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阅读答案范例6篇

卖油翁阅读答案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1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妨给学生适当“添堵”。所谓“添堵”,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进程中,感受一定的思维障碍,使所思“不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达到深度的对话与交流、理解。这样的课堂,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得不够顺利,教学进程不够流畅,但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让学生在阅读质疑、讨论交流、教师引导下疏通堵塞,并能积极主动、兴致盎然地向文本更深处探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依托文本给学生“添堵”

1.抓住文本的关键处给学生“添堵”

王荣生先生认为:“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语言智慧。”文本的主题、语言、结构、表现手法是文本的教学价值之所在,这几个方面在具体的文本教学中虽各有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但达成这些教学目标,总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关键点给学生“添堵”。

如“写作背景”是理解《陋室铭》主题的关键点,“孩子气”的语言形式是冰心散文《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升华主题的关键点;“人物外貌、话语方式等变化”是鲁迅《故乡》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白杨礼赞》主旨表达的关键,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点给学生“添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抓住文本矛盾处给学生“添堵”

很多文章,前后文从字面看,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而这些矛盾之处,恰恰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一把钥匙,利用这些看似矛盾之处来给学生“添堵”,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良好阅读习惯。

例如《社戏》,学生在自读课文发现:那夜的戏留给他们的印象并不好,看得“迅哥儿”昏昏欲睡,一群人骂骂咧咧地离开了,豆也不过是白水加点盐煮熟而已,可文章最后却说“我再也没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也再没吃过那夜似的好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用这个问题,揭示文本表面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充满兴趣探究文本。像这样的文本其实很多,比如《小石潭记》中“寂寥无人”和文章最后一段详细介绍同游者的矛盾《湖心亭看雪》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和文中写到的舟子、童子等人的矛盾之处等。

3.抓住文本多元解读的空间给学生“添堵”

文学作品,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含蓄蕴藉,读者的个人经历不同,会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同样的题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也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多元解读的空间和情景,适当给学生“添堵”,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和扩散,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期待视野在“平衡――失衡――平衡”的阅读过程中得到拓展 。

余映潮老师在《蚊子和狮子》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出这个寓言的两种寓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角度理解,多方面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品味课文内涵的能力。《卖油翁》这篇课文,除了“熟能生巧“这个理解,不妨引导学生探讨“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你觉得卖油翁真的能因为自己的酌油技术轻视康肃公的射箭技术吗?”《威尼斯商人》在善良友爱的人性的胜利之外,同样有必要探讨“针对夏洛克的种种判决真的体现了法律的公正吗?”

二、巧用“逆教”给学生“添堵”

因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性,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逆教”不仅是阅读课的“常客”,往往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巧借“逆教”给学生“添堵”,因势利导,化“逆”为“顺”,能培育学生思维,激活生成。

1.在学生思维平面滑动时,追问“添堵”

有时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停留于同一个理解层面上,难以提出不同或更深入的见解。这时,教师如果能从平面的思维中发现新问题,加以追问,给学生适当“添堵”,就能将停滞不前的思维重新激活,展开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对话。

郑桂华老师在上《风筝》一文时,抓住检查预习情况时某一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文章中‘我’看到风筝之后就是惊异和悲哀的呢”这一问题组织讨论,两个学生的回答基本相同,都认为惊异是因为冬天还没有过去就看见天空有风筝,而悲哀则是因为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错怪了小兄弟,不让他放风筝,虐杀弟弟精神的一种行为。这时,郑桂华老师抓住学生回答中“精神虐杀”这个词,深入追问,再次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2.在理解文本概念化时,较真儿“添堵”

在各级考试的影响下,很多老师为考而教,阅读课成了模式化的习题训练课。在答题式语文训练过程中,概念化的知识点武装了学生的大脑,钝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言语。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学生用这些概念化的词语来搪塞的时候,老师要善于较真儿,不依不饶,给学生“添堵”,堵住所有的概念化的回答,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咀嚼文字,深入思考,唤醒沉睡的思维。

王君老师上《背影》时,其中一个教学片断是“品读买橘子那段文字,说说这段描写的文字传达的是什么样的爱”,最初学生的回答就落入了概念化的泥潭,用“伟大、无私、无微不至”等词语来形容父亲的爱,王君老师抛出“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买橘子的过程,父亲是孤身一人爬月台,他对谁无微不至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出父亲爬月台的描写品味。王君老师课后把这个环节看作是“和学生艰难的对话”,但这“较真儿”却是值得的,堵住了所有不经过思考的概念化的答案的出路,给学生思维及时“添堵”,在学生迫切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时,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找到文本品味的方法,从而完成阅读者的个体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

