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记忆范例6篇

汶川地震的记忆

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1

1911年春,一位名叫路德・那艾德的美国青年,骑在马背上,领着一队满载着行李和食品的马帮,站在了汶川县威州镇的街面上。奔腾汹涌的岷江岸边,威州――这城历史悠久的古城,汉、羌混杂的建筑密密麻麻排在窄小的街道两旁。

爬上威州镇旁的大山,逶迤曲折的岷江,在那艾德的脚下,顿时显得温和与柔美了起来。极目远望,城外树木郁密,苍凉的王垒山下,文庙的庙门牌坊与大殿等建筑群依稀可识,碎石堆成的古城墙清晰可见。下得山来,从街区到对岸堡子关,一条全长百余米的竹索桥异常壮观出现在了那艾德的眼前,这条桥身由24根木柱、20根碗口粗的竹索和大量木板组成的桥梁,是当时威州镇通向理县方向唯一的通道。竹索桥显弧形低垂在岷江的江流之上,一旦有人走过,桥梁便在那艾德的眼中微微来回晃动起来。那艾德小心翼翼走上了桥,当到达对岸时,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不久,他便消失在通往理县的羊肠小道上,消失在环抱着威州镇的险山恶水之中。

2005年8月,一个并不太炎热的清晨,我与羌族学者余耀明、诗人南北站在了汶川县的街面上。这个旧称威州镇的小城,当年艾德眼中的那一切影像,现在很多已物事人非了。快一百年过去了,从街道上,我抬头便看见了玉垒山,那艾德曾经看见的那些石头堆积的古城墙,仍在山顶上断断续续,但曾经是文庙的地方,如今几多杂草直面苍天,除了遍地乱石,只余一片空荡了。汶川的街面上,幢幢充满着羌族艺术风格的现代建筑早已取代了九十四年前那一片低矮简陋的民舍,水泥路面上,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女孩,飞快消失在街对面威州中学的操场上。

依山傍水:从地理走进汶川县城

我眼前这座宁静而安详的城市便是汶川县的县治所地威州镇,镇外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连绵起伏,杂谷脑河汇入岷江后,河水奔腾,穿城而过,“四面环山,二水争流”便是对汶川县地貌简要而精当的描绘。据资料记载,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汶川县,是因其县城边的西汶水(即今岷江)而得名。这里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全县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据2000年人口统计,全县共有十余万人口,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其周边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从交通史角度而言,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文物之乡:古蜀文化的源头之一

据《汶川县志》记载,汶川古为冉龙夷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西汉时,此山称为绵质县,西晋改为汶山县,并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县,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1952年县城由绵质乡迁往今威州镇;1958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汶川县名至今。

2006年11月,农历十月一日的羌历年,我站在距汶川县城北面30公里的巴夺寨桥头上,巴夺沟的溪水一如往常在我眼前奔流而下,山岭迷雾,村庄寂静。登上座陡峭的山峰,在村民马永清家中碉楼的平台上,我看见一件古黑陶正被作为楼顶接雨水用的工具。“我们耕地时,经常随手便会挖到埋在土中的坛坛罐罐。”马永清一脸轻松说道。丰富而大批量的文物出土,让当地村民对之已没有丝毫的新鲜感了。在专家学者眼中,古羌人在汶川留下的足迹,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汶川出土文物的铜垒是阿坝州唯一的一件西周青铜制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汶川地区是岷江上游最具代表性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存地,汶川及其周边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之乡”,曾在此辉煌一时的新石器文化,对于四川盆地周围早期古蜀文化有深刻影响,如在绵阳边堆山,广汉三星堆及成都平原的早期遗址中都有明显反映,这是早期古蜀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

