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无赖范例6篇

完美无赖范文1

1998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位人物”中,赖特是唯一上榜的建筑师。埃罗・沙里宁曾赞美赖特:“如果今天是如同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么赖特就是二十世纪的米开朗琪罗”。

逃学坏小子

1867年6月8日,赖特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音乐家,母亲是教师,下面还有两个可爱的小妹妹。美国乡下游牧式的自在生活深深地影响着赖特后来的建筑风格。他对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看重,他提出的“草原式风格”的建筑理论很大程度正是源于童年时光对大自然的喜爱。

1885年赖特的父母离婚,年少的赖特为了支撑这个家庭开始打工,而他的老板正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和很多传奇人物一样,赖特走的路可不是学院派那一套。读大学那会儿距离拿到文凭只有三个月时间,他却从威斯康星大学土木工程系退学了。

在为好几位建筑师打一些零散的工之后,1888年,赖特来到了Louis Sullivan手下,一工作便是六年。这个对赖特产生重要影响的建筑师提出过一种重要理论,即“功能决定形式”。赖特将这个理论做了修改并且发扬光大,在他看来“功能和形式是一体的。”

26岁那年,赖特自立门户。这一年,他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建造了伊利诺斯州福利斯河边的Winslow私人住宅,并且首次提出“有机建筑”的概念。

这个草原式住宅是赖特为他的第一个客户William Winslow设计的,它的建成正式开启了赖特有机建筑的路途。在赖特看来,建筑就应该与人类所在的自然环境有所关联,风、雨、光、电、水流与雪花都可作为自然材料点缀在建筑周围。

看得见风景的房子

赖特最著名的建筑是1936年的流水别墅,别墅的主人是赖特的挚友美国富商考夫曼。事实上考夫曼很早就看中了匹兹堡东南郊的熊跑溪的那块地,一直希望在那里建造一间属于自己的私家别墅。

1934年12月,考夫曼将赖特带到了密林环绕的溪流上游勘察场地,那里清幽的环境给赖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36年,赖特的施工图终于完成了。翌年秋天,380平方米的流水别墅建成,造价金额是最初计划的预算的两倍,但无疑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流水别墅远离尘嚣,是山溪峭壁的一个延伸,主人可以充分地沉浸在瀑布的响声里享受大自然。这幢独具一格的别墅很快便红遍建筑界,媒体们争相报道,不仅成为美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著名的旅游之地,每年都有数百万游客慕名而来。

在流水别墅之前,赖特的重要作品还有拉金公司办公楼、马丁私人住宅、罗伯茨住宅、罗比住宅等。1915年,赖特被请到日本设计东京帝国饭店,赖特在设计东京帝国饭店的抗震和防火进行了十分周密的探索,1922年大厦完工。谁知完工后的第二年东京便遭遇了大地震,强震几乎毁了整个东京城,而帝国饭店却因“像船浮在海面上”的结构免遭于难,屹立不倒,成为震后救助的安全岛。赖特以及他的东京帝国饭店一时声名大震。

65岁时,赖特出版了《我的自传》和《消失的城市》两本著作,这两本书对几代建筑师产生了广泛影响。那时的赖特将精力主要放在了演讲和写作上,大家都以为步入老年期的他就快要被时代抛弃,但他却在职场生涯的最后十年收获了无数的奖章与荣耀。要知道赖特一生中共1100个设计,而近三分之一是最后的十年内完成的。

他被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0月17日被命名为“芝加哥赖特日”。他教导自己的学生:“你们应当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他永远都不会亏待你的。”

女人群像

赖特自己在90岁时还在写书,而他的跌宕情史也被别人写成小说。那就是小说家T・科瑞赫辛・博伊尔笔下的《女人群像》。这本小说用半真实半虚构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一代建筑大师赖特的绮丽情史。

完美无赖范文2

从古根海姆说起

2009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回顾大展。赖特是古根海姆最早请来做设计的明星建筑师,这次回顾展原本只是一次学术意义上的致敬举动,然而令策展方想不到的是,赖特展创下了自1922年开馆以来最多的参观人数。在这个当年被某些评论家形容为外星怪物的的螺旋形建筑之中,赖特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魅力。无论从私心还是公德,古根海姆美术馆都不免被热情的美国人所感动,作为回报,美术馆再次向公众展出了一些独家私藏资料。

1951年,84岁的赖特筹办他生前最重要的回顾大展“六十年的建筑生涯”,首站选定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之后全球巡展。到了53年,赖特在考虑巡展的下一站时颇费了些心思:事实上,赖特前几十年的事业都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被称为“中西部之王”,他在纽约非但没有作品,也没有特别高的知名度。对于纽约人来讲,赖特是一个活在草原上的人,他那舒展的建筑姿态显然和这座快节奏的新兴金融城市格格不入。

在今天,人们能想起的美国风,似乎早已和都市时髦融为一体。但广袤的北美大地在快速形成一个混合民族的几百年间,回荡的却是自由激荡的牛仔之歌。简单粗暴地把美国文化等同于异化了的欧洲文化,或者时尚牛气的世界强国,都无法真正了解美国。盎格鲁萨克逊人和印第安人、黑人、混血人种当年的厮杀与融合,对任何一方的母文化都有基因重组的作用。美国,是独一无二的美国。

古根海姆邀请赖特在纽约设计美术馆已经开始有些年头了,但距离建成还依旧遥遥无期。综合考虑下,古根海姆决定在将来建场馆的基地上,由赖特先行设计一座临时展馆来承接他的回顾展。于是,赖特在纽约就有了第一件作品,古根海姆美术馆本次展出的资料就是关于临时展馆的整个建造过程。然而,1959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终于落成,赖特却于6个月前先行离开了人世,享年91岁。这位“草原上的建筑师”终于还是没有看到自己正式打入繁华之乡,就死在了自己纯粹的农场回忆里。

土特产建筑师

赖特可以说是美国的民族英雄,但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他的光芒往往笼罩在一人之下,那就是瑞士/法国人勒・柯布西耶。赖特很罗曼蒂克,柯布既是革新者又是古典主义者;在建筑理念上,赖特推广有机建筑,柯布倡导功能主义;在城市规划上,赖特提出“广亩城市”假说,柯布对应有“光辉城市”概念;赖特在技术上比较节制,节点推敲比较严谨。而且,柯布热烈拥抱新技术,所有的房子都像是做试验,建成几个月的房子就漏雨不在话下。

柯布与赖特的比较,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无关优劣胜负,在这场有关名誉和真理的较量中,柯布赢得了世界,赖特赢得了美国。事实上,他们没有见过面,不是朋友,也从来没有在一个平台上竞争过。只有历史中的人物,往往需要有另外一颗伟大的星星作对比,才更容易确定这颗明星的坐标。对于赖特而言,柯布是唯一人选。

赖特从小生长在威斯康星山区。小时候赖特被家人送到农场,一方面他厌恶农村,另一方面他与自然接触,开始懂得大地、天气的情绪和自然材质的感觉。这种经验埋藏在他记忆的深处,以至于他不能完全接受新兴技术,对于原始传统和方法的信仰、对城市急剧扩张的工业化的厌恶,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自然和空间的迷恋始终影响着他的建筑。

