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翻译范例6篇

卖油翁翻译

卖油翁翻译范文1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卖油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卖油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卖油翁》一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善射

善:擅长。

2.自矜:自夸。

矜:夸耀。

3.尝射于家圃

尝:曾经。圃:园子。

4.释担而立

释:放下。

5.睨之久而不去

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

6.但微颔之

但:只;颔:点头。

7.知射

知:懂得。

8.但手熟尔

熟:熟练。

9.忿然:气愤的样子。

然:……的样子。

10.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轻:轻视。

11.以我酌油知之

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12.以钱覆其口

覆:盖。

13.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慢慢地。

14.惟手熟尔

惟:只。

15.笑而遣之

遣:打发。

三、字词分类归纳:

(一)通假字。

1.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同“勺”)

2.惟手熟尔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二)古今异义。

1.但手熟尔(古义:只;今义:但是)

2.尔安敢轻吾射(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三)一词多义。

1.射

(1)尝射于家圃 (动词,射箭)

(2)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箭的本领)

2.尔

(1)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2)尔安敢轻吾射(你)

(四)词类活用。

1.吾射不亦精乎(动词活用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2.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

(五)重要虚词。

1.之

(1)睨之久而不去(代词,指陈尧咨射箭)

(2)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3)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

(4)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代指卖油翁)

2.其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指陈尧咨)

(2)以钱覆其口 (代词,指葫芦的)

3.以

(1)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凭借)

(2)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3)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4)徐以杓酌油沥之(介词,用)

4.而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连词,表承接)

(2)而钱不湿(连词,表示转折,但)

(3)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示修饰)

四、朗读节奏划分:(每句停一处)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尔/安敢轻吾射。

3.吾射/不亦精乎?

4.以我酌油/知之。

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6.康肃/笑而遣之。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公亦以此自矜。

译文:康肃公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卖油的老翁)看到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

4.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术不是很精湛吗?

5.尔安敢轻吾射!

译文: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6.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7.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译文: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六、问题探究:

1.康肃公由“忿然”到“笑而遗之”说明了什么?

答: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术是无止境的。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开始反感、恼怒,后来无言以对,笑之。原因: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的纯熟却不自夸。

3.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陈尧咨: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性情暴躁,也有通达爽快的一面。

卖油翁:技高、谦虚,是一位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4.本文中哪个句子能说明道理?说明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但手熟耳”或“惟手熟耳”,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反复练习,就可以达到精妙的地步。同时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过分骄傲。

启发:①熟能生巧;②勤能补拙;③应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不可骄傲自满。

读《卖油翁》有感《卖油翁》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以此自矜。而卖油翁只略表赞许。他把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钱孔却不曾溅上一滴油。真可谓妙哉。陈尧咨的超人本领和卖油翁的绝技,是天生就有的吗?非也。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的确,老农能辨别风云,善治理田地;演员翩翩起舞,表演精彩动人;雕塑家的作品玲珑精巧,形象逼真;诗人的作品脍炙人口,耐人寻味;……人们总会向他们发出各种赞叹;了不起啊,了不起啊!岂知所有这些,哪一样不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日夜苦练的结晶。当今,有一些青年人自暴自弃,既不钻研业务,又不虚心求教,他们总是这样叹息:“我太笨了,能混碗饭吃也就够了。”他们真的笨吗?非也。他们谈起服装发式来头头是道;织的毛衣,称得上是艺术品;玩起扑克来,谁也比不过他的机智灵活。这也可谓:“无他,唯手熟尔。”若是他们把这些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为四个现代化也如此钻研,那结果该是如何呢?

卖油翁翻译范文2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PPT: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师:好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这是文章的“起”。“自矜”的意思是?

生:自夸。

师:够格吗?

生:应该很够了,文中说“当世无双”。当时都世界第一了,自夸一下,也未尝不可。

师:但是我们还不知道他自夸的程度。

PPT: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师:康肃公射箭时,一个卖油翁来了。卖油的老翁不卖油,在干嘛?

生:看他射箭。

师:怎么看的?

生:“释担而立,睨之”,放下担子看射箭,而且斜着眼睛看。

师:这是文章的“承”,有了前文康肃公的“自矜”,于是有了卖油翁的“睨”。斜着眼睛看,流露出一种怎样的心理?

生:不以为然,轻视。

师:这个老翁来卖油,看到人家射箭,心里喜欢,看一下也可以,但他怎么就放下担子看,而且还斜着眼睛看不起呢?原因在哪里?