登上汶川县威州镇后山上的姜维城遗址,一段高约7米、宽约4米,全用黄泥士夯筑而成的古墙便出现在我的眼前,古城墙如长龙盘旋而卧。历经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土墙垛口却依然清晰,古城垣外古城坪上的点将台仍清晰可辨,当地人一直传说,这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习兵练武所在地,故人称姜维城。据《元和志》载:“蜀将姜维、马忠等征伐汶山羌夷,此其地也”。姜维征西,至汶川、理县带,修城筑垒,习兵练武。传说永远是传说,但真实而科学的考古,却可以让我们在时光隧道中走得更远,在空间场景中触摸得更加真实而具体,1928年、1938年、1941年,有关考古专家先后三次在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石器等价值极高的文物。经考古鉴定,这些陶片和石器与(公元前8000―6000年)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极为相似,其面貌又与广汉三星堆、绵阳边堆山文化极其近似,但历史却比它们更久远。这些历史物证说明,古汶川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文物遗址,这里曾经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点,也是各族人民在汶川地区和谐共存的最好例证。

2000年4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汶川县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D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而这一切,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汶川县,可谓名正言顺。

大禹故地:华夏治水的起始地

2007年,我又踏上了去岷江上流采访的征程。车从成都市区开出来,不久,眼前的景色便秀美起来了:公路两边,地中的油菜花正狂热地吐放着金黄色的花蕾,逶迤的岷江在不远处时隐时现流淌着,再远处,透过车窗极目望去,片片修竹与阡陌田地的尽头是座座绿色的小丘与山岭。在我的印象中,这应算是典型的川西坝子式的田原风光,与岷江上游高山深谷的山地风光相比,它独有的那份安详与静谧中更多掺杂进了农耕文明的气息。从都江堰前行不到半小时,我们的车便驶入了汶川县的地界。崇山峻岭中,岷江依然持续不断向下流淌着,曲折的山道公路上,道路犹如一个天梯,愈行愈远,愈行愈高。车到达汶川县石纽山时,天已近黄昏。夕阳把一片大山渲染得金黄夺目,当我站在一片断崖绝壁

前,依稀辨认出“禹迹”、“禹穴”等题刻时,时光的沧桑与历史的轮回,那一刻,仿佛全凝固在一个名叫“大禹”的人物身上,凝固在他与岷江水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之中。

在历史学家们看来,西蜀是夏禹文化的起源地,中华民族古代最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即生于阳山,出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序》说:“禹兴于西羌”。诸多史籍都记载禹生于汶山郡广柔县的“石纽”,传说其母有萃氏女修己因吞神珠薏苡感孕剖胁而产禹,故其地名刳儿坪。《华阳国志》记载: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民国《汶川县志》也云“县(治绵池)南十里飞少关岭上里许。地平衍,名刳儿坪,有羌民办数家……相传为圣母生禹处。”古县志所记石纽,即今石纽山,在今汶川县,因山石多呈纽状而得名。刳儿坪在其半山腰上,其周围尚存禹穴、洗儿池、禹王庙、圣启祠等遗迹及历代文人骚客题写的大量墨迹。此外,当地羌族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大禹的传说。

石纽山山上的楷书“禹穴”二字相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手迹,篆文“禹穴”至今人们也不知书自何人。如果大禹真是生于斯,长于此,中国乃至世界远古最为伟大的治水工程,所有的荣耀与光环,都应是属于汶川或者古蜀先民的。而据《禹贡》记述,大禹治水很可能是从岷江开始的,“峨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大禹治水的方略。先治岷山,“随山而导之”,“然后循水而导之”,“以察地势之高卑而蓄泄之”(《崔东壁遗书・夏考信录》)。疏导岷江,分别其支流向东泄洪,叫做“东别为沱”。这种办法在岷江试验成功了,就推向了全国,扩及九州。正是由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帝舜将治理国家的权力也交给了大禹,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汶川,也理所当然成了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夏禹王文化的灿烂宝库之一,当地编修于1945年的《大禹志》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百年影像:1898年的汶川片断

1898年的春天,都江堰城外的崎岖乡间小道上,田地劳作的农夫惊诧地发现位一金发碧眼的年迈“女洋人”坐在轿子中,匆忙行走在通往汶川县的羊肠小道上:英国女子伊莎贝拉・伯德即将开始她对汶川县的造访。

