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日志范例6篇

唯美日志

唯美日志范文1

19世纪60年代,已然越过英吉利海峡数十年

>> 从儿童视角看王尔德童话中唯美的死亡 论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爱情 唯美的睿智 唯美的艺术 唯美的造园 唯美的谢幕 《莎乐美》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唯美主张在《夜莺与玫瑰》中的实践 唯美的传说,唯美的诠释 精粹唯美的展示 唯美的苏小小 唯美的诀别诗 唯美的冰块项链 最唯美的光阴 唯美的古情诗 数学是唯美的 唯美的纯真感动 醇香的酒,唯美的匈牙利 唯美的青春都是逆光的 唯美的意境,动人的真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唯美的王尔德 唯美的王尔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徐德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人生是诗,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19世纪60年代,已然越过英吉利海峡数十年之久的欧陆唯美主义,引人注目地联袂盎格鲁―撒克逊唯美主义,在商业文化日趋泛滥的英格兰开创了生活艺术化的先河,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虽然不长(大致从1868年到1901年),但影响延续至今的唯美主义运动。

作为对法国人首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接续,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主要旨在反对根深蒂固于英格兰的道德与社会批评,其主要发起人为曾经在法国学习和生活过的阿尔杰农・史文朋和牛津大学教授沃尔特・佩特,而集大成者则是沃尔特・佩特的学生奥斯卡・王尔德,其主张包括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为艺术而艺术”“社会模仿艺术”“艺术与道德无关”等。

王尔德既是唯美主义理论的倡导者,成就斐然,有效地形塑了“新美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英国文学和艺术创作,也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著述等身,比如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以《斯芬克斯》和《雷丁监狱之歌》为代表的诗歌,等等。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王尔德从来不乏读者。而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王尔德短暂的一生无比精彩却又充满波折,远非悖论或者矛盾之类词汇可以一言以蔽之。

1854年,王尔德出生在都柏林的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从小便显示出了在阅读和古典文学方面的天才,立志追求传奇。为此,相貌平平的王尔德――身体肥胖、走路大摇大摆、面色苍白、满脸雀斑、一口绿黑色的龅牙――始终独辟蹊径地践行“只有浅薄的人,才不根据外表来做判断”,勉力关注自己的服饰,因此最终奇迹般地成为了唯美主义运动的旗手。所以,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成名“完全是靠奇装异服、古怪行为和辩才无碍”。

具体地讲,13岁时,王尔德就有了花花公子的品味,喜欢深红色与丁香色衬衫,配淡紫罗兰色领结;求学于牛津大学期间,他衣服上的格子总要比同学们大而显眼。1882年,王尔德到美国巡回演讲,不但送给了美国“乡巴佬”一个人尽皆知的警句――“除了天才,我别无他物需要申报”,而且带去了拖到脚上的绿色长大衣、衣领和袖口饰有毛皮、波兰式圆帽子、天蓝色领带。

王尔德的传奇委实不少,见诸大行其道的各种王尔德传记,但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惊世骇俗的部分则恐怕是他的同性恋情史,他那在维多利亚时代“不敢让人知道其姓名的‘爱’”。1886年,当时年方17岁的罗斯成为了王尔德的第一个同性情人;虽然后来王尔德移情别恋,仅仅视罗斯为“男孩中的一个”,但罗斯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特别是在他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刻――受审、入狱、去世,有情有义。罗斯之后,王尔德频频寻觅和更换同性恋人,其数量之巨令人咋舌,其中较重要的一位是约翰・格雷,唯美主义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里藏着他的名字。然而,就王尔德的同性恋“真爱”而言,则毋庸置疑是侯爵之子“波西”,虽然波西在很多王尔德迷看来,无异于“红颜祸水”。

1892年,已然连续阅读《道林・格雷的画像》14遍的波西经人引介认识了王尔德;二人旋即发展出了感情,虽然波西脾气暴躁、骄横自私、挥金如土。两人热恋期间,王尔德不仅抛家弃子,也没写出任何作品,而且因为波西的幼稚和冲动,王尔德开始了法庭较量,终至身败名裂。一如长篇“情书”《自深深处》所证明的,在王尔德服刑期间,波西无影无踪;出狱后,在夫人与情人之间,王尔德百般辗转还是选择了波西,尽管两人的再度复合持续了不过三个月。

