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障碍范例6篇

克服心理障碍

克服心理障碍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校体育的特殊环境和高校体育的形式。论述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旨在注重高校体育的功能,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高校体育的特长.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麻木和冷漠逆向心理、狭隘和抑郁、神经过敏、闭锁心理等。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30%左右存有各种心理障碍,特别是马家爵事件.使我们看到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是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培养、教育目标实现的大间题。

1高校体育的特殊环境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1.1高校校园的体育自然环境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的投人力度逐渐加强,校园的物质基础建设得到很大改善,校园环境整洁、美丽优雅,使人精神偷快、轻松,给人以充满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感受,校园的绿色植物不但能增添空间的绿意,而且能培养不少生活的情趣,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优美的校园、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里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们呼吸更加通畅、心情欢愉、忘却烦恼,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的状态,使其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精神状态也得到应有的调节。加之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生动、活泼、风趣、形式富于变化的环境中进行,学生存有的紧张情绪得以松弛,自卑、优郁、脆弱的心理,也在此种融洽环境中得到抑制。

1.2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环境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高校的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有着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学生在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情操得到了陶冶,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作为校园文化形式之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它给予学生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一系列的适应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校园体育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它能锻炼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精神烦恼,给人带来欢愉,使人身心和谐、健康。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能适合学生个人爱好的形式各异、内容多彩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这不但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个性发展非常有利,而且有助于活跃人际关系和强化群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克服。

2高校体育的形式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体育运动不仅能健身,亦有益于心理健康。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化学物质—内啡素,内啡素分泌得越多,人的愉快感、放松感越强烈。也有研究发现每大参加一定体育活动的人比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在精神、情绪、心境等各方面都好得多。体育运动还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映能力,增强肌肉活动的能力,提高心脏潜力,增加消化与吸收的能力,加速人体生长发育。

2.1快乐、休闲体育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快乐、休闲体育常是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这种欢乐、活泼、友好等交融在一起的体育活动,有助于松弛身心,兴奋中心转移,从而恢复身心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达到积极休息,恢复精力体力。通过健身、健美操、体育舞蹈练习过程中体现的艺术美,有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使其受到美的熏陶,丰富了内心世界,提高精神境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快乐休闲体育练习群体的流动性,把学生的接触面扩展到整个学校,甚至面向社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心灵得到沟通,为那些不懂交友艺术的学生提供了有益场所,从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丰富人生体验。

2. 2传统竞技体育对心理障碍的克服

传统竞技体育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功效。挫折会给人带来心理紧张及焦虑,而一般体质好的人比身体虚弱、生理有缺陷的人对挫折的容忍力要高。传统竞技体育还有宣泄的作用,当要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时,可以到运动场上打打球,也可以到郊外去爬山,通过转移“视线”,消耗内能,使怒气自然宜泄出来。此外传统竞技体育的集体性、艰苦性、对抗性、耐久性,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通过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通过登山活动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通过球类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竞技体育具有较高技术和战术水平,吸引着许多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通过身体力行的训练和运动比赛,学生可以得到胜负、成败、荣辱、争让等各种情感体验,胜者信心得以增强,获得实现目标的经验,负者则可以从中探索失败的原因、从而达到心理承受力的培养,为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提供心理尝试。

3建议

3.1注重教师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而对体育克服心理障碍方面认识不够,运用也极少。因此必须注重教师这方面能力的实际运用,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设计练习项目并合理安排,制定具体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制定课外体育计划,充分发挥体育的这一功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克服心理障碍范文2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哪些心理障碍1.依赖心理

它缺乏自性和独立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直观形象过于依赖和对现有的思维模式的依赖。如果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那么他在学习上就缺乏主动钻研的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述,习惯于教师的解题示范和模仿硬套。例如:学生解数学题时一味企望能套用某一现成的解题模式,这种依赖的心理一旦形成就使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在学习上依赖教师,解题时经常丢三落四,习惯于问答案,往往对答案

后才能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2.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为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是和正常的自尊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难度逐渐增大,部分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考试测验中失误,使之自信心逐渐下降,渐渐地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慢慢地形成了自卑心理。

4.烦乱心理

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烦恼的心理。烦乱心理表现在对稍微复杂的计算或证明题出现的厌烦和急躁情绪。

5.畏惧心理

畏惧心理是学生遇到未曾遇见的问题或在类似于考试、作业中的疑难题重复出现时而产生恐慌、畏难怕错的一种心理。它是由前面的某次失败而引起的负面影响,而在失败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正确引导时,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表现为重遇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同类题时,不敢涉人题境,采取回避态度,生怕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担心答错。