在其游记中,伊莎贝拉・伯德以近乎狂喜的口吻写道:“我无法向读者转达那漫长的一天旅程中所有的赞美和惊异的想法。气象的庄严宏伟和色彩的绚丽多姿真是美不胜收。”在这位英国地理学会的地理专家眼中,天空焕发出明亮纯净的蓝色光辉。一切都轮廓分明,岷谷中充满深蓝色或紫色的气氛,阳光照射到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微光在空气中荡漾。岷江在开朗的峡谷中分散形成众多的支流,水流在巨大的鹅卵石河床奔流不息,浪花激溅。岩缝里有细小银色蕨类植物, 直沿峡谷茂盛生长。这一带主要是石灰石和灰色的砂岩,侧面的沟壑里出现少许的玄武岩,也可见到坚硬异常的花岗岩。激流翻腾于花岗岩上,浪花晶莹。

“到威州(即今汶川县)的旅程,非常新奇有趣。”伯德记述道。沿途所见的汶川地区的建筑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村庄差不多都是这样组成:一条石头铺路的狭小长街,干净清洁,石头建成的房屋,墙壁或多或少向内倾斜。所有的住房都是两层,上层是有雕饰的黑色木料,横梁支撑的悬垂阳台也有雕饰,阳台有向下延伸的屋檐,并有精雕细刻内容繁多的木质垂饰。这样的村子常建在急流旁边,果树、雪松环绕,白杨成丛,进村要通过独特的桥。街道的两头都有装饰的门道,常有小塔楼和风铃。

在伯德的印象中,汶川县是个夹在高山之间的行政小镇,街道乏味却很干净。有一道独特的城门,一座精美的孔庙。当衙门的官吏伏案抄写她的护照的时候,她就坐在灰暗的街道上。几个人俯身于抄写员上面,念着貌似堂皇的公义,这时有人带着惊愕的样子人大声喊道,“她还有官衔呢!”而抄写员当场证明了伯德的特殊身份,人们便开始发起了激烈的争执:这个女人穿着贫民的棉布衣装,身上又没有配戴珠宝,她到底应是个什么官呢?

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2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其中,年初发生在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成为人们脑海中难以抹去的记忆。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中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心,大家为抗震救灾中所呈现的伟大民族精神所激励,援笔为文,再现英雄业绩,讴歌崇高精神,抒发感人情怀,为抗震救灾送去巨大的精神力量。为此,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于去年6月发出通知,在当年度重点作品选题中设立“抗震救灾专题”,后更名为“抗击自然灾害专题”,增加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内容。

应该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相关的文学作品已经很多,但其中大都停留在新闻故事和观感散记的层面,如何用文学的独特视角书写这一场民族的灾难记忆,并使之成为一部精致新颖的艺术佳作,是不少作家所努力追求的。据悉,此次报送了数十部相关题材作品,经过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论证,最终选出15部作品,计有3部长篇小说、8部报告文学、3部长诗或诗歌集及1部理论著作。

在各种文体中,报告文学以其“文学轻骑兵”的姿态,对于表现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灾斗争,显示出独特的文学品格。

李春雷随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在灾区采访时,也想写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后来他认为这一想法目前尚不现实,因为这一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而且面面俱到也不可能深刻。后来,当李春雷采访到那位“总理让路女孩”小馨懿之后,便决定通过这位三岁小女孩的经历,用她的泪眼、她的恐惧、她的笑脸、她的奇遇来书写这一场灾难,以及挺立在灾难废墟之上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作者希望这部《馨馨的地震》在地震的大背景下,做到大场景和小画面结合、大叙述和小故事结合、理性思考和动人深情结合,语言风格上要把豪放雄浑和细腻婉约有机融合,力争使本书成为一本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畅销书。

作为一名医生、教授,蒋泽先从事颌面外科工作40余年,经历太多的生死离别。然而在他看来,40年的经历不及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瞬间的震撼;他出版了20余本关注生命的报告文学,然而对人生、生命、生死的认识不及赶到现场抢救的那15天。蒋泽先认为,人的一生面对的就只有两个字:“生”与“死”,在生与死之间是人生,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真诚的爱心,当每个人心中有了真爱,生命之花就灿烂,生命之树就常青,人性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他决定把采访的资料融化吸收,溶在心田,把他们的精神铸成对生命、对人生、对生与死感悟的泣血文字《废墟上的绿荫》。

