡,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三是助人为乐。雷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信条,坚持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例如,一次雷锋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她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但车票和钱丢了。雷锋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为其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一天下雨,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领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走向车站。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颤,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还把自己带的仅有的馒头给她们吃。雷锋这些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却更加直观,更能加深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理解。通过对这些本质内容及其表现的认识,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将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进而更加深刻地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现代社会对雷锋精神不宜泛化使用

认清什么是雷锋精神,那么再来看现代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认识。事实上,目前社会上对于雷锋精神存在明显的误读、误判。其中,对雷锋精神的误判比较好理解。一些人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时代产物。它脱胎于特定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与当今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丧失了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再谈什么雷锋精神了。显然,这种误判十分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健康形成。诚然,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观多维化的社会,各种价值理念交织其中,并不时产生摩擦与碰撞。但是,在这些价值观中,既有科学的或者说存在一定科学意义的价值观,同样有非科学的价值观。而那些否定雷锋精神的误判,就是市场经济冲击下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物。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表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结果只能是利益集团的绝对受益,广大的普通民众不可能在这一价值观下获得真正的实惠。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肆意宣扬是利益阶级为维护其权利而进行价值观误导。显然,直接否定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一种错误的导向。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坚持雷锋精神时代意义的人们来说,同样存在着对雷锋精神的误读,即对雷锋精神的泛化使用。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容易把一些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或者将很多不顾个人利益而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牺牲的事情都看作是雷锋精神。这显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泛化,进而失去了雷锋精神的本意。如前所述,雷锋精神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在现代社会已经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爱岗敬业方面,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分配制度,而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果做不到爱岗敬业,就不会有什么前途和发展,甚至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说,现代社会已经在客观上形成了必须“爱岗敬业”的内在与外在的压力。在团结友爱方面,无论是在工作上或是在生活中,当前从大环境来看,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生存所必需的。我们不能因为帮助同寝同学带一次饭就收取小费,不能因为替同事值一次班就要走对方的加班工资。工作生活中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许会使人获得一些损人利己的个人私利,但这只是市场经济冲击的一种负面影响,而不是生活的主流。做到团结友爱,实现生活、工作的和谐共存,这是作为社会人都要做到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助人为乐方面,因为这才是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充分说明,雷锋精神里的助人为乐主要指的不是那些勇斗歹徒、溺水救人这样的突发事件和个案,雷锋精神指的是那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这些小事在每个人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雷锋精神里的助人为乐体现的是社会最基本的良知与信任,不同在于,雷锋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中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做这些事情。

然而,一些人将雷锋精神泛化为各种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行为,虽然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升华,但反而使雷锋精神成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在价值观多维化的今天,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实很是忌讳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说教。这些说教即使来自真正高尚的品德,但是如果说教者本身是那种离普通人生活很远的“贤者”,青少年听之,就只会产生“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反感。将雷锋精神泛化式的误读,也使社会出现了“雷锋精神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错觉。其实在各种媒体上,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好人好事不断上演。只是在雷锋精神泛化的影响下,在“雷锋月”这些好人好事都被冠以“雷锋精神”,而其后又闭口不谈。

事实上,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雷锋精神被泛化的问题就更好理解了。试问,如果雷锋精神包含了近乎所有中华传统美德等先进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勇救山林火灾的赖宁呢?为什么要学鞠躬尽瘁的焦裕禄呢?为什么要学习导弹之父钱学森呢?如果以“社会需要更多的偶像”为由,那么这种解释显得过于勉强。总之,泛化的雷锋精神只能使雷锋精神更加不切实际,是对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偏离。我们应明确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即持之以恒地做着身边那些虽小却好之事。

三、以雷锋精神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途径

可以说,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是一种普通人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其重要内容是持之以恒地助人为乐。这种助人为乐并非就是要在大是大非或突发事件上的勇于献身,而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暖人心”的小事。而且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每个人都应当秉承这种精神。对于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应当在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影响。