由上可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心理障碍并非一种两种,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及效的,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努力寻求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教学对策,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1.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必须注意调整教法改进学法,教师可采用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讨论式等教法,精讲多练、讲清重点,用大量时间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的数学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归纳、评价。

2.要克服定势心理

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着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对每一个数学问题不只满足于会做,还要勇于探索,追求多思多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思维的广阔性,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训练并开拓学生思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不受解题模式的限制。

3.要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教师必须耐心地帮助学生恢复信心,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对学生思维中的正确和细小的创新之处要给予及时地肯定,及时表扬每个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解题技巧,注意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心理情绪逐渐健康地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和动力。从教育心理学中我们得知:“需要"是生产动力学的源泉,“兴趣”是内在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要克服学生的烦乱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求知情景,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得到"的那种“愤俳”状态,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地活跃起来,这是消除学生由于心理活动和思维不能同步所造成的烦乱心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5.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必须教学双方共同配合,教师不仅要分析正确、成功的思路,同时还要分析错误失败

克服心理障碍范文3

纵观近年来的散打比赛,有些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心情不安、情绪紧张、身体无力、脉搏跳动与往常不一样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虽说都属正常,但如不及时认真地引导纠正,对正式比赛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一、强化运动员赛前的应战能力训练

挑战的激烈,使运动员在赛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情绪很不稳定,赛前适应能力训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最佳良药,可以全面提高心理技能。

适应训练也称模拟训练,是模拟设置未来将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训练,是运动员比赛前克服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的主要训练方法。模拟比赛条件下进行心理训练,可使训练与比赛的实际尽可能接近,锻炼和提高对未来比赛的适应和情绪控制能力等,使运动员大脑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便使散打技战术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发挥正常。

这种模拟有语言和实景模拟等。语言模拟,就是利用语言来形容未来的各种比赛场面,引起运动员的想象,以便在运动员心理造成对比赛气氛和情景的模拟。实景模拟就是模拟与比赛实际相类似的条件进行训练,培养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如模拟对手喜欢发出来的声音,模拟对手特种技能,模拟自己被挨打等情况下如何调整心态,或使运动员提前到达比赛场地进行训练等。目的是使运动员适应比赛区的人际与环境。

二、加强运动员暗示能力的训练

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前表现出心理胆怯、情绪消极和心理淡漠等现象,可通过暗示训练来提高运动员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能力,确保发挥正常水平。暗示训练法是心理训练常用的一种克服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自我暗示就是以自己的语言对心理施加影响,以便调整自己的心境、情绪、意志,使情绪趋于稳定。一是自我默念。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暗示方法。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如对刚刚练习完的技术进行“默念”,主要是默念简单易记的要领,使正确动作在头脑中更加巩固。比赛时,主要默念一些预先编好的简单的激人奋进的话语。如自己默念“出拳击头、出腿打腿”。这样做,能增强运动员自己对运用好技战术和打好比赛充满信心。二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对一名运动员来说较为难些,主要是控制些不良的言行和情绪。面对兴奋期出现得过早,神经过于兴奋,应当在比赛前期,自我加强控制,转移注意力,使心理获得放松。如做些轻松的娱乐活动。三是自我积极暗示。对自己进行积极的暗示,如“我现在打得很好,比赛一定能赢,加油”、“我一定能打败他”等。

三、让运动员学会在紧张情况下自我放松

放松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减缓和消除身心疲劳。有些运动员心理紧张或情绪失控等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法做到。一是想象放松法。就是运动员想象他通常感到肌肉放松的状态和放松状态下的舒适环境。运动员在想象时,要将这个环境置于自己的大脑中,使身体得到放松。运动员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使表象中的环境清晰,在大脑中能生动地看到想象的环境,增加情景对运动员的刺激强度。二是自我暗示放松法。这种方法较能起到克服心理紧张的作用。如利用吸气、屏气、呼气等方法来消除紧张,达到整个放松的目的。开始时,由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调整呼吸,依次放松两臂、背、腰等身体各个关节和肌肉群,经过几次指导后,运动员可独立完成。三是注意力转移法。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后,应当及时转移注意力,把紧张的心理转移到去想一想其他一些开心的积极的事情,消除因疲劳带来的消极注意力。四是其他方法。如采用坐姿、听音乐、排尿、洗澡等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身体疲劳和心理紧张,使运动员产生愉快感,心理和肌肉得到放松。

