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例6篇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文1

昨日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承担制作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已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火热开播。这本大型政论专题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的权威性、全景式报道。通过收看首集专题片《时代之问》,已让我对深化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时代之问》以大量体现思考改革、部署改革、亲力亲为推动改革的珍贵画面,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决策亲历者的生动讲述,再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轨迹。回顾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从此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大幕徐徐拉开。尤其是,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说,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他还说,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高屋建瓴的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今天的中国,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伟大觉醒和根本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循前人伟业继往开来。这是当今时代最为嘹亮的主旋律,这是当今时代最具意义的新长征。只有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继续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历史任务和治国方略。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方位。要认识三个阶段:全面探索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全面推进阶段(党的十四大召开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面深化阶段(始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关于“全面”的时代内涵,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过去讲全面改革,其“全面”其“全面”强调各领域都进行改革,重点在“都”;而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强调各领域改革是一个整体,重点在“整体”。我们现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更深刻、更精准地把握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律;另一方面要在改革实践中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化”。关于“深化”的时代内涵,首先,“深化”是针对改革遇到的“硬骨头”和“险滩”来讲的,强调的是新阶段改革呈现出新特征,推进改革就必须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说,“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过去的改革,面对的是“好吃的肉”和“难啃的硬骨头”并存的局面,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当前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下大力气把它“啃”下来。其次,“深化”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标尺的。过去讲深化,主要是相对于之前的状况而言。现在讲深化,不仅是针对之前的状况,更是针对总目标,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时代之问》回放了2016年“七一”讲话的历史场景。就是在那次讲话中,十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对“初心”做了明确地阐释。他告诫全党:“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就是不忘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宗旨。

做好印台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深入准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立足实际,不忘初心,保持改革定力和韧劲,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重在实践,贵在落实,竭尽全力完成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坚持不懈地把印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绘美丽,“将改革进行到底”。(作者系区委农工部部长刘海学)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文2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加快补齐生态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所必须攻克的难关,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必须答好的考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将改革进行到底讨论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

将改革进行到底讨论发言1《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个片名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此前中国领导人曾在G20杭州峰会上发表题为《把改革进行到底》的主题演讲。毛泽东有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显然,“将改革进行到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新的号召。

当前这种形势,强调“将改革进行到底”是非常必要及时的。虽然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还有不少领域需要完善。比如经济高质发展、鼓励创新共享、扩大就业、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房价教育医疗改革等领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在这样关键路径选择上,绝不能开倒车,唯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唯有改革到底,我们才能达到目的地。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我们才能义无反顾,把我们的国家建好,把我们的家庭搞好,把我们的日子过好。

这部片子是“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全景报道”,特别是“集中反映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而且“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该片的关键词,同时“展示了人们群众的创造、创新、奋斗”。这个片子的思想性和故事性很强,内容会让观众有收获,如同网络上颇流行的一句网语:我有思想,还有故事,你有酒吗?

这个片子对于“获得感”的偏爱,令人惊喜,是实在之处。我们且不说这部片子是否有古人所说的“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这样来得实在,就是现在的“我和烤乳猪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我和扇贝之间只差一粒大蒜”之类的网络流行语,也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实诚可爱,更可以相信这部实在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政论片,当不会沉浸在“宏大叙事”里自我感觉良好或者不能自拔,见人见物见事见水准的获得感就说明了改革不是玩虚的,是实打实的好处。这个时代,谁再忽悠,谁一定会被疏远;谁再欺骗,谁必然会被抛弃。只有真实的改革创新,方得永远的支持和永恒的魅力,人气爆表,真爱到底。

生年不满百,人生常苦短,何必怀什么千岁忧,不如秉烛夜看。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我想《将改革进行到底》这部片子,应该是一壶美酒,足以慰风尘。

将改革进行到底讨论发言2“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向全党上下、全国人民发出了动员令,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信念。

大国治理不易,治理当代中国更被国际上称为“世界上最艰难的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革故鼎新的魄力,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具体方式,是一个总揽全局的前进目标,也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理解、把握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制度自信与深化改革、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开创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回顾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在研究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治国理政的关键问题上,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方针体系;回顾我们的生动实践,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党的建设制度等改革全面发力,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一系列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脱贫攻坚、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形成了我们党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

初心起于理想,信念源自担当。我们的治国理政的实践,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的使命、对方向的自信、对人民的责任、对世界的洞察,体现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战略转化为行动的强大执行力。将改革进行到底,这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抉择,更是回应时代之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征程。将改革进行到底,引领着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冲过新的历史隘口,驶向更加辽阔光明的未来!