第一,应当使青少年了解更真实的雷锋。更加真实地宣传雷锋的故事,使青少年了解真实的雷锋,能够使雷锋的形象更加鲜活。雷锋其实也只是普通的邻家少年。近期对于他的一些研究表明,雷锋同样喜欢赶时髦,同样喜欢打扮,而且他还特别的喜欢照相。真实的雷锋形象有利于使青少年觉得雷锋不是离自己很远的形象,他与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可以减少青少年对雷锋精神的反感心理。

第二,要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式宣传雷锋的事迹。雷锋短暂的一生里有很多事迹值得记住、值得宣传。但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变迁,其很多事迹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前面所讲的例子中,以战友的名义寄出10元钱,这10元钱的概念明显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可我们不可能在宣传中附加各种解释,甚至替青少年分析货币价值的长期变化,这反而会影响宣传的效果。因此,必须要选择与现代社会冲突较少、更加相容的例子。同时,在宣传的方式上也应当有所选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社会对于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一问题很“纠结”,因为其中的确存在着被讹诈的风险。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在宣传雷锋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也要教导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使这种宣传脱离单纯的道德宣传,而是更接地气。就如近期新闻中所言,可以找路人帮忙用手机录像,证明自己真是施以援手,从而使青少年可以放心接受雷锋精神。

第三,要使青少年真正理解社会的弱势群体。雷锋精神的发扬需要一种大爱。这种大爱的形成需要靠比较强烈的反差来强化,而这种反差可以来自对社会弱势群体现状的真实了解。现代一些青少年对于社会弱势的现状只存在于“感觉”之中,部分的信息也只是通过一些媒体获得,并没有很好的代入感。因此,应当让他们更真实地了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从不同生活境遇的反差中,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反省。这期间不应当存在什么说教,只需要通过陈述,以及非指定性的对比,使青少年获得认知上的印象。如果期间添加说教,对于现代自我独立性很强的青少年来说,这种体验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四,要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正向改变,并以“不经意”的方式加以表扬和鼓励。目前社会对于一些正面的做法,反而容易形成反面的评价。“有理想的人有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一点在以雷锋精神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问题上必须注意。对此,可以采取“不经意”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行为加以正向反馈。例如,可以通过不经意地转述被帮助者的夸奖使青少年内心形成一种正激励,从而促使其继续助人为乐。

总之,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相反,其在青少年价值观念的形成上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仍是一种时代精神。对此,应当在明确雷锋精神现代意蕴的基础上,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通过恰当的宣传、引导和鼓励,使青少年接受雷锋精神、愿意助人为乐,进而从行为影响心理,逐步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作者简介:

雷锋精神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思政课;方法创新;雷锋精神概论;“专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68-02

雷锋精神概论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多年传承和深入研讨雷锋精神的理论成果,彰显“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教育理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专门学校,为新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特别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了5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在我校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影响下,毕业生以作风朴实、专业基础扎实、安心本职岗位、适应环境能力强著称,被行业赞誉为“抚油现象”。雷锋精神在我校建校育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雷锋精神概论课程是全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和道德觉悟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雷锋精神概论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成为一门特色鲜明、实力强劲、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现代并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课程。学校在全国高校之中率先设置雷锋专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课程。结合雷锋精神的实质,总结、提炼出适合我校特点的“五个一”的雷锋精神理论成果,在教学中尝试“专题式”教学方法等系列改革,实现了雷锋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落到实处,收到了明显效果。

本课程在“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索中,摸索出模块化设置课程、集成化安排任课教师、责任化调控教学质量、流程化规范要求课业、精品化建设课程、科学化考核质量等教学特色。

一、整合教学内容,模块化设置课程

经过多年来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成果积累,通过校内外众多学者对雷锋精神的研讨、提炼,形成了学习雷锋精神的“五个一”,并把它作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加以宣讲,意在对大学生深入学习雷锋精神有所帮助,对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有所推动,同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有所丰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学习雷锋同志 弘扬雷锋精神。