四、加强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

情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感受,情绪的变化不仅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而且能引起相应的情绪兴奋状态。如果运动员控制不住,会表现为心情不安、激动和心理焦虑,这些生理的变化会导致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而致使反应迟钝,信心下降,行为呆板。这就需要及时地做好心理调节,让运动员的心理处于适宜状态。调节有自我鼓励法、活动调节法和呼吸调节法。自我鼓励法,就是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发现自己情绪异常后,利用语言自我鼓励,消除消极和紧张不安的心理,稳定情绪,如“这局打得很好,保持稳定”等。活动调节法。肌肉活动与大脑活动是双向传导的,如肌肉活动积极,大脑兴奋水平升高;肌肉活动放松,刺激大脑的力度就减弱,人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活动调节来稳定情绪。当情绪激动时,可采用一些强度小、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练习,如压韧带、踢腿或自我按摩头部肢体等方法,放松心情和肌肉。当情绪低落消极时,可采用一些幅度小、强度大、速度和节奏快的变向动作,如快速移步,幅度小的快速击打拳法组合等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呼吸调节法就是采用深沉而缓慢的呼吸来调节紧张的情绪。

五、注重运动员注意力的训练

克服心理障碍范文4

关键词:中长跑;初中生;体育课;心理障碍;体育教学

1调查结果与分析

1.1研究对象的情绪和性格类型倾向以及意志品质状况的调查结果

我们将事先印好的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和意志问卷,按问卷的实施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分别对研究对象相隔4~5个月之后,进行重测检验,并随机性地对部分受试者及其周围同伴进行了调查访问,以提高问卷的可信度。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问卷把情绪分为稳定型,中间型和不稳定型三种;把性格分为内向型,中间型和外向型三种;根据年龄常模计算问卷得分并转化为标准分,然后根据标准分判定情绪及,性格类型。意志问卷按性质分为六种类型五种状况即劣、差、及格、良好、优秀。WwW.133229.COM对本文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

女生的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结果:情绪倾向稳定型26.41%、中间型45.28%、不稳定型28.30%。性格倾向外向型35.84%、中间型47.16%、内向型16.89%。男生的情绪及性格类型倾向调查结果:情绪倾向稳定型27.90%、中间型43.41%、不稳定型28.68%。性格倾向外向型40.31%、中间型44.96%、内向型14.72%。

女生的意志状况调查结果:优秀7.54%、良好11.32%、及格18.87%、差35.84%、劣26.41%。男生的意志状况调查结果:优秀7.75%、良好12.40%、及格18.60%、差34.88%、劣26.35%。

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研究对象的情绪类型中,男生不稳定型占28.68%,女生不稳定型占28.30%。在实际观察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情绪不稳定者,对待中长跑学习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易怒、忧郁:尤其在中长跑考试的前夜,往往因多虑而睡眠不好,情绪反应强烈,严重影响了中长跑的练习和测试成绩。这种不良的反应,无疑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是不利和有害的。从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反映出,研究对象的性格类型中,男生性格内向型占14.72%,女生性格内向型占16.98%。性格内向不爱活动,对中长跑学习抱有消极、机械、被动的态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等,严重影响中长跑的学习和自主锻炼。

从通过女生和男生的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研究对象的意志品质状况不佳,实际考察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表现出怕苦怕累,一点点困难也无法克服,有甚者在课中假装身体不舒服,而逃避中长跑,这种现象在初中生身上表现更为严重。

1.2初中生中长跑出现上述心里障碍的成因

1.2.1认识和发展障碍

刚进初中,学生对体育知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运动锻炼凭直接兴趣参与以后虽然逐年有体育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但由于广大体育教师忽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正确动机的培养,所以,学生的认识较盲目,他们不懂得中长跑对其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对意志品质的锤炼作用,亦不了解中长跑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一般的自我处理跑动中的难受感,特别是极点时的艰难感受易形成条件反射,造成极强的心理负效应,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初中生心理上不成熟,依赖性强,意志品质差,也制约了学生对中长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往往仅凭外界的压力(老师的压力体质测验升学考试等)进行锻炼,内心极不情愿。

1.2.2对动作技术结构不够重视

由于受上课时间因素所影响,部分老师一开始只重视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而忽视了动作结构的经济性和实效性,如果错误动作一旦定形,不仅对学生进入成年后发挥最大运动潜能,延长运动寿命,创造成绩非常不利,而且由于青少年的骨骼承受的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不及成年人,骨骼容易造成变形,甚至畸形。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对中长跑的技术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