早年间,他在南加利福尼亚州青翠山谷中为富翁们建造了不少房子,这种玛雅式住宅总是尺度适宜、恰如其分地融入背景之中。加入芝加哥沙利文的事务所之后,沙利文的“功能决定形式”使赖特收益匪浅。他见识到混凝土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受到欧洲新客观派的影响,立志要为建筑艺术在美国社会秩序中发挥作用而努力。然而赖特的尝试之路并不平坦。柯布也曾说:建筑是一项艰苦而苛刻的工作。随着建筑体积的增大,社会需求也会越来越复杂,各种可能性急剧膨胀,建筑师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陷入智力和情绪的重压之下不得喘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站结束,赖特都处于相对孤立的工作状态之中,没有美国传统保证他建筑师的地位,也无法从地方主义中突围出来。我想此时的赖特会把自己看做是沉寂中的英雄:孤立无援往往能让人产生这种幻觉。

有机建筑理念

这种困境中,被委托建造东京帝国饭店对他意义重大。赖特成功地解决了抗震的结构问题――1923年的东京地震,使帝国饭店成为废墟中的孤岛,这让他名声大震。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中,赖特变成了一个很愿意表达的建筑师。他宣称日本艺术更接近大地,比任何现存或已逝的欧洲文明更加现代。对于影响柯布和现代建筑极深的希腊建筑,他则不甚喜欢,认为它与自然不一致。

若要追溯起来,建筑在原古时代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庇护所,随着各种语义的侵入,不知何时建筑已成为大小不同,等级不同的封闭的宫殿。赖特希望回归自然的本质,建立一种“有机的建筑”,一种开放的、不用人工控制的自由生长的建筑。他要打破现有的方盒子,把室内的概念变成了场所中可供人们体验新的自由和参与感的一个固定的点,而在这个点上,赖特通常都会放置一个带竖向烟囱的大壁炉――火堆是一个能够象征自然的力量和秩序的元素。然后,再在以壁炉为核心的十字形平面中,让其它的功能向四方延伸:宽大的屋顶将所有的空间都遮蔽起来,原来正常的阳台变一面墩座墙。通过加强建筑内外之间的联系,赖特突出了人类的欲求,这是自帕拉第奥时代之后西方再也没有过的一种新的建筑表达。

最能体现赖特“有机建筑”概念的作品,应该还是他最有名的“流水别墅”(又称考夫曼别墅,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在这里,钢筋混凝土又一次成为出发点,但悬臂结构夸张到了疯狂的地步。流水别墅从岩石中挑出,像自然漂浮的平台安息在一个小瀑布上。这幢建筑是一天之内设计出来的,这种戏剧性的结构姿态无疑代表了赖特最终的浪漫主义宣言。流水别墅的内部使人想起一种装饰了的洞穴:粗糙的石墙、铺砌的地坪都意使场地具有某种原始色彩,这一点又被起居室的楼梯加强――它除了把人带向与溪流表面更亲近的交流之外,别无其他功能。赖特长久以来对技术所抱的模棱两可的态度,在这幢建筑中达到了高峰,混凝土虽然使建筑形体成为了可能,但他仍然把它视为不合法的材料,一种“没有质量”的混合材料。不过赖特也曾试图在流水别墅的混凝土表面贴上金叶,这种陈旧的姿态后来在业主的劝说下被放弃了,他最后同意用杏色油漆来修饰表面。种种理念的发生已模糊不可考,但流水别墅的确创造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

资本主义英雄的“共产主义”梦

与柯布一样,他感受到机器在新时代的力量,但与柯布的热情拥抱不同,赖特把机器当做建筑师别无选择而不得不与之妥协的介质。最初,他让机器变身为某种修辞性的手法,注入到他业已成熟的草原风格的住宅上,比如出挑悬臂。后来,无论是主动抑或是被动,他还是为新兴的工业化生产的混凝土模块和玻璃创造出一种菱形的多面体建筑,这种建筑是针对中产阶级设计的中等价格的住房,采用现代主义的简单几何形式,没有装饰细节,内部空间可以自由安排,赖特为这种建筑设计了模式系统,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基本标准。这一类建筑虽然不如赖特其他建筑那么显赫,然而对美国住宅建筑的影响却最大,战后美国各地兴建的大量中产阶级住宅基本上都采用了他的“美国风”住宅建筑原则。

赖特甚至自己创造了一个词汇Usonia,来对应他所主张的,并业已成熟的“美国风”住宅。当然,这个词也有文化上的含义,代表在美国出现的平均主义文化,这是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暗含一种全新的、分散的文明形式,而这种文化的出现跟美国小汽车的大量普及有极大关系。到了30年代,赖特提出“广亩城市”概念来对应Usonia文化。在他所描述的“广亩城市”里,每个独户家庭的四周有一英亩土地,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用汽车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着公路布置,加油站设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内。

赖特认为现代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类的愿望,是一种反民主的机制,这类城市应该取消,尤其是大城市。评论家用半调侃的语气说:“广亩城市比任何其它激进的城市主义形式都更接近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通过把人口平均分布在土地上,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赖特后来又说到:“美国不需要有人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且完全是随意的。”应该看到,美国城市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的郊迁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赖特广亩城思想的体现。

完美无赖范文3

【摘要】 目的 观察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期间SCL90动态变化,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 对应用统一治疗方案的60例海洛因依赖者,采用SCL90于入院时和治疗3d,7d,14d末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脱毒3d末SCL90因子分和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7d末与入院时比较,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下降(P<0.05);14d末与入院时比较,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和总分下降极显著(P<0.01),但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院时尿液吗啡定性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海洛因依赖;脱毒治疗;SCL90

Dynamic observations of SCL90 in patients with heroin dependence during detoxific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SCL90 in patients with heroin dependence during detoxification and understand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heroin dependence who received same therapeutic scheme were assessed with the SCL90 at admission and the ends of the 3rd, 7th and 14th day of treatment.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3rd da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ctor's and total score(P>0.05);Compared with admission, factors' scores such a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hobia as well as total score all significantly descended at the end of the 7th day(P<0.05), and most significantly did at the end of 14th day(P<0.01). At discharge,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urinewas negative.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heroin dependence still have psychoproblems.