对此,我们不妨说,最刻骨铭心的爱是理智无法解释的,波西所激发出的王尔德的疯癫与不顾一切,是一种对庸常生活的倾覆,也是一种对唯美主义的成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评论家指出,王尔德的人生是诗,他殉的道是美之道。

唯美日志范文2

1、唯美食不可辜负的意思是,不能辜负美食,必须要好好对待食物,这是认真生活、热爱人生的表现。这句话经常出现在文艺青年的文章中。

2、唯美食不可辜负的原句是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出自毕晓妮的日志。这篇文章认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热爱生活、热爱食物。煮食就和恋爱一样,必须用真心、耐心烹制,才能做出美食、收获美好的爱情。原句出现后,一些人在写文章时,用上了原句,也有的人改成了唯美食不可辜负,或者唯美食和其他食物不可辜负。

(来源:文章屋网 )

唯美日志范文3

唯品会上市之后股价的连续暴跌,让刚刚点燃赴美上市希望的国内企业“步步惊心”。

继土豆网去年8月成功赴美上市之后,国内企业赴美上市步入寒冬。很多原先雄心勃勃的国内企业眼见美国股市对中国概念股横眉冷对,被迫暂时搁置了赴美上市梦想,使得国内企业赴美上市的“窗口期”一再被无限期推迟。

不过,时隔8个月之后,随着打着国内“名牌时尚折扣网”大旗的唯品会在3月23日成功登陆纽交所,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终于告别了“白板”状态,这也标志着美国股市在2012年首次对来自中国的企业敞开了上市的怀抱。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唯品会的赴美上市为国内企业2012赴美上市“开糊”,让国内企业再度燃起了赴美上市的信心。然而,唯品会上市之后股价连续2天暴跌,上市首日较发行价6.50美元跌去15.38%,报收于5.5美元,3月27日股价再较发行价下跌14.55%,报收于4.70美元,其股价累计跌幅已达30%。如此巨大的股价跌幅还是在唯品会已经把最初发行定价区间从每股8.5美元至10美元降至每股6.5美元的基础上发生的,如果唯品会不改变原先发行价发行上市的话,能否成功上市恐怕都会成为一个问题。

“我们上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募集更多资金,更好地支持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其中也包括进一步扩建物流设施和IT基础设施。” 唯品会董事长兼CEO沈亚这样解释IPO的动机。

前走秀网副总裁庄严则透露:“唯品会糟糕的财务状态,令前两轮的投资方DCM、红杉资本都不愿意再投,只得抓住上市这根救命稻草。”更有分析认为,唯品会流血上市的目的实为套现。

2011年,刘强东和马云都曾经预言,2012年将是电商的寒冬之年。被两位大佬不幸言中,2012年,众网站频频爆出资金链紧张的传闻。

前段时间,以姚晨赶驴为代言声名大噪的赶集网,被曝“高管出走、大规模裁员、团购缩编、资金链断裂”。

唯美日志范文4

一、哲学背景

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wWW.133229.CoM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人活着必有欲望,而一切欲望与追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每一次暂时的满足都会成为又一个新的欲望的起点,那么,人怎样才能摆脱痛苦?叔本华认为,摆脱痛苦的根本办法看来只有摆脱意志。摆脱意志无非是要摆脱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即走向死亡。一旦没有了产生欲望的自我或个体,没有了意志,也就没有了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不再存在,世界就等于“无”。这样,叔本华又由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最后走向了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这是其哲学的必然逻辑结论,也是其艺术美学的哲学立足点。