3.把个体的“堵塞”引向全体“添堵”

学生个体的“堵塞”可能在阅读初期出现,也可能随着阅读、讨论的深入而出现。当学生的“堵塞”与文本的核心价值相关时,我们可以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环节,把个体的“堵塞”引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集体“添堵”,变一个人的思维障碍为促进全体学生主动探究的契机。问题由学生提出,更接近学生阅读的期待视野,解读文本的角度更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生探究的热情往往更高。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2

一、课堂巧妙提问,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①老师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②在知识内容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③跟课文关系较密切相关的知识之处等等。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之时。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之时。③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之时。④在学生情绪高涨,却容易分神之时。⑤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之时。等等。

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问题设计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要重述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0口头表述不宜旬子太长或转弯太多,这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因为提问结束马上要学生回答的话,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高中生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要在时间上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高中教材第六册中的《宝玉挨打》,授课时可以考虑使用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去阅读。作为老师先出示问题: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贾环为什么要诬陷宝玉?王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贾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并在阅读中让学生讨论,在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同时,也为教师很好的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方式是多样,提高思考能力

1.创造式。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提问:当路瓦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绕道式。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 “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比如讲《祝福》一课时,在老师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的哪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可能说,“死了”,有的说“老了”,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可能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老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可能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即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中上升到了新的台阶,并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改变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表现,而忽视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往往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的课堂时间。那么,如何做才能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简要谈谈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真诚地投入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教学活动当成是自己的职业,在设计课程教学的时候并没有做到把学生放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上,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促使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讲给学生听,然后通过不断的练习加以巩固即可,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切实感受。为了打破这种教学壁垒,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将学生当成是课堂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把自己当成是知识的引导者,当成学生的“帮助者”“启发者”,同学生一起探讨新知识。

比如,《回忆我的母亲》这节课,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一段一段地给学生讲述段落大意,然后分析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教师为了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的思考时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需求,教师应该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对于这节课,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文中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什么?文章中最宝贵的财富指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会慢慢地深入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教学中的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

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被开发出来。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众多的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最为突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之前,教师要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适当分组,在分组时,教师不能仅仅按照学生的成绩来划分,因为这样的话,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并且有一些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性格内向,一般情况下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在这里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兼顾学生所坐的位置。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内讨论选出一个小组长,这样教师在布置一些课下任务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分配给小组长,教师同时还可以从小组长那里了解到各个组员在课堂上讨论时的表现,在课下的努力程度等。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严格控制学生讨论的时间,这种讨论不能过短,因为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很可能回答不上来。时间也不能太长,时间太长学生就会假借讨论开始聊天。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却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语文教学中除了基本的词语教学之外,其他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先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始,比如,《卖油翁》这节课,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出相似的情境,指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进而将自己的情绪放到课文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接受新的教学思维。然后,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相信,只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4

一、 引导学生善于提问是培养探究习惯的前提

问是一种探索的状态,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状态。我们平时上课,往往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主体意识极为淡薄。老师对于善回答问题的学生往往比较喜欢,学生对善提问的老师也往往比较钦佩。但这种模式却绝不是一种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从问题开始、而非从回答开始的。而我们的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一直充当着“被问”的角色,放手让他们提问,竟不知该问什么、不知该如何问:有的从不发问,有的则把课后练习题搬出来凑数,还有的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极少人提出有一点深度、新意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已到了相当麻木、封闭、缺乏活力的状态。

为使学生学会提问,我采取了以下对策: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独特见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列举相关的名言、故事激起学生提问兴趣、树立质疑信心。

2 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惟我独尊的一言堂为教学相长的群言堂,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3 教给提问的方法,使之养成提问的习惯。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如果从大的方面入手,我们通常要在心中装下这么几个问题:(1) 文章写了什么;(2) 怎么写的,思路怎么展开的,采用了什么写法;(3) 为什么这样写;(4) 这样写有没有什么问题。

通过不厌其烦的鼓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逐步得到改善。

二、 引导解决问题是培养探究习惯的关键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小组讨论正是课堂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让讨论落到实处,我采取过以下做法:

1 对不同程度的小组给予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的小组,组员学习程度都差,为激发其兴趣与信心,我甚至只让他们讨论文中几个词语的造句。

2 对同一小组不同程度的学生也给予不同层次问题,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分配任务,尽量全体参与。

3 讨论过程与内容必须有书面记录,课后交老师查阅。

4 自由讨论与轮流发言相结合,每个组员都应有所表现。防止一部分优秀探究者把持局面,注意让每个组员分享、承担探究权利、义务,引导每个学生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