【Keywords】 Heroin dependence; detoxification; SCL90

以海洛因为代表的一系列滥用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解吸食者的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海洛因依赖者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10月~2004年6月我院药物依赖治疗中心收治的60例海洛因依赖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海洛因依赖诊断;无合并其他药物滥用史;无躯体疾患和精神疾病家族史。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0~40a,平均30.56±4.73a;平均吸毒时间1.73a±0.94a。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应用美沙酮和丁丙诺啡联合治疗。采用SCL90于入院时,治疗3d末,7d末,14d末进行评定分析。评定前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向患者解释评分方法和要求,让患者独立完成,对文化程度低者,由工作人员协助完成。患者出院时进行吗啡试纸条定性检测尿液。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SCL90评定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替代治疗3d末与入院时比较,各因子分、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d末与入院时比较,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及总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14d末与入院时比较,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和总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且接近或低于国内常模,但其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SCL90评定结果比较(略)

注:P1治疗3d末与入院时相比较,P2治疗7d末与入院时比较,P3治疗14d末与入院时比较

2.2 吗啡试纸条检测结果 患者治疗14d出院时其尿液吗啡定性检测均为阴性。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危害认识的加深,关于物质滥用和精神状况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如Chassia等[1]曾发现人格和焦虑障碍者的子女更易发生物质滥用和依赖;Reich等[2]报道酒依赖者的后代更易发生对立违抗和品行障碍;李方敏等[3]总结5年来吸毒及贩毒人员的司法鉴定案例后认为,约21%(14/66)的吸毒者出现了精神症状。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海洛因依赖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药物剂量递减法、冷火鸡戒断法、支持疗法、对症疗法等[4]。目前,我国主要脱毒药物为美沙酮和丁丙诺啡。美沙酮具有作用时间长,快速有效,自身依赖性较强等特点;丁丙诺啡具有作用时间短,控制戒断症状缓慢,自身依赖性较弱等特点。因而将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取长补短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国内学者[5]也证实该治疗方法行之有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7d末,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逐渐下降,与入院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当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成功时,其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虽有所降低,但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海洛因依赖者的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析指标中,孰为状态指标或属性指标?状态指标是指单用药物替代治疗时随脱毒成功而消失的指标。属性指标则相反。本研究证实海洛因依赖者的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随脱毒成功而无改善,这说明依赖者的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所反应的心理问题可能为其属性指标,即偏执性思维、精神病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等。因此,作者建议有必要对海洛因依赖者在急性脱毒治疗时根据其心理状况进行分区管理和针对性治疗,并以SCL90和尿液吗啡检测作为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成功并回归社会的评判标准。这一新型的海洛因依赖者治疗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Chassin L,Pitts SC,Delucia C,et 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 of alcoholics:predicting youngsubstance use disorders,anxiety,and depression[J].J Abnorm Psychol,1999,108(1):106

[2] Reich W,Earls F,Frankel Q,et al.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of alcoholics[J].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3,32(8):995

[3] 李方敏,黄恩.吸毒贩毒人员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临床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115

完美无赖范文4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生活质量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qualityoflifeandrelatedfactorsinheroinaddictsofmethadonemaintenancetreatment.Methods266heroinaddictsreceivingmethadonemaintenancetreatmentwereassessedbyusingqualityoflifescalefordrugaddicts(QOLDA);selfdesignedcommondataanddrugabuseinvestigationscaleetc.Results①ThescoresofSOwassignificantlydifferentbetweenthepatientswhohadexperiencedlaboreducationandthosewithoutlaboreducation(P<0.05).②TotalscoresofQOLDA,PH,PS,SOandSTshowed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patientswhohadalreadyreceivedcompulsorydetoxificationandthosewithoutcompulsorydetoxification(P<0.05).③TotalscoresofQOLDA,PH,andSThad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patientswhospendlessthanorupto100RMBYuanandthosewithspendingexceeding100RMBYuaninheroinadditioneveryday(P<0.05).④FrequencyofcompulsorydetoxificationandselfdetoxificationtreatmenthadeffectsonthetotalscoresofQOLDA.ConclusionThequalityoflifeinheroinaddictsreceivingmethadonemaintenancetreatmentwasrelatedtoexperiencesoflaboreducation,compulsorydetoxification,anddailyspendinginheroinaddition.FrequencyofcompulsorydetoxificationandselfdetoxificationtreatmentbeforeabstinentperiodwereimportantfactorstothetotalscoresofQOLDA.

Keywords:methadone;maintenancetreatment;heroindependence;qualityoflife

海洛因依赖者吸毒行为的产生、吸毒成瘾后心理健康状况及复吸等因素很大程度受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影响。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1]。强制戒毒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明,患者的心理生活和健康质量较差[2]。国内研究较少涉及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命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69例为来自广州市荔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点的海洛因依赖者,所有患者均为多次脱毒治疗仍不能戒断毒瘾的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符合CCMD3(中国精神疾病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3)中的“药物依赖诊断标准”,入组时尿吗啡定性阳性,年龄在20周岁以上;无支气管哮喘、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及心功能障碍、传染期肺结核等严重躯体疾病;无严重精神疾病史;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DA)[3]:该量表含躯体功能(PH)、心理功能(PS)、社会功能(SO)、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ST)4个维度;(2)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和药物滥用情况。

1.2.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均在被测试者海洛因依赖戒断2周以后实施,在测试前向被测试者讲解测验的目的和意义,要求独立完成各问卷的题目,所有的调查均在治疗点内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及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269例患者中,男性253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9.26±6.20)岁,女(38.81±4.87)岁,男(39.29±6.28)岁;吸毒年限(13.93±4.88)年;吸毒方式:烫吸30例,肌肉注射30例,单纯注射236例;婚姻:未婚167例,离异32例,已婚70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文化56例,初中163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6例;186例曾劳教过,224例曾强戒过。

2.2海洛因依赖者不同性别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男性与女性在QOLDA总分及其4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不同性别海洛因依赖者的QOLDA结果比较(略)

2.3海洛因依赖者有无劳教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有无劳教的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QOLDA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等3个维度上得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劳教的海洛因依赖者社会功能得分明显高于有劳教的依赖者,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有无劳教海洛因依赖者的QOLDA结果比较(略)

2.4海洛因依赖者无强戒与有强戒1次及以上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无强戒的海洛因依赖者在QOLDA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有强戒者,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无强戒的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高于无强戒者。见表3。表3有无强戒海洛因依赖者的QOLDA结果比较(略)

2.5海洛因依赖者每天花费≤100元与>100元的生活质量得分情况比较

海洛因依赖者每天花费≤100元的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在QOLDA总分及躯体功能、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维度上得分高于每天花费>100元,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两个分项目上得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表4海洛因依赖者每天花费≤100元与>100元的QOLDA结果比较(略)

2.6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在QOLDA总分与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海洛因依赖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吸毒时间(年)、每天花费、自己和医院治疗次数、每天注射次数、强戒及劳教次数等因素为自变量,海洛因依赖者QOLDA总分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强戒次数(X1)和自己治疗次数(X2)有依次进入方程,建立逐步回归方程(确定标准:F>3.84选入,F<2.71排除):Y=122.144-6.295X1-2.260X2。

3讨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毒问题在我国死灰复燃,吸毒人数逐渐增加,国家禁毒委公布的数据,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吸毒人员78.5万名,其中海洛因成瘾人员70万名,占89%,而实际吸毒人数可能要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严重地危害患者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患者生活质量全面下降。美沙酮维持治疗是针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一种替代性治疗方法,在国外应用较广泛[4,5],而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成瘾者的生存质量能否显著改善是能否实现美沙酮维持治疗目的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期间海洛因依赖者的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干预,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效果。

本调查研究发现,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有无劳教的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比较,QOLDA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等3个维度上得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在社会功能方面则无劳教者得分明显高于有劳教者,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曾经有劳教的海洛因依赖者存在较多社会适应功能方面问题。无强戒的海洛因依赖者生活质量在QOLDA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有强戒的海洛因依赖者得分,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这与王垒[6]等人的研究结果,即进入戒毒所次数不同的吸毒者在5个心理社会生活质量检测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不一致,而与谢炜麟[1]等研究结果近似,这表明曾经有强戒过的海洛因依赖者存在较多身体、心理问题及戒断反应,社会适应功能较差。

海洛因依赖者每天花费≤100元的生活质量在QOLDA总分及躯体功能、戒断症状及毒副作用维度上得分高于每天花费>100元,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在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分项目上得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说明吸毒者不同的花费对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与方晓云[7]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推测与使用剂量较大、花钱较多、耐受量及依赖性更为突出有关。

海洛因依赖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吸毒时间(年),每天花费、自己和医院治疗次数、每天注射次数、强戒及劳教次数等因素对QOLD总分的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强戒次数和自己治疗次数有显著的影响,说明可能与患者认为戒毒和自己治疗成功的希望渺小以及社会压力过大、社会家庭支持较少等因素有关,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总之,影响吸毒者的生活质量的因素较多,美沙酮维持治疗开始,就应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改善就业与生活环境、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及应用心理干预等措施,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尽可能地回归社会,最终达到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炜麟.海洛因依赖自愿戒毒者生活质量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86-87.