将改革进行到底讨论发言311月13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系列论坛第三场播出,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张建春带我们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取得的成就。其中关于“坚持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改革开放事业成败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的精彩讲解,让人深深体会到党和国家为大力培养选拔“好干部”,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所下的大力气,我们大学生选调村官便是被“下力气”的一员。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曾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为第一位,有德才能做到“忠”,忠于党忠于人民,是为“好干部”的基本。“好干部”的标准有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二十字,总结而来就是德才兼备。在选调村官的选拔考试中,报考条件中第一条就是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品德优良,这是从“根”上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实践磨炼,“严爱”结合,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在报告中强调,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如我们大学生村官选调到基层一线锻炼,就是让我们切实体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紧迫急促,同样也给我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诗和远方,相信我们能够经受考验、砥砺成长。

梯次配备,有序更替,提供充足后备力量。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党的干部中的人才力量同样重要。“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士必起于卒伍”,我们这些初出茅庐大学生村官们,迈出温暖的校园到基层一线,我们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成长,培养锻炼能力,不断打磨自己,提升政治素养,强化业务能力,时刻做好准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

将改革进行到底讨论发言4在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涵盖面积如此广泛的改革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近年来中国梦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上,认为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是中国人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路上,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的道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而改革开放只带领了一部分人先富裕,这与中国梦的共同特点相背离,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中国必须要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要能够造福更多的中国人,要为全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努力深化要求,中国改革力度的强大要求,中国的改革力度,搜集到更多的中国人,是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这正与我们中国梦的最终要求不谋而合,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实践,中国梦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梦,是中国人民走向全民富裕的伟大决心,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溯及面和改革的溯及力。使中国梦真正的得以实现,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富强的小康生活目标,将改革进行到底。事实证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法宝,在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形势下,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要想让梦想照进现实,党员干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领路人,能否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实现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人人都有梦想也有追梦的权利梦想,有更高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医疗条件,这些美好的梦想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实践,真正的走好群众路线,切实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实现愿望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中国梦不再是梦。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文3

近日播出的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启并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程,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必须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

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收尾篇,我们常说,改革为了人民,因此,所说的“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诠释了改革的真正含义。改革,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实惠,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获得感。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着力点与落脚点,也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最大公约数,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心之忧。

根据市卫计委及医院的总体部署安排,我院也每日将《将改革进行到底》剧集转播到我院公众号内,方便大家学习。急诊处置室支部在支部书记李雯的带领下,支部内全体党员及部分群众每日收看,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昭示的更加美好的前景。大家都纷纷表示要紧紧围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了党的十以来,(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带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将改革进行到底,注定是一段凝聚无数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腾飞神话,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通过观看纪录片,探寻改革的足迹,让我更加明白今日祥和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国家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党员深知前路艰辛与任重道远,我们也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点滴做起,立足本岗工作,发挥自身优势,敢于直面难题、勇于担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为人民群众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就医环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普遍规则;中国特色;司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D415 D9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99-01

一、“底线”与“红线”:一个现实的解读

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使只要有一点点时代感和责任感的国民担忧。“进一步,退两步”的司改进程让我们对中国司法改革的前程充满了迷茫和无望。具有司法普适性的原则和规律(我将其成为底线)因遥不可及而成了痴心妄想。郁闷与无奈充斥着本想有所作为的学人。于是,多数人选择了做聪明的傻瓜。说他们聪明是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问题的所在,比谁都明白那些一碰便会有危险的“高压线”、“雷区” (我将其成为红线),所以他们宁愿做一个傻瓜――一个有躯壳却没有思想、有嘴却不能表示内心的木偶。只有极少数人,正是他们的大无畏引领着时代,在浑浊的世界为人们指明方向。也正是他们在极力阻止着那些真正的傻瓜企图返回历史的起点去寻找他们的“春秋美梦”。