5 采用小组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活动进行评价。

在这一做法中,讨论结果其实不能太看重,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的讨论结果与老师的看法或教参的答案一样甚至接近。只要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已足够;而事实上这一点要做到也非一朝一夕的易事。

三、 变换探究的方式有利于探究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语文的阅读教学尤其是一种需要活力和激情的活动。这样的阅读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为学》、《卖油翁》、《宋定伯捉鬼》几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小品表演的形式,使学习古文的活动既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又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文学作品形象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激活学生的认知情感。

四、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呈现探究结果

初一上学期童话单元结束后,我出了小论文题目给学生:《谈谈童话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想象、幻想在童话所起的作用》、《童话的拟人手法》、《谈谈童话的夸张手法》、《从××××看童话的特点》等;并发给一些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到图书馆及网上查资料的方法,要求课外搜集更多的材料。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5

踏入雨巷,沿着逼仄狭长的路径徐徐前行,企盼在络绎的行人中寻觅诗人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那梦一般的凄婉忧郁的女郎却早已飘逝在颓圮的篱墙尽头,永远定格在诗歌的意境里,再也无法回到现实中来了。恍惚间,耳边只响动着纷乱的脚步踩踏在湿漉的青石板上发出的声音。那青石板连绵不断,铺向雨巷深处,两旁的阁楼鳞次栉比,古拙残旧,散发着淡淡的陈味,一路延伸不绝。青石板宛如雨巷的胸膛,光滑、潮湿、凝重,蕴藏着前世今生的沧桑与寂寞。

雨巷的清晨格外岑寂,岑寂里透出阵阵清脆的鸟鸣,偶尔还掺杂着橐橐的脚步声。那声音单调低沉,仿佛带着一股浓重的湿气,敲醒人们迷糊的睡意。行在雨巷深处,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触及的是飞檐高翘的玲珑阁楼,那雕花的窗户迎面敞开,使人忽然参透陆放翁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蕴。雨巷两旁墙体的石灰斑驳、剥落,旧迹新痕累累不绝,像无数抽象的文字,书写不尽或悲或喜的兴亡故事。雨巷幽深,巷中有巷,格局相仿,纵横交错。置身其中,如入迷宫,令人意乱神迷。湿漉的青石板映着清晨的天光,成了一条飘逸灵动的白练,晃人眼目,使人心潮为之起伏。雨巷绵长而曲折,深邃而神秘,它向远处延伸,如一首朦胧诗,韵味浓郁,充满诱惑;又如一轴古拙的书卷,使人在热切的期待中恣意解读,寻觅其中最优雅最动人的意境。

雨巷的黄昏别有一番情味,暗淡的天色编织一条迷蒙的薄纱,罩着雨巷模糊的面孔。细雨毫不歇息地洒落着,在幽深的雨巷里沙沙作响。借着昏黄灯光的映衬,雨帘如游丝般颤动着,仿佛在倾诉无尽的情意。那游丝般颤动的雨帘啊,牵惹人的心绪,随风飘飞得很远很远……撑把小伞踽踽独行,让自己的身影融入夜幕里。雨巷两旁阁楼的灯火渐次闪烁起光芒,雨巷顿时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橘红色的飘带。踏在焕发光彩的青石板上,伴随的脚步声,斜长的身影向雨巷深处移动,清静的雨巷再也不觉寂寞。

雨巷两旁的房屋多为土木建构,墙面写满沧桑,一片片木板紧密偎依,色泽暗淡,烙着历史的印记,仿若一串串展开的竹简,令人百读不厌。家家户户门前另装一扇低矮的柴扉,打开柴扉,步入厅堂,几扇窗户映入眼帘,窗户里层是蓝布白花扎染,外层为雕花窗棂。通过侧门,发现里面别有洞天,那是一方小巧的庭院,庭院藏着绚丽的春色:植几棵树,种几种花,铺上一小片草坪,斑驳的墙壁上攀跃着青翠的爬山虎,绿意盎然。把美好的春光囚禁在深宅小院里,的确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偶尔有几片绿叶,抑或几枝红花却受不了围墙的羁绊,悄悄探出墙头,迎风招展,炫耀院里的春色是何等的绝妙!