第二章,弘扬雷锋“一颗钉”的爱岗敬业精神,做开拓创新的排头兵。

第三章,弘扬雷锋“一滴水”的团队协作精神,做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第四章,弘扬雷锋“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孺子牛。

第五章,弘扬雷锋“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做任劳任怨的实干家。

第六章,弘扬雷锋“一片情”的感恩反哺精神,做回报社会的带头人。

第七章,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

雷锋精神“五个一”生动地概括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也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当代雷锋精神的现实传承,有针对性地、有可操作性地指导大学生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道德规范,这对大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个一”内容的体系科学,逻辑严密,每一章节既有对雷锋精神的解读,又包括对雷锋精神时代内涵的剖析;既讲述雷锋的感人事迹,又展示现代社会中道德楷模的模范事迹。课程主题鲜明地研讨雷锋精神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提供了鲜明的榜样示范和道德引导。授课内容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二次创新原则。正是将理论与学校学雷锋实践相结合,凝练出雷锋精神“五个一”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既具有优秀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学雷锋教育,因此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集成化安排任课教师

师资队伍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本课程教师在知识结构上以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构成,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联,并且有着大量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十分有利于本课程的教学。此外,这支教师队伍有着良好的师德,有高度责任感,为人师表。该课程首先致力于在书本教材体系基础上,设立五个专题,由任课教师开展专题讲授。每一专题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并体现不同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研究特长,课堂理论知识量大。制作配套的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形成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的立体教材,为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富有特色的、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把雷锋精神引入对大学生的修身、道德教育中,切实实现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课程建设管理,责任化调控教学质量

为保障专题式教学开展效果,我们建立了科学化的质量考核体系,强化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了教学检查。一方面,作为依托部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深化集体备课制度、理论研讨制度、公开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等;另一方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组织协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进行监督,通过学生评价,及时反馈授课效果。学生对雷锋精神概论课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认为任课教师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平实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一个个思想和哲理,内容新鲜,理论剖析全面精辟,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

四、流程化规范要求课业,精品化建设课程,科学化考核质量

(一) 全方位整合课程,时效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进行重新构建,重在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增强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 拓宽实践基地,知与行相统一

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先后在抚顺雷锋纪念馆、抚顺雷锋团、抚顺百姓雷锋纪念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纪实展馆、雷锋小学、社区等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广大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丰富的课内外实践环节包括:辩论赛、雷锋报告团走进课堂、乔安山报告会、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学雷锋社团活动等等形式。

(三) 创新教学方式,实效性与互动性相统一

“专题式”教学有规范的教学管理及运行流程。“专题式”教学实行的是集成化安排任课教师,即教师“走班串讲”的方式,每一位教师对“五个一”中的一个专题做专门的课程讲授。这样,在技术环节上,解决了包括对学生的考核环节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学环节的整体统一设计、教学效果反馈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升了教学效果;在授课效果上保障了教师“授业有专攻”,并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从多个视角来“品读”雷锋精神。

(四) 建立教学资源库,探索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

建立了“试题库”、“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师资库”、“教学效果反馈调查”等教学资源库和完备的课程相关教学资源:课程录像及课程网站、雷锋精神在线网络资源、辽石化大博思书院微信互动教学平台等。

(五)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凸显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学生在雷锋精神概论课学习中产生“重考核、轻效果”,“重理论、轻实践”,“重表面、轻内容”等情绪,我们将通过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试与现实表现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后研讨相结合等方式改革考核体系。课时安排如下:理论学时16,课外学时16,课堂讲授为主,课内实践环节2学时。作业1次。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50%,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又注重学生的期末理论考核。

雷锋精神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在我校的所有本科生中开设,而所有我校的本科生在校期间以及在以后的人生中都会从本课程获益。“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为实现预期发展的教学目标打下基础。同时,该成果对其他高校的雷锋精神学习与传承有重要的辐射作用,该成果将对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动力和影响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宜晓.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 杨蕊.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3] 龚德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探讨[J].教育评论,2013(1).