作为一个哲学家,尼采也与叔本华一样,终生都在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他在探索人生问题之初,就遇到了叔本华,并深为其理论所吸引。他认为,叔本华揭示了人生的可悲真相,远比那种浮浅庸俗的乐观主义高明,是一位能把他从时代的缺陷中拯救出来的真正哲学家。然而,尼采虽然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理论前提,但他又不甘忍受生存意义的毁灭和人生的无意义,他是一个“悲剧哲学家”,他要创造有别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关于世界的本质,尼采也认为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但它并不像叔本华讲的那样是求生存、温饱的生命意志,而是强力意志。而且,尼采认为,叔本华的理论在逻辑上是不彻底的,既然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它就应当是永恒的,个体生命的不断毁灭又不断产生,正表明了自然界本身生命力的强大。所以,他以叔本华哲学的终点——生命的悲观意识——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起点,与叔本华为逃避痛苦而否弃生命不同,他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尼采的本体论已清除了叔本华否定、灭绝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成分,而注入了创造、奋斗和热爱人生的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强力意志还被视为伦理道德标准,作为一种最高的价值尺度,尼采用它来衡量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价值,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生活进行了透彻的反思。他认为,所谓真理、道德、审美等,都只是为强力意志服务的工具,是意志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创造的。任何一种理论,无论多么荒谬,只要能满足强力意志的要求,那就是真的、善的、美的。基于这种认识,尼采广泛地抨击了传统文化,提出要“打倒一切偶像”,即打倒一切旧有的真理。但尼采并不主张虚无主义,而要“重估一切价值”,实现“价值的转换或重建”。虽然这种思想在本质上同叔本华的结论一样,也是令人沮丧的,但在主观上,尼采是竭力要赋予它一种乐观的色调的。这一点,我们不应忽视。

正因为这种哲学思想上的师承和变异,使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的合唱中演奏着相同的曲调,也唱出了不同的变调。

二、艺术与人生

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生问题,而美学则是他们思考人生问题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为了这种理论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前所述,在人生问题上,叔本华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人生即痛苦。人如何才能摆脱痛苦?除了灭绝意志,走向“寂灭”、涅磐即死亡这一根本彻底的解脱之途外,暂时的解脱办法则有赖于艺术。

艺术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按叔本华的哲学,意志作为终极实在,是无法认识的,唯有作为其客体化的理念,才是认识的对象。而“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3页。)这就是说,艺术是以理念为对象的。而且,艺术活动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而是一种完全独立于因果律之外的纯粹“直观”,它能使人在表象世界中直观到理念这个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而能够避免为意志服务的劳役。这种对理念的直观就是审美。同时,在审美观照中,由于作为观照主体的个人暂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意志,或者说忘记了自己的欲望和烦恼,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因而也就达到了对人生痛苦的暂时忘却,进入一种独立自足的境界。叔本华称这种审美境界为“自失”,即主体“自失”于对象之中。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个体,而是与客体对象混为一体,在客体中忘却自己,成为丧失了自身的纯粹主体。这种主客体水乳交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所谓的审美“观审”。生活中的痛苦可以为艺术审美的愉悦所淡忘,艺术的神奇力量正在于此。因而,艺术是“人生中最令人愉快和唯一纯洁无罪的一面”,是“人生的花朵”。(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8页。)

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尼采是深受叔本华影响的,但他更明确地肯定了艺术对人生价值的崇扬与升华。尼采也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与冲突,个体终将毁灭。这是真理,但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真理是丑的、残忍的、令人恐怖的。为了战胜这真理,人们只有求助于艺术,因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页。)有了艺术,人“就不致毁于真理”。(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66页。)

尼采认为,审美的人生或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在于人生的悲剧性。他把人生看作是一种悲剧艺术,认为虽然人生中充满了种种困苦和不幸,但人们在同不幸与痛苦的抗争中,又会感受到宇宙生命力的旺盛与丰盈,体尝到生命的欢乐。而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

将人生视为一种悲剧艺术,尼采认为其实质并不象叔本华所说的,来源于生命的有限与欲望的无限,而是植根于人性中的两种精神——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与冲突。尼采认为,这两种精神既是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但它们是相互对立的。人类的艺术即源于此。日神精神产生出塑造美的形象的造型艺术和大部分的文学,酒神精神产生出令人迷醉的音乐和舞蹈。而二者的结合则产生出悲剧。无论是日神艺术还是酒神艺术,都是出于对人生痛苦的敏感而对人生的肯定,因而悲剧是表现人生、肯定人生的艺术高峰。

由此看来,在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上,叔本华和尼采都认为艺术是解决人生矛盾的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种。这对西方现当代美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或者说艺术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现当代西方美学十分关注的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就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控制已深入到存在的本能和生理层次,故而反抗和解放也必须在这一层次上进行,因为人的自由植根于人的感受性之中。而艺术和审美便代表了人的感性方面,它可以成为一种颠覆的力量,反抗社会对人的控制,使单面的人成为全面的人。艺术是建立新感性的灵丹妙药,可以代替政治革命来克服异化。这未免太过于夸大了艺术的功能,但从突出艺术的本体论意义来看,它又是不无根据的。其实,真正使艺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应该说是自叔本华、尼采开始。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以人的分裂为基础的。叔本华、尼采强调将艺术作为解决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的重要途径,视审美为弥合现代社会分裂的强大粘合剂,至此重新找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性,人不再是分裂的。

