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纪念日范例6篇

汶川地震纪念日

汶川地震纪念日范文1

“更加”,是在汶川灾后重建的报道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词:校园要更加坚固、住房要更加舒适、设备要更加完善……所有的“更加”,实际上是两个“更加”:家乡会更加美,生活会更加好!两周年过去,这样的“更加”,也已经慢慢落实成了展现眼前的图画:北川新县城,塔吊林立,9月底将形成城市基本功能;3002所需重建的学校,已有2609所竣工。

灾难本身并不会让我们前行,带来进步的,是我们在对抗灾难时积累起的经验、凝聚起的智慧和激发出的精神。所有的“更加”,并不是建立在灾难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抗灾难的人之上。如果没有重建地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的同时挽起衣袖,怎会有被地震破坏的工厂重新马达轰鸣?没有对口支援地区不分你我的倾力援助,怎会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奇迹?没有全国人民的心心系念守望相助,怎么有明亮教室里孩子们的清亮书声、怎么有整洁砖房中升腾的袅袅炊烟?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前行,并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更加”。经历了汶川地震的考验,经历了震撼天地的生死救援,经历了国旗低垂的举国哀悼,经历了热火朝天的恢复重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对种种考验、磨难。

20__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强震。这一次,人们没有张惶,国家立即启动一级响应预案,救援队伍迅速进入灾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和数据;这一次,没有犹豫,微博成为新信息传播方式,民间慈善组织迅速开始筹集善款,明星们组织筹款义演,电视台暂停播放娱乐节目;这一次,没有疾呼,应对自然灾害,进行心理救助,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的自觉……是的,这就是深重国殇换来的坚实进步,这就是汶川废墟生长起的不屈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与汶川人一起守望玉树”。

汶川地震纪念日范文2

五月十二日到了,第一届“5.12”纪念日到了。

在这个非同一般的节日里,我看了报纸,有一页上登着“国家主席为了纪念在我国汶川五月十二日发生的八级特大地震设立了一年一度的5.12纪念日。”我收起报纸对妈妈说:“妈妈!第一届“5.12”纪念日到了,要不我们也出去纪念纪念?”“哎呀!还纪念什么呀,你还要上学呢!”妈妈生气地说。“这个节日里,学校放假一天。”我得意地说。“那去哪儿啊?”“就去5.12体验馆吧!”“好啊我们走吧!”妈妈立刻由阴转晴了。然后,我们出发了。

我们进入大厅,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一大段由大型液晶屏播放的汶川地震时总理舍身前往灾区救助灾区人民的录像。往右边的入口走去有一些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再往里走,有一间大房子,我想:这间大房子是干什么的?能是展览用的吗?不像呀!那还能是什么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进入这间红房子。没想到房子四周墙壁上的景色是一个小村庄,感觉到自己身临其境,人们过得其乐融融,守望相助,然而后来,我感觉到地面忽然剧烈地震动起来,再后来,我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地震”终于停止了,我们继续走,忽然墙壁上显示出这几个大灰字:“汶川地震的再现!”原来刚才的小村庄是汶川,刚才的“地震”原来是汶川大地震的再现,在这个深红色的小屋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我怀着好奇心来到另一个展厅,那里人声鼎沸,但是停留在那儿的大多数是家长和孩子,我拉着妈妈去看,原来一位老师正在教大家制作漂流蜡烛。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做成了一个漂亮的漂流蜡烛,然后放到老师身边的小池子里……

虽然这个节日是我心中的节日,但是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节日一定会诞生的。

汶川地震纪念日范文3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大地震,许多房屋都倒塌了,人们都被埋在了废墟下面。特别是很多学校,师生们还来不及逃离,就被埋在了那大块大块的混凝土下。共同阅读纪念汶川大地震演讲稿三分钟,请您阅读!

纪念汶川大地震演讲稿1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在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地震中一个个揪心的场面牵动着我们的心,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撩拨着我们的情。但是,只有那一幕最让我触目惊心!