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计划写成一部用镜头与文学相结合的长篇报告文学,即用镜头定格真相,用文学留下思考,力争做到镜头与文学的最佳结合,在报告文学文体上做一次尝试性的探讨。作者认为,重建物质的家园固然重要,但“诊断”心灵的创伤,重建精神的家园――尤其是在废墟上如何重建心灵的家园和民族的精神大厦尤为重要。作品的主要思考点:贴近废墟、贴近人物――受灾人物与救灾人物中的特殊人物,从汶川大地震对人心的震撼、震动、重创这个角度,去发现、挖掘、揭示废墟上的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以及大地震怎样改变了人心、人性、人情、人缘,如何增强了民族精神和提升了民族品格等。

此外,赵瑜的《巨大震颤发生在午后》以山西一省作为全国抗灾的缩影,展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宏伟画卷;衣向东的《警察的灾区》某些章节在作家博客贴出后,点击率近200万,一度成为新浪点击率最高的文章;陈启文的《南方冰雪报告》对抗击冰雪灾害在书写别具眼光,体现出关于存在、命运、灾难等具有人类普遍面对的课题综合思考;蒋巍的《多难兴邦》(暂名)拟从较为宏观的高度,回顾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的发展之路,描写中华民族在艰难险阻中的奋起与奋斗。

在去年抗震救灾进行时,诗歌成为文学参与其中的重要载体。诗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彰显理性之光。

杨国庆(羊子)是来自汶川的羌族作家。在他眼中,汶川是一片神秘古老的大地,有着丰富独特而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资源。“5・12”大地震发生后,世界仅仅知道了灾难的汶川,对古老而现代的汶川缺乏了解和认识。他的长诗《汶川之歌》将对汶川精神属于人类精神范畴进行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深层的抒写和思考,让世界通过诗人的视角和情思,看见汶川特别的美,欣赏汶川永恒的歌。作品将以“我”为抒情主体,立足当代,抒写岁月天空下汶川社会和自然的生态,揭示出汶川山河给予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苦难与幸福、自足与奋进,并将古蜀文明与岷江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世界的目光走进汶川,走进岷江上游,认识社会发展的一种步伐。

徐国方的《重构》和唐力的《抗灾:一个国家的爱与承担》歌颂和倡扬灾后重建家园中的生命之光重建、人性之美重建和心灵之花重建,也显现出独特的见地。

入选的几部长篇小说,也体现了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

刘宏伟的《大断裂》以唐山大地震为故事背景,作者情感饱满、充满人文主义情怀,力图对地震中的各色人等作精彩的表现,内容还涉及地震学、建筑学、防疫学及防震减灾等专业领域。该书的采访和写作颇费周折,历时4年。写作时正遇汶川特大地震,作者又在续篇中增写了相关内容,不仅丰富了人物命运遭际,而且与前面部分加以呼应,更见完整。

张圣林的《大地撕裂记忆》是一部“80后”作家描写“80后”一代青年人在地震的大灾难之际迅速成长的小说,体现了这一代人的崛起和社会承担。作品写的是一场大地震之后,8名前往西部支教的年轻大学生被轰然倒塌的教室废墟所紧紧包围,同时逢难的还有他们照顾的17名从7岁到16岁年龄不等的农村孩子。8个年轻人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共同经历了一次悲与乐、爱与恨的生死之旅。复杂的人性撑起整个故事的主题,身处灾难的主人公们在自我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中,开始新的认识、新的蜕变。这些变化将成为动力,引导他们寻找到温暖与光明,重获新生。