三、悲剧功能 叔本华和尼采都非常推崇悲剧,认为悲剧是文艺的最高峰。应该说,他们的悲剧理论也是他们的艺术与人生关系理论的一部分,但因为悲剧理论较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唯意志论和不同的人生观,在他们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如上所述,在唯意志论美学的合唱中,就艺术对生命和意志的作用而言,叔本华和尼采都将旋律定在肯定、欢快的基调上,但他们的不同的理论变调也由此开始。一个是用艺术来使人们得到暂时否定意志的解脱,即通过肯定艺术而否定生命,一个则以艺术作为强化生命意志和积极面对人生的力量,即通过肯定艺术进而肯定人生。这是他们不同的人生哲学使然。他们对悲剧功能的不同阐释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人生即痛苦的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悲剧“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着人的偶然性的统治,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回的失陷”等(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9页。),悲剧所暗示的是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所展现的是意志和它自己的矛盾斗争。人们要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必须舍弃一切欲求,灭绝生存意志。悲剧的作用正在于能够向人们揭示出这一点。“所以我们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此前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或是自愿的,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0页。)人生下来本身就是罪过,而“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1页。)这也就是说,悲剧把个体生命的痛苦和毁灭显示给人看,其作用是使人看穿作为现象的个体生命及其欲望的徒劳无益,进而看穿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即宇宙生命意志的虚无性和自相矛盾,从而清心寡欲,乃至放弃整个生命意志。

尼采不同意叔本华关于悲剧功能的“灭绝意志”说,他认为,“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欢乐的”,(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2页。)这就是说,悲剧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的功能。尼采认为悲剧的深层心理基础是酒神精神,酒神精神要我们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不过我们不应在现象中,而应到现象背后去寻找这种乐趣。悲剧演出的斗争、痛苦、个体的毁灭等现象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观看悲剧,“被迫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但终究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05页。)这就是说,激起我们审美快感的不是现象,而是悲剧在现象背后向我们展示的永恒的生命的欢乐,正是它给我们以形而上的慰藉。因此,在尼采看来,悲剧演出的虽然是个体的毁灭、死亡,但肯定的却是超越于死亡和变化之上的胜利的生命。

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悲剧观相比,尼采的美学观融入了积极进取的酒神精神,在直面人生痛苦的基础上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所必然包含的个体矛盾、灾难和毁灭,显示了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正基于此,尼采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坚决反对和对现代文化的猛烈批判才具有革命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看,面对矛盾复杂的社会现实,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对人的“拯救”与“超越”,又很容易使人陷入虚幻的空想而导致悲观主义。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尼采主观上极力要赋予他的理论以一种乐观的色调,但他骨子并未彻底摆脱悲观主义,他最终是疯了。在他最后的文字里,我们听到了悲观主义的哀鸣:“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虚伪,残酷,矛盾,有诱惑力,无意义……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为了战胜这样的现实和这样的‘真理’,也就是说,为了生存,我们需要谎言……为了生活而需要谎言,这本身是人生的一个可怕复可疑的特征。”(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页。)艺术是谎言,悲剧当然也不例外。可见,尼采又是何等的矛盾和痛苦。

四、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一直是美学家们殚思竭虑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叔本华、尼采那里,他们却很少对这一形而上学问题作纯粹的思辨,而往往是将它与审美、美感联系起来考察。审美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可能,美感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具有,因而他们对美学问题的研究与他们的人生哲学一样,把立足点放在人身上。也就是说,叔本华和尼采是从人的自身去寻找人生和世界的意义的,是从人自身去探寻美的本质的。

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的唯一直接的客体性,“生命意志就在这理念中有着它最完美的客体性”。(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2页。)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处于主客体水乳交融的审美“观审”状态中,作为观审对象的纯粹客体——理念才是美的。“当我们称一个对象为美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这对象是我们审美观赏的客体,而这又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说看到这客体就把我们变为客观的了,即是说我们在观赏这客体时,我们所意识到的自己已不是个体人,而是纯粹而无意志的认识的主体了;另一方面则是说我们在对象中看到的已不是个别事物,而是认识到一个理念。”(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6页。)这实际上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美的问题。

