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照镜子范例6篇

猪八戒照镜子范文1

先从最后一个生肖《猪》说起,因为它最贴近当前世界形势,这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一组歇后语。就很生动形象地描绘这种场景。这组歇后语比喻一个人碰到“两面不讨好”的困境。

借指遭到大伙的褒贬(批评、指责)或埋怨。

[例]①“得得,这会儿出了事,大伙都派我的不是啦!”李富贵一下子来了火,朝长条凳上一坐,倒出了满肚子的怨气说:“我这样苦心实意地跑里跑外,到了儿还闹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例]②他脸红脖子粗地一拍大腿,蹦到凳子上,喊道:“好呀,说了半天,都成了我的不是了。副业上赚下钱,我又没装到自个儿口袋里,还不是归了集体,分给大伙吗?我成天起五更睡半夜,吃不香睡不安的,末了还落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二: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堪

难堪:窘。

[例]陈春伟很不高兴地说:“你说这事儿能怨我吗,又不是我不给他面子,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难堪,全怪他自己。

三:猪八戒照镜子--当面给他个难看

猪八戒照镜子范文2

猪八戒决定减肥,他从街上买来减肥茶,为了快点减肥,他一天把三天的全喝了,喝完后,他就上吐下泻,几个星期过去了,他一照镜子,天啊!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大加圆脸已经变成了瓜子脸,八戒苦不堪言。

孙悟空过来串门,一看问:“你怎么了,是不是病了?”猪八戒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孙悟空。孙悟空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说:“呆子,减肥不能减健康啊!”猪八戒问:“那要怎么办?”

孙悟空把机灵的眼睛一转,说:“你真想减肥,我道有个好法子,你把前面那两座荒山开垦出来,上面种满花草树木,切记千万不能用法术,不要暴饮暴食,等到绿树满山的时侯,你就会变苗条了。”猪八戒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猪八戒照镜子范文3

一天晚上,猪八戒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原来,猪八戒也发现自己越来越肥了。躺在床上,看看自己的肚子,就像凸起的半圆。“俺这肚子真是越来越大了”。猪八戒拍着自己那凸起的肚子说道,“不行,得减肥了,那些胖姐姐美女不都在减肥吗,俺老猪也去。”说完就“呼噜呼噜”地打起鼾来。

第二天一早,猪八戒就兴冲冲地向减肥中心走去。来到那儿,猪八戒看到许多健身器,它走到一台跑步机前又看又摸,嘴里嘀咕着:“这是啥玩意儿?咋减肥呀?”这时,减肥中心的教练来了,看到猪八戒这副模样儿,便说:“这位先生,这是一台跑步机,可以帮助您减肥,只要您能坚持锻炼,它能帮助您成为一个帅哥呢!”猪八戒听了,美滋滋地想:如果我真能成为一个大帅哥那该多好啊!就可以和半圆形肚皮说拜拜了。他越想越美,迫不及待地开始锻炼,减肥了。

数月以后,猪八戒照着镜子心里乐开了花。镜子中的自己一身肌肉,活脱脱一个美男子。猪八戒看着减肥成功的自己,满意极了,说:“原来,俺老猪还真有几分帅气。”

猪八戒照镜子范文4

暑假里我去了黄山,一到山脚就看见山上的人接踵磨肩,我迫不急待的想到山上看看呢!

于是,我们坐上缆车来到半山腰,看见了著名的“迎客松”,仔细一看真像一位老人在欢迎我们呢!我们还看见了两块貌似乌龟的巨石,还有有趣的“猴子观海”,只见一只“猴子”坐在岩石上,眺望着茫茫的云海,“猴子”抓耳挠腮的样子令人赞不绝口。我想:这飞来石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

继续前行,我又看到了“飞来石”,我仔细一看,真的是一块巨石从天上飞到了黄山一般。还有“猪八戒照镜子”,仿佛是猪八戒穿着一件袈裟在照镜子呢?可猪八戒也够粗心的,有一大一小的两只老鼠正在往这爬,他们可是来偷油的,这就是和猪八戒照镜子配在一起的另一块奇石—“老鼠偷油”。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有的还没有名字,正在等你去给它起一个名字。黄山除了奇石以外还有很多著名的松树,除了迎客松,还有陪你喝茶聊天的陪客松,还有欢迎你下次再来的送客松,以及犹如一只正在捕食的猛虎般的黑虎松……..。

怎么样,同学们看了我的介绍,想不想亲自去黄山看看呢?