袁银波的《鹰魂》是一部反映空降兵在汶川大地震中不畏困苦,为抗震救灾作出巨大贡献的小说。同时,小说在反映特殊年代军旅生活方面有新颖的视角。

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3

一年多以前的5月12日,汶川山川抖动、大地战栗,霎那间的震撼撕碎了绿色的家园,万千幢耸立的大厦化作断壁残垣,无数个鲜活的生命瞬间逝去……地震的余波还未散去,祖国大地上已经想起了抗震救灾的口号,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汇成了千军万马,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灾难搏斗,在废墟中,用一双双温暖的手,筑起“大难兴邦”的不倒长城。

受汶川地震影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该校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他只是一位平凡普通的老师,却用自己的双臂护住了四条年轻的生命。然而,上帝在让她得到那些学生的同时,把她的爱人带走了。她痛哭的表情,撕扯的动作,都在说着人间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那个词:爱。是啊,为了学生的安危,他献出一份老师的关爱;而面对早已在世界那一方的丈夫时,她又是撕心裂肺的痛爱。

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4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四川,震惊了全国和全世界人民,也震惊了各级文化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者。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群众文学创作热潮。

地震的第一时间,四川省各级文化馆及群众文化战线的同志们,“牢记社会责任,心系灾区人民”,大灾面前,挺身而出。尤其是成都都江堰、阿坝、德阳、绵阳、广元等重灾区的市、县文化馆,在第一时间组织作家、艺术家和群众文学创作骨干深入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一边抢险救灾,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如,四川省文化馆、成都市群众文化艺术馆组织作家、艺术家和群众文化研究专家,第一时间就深入到都江堰、汶川、安县、绵竹、什邡、绵阳等地,与当地文化馆的同志们一道,冒着生命危险,白天抢险救灾,晚上挥笔创作;德阳市文化馆的作家、艺术家、文学创作骨干们,也在第一时间带上方便面,深入重灾区现场采访、创作;笔者所在的广元市旺苍县文化馆,也是“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灾区县之一,地震时同样遭受了山崩地裂、房倒人亡的惨重灾难,可是我们仍然在第一时间就投入了抢险救灾工作,开始抗震救灾题材的作品创作和赈灾义演活动。据《四川群文讯报》报道,非灾区的广安、巴中、乐山、宜宾、泸州、攀枝花、内江、雅安、达州、遂宁等市、县文化馆也在第一时间主动、积极地投入了“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作品创作和赈灾义演活动。

为地震灾区奉献爱心,为抗震救灾加油,为抗震救灾英雄高歌,成了四川省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任务。顷刻间,地震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品、故事、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井喷而出,进入人民大众的视野之中。其间,诗歌成为创作龙头,媒体惊呼全国“人人皆诗”。各种“地震诗歌”创作会、广场诗歌朗诵会如雨后春笋,一本本滚烫的诗歌集潮水般涌向人们,传向四面八方。

四川省各级文化馆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编印了“5・12地震”文学作品专集或特刊。四川省文化馆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版了《抗震救灾诗歌、歌曲特刊》《5・12抗震救灾戏剧、曲艺创作作品专辑》,发送到全省、全国;“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德阳市文化馆也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抗震救灾文艺作品专集》;重灾区广元市各县、区文化馆在地震发生后,组织群众文艺创作者投入创作,出版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诗词作品特辑》等等……

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5

512汶川地震纪念日演讲稿(一)

5.12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是一个我们曾经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夜不能寐,为远在四川的同胞们祈福,捐款捐物。祈祷他们早日平安。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5月9日,举行一个升旗仪式后就向公众开放!”从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暨北川老县城指挥部获悉,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命名为“裂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9日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其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据北川老县城指挥部工作人员景先生介绍,“裂缝”是众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从同济大学设计的36套方案中优选出来的。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发现,该馆采用自然流畅的顺时针参观路线,在一楼设置了序厅、灾难厅、抗震救灾展厅、缅怀厅和观众休息区;在二楼设置了灾后重建展厅、抗震救灾精神展厅和尾厅,以此来展示那一段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光辉历程。

动静转换 再现灾难发生瞬间

从序厅进入由抽象山石构成的灾难厅时,参观者可通过动态与静态空间的转换,感受到“5·12”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同时,大型折幕投影中的动态影像,再现了昔日山川秀美、祥和幸福的景象。然而,瞬间暴发的“5·12”特大地震,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山崩地裂、飞石滚落、大地颤抖的情景中……影像最终定格于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的历史时刻。