在叔本华看来,由于理念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因此,当我们说美在理念时,还不如说美在意志的客体化,或者更准确地说,美是意志的“恰如其分的客体化”。(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1-292、310页。)也可以说,美是意志的完美的客体化。“意志完美地或不完美地客体化,——这就正是构成美或丑的东西。”(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0页。)现实中各种事物美的程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理念的等级不同,或者说是因为意志的客体化的完美或不完善所致,理念的等级越高,即意志的客体化越完美,体现它的个别事物就越容易使人作纯客观的观照,这种事物也就越美。叔本华认为,从无机自然界、植物界、动物界到人,它们的理念在等级上越来越高级,意志的客体化越来越完美,故人比其他一切事物更美,显示人的本质是艺术的最高目的。这样,叔本华借助柏拉图的理念,将美和意志、美和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美的理念说。

尼采更是明确宣称,美是生命强力的形象显现,是人的自我肯定。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页。)人是美的唯一原因,而人又是充满着欲望的强力意志,因而美不可能是无利害关系的,不可能是无欲的静观。“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而“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1、384-385页。)的强力意志。与叔本华将“意志完美地或不完美地客体化”作为区分美丑的标准一样,尼采也以强力意志的高扬与衰退来判断美和丑。他把强力意志看成人的本能的积聚,认为人的“强力感,他的求强力的意志……都随丑的东西跌落,随美的东西高扬……在这两种场合,我们得出同一个结论:美和丑的前提极其丰富地积聚在本能之中。丑被看作衰退的一个暗示和表征”,(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322、262页。)而美则是生命本能和强力意志蓬勃高扬的暗示和表征。也就是说,凡有利于提高生命力的对象,人便作出“美”的判断,反之则作出“丑”的判断。

唯美日志范文5

2、原句应该是: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最初流行是在一款软件中。

3、这句话的出处在网上有些出入,有说来自《毕晓妮的日志》,也有说出自指间沙《舌尖上的上海》。两者皆是以下几句:

生活里的惊喜,来源于你踏踏实实的热爱着它以及融入了它以后对它的理解。

在一个不拥挤不喧嚣没有吵闹的周末,上街买菜回家淘米开火,可以穿着旗袍踩着拖鞋系着围裙下厨房,是一件美丽而浪漫的事情。食物和你的恋人一样,唯有真心与用心烹制,才有齿间留香的余味。

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应该在炊烟和炒锅前熨过,知道生活是一件严肃且慵懒的事情,你的食物,养育着你的心肝脾肺,它是什么样的,你就是什么样的。

唯美日志范文6

而戏外的汤唯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不仅事业节节攀升,生活也掀开了新的篇章。与韩国导演金泰勇,因为《晚秋》相识,又在晚秋时分举行婚礼。可谓,戏里戏外都迎来黄金时代。

采访手记:风一样的女子

这期封面,是两个月前拍摄的。而就在前一天,7月2日,汤唯的经纪公司了汤唯与《晚秋》导演金泰勇订婚的消息。

7月3日,上午10点,按照约定的化妆时间,汤唯准时到达摄影棚。

风一样的女子――形容汤唯最合适不过了。蓝色运动装,紧身仔裤,肩上挎着一个大大的背包,风风火火地走过来。

少顷,汤唯敷着面膜,从化妆室里出来,嘻嘻哈哈地跟工作人员聊天。进进出出几次,面膜上印着她灿烂的笑脸。她的好心情洋溢在她整个人的身上。

这次服装编辑借的服装主打黑白。她先是换上一件Bottega Veneta黑白拼接无袖连衣裙,称很喜欢这种不规则的拼接。接着站在一架子的衣服前继续挑,看到一件Celine黑色束腰大衣,称这件大衣可以搭配她的白T和仔裤穿。

“这件一看就是安娜的。”汤唯指着一件黑色小高领连衣裙说道。安娜,是汤唯在《晚秋》中扮演的角色,汤唯说起安娜的语气,仿佛在说一个熟稔的老朋友。

BQ第一次拍摄和采访汤唯,就是因为《晚秋》。当日,服装编辑借了许多服装,有些非常华丽,但汤唯选了两件黑白素色、款式极简风格的服装,虽然最后她还是穿了我们推荐的紫色花朵雪纺长裙,但能感觉到她最爱的还是自己选的那两件。