雷锋精神的内容范文3

关键词:典型人物;《人民日报》;社会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40-02

典型人物宣传报道在我国媒体上应用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建国以后,我国通过新闻宣传塑造出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许多被当作全民楷模的典型人物。邓拓在1944年《改革我们的通讯工作和报道方法》中就说到“典型又最富指导性,因此报道典型又是对群众进行最好的教育。”

本文主要以《人民日报》对于“学习雷锋”的报道为文本,研究文本中传递出的意识形态,同时通过 关键词和主题的变化规律,结合当时历史环境,剖析新闻文本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一、相关概念及背景

1.典型人物

在新闻报道中,典型人物报道主要宣传的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个人,特定的人物典型可以起到文化使者的作用。典型报道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宣传、推广。围绕党的工作,用典型来把抽象的精神政策用具体的典型来完成,达到让普通人学习的目的。推广是自上而下的,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排斥多元化的思想,变化的是宣传技巧及写作技巧的变化[1]。

2.雷锋精神产生的背景

雷锋精神的产生与当时的大的时代背景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当时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状况很不乐观,前苏联又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助条约;国际上,中国受到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这时候极需要一种精神信仰鼓舞当时的全国人民。雷锋精神就被当时的媒体当作典型形象来进行报道[2]。

二、《人民日报》49年间“学雷锋”报道的概况

本文对《人民日报》从1963年开始到2012年的“学雷锋”报道内容进行系统搜集。因为“学雷锋日”在每年的3月5日,所以查阅的报纸主要是3月5日当天及前后一至两天。因为涉及天数有限很难涵盖全部,笔者搜集掌握一手资料的报道共107篇。

1.报道的相对连续性

在1962年8月第一次为雷锋题词,次年3月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并将每月的3月5日定位“学雷锋日”。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刊发了“学习雷锋”的相关内容。

在笔者查阅的1963~2012年《人民日报》3月5日及前后两天的报纸中70%的年份都在3月5日及前后做了相关“学雷锋”的报道。未报道学雷锋的15年,都是因为有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或有其他政治性的宣传报道内容,如1965年的3月,报纸主题大都是“声援越南自卫反击,谴责美国”;1979年3月5日,当天报纸主题是“纪念”;2000年到2008年中间出现的报道空白,基本都是因为恰逢两会召开,《人民日报》的重心放在两会的宣传报道中。

通过以上数据还是能够看出“学雷锋”报道在“人民日报”上的连续性。

2.报道题材和视角的变化

早期的“学雷锋”宣传报道,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内容多是口号性质的,题材也多为消息或者通讯。打开当时的报纸,领导人题词以及“雷锋日记选”都是非常常见的内容。

1973年是“学习雷锋”的十周年,《人民日报》上出现了报道雷锋的第一个小高潮。当年的3月5日、6日都设有专版,以“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专题,系统刊登了广大人民学雷锋活动的进展。并出现了“学雷锋”的系列图片新闻。1988《关于“学雷锋”的思考》,这篇带有讨论和总结式的文章对这么多年的“学雷锋”提出了三点思考。1990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99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再一次以“学习雷锋精神”为社论内容发表了《雷锋精神永存》。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人民日报》上报道“学雷锋”的内容除了消息、通讯、图片新闻、评论、社论外,在八版副刊版也多次出现纪念雷锋的诗歌与书画。

为了避免和3月的两会报道冲突,人民日报将2012年的“学雷锋”报道提前。早在1月底2月初《人民日报》就开始提前组织稿件,策划版面。2月20日“与雷锋精神同行”专栏在头版和要闻版6版精彩亮相,多个专版和纪念文章相继推出……此次宣传活动中“任仲平”、“社论”、“今日谈”、“人民论坛”等人民日报独有的言论特色言论栏目都推出了相关评述性文章,理论版还推出整版报道,从思想层面对雷锋精神做出深层次的阐释剖析[3]。