雨巷深深,却藏不住昔日的辉煌与光彩,那闻名遐迩的酿酒工场,蓝布白花扎染的传统工艺作坊毕竟兴盛一时,还有那养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阁楼小院,依然令人驻足景仰。然而,当古老的历史遗迹与现代新兴的建筑发生冲突之时,世人似乎更加青睐靓丽繁华的处所,于是,在房产开发日益升温的时刻,古朴的雨巷也许终将被林立的高楼所吞噬。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遗迹存在的价值不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思索。

(选自《闽南日报》2011年3月18日)

(供稿/安徽 牛 锐)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上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江南雨巷特有的景象,读来让人赞叹、令人神往。

B.“天空一片苍茫,如铅灰的穹隆”,这句描写与本文的基调不相符,应改成明快、优美的景物描写。

C.在作者看来,雨巷中那一片片紧密偎依的木板,虽色泽暗淡,但却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不觉厌烦。

D.作者踏入雨巷,也企盼着在行人中寻觅诗人笔下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E.雨巷深深绵长而曲折,深邃而神秘,在这里人们已看不到雨巷中那昔日的辉煌与光彩了。

(2)文章第三段说“雨巷的清晨格外岑寂”,但之后又写阵阵清脆的鸟鸣和橐橐的脚步声,这是否前后矛盾?请简述理由。

(3)“借着昏黄灯光的映衬,雨帘如游丝般颤动着,仿佛在倾诉无尽的情意。”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卖油翁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26-008

诗歌鉴赏是具体的一系列的过程,下面我们按照一首诗以及诗后的问题的顺序来详细的讲解诗歌鉴赏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关注题干中提供的朝代信息

试卷中的题干表述形式往往是“阅读下面一首×(朝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朝代的不同,国力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乃至形成相应的诗歌流派,表达类似的思想情怀。比如唐朝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在初唐时期,由于国体初建,百废待举,浮艳淫糜的南朝齐梁诗风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诗人肩负时代使命,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创建清新刚健的风格成为诗人的追求。盛唐时期,唐帝国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一方面小康人家,一方开疆拓土,清秀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豪迈的边塞诗派应运而生。中唐时期,直面现实,兴利除弊,诗人仍然向往盛唐的强大。晚唐时期,兴国无望,诗人哀伤的情绪笼罩诗坛。

试题中诗歌的作者,大多出自唐朝,知名度也比较高,学生一般不会陌生,所以对唐朝的历史一定要了解清楚,其他朝代的国家势力、民族矛盾等也应有所了解。了解朝代乃至某一时期的特点,就对诗歌的总体风格有了一个宏观上的了解,解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关注诗歌的题目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看到一首诗歌后,马上就其诗句进行分析,根本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所问。

如:《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后问题是: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后的问题是: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如果我们不关注诗歌的题目,只是关注闺中琐事,那回答恐怕就差之千里了吧!同时本诗运用“比喻现意”的表现技巧也就无从谈起!《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后的问题是: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理趣”?如果只看诗句,无视题目,就无法正确回答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理趣”更是无从谈起。

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作者

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诗人的经历外,一般都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如《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对于作者李纲,学生较为陌生。在诗句之后,做如下注释:李纲,官至宰相,由于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终为投降派谗臣所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这些注释使得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变得容易的多了:运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抒发先忧后乐的襟怀抱负以及乐观、高旷的胸怀。

四、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

解读诗句的具体含义就是首先要读懂诗句本身的意思,然后再进行想象与联想等精神上的再创造,使之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形象。

1. 注意词类活用、语序颠倒等语法现象

由于诗歌高度概括的特点,诗人在选择字词时力求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在加上音节平仄的要求,词类活用、次序颠倒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语法现象往往影响对诗句本身意义的理解。

词类活用: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朝常建《题破山后禅院》)二句中的“悦”“空”字,都是使动用法。“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朝晏殊《蝶恋花》)中的“凋”字,也是使动用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屈原《离骚》)中的“哀”字,是为动用法。

语序颠倒: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二句的语序应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正确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正确语序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朝王维《山居秋暝》)的正确语序是“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等等。

2. 关注诗歌中意象的文化积淀

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月亮”是思念家乡、亲人的寄托物。“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等诗句都是表现月圆之夜人们共有的怀人思乡的心绪。“菊花”成为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的象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等表达了诗人们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梧桐”成为凄凉悲伤的象征。“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寒蝉”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朝柳永《雨霖铃》)。“鸿雁”成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的参照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朝薛道衡《人日思归》)、“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禾黍”也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见姜夔《扬州慢》注释)。还有平平常常的“橘树”,因屈原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吟咏而成为矢志不渝、砥砺志节的榜样;普普通通的“柳树”,因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咏叹而使人想起古代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从而成为丰容盛鬋年华的美人的化身;就连人们餐桌上的“莲藕”,也因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成为高洁人格的象征。还有高山、大海、兰草、木叶;还有流水、落日、飞雨、鸣蝉等等。