猪八戒照镜子范文5

关键词:《西游记》;虎皮裙;藏密宗;护法神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5005505

有关唐僧“取经故事”的演绎,从南宋刊刻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情节来看,唐僧仍是“取经故事”的主要人物,所以以叙述唐僧作为故事的开端。元末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已接近小说《西游记》的大致轮廓,“女儿国”、“火焰山”等故事已是较为生动,孙行者也有了“齐天大圣”的称号,并第一次出现了猪八戒。可见,“取经故事”在元代戏曲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西游记平话》。后来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在《平话》里大体上已经具备了。《平话》的形式风格,虽比较接近于宋元讲史平话,文字古拙,但无论从内容、情节、结构、人物诸方面看,“取经故事”在《平话》以后还是有重大发展。

可见,至小说《西游记》创作前的元明两代,“取经故事”获得重大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正是藏传佛教密宗教义和故事大量传入中原的时期。而《西游记》的成书是否吸收了藏传佛教的某些题材呢?学术界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夏敏在《沙僧、大流沙与西域宗教的想象》 [1]一文中就骷髅与沙僧的密切关系,认为是受藏传佛教密宗关于骷髅的观念、仪轨的影响所致;胡小伟也在《藏传密教与〈西游记〉》[2]一文中,从藏传佛教密宗在元初大规模传入内地一事着手,寻找藏文化对《西游记》成书的影响。这些学者的研究,无疑肯定了藏传佛教密宗与小说《西游记》之间存在着的一定联系。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从藏传密宗在元明两代对中原文化阶层特别是对文人创作的影响入手,就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题材源自藏密宗的可能性进行探析,兼评《西游记》“三头六臂”、“猪头神”、“照妖镜”等题材亦属同源的可能性。

一、元明两代藏传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中原佛教,自宋以后,除禅宗、净土宗外,其他各宗日渐衰落。佛殿里看不到像藏传佛教密宗殿里那些令人生畏的护法神形象。元明两代,藏传佛教的传入,无疑使藏密宗部分故事及纷繁、怖威的诸神形象,给了神魔题材的“取经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提供了积极借鉴的可能性。藏传佛教在元明两代对中原的影响是诸多方面的,以下主要探讨藏传佛教在元明两代对中原文化阶层,特别是文人创作的影响。

元代建国以后,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中设立总制院(1288年改宣政院),作为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并命藏传佛教萨迦五祖八思巴总领宣政院。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原。据藏文史籍《汉藏史集》载,帝师八思巴派他的亲传弟子持律却吉衮布到江南传法,其在一年之中曾为947人首届剃度,并涌出无数比丘、僧伽,使得藏传佛教在江南大为兴盛。[3]浙江宁波出土的元代瓷碗残片便是很好的佐证。依据瓷碗的残片来看,碗口的边沿双面都印有文字,内容为藏传佛教经咒。外侧的文字较粗稚,行草兼用,从字体看应是当时流行的八思巴文,里侧是古印度梵文字体之一的“兰札文”,字迹清晰,书写规整。(1)

八思巴是一位多才多艺、知识渊博的大师,他在佛学、历史、语言文字等方面研究造诣甚深,硕果累累。他著书立说,著作有30余种,“皆辞严义伟,制如佛经,国人家传口诵,家而蓄之。”《彰所知识》是其代表作。八思巴在《彰所知论》序中说,当他担任国师时,曾经在大圣寿万安寺开讲此书,他用藏语讲授,由沙・罗巴担任翻译,译成汉语,传给会众。[4]

藏传佛教在元代对中原文化影响的主要方面,即是大量佛经的翻译工作。大量佛经的翻译,从藏文翻译成蒙文、汉文,也有从梵文和汉文翻译成蒙文的。翻译家大多是藏传佛教僧人。数千部译成汉语的藏传佛教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例如,《大涅磐经》中的大量譬喻故事、寓言、佛菩萨、《五部大乘经》的散文和求道说法的故事等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并被文人当作文学作品欣赏和阅读。这些藏传佛经的翻译事业,客观上促进了元代文学的发展。

明朝统治者一改元代独尊萨迦派的做法,而是针对各教派互相独立、互不隶属的特点,采取“贡赐制”与“多封众建”的策略。从永乐到宣德年间,明朝廷“广行诏谕”多次封藏族僧人法王、大国师、国师等名号,并确定品级,给以俸禄,如永乐年间封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活佛噶玛巴・却贝桑布为大宝法王,封萨迦派首领为大乘法王,封格鲁派高僧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当时留居北京的藏传佛教僧人也很多,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入藏教、学藏经、说藏语已成为藏汉边地、边关、首都、藏传寺庙周围及贡道地区一时流行的风尚。据《典故纪闻》记载:“明英宗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1464年),邹干等奏文中说:‘永乐间,翰林院译写蕃(藏)字,俱于国子监选生习用。近年以来,官员军民匠作厨役子弟,投托教师,私自学习,滥求进用。”[5]足见藏语藏文当时在内地朝野影响甚大。