三、不同社会价值取向下的“雷锋精神”

任何一个长期宣传的典型人物,他的精神都一定是与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相适应的。“雷锋精神”经历了近50年的宣传,这期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雷锋精神在任何时期都是需要的,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时期,雷锋精神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契合起来,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4]”

1.雷锋精神在《人民日报》中宣传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之前。从1963年开始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到1966年开始,只有三年时间。这三年中只有1963年系统做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报道。从几篇文章总结的关键词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宣传的雷锋精神主要是:听的话、做的好战士、忠实。

第二个时期,是时期。这一时期雷锋精神被用于作为革命斗争的宣传。从几个带有明显标志的新闻标题就可以看出端倪。1973年《热烈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 北京广大青少年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他们学习雷锋爱憎分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深入批判刘少奇类骗子的修正主义路线》,1975年《学雷锋 反腐蚀 巩固无产阶级》。从这一时期的新闻标题,新闻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宣传的雷锋精神主要是: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

第三时期,是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以前。这一时期雷锋精神被宣传成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这一时期,在《人民日报》上的学雷锋文章开始越来越多的报道工厂职工学雷锋的文章,内容上也从之前的宣传口号变成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不仅报道他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也报道他们助人为乐的善举。

第四个时期,是从1990开始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市场经济开始在我国慢慢确立起来,雷锋精神被进行了重新定义;乐于奉献,敢于牺牲,把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中心转向了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的新风气[4]。1990年到1994年是学习雷锋报道的高潮,1994年将“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最为宣传口号。

第五个时期,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至今。当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然而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精神滑坡等等字眼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的言论也不少见,匡正道德失范,提升道德水平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然而就在这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并且在会议上明确提出 “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到此,学雷锋的宣传进入了新的时期。

2.每一阶段报道重心与时代价值取向的关系

“”以前是政治环境为主的社会,“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加上宣传雷锋的第一阶段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又逢苏联背信弃义,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急需树一个典型人物来鼓舞全国人民,雷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并且迅速引起全国人民的学习高潮。这一阶段,社会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对“”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无限忠诚”。《人民日报》中报道雷锋以“做的好战士”、“忠诚”为重点。

第二阶段,“”时期,社会上以斗争和革命为主,“雷锋精神”在宣传时也为“”服务,主要宣传他的“阶级性”、“革命性”,并要求各地在学习“雷锋精神”上狠下功夫。

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社会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社会上需要一种新的精神鼓舞大家投身建设,于是体现在《人民日报》这一时期的“学雷锋”报道中,更多的出现了“新时代需要新雷锋”、“新风尚”、“建设”等关键词。

第四阶段,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累积,社会上一些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时期,社会价值取向要求我们坚守道德底线,同时在经济发展中继续爱岗敬业奉献光热,于是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选择宣传“雷锋精神”的稿件时侧重“岗业”、“坚守”、“永存”、“同在”等。

第五阶段后,社会上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学雷锋”又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被专门提出,说明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但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对于典型报道形成了刻板印象,很多人排斥报纸上宣传的“高、大、全”的典型人物,所以这一时期宣传“学雷锋精神”更多是要注重怎么学,进入思考层面,以讨论形式与大家共同探讨学雷锋。同时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

2012年2月《人民日报》学雷锋的系列报道就充分体现了以上几点,“任仲平”、“社论”、“今日谈”、“人民论坛”等人民日报独有的言论特色言论栏目都推出了相关评述性文章。“人民日报派出大批记者,以走转改形式沉下身子,视角向下,挖掘基层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宣传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从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入手,推出多篇学雷锋先进人物通讯。[3]”

四、结 语

本文主要以《人民日报》近50年的“学雷锋”报道为文本,讨论了雷锋精神出现的背景,并对“学雷锋”报道在《人民日报》1963~2012年的报道做了概述和总结。同时根据关键词和主题等信息,将“学雷锋”报道分为不同的阶段,并讨论了每一阶段主题后与当时社会价值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得出社会价值取向对典型人物宣传的角度起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铁锤.对正面典型的对抗式解读——典型人物报道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新闻知识,2007(7).