那次采访,本想在化妆的同时进行,但是我们试了下,都觉得不对,面对面却要看着镜子里的彼此交流,间或吹风机的噪音几乎盖住了我们的声音,周边还有那么多的旁听者。

最后,采访是在拍摄结束时进行的。房间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汤唯调整到一个很舒服的坐姿……那是我第一次走近她倾听她。

采访中,她经常会停顿思考,尽可能把每一个问题回答好,即使是回答下一个问题时,也会适时对之前的问题做个补充。

对话中,汤唯是个很注重感觉的人,她说:“双方能够触到那个点,整个感觉就对了。但这种感觉无法用尺子丈量,只能用心触碰。”

而镜头前的汤唯亦是感受型的,这种感受,除了服装,还有与摄影师的配合,以及音乐,道具等,甚至包括音乐的音量,有时她都要调控下。

她不习惯被观摩性的拍摄,视野里有围观的人,她会有些分心。

拍摄结束,我们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汤唯换上来时的休闲装束,拿过来两瓶水,递我一瓶。这是我们都想要的,安静随意的聊天氛围。

话题由萧红开始。

“我想用我的方式,走入她的世界”

“你是第一个跟我聊这个电影的记者,我得小心的聊,生怕聊错方向,这个过程也是对那段拍摄的一个慢慢梳理,我很需要。”当我问出第一个问题,汤唯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喃喃地说了这一番话。

这个剧本,曾经在汤唯经纪人的抽屉里放了两三年,因为一些原因,没有马上启动。后来决定拍后,汤唯才看了剧本。

经常听演员说碰到一个好剧本,一口气就看完了。想着,汤唯看到《黄金时代》也如此吧,她却说:“这么厚一打,怎么能一口气看完。”她边比划着边说:“我看剧本算是看的快了,但是这个剧本实在太长了,用了两天看完的。”她说因为剧本解构比较多,有些情节要翻来覆去地看几遍。

问她第一次见许鞍华导演,许导怎么跟她描述的萧红?据说拍萧红是许鞍华导演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我们好像没谈萧红……”她又努力想了下,确认道:“真的没有谈萧红。即使有说过,我也不记得了,因为话语在见面的第一瞬间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就是互相感受对方,对我而言,这是延迟了好几年的见面……”

“你很欣赏许鞍华导演?”

“当然,谁不欣赏?欣赏的近似崇拜。她太踏实了,这种踏实让演员心里很有底气。”之后,汤唯开始期待开机,等待的时间,她说是从夏天到冬天。

“还记得第一场戏的场景吗?”

“我想不起来了……”接下来她一阵沉默,时间长到我快问出第二个问题了。“啊!我知道了”良久,她说。声音一下子柔软许多。“是在一个欧式像小教堂似的咖啡厅,外面停了许多电车,我和‘弟弟’见面,外面飘着雪。那天总觉得不够冷,可能是在室内拍的原因……”她还记得拍摄的地方有很多明信片,她买了一些,写上日期,寄给朋友们,作为开机的礼物。

汤唯完全沉浸在自我述说的情景中,能感觉到她对萧红的挚爱。本以为因为这份爱,她会对拍摄这部戏的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但说到一些个“第一次”她并没有马上想起那个时间点,这也许正是爱之深的表征吧。

她说:“有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忽然间闻到的气味,忽然间一个音符,忽然间一句很熟悉的话。”

拍这个戏之前,汤唯尽可能把萧红的作品都看了。还去了她的故居,去了解她所熟悉的生活,比如学包饺子、学画画。汤唯的父亲是画家,她之前也学过美术,但这之前她几乎有16年没画过了。她还学着繁体字抄写萧红的诗。“就是点点滴滴去品味,我想用我的方式,走入她的世界。”

“这些都不是剧组和导演安排的?”