生:前面写到康肃公“自矜”,可能他自夸的那些话被人听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甚至连卖油的老翁都听到了。可见他自夸得相当厉害,有可能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师:那请你们做一回陈康肃公,将他自夸的语言说一说,他究竟是怎样自夸的呢?

生:我射箭的本领太牛了,唉,想求个失败都那么困难。

生:我射箭,用红布蒙上眼睛都能够百步穿杨!

生:这个世界,我射箭的本领是独一无二的,我说第二,谁也不敢说第一!

……

师:老翁“睨之,久而不去”,他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生:早听说这个人射箭很牛,还独孤求败,今日我倒要看看是不是如传说中的那么神。

师:老翁“但微颔之”,此时的他又想什么呢?

生:他想,也不过如此,哪有传说中那么神,才十中八九,比起我倒油的技术来,差远了。

二、第二个环节:品肃翁对话

师:这一“颔”,引起了文章的“转”,一个“纠纷”就此展开了。“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们觉得陈康肃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感觉去问的呢?

生:面对卖油翁的“睨之”和“但微颔之”,陈康肃公此时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一个卖油的怎么可以如此呢?他应该是很生气的,所以连用了两个反问。

师:你可否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愤怒地)汝J亦知射K乎?吾射K不亦精乎?

生:我有不同意见,课文注解“谥号康肃”“北宋官员”“公,对男子的尊称”,这样看来,康肃公是一个有地位有名望的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身份的人说话肯定不会大呼小叫,而应该是有涵养的。他连用两个问句,确实有点生气,但他的生气是有节制的,绝不会这样暴跳如雷,不然有失身份。所以应该是略带生气的。

师:能够关注注解,把每一个对自己^点有利的证据都挖掘出来,你的发言有凭据,有道理,很好。请你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吧。(生带有一点生气地读,比起刚才的那种生气,火气降低不少)

生:我还是赞成那种暴跳如雷的读法,因为文中有“公亦以此自矜”,一个会自夸的人,他的性格应该是很外向的,直爽的,毫不掩饰的,他心中想什么嘴里就会怎么说,他才不会关注什么身份地位呢。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再说性格和地位、名望未必有必然的关系。

师:联系到人物性格了。

生:我觉得这里的两个问号有点生气的意思,但康肃公应该不会以生气的感觉去说。

师:那会怎样?

生:他会以一种轻视的感觉去说。

师:有意思,请说理由。

生:因为卖油翁只是一介草民,康肃公根本不会将他放在眼里。就像一块石头和一只鸡蛋,鸡蛋碰石头,石头肯定不会拿鸡蛋当回事的。一个卖油的老翁,没身份,又不懂射箭,康肃公怎么会将他的神情当回事呢?所以他的“问”应该是很轻视的,他说话的语气和感觉也应该像卖油翁一样“睨之”,是很高傲的,正如他对自己的射箭本领很“自矜”一样,他不如此,又怎么会对得起他的“善射”“当时无双”的本领,对得起他“自矜”的性格呢?

师:从身份的角度去考虑,来判断康肃公问话的姿态、心理和语气,可谓字字有凭。读出你的“轻视”来吧。

生:汝J亦~知射K乎?吾射K不亦~精~乎?(生以“睨”的眼神,以轻视的感觉去读。有掌声)

生:我也赞同“轻视说”,因为如果此处就很生气的话,与下文的“忿然”就矛盾了。这里就暴跳如雷,那下文还怎么“忿然”呢?难不成给卖油翁一个耳光不成,那不变成泼妇骂街了吗?

师:嗯,有了进展,结合语境,联系“忿然”一词,关注了人物心理层次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以轻视的感觉读一读。(生读)

师: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读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康肃公,这也是语言的魅力,思考的力量,刚才我们开始关注“忿然”二字,很好。现在让我们关注陈康肃公的言语,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展现他的“忿然”的。

PPT:

康肃公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公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生:首先是“曰”的修饰语变了,一个是“问曰”,一个是“忿然曰”。

师:这是很明显的提示。

生:康肃公对卖油翁的称呼变了,前者是“汝”,后者是“尔”。

师:这个变化,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汝”是一个普通的称呼,可是“尔”这个词就有点贬义了,甚至有点骂人的感觉。

师:有根据吗?

PPT: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师:请圈画出相关动词。

生:取、置、覆、酌、沥。

师: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些动词,看看它们背后藏着什么没?大家可以放声读。

生:我觉得卖油翁的动作相当娴熟,这些动词给人的感觉是一气呵成的。

生:技能真是炉火纯青!