当一切归于沉寂,静态空间中“汉旺钟楼”的指针停止了跳动,倾斜倒塌的混凝土墙体与具有体量感的巨幅照片,将震后灾区断壁残垣、瓦砾遍地的景象,无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组组记录着地震波及范围、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的数字,以及损毁的大量生产、生活用品和汽车残骸等实物,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走进抗震救灾展厅,一座倾斜断裂的拱门,象征失去的家园和曾经的美好。大体量的不规则墙体,寓意着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它与缝隙中救援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既使观众联想到救援过程的异常艰难,又突出了抗震救灾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重建之后 再还人间锦绣巴蜀

当观众从“重建之门”进入纪念馆二层,看到的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大型重建规划沙盘模型,展现的新汶川、新北川等一批重点重建项目,传达出灾区人民无比幸福的喜悦之情。

走进抗震救灾精神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丰碑式浮雕墙。《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巨幅国画与鲜艳的五星红旗,及珍贵的视频资料,带领观众重温抗震救灾斗争中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它与《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幅油画,将整个展览推向高潮。尾厅,自然在展厅的结尾之处,一棵硕大的“生命之树”的抽象雕塑与序厅中的主题丰碑雕塑,遥相呼应,点明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整个展览的主题。而全景画《再还人间锦绣巴蜀》则把中华民族战胜大灾难,重建的美丽巴蜀再度呈现在人们眼前。

汶川大地震纪念馆免费向人们开放。把当时当地的那一段影像让我们看到。看到坚强不屈的精神,也看到重建的信心和希望。

512汶川地震纪念日演讲稿(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是2016年5月12日,8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8年5月12日,注定要使我们用一生去铭记。

浩荡宇宙,悠悠华夏。临改革三十岁,值西开整九载。然而汶川地底的一次震动,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无数的同胞转瞬而逝,无数的房屋顷刻瓦砾。汶川成为了川之伤,成为了国之殇!8年过去了,我们希望逝者已达天国,更希望生者业已新生。回首看看这8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眼泪可以重流,悲伤可以再述,震后这一年我们共同祭奠。

还记得在那段哀痛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共度灾难,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感慨万千,一个个身影让我们肃然起敬,一份份感动让我们记忆犹新。面对无数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中,失去亲人的人们对着废墟呼唤。山悲水泣天垂泪,星暗云浓地含愁。汽笛为故去生灵而哀鸣,国旗为百姓而垂降。

然而,伟大的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被打倒。我们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淬炼,在悲痛中崛起,在废墟上前行。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全国人民联合起来,不分昼夜,无私奉献,打响拯救生命的接力战。无数的同胞被救出,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图画。

然而,还是有很多同胞离我们远去,他们走得毫无声息,他们的离去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逝者已逝,生者更应承逝者之遗志,奋然而前行!所以伟大的中国人民抖去了满身的尘土,揩干伤口的血迹,鼓足生活的勇气和力量,踏上了恢复生产的艰辛征程。

经历了悲痛、镇定、坚强、抗争之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让中华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奋进,更加成熟。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一次次动容,一次次得到洗礼,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看到了在和平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的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未来的希望。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焚起一柱心香,深深地为遇难同胞祈祷。让我们铭记那些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铭记那些共和国的忠诚卫士、白衣天使,铭记所有为抗震救灾奉献力量的人们。让我们珍爱生命,承逝者之遗志,用爱筑起摧不垮的家园。

最后用一首柳烟碧的《满江红•汶川大地震感怀》结束我的演讲:

生死边缘,朝复暮、谁人言歇

千里路,残垣颓壁,救援激烈。

四海同悲忧蜀地,九州共震哀秦月。

但魂牵,众志已成城,犹心切。

贤总理,丝已雪,韧百姓,心难灭。

看人间大爱,国魂无缺。

赤县渐收民族泪,苍生犹献英雄血。

待他朝,重整旧亭台,新楼阙。

512汶川地震纪念日演讲稿(三)