二、“红线”挑战“底线”:中国司法改革的困境

司法的底线是我们衡量司法质量和品质的标杆。历史赋予了其检验过往“车辆”的资格和是否向它们发放“通行证”的话语权。凡是未能通过检验者,要么被彻底报废要么改良后再次受检。其实,中华民族何尝不是一辆滚滚行驶了几千年的重型卡车!?她满载过荣誉、也满载过屈辱;满载过富有,也满载过贫困。当她再次受检并准备以全新的姿态驶入快车道时却被一份份不甚满意的“体检表”困惑,在司法一栏更是如此。于是,有人不满于这种“不公平”标准而执着

过往历史,有人则疾呼必须对不合格“部件”进行改良以适应新的标准。由此,在法学界出现了“本土派”与“西洋派”之争。

诚然,正如有人争辩的那样,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那套标准来衡量我们司法制度的优劣,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事实上,很久以来我们都是这么想并这么做的。但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是:什么是司法?司法的底线是什么?否则,我们完全会误以为那种高度一体化的、被戴上一个“司法机关帽子“的便是司法。我们必须记住:“历史只为那些具备运行条件的车辆发放通行证。”[1]被誉为“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其任务在于通过公平、正义的审判来保障人权并实现社会秩序的井然。常见借口一:中国的传统和现实不允许。中国的传统确实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法治理念和制度设计,中国的现实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笔者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倍加的努力,博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上帝(如果真有的话)是公平的,当其赋予中华民族绝好发展契机的时候也给予了别人厚爱。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起赶超先进在于我们的认识和行动。如果说“激情年代”的“超英赶美”只是一个神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却已真真实事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存在而且是有尊严地存在。但历史一再表明,任何囿于过去和现实的思想、举动都是危险的。现实也表明,不勇于创新和改革就不可能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提供内在活力。常见借口二:打击犯罪的现实不容过多的人权关照。中国高居不下的基尼系数表明社会分层、社会治安形势的严重――有人在监督体制外游走,有人在“社会之外”漂泊,有人在利益面前徘徊……所以,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必然以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无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便成了此等牺牲品。老实说,这种牺牲对受害者(此处之受害者并非犯罪的受害者)是不公平的。无罪推定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被当做犯罪人。在“扫黄打黑”的一片欢呼声中有多少人在关注人权?在激情的“严打”运动中又有多少人权被漠视?我们常常不是以一种“冷眼看世间情”的炎凉来解读社会就是以“冷嘲热讽”来奚落那些脚戴镣铐、身穿囚服的人。其实,我们真应该想想:他们到底有没有罪?是不是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照料?此话听起来有为“犯罪分子”打抱不平的味道,但请别忘了,也许你今天还在幸灾乐祸,明天就和他们一样,即便你是无辜的。正如有学者所言,不是你是否愿意成为被告而是有人/机关把你变成被告,在一个公权力不受制约的社会,任何人都可能被当做罪犯而被打击的潜在风险。

三、“底线”超越“红线”:中国司法改革的出路

以司法底线为标准来改革我国的司法体制是必要的,按照司法规律来建设司法是必须的。但问题接踵而来,要保证司法底线则会面临敏感话题即政治体制的改革。笔者认为,中国的司法改革能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关键在于突破“红线”的勇气和程度。有没有勇气去改变公、检、法的现有宪法定位?有没有决心将法院由监督的客体建设成监督的主体?有没有魄力将一切公权力置于法院的审查之下?目前,至少以下两点是应该做的:一、广开言论,包容批判。现在的“一言堂”现象仍然明显和严重。除了一些“胆大妄为”之士外,很多人都习惯于沉默。正如在第一段提到的那样,他们更愿意把自己装扮成聪明的傻瓜。想到西方国家法学流派之多、法学大师之广,思想交锋之利。我们不禁感到一丝丝的悲凉。而我们除了“官方派”以外好像找不出与之不同更遑论对立的“门派”。诚然,这与“以吏为师”、“法无二解”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政治的宽容度不够有关。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批判应当得到鼓励,因为有了批判才会有进步。在英语词汇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critical”一词兼有“批判的”和“决定性的”之意。也许这是偶然,但这也是事实,因为对任何事物的发展来说,批判性总意味着决定性。二、应该逐步突破现有的制度甚至政治制度。我们不能 “毕其功于一役”但却不能固步自封、畏首畏尾。司法应当回归它本来的面相,司法规律不容许我们对其进行任意的曲解。我认为,目前进行得可谓如火如荼的审判管理改革就是曲解了司法规律。审判管理改革说白了就是通过加大法院行政权对审判权的制约来实现对法官的监督。对此种改革居然有人为其辩护,说是通过法院内部行政权与审判权的相互制衡来达成司法的协调运作!马克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2]“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是,从事法庭法庭审判的人员在进行审判活动和制作司法裁判方面拥有独立性和自主性,除服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外,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3]