[2]朱伟俊,黄恩,陈雄斌,等.海洛因依赖强制戒毒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4(14):327-329.

[3]万崇华,方积乾,陈丽影,等.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84-85.

[4]KRAMBEERLL,VONMCKNELLYWJR,GABRIELLIWFJR,eta1.Methadonetherapyforopioiddependence[J].AmFamPhysician,2001,63(12):2404-2410.

[5]WARDJ,HALLW,MATTICKRP.Roleofmaintenancetreatmentinopioiddependence[J].Lancet,1999,353:221-226.

完美无赖范文5

关键词:信赖利益 缔约过失 论述角度 信赖利益的赔偿范围 影响

富勒在美国契约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和他的学生帕迪尤发表的文章《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被认为是在契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该文中,富勒通过对损害赔偿目的的认真研究,发现了隐身于现实实定法契约责任背后的基础——信赖利益,①并提出,如果原告基于被告允诺的信赖,而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或者错过了订立其他合同的机会,那么就应该赔偿原告因信赖被告的允诺而遭受的损害。这就打破了美国契约法上传统的损害赔偿原则,即“要么赔偿期待利益,要么没有责任”,为英美传统的契约法理论提供了另一种救济方式。与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相类似的,在大陆法系为缔约过失理论,它是由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提出的。耶林于1861年首次以历史与理论的观点对缔约过失加以论述,他认为:于契约成立之前,在特定要件下缔约当事人已经进入一个具体的、而且可以产生权利义务之债的关系,[1]违反了债务,就应当依当事人订立或所欲订立的契约承担责任。这项规则被德国的Hans Dolle教授誉为“法学上的发现”。富勒提出的信赖利益理论在于避免严格约因主义的适用,填补受害人因信赖允诺而遭受的损失,其功能和大陆法系的因缔约过失而赔偿受害人的信赖利益是一样的。因此学者常常将富勒的贡献类比耶林对于大陆法系的贡献。不过,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法律传统不同,缔约过失理论和富勒提出的信赖利益理论在论述的切入点、责任基础以及范围和内容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主要是从比较的角度来对英美法系尤其是富勒提出的信赖利益理论和大陆法系(主要是德国)缔约过失理论进行简略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对两个理论有更深的理解。

一、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角度来分析:

学者之所以将信赖利益理论和大陆法系的缔约过失理论相对照,主要是两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首先,富勒本人对德国法学很有研究,而且对耶林的缔约过失理论持肯定的态度,因此,他的信赖理论有一定的缔约过失的理念;其次,最重要的是,富勒作为事实提出的信赖利益发挥功能的典型领域和大陆法系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很多都是相同的。富勒在其文章的第二部分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了在理论上一直被忽视的信赖利益的赔偿在现实的判例中正在进行,尽管一般是很隐蔽的形式。富勒提出的信赖利益赔偿的判例形式主要包括:期待利益无法确定的损害赔偿;合同不能与目的落空时的损害赔偿;表述或者法律效力不完善时的损害赔偿;涉及非商事性标的的交易;错误陈述的责任,撤回要约或允诺时的损害赔偿,以及以期待利益的赔偿会给允诺人施加不当负担的判例,等等。实际上在此之前,对于错误的制度、胁迫和不当影响的制度、无主体资格和滥用权的制度以及错误陈述制度等,普通法中的解决办法是只能解除合同,然后返还不当得利,而不能要求损害赔偿。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约因就没有合同,没有合同就没有责任。但是富勒通过归纳的方法分析指出:这样的判例很多都判予了受害人以信赖利益的赔偿,这些判例的形式和大陆法系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很相似。缔约过失责任是缔约人故意或者过失地违反先契约义务时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类型,虽然大陆法系各个国家的具体法律规定不同,但是一般情形下,缔约过失制度应用广泛,主要也包括了契约不成立、无效或可撤销、无权所产生的损害赔偿,缔约之际没有尽保护义务、通知义务、保密义务等产生的损害赔偿,撤回或撤销要约不当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撤回承诺不当时的损害赔偿[2]等等,在此情形下,加害人要赔偿受害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同时,在富勒列举的许多判例中包含的契约和侵权行为的中间领域,也可以看作大陆法系的因契约不成立、无效或者可撤销等产生的损害赔偿。因此,虽然大陆法系缔约过失的类型采取的是演绎的方法,即先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涵义,再看哪些情况适合此规定,和富勒的通过列举案例得出结论的方法不同,但在先契约责任问题上,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和大陆法系的缔约过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次,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效果是加害人赔偿受害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这和富勒的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在名称上相同;最后,富勒主张信赖利益的目的在于探究对违反约定的司法干预之正当性的根据,[3]而大陆法系将缔约过失理论纳入现行法律体系时,主张其法律基础或为侵权或为契约,其实质也是使法官在做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判决时有法律依据。因此,基于以上几个相似点,将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和缔约过失制度做类比是很有意义的。

不过,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和大陆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进行论述的角度是不同的。富勒提出信赖利益理论主要是从损害赔偿的范围着手,来说明契约效力的根源。英美传统法上“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损害赔偿方式,其理论根源在于其约因理论。约因的概念产生于英国,发展和完善于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构筑了形式主义的约因理论。根据霍姆斯的论述,约因是一种限制契约责任范围的工具。他指出:“契约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正式性和外在性。”除非契约的形式已经具备,否则既不存在契约,当然也无契约责任。[4]这个外在的形式就是约因。该理论表现在契约损害赔偿责任方面就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模式,同时,美国契约法上的损害赔偿始终是以期待利益的赔偿为目的,因此,传统的损害赔偿模式就是:如果存在约因,就要赔偿全部的期待利益;如果没有约因的存在,则不对受害人赔偿。这样将损害赔偿责任就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于此范围,责任才是绝对而无条件的。霍姆斯及其后继者主要是威利斯顿的约因理论表现在《合同法重述》第75条中。虽然《合同法重述》第90条规定了“允诺禁反言”原则,但它只是约因的例外替代,即一方合理信赖另一方的允诺而作为或不作为,并为允诺人可预见的,视为有适当的约因,允诺就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在该情形下的损害赔偿,仍然是赔偿全部的契约赔偿请求(a full contractual recovery)。富勒指出,“反对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处理方式,这不仅是由于部分即足以使原告获得充分的填补时这一处理方式可能使他获得了全部,更有甚者乃是在那些原告急需且适合部分时由于法院不敢给他全部则可能使他落个全无。”[5]因此他主张赔偿信赖的必要性必须作为一种独具特征的允诺利益而给予特别的保护,这样就增大了契约损害赔偿的场合。至于法律为什么保护期待利益,富勒认为,保护期待利益的目的在于保护信赖利益,因为信赖利益中机会的损失难以计算,而期待利益是合同的价格,计算起来较为简单,这样保护期待利益成了保护信赖利益的替代物,才产生合同法上损害赔偿以期待利益为目的。法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是对于只承认期待利益的赔偿或责任否定的二者必居其一的传统契约法理论的突破,它发挥着开拓中间救济道路的功能。