[2] 徐子东.呐喊与流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雷锋精神的内容范文4

把握雷锋精神与“三创三先”精神的内涵

诚实善良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弘扬“三创三先”精神的题中之义

雷锋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都是人们谋求发展、追求幸福的精神火炬,二者都闪耀着人们诚实善良、追求真爱、弘扬真情的人性光芒。“大爱”,是雷锋精神最朴实、也是最崇高的闪光点。雷锋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岗位,“永远做一颗螺丝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正是这种“大爱”,雷锋精神才有了穿越时空的震撼力、感染力和亲和力。如果是一滴水,就要去滋润土地;如果是一束光,就要去照亮别人;如果是一粒粮,就要去喂养弱者……雷锋的诚恳善良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三创三先”精神,激励人们开拓进取、诚实勤劳、不断前进,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根基,也是雷锋精神的应有之义。

公道正义是雷锋精神的基本特征,也是弘扬“三创三先”精神的内在要求

不论是雷锋精神,还是“三创三先”精神,都包含了“公平正义、追求真理、为民造福”的朴素理念,内蕴了为民、裕民、惠民、共富的核心价值。雷锋,一个让人想起便如沐春风般的名字;雷锋,一柄50年来照亮中国人精神殿堂的火炬。雷锋的价值观让他成了正义的化身。爱憎分明、立场坚定,以是非、对错为标准,公道正直,弘扬正义。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源于雷锋的心底无私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现实社会面前,让雷锋的这种可贵品质得以延展发扬,需要而艰难。一方面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正气,需要人性真实;另一方面,在关注自我、强调自我的现代人中要找到雷锋的那份无私有些遥远。无论如何,雷锋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都昭示我们:多一份正直,少一些奸诈;多一些公平,少一些欺诈;多一些简单,少一些复杂。

团结友爱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三创三先”精神的重要条件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是雷锋精神的内核,也是“三创三先”精神的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为民祟尚的传统美德。雷锋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友爱,所以,助人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而他的助人原则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没有贵贱、地位的区分,平等助人,奉献爱心。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我们应该挖掘内心深处的爱心并加以表达,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无论是大是小,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有时一个微不足道、举手之劳的帮助,能给别人带来无限希望和快乐。相互之间多一点友善和帮助,少一些为难和阻碍,雷锋自然朴实的人生理念和“三创三先”精神的内涵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敬业奉献是雷锋精神的显著符号,也是实践“三创三先”精神的真实写照

雷锋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都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推进“两个率先”,创业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创优是追求;坚持“两个率先”,争先是前提、领先是责任、率先是目标。“三创三先”精神所透露出的团结拼搏的士气、负重奋进的志气、自加压力的勇气和敢于争先的锐气,与雷锋精神所张扬的敬业奉献的时代主题如出一辙、殊途同归。纵观雷锋的一生,他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从事过通讯员、公务员、普通士兵、班长等工作,在每个岗位上他都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伟大,只希望人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与人为善、助人为乐,遵守社会公德,不再自私冷漠,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与微笑。

勤奋实干是雷锋精神的时代特质,也是实践“三创三先”精神的必由之路

雷锋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赋予江苏人勇于担当、敢于争先、勤于实践、工于创新的不竭动力,使一切有利于“两个率先”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为“两个率先”广开活力之源、希望之门。甘于平凡,勤奋实干,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雷锋的螺丝钉精神。纵观雷锋的一生,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就是这些贴近大众,蕴涵着高尚的人性之光、道德之光的小事,让人们感觉到了亲切和感动。做成大事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检验,而做好小事则是对人格修养的一种培育。雷锋精神和“三创三先”精神激励我们,崇文而不尚空谈,包容而不惧竞争,内敛而不失大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把各方面创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把全社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开辟“两个率先”实践的新境界。

