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育儿知识范例6篇

完美育儿知识

完美育儿知识范文1

摘 要:美育问题是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首先考察了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中美育所存在的问题,接着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思维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美育效果提出了一点意见。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审美

幼儿教育是针对0-6岁的学龄前婴幼儿的教育教学的总称。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美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某种意义上而言,美的传达和鉴赏是比知识教育和技能操作更能塑造幼儿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教育过程。美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涵养。幼儿阶段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天真未泯,混沌纯洁的原初朴素的材质性质,幼儿之心之情“如丝如素也,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 如何引导和加强幼儿良好的心理成长,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要职责。因而,探讨这一阶段幼儿语言教学中的美育问题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中美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言审美教学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提倡,很多地方和老师都在积极的探讨摸索,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诸多比较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深思:

1.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营造、创造幼儿语言教学美的能力不足

语言审美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和操作性均很强的教育学知识技能。从中央到各级地方,从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学专家到广大教学战线的幼儿教师都在给予关注。美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然后再是教学的艺术问题,提高语言审美教学的能力要求一个幼儿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

但目前,广大的幼儿教师往往缺乏这些学科的综合知识,整体素质不高,对营造良好的幼儿语言审美教学环境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幼儿语言教学中审美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发挥

教学资源是支持和巩固充分教学效果的软硬件设施。硬件设施包括活动室、活动场地(放映室、展览厅、音乐厅等等)及其操场、花园等的建设和保障,软件设施包括正常的审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心理环境,比如图书室的藏书类别,音乐厅的演奏,展览厅的展览,放映室的播放等。良好的语言审美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软硬件设施的合理和充分调动、配置。但目前的情况往往不是缺乏这些基本的设施,就是对这些设施的利用不够,或者在对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和浪费现象。

3.幼儿语言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性

除以上客观和大的教学环境的问题外,就具体的师幼互动和教学过程而言,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教师对语言教学中美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同时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性。许多教师对教案的把握不是很充分,缺乏创新观念,对教学资源的调动缺乏热情,在教案设计、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上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教学

经验。

造成这些主客观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应当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尽量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教学中美育的有效性和切实性。

二、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美育效果的途径

1.从启蒙教学内容来看

重视儿歌、诗歌、寓言、传说、神话等在幼儿语言的美育教学中的作用。所以,要选取那些在真、善、美、信方面具有针对性和优良的启示性的教学素材,精心组织,合理搭配,从内容上保证教学效果的切实性。要积极引导幼儿注意、体会、反思其中的深刻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教化作用。并外化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和感知行为,鼓励联想、畅想等等幼儿的心理再创造。

2.从教学思维来看

具象思维、比喻思维的运用。在具体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通过动态的、彩色的、活跃的音乐、动画、幻灯片等等方式调动幼儿注意力、在思维上要尽量使用具象和比喻思维,通过拟人化和寓言化的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来唤起幼儿的心理潜伏势能。教师的角色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站在幼儿的心理水平线上,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爱着他们的爱,痛苦着他们的痛苦,通过情感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完成对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

3.从教学方式来看

亲近自然,在对自然美的体认中感受语言的美;亲子教育,在感受人伦之美中感受语言的美。幼儿教师首先要充分调用显性和隐性的教学资源。其次要对语言本身的机构美有充分的敏感度,养成比较高的言语表达和编织的能力。再次要经常带领幼儿走向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并揭示出自然美所印证的心灵美,让幼儿沉浸在自然美的同时,潜移默化的领受情感和哲理的审美教育。最后则要经常与幼儿家庭保持密切的关系、随时追踪幼儿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与幼儿家庭成员一道共同引导好幼儿的语言美育教学,使幼儿感受到审美的启发不仅在幼儿园、书本和同学师生之间,更在身边的人伦亲情之中。一个健全的人格就是从人伦亲情的审美教育开始其塑造过程的。

总之,幼儿语言教学中美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教学技能,其完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搞好这项教学活动,不仅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更在于交给孩子一份珍贵的人生礼物。知识讲授固然重要,但对幼儿语言教学来讲,比知识讲授重要的是情感的塑造、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建立,而这些关乎人生健全心智的方面,更重要的是审美心灵的熏陶、建造和完善。尽管实际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幼儿教师所可宝贵的就是一种关爱幼儿的美的心灵和教学手法。艺术浅见是笔者浅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定有不妥之处,还需继续摸索,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制定并颁布.