大陆法系的缔约过失理论并不是从损害赔偿的范围来论述的。德国普通法时期过分注重意思说,强调当事人主观意思的合致,故不足适应商业活动的需要;要约承诺传达失实,相对人标的物的错误,俱足以影响契约的效力。[6]基于这样的事实,耶林提出,契约因当事人一方的过失而不能成立时,有过失的一方就他方当事人因信赖契约成立而遭受的损失,负赔偿责任,而且是依所欲订立的契约而不是根据侵权来承担责任。在缔约过失理论刚提出时,只是适用于契约不成立或无效的场合,后来德国判例学说进一步贯彻他的理论,认为即便是没有缔约行为或者缔约上的意思,也可以直接有客观的社会关联产生法律关系以及债的关系。缔约过失理论提出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如何使这一制度溶入现行的法律体系,也即缔约过失责任的归属,学说多有争议,主要有侵权行为说,法律行为说和法律规定说三种。有学者认为,耶林在建立缔约过失责任之时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侵权行为仅适用于尚未频繁社会接触而结合的当事人之间的冲突,而当事人缔约时已经进入一个具体的生活关系,负有互相照顾的义务,这种义务要高于侵权法中所要求的注意义务,因此,违反此义务就不应该按照侵权行为的规定来负责任;同时德国民法中第823条所保护的为所有权及其它权利,对于财产本身并不保护,并且即便是符合了缔约过失的要件,则因有雇佣人免责的规定、时效、举证责任等问题,对受害人保护不周,因此,侵权行为说不可取。耶林主张的法律行为说因为纯出于拟制当事人的意思,在理论和实务上有很大的缺陷,也不足取。最终德国判例学说肯定当事人因缔约行为而产生了一个类似契约的信赖关系,并属于法定债的关系,这在实体法上体现为修改前德国民法典第242条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而修改后的德国民法典于311条第2款、第3款明确地规定了缔约上过失的一般理论。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式的契约缔结上的过失论,从契约的无效、不成立场合下的损害赔偿开始,扩大到不问契约效力存在与否,只要有契约接触场合下的一般的保护义务。在此核心的争点首先是应否肯定这种责任,且如果肯定之,其法律性质如何,即该责任应看成契约责任还是应以侵权行为法来处理?[7]与此相对,富勒所提出的问题的核心始终在于契约责任上的损害赔偿的范围如何,即他着手的不是契约法和侵权行为法的中间领域,应归属于哪类的问题,而是传统上契约责任的赔偿形式主要是“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形式还是更多场合采取信赖利益的赔偿?简言之,前者是从契约外的法律关系来论述信赖利益的赔偿责任,而后者是从契约内的法律关系来研究的。

二、信赖利益的范围和限制分析:

富勒在其文章的第二部分所列举的诸多案例中说明,法院在很多情况下判予被告赔偿信赖利益,大陆法系的缔约上过失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也是信赖利益的赔偿,两者在范围和损害赔偿的限制方面有很多共性,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区分判予契约损害赔偿所可追求的三种主要目的,富勒将契约利益分为返还利益、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如果基于对被告允诺的信赖,原告向被告交付了某些价值,被告未履行其允诺,法院可以迫使被告交出他从原告处接受的价值,[8]这种利益就称为返还利益(the restitution interest),对此保护意味着防止不当得利;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原告信赖被告的约定使自己产生的自我状态的变更。对此的保护意味着将原告恢复到与允诺做出前一样的处境;期待利益是基于双方的约定创造出来的期待的价值,对此的保护意味着,将原告置于与契约已被履行相同的地位。大陆法系将契约利益分为履行利益、信赖利益和完全性利益(维持利益)。履行利益是指法律行为(尤其是合同)有效成立,但因债务不履行而发生的损失,又称为积极利益或积极的合同利益;信赖利益是信赖法律行为有效而该行为无效或可撤销时所蒙受的损害,也称为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合同利益;完全性利益是指违反保护义务,侵害相对人身体健康或所有权,受害人于健康或所有权所受的一切损害。在这种情形下也可认为构成缔约上过失时,应由加害人赔偿此类损害,而此可能远逾履行合同所生的利益,却并不发生以履行利益为限界的问题。[9]对履行利益的赔偿是为了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履行后所应达到的状态,对信赖利益的赔偿是为了使受害人恢复到缔约前的经济状态。这和富勒讲的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的目的是一致的。大陆法系的履行利益和富勒所称的期待利益在内涵和外延上相近,一般也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不过,信赖利益的范围却不相同。

富勒认为信赖利益可以分为两类:必要信赖(essential reliance)和附带信赖(incidental reliance)。必要的信赖是原告通过合同所可获得好处的“代价",它包括对双务合同中明示或默示条件的履行、对单务合同中所要求之行为的履行、为这两种案型的履行所做的准备以及因缔结合同本身所受的损失,如错过缔结其他赢利合同的机会。附带信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可以从合同中预想到的,但却不构成完善原告合同权利的必要行为,他不能够被看作是被告履行的“代价”。而大陆法系的信赖利益包括所受损害和所失利益。所受损害是被害人既存财产减少而受到的损失,比如因身体受伤在治疗上所支出的医药费,所失利益是指现存财产应增加而不增加所失的损失,比如因身体受伤不能工作减少的工资。具体来讲,所受损害包括(1)订约费用,包括邮电费用,去订约地或者查看契约标的物所支出的费用;(2)准备履行的费用,包括为给付标的物或受领对方给付所支出的费用;(3)提出之给付,例如对金钱和物的给付,(4)其他 ,所失利益主要是为丧失有利订约机会的损害[10]。这和富勒的信赖利益相比较,富勒的信赖利益的范围不包括大陆法系信赖利益中所受损害中的第三项“提出之给付”,而是将其视为返还利益的部分。(不过,在德国对于此种情形受害人当然可以依不当得利提出返还请求,但是也可以基于信赖利益提出,盖此为信其契约有效而受之损害也。①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使损害赔偿请求权人不必承担给付标的物的意外毁损或灭失的风险。)因此,富勒信赖利益的范围较大陆法系的范围小。