师:嗯,一气呵成,炉火纯青,说得真好!大家再出声地读一读,从音韵的角度思考,看看还能读出什么来吗?

生:好像卖油翁的动作非常地从容,这些动词的声调不同,三声、四声、四声、二声、四声,好像跳舞的节奏,3――4――4――2――4,缓慢,不急不忙,在不断的变化里,我们似乎能够读出在卖油翁动作从容的背后,有一颗从容的心,专注的心。

师:你的感官相当敏锐,从声调联想到跳舞的节奏,从而读出人物内心的从容。很细腻,很丰满。卖油翁是不是真的如你所说的那般从容呢?我们再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有没有其它文字可以用来佐证你的观点。

生:“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的“乃”字,这个字是“于是”的意思,在卖油翁说出“以我酌油知之”的话后,他于是蹲下身子。这个“乃”字里有一股从容,一份淡定,我想卖油翁的速度应该不是很匆忙的。

师:在我们学过的字里,理解为“于是”意思的,除了“乃”字,还有一个“遂”字,你们看这里换成“遂”字,可好?

生:我觉得不好,换成“遂”虽然也是“于是”的意思,但它有点匆忙的感觉。

师:理由是?

生:因为“遂”是第四声,“乃”是第三声,感觉不一样。

师:有意思。《孙权劝学》里,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答应后,课文用了“蒙乃始就学”;在鲁肃再见吕蒙,用了“肃遂拜蒙母”,这两个字都可以翻译为“于是”,能调换吗?

生:不能,“蒙乃始就学”用“乃”,更可见出孙权劝说成功的不易,也更能体现孙权的善劝,因为孙权是在攻破了吕蒙的层层防线后,才让吕蒙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吕蒙才“就学”的。如果用“遂”似乎就有点容易了。而“肃遂拜蒙母”用“遂”字,才更能看出吕蒙的才学进步之快,连向来看不起他的鲁肃,在听了吕蒙的谈论后,都疾速拜见他的母亲,也更能体现鲁肃的爱才敬才了。

师:所以用“乃”可以看出卖油翁的从容,用“遂”就――

生:用“遂”就有点匆忙,没有“乃”好。

师: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想必在这个“乃”字里也可以体现吧。除了这个“乃”字,我觉得还有一个字值得注意。

生:“徐”字。从中可以看出卖油翁倒油很慢,很从容。

师:短短三十三个字,竟能散发出如许的味道,让人唇齿留香。让我们以从容的心境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同学们,其实这段文字里,有一个字,它蕴藏着作者的一颗心,不知谁曾发现?(生沉思)

师:我们读一读。

PPT:自钱孔入,钱不湿。

师:发现什么了吗?

生:与课文比,少了一个“而”字。

师:去掉也通的,古文惜墨如金,为何要加上?(生沉思)

师:这个“而”的意思是?

生:哦!我懂了,这个“而”是“但是”的意思,我觉得加上后,能体现出作者对卖油翁技术的赞叹,如果去掉,就是一个普通的记叙,体现不出作者的赞叹之情了。

师:好!让我们以赞叹之情读一读“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生读)

师:可以说,“而”字让这段文字融入了抒情的成分,从单纯的记叙走向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而且结合得天衣无缝。

第四个环节:悟肃翁之“反常”

PPT: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师:谁来读一读老翁的话?(生读得有点得意)

师:你们评价下,这样读如何?

生:我个人认为不大妥当,因为原文是句号,应该比较平稳的,而他读得有点骄傲,像是感叹号。

师:嗯,从标点看,你的评价很对。同学们,文言文的标点是后人加的,你们觉得是句号好呢?还是感叹号好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句号好。因为老翁从头至尾,都是非常从容,不骄不矜,很淡定的,就像之前分析的那样,这里有他的阅历、年龄等原因,我想最后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话语后,也应该还是像原先那样从容,淡定的。

师:嗯,老翁没变,康肃公好像变了。

PPT:康肃笑而遣之。

师:这与他之前的出离愤怒有天壤之别呀。而且还“笑而遣之”。你们怎么看待这个“笑”?请填空。

PPT: 地笑。

生:尴尬地笑。因为他很难为情,从卖油翁的言行里,他感觉到了自己之前言行的骄傲,认识到了错误,所以不好意思。

生:愧疚地笑。他为自己之前傲慢的言行感到了自责与惭愧,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只是“十中八九”,却如此“自矜”,而老翁滴油不漏,却如此内敛。自己竟然不如一个卖油的老翁。