1.2.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

体育教学中,由于练习的内容缺乏新意,讲解语言单调、贫乏,动作示范不够规范、正确,没有吸引力。另外,练习手段的重复雷同,运动负荷波动大,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恐惧心理。

1.2.4忽视放松运动

大部分老师都知道运动过后应做放松运动及放松运动对运动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往往忽视了放松运动。做放松运动其目的是通过放松活动使身体各系统由剧烈的活动状态独步过度到安静状态,减轻疲劳,促进恢复过程。剧烈运动后,如果不做好放松活动就停下来,容易造成暂时性脑贫血而产生头晕、胸闷、恶心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发晕倒(休克)现象[1]。长此以往,还会造成肌肉失去弹性,影响成绩的提高。

2结论和建议

2.1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必要的锻炼技巧教学时要讲清楚中长跑锻炼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中长跑的实用价值,定能树立长久的动机,并能积极地进行中长跑锻炼。在中长跑的练习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的“极点”现象[2],容易使意志品质本来就薄弱的初中生产生动摇,甚至退却心理因此,在练习前,教师必须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极点是跑动中正常的生理反应,是身体各器官不适应的表现,是运动系统内脏器官的需氧量与供氧量的矛盾所致,即供氧不足而引起动力定型的暂时紊乱极点产生时,要继续坚持,同时减慢跑速,加强呼吸特别是深呼气,继而出现“第二次呼吸”,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而深长,动作重归于轻松,不适感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信心倍增。[2]另外也必须教会学生放松摆臂呼吸节奏体力分配等技巧,以及意志品质对中长跑水平的巨大影响及其反作用等知识,使学生树立中长跑不仅是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毅力精神品质的锤炼。

2.2使学生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结构的概念

青少年在开始接触中长跑时,结构动作要领模糊不清,所以在开始上课时,即第一次上中长跑课时,应该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动作结构的要领[3]。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进行。特别强调动作结构合理的重要性,密切注意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的动作结构,当出现错误动作时,应及时给予提醒纠正,直至形成正确动作定形。

2.3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制定教学训练计划,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奋的心态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良好心态,使他们的体能在学习和训练中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逐渐适应大强度的学习和训练。

参考文献:

[1]肖建忠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11-12

克服心理障碍范文5

10月13日上午,中国外交部网站发表了发言人马朝旭针对印度政府领导人访问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谈话。马朝旭说:“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方对印度领导人不顾中方严重关切前往中印领土争议区活动表示强烈不满。我们要求印方重视中方严正关切,不在争议地区挑起事端,以利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稍后,他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了这一立场。

近一阵中印之间的复杂声音很多,特别是印度媒体屡次炒作莫须有的中国“入侵”,连印度政府都看不过去,公开做过驳斥。先是9月19日,总理辛格对记者称,两国边境地区一切正常,无需担忧。同日,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发出警告,胡乱炒作会“制造与邻国的麻烦”,并引发意外事件。之后,外交部长克里希纳又公开表态,认为印中都是“成熟的大国”,边界问题将通过既定的机制友好解决。至此,期望两国友好相处的人们总算可以松口气。但现在,印度总理却亲自上阵,把两国争端挑到一个更高、也更容易听到彼此相互斥责的层面。

印媒“揪住”的几件事

印媒大肆渲染的几件事中,核心是中国军人的“侵入”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印边境划界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双方已经进行了多轮谈判。根据国际惯例,在未达成协议之前,双方军人的巡逻应限于各自的实际控制线之内。问题似乎很简单,但难点正如一位印度高官所说,印中双方还没有“一致同意的实控线”,因此双方巡逻军队都有可能进入自认的控制区内。正如一名印度军官对记者所说,“最近几年中国军人进入我方边境,我们记下他们的行动,我们到他们那边,他们记下我们的行动。”显然,这样的“侵入”事件,双方都时有发生。