对于信赖利益的赔偿是否要求期待利益作为最高的限额,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在基本的原则上是给予肯定的,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第一次《合同法重述》第333条a款规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全部赔偿不得超过“全部合同价格”,富勒对此不予认同。依他的观点,这一公式只能作为一种一般性是有用的,在某些具体的案件中很有可能对原告会显得过于苛刻,也有可能其对原告宽宏大量而被拒绝。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信赖来确定是否需要期待利益作为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对于必要信赖,应该以合同价格为最高限额,因为如果对此不加以限制的话,那么就表明原告签订一份亏本的合同,就是允许原告将自己的合同损失转嫁给被告。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必须通过参照从其所要从事的生意合理的预期到的利润或损失,来限制原告获取得赔偿。在涉及附带利益的场合没有理由以“合同的全部价格”亦即“客观”的期待限制赔偿,因为此种信赖的负担以超过“全部合同价格”的数额转嫁给被告并不够成将原告的合同损失转嫁给被告。在这里,富勒以一古老的英国判例说明问题。该案中租户租房用来开店,他同时买进一批货物准备开业后销售。房东毁约不租给房子,他告到法院不仅诉回房租,而且那批货价也得到赔偿。原告根据租房合同所进的货便属于附带信赖。对于这样的信赖,若是可以预见的,不应以合同价格为限度。同时,富勒认为,像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未臻完善的合同的损害赔偿以期待利益为限,应该是值得赞同的,因为如果不那样的话,便会给相对方加以沉重的负担。

大陆法系对此也有讨论,德国民法和日本的判例均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数额应该不超过履行利益,德国民法典第122条对撤销意思表示人的损害赔偿做了限制,“但赔偿数额为不得超过另一方或者第三人于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第179条规定在无权的情况下人的赔偿数额“不超过另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有效时可得到的数额”。修改前的德国民法典第307条也规定了客观不能而致契约无效的情况下“赔偿额不得超过另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有效时享有的利益的金额”,不过德国学者对此条文有疑义,认为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的契约没有必要让它无效,而且第307条得客观不能是以当事人一方有过失为要件,第122条并没有规定损害赔偿义务人有过失,所以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也就是在第307条规定的情况下,不应该以履行利益为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基于这样的认识,德国判例对于因订约上过失所生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明白表示不以履行利益限制之。[11]修改后的德国民法典综合采纳了各种情况和学说,将第307条删除了。总体来说,大陆法系的学者也认为,一般言之,被害人得请求的,系若无加害行为时,其所处的状态,故应以信赖利益为原则,至其范围,视违反义务的态样及侵害行为而有不同。若因违反保护义务,侵害相对人的身体健康或所有权,则加害人所应赔偿的,系被害人于其健康或所有权所受的一切损害,也就是维持利益,可能会超过履行理由,不发生以履行利益为限的问题,如果违反的是信赖义务,例如没有适当说明而使他方支出无益的费用时,那么加害人赔偿的也以履行利益为限度。[12]

关于其它的限制条件富勒并没有做出详细论述,但是美国契约法的理论是将信赖利益的赔偿纳入合同诉讼之中,所以对于信赖利益的赔偿也和期待利益一样,受到减损原则、可预见性原则和费用支出的确定性等的限制,使信赖利益不至于蔓延扩大到不可限制的地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做法相似,信赖利用的赔偿也会受到相当因果关系、减损规则以及损益相抵等规则的限制,但是在与有过失的情况下,受害人是否还有权请求信赖利益的赔偿,有学者认为根据法条的规定,必须是信赖人善意无过失,如不具备该条件而受到损害,亦系咎由自取,法律自无须再予保护。[13]也有人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被害人有过失者,法院得减轻赔偿余额或免除之。[14]英美法系契约责任是严格责任,不考虑当事人的过失,并且其减损规则可以起到和与有过失相同的作用,因此也就不存在与有过失是否适用的问题。

对于非财产损害赔偿,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国家都采取了一种很谨慎的态度,在法律规定的几种情形下才可以请求,所以对于违约而产生的精神痛苦,一般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三、地位、影响和意义:

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对于英美的契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法哲学上,其信赖利益理论对传统的约因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并且对传统的侵权行为法和契约法的划分也提出了质疑,同时,学者阿提亚发展了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提出了新的信赖理论,对契约的效力的根源进行了重新阐释。在实定法上,富勒划分的信赖利益和期待利益以及返还利益成为英美契约法上最基本的概念构成之一。《合同法重述》(第2版)新增加了第344节规定了合同的“救济目的”,其中就是划分了三种利益。[15]重述第347条规定了“损害赔偿的一般计算标准”,即“按照第350-53条所述之限制,受害方有权请求基于其期待利益的损害赔偿”;在由于他自己的违约(第374条)、履行不能和目的落空(第377条第1款)、根据《欺诈法》(第135条)和由于对方当事人基于如下理由得撤销:错误陈述、胁迫、错误和无行为能力(第376条)等情况下,适用返还利益的赔偿;在第87、89、90、139条规定的情形下,即允诺的执行力的基础在于信赖时,法院可执行该允诺,但将受诺人获取得赔偿限定于其信赖利益。第349节规定了基于信赖利益判予损害赔偿作为期待利益的损害赔偿的替代方式。不过,在第349条的评论中,对信赖利益的划分和富勒的划分方法不同,它将信赖利益分为利润不确定时的信赖利益和其他场合的信赖利益,而没有采取必要信赖和附带信赖的概念;《合同法重述》(第2版)中对信赖利益的赔偿的范围也没有像富勒在文章中所述的范围广,其规定的信赖利益的赔偿最主要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况:(1)对期待利益的确定性无法证明的情况,(2)当事人做了一个亏本的买卖,(3)“允诺禁反言”的情况。①

《合同法重述》(第2版)没有对信赖利益的赔偿是否以期待利益为最高限额的问题做出规定。但不管怎样,一条适用的原则是:对信赖某合同而发生的损失寻求赔偿的诉讼中,我们不会故意使原告处于一种比假定合同得到了完全的履行他所处的状况会更好的状况。

耶林提出的缔约过失制度,对于其它国家法律的形成也有很大的贡献。德国民法制定时,对缔约过失理论进行过讨论,其究竟为侵权行为或者是一种法律上义务的违反,还不清楚,所以应由学说判例加以发展完善,因此德国民法典问世时,并没有规定缔约过失的一般理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得到了承认。[16]不过,随着判例学说的发展和诚信原则的广泛适用,缔约过失制度已经成了一个适用范围广泛的一般原则,并且对外国的学说判例以及立法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意大利民法典第1337条对“谈判和签约前的责任”做出规定:“在谈判和缔结契约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当根据诚信原则进行之。”第1338条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契约无效原因存在一方,没有将其通知另一方,则该方要为此就对方在契约有效期内基于信赖、没有过错而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这实际上是一般性的肯定了缔约过失责任。希腊民法典和以色列一般契约法对缔约过失责任也有规定①。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师承德国,所以在缔约过失的规定上基本和德国民法典保持一致。我国大陆也于合同法第42、43条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的一般原则。所以有学者说,耶林氏理论的发展遍及全球,影响深远。[17]