“不是别人给我的功课,而是我的一种渴望。在读她书的过程,感受她的性格。这种感觉就像两个人聊天,一聊上就发现这个话题,两个人是通的。”

哈尔滨的戏份拍之前和拍完后,汤唯都去扫了萧红在哈尔滨的墓。整个戏拍完后,她又去了萧红广州的公墓。“每一次去感觉都不一样,最后一次很有意思。我坐在那儿,跟她聊天,聊了很久,大概有三四个小时。”

“你跟她聊天,你觉得她能听到?”

“她就在那儿啊!”汤唯语气很坚定。“那天是清明节,时不时有人来扫墓。我戴着口罩,没有人认出是我。我碰到一对中年夫妇,他们问我,你是广州的吗?我说不是,我是杭州的。他们说他们是萧红老家呼兰河的,每年都来祭拜她。”

《黄金时代》拍了5个月,拍完这个戏的第二天,汤唯就进了另一个剧组,之后一直没停过拍戏。直到,年初的一次会,那是她第一次又被拉回到萧红的记忆中。当时现场放了一段电影的片花,随后当主创上台时,汤唯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哭了出来。

“真是太可恶了,一放完片子,我们就上台了,我都来不及调整情绪。其实之前我看过这个片花,但是在小屏幕上,周围没有那么多人,也没什么气氛,就没觉得怎样。其实,在现场开始看也没什么,就是看到最后一个镜头,就是萧红短发的画面,那时她17岁,还叫张莹。就看到这儿,我的眼泪一下子就爆出来了……”

汤唯说她对电影中萧红经历的苦难,倒是有抵抗力的。抵抗不了的,却是美好的画面。“有种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的感觉,会感叹为什么生命要这么对待她?!”

萧红的爱情一直是大家注目的焦点,她短暂的人生中,有四个男人先后出现在她的情感世界中。

之前采访另一个萧红“宋佳”时,她说“其实萧红最爱的是萧军”。

拿这个问题问汤唯。她又沉默了,之后,侧转身,抬起头,努力克制滑落下来的泪水。

“真的不能想,好啊,你逼我回去……”她笑里带哭地说着。“我觉得他们的爱情,用一见钟情形容,太廉价了。他们共患过难,也拥有过幸福。”

汤唯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我也没想追问。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她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想结束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不仅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可以描述这个剧组的创作氛围。以致在拍摄结束后,汤唯称都“不想结束”。“我跟戏里大部分演员都成了好朋友,经常有联络。”

戏里汤唯与冯绍峰的对手戏是最多的。汤唯一直很重视与对手戏演员的交流,之前拍摄《晚秋》时,她曾一度担心与玄彬没有交流的时间。

“这次与冯绍峰交流的怎么样?”

“剧组给了我们许多时间,让我们彼此熟悉。常常在休息室就一直在聊,我们彼此相处的方式就是萧红和萧军的那种。我跟冯绍峰是同一天生日,基本上一场戏,我们一对眼,就知道了彼此。太熟悉了,不需要说什么。”

“这种默契,就像打球一样吧,互相给予……”我说。

“我觉得他接的很轻松,一点不重,仿佛在说,有本事你再给我多点。有一场戏是我和端木在一起了,萧军走了又回来……拍那场戏时,我和冯绍峰没有任何眼神的交流,彼此充满着恨意。以前拍摄前在化妆间,我们经常互相逗贫。但那两天,在化妆间,气氛很凝重,静的大家大气都不敢喘。本身就冷,再加上我们的气氛,更冷。但拍那场戏时,我真的觉得我们的默契特别棒。”

汤唯不讳言在拍摄《黄金时代》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这种表演上的默契。戏里,萧红与丁玲第一次见面的那场戏,大家都很期待。期待汤唯与郝蕾的精彩对手戏。

说到这场戏,汤唯也很兴奋。她称不只别人期待,她自己也很期待,甚至自称是郝蕾的粉丝。“接这个戏前,听说有郝蕾,我就想见她,后来跑她家去见的。我觉得她身上有一种威力,很强大的一种气场,很稳。”

戏里还有一位让汤唯欣赏的演员,就是鲁迅的扮演者王志文。“王志文是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人,他演一场戏之前,从来不说笑,一直沉浸在角色中,直到拍完上车,才轻松聊天。”说到这儿,汤唯禁不住笑起来,爆料冯绍峰对王志文更是非常崇拜。“我俩对王志文老师的感觉,很像戏里萧红萧军对鲁迅的崇拜。”