清风徐来,红日升起,雄壮激越的国歌旋律在校园的高空飘扬的时候,同学们,你有没有感受到这是多么幸福安宁的生活?你有没有为此对这份幸福充满感恩?这些日子,我是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些,但是我还想到了同一蓝天下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的我们的四川同胞们,他们遭遇到毁灭性的人生浩劫,正经受着的家破人亡的悲伤,正面临着大片大片废墟的茫然无措。。。

真相是如此残酷,了解真相更是令人痛苦。但是,哪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的中国人不突然放下手头的工作泪眼婆娑地盯着新闻里一个又一个关于同胞们受灾的镜头,哪一个流着中国血喝着黄河水的中国人不倾耳收听抗震救灾的行动?

下面,我想就我所了解的四川地震的有关情况为大家作个具体的介绍。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包括北京在内的近半个中国都有震感。此次四川地震震级高,又属浅源性地震,释放能量剧烈,给当地民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城镇村庄,医院银行工厂学校家园等顷刻间倒塌,甚至粉碎性地被摧垮,而正在工作的人们,正在午休的人们,正在编织着美好理想的人们瞬间被倾斜钢筋水泥板砖瓦等灰色灾难所覆盖。据新华社快讯:截至17日14时,汶川地震已造成28881人死亡,伤病198347人,倒塌房屋312.8万间,损坏房屋1560.9万间。

学校的受灾情况非常严重:雅安地带受灾学校492处,倒塌教室307间,目前学校停课。北川老县城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学生伤亡严重。其中北川中学共有两栋教学楼,老教学楼全部坍塌,新教学楼一二楼也已坍塌,3楼以上的学生得以在废墟上逃生,但一二楼的学生全被掩埋在废墟底下。。。

面对突然降临的天灾,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没有旁观,没有沉默,而是以各自的方式与相同的爱开始了抗灾——

据新华网5月13日电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心系灾情,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16日到四川后,他就驱车赶赴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总理亲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于12日晚上11点40分在地震灾区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5月14日,总理抵达地震重灾区四川北川县察看灾情。总理在15日晚在列车上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时说,抗震救灾工作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我们的好总理面对着四川人民的受灾几度哽咽甚至泪流满面,为了让将受灾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他向部队下达指示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当他听闻彭州10万群众被堵山中时说: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当他得知通往灾区的路段严重受损无法使车辆通过他要求部队步行也要赴重灾区时说:“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他在视察路上不断鼓舞救援人员的信心说:

“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看到被救出的孩子他绠咽着说:“你别哭。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

这是我们英明的领袖,他们一直和灾区的人民在一起面对灾情的伟大之举。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并组成救灾工作组即赴四川汶川灾区,协助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民政部紧急调拨数万顶救灾帐篷以及其它救灾物资支援灾区;总参谋部立即发出指示,要求、空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主席的重要指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总参谋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出动6100余名官兵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四川各方面紧急行动起来,展开救灾工作。其他相关省份和中央有关部门也立即展开了相应工作。

社会各界,各个集团也纷纷投入了具体的救援行动,有的组织志愿小组奔赴灾区参加力所能及的救援行动,有的自发前往灾区帮助寻找和救助废墟里的灾民,有的捐献大量的食物,有的捐献大量的药物,而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集团,无论是街头还是网络,我们几乎都使用了同一种方式表达了我们对灾区同胞的祝福和帮助:那就是捐款。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今年已经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老先生流着老泪捐出了二十万元希望能帮助修缮受灾校舍;一位九岁的孩子拿出积攒下来的两千元压岁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晨讯科技集团董事长王祖同杨文瑛夫妇捐出一千万,一代的实力派巨星成龙和杨受成共同捐款一千万,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徳华向红十字会悄悄捐款五千零一十万,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姚明也捐出了两百万,我们的本山大叔也慷慨捐出100万,央视主持人李咏叔叔也捐出了自己的心意20万。。。