生:苦笑。康肃公从卖油翁的言行里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他又放不下自己的身份和脸面来向老翁承认错误和道歉,所以只能苦笑着让老翁走了。

生:宽容地笑。因为康肃公知道射箭的技能不是练多了就可以学会的,它还需要超常的意志和悟性,还有目力等因素,就像纪昌学射,经过了艰苦的训练方学有所成,但是倒油的技术,却可以熟能生巧。

师:就是说老翁倒油的技能可以熟能生巧,康肃公的射箭熟了未必能生巧。

生:而老翁却将两者放在同样的位置上,他其实是忽视了射箭的那些不同寻常的因素。可是康肃公却没有和他争论,只是笑笑就让他走了。这就有点宽容。

师:此时康肃公会怎么想呢?

生:这个老翁,虽然讲得不全对,但他所说的话对我做人却很有启发,我以后再不能“自矜”了,我还只是十中八九,离完美还有好远的距离啊。

师:真好。“不好意思地笑”“愧疚地笑”“苦笑”“容的笑”,这些笑都融在了一个“遣”字里。假如今天要拍一个电影了,你当导演,你会如何设计,让这个“遣”的味道展示出来呢?

生:我会让陈康肃公一边弯腰拿起弓与箭,一边挥一挥右手,让老翁走。

生:我会让陈康肃公呵呵一笑,一边挥手一边说:“好了好了,走吧走吧。”

师:好的,让我们以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康肃笑而遣之”。

师:好的文章在带给我们文辞的享受之时,也带给我们做人的智慧,从陈康肃公和卖油翁的身上,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卖油翁的炉火纯青的技术上,从他的“唯手熟尔”的话里,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生:从陈康肃公的表现中,我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做事需要有一份谦逊,不然往往会难堪。

生:从卖油翁的言行里,我发现真金不怕火炼,有理不在声高。

生:我觉得待人也好待事也好,都应有一份谦逊,成熟的稻穗总是低着头的。

生:不管别人的话对还是错,只要对我们个人的生活有益的,我们就应该认真听取。

卖油翁翻译范文3

关键词:文言文 语感 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特别是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可谓“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今古奇观》)。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由于时空的差异,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望而生畏、束手无策的拦路虎。那么面对强势推进的高效课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该如何面对挑战,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故事引导,激发兴趣,激情朗读,让学生喜爱文言文。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我们不能给学生“硬塞”文言文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初学文言文的学生讲些感人的文言故事,激发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激情朗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再梳理线索,教给他们背诵的方法。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便诵之如流水了。或者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幅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了,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文言文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自己去探索、辨析、历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作品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分组归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词语含义。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过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表演,品味语言,领悟语感,让学生体会文与言的关系。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法也在不断地更新,表演这一形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渐渐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人教版初一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短文,大多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卖油翁》:“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对这一情节就可以发挥想象:老翁为什么这样对待陈尧咨呢?一定是陈尧咨又犯了“自矜”的毛病了。学生表演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来表演:陈尧咨射中后围观的人如何喝彩的,陈尧咨的表情又是怎样的,老翁又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德育渗透,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操和思想境界,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对真理、对事业、对完善人格的执着追求精神,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将教育的着眼点和归宿真正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家政 欧小松《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卖油翁翻译范文4

他今天是想说什么了,原谅他吧,最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最沉默的时候,身不由已的,不只是人生。

忽想起西格夫里(Siegfried Sassoon)的一首诗: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To hold long chiding conference.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My loves leap through the future`s fence

To dance with dream-enfranchised feet.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说来这首诗还是由余光中先生翻译成汉字的,余先生虽是个伟大的翻译家,但任就是多么成功的中国人在翻译西方诗的时候还是会主观的灌入中国文学的传统思想,这让西文中译后失色不少。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一句,中文意思即解: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后来有人又加上了一句,变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过后,泪流满面。记得当时我看到这句话时是拍手叫绝的,当是涣然天成也不过如此。

想来这句话和歌德那首《野蔷薇》里的野蛮少年是多么相似,但也许少年在采摘了蔷薇后,花会谢,他会因花谢而心谢,但心的谢去总会因新的一场雨和阳光再次盛放,而花儿却不再;猛虎只去观赏,花儿是大自然给猛虎这种暴虐动物的奢侈品,是一场盛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猛虎的泪淋死了他自己的心,因他心谢,花也谢了,它们的灵魂两两做伴着的,若天堂拥挤,就去地狱猖獗。

蔷薇,命薄如纸,世人才说美。

它的美不是外在的美,而是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一缕幽香,是诗人的思想赋予的气质。

