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阅读理解范例6篇

海燕阅读理解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1

一、引导学生自读,感知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文本语言,发掘情感与美学因素,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感知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大声地朗读,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与作者、文本碰撞思维,交流情感,受到心灵的熏陶,获得情感的陶冶,体验文本语言的音韵感与节奏感,感悟文本的情思与美感。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落实朗读要求,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主感知、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发掘课文的情感。一般而言,在学生自读之前,教师可提出若干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发掘重难点,提炼有效信息。同时,教师需要适时提示与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

如在教学《海燕》时,教师可依照散文诗独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诵读再现海燕的形象,然后借助几幅画面来引导学生领会海燕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引感共鸣,帮助他们正确解读文本,并感受文中的语言之美、技法之美,发掘文章内涵,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与探究的能力。1.朗读感知。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这首散文诗既富有浓郁的感彩,又蕴含音乐节律,更具有流动的画面感。请自由朗读,感知作者是按照哪一顺序来创作的?主要描写了哪些场面?海燕在这些场面中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然后学生朗读感知、交流讨论,而后师生共同分析并小结:本文描绘了3个场面:①海燕在暴风雨将来临时高高地飞翔、叫喊,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②海燕在暴风雨迫近时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③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时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作者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逐步逼近为线索,通过上述典型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燕的勇敢表现,突显了海燕的鲜明性格与形象。2.写法探究:若将本文视为精彩的表演,以海燕为主角,以暴风雨为背景,以大海为舞台。在本文中,还有哪些“群众演员”呢?(狂风、乌云、海鸭、海鸥等)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赋予了这些形象更深刻的内涵,请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试着猜想一下这些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说明理由。

二、组织品味赏析,交流探究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若要感知语言的魅力,感悟文字的深意,则需要细读、细品。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需求,引导学生精读赏析,品味语言,增强体验,形成语感。同时,教师还需要巧设教学情境,善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诱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形成思维碰撞,点燃灵感火花、智慧火花。其次,注重小组质疑与探究、老师点拨与启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质疑、找句子、讨论交流等形式来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深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运用有效点拨、提示语引导,促进教学相长。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2

马上要开始的是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燕子过海》。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朝着目的地不停地飞行。

“外甥打灯笼――照旧”“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孩子们整齐有素、兴致高昂的歇后语接龙拉开了本课的序幕。紧接着,投影出现了一只展翅翱翔的燕子,师:“谁来啦?”生齐呼“燕子!”“小燕子她要――飞过大海”板书“燕子过海”。

教师问题导入: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孩子们纷纷举手:“我想知道燕子过海去做什么?”“我想知道燕子靠什么过海?”“我想知道燕子过去了吗?”“我想知道燕子为什么过海?”“我想知道燕子怎么过海?”“我想知道燕子过海遇到了哪些问题?”。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孩子们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出三个问题:(1)燕子为什么过海?(2)燕子怎么过海?(3)燕子过海结果怎么样?三个问题钩织成了一张大网,老师将这张大网抛掷到孩子们的脑海里,循循善诱、张弛有度、形散神一、精彩纷呈地完成了整篇课文的教学。

这堂课,对于初为人师的我,受益匪浅。

一、循序渐进阅读感悟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课文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在本课的教学中,围绕三个问题,教师三次指导学生阅读,对所提问题一一解答。

一读,开火车读,解答问题为什么过海。

二读,画句子。画出怎么过海的句子。

三读,配音乐,情感升华。

二、多样化方式解惑答疑

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小博士”向大家介绍候鸟的知识。第二个问题的解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境的感悟,用表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理解用到的动词所具有的表现力。多样化的方式答疑解惑,会调动二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泼不呆板、学生学得愉快,教师讲得开心。

三、字、词、旬、段、说、议有机整合

开篇板书,强调“燕”的写法,寓写字巩固于篇章教学之中。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这一句的教学,以情景、表演、比较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理解词义,如:“太”“落”“伏”的好处,由此深刻地读懂段意,说的是燕子过海很不容易很辛苦,进而感知篇义,燕子那么辛苦,却不停地飞呀、飞呀……燕子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在答疑解惑过程中,每一部分都让学生练习用关联词说话,如因为……所以……,不管……还是……,有的……有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对表达能力也是非常好的锻炼。此外,课堂开始的时候歇后语的接龙游戏,使学生在娱乐中积累语言、快乐学习。课后,小燕子还捎来树叶信,教会小朋友们写生字。