回至主题,中国司法改革中的“底线”与“红线”已出现了极为紧张的状态。是要突破“红线”而保“底线”还是为守“红线”而牺牲“底线”?答案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龙宗智:《上帝怎样审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版.第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6页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文5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我省近年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研究分析当前水管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困难,全面部署下一阶段改革的工作,进一步动员各方力量,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扎实措施,确保按照省政府和水利部的部署要求,在今年年底之前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厅党组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十分重视,会前专门进行了研究。马上,宿迁市水务局、盐城市水利局、通州市水利局、射阳县水利局、如东县水务局将作大会交流发言,他们在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最后,省编办、财政厅的领导和吕振霖厅长还将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贯彻。下面,我先简要传达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再讲几点意见。

一、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

今年2月28至3月1日,水利部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全国水管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编办等有关部门派员出席了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分管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会上,共有12个单位进行大会交流。矫勇副部长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三年多来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总结了各地改革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指出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要求。

(一)全国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会议认为,三年来,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一是水管体制改革政策层面上的工作已基本完成。水利部、财政部出台了“两定标准”;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二是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截止去年底,除个别单位外,全国7个市(县)、24个改革试点联系市(县)和单位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三是国家、省级以及地市一级水管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中央直属工程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今年年底以前将基本完成,省直属工程的改革基础工作在去年底已接近尾声,地市层面上的水管体制改革正全面铺开。四是“两定”和“两费”落实等改革难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据统计,截止去年年底,全国已完成“两定”测算的水管单位达1万个,约占水管单位总数的65%。全国水管单位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达29亿元,约占应落实经费的30%;落实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23亿多元,约占应落实经费的25%。五是保持了改革的稳妥、有序推进。截止目前,改革中尚未发现群体上访事件,在改革过程中既保证了工程安全运行,又保持了队伍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会议系统地总结了水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一是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必须政府主导、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二是必须吃透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三是必须切实抓好“两定”测算、编制核定和“两费”落实;四是必须典型带动,分类指导,强化措施;五是既要果断改革,又要营造和谐氛围,以人为本,有情操作,保持稳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会议从全国情况分析了水管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二是进展不平衡;三是“两费落实难”。很多基层现有预算内人员的工资难以保证,虽然编制部门核定了编制,其基本支出无法真正到位,维修养护经费更是难以得到落实;四是改革攻坚难度大。全国水管体制改革涉及1.5万多个水管单位、47万职工,安置富余人员渠道少,社会保障政策落实难,因“两费”落实不到位,推行管养分离难度较大。

(四)全面部署了下一阶段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一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按照《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通过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7年底以前全国要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在今年底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中央直属工程今年要全部完成改革任务。二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会议要求各地政府和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运用各种可能的调控手段,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三是抓住重点,力求突破。水管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各级重点骨干工程,其难点在经济落后地区,在市县以下所属工程,在核定编制、落实“两费”等重要环节。各地要督促市县两级确定改革重点,加强指导,重点扶持。四是强化措施,整体推进。会议要求各地科学制定改革进度计划,尽快建立水管体制改革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真正把水管体制改革纳入单位及个人考评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通报各地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切实强化督促检查,确保按时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大胆探索,扎实工作,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根据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自*2年组织实施以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紧紧围绕改革目标任务,大胆探索,措施扎实,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以点带面,抓好试点。在水管体制改革初始阶段,各地注重抓好试点工作,通过积累试点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面上改革工作的积极开展。*2年省确定通州市堤闸管理中心、淮阴区河湖管理处、常熟市长江防洪工程管理处和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4家单位为改革试点单位,*3年有3家单位通过了省验收。宿迁市及所属各县已于*5年12月首家通过了省验收。射阳县也于*5年11月通过了盐城市水利局组织的验收。试点单位的成功带动,促进了其他地区的水管改革。