太多了,太多了,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就连行乞的老人也捐出了自己用了八天的时间乞讨来的一百零五元钱来表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爱心之举。一位来自陕西的网友留言说:105元,对富人而言,买不到一包烟,一支口红,一顿晚餐……对普通人而言,不过是少喝两瓶酒,少买一件衣服,少看两场电影,但是对他而言,是无助地伸了多少次又缩回的手,是多少次弯下佝偻的身体再站立起来,是面对了多少的冷眼,吃了多少次的剩饭残羹,是多少次在寒夜的天桥下冻醒……但是你面对同胞灾难,没有犹豫,几乎拿出了除身体之外的所有家当……此刻,我无言……我敬他!我的同胞,我的兄弟!

你也肯定还不太了解许多客居外籍的华人心系故里,他们一样踊跃地捐款;还有国际上许多友好的朋友以捐款的形式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终于,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欣慰的好消息,救援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了,救援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了,救援的障碍越来越少了,从废墟中救助而获得新生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我们的领导还在日夜指挥着,我们的救援队伍还在不断壮大着,全力的救助还在继续着,温暖的爱心还在传递着。。。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是我们的骨肉同胞,这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辽阔人间。

也许每一位顽皮淘气的同学听说了这个消息也为此开始沉默,也许每一个聪明懂事的同学得知早已在内心里默默地祝福着他们。

是的,灾难无情人有情。当天降灾难时,我们除了互助,还能做什么?只有每一个心连心的同胞们手拉手才能救助灾区里每一个幸存的兄弟姐妹们重获信心与勇气,才能帮助他们医治身心的创伤,度过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建立新生活的美好家园。也许我们不能前往灾区救助人受伤的灾民,但我们可以节省自己的零食钱向灾区的朋友尽绵薄之力;也许我们没有大把的款额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高大的校舍与舒适的住房,但是我们可以化点滴之源汇聚爱心的海洋,不让每一个受灾的同胞成为一座孤岛;也许我们不能的太多了,但我们可以燃正义之火,行正义之举,扬社会主义社会的鲜红旗帜,一直前进,前进,前进!

因为我们是华夏的子孙,我们是中华的儿女;因为我们正站立着,因为我们正热爱着。

在这个崭新而美丽的早晨,我们的国旗又在微风中冉冉升起了,它是那么鲜艳而动人,就像我们内心的热血,中国人的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宣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中国人,我们将以自己的方式和全国人民唱响同一首大爱的歌,我们要齐心协力和四川的同胞在一起,帮助他们,鼓舞他们,站立起来创造出新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着,坚韧地挑战着,那无情而多舛的磨难,

汶川地震的记忆范文6

2008年5月12日,一场无情的天灾降临在曾经天高云淡的汶川。尽管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但只要一想起在地震中涌现的人和事,我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5月12日,一场无情的天灾降临在曾经天高云淡的汶川。尽管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但只要一想起在地震中涌现的人和事,我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守护——那是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姿态,命悬一刻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张开双臂,仿若一只展翅护犊的雄鹰,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他却留在了那片布满沉痛的土地上。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袁文婷,在地震发生的一刻,以最快的速度救出十余名学生后,自己却因楼板坍塌而伤势过重永远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是老师的那份神圣感,是对学生们的那份热爱,让谭老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袁老师做出了青春的抉择。每每回想起两位老师的故事时,我都不禁潸然泪下,这份高尚的情操震撼了我的心。我暗自想,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位老师,将他们那种无私的爱永远传承下去。

还有那年轻的女警官蒋晓娟,解开自己的衣襟,用乳汁哺育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嗷嗷待哺的婴儿。许多武警官兵和医疗队员们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汶川,抢救被埋在废墟下的伤者。一双双结实的手早已是伤痕累累,鲜血直流,但武警官兵们仍在用双手挖着厚厚的楼板,为的就是多救出一个人。正当武警官兵正全力营救伤者时,一场余震再次来临。顿时,一名战士跪倒在地,苦苦哀求:“求求你们,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现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为之动容……那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志愿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着受灾群众,给这片充满伤痛的土地洒下了一缕缕阳光。

上一篇岗位描述

下一篇网站策划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