用创新的思维学习雷锋精神与践行“三创三先”

“学”“用”相长。要把学习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与时代新变化结合起来,不断为学习活动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又要推动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实践行动的组织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推动学习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也是确保学雷锋活动、“三创三先”实践持续发展、常抓常新的根本保障。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精神不珍惜更可悲。历史表明,摧垮一座精神雕像很容易,重新建设却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都具有稳定性,但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则具有可变性。因此,我们不能把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根据时代新变化和人民新期待而及时融入新的精神内涵。我们要确保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上”“下”合力。1963年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学雷锋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同样,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一贯倡导,是确保精神价值大众化、实践化的前提要件。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学习与弘扬,不能仅仅限于党和政府层面的单向推动,只有获得民众主体力量的支持与认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凝炼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上”“下”合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上下联动、实现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大众化、实践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围和基本原则,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大众化”。雷锋精神与“三创三先”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与直接诠注。

“魂”“体”并重。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如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雷锋代名词,从一开始就打动人心。与此同时,像新时期的“雷锋传人”郭明义等雷锋式人物的不断涌现,使人们时刻感受到雷锋的存在。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作为兴业之魂和文化之髓,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集体精神镜像,为江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灵魂指向。推进雷锋精神、“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大众化、实践化的过程,就是在人民群众中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过程。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之“魂”要为民众所领会和掌握,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承传,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掘典型人物和事迹,是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的生动实践。

“虚”“实”结合。把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的传承同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利益对接起来,把思想的升华、价值的引领融入满足需要和增进利益的真实过程之中,是学雷锋活动能够比其他学习活动规模更大、影响更强、持续时间更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三创三先”实践取得实效的前提条件。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大众化、实践化的过程,就是精神价值功能由“潜”到“显”、由“虚”到“实”逐步转化的过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由“虚”到“实”的必然抉择。推进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大众化、实践化,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同时,雷锋精神、“三创三先”精神是登高望远、关乎根本的价值坐标,不能仅仅迎合群众的现实利益需要,更为根本的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利益整合达到思想整合、价值整合,实现思想意识和价值信念的升华。

雷锋精神的内容范文5

1963年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那时起,每年的3月5日便成为了学雷锋日,每年的三月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学雷锋月。当然,我们学习雷锋不仅仅是学习雷锋个人,更是要将他的精神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一代接一代的发扬光大,而且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党组织生活会中学,更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用雷锋精神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精神首先要明白雷锋精神是的内容什么、雷锋精神的实质是什么。总理曾精辟的概括雷锋精神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是60年代革命家为雷锋精神赋予的具有革命性的含义,那么新时代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内涵。雷锋精神说的是投身民族振新的爱国精神、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新时代的我们为雷锋精神的赋予了新的、时代新的内容,所以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与时俱进的学习和运用雷锋精神鼓励我们勇敢前行,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怎样才能好好践行雷锋精神了?首先,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便能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公共汽车上为老人、小孩、孕妇让座,比如平时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比如不乱践踏草坪,比如不顺手牵羊等。其次,我们要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就得一起做、大家做。俗话说“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用雷锋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都投入到践行和发扬雷锋精神中去,才能促成百花齐放香飘满园。最后,我们不仅要践行,而且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有人说“三月学雷锋,就像一阵风”,在当代,学习雷锋精神变成了一种走秀,一种舞台剧,这无疑不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这并不是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啊。雷锋曾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最大的发挥雷锋精神的作用,才能将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永世传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要好好学习,首先得有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借鉴雷锋同志的“五步学习法”,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同时在学习中我们还要有所改进,在改进中逐步提高。目前,作为学生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服务意识,为以后更好的服务他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雷锋精神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幼儿教育