一块肮脏不堪的木块上躺着一位妇女,她的秀发已经沾满了石灰和血迹,嘴角还隐约有些血痕,原本清瘦的脸已经变的苍白无比上半身还在隐隐抽蓄,无数血色的花在她的身上绽放。而她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那孩子的脸已经血肉模糊,让人看了忍不住感叹——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成了这副模样!检查后,医生称:母亲还有心跳,而孩子却不幸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涌出一股担心。这位母亲醒来以后一定会很难过吧!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而且,明明自己那么竭力的却保护他,可是,最后,死神还是把他抢走了。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真是一位值得让人尊敬的母亲!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般为我们着想吗?可是我们的尊敬在哪里?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收敛脾气,争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

纪念汶川大地震演讲稿2最近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天灾,它夺去了成千上万祖国同胞的生命;使不计其数的亲人分离;使劳动人民失去了开创未来的“田地”;使学生失去了同学和朋友以及那求知的校园!它使城市变成了废墟,使风景区变成了荒地——

“天灾无情,人有情。”中华人民是团结的,中华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让我在救一个吧!”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营救人员所说出的话。当时正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天下着该死的暴雨,地正发生着该死的余震。然而这位普普通通的营救人员却置生死于不顾,毅然决然的去救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像他这样有爱心及团结精神的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也都去参与了营救!

“坚强”虽然只有屈屈二字,但字里行间中无不显示出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地震以过去十几天,专家们已没了希望。然而奇迹却像天灾一样离奇,救援队居然从废墟中救出了一位老人和一只狗!不管老人是怎么挺下来的,这都足以证明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团结,坚强,爱心。”中国人民是团结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汶川加油!

纪念汶川大地震演讲稿3汶川这个名字大家还都熟悉吧!对,就是去年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发生啦令世界唯以震惊的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就是在这次地震中体现啦中国的富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体现出中国人民的精神—坚强不屈的精神!在这次地震中,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磨练了自己的意志!

在那次地震中我最记得的一个感人的事情: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向教学楼外转移,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废墟下的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并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班上还有数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半的小林浩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再次钻到废墟里展开了救援,经过艰难的救援,小林浩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在救援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处受伤。爬出废墟后,由于通讯的中断,小林浩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联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岁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镇滞留了两天,2008年5月14日,他们三人同其他乡亲一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镇,转移到了都江堰,其后又来到成都与堂哥汇合。2008年5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这里安置了所有来自灾区的孤儿。小林浩到成都市儿童医院做了身体检查,还好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2008年5月20日,中央电视台和各大地方电视台播出了《九岁救灾小英雄林浩》的专题采访报导,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龄的成熟与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

汶川,这个名字将用永流传,这个事件我们会永远的记在心上,“逝者安息,生者奋斗!汶川将永存,汶川精神不朽,汶川抗震的精神,将用永流传,地震灾害我们会永远的记在心上,“逝者安息,生者奋斗!

纪念汶川大地震演讲稿4人们都说,美丽的风景是杨柳依依溪水潺潺,是桃红柳绿蜂蝶跳舞,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是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是崇山峻岭名山大川,是早晨彩霞傍晚落日,是瀑布飞流青松翠柏,是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是海市蜃楼沙漠奇观……

可是,留在我心底的风景却是人心的勇敢善良、救人急难和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那光彩夺目、动人心弦的一幕幕景象,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的心底里。

谁能忘怀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地震。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地动山摇,无数间房子在摇晃倒塌,无数条生命顷刻间阴阳两隔。世界的末日倏然降临到汶川人头上。

我眼前老是晃动着幼儿园教师杜正香的身影。她不过是一个代课教师,可是面对即将倒塌的大楼,面对死亡的危险,她并没有逃避,一次次地从死亡的阴影中抱出一个个吓呆了的孩子。她肯定清楚地知道,教学楼顷刻间会轰然倒塌,可是她还是冲进了教室里,因为那里还有没有出来的孩子。在她的心里,孩子的生命远远超出了她自己的生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谬论在此时此刻是多么的荒谬和无稽。

杜正香永远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离开了那些活着的学生。撬开沉重的水泥大梁,人们惊现杜老师的怀里还护着几个孩子。壮烈的阴魂护卫着几个幼小的魂灵去了天国,留给人们几缕慰藉,因为年幼的孩子还有着老师的照顾。我不相信迷信,但是却坚信杜老师一定活着,她和死去的孩子们过得很幸福。

一方有难,八方支持。汶川是全国人民的汶川,汶川的苦难是全国人民的苦难。汶川的事情就是全国人民的事情。

地震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震后的房子、山峦还在晃动,全国人民就掀起了紧急救助的热潮。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火车在疾驶,汽车在奔波,飞机在翱翔。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学生和干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火速奔赴汶川。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废墟下抢救出一个个兄弟姐妹。试问,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我们中华民族那样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这一幕救人急难的壮烈场面,永远留在我的心底里。

纪念汶川大地震演讲稿5还记得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给那些人民带来的损失很大,那些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有的人的房子倒了,就像垃圾堆里的垃圾,有的人的亲人死了,还有的人睡在马路上,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压在了倒掉的房子底下,血流了一大堆。我从电视上看见那里几乎没有房子,只有帐篷,而且,我还数不清楚有多少顶帐篷呢!