师生们还舍不得跟小燕子告别,下课铃声倏然响起。回味引人人胜的课堂,丽英就像上海这棵大树上一只精致的鸟巢,孩子们如早莺争暖、活力四射,如新燕啄泥、口溢芬芳。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生命从这里探寻着新鲜。

漫步在雨中的校园,没有光艳照人的风景,我却觅得一屡醉人的泥香。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3

关键词:读书用报; 打造; 书香校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070-001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学校达到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孟寨小学整体环境体现了教育性、人文性。几年来,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校积极开展“读书用报”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个亮点。

一、领导重视,多渠道筹措订经费阅报刊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小海燕》报、《关心下一代周报》等报刊杂志的征订工作,每到征订工作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先召开学校班子成员会议统一思想,然后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作广泛宣传,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读报用报活动真实目的,讨论如何开展形式多样的读报活动,同时还制定一系列读报、用报机制,同时,也向社会作广泛宣传,让学生家长、社会都了解读报用报的好处,明确读书用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众所周知,现在学校办公经费非常紧张,该校采取各种方式落实订报经费,多管齐下,各方动员,千方百计筹措订报资金。我们找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募捐;恳请社会名流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从办公经费中压缩其它开支,开源节流;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读书读报的重要性,让家长为学生订阅,坚决落实订报经费……我校每年均订阅400多份《小海燕》报和《关心下一代周报》,并订阅《科学大众》、《未来科学家》等一系列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

二、以活动为载体,掀起“读书用报”高潮

1.我校特别重视重视读报、用报的质量

每学期,学校都将“读报”定为校本课程,每周一节“读报”课,要求老师有备课,有指导。以《小海燕》、《关心下一代周报》为主要教材,在学校举行“读报”研讨课,进行指导“读报”的经验交流。要其余教师合理安排读报时间,提示阅读内容,提出阅读要求。读报与思想教育结合。学校要求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报纸提供的德育资源,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体师生要充分利用报纸提供的德育资源,按新课程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用教材教”的水平,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水平。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读报用报活动。

2.营造浓郁书香环境,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为了让良好的环境成为促进学生热爱读书的教育因素,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个角落,校园内随处可以看到读书标语,显眼处张贴《读书宣言》,每个年级都有读书口号,每间教室都体现班级读书特色,每个班级都开辟有读书栏,如“开卷有益”“芳草地”“书香致远”等,内容多是学生个性阅读、分层积累及感悟生活的活动成果。

3.配备专门书柜

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校为每个班级均配备了一个书柜,定期让学生到图书室把可读书籍借到教室内放到书柜里,让学生随时借阅。班级里还专门配有报架,让学生把学校订阅的报纸杂志放到报架上,方便学生阅读。

4.设置阅读课

学校充分利用每天中午的小百灵广播时间给全校同学读报。学校还在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组织学生读报,鼓励全校师生积极投稿,构建展示师生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并对在《小海燕》、《关心下一代周报》、《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作品的师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5.办读书展板

我校每个班级都办起了读书读报展板,每两周更换一次内容,内容丰富,新鲜活泼,是学生学习的好课堂,是学生增长知识的好教材。各班的读书读报展板在学校校园展出,好的作品由教师推荐到校报上,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了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写读书笔记

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都有读书笔记。学生在完成所学学科教材内容之余,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在班级里读书、读报,到阅览室去阅读,到电子阅览室去欣赏,并把所读书报的内容抄录下来,写成读后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使读书读报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学校把每年的五月、十月定为学校的读书月,在读书月里举办读书竞赛活动,对认真读书,读书笔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评选“书香小博士”、“书香小组”、“书香班级”,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培养了学生读书读报的好习惯,全校掀起了读书读报的热潮。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激励学生“读书读报”

首先是各班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带好头,在抓好自己班读报用报的同时,还要督促学生坚持长期读报用报,并且一定要形成一种风气。