完美育儿知识范文2

一、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社会主流认同的美育价值大抵相当于世俗的价值,画得像才叫美术学得好,篇幅大的画才叫艺术上的杰作,获奖多就是幼儿美育唯一的荣誉……在这其中,我们很难看到幼儿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或者对这个世界天真执着的想象,这里更多的是充斥着成人世界的金钱观与荣誉观。

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最终达到对生命的尊重和美的延续。我国现在的教育都比较重视智育,而其他的常常被弱化甚至被无视,完全忽略了美术教育在人格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培养并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教养,能够进行独立思维、创造,充分发展个性和个人能力”的美好初衷已经被严重背离,甚至美术教育本身已经成为成人世界投机逐利的战场。当今社会美术教育的世俗化与整个社会教育浮躁的氛围息息相关,美术教育支撑幼儿启蒙、培育健全人格的功能也渐渐被忽视。

二、中国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模式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先出示范画,幼儿跟着学,最后由教师评价谁画得像、谁画得好。“像”是幼儿对模板的模仿程度,“好”是指涂色饱满、图像清晰,贵族幼儿园或许还会有用色、构图之类的培养。这种教育属于专业绘画基础教育范畴,并不适宜幼儿美术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会抹杀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虽然教授了幼儿技能,却限制了幼儿的发展潜力,可谓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大忌讳。

2片面化的美术观念

在许多家长眼中,美术就是绘画,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美术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怎么画画。这种认识是肤浅、不完善的,这也与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有关。画画的手法再好,不过是技法的精湛,画得再像不如一张相片。真正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如果作为幼儿第一心灵支柱的家长和幼儿所生存的环境都不支持创造力、认可想象力,那么所谓的美术教育,只不过是一纸空谈。

3.匮乏的师资力量

大部分幼儿园美术老师都不是专业的美术学院毕业的,这样就导致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比普通知识学科比较多变,但是在启迪思想、引导感受上则相对无力。没有接受过专业美术教育培训的老师,在启蒙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上比较机械无力,使得大部分幼儿无法发展自己的能力与爱好,甚至对美术和美失去了兴趣。

三、对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首先,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应将幼儿美术教育的观念从“世俗态”向“启蒙态”进行转变。前面已经提到,美术教育并不只是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也不是专业技术教育。幼儿美术应当着重启蒙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当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要激活兴趣。幼教学生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体,而且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

其次,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应该多元化、细致化,脱离单一模式的樊笼。鲁迅曾说过:“幼儿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幼儿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幼儿为本位。”面对幼儿,要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来考虑教学手段及方法。以人为本,是我们如今才在教育中认识到的一个中心点,这样的观念也要渗透到幼儿美术教育当中。幼儿虽然在同一个年龄,但他们作为单独的个体,对美术的兴趣及爱好包括鉴别美的能力都是不同的。课程设计要以大多数幼儿的能力及情况为基础,因材施教的方针要贯彻整个幼儿美术教育过程。美术欣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启蒙教育方式,在此之后再让幼儿们进行想象创作,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对作品的评价要多以鼓励为主,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再次,幼儿美育教材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与提高质量。幼儿美术教材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编写,并且其内容应该具名—定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作为教材的出版商,要有一定的审美观和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专业理解,在盈利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幼儿教育的公益性,选择与时代主题相宜但又不偏离经典的美术教育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及其内在的潜能。