我听俞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在救援人员来救的时候已经死了,但是她肚子下面的宝宝没有死,宝宝用毛毯裹着,毛毯上有一个手机,拿手机上打着几个字:妈妈永远爱你!

汶川地震纪念日范文4

在这三年之后的重逢里,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媒体的宠儿,北川中学的学生郑海洋,全国知名人物,在灾难后成为了汶川精神的代名词。坚强、执着、阳光……对这个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男孩,媒体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他成为震后重建过程中树立的无数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但当人问起他对今后的计划时,他回答:“上某某体育学院”,再问为什么,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学校的某某书记对我最好了,老来看我,她答应让我上她们大学。”从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郑海洋也许正忙着出席各省市的好心人、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组织的慰问演出,忙着向镜头展现他最阳光的笑容。那时候电视机前的人们可以热泪盈眶:真好啊,你看,汶川的人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前在博大的同情心的驱使下,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也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后在博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一次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仅以北川中学为例,作为一所震后不久就复课的中学,现在平均一周就要接待一到两批远方的来客。这不禁使人怀疑:北川中学是震后不久就复课的,还是直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复课?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北川中学——不能说所有人,但至少是一批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退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就来源于好心人们过于泛滥的无私的帮助,这些持续三年并且愈演愈烈的的帮助为他们的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这就表明,汶川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只是一个趋势。但在北川中学这个微缩的窗口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凸显。

汶川变散了。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刚开始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要吃很多药,勤加锻炼,争取快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病有了起色,医生却仍不减药量,人就慢慢松懈了,对药物的依赖增强,也不经常锻炼了。久而久之,急性病变成慢性病,虽不危及生命,却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直接断药,人无药可依赖,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往往反而好得快。

汶川变散了。在刚震后形势严峻时汶川人众志成城,巨大的悲痛和求生的意念汇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人们去救援伤者、建设家园。当好心人们、慈善家们和爱心团体们反应过来,积极捐款捐物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外力的的确确推动了汶川建设的发展。但现在,三年后,我们看到汶川的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这股外力仍没有消失,而是由推力变成了阻力,它强烈地干扰了汶川人建设家园的内驱力。从郑海洋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外力使得汶川人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多少遭到了削弱。众志成城地朝一个方向使劲的汶川不见了,出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文明典型汶川,出现了一个研究灾后心理阴影的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室汶川,出现了一个好心人们展现自己博爱精神的舞台汶川,出现了一个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接待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的招待所汶川。这里成了一个倾倒爱心的垃圾场。一些人千里迢迢走到这来,做忧虑状、做沉痛状、做饱含热泪同情状,于是捐款捐物慰问演出,当然看到“汶川很好”,做感动状、做放心状、做长舒一口气状,点着头,微微笑着,背着手踱着步子,回家去了,感到又对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被言论的潮流所裹挟,被所谓的“爱心”蒙蔽了双眼,就是以救灾为噱头,其实别有用心。

汶川地震纪念日范文5

汶川,一个令中华儿女永远也无法忘怀的名字,对它的记忆是如此的残酷且刻骨铭心,一块永远也无法抹去的伤痛就此沉甸甸地烙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地震中发生的无数感天动地的人和事,无一不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也激发了海内外无数华人的创作灵感。为了永远保留住我们每个人曾经有过的焦虑、愁思、悲痛,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对星夜兼程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的崇高敬意,为了在共同的悲痛中分享其中的感动和国人团结的不朽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擦拭那默默祈祷时流淌的无声的泪水,以地震题材创作的众多公益歌曲、影视剧及诗词、散文、漫画等文学作品瞬间迸发。由著名词作家晓光、曲作家徐沛东、歌唱家宋祖英紧急创作的歌曲《与你同在》在震后第六天就已录制完成,充满真情的歌声给灾区的广大群众送去了心灵的慰藉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在地震仅过去5个月,首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创作的展现灾难中母女情深的情感电影《妈妈别哭》在全国上映,引发了诸多共鸣;此刻,震中汶川县正通过举办包括制作一批文化产品、拍摄一部大型纪实电视剧、举办一场万人公祭等11项活动来纪念地震一周年,这无疑对广大灾民恢复信心、鼓舞斗志、走出阴影、重拾希望以及铭记恩情等具有重大的人性意义;除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建成首个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外,中国首家地震实物博物馆――汶川地震博物馆也将于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开馆,通过对地震灾难实物的永久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这场大灾难,体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呈现出的空前凝聚力和顽强不屈的宝贵精神……