(二)出台实施方案,制订改革政策。各级水利部门通过广泛调研,并充分考虑各单位各部门实际,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经政府批准后作为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依据。目前,全省有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13个市79个县(市、区)中,已有12个市55个县(市、区)政府出台了《实施意见》。为保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厅制定并颁发了《*省水利工程运行养护市场管理暂行办法》,《*省水利工程维修预算定额》、《*省水利工程养护预算定额》也即将正式出台,《*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定员标准》正在抓紧制订。各地也及时制订出台了配套政策,为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提供政策保障。通州市专门制订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养护维修工作,保证了维修养护的质量,保证了经费的规范使用。

(三)科学分类定性,合理定岗定编。做好分类定性,实行定岗定编,是实施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使定性、定编工作更加科学、合理,省水利厅于*3年4月在高邮市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对实施意见起草、定岗定编和经费测算等重点、难点问题作了专门指导。南通、镇江等市组织人员参加了水利部举办的《两定标准》培训班;盐城、宿迁等市邀请编办、财政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到水管单位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水管单位的基本情况,对工程功能效益、单位性质、定岗定编、经费测算进行认真研究,对水管单位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职能进行合理界定,专门编写了分类定性材料并组织专家审查,为水管单位准确定性、定编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不少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定岗定编方案已经得到编制部门的正式批准,为改革的进一步推动奠定了基础。

(四)认真做好测算,积极争取“两费”。全省各级水管单位按照部颁标准,结合工程功能、单位实际收支及当地财政实际,在对“两项经费”进行认真测算的同时,积极争取财政性资金的落实。据初步统计,目前有237个水管单位已基本或部分落实了公益性财政经费。常熟市长江河道管理处通过积极争取,采取两步走策略,首先落实单位人员工资,然后在测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300万元,明确了公益性财政经费渠道。厅属水管单位所需经费已全部列入省财政部门预算,*3年以来还有所增加。宿迁市、射阳县、淮阴区等地针对水管单位的困难实际,多次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改革工作,并加强与编办、财政等部门的协调沟通,提出的定性定编方案以及财政性资金分年到位的办法,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并明确了分年落实到位的具体方案。宿迁市各县*5年落实财政性资金280多万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各地普遍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明确岗位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按照报名、资格认定、笔试面试、竞岗演说、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择优聘用,对每一阶段的结果全部公布,整个过程都处于监督之下,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射阳县按照因事设岗、一人多岗的原则,通过全员竞争,有170人竞争上岗,68人退二线待岗,变换副职领导岗位5个。淮阴区在清退184名临时人员的基础上,水管单位所有岗位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如东县制定岗位设置方案,明确竞岗要求,细化具体标准及竞争上岗实施办法,每个管理所内的全体人员均可竞争从所长到运行操作工的任何一个岗位,打破了工人、干部的??。洪泽县将原有的3个水管单位合并为一个,将原有水管单位所有干部的职务、级别全部自行解除,新的管理处主任面向全县水利系统公开选拔,并由县人事局、劳动局、水利局等部门和淮安市水利局联合组织考核,原职工按岗位设置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清退临时人员,富余人员内退或充实其它岗位。目前,通过竞争后的管理处管理面貌焕然一新。

(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岗位工资制。不少水管单位综合考虑岗位的责任大小、用工量、技术含量、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科学确定岗位分配系数,并把事业津贴、地方综合补贴、奖金等作为考核工资发放,分季度按照签订的管理目标责任状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兑现考核工资,大大激活了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通州市按照工程养护、闸门运行、堤防管理等不同岗位,制订了详细的岗位分配系数,通过绩效考核后兑现;如东县实行岗位工资制度,把事业津贴、地方综合补贴等作为考核工资进行发放,奖金也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大大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切实强化了工程管理。