明人笔记中就记载有西僧与居士的交往。如王世贞《州续稿》卷十八《虎丘西僧房晨访曹茂来居士山阁小饮》:“竹径通幽信短筇,山楼忽敞得从容。残霜堕木青仍在,旭日披云紫渐浓。香积总饶居士饭,东林翻厌远师钟。逢君更自宽拘束,一盏双鳌喜杀侬。” [6]又如孙继皋撰《宗伯集》卷八《送西僧妙智上人之峨嵋》:“来从西域去西川,来去从参不住禅,却笑东林松树子,风枝转换也年年。” [7]这些文字不但说明了藏传佛教在汉人中的较大影响,而且也说明藏传佛教已经走入文人笔下,开始作为文人创作的题材。

创作时间与小说《西游记》前后的《金瓶梅》,其第65回“愿同穴一时丧礼盛,守孤灵半夜口脂香”中就有藏密宗僧人做法事的一段描写:

(二)骷髅项链

藏密宗中大黑护法的身形之一种持梃护法嘎玛,他佩戴有五骷髅头骨冠、五十颗人头串成的花环。大黑护法之另一种大神兄妹护法、大黑魔护法仲协巾,他们的身上同样也挂有五十颗人头组成的花环。藏密宗中的金刚巨力神同样也生有一面二手,头戴五干骷髅头骨头冠,肩上挂一只用五十颗剥砍下的还在滴血的头颅串成的花环。康保成也撰文谈到:“藏族密宗中的金刚、明王、护法神等神佛造像,大部分都有骷髅装饰品,有的戴骷髅冠,有的身戴骷髅璎珞。例如,怖畏金刚身佩50颗鲜人头,遍体挂人骨珠串。据说佩带人骨、骷髅一方面象征世事无常,另一方面象征战胜恶魔和死亡。”[15]足见,在藏密宗护法神佩戴人头骨项链是较为常见的事,而在其他宗教中甚为罕见。《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中对沙僧的描写:“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夏敏也认为,沙僧披挂骷髅乃11世纪~14世纪西域流行藏传佛教密宗的形象显现。 [1]

(三)缚妖索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大圣腾那骗宝贝”中,金角银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就有一个宝器“幌金绳”,它可以套住一切神仙,连孙悟空也难以从中逃脱:“好大圣,一只手使棒,架住他的宝剑;一只手把那绳抛起,刷喇的扣了魔头。原来那魔头有个《紧绳咒》,莫能得脱;若扣住自家人,就念《松绳咒》,不得伤身。他认得是自家的宝贝,即念《松绳咒》,把绳松动,便脱出来。反望行者抛将去,却早扣住了大圣。大圣正要使‘瘦身之法’,想要脱身,却被那魔念动《紧绳咒》,紧紧扣住,怎能得脱?褪至颈项之下,原是一个金圈子套住。”有关这样一种神奇的绳子,在藏传密宗神系中作为护法神的法器之一种,甚是常见。白梵天神李庆哈拉的一个伴神,大怒世界女王――班丹拉姆的一个身形,其基本特征是,三头女神,骑骡,六只手中持棍,头盖骨碗、拘鬼牌、绳套、镜子和橛。大黑护法中集主大黑护法,还有他的女使者大神兄妹护法,他们的法器都有用来降魔的“绳套”,还有守护主神坛城的七位女神,都有制伏妖魔的“绳套”。

(四)照妖镜

小说《西游记》全书,出现照妖镜至少四次:第六回擒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时,托塔李天王高擎照妖镜助二郎神一臂之力;第三十九回文殊菩萨用照妖镜照出青毛狮王的原形;第五十八回照妖镜被用来鉴定真假美猴王;第六十一回则被托塔天王照住牛魔王本相,使其腾挪不动、无计逃生。照妖镜的神奇法力让人惊叹。而在藏密宗十二位丹玛女神中的多吉查姆杰、多吉玉仲玛,皆手持一面能反映幻像并能透视一切的纯银镜。虽然有关神镜的题材,早在晋葛洪在《西京杂记》、《抱朴子・内篇・等涉》中均有描述,学术界也一般认为它是与佛道文化有关。[16]限于材料,小说《西游记》中的这面照妖镜的题材,是源于中原文化中的神镜还是藏密宗中的神镜,无法深究,但是根据照妖镜在明代神魔小说中的重大发展判断,受藏传密宗影响的可能性更大。