当然,富勒的理论和耶林的理论提出来之后,都曾受到了一些批判。富勒在文章的后部也论述到对他的法律主要保护信赖利益的理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担忧,一是对信赖利益的赔偿可能会混淆合同法和侵权法之间的界限,二是普遍采纳信赖利益理论会害及法律的安定性,三是普遍承认信赖利益会不适当地扩张法律干预的领域。而大陆法系的缔约过失责任遭受批评的地方,主要也是认为缔约过失责任会扩大法律干预的领域。针对这些反驳,富勒认为,对于“冲破部门之间的障碍将会表征对法律思想的重大贡献”;采取信赖利益理论可使得原来“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处理方式摆脱偶然因素;信赖利益的范围也必须确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同时对于其他人的反驳,从其反面来说,也正好说明了十分有必要普遍承认信赖利益。从这里可以看成,富勒想通过信赖利益理论,使得由信赖允诺而造成的损害成为契约上赔偿的一种救济方式,在这一点上,富勒和耶林的贡献可以说是非常相同的,因为两者的理论都是对纯以抽象的概念或者逻辑构成的法律体系的突破,将道德义务溶入法律范畴,以社会生活填补法律的漏洞。[18]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在本旨上相同的两个理论——信赖利益理论和缔约过失理论,经过其他学者的引用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两个结论。美国著名学者吉尔莫在其著作《契约的死亡》中引用富勒的信赖利益理论作为论据,来证明契约正一步步的走向死亡。因为对于契约法适用信赖利益的赔偿,就和侵权行为法上的利益赔偿的要求是相同的,所以吉尔莫认为,契约法和侵权行为法的界限在慢慢消失,契约法为侵权法所吞并(或者它们都被一体化的民事责任理论所吞并)是其命中注定;[19]而耶林在提出缔约过失责任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证明它不属于侵权责任,而且它比侵权责任有着很显著的优点就是在过错的举证上的便利和时效的不同,因此,大陆法系的有些学者认为契约责任的范围伸向侵权责任的领域。不过虽然结论不同,但是这也正说明了契约法和侵权行为法的相互渗透。王泽鉴先生在《债法对第三人的保护效力》中揭示了债法的另一条发展轨迹,人类早期社会偏重于用侵权行为法来调整横向关系,契约的违反,也被视为侵权行为。关于这点,吉尔莫在其文中做了相同的论述;至罗马法时期以降,因商品交换活动的频繁,当事人之间信赖增加,因而建立契约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逐渐扩张,与侵权行为法并峙,乃至侵蚀侵权行为法;近现代以来,若干原属于侵权行为法的法律关系,例如缔约过失,积极侵害债权等亦被视为契约关系,受契约法的约束,契约关系的效力,予以扩张适用。许多德国学者称之为“侵权法向合同法的位移”②。基于以上所述,可否这样认为:在现代民法中,并非仅存在侵权行为法吞并契约法,或契约法吞并侵权法,而是侵权行为法与契约法相互融合的趋势加强,并且和富勒所持观点一样:冲破部门之间的障碍将会表征对法律思想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17] Hans Dolle. 法学上之发现[A].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0.12.

[2]崔建远.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释[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05-108.

[3][7][日]内田贵.契约的再生[A].胡宝海译. 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0. 236.237.

[4][19] [美]格兰特·吉尔莫. 契约的死亡[A].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 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68.148.

[5][8] [美]L. L.富勒 ,小威廉 R.帕迪尤.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A]. 韩世远译. 梁慧星主编. 为权利而斗争[C].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627.507.

[6][9][12] 王泽鉴.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一).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88. 101.

[10][1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C](五).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30-237.234.

[13]林诚二. 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M]. 台湾 : 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9..308.

[14]王泽鉴. 债法原理[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48.

[15]韩世远.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75-180.

[16]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7.36.

[18]梁慧星. 民法解释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uller's Theory of Reliance Interest and Culpa in Contrahedo

Lv Qiao-zhen

(School of Law of Tsinghua Univ.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L.L Fuller's theory of reliance interest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culpa in contrahedo"in continental law system to a certain extent, especially in the typical field where the reliance interest exerts its functions, which was brought forward as a fact by Fuller. But then the angle of discussing these two theories is different, so does the range of the reliance damages. On the whole, they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both statutory law and philosophy of law in two legal systems, and they also impel us to re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Keywords: reliance interest culpa in contrahedo range of reliance damages effect

作者简介:吕巧珍(1977-)女,河北省元氏县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①一些学者称富勒的理论为信赖理论,如日本学者内田贵在其《契约的再生》称为信赖理论。也有学者认为富勒在其文章中并没有分清楚信赖和信赖利益的界限,信赖和信赖利益各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论述参见马新彦. 信赖与信赖利益考[J].法律科学,2000(3).因富勒在文中认为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保护信赖利益,所以本文就将其理论称为信赖利益理论。

①德国拉伦次等教授认为,这是德国的通说。

① Restatement of the law, Second, Contracts 2d, Vol. 3, §349, Comment a. "Reliance interest where profit uncertain." B. "Reliance interest in other cases."

完美无赖范文6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集体即兴层次拼贴悲喜杂糅

话剧《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在台湾公演引起轰动后,不仅为导演赖声川赢得了“国家文艺奖”等殊荣,更在世界范围内常演不衰,近三十年的演绎成就了一段剧场传奇。近日,《暗恋桃花源》在内地再掀公演热潮。到底是什么因素令这部剧有了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魅力何在?本文试从创作方式、戏剧结构和美学风格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析。

一、集体即兴的创作方式

所谓集体即兴,是别于传统戏剧创作中作家写戏、导演导戏、演员演戏的一种开放式创作理念。早在美国柏克利大学攻读戏剧博士学位时,赖声川就在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的合作中接触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它不是前提性地确定剧本,然后导演指挥演员将剧本搬上舞台,而是集创作和表演于一体,重视包括演员在内的每一位戏剧参与者的个体情感和意志的集体创作过程。作为成熟地使用集体即兴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暗恋桃花源》具备集体即兴的一切优点。

用赖声川的话来说,集体即兴创作首先是确立一个动机——即“精华”,这个“精华”是“整个作品的主要精神”,“在还没有明确角色及剧情之前,一群人——我和演员——就在一起,共同从那无形的精华出发,朝向有形的演出。所有的‘剧本’、角色、舞台设计等,都变成这个过程的必然产物。”简言之,就是先确定一个创作理念,然后由导演和演员相互沟通、碰撞和激发,共同完成创作。具体来讲,这个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设定角色,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谁’”。《暗恋桃花源》中,“江滨柳是金士杰在即兴表演的过程中所创作出来的”,这个创作是根据赖声川“在开始时对整个戏的概念”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步是设定“状况”,即演员进行即兴表演的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演员“是自由的”,并在这自由中“利用自己的一切来创造一个角色,同时便创造出细节上的情绪、动作、甚至台词”。导演作为“刺激者”,在整个过程中负责引导方向,修正即兴表演中“违背戏本身的个性”,并对所有即兴表演产生的对话和故事原料进行删减和有机组合,最后呈现圆融完美的作品。总的来说,《暗恋桃花源》就是这样一个“从一个原始构想,出现一个初步的架构”,然后根据“演员即兴表演时所发生的事”对架构进行不断修正而形成的经典作品。①