汤唯称与王志文的对手戏,特别神奇,不需要说什么,就是两人一看就明白了,这种默契,让人感觉很幸运。

“有一场戏我特别难忘,就是萧红在日本听到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拍这场戏,我快哭崩了,哭到减寿,伤到神经,从桌上哭到地上,从地上哭到纸上,完全无法控制……机器一直在追着我。我也无所谓。拍完后,大家都走了,我没走。我点了根蜡烛,很想在萧红那儿多呆一会。像一个魂似的,游来游去。那一刻,要回到汤唯的世界很难。” 每每说起萧红,汤唯就进入到一种自说自话的语境。

汤唯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不是天天写,想写就写,但从来不会看。不过,有一天她往回看了拍摄《黄金时代》那段时间的日记,一瞬间让她有些毛骨悚然,“完全就是萧红写的,一丁点汤唯都没有”。

“在角色里还理性啥,使劲感性吧”

采访中的汤唯,是绝对的感性。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我在分析角色时很理性;但在角色中超感性,这多爽,还理性啥呀,使劲感性吧。

也许正是这样的个性,才让她跟表演结缘。从小跟父亲学过美术,在中戏学的导演,现在做了演员。汤唯说她小时候从未发愿要做演员,所以,做了这行是偶然,但也是必然。“我并不是为这行而做这行,是遗传推到这儿。”

“做演员最幸福的是什么?”

“可以看很多的人生,可以窥探通常人所看不到的真情实感。”

“最痛苦的呢?”

上个问题,她马上就有了答案。这个问题,她沉吟了下,说:“我在演一个戏,同时要为另一个戏做宣传的时候。就像你正跟一个人爱的死去活来,却让你跟之前已经分手不相爱的人呆一段时间,那有多煎熬啊!”她说的很大声,似乎也在表达一种情绪。

“刚才采访中,你突然情绪有些失控……这痛苦吗?”

“这不痛苦,这是做演员的享受。如果没有这,做不了演员。”

“你是特别轴吗?”

“嗯,这点要改下……”

“是别人说不好吗?”

“就是我觉得太轴,会跑错了。如果拐个弯,就不会跑错,但我经常就直不楞登地往前撞……”

“尝试改过吗?”

“一直在尝试,不太成功而已。”她傻笑着。

其实,轴,换种说法就是“执著”。汤唯的执著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有一点,是我特别想跟她分享的,就是在语言的学习上,她地道的英文让很多人羡慕。想她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请她分享下学习心得,她大大咧咧地回应没学过。也许是看出我的疑问,她解释道:“学英文,关键在于有多想。是很想、非常想还是非常非常想?我属于后者,我是太喜欢语言了,所以愿意打开所有心门,让跟语言相关的讯息都冲进来。”

在很多人眼里,汤唯是典型的文艺范儿。她说与其说是文艺,不如说是假小子。“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有男生衣服,连这种紧身牛仔裤都没穿过。”她指着身上穿的牛仔裤说。

“什么时候改变的?”

“拍完《色戒》后!”

“那就是说这之后就很有女人味了?”

她顽皮一笑:“这得别人说吧,自己怎么知道?!”

“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事”

今年,从7月到8月,从订婚到举行婚礼,汤唯一路都选择主动分享。继7月2日披露订婚的消息后,8月19日,汤唯的经纪公司了汤唯与金泰勇导演的婚纱照,并证实两人已完婚,携手开始新的人生旅程。此前,他们曾一同前往电影大师伯格曼的故乡法罗群岛举行了简单的婚礼,而之后举行的是有双方父母和家人参加的正式婚礼。汤唯和金泰勇也通过一段文字表达了他们对于婚姻的看法:“全新的人生阶段,新鲜也充满挑战,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带着爱与尊重,携手同行。愿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幸福。”

问汤唯为什么会选择主动分享?她坦言:“因为之前总被大家猜,我那时就说了,等有好消息就会告诉大家。这不就告诉了嘛?!”

“之前想过35岁结婚吗?”

“小时候,常计划许多事,但后来发现计划的都不能实现。20多岁的时候,我想的是30岁之前把自己嫁出去,生孩子。但是没有实现……我记得30岁生日,我是一个人在希腊过的。那天在希腊帕特农神庙前,我痛哭一场。我的梦幻破灭了!从那以后,我很少去计划什么了。”

“所以,订婚、结婚都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