思想总归是比生命要伟大的,生命不可以延续多久,但思想永世恒存,思想造就了不同的文字,文字编织了不同的思想。

记得前些年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时候看见过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这幅结合梦境和现实的油画,色彩在布面上仿佛还湿润着,闪烁着光亮。

这是他早期的作品,为了这幅画,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

所谓超现实主义,书上说的是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

不禁疑问,超现实,超越现实,那何谓现实呢?思想所致的,人世间真的有现实这一回事么?在同世界同一时代,当肖邦想着的跳动的音符时,梭罗的灵魂却漫步于瓦尔登湖畔。即使在同一屋檐下,朱丽叶和她的双亲想的也固然是截然不同的。

何谓现实?想来不单单是触碰到的吧,更是思想上灵魂上的所处位置,现实,难道只是北京市场的老妇人与卖菜的老翁为价钱而争执么?即便如此,在同意场所,人和人的所思所想都是不同的,身处的怎会是同一世界?

如此一来,何来有一致的现实,所谓人类现实也不过是一些人主观的想法罢了,他们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不同,他们的现实和我的已有不一。

所以,超现实主义,实际上就是再现实不过的现实主义,只是这现实赋予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在达利的世界里,记忆是永恒的;在猛虎的世界里,蔷薇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在野蛮少年的世界里,野蔷薇就如他的初恋,从此之后,他们存在于彼此的记忆当中。

卖油翁翻译范文5

12、回答下面问题。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

卖油翁翻译范文6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方法;激趣;扩展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27-02

有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颗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枝叶。”文言文是经过千百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精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可是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很多语文教师,几乎每堂课都在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生怕漏掉了哪个诗词的意义和用法。久而久之,在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中,学生丢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们常念一首打油诗:“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听了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文言文居然是学生们认定难度系数最高的语文学习内容,的确值得语文教师深思。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怎样让学生用慧眼欣赏文言文的美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立足吟诵,以读代教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读。初中文言文大多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大声朗读、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自主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解读课文,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论语十则》一文,可设计师生对读、接力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文字后面的意义也在读中悟出来了。学生大量诵读,熟读成诵,会增强语文的感悟力。

二、授人以渔,学会方法,搬开文言文翻译的拦路虎

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文言文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诸如翻译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把课堂还原给学生。以虚词“之”为例,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法,明确“之”在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用法是三种:一是做动词,去、到;二是做代词,结合具体语句翻译;三是做助词,除了在结构助词中翻译成“的”,其余大多时候都不翻译。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以后在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时,就可以对号入座。

三、缩短文言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潜在动力源于兴趣。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学习文言文。很多文言文都可以画成精妙的图画。笔者在教授《醉翁亭记》时,要求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心中美景,第二节课反馈交流时学生们兴奋地将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接下来让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自己组的作品,并解说自己图片的内容。师:刚才那一副一副美丽的景物画真让我们大饱眼福,这些画中,浸润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你们认为课文要表现的感情是什么呢?能用一个字来说明吗?生:学生齐声回答:“乐!”师:“乐”字就像一根彩线连缀起各幅画面。那么文章围绕“乐”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围绕“乐”字根据文章三、四节设计一些问题。(请学生各自设计,然后小组交流,找出较好的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生1:太守为什么快乐?因为太守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所以快乐。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生2:我认为除了美丽的琅琊山风景外,还有太守喝醉了酒的快乐。生3:老师,我不赞成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因为山上根本没有酒,他们喝的是泉水,怎么会喝醉呢?太守是因为看到人们这么开心才快乐的。师:谁能找出说明人们生活得开心的句子?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挥洒自如,情感逐渐更细腻,思维越来越敏锐,在想象的天空中他们的思绪尽情翱翔。

四、扩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华,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去揣摩。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文字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循序渐进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要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文难易相当、人文性较强的课外文言文作为训练材料来训练学生。当然,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练习,一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消化、吸收,让这些优美的篇章“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学完了《卖炭翁》,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这则故事改写成现代文。再如教学《孙权劝学》,笔者尝试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带来很多惊喜。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练习”的效果。这些引导学生“神入”和“移情”的练习,仿佛让他们穿越遥远的年代,驰骋想象古代仁人志士的情操和美德。这些新颖活泼的开放性习题,充分开拓了学生的创意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大提高了他们探究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员,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拿到开启文言文大门的钥匙,将那没有被世俗污染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将“上下而求索”,永不止歇!

参考文献:

[1]张鸿苓,张锐.中学语文教学[M].光明日报社出版,1987.

[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语文卷[M].海南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