四、结语

完美育儿知识范文3

关键词:少儿读物;插画;艺术创作;绘画主题;题材;心理;教育;表达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在一封信中说:“我向来没有研究少儿文学,曾有一两本童话,那是为了插画,买来玩玩的。”那么是什么吸引了大师对少儿读物插画的注意呢?少儿读物插画最大特点是具有针对性的读者,不论是以图为主的绘本还是以文字为主的书籍插图,相关创作不能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表达,其对少儿的德育、智育、美育的最大化追求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少儿读物插画创作要想最大化地实现这些功能,插画工作者就必须熟悉题材,准确深刻地解读主题,正确认识把握少儿心理,注入并且深化教育功能,精准专业地完成创作表达。

一、主题解读之美

少儿读物插画创作一般是先有主题的命题作画,因此图画创作必须准确、明晰、深刻地阐释指定的主题,体现主题解读之美。准确就是不能错误,画家不能随意推想猜测主观臆断;明晰就是不能有歧义,不能模糊而误导出多种理解;深刻就足引导少儿思考、深化要表达的主题。

要想解读好主题,插画工作者要熟悉题材,尽量做到成为题材的专家。比如创作少儿绘本《向上向上》,画面通过展示儿童从地面登上高楼,到坐上飞机,最后驾驶飞船探索太空的空间的“向上”,体现人类追求理想的“向上”。对于不熟悉飞机、飞船、星球、宇宙等景物,不能将主题深化到更高的人类理想追求的作者来说,如果只是堆砌几个飞机飞船(甚至犯科学性错误),画出的作品必然是失败的。再比如历史故事的插画创作,常见类似汉代的皇帝被画成身着唐宋时代的服饰,这种历史的无知带来的艺术“夸张”,对于少儿可能就是误导。

少儿读物的题材涵盖几乎人类所有的认知,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包罗万象,因而对创作少儿读物插画的画家来说,其综合素质显得极其重要。艺术作品格调的高低、主题解读的完美与否与画家的文学修养、人生修养密切相关,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完美地解读文字主题。比如创作古代诗歌插画,除了要熟悉历史,还须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精妙配合的意境,通过创设的情境展示主题。如果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不足,没有起码的文学功底,那画出来的只能是图解文字,最多起到说明书插图的作用。而当今很多青年插画工作者创作不好文学经典作品的插图,也正是因为其历史知识、文学修养、人生修养综合积累不够。曾有有识之士呼吁绘画界的大师名家画一些插画、图画书,但响应者了了,忽略市场功利的因素,究其原因,不是大师们清高,而是大师们只是他们熟悉的、感动的领域题材中的大师,不熟悉的东西,大师们也未必能画好,若认为大师们是因视插画为“小儿科”而不画插画,确是误解。

二、心理把握之美

要想创作出少儿愿意阅读、喜欢阅读的插画,必须对少儿心理有准确认识和把握。少儿画不能化成成人画,从孩子的视角和心理解读一切,画他们的生活与世界,这样的图画才是美的。插画工作者必须熟悉少儿心理学。

少儿的视敏度和颜色视觉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例如少儿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少儿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对形状、颜色视觉的感受迅速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儿对图形认识由规则的几何图形转向不规则,色彩喜好逐渐向复色过渡。因此图形确定、对比强烈、色彩明快的图画会得到少儿的认可;反之没有强烈色彩对比的作品,少儿是不喜欢的。为什么很多插画中起伏跳动的线条、夸张怪异的造型容易抓住少儿?这与他们的观察力还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有关,跳动夸张的造型不易被少儿的视觉系统忽略。

少儿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从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少儿的想象发展初期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他们的想象要靠具体对象作依托。因此少儿插画创作中经常使用可爱的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就是为了提供少儿熟知的对象作为他们想像的依靠。少儿的知觉具有理解性。少儿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理解世界,无拘无束,充满想象。他们完全可以认同会飞的小猪,可以理解月亮河中舞蹈的星星,这些可以理解的奇幻场景与现实的生活一起搭建了少儿心中的完整世界。但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是理解的基础,这就要求插画工作者不能脱离少儿拥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过分离奇夸张的创作,这会让少儿根本理解不了,从而失去创作的意义。