经由这种方式诞生的《暗恋桃花源》在作品内涵和舞台呈现上都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如赖声川所说:“即兴技巧背后的哲学是说透过即兴,演员个人内在的关怀可以被提炼出来,而经过正确的指导,个人的关怀可以帮助塑造集体的关怀。”②通过即兴创作,演员个人的生活积累和感触在作品中得到尊重和体现,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也因此具有更深广的生活基础。艺术有了生活的真实,更能打动欣赏者。与此同时,这样的创作理念给《暗恋桃花源》的舞台呈现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每一次演出,只要符合剧作整体的“精华”,那么不同的演员和形式都可以被接纳。正如有人质疑影视明星谢娜、袁泉等人出演《暗恋桃花源》时赖声川所解释的那样:谢娜“完全是本色演出,像是一个要爆炸的春花”,是“‘桃花源’部分搞笑的不二人选”,而袁泉“身上的忧郁特质、细腻心思,足以创造出新的云之凡”。③不同演员的演绎中,她们的个体意志和风格都可以在《暗恋桃花源》中得到包容,并且给剧作带来新的活力。再拿2011年赖声川携手杭州越剧院和杭州话剧团创作出来的话剧越剧混搭版来说,“桃花源”部分以越剧形式进行重新编写和排演,也成为戏剧创新的成功范例。正因为赖声川所坚持的集体即兴这种开放式不间断的创作理念,《暗恋桃花源》才能在长时间多次演出后仍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二、层次拼贴的戏剧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商品时代大环境的到来,中国观众面对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要求也由单一走向多元,对于话剧的鉴赏水平和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所谓“主题先行”、有着深刻思想的戏剧如果缺少了能够吸引人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已然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暗恋桃花源》能够总是得到如潮好评,与它采用的层次拼贴结构有着深刻联系,也即出于“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试验性”。④

赖声川的近三十部戏剧作品中,拼贴是常用的结构技巧,也是与集体即兴相得益彰的最佳手段。“在即兴创作之中引用‘天马行空’的随机原理,刻意不去预设结构和内容,把整个创作过程视为一种有机的探索和发现,最后才到达演出形式和内容”。⑤作为最能包容探索时溢出设计的内容的结构方式,拼贴在客观上形成了“戏中戏”的层次效果,并暗合了所谓“陌生化”的戏剧理论,使得《暗恋桃花源》的观众缘始终匪浅。

横向来看,《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同的故事拼贴而成。纵向观摩则会发现两个层次:第一层,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因剧场签约失误在同一个舞台上轮流或同台演出;第二层,两个并列的戏剧故事——现代悲剧故事“暗恋”和古装喜剧故事“桃花源”;第二层看似无关的两个故事在第一层得到完美的联接甚至融汇,产生了奇特的观赏效果。不管导演赖声川在创作时是有心借鉴还是无意相合,这样的戏剧结构都和意大利现代主义剧作家皮兰德娄的“戏中戏”非常相似。它不仅昭示着“暗恋”和“桃花源”并非真实的故事,也告诉观众们自己是在看戏而并非一直沉浸在其中某一个故事当中。根据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这样的方法在保证欣赏者对于故事充分体验的同时,也打破了幻觉与真实、艺术与生活、演员与观众、舞台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绝对界限,使他们保持了理性的批判。在“假作真时假亦真”的心理错觉之外,观众还能很好地理解故事切合整体表演的实际含义。同时,在或喜或悲、或执迷或清醒的情绪中,他们也能明白地领会剧作者的真实用心。正如赖声川所阐释的那样,《暗恋桃花源》“不是要你只是笑,我要你笑完后懂得对这世界更有温情,也绝不能让你哭得太惨,爱情虽曲折,我们却总得追,人生不能太消极”。⑥通过层次拼贴的“间离”,作品在让观众体认这样的创作意图时制造的若即若离之感,更让他们欲罢不能,而且是清醒地被折服。

三、悲喜杂糅的美学风格

毋庸置疑,《暗恋桃花源》最为普通观众所称道的,不是前文所讲述的集体即兴创作方式,也不是层次拼贴结构所产生的形式吸引,而是他们在剧场里真真切切感受到的自我情绪和因此萌发的对于人生的体悟。作为一部讲述追寻和追寻失落的剧作,《暗恋桃花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以纯悲剧的力量来体现这种命意,而是使用了悲喜剧的载体,营造出悲喜杂糅的美学体验及风格。

之所以采取“悲喜剧”的说法而不用“悲剧和喜剧”的概念,是因为“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故事在整个剧作中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有机的融合与统一。有关它的创作思路,赖声川曾表示:“《暗》的创作是另一种挑战,因为在开始不是盖一栋房子而是盖两栋房子——一古一今,风格完全不一样,而放在一起,必须是和谐的,必须是一个作品。”⑦事实证明,作品中的严肃悲剧和滑稽喜剧凭借着赖声川的精心设计确实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震撼着敏感观众的心。就故事基调来说,“暗恋”通俗搞笑,“桃花源”高雅哀伤,但是在意义内容上,二者都关乎爱的无常与无奈。当这两个故事在舞台上分开轮流进行时,欣赏者可能有感于“暗恋”的雅致,失笑于“桃花源”的粗俗,时而悲叹感慨,时而捧腹大笑。因而当它们因为台词的共通性在同一个舞台交错时,他们会觉得二者是那么的不可调和、相互排斥。但是随后,老陶见到再婚的发妻春花,欣赏者却和老陶

一样不觉得完满,而江滨柳终于等来苦思四十年的云之凡时,他们也和当事人一样并不感到温馨。这时,他们才会觉得原来这两个故事如此谐和。剧末,在无名女郎呼喊“刘子骥”的回响中,涤荡在观众心里的,是挥之不去的悲情。

的确,剧作中还有一个被寻找的“刘子骥”。这是一个不该忽略的存在,是他架构起了整部剧作的意义彰显。在原典《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是对桃花源“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的人物。这一名字在剧作中的出现,表明了剧作与陶渊明《暗恋桃花源》的关系。赖声川在引用“桃花源”这个名词的时候并没有改变它的象征意义和虚构性。甚至在“桃花源”故事中,老陶所遇见的桃花源就是那样一片悉如外人的景象。然而长相跟春花和袁老板一模一样的神仙眷侣的出现,不仅解构了老陶的桃花源,也暗示了现实春花和袁老板“伟大抱负”的破灭。三个人的追寻,都以失落作结。而在另一面,“暗恋”中的江滨柳也在想象中追寻着自己的桃花源——云之凡。可是重逢后有感于命运的无常与捉弄,他的桃花源也终于幻灭。正是通过这两个故事的类比和映射,《桃花源记》在给予这部剧作以意义辐射的同时也深化了它的主题。

也许,鉴于文化修养和知识积累的差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到为什么两条故事线索外还要有一个“寻找刘子骥”的情节。但是任何一名普通观众,就算无法体会“桃花源”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悲喜,也能在作品表层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的交错中体会到悲喜剧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暗恋桃花源》被认为是成功地融合了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雅俗共赏……任何人来看都不会有问题和困难”⑧的内在原因。(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释:

①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中国戏剧》,1988年第8期。

②陶庆梅、侯淑仪:《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③鞠白玉、李雁刚:《赖声川桃花美景藏重拳》,《明日风尚(娱乐名人)》,2006年第2期。

④黄美序:《中华现代文学大系·戏剧卷·序》,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版。

⑤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⑥同③

上一篇汽车电子

下一篇西游记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