其次是认真抓好“每周读报一节课”制度的落实,做到坚持读,并且做好资料积累,把好的内容及时剪贴下来,分类保存。

再次是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教师深刻领会报刊的精神实质,指导学生净化心灵、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任三(1)班班主任的孟宪国老师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提倡作文早起步,鼓励学生积极写稿、投稿。一学年来,她班级里的陈岗、杨燕聪等十多位同学的文章发表在《小海燕》、《关心下一代周报》、《小学生作文》等报刊杂志上,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该班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家长当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4

一、课前反复阅读,为赏析文章铺好道路

在教学新课时必须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直到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阅读过程中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目标,不能随随便便地读完了事。

学生应先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对文章里面的人物、事件、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再一次阅读时用圈、点、线等符号把文章中难写、不易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以便上课时解决不易理解的问题;把文章中重点的句、段梳理出来,以便更深刻地品析文章内容;还要把经典的语句整理出来,以便积累大量的词汇语句。最后学生还要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加以思考解决,比如在预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通过阅读找到课文的主人公是谁,除了主人公以外还有哪些人物;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句段,通过反复阅读这些句段,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故事情节又是怎样的。

学生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阅读中对课文渐渐熟悉了,这就为他们进一步赏析课文铺平了道路。当然,学生在开始并不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要求、不断地训练,学生才能渐渐地掌握并熟练运用多种方法。

二、课中突出诵读,品味文章思想内涵

朗读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本方法。由于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阅读,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就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要求学生朗诵文章,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来品味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品味,熏陶学生的情感。

(1)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朗读会有明显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潜力,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理解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节选《雷电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满含深情、铿锵有力地朗读,初步感受屈原的高大凛然、伫立睥睨、坚贞不屈、满腔愤怒的精神情感,再通过学生的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把教学推向高潮,这样对于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很有帮助。

(2)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范读、利用多媒体诵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等形式,先让学生听,然后有感情有重点地反复朗读课文,从而体会文章的真谛。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通过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直到朗读节奏准确、朗朗上口为止,使学生熟知文章里面的词汇、词语之间的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层次。再如教学诗歌时,教师可以注意从音调高低、声音大小、速度快慢、节奏起伏,再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使整个诗歌成为一曲美妙的乐章,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朗读中思考解决问题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用来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适时质疑问难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思考并回答,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海燕》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海燕”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课文为什么要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激情澎湃的朗读,可以激起思维和情感的火花,解决问题就会更加容易了。

三、课后拓展阅读,丰富学生思维空间

学生的阅读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在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大量具有指导意义的作文书籍,并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如《论语》、唐诗宋词元曲、中外名著、精美散文等,使学生从中品味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成长。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5

新课程下所追求的理想的生态课堂就是要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课堂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中,在教学的每一话语、行为和细节中,真正实现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体验与感悟、探究与创造、交流与交融。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1.课堂上应洋溢着浓浓的爱意

有了浓浓爱意,教师便游刃有余地教,学生则轻松自主地学;有了爱意,就多了一份宽容,多了一份尊重,学生不必揣摩教师的心理,教师也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强行灌输学生有关知识;有了爱意,课堂就不仅仅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有了爱意,课堂上更多的是激励,是赏识。你可以在课堂上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是个小思想家。”“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是老师的知音。”“你有一双慧眼。”“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你很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对发言同学的尊重。”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赞美,又有着做人道理与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充满民主平等的意识,充满对孩子发自内心的欣赏,更流淌着老师的一颗真诚的爱心……

2.课堂上需呵护孩子的未泯童心

教育是什么,它可以是唤醒,是等待,是激励,是鼓舞,但教育首先是保护。童年对孩子来说,是纯洁的,充满着天真与好奇,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所持有的好奇、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能得到珍惜、呵护,那么这些孩子的一生就可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童年又很容易受到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讥笑声中有瓦特……很有多孩子的创新火花和想象能力是在课堂上逐渐泯灭的。因此,教师应呵护孩子们的这份天真,这种好奇。

二、让学生作为主动的感悟者进入阅读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感悟的教学中,我从关注并满足学生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入手,力求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读者),把宝贵的阅读机会还给学生,允许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自主选择语言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过程,让学生在最能照亮他们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进作品。