少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些插画家抓住了少儿的这个心理特点,他们在作品中营造一个以少儿为中心的神奇世界,在这里少儿可以飞天、可以人海,可以支配他所认识到的世界,因此深得少儿喜爱。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以及那些让少儿入迷的电脑游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少儿在作品营造的故事中可以成为主角。

三、教育注入之美

少儿处于学习成长阶段,少儿像一张白纸,被其感知认知的事物描写着。作为主要的感知方式,插画阅读显然应肩负着教育的责任。尽管少儿读物文字的选择本身就应注意到教育性,但文字的理解毕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这就需要插画更靠前地体现教育性,巧妙注入教育的元素,具体地去展示文字主题包含的教育性,甚至完成深化和升华文字之外的教育功能。插画中注入的教育主要包括德、智、美的教育。

德育和智育注入首先体现在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上。对于画家可以自主选择题材和主题的绘本,要注意选择那些健康的、高尚的、仁爱的、富于知识教育、情操教育题材,选择有利于少儿教育的主题进行创作。对于以文字为主的插画,创作时应选择合适的造型色彩,塑造美的、可以启迪智慧、有教育意义的视觉形象。而现在少儿图书市场中,有不少绘本充斥着打打杀杀暴力的东西,一些图画也不断塑造着过分荒诞怪异的造型,这虽然吸引了部分少儿的眼球,但也诱惑了少儿自我意识的膨胀,模糊了美丑,损害少儿健康成长。作为少儿读物的图画工作者,不应该只看到市场,更不应该利用少儿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不顾作品的教育性而攫取自己私利。特别是有的插画工作人员为了商业需要,用怪诞、暴力、血腥制造视觉冲击,甚至利用少儿青春期好奇的性心理,涉及色情的东西,这就是要绝对杜绝和批判的了。

少儿读物插画的教育注入之美还在于插画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少儿对于色彩、图形、空间这些第一信号的接受和认知已经形成,而对文字的理解这种第二信号系统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发挥少儿读物的图画审美教育功能对少儿美育尤其显得重要。解读好了主题、把握了少儿心理后,绘制的图画还要是美的。美育也是情感教育,少儿的情感心理活动比较成年人简单的多,凡是没有伤害他们、对他们友好过的东西,都是他们喜爱的,在他们心里都是美的。主题再好,不贴近少儿的生活、不美的图画少儿不喜欢;只关注少儿心理特点,一味博取少儿的眼球,用怪异的造型刺激少儿的视觉神经,则脱离了少儿读物插画应有的美育的责任。少儿对美的感知处于积累和进步阶段,模仿和接受能力是非常强,少儿读物插画的审美教育,决不能一味迎合少儿的趣味,而需要合理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去引导,让少儿在读图中体验到美、体验到情,从而提高少儿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专业表达之美

插画工作者和其他行业工作者的最大专业技能的区别是拥有造型、色彩等视觉艺术的专业表达能力,对于少儿读物插画,若表达得不专业,主题解读得再好,少儿心理学教育学懂得再多,也是失败的。少儿读物插画的专业表达,是把主题解读、心理把握、教育注入转化成图形、色彩、空间、明暗、节奏等视觉语言的过程,这不仅是技术和加工层面的事情,这还与画家的专业技能、创意能力、情感取向密切相关。

少儿读物插画工作者必须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创作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语言、表达风格、表达方式,要设计合适的造型和色彩,要考虑画面严谨还是轻松、现实还是浪漫,是使用水彩还是素描,手绘还是CG电脑制作等。少儿读物的图画创意需要通过图像造型的技巧,形象地表现文字潜在的视觉特性。它首先是画家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然后再结合个人的生活愿望进行虚拟想象,继而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的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最终设计出极具个性特点的创意。