“雷锋车精神”是我们连云港人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一个缩影。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闪耀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它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茁壮成长,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然而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潮中,一部分年轻的家长对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淡漠,认为学雷锋过时了,只要孩子聪明学习好就行了;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雷锋精神的教育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使得我们在对幼儿的教育中,雷锋精神的教育力度远远不够。也因此影响了对幼儿的启蒙性的道德教育,这给幼儿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在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雷锋车精神”教育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状分析:

目前,在本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涉及到了一些学习雷锋的教育内容,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较少。譬如,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计划中,只能偶然浏览到有关学习雷锋教育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或者是经常性的活动内容。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着活动不深不实的现象。这显然与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有关,作为计划的制订者和计划的实施者,她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同样存在着“学雷锋就是走过场”、“学雷锋已经过时了”的思想意识,上级有号召就应付一下了事。就象那句不合适的流行语——“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

通过访谈等我们了解到,本地区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对幼儿进行“学习雷锋”教育的淡漠。有的家庭会偶尔对幼儿进行一些学雷锋的教育,而许多的家庭根本没有对幼儿进行过此类的教育。这些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学雷锋教育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是孩子小,只要智力发育好,长大后就能够学习好,就能够有出息。二是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强者就能够生存的好,学雷锋有什么用呢?因而,很多的家长认为学习雷锋没什么意思,是无所谓的事情。

存在问题:

1.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活动重视不够。

2.适宜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少,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的活动缺少材料依据。

3.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的活动不深、不细,缺乏长期性。

4.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的教育意识淡漠,缺乏对幼儿的教育和引导。

二、“雷锋车精神”教育是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它应是本地区幼儿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德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许多的教育家皆指明了这一点。譬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依赖六岁以前的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维果茨基的发展心理理论也认为:学前期是一个人最早产生道德规范、形成道德准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建立对世界、对社会、对自己乃至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妙的土地,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收获相应的果实。但是近年来,一些家长在教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期望值过高,重智轻德,形成孩子“娇生惯养,任性骄横,以我为中心”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2004年2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再次明确了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就必须从幼年开始,那么,学习“雷锋车”精神也应从娃娃抓起。它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利用身边的“雷锋车”精神,使德育种子能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能够让“雷锋车”精神在幼儿的思想意识中升华。

三、对幼儿园开展“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

思考:

“雷锋车精神”集中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内涵。

幼儿教育是奠定人的一生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成长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国际化人才,就必须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而对幼儿进行“雷锋车精神”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家庭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对幼儿实施“雷锋车精神”教育,就必须将幼儿教育渗透至家庭之中。

建议:

1.加强“雷锋车精神”队伍建设,转变教育者观念。幼儿园开展学习“雷锋车精神”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雷锋车精神”科研意识,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对“雷锋车精神”的再认识,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些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实践活动,并以此来促进幼儿园“雷锋车精神”教育活动的开展。

2.创设良好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环境。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晨间谈话活动、幼儿的就餐、幼儿的游戏活动、幼儿园的文化创建等,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坚持做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建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环境。

3.开设“雷锋车精神”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雷锋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道德生活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活动为中心,以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有利于幼儿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发扬幼儿的主体精神,体现“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实践化”。通过一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让“雷锋车精神”渗透于幼儿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细微之处,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懂得从身边做起,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粮,努力创建节约型幼儿园、家庭;在幼儿园中,要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脏物,保持每一处清洁;要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见到有损坏公物的行为要及时制止;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散播我们的爱心。

4.不断拓宽“雷锋车精神”的德育途径,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将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延伸到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真正使“雷锋车精神”的德育工作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与社会需要相联系

设想:

1.挖掘适宜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雷锋车精神”的教育内容。

2.探索出适宜幼儿园“雷锋车精神”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3.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雷锋车精神”的德育活动案例。

4.创编适宜幼儿传唱的“雷锋车精神”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