(五)猪头神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还没有出现猪八戒,在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里即已出现猪八戒。那么猪八戒的形象是作者独创的,还是有何历史渊源呢?学术界的说法不一。论其形象由来,《取经诗话》中没有。最早见于《朴通事谚解》注引《西游记平话》,道是“黑猪精朱八戒”。《西游记杂剧》改“朱八戒”为“猪八戒”,易“黑猪精”为“金色猪”,说他是“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走入下界为妖的“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西游记》承袭了杂剧猪八戒的姓氏而变更了其来由,说他是因带酒戏弄嫦娥而被玉帝贬下凡尘,不料错投猪胎的“天河里天蓬元帅”。张锦池先生在《论猪八戒血统问题》一文认为,猪八戒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土生土长的猪。[17]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猪八戒形象产生于藏传佛教对中原文化形成较大影响的元代,而不是更早?二是猪八戒是猪首人身的天神,而非其他?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正好可以从藏传佛教传入中原的时间,以及藏密宗中部分护法神的外形特征上寻找。

在神系中就有许多神生有猪头。如土地神哈萨噶尔巴,他生有三个脑袋,即中央的是象头,右边的是虎头,左边的是猪头。哈萨噶尔巴前面站着的是一位红色的三头人,三个头分别是猪头、蛇头和鸟头。还有厉神中一位重要的红色土地神,她生有人的躯体,猪头,右手持一根叫做“世界弯木”的有三个杈的木棍,左手持“神胜幢”。属于土地神系列的还有一位女神名叫“土地神之女本吉佐姆”,她被描绘成一位黑黄色神灵,持头盖骨,骑一头猪。还有大黑护发中的大兄妹护法,也是生有猪头。

(六)各类小妖

《西游记》里各种动物形象的小妖随处可见,诸如狼头精、虎头精、鹿头精等等举不胜举,极少有具体名字。藏密宗里也有许多护法神都生有动物头、人身。例如,大黑护法扎协仲夏巾生有牦牛头。四手智慧护法和他的伴偶大时母丹次吉旺姆就派各类生灵做他们的使者,有秃鹫和其他鸟类,还有狗、豺、狮和“众多的最下等级的黑女人”。八位原本属苯教神灵的生有秃鹫、鹏、乌鸦、猫头鹰、猪、狗、狼、虎等兽头的红色空行母兽头女神。另外还有十二护帐神的说法,除了刚才的那八位外,还有四位兽头女神分别是狮面女、豹面女、人熊面女和熊面女。在厉神里甚至还有牦牛头、虎豹头、树怪头、麝鹿头。

综上所述,唐僧“取经故事”在元代与明代前、中期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藏传佛教在元明两代大规模传入中原,并对中原文化层,特别是文人创作形成深远影响。藏传密宗护法神束“虎皮裙”的形象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人物形象束“虎皮裙”的造型在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艺术作品中却极为罕见,这无疑说明了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束“虎皮裙”的题材,很有可能源自于藏传密宗。据此推论,《西游记》中“三头六臂法身”“照妖镜”“骷髅项链”等题材,与藏密宗相关护法神形象之间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值得深入探究。

注释:

(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藏学. 2002年第1期封面彩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本文所引《西游记》文字均见此版本,以下不再注出。

参考文献:

[1]夏敏.沙僧、大流沙与西域宗教的想象[J].明清小说研究,2005,(1):77-116.

[2]胡小伟.藏传密教与《西游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4):526-560.

[3][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文渊阁四库・子部十三・释家类,卷22,第60页.

[4]王岚.元代藏传佛教教育家萨班和八思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1):79-83.

[5][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3)[M].北京:中华书局1981:245.

[6][明]王世贞.州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卷18,第57页.

[7][明]孙继皋.宗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卷10,第28页.

[8]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82:1815-1816.

[9]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第四辑)[C].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0]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50.

[11]王尧,陈践译.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123.

[12]陆离.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祗、武士图像及雕塑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13]们发延.藏传佛教密宗神像赏析[J].佛教文化,2001,(z2):54-58.

[14][奥地利]内贝斯基.的神灵和鬼怪[M].谢继胜,译.拉萨:人民出版社,1993.

[15]康保成.沙和尚的骷髅项链――从头颅崇拜到密宗仪式[J].河南大学学报,2004,(1):75-78.

猪八戒照镜子范文6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 妖怪)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 葛仙翁)

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 猪八戒)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 孙悟空)

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 作者)

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 葛仙翁)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 猪八戒)

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 猪八戒)

猪八戒读书——竟冲识字的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 孙悟空)

八戒保媒把把成功——猪连必合(珠联壁合)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 孙悟空)

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 沙僧)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 孙悟空)

猪八戒戴花——自美

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 小妖)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 孙悟空)

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 作者)

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 小妖)

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 众僮仆)

猴子爬竹竿——上窜下跳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 孙悟空)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 猪八戒)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 猪八戒)

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 作者)

猪八戒进女儿国——看花了眼

孙猴子坐天下——-毛手毛脚

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 哪吒太子)

观音菩萨进澡堂——左右为难!(男身女像去哪边好?)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 妖怪)

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 哪吒太子)

猪八戒娶媳妇——背着走()

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 作者)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 猪八戒)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上一篇歌曲卖汤圆

下一篇诗人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