这种万物因古诗文的附丽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解读诗歌语句时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够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感情。如“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赞美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外,还赞美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的美德。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赞美了“梅花”虽遭摧残人痴心不改的精神。这正是诗人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的写照。而“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宋朝陈亮《梅花》)则赞美“梅花”香在百花之先,不与百花争艳的高洁品德。

3. 注意引用或化用典故

诗歌引用或活用典故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也是诗歌高度概括、精练的特点所决定的。

a.正面用典

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王谢堂”都运用了典故:朱雀桥、乌衣巷、都是金陵城中秦淮河一带的地名,东晋豪门世族居住此地。王、谢指东晋宰相王导、谢安。了解了这些典故,再加上斜阳野草、燕子归来的烘托,就能较为准确的把握住诗中寄托的兴亡之叹。唐朝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文第三册)句句用典。

b.反面用典

试题中对所用的较为陌生的典故一般都会作一解释。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正面使用典故的情况较多,但也有反面使用典故的现象。

如:《商歌》(宋·罗与之)“东风漫天地,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商”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个调值,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情。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反用典故”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要特别小心。

4. 注意调动必要的生活常识积累

宋朝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如果我们没有“黄梅时节”雨水多达一个月的常识,怎会体会到约客下棋来打发时光的无奈,更怎会想象出作者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的寂寞心情。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我们没有燕子在同一个巢穴居住的生活常识,恐怕就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了吧,如此,兴亡之叹将从何谈起!

五、合理地补充、想象

解读诗歌语句的同时,还有调动联想、想象等一些思维活动,完成由纸上的汉字到脑海中的画面的过渡,以便揣度在这种情境之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通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诗人“听春雨”,“闲作草”“戏分茶”等一些动作,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愁容满面,思绪烦乱,独坐窗前,思国家前程之渺茫,想个人仕途之不畅,进而来体会作者不安的心情和绵绵的羁旅之愁,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经过以上步骤的鉴赏,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之类的内容,明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这一步骤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牵涉到鉴赏诗歌有关写作技巧的问题,还因为它是诗歌的“根”与”本”。

七、关注所设问题的具体指向

由于命题者考虑到学生对某一作者比较陌生,又不可能在注释中进行解释,因为那样试题的难度就没有了,所以,命题者在设置鉴赏试题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依据诗句本身来解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淮上渔者

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问题:透过诗中渔家欢乐的表象,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分析:该问题中的”表象”二字就极具暗示性,它确定了答案的指向是”欢乐的表象”的相反面(也就是”不欢乐”)。试想:白头老人,以船为家,风波浪中,打鱼为生,除此之外,家产尽无,虽钓得新鱼,煮鱼为食,然被生活所逼的无奈,也跃然纸上。诗人以此入诗,表现的是渔者生活的艰辛,表达的是对渔者深深的同情、哀伤。

答案:体会到了渔家生活的艰辛,作者对渔者的深切同情。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问题:①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渔家傲》整首词都是写,显示出风格。

②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分析:问题①中已明确指出”李清照是一位婉约女词人”,后面要求回答”显示出何种风格”,那答案肯定不是”婉约”风格,因为,如果答案是”婉约风格”的话,那这个设置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义!故命题者在暗示你,答案应该是”婉约”的相反面——豪放。

答案:①梦境;豪放。

②对光明、自由生活的渴望之情。

八、既要”会于心”,又要”达于言”

通过以上鉴赏过程的实施,可以说诗歌鉴赏的两个方面——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的内容已经成竹在胸了。然而,如何将头脑中的东西变成文字书写在试卷之上,还要斟酌一番。

1. 紧扣问题做答,忌讳答非所问

解答”问答类”的试题,总体要求是”紧扣问题做答”,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不拐弯摸角,不罗罗嗦嗦,要一步到位。

送元二使安西

唐朝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题: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写的是。从抒情手法上看,这首诗用的是

答案:送别;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秋 词

唐朝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技巧表现的?

答案: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 明确陈述的顺序

解答”综述类”的试题,要注意采用合理的陈述的顺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概括就是用一个肯定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就是围绕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诗句的感悟表达出来,它是较为详细的阐述。

春兴

唐朝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问题:”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两句诗想象新奇,意境美妙。你认为诗句中哪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吹”和”逐”都很富有表现力。(概括)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善解人意,竟吹发了诗人一夜悠悠思乡之梦,而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至魂牵梦绕的故乡。(具体) 春雨

宋朝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的一二两句写耕人在雨中话土地的墒情,话”好雨知时节”,写鸥鸟的因雨来在水上嬉戏的欢跃(具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来临的喜悦之情(概括)。

上一篇培训果

下一篇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