(七)完善机构设置,强化内部管理。不少水管单位根据工程状况和运行特点,对原有水管单位进行了整合,减少了管理机构。启东市根据水利工程布局分散、管理战线长等特点,对原来的5个江海堤防和涵闸管理单位合并重组,对全市涵闸、堤防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淮阴区将原来的4个流域性堤防管理单位整合为一个单位即区河湖管理处;铜山县对原有管理机构撤并,成立县河道水库管理处。通过整合后的水管单位,从原来局限于对堤防、涵闸或水库的单一工程管理拓展到对全县范围内流域性河道、水库、湖泊和重点建筑物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强化了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开发和利用,拓展了管理职能,提高了管理水平。各地还积极探索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如将工程设施的管理和运行养护权分离,对新建工程不再设立管理单位,实行招标管理,选择管理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信誉好的水管单位承包运行管理。我省南水北调新建的宝应站工程已试行这一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云港市对龙尾河、狮树套闸工程在落实管理运行经费的基础上,公开招标管理,减少了管理投入,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试行管养分离,发挥市场效益。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探索试行“管养分离”。骆运、总渠、江都等厅直水管单位成立了三个维修养护中心,内部实行管养分离,经费独立核算,外部实行企业化运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常熟、张家港、常州等地对长江防洪工程的维修养护推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信誉良好、实力较强、有养护经验的单位进行工程养护,既节省了投资,又保证了工程质量。溧阳市沙河水库对原有的天目湖宾馆、建安公司等企业全部进行了改制,对捕捞队、旅游公司等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真正做到管理与养护分开,管理与经营分离。

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我省水管体制改革中存在问题和困难

经过各级的不懈努力,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水管体制改革遇到的困难、暴露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改革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迫切需要我们正视困难,增强认识,切实解决水管体制改革中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积极开展。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对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一种等待观望心理;有些单位存在畏难情绪,怕乱求稳的思想严重,工作力度不够;有些地方没有积极主动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分类定性、经费落实等实质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资金落实不到位。不少地方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当地财政资金缺口很大,政府部门认为水利部门目前通过水费收入以及从事多种经营等途径还可以勉强维持运作,因此并没有把解决水管单位的“两项经费”、把水管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来对待。

三是配套的政策不到位。一些地方尚未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影响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是管养分离实施不到位。维修养护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市场份额较少,直接影响到养护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改革进展不平衡。总体上,按照今年水利部召开的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和省政府批转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今年年底要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时间十分紧迫。从全省各地进展情况看,总体上不够平衡。省属单位改革好于市,市属单位改革好于县,领导重视的水管单位改革进展明显好于其他地区。

四、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确保*6年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目前,我省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各单位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工作,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省水管体制改革任务。

(一)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要认真总结前期改革工作情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对照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的目标要求,科学拟定实施计划,具体分解各项任务。总体目标是:厅属水管单位的各项改革今年全部完成;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及有条件的地区,要明确单位性质,完成编制核定,足额落实“两项经费”;其他地区市、县直属的水管单位和直接管理的工程,要明确单位性质,完成编制核定,“两项经费”的落实比例要达到1/3,暂时不能足额到位的,政府及财政等部门要有分年落实到位的承诺文件,有具体分年到位的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今年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要完成七大主要任务。一是全面完成市、县(市、区)改革实施意见和各水管单位改革方案的批准出台工作;二是明确水管单位的职能和职责;三是完成水管单位的分类定性,并得到编制部门的确认;四是完成水管单位的定岗定编,并得到编制部门的批准;五是完成水管单位的各项经费测算。水管单位基本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日常运行经费)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的测算工作,并得到财政部门的书面认可和承诺,并足额落实到位,对暂不能足额落实到位的,要有财政部门承诺的分年落实到位的具体计划;六是完成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在按需设岗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分配制度,逐步过渡到岗位工资制;七是积极推行管养分离,按照省“实施意见”第一步的要求到位,有条件的启动第二步、第三步。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实施水管体制改革,既是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政府和水利部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真正把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安排,全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涉及财政、编制、发改委、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部门,水利部门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主动和有关部门沟通,积极争取理解与支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并争取支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努力为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深入基层,真抓实干,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要主动、及时、积极地协调解决,真正做到准确把握改革方向,正确指导改革实践,妥善处理困难问题,保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三)强化措施,全面推进