如果说媒体对上面这类事件的报道都还算是“事出有因”的话,那么另一类纯属子虚乌有的报道就是别有用心了。“直升机事件”和“枪击事件”就属这类。印度报业托拉斯8月31日报道,6月21日两架中国直升机进入“印度北部拉达克地区”,停留了五分钟,空投罐头食品后撤离。这条“新闻”从情节到细节,一应俱全,言之凿凿,令人宁信其有。然而,报道一见报,印国防部就向该报澄清:军方没有发现中国直升机入侵。至于“枪击事件”,亦异曲同工。9月14日的印度时代新闻网报道说,两名印度士兵被中方一侧发射过来的子弹击伤,印度舆论顿时群情激愤。然而仅仅在次日,印度外交部即指“报道失实”,国防部长、陆军参谋长都强调:“印中边界一切正常,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媒体炒作源于社会“心理障碍”

人们也许会对印媒的这些做法感到困惑:只要严格遵守客观真实的新闻铁律,这样的低级错误,是不难避免的,印媒何以一犯再犯,以至连负责中印边界谈判的纳拉亚南也困惑地说,“我真的无法解释媒体为什么会这么夸张地炒作边界问题”。显然,这样的“失误”绝不是单从新闻制作的角度就可以解释的,其中无疑有深层的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力与日俱增,这样的变化,给近邻印度带来的感觉是复杂的。其中既有经济上的羡慕――印度总理辛格去年1月访华时就说“中国的成功是促进印度变化的一种动力”,也有安全上的焦虑与不安。由于两国历史上曾经兵戎相见,现实中又有领土争端,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会触动印度社会敏感、紧张、多虑的神经。而在两国接触最前沿的边境线上,中方任何一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被印方赋予复杂的解读。媒体服务于受众,社会有这方面的顾虑,媒体也就乐此不疲地大肆炒作。从捕风捉影、危言耸听的片面报道,到无中生有、胡编乱造的“假新闻”,反映的正是印度社会的这种焦躁、疑惧与紧张。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其表现就是在涉华问题上总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比如,连军方都没有侦察到的“直升机事件”,却被媒体“发现”了!印度社会在中印关系上的“心理障碍”,可见一斑。

“历史悲情”与现实焦虑

印度社会涉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那场由印度发起却以惨败告终的边境战争,印度各界特别是上层社会对此仍然耿耿于怀,心意难平。最近,印度有一个比较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在一个有数国大使参加的研讨会上就公开表示,印度对1962年那场边界冲突“难以忘怀”。这就是印度因中国产生的所谓“历史悲情”。二是现实中仍有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特别是印度仍占领着属于中国藏南的地区。印度担心在谈判不成的情况下,会导致边境事端,并升级为武装冲突,结果又是步昔日之后尘。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就历史而言,且不说那场战争中国完全是无辜与被动的,单说停火后中方主动后撤至实控线以北20公里,就足以说明问题。其实,中国从来就不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但恢复战前局面就是想表明,领土争端应当通过谈判解决,中国绝不会靠军事优势达到目的。如果印度媒体经常重温这段历史,还会煽动所谓的“中国威胁”吗?二是就现实而言。印度各界应该多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与国防政策,多从积极方面看待中国的发展。事实上,只要看一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领土划界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印度就应明白,中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的诚意是不容置疑的。近年来,中俄边界、中越陆地边界已经划定,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相关各方达成了《南海各方行动宣言》;中日东海谈判也在进行中,并有一定的进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进展,离开了中方的灵活、务实都是不可能的。与周边多国都愿以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端,中国的诚意也不会因印度而例外。

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克服心理障碍范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学习 心理障碍

一、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以及产生的原因

第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其他人(特别是有权威的人)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过低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另外,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一些学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的比法,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第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学生因自我认识不足,看到个别同学一学就会,对新技术掌握很好,从而加得自身心理负担,担心自己“我可能学不会”的想法越来越重。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因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当然很难学好,而掌握不了所要学习的新技术,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第三、失败和挫折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没有获得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在内心产生一种长期抹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导致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作用。在未能得到必要的心理引导和调整正确的心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再遇到失败和挫折,会给他们致命的打击,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在学习上从此消极下去。

第四、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有些学生身材矮小,体弱或有某方面的残疾,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水平低,技术技能掌握不住,总是感觉比不上其他同学,加大自己心理负担,不敢做练习,甚至不好意思参加练习和活动,产生严重的羞怯心理,从而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甚至从来不参与,产生心理障碍,在体育运动中封闭自己。

第五、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除在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还常有以处几种表现:①对批评过于敏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信心,不愿继续练习。这种学生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己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班级中每一个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②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他们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己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己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③希望得到表扬。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自我认识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好某项技术,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二、体育教学中指导与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心理障碍就可以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第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同学友善、老师信任、活动有趣,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第三、及时肯定与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转换为与自己地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第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