1.依据教学需要,做必要的启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如介绍课文背景或作者,创设相应情境,动手进行某些操作,等等。

2.面对新的课文,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三问”。“三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二读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意图有所领会;三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三问”:问自己,问字典,问他人,并提倡在书上圈、点、划、批、注,边读边思考边动笔。

3.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心得体会、疑惑问题等。

4.整合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或疑惑点,提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的思考题,确立正确的阅读方向。

在实际教学中,最佳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原文上,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推进,完成全程阅读。如在学习《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句子练习朗读,如“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等,这样很快克服了本文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到“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一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文章写的是小燕子的活泼可爱与春天的光彩夺目。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都能津津有味地读,渐渐地就进入“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让学生读读郑振铎的《海燕》全文,他们就对课文的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他们认为,“在作者眼中那海燕就是家乡的小燕子,他们不光可爱,而且勇敢”,“作者希望自己像海燕那样坚强无畏”,“作者是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里,学生通过60分钟的读和20分钟的交流,圆满地完成课文阅读。

三、让课堂充满真切自然的诗意

叶澜提出,课堂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课堂原来被认为是认知的活动,现在是生命的课堂,生命的交流和互动,这非常具有诗意。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叫人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让人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那种余韵悠长、情思绵绵的情绪;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诵、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它让人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学生在课堂上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去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感受《三国演义》《水浒传》,感受安徒生、契可夫、托尔斯泰……

海燕阅读理解范文6

一、导入背景,追溯写作原旨

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多样化的背景内容,引导他们在主动阅读感知中提炼相应的背景素材,能使导学案更有引导推动作用。通过背景知识导入,能使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在提前预学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印象。通过对背景的了解来挖掘其中值得探索的意义,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达意图。

围绕揭示写作原旨,多给学生更多的尝试了解,让他们在拓宽视野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着力点,更利于他们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如,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通过设置一定的导学案背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回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往事。通过介绍胡适从小失去父亲,在关系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的胡适的相关往事基础上,介绍其母亲冯顺弟的有关情况:冯顺弟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母亲。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之后,于1918年11月离开了人世。

这些背景知识的展现,给了学生更多额外的知识,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不断探寻更多的内容,挖掘更有价值的文本表达内涵意义。带着对文本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背景知识主动和作者进行对话,更能使课堂教学在富有一定导向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深刻理解感知,便于他们深化理解感知。

二、留白质疑,引导自我探究

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主动归纳和总结,利于他们在深化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自学机会和体验。导学案中运用一定的空白引导,能使学生在自我深入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丰富文化知识。

留白模式运用,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质疑深思。如在8年级下册第9课的《海燕》导学案指导运用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思考题目,建议他们从海燕在俄文中具有“暴风雨来临预言者”的意义出发,深入思考:作者在暴风雨来临前,通过展现海燕的不同飞翔姿态,说明了什么?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等其他动物的对比,表达了海燕怎样的品质?海燕见到了海鸥、海鸭、企鹅等,会对他们说些什么?留下这些空白,让学生根据相应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相关片段,更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思考感知途径,便于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增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线索,让他们的整体理解感知与互动交流成为一种常态,便于他们进行主动探究运用。

留白质疑运用,让文本内容在凸显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发现学习问题和不足,利于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尝试中获得更多的感悟。留白的问题在体现多样化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深思与感知互动机会,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阅读感知,找到不同的破解对策和方法。

三、反思延展,提升语用技能

反思延展,让导学案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绽放如同花儿般的艳丽。如在8年级下册第1课的《藤野先生》导学案运用反思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明白“藤野先生的正直热枕、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和作者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我设置了一些思考题目:假如你在街头遇到了藤野先生,并且也曾听鲁迅先生提起过,你会怎样与藤野先生攀谈?通过这样的总结反思,让学生享有更多的支配权和表达话语权,能使他们将理解感知主动转变为实践运用,生成更多的丰富感知。有的同学,通过外貌刻画展现了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的样子,更展现了其渊博知识的文人气质。有的同学则是,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模拟一定的情境,在主动、互动的交流过程中沟通,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感受,体味作者对藤野先生的额外关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