完美育儿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幼儿园 美术教育 环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Environment Creation

Abstract Ar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raise the level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o improve their overall quality and perception.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art teaching qua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rrent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activitie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n this paper, fine arts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elaborated and put forward their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kindergarten; art education; environment creation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幼儿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积极性,对萌发幼儿美感及其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并把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看作是接受美术知识、技能培训的过程,这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所需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创设。

1 提倡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幼儿所处的人生阶段比较特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比较强烈,并且喜欢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然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引入游戏的元素,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水平。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巧妙地融入娱乐元素,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贪玩之心,促使他们以娱乐的心态去学习,寓教于乐,在玩中学,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是主体,一切课堂活动都围绕教师而进行,此外,绘画工具也比较单一,通常仅限于水彩笔、油画棒等,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简单易得的工具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将纸片折成飞机或小船,让幼儿感受美术的空间变位,这样不仅仅为美术课堂增加了绘画的多种形式,而且还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在课堂中,教师还应根据课堂的氛围巧妙地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如:观看视频资料、讲故事、玩变形金刚、变魔术、搭积木以及拼石头等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 而这些游戏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跟有利于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有趣、积极的活动环境。此外,还可以通过折纸示意图幼儿来指导他们,让那些不容易理解的美术现象更加直观、简洁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最终达到以游戏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的目的。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幼儿园美术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中一个最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水平。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将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能够使各种美术知识直接、详细地展示在幼儿眼前,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

(2)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幼儿创设环境时要求各环节都具有教育的契机与空间连贯性,即每一节课程都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它既是某次教学活动的终端环节,同时又是下次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幼儿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对幼儿创造性能力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3)采用媒体技术,使美术教育活动更逼真、形象。此外,教师应该全程记录整个教育活动,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他们旁边采用数码照相机将其作品拍下,记录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然后再在幼儿面前讲评并展示,让他们看到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同伴的作品,还让幼儿相互点评、相互交流,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讲述《图形的联想》相关知识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先让幼儿欣赏一段电脑动画:由一些基本的图形缓慢移动,或者通过图形色彩的差异,组成了一幅画,如: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了汽车……看到这个神奇的画面,肯定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接下来,利用白板教学,并要他们自己动手,使幼儿从实际中找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培养幼儿们的想象力,并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制定激励体制,提升幼儿综合能力

3.1 帮助幼儿制定激励目标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们的阶段共性和他们的个性差异,给幼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激励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具体实际分析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在帮助幼儿制定激励目标时,不能空想或不切实际,否则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要使所制定的激励目标是一些容易达到的,并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相符,杜绝制定那些幼儿难以完成的教学目标,然后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让幼儿们在玩乐中学到知识,并能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玩乐中,从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与之相适应的任务,让他们通过练习就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幼儿每完成一次目标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稍微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们再接再厉,最终提高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水平。

3.2 多种鼓励相结合

在制定激励措施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相结合的模式,防止过长时间采用单一激励模式而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当一个幼儿迫切渴望自己被他人认可的时候,精神方面的奖励往往比物质奖励有效。因为,这样的语言很奏效,让幼儿从心里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尊重,从而提高自信心,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物鼓励,一块糖,一个小礼品都是很好的奖品;动作鼓励,如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微笑,也是对幼儿们一种认可,幼儿在有挫败感的时候,同样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展示鼓励,在美术教育中,收集他们的作品,并在大家面前展示,让幼儿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并能够满足幼儿的成就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合作精神的培养、审美与创造力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遵循幼儿认识规律,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文化氛围, 让教育活动环境的创设多样化,切实地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翠莲.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2001(Z1).

[2] 田培红.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新模式的尝试[J].成才之路,2008(23).

完美育儿知识范文5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完美育儿知识范文6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