是啊,对于灾难,我们的民族经历得太多太多,但是从来没有哪一场灾难能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灾难来袭的时候,我们有坚强的信念;泪水流出的时候,我们用微笑迎接日出;家园被摧毁了,但斗志仍在,废墟只能激起我们更多的奋进。东西没有了,我们还有勤劳的双手;家人没有了,我们还有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所以,总书记来了,总理来了,在他们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满含泪水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众生命的关爱;人民子弟兵来了,他们用血肉之躯擎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兄弟省市的医疗队来了,他们用白衣天使的双翼呵护着一盏盏生命之灯;一笔笔善款和救灾物资来了,无一不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拳拳爱国心……

伤痛会过去,但感动不应该过去,它已经成为一种力量,支持我们不断前行。于是,在灾难面前,我们虽饱尝痛苦,却依然收获光明。失去家园的灾民们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怀着重建美好家园的必胜信心,不等不靠,立志把灾难后的家园重建成比昔日更加美好的天堂!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刚刚遭受了巨大创伤的中国,更是一个愈挫弥坚的民族又一次在人类巨大灾难中挺立不倒。

汶川地震纪念日范文6

细雨敲窗,如泣如诉。掩上刚刚编就的《大众摄影》第五期稿卷,在夜色中静听雨声。再过几日就是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的日子了。三年了,我们没有忘记灾区的同胞,无数摄影师三年里无论风雨,坚持不懈地记录灾区的变化,记录灾区人民的生活,以影像的方式抚慰那些在灾难中受伤的同胞,以图志的力量记录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事件。本期特稿,用摄影人的方式,展示如今新汶川的美丽身姿,美好生活。

细雨绵绵,粘着无尽的哀思,又是一个清明,又是一个思念亲人的时节。

三年了,我们没有忘记,也无法忘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那场国殇。四川汶川大地震夺走了我们的亲人、夺走了我们的家园,但是夺不走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团结奋斗的精神,泪水中是国难兴邦、自强不息,重建美好家园的四川人民,是“汶川精神”鼓舞下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中国军民。点点滴滴,不仅感动了全世界的人民,也让所有中国摄影人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从地震时天崩地裂的瞬间到重建时新生命的诞生,中国摄影人在用他们的镜头,他们的心去记录这载入史册的事件,记录这感天动地的民族。

随手翻动自家书柜中摞了大半边的有关汶川地震的画册、图书,心绪久久难平。不得不再一次感佩影像的力量,它就像一只大手,仿佛一下子就把整个人拽回到了那个似乎遥远、模糊的过去。震撼、悲痛……那时所有的心绪一下子涌回到心中,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回想起与汶川相关的件件桩桩。

我曾两次亲赴灾区。第一次是在震后不久,代表中国摄协看望、慰问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牺牲的优秀文艺工作者靳岷江的亲属,那时的汶川满目疮痍,到处是悲伤的面孔,而靳岷江母亲老泪纵横又不失坚毅的面孔,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第二次去灾区是在去年的11月份,时隔两年,灾区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头江南水乡式的建筑,宛如置身于水墨丹青之间;那一边一幢幢的小别墅又仿佛走在了国外的乡间路旁。这一次的经历,让我再一次的被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所震撼。

英雄的民族必然诞生英雄的人民。在这场大灾大难中,无数普通的中国人民都让我们重新理解和明白了英雄的定义。看看摄影人镜头下抗震救灾的军民,看看摄影作品画面中重组家庭的面容,看看照片影像中新生的婴儿,那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掩思合卷,这些不计报酬、不畏辛劳,一年、两年、三年持续不断的关注、记录地震灾区的摄影人又何尝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记得2008年末时,在中国摄协阳光大厅举行的“2008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会暨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抗震救灾优秀作品仪式”上,代表优秀摄影家发言的摄影家乔天富,在接受表彰时动情地说,这是他的责任,他做得还不够。中国摄协主席团、分党组在震后不久也积极行动,组织了作品义卖,中国摄协的全体员工以捐款、报道等各种形式支援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同胞。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来,每到岁末年初中国摄协必带着我们的关爱走到灾区的老乡家中为他们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