要对照目标任务要求,制订详细具体的改革工作计划,把各项改革任务、分阶段工作目标具体化。要建立激励机制,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要与年度目标考核、工程资金安排挂钩。要建立通报验收制度。我们将根据各市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定期督促、检查、通报,组织交流。每月25日前,各市要将本市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上报。会后省厅将组织水管体制改革专项督查组,对各市进行专项督查。各市也要对县(市、区)进行督查。对完成改革任务的,以市为单位及时组织验收。

将改革进行到底心得体会范文6

《党政论坛》刊文指出,顶层设计体现在改革的目标理念和改革的实施方案两个紧密结合的方面,而改革理念和改革实施方案并非只是顶层单方面的事,理念与方案仍然需要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形成。通过试点,由点到面的推广是中国改革开放一种重要的策略方式,重大改革的源泉也往往来自于底层自发性改革创新活动。任何政策制度都需要在一线落实,底层既是检验政策制度好坏的直接平台,也是改革探索的动力之源。

改革需要在法治精神下进行,但改革并不是机械地依法进行,因为很多劣法就是改革的对象,底层对劣法突破的冲动更强,问题导向下的改革意识更强。顶层设计要尊重地方首创精神,给予各地先行先试的普惠政策,宽容对待地方改革,形成地方改革的竞争态势。对于不适时宜的底层探索可以叫缓叫停,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探索可以由点到面加以推广。

让历史与实践来检验地方改革效果,各地在不同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的改革经验,可以汇集为具有共同指导意义的顶层设计。注意底层经验不只是简单的改革策略问题,也是放权改革过程与改革放权结果的统一,因为体制内外的放权仍然是顶层设计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权利和权力的合理归位是推进改革和检验改革的一个标准。

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求是》杂志刊文指出,在中国,政治领袖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归因于被视为贤能政治的体制,领袖因德才兼备而被选拔上来。如果和同等发展水平的民主国家相比,中国在打击腐败方面可能做得更好,因为政权的生死存亡依赖于解决腐败问题。中国新领导人已显示出朝着积极方向前进的信号,如不少省份出现了要求官员公开申报财产的政策实验。如果与将政治权力去中心化视为神圣原则的民主国家相比,中国体制还有一个优势。比如,在联邦体制下,如果中央政府没有宪法授权的话,它就不能要求全国推广一个奏效的试点模式。中国模式的优势恰恰是,把值得向往的地方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到全国。如果深圳模式证明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效,或成都模式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效,或温州模式在推动金融改革方面有效,或广东模式在遏制腐败方面有效,那么,中央政府就尽力把这些模式推广到全国。中国活力的真正源头是在政府处理地方事务时通常采取的放手策略。中国模式在高层实行贤能政治、基层实行民主,中间预留实验空间既是理想又是现实。中国过去几十年一步步走近理想,虽还没有完成,但作为评价中国政治进步或退步的标准应是中国模式,而非西方民主。

“天下大治”是最大的国家公益性产品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否持续、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仍然是政治因素。“天下太平”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只有天下太平的“大治之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对中国而言,“天下大治”是最大的国家公益性产品,因为它保障一个国家长期、可持续、稳定地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成为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与其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现代化时间的函数,不如说是该国“天下大治”时间的函数。如果从改革开放算,中国进入“天下大治”时代已经持续了30多年,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8%。如果中国再持续发展30多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会成长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之一。所以说,中国的发展不在于经济增长率有多快,而在于“天下大治”的时间有多长。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天下大治”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人利益要服从全体利益,个人的小道理要服从国家的大道理。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中国,谁是国家公益性产品的提供者呢?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这是他们的主要职责、重大任务。正是他们能够有效地提供“天下大治”这样的最大国家公益性产品,才使得中国迅速发展起来,13亿人也会共同富裕起来,一起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政治智慧

《求是》杂志刊文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进了改革的公共参与。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排斥了一种可能仅反映部分利益群体的改革方案,而将改革置于社会共同参与的进程之中。成功的改革必须能够兼容各种利益诉求,这是保证改革目标实现的最大公约数。

其次,“摸着石头过河”将改革的实践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改革有良好的方案更好,但良好的方案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尤其是,改革不能等待方案,即使是深水区的改革,也必须在改革中产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