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故事范例6篇

凿壁借光的故事

凿壁借光的故事范文1

1、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3、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4、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5、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6、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7、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8、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9、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10、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

11、山东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小偷”会凿壁偷光的宰相叫匡衡而已!

12、不过,蹭网这种做法在晓艳看来是一种“凿壁偷光”。

凿壁借光的故事范文2

《凿壁借光》这个故事讲西汉匡衡大学问家的故事,他小时候家贫没有钱供他读书,只能借书,晚上也只能背白天读的东西,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墙壁有光线,就把墙壁凿大,从此以后,每晚都要借偷来的光刻苦读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自学成才。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少年只有一次,白白浪费掉就会后悔莫及,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发奋,学习匡衡的精神,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做贡献。

凿壁借光的故事范文3

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注释](1)[逮]及。(2)[穿壁]在墙上找洞。(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4)[资]借。(5)[大学]大学问家。[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而()大姓()偿()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B.匡衡勤学而无烛。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D.学而时习之。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B.资给以书。C.非学无以致疑。D.以此戒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参考答案1.但是大户人家报酬对……感到奇怪2.D(表承接,译为“并且,而且”;其他三项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3.C(“来”,其他三项可译为“用”、“拿”)4.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5.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凿壁借光的故事范文4

心动不如行动,当天晚上,我就……

我扛起锤子,戴上帽子,出发了!来到后院,我用我的“四只眼”仔细侦察了一番,惊喜地发现有一堵墙是连接邻居家的。嘻嘻!我就要拿这堵墙开刀了!皎洁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寂静的夜晚多么诡异,只是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罢了。

我蹑手蹑脚地来到那堵墙旁边,就像做贼似的。我吃力地举起锤子向那墙砸去,震耳欲聋的响声随之而来,顿时响彻天空。我如惊弓之鸟,赶紧躲到隐蔽的地方。等了一会儿不见有人,我便继续行动起来。“一,二,三!”我使出浑身的劲儿砸了下去。哈!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墙终于被我砸出了一个碗大的洞。

“谁啊?”我听见有动静,便如老鼠似的闻风丧胆,拔腿就跑。由于害怕,我不敢再干了,于是便识趣地偷偷把工具放好了。

等一切风平浪静之后,我拿了一本书,狂奔那个“碗大的洞”。借着里面的光,假惺惺地读了起来。我虽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本,但一心只想着有人来表扬我,不知不觉,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我已经躺在床上了。妈妈走了过来,凶神恶煞地质问我:“你昨天晚上在后院干什么?”

“我,我……”我神色紧张,但突然又想起了匡衡,于是大胆地说了出来,“我学匡衡,凿壁偷光呢!”

妈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眉头稍放松了些。“我们家里有电灯,你为什么要凿壁偷光啊?”她像审问犯人似的没完没了地问。我怯生生地回答:“我想,得到你……你们的表扬,说……说我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妈妈听了,又好笑又好气。最后,妈妈,还是惩罚了我,让我在家待一个星期,不准到外面去玩。

凿壁借光的故事范文5

匡衡爱好学习,勤奋聪敏,不怕艰苦,志向远大。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同时也是要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下去的品德修行。学习就如充电,如果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不及时充电,那么很快就会失去能量,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无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现代人都不应该忘记给自己充电。只有那些随时充实自己、为自己奠定雄厚基础的人,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匡衡就这样想尽办法苦学知识,后来终于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并在汉元帝时任太子少傅,官至丞相。

(来源:文章屋网 )

凿壁借光的故事范文6

进了山门,导游让回过头看韦陀。这位韦陀将手中的兵器指向地面,明示这里的寺庙只许云游的僧人借餐,不可住宿,导游说,韦陀双手横端兵器,才许外来僧人吃饭和住宿。这韦陀是个伙食官呵。

再回头,该是寺里大殿。却不是,眼前是一条甬道,两边砌了高高的围墙。甬道因围墙而幽深无比,任你睁大了眼睛,也看不见寺里的大殿。甬道不是平展的,而是循着周围的山势缓缓而上。甬道也不直,弯了好几个弯,谁也不知道弯头的那一边是些什么风景?甬道上的卵石,一个个圆溜有包浆,每一只卵石都想告诉你一个故事。整条甬道大概上百米长吧,这个距离是什么距离?与你平日里想佛就见佛的经验大相径庭。

进了大雄宝殿,瞧见一尊大佛端坐在上。却不是如来,而是弥勒佛。

细细瞧去,大殿不大,紧挨一个山崖。佛像四周,皆是山体开凿。佛像也是山石雕刻。

也就是说,在石佛开凿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山崖,是一个岩石的垂直平面。这里什么也没有。据说,新昌大佛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初年,历时30年完工,都1600多年了。可是,如果没有这座寺庙凸显于我的眼前,这个历史对于我来说,也近乎于无。有与无之间,相隔的到底是什么呢?

在跨入大雄宝殿的一刹那,我突然感到一种无名的震慑。不是那些香雾缭绕,也不是那些帐帷装饰,而是大佛。首先是佛像的高度,据说座高身高加在一起接近16米,让我不得不仰视。仰视产生一种敬畏。其次是造像庄严,慈眉善目,令人油然而生一种崇羡心理。其三是佛像的眼睛是两个空穴,空穴替代眼珠,这里无就是有,让我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仰视,都觉得佛陀在看着我身上遮掩不住的“凡”。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是佛的微笑: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你的得意,你的失意;你的快乐,你的痛苦;你的爱,你的恨;甚至你的一切,仿佛全在这微笑中。

那是一种怎样的笑呵?

据载新昌大佛的开凿年代与规模和山西的云冈石窟、河南的龙门石窟相近,比四川的乐山大佛早200多年,是江南第一大佛。然而这些都不能解释大佛的微笑。

就说东晋永和(345-356)初年,有一个叫昙光的名僧漫游江左,夜宿新昌石城山下,待天明起来后,看见这里参天的古木,把初阳都挡住了,千仞的石壁上,有青藤垂绕,不时有叮咚的泉水声传来,沁人心脾,就决定在这里披荆斩棘,宿洞修行,草建了隐岳寺。这是新昌大佛的第一缕微笑。

然而,真正迎来大佛微笑的是之后的3位僧人,民间传说为一人的三世轮回。南齐永明(483-493年)年间,头一名僧人叫僧护的来到这里,做了隐岳寺住持。僧护住持接下来的一个举动,改变了江南佛像雕塑在全国佛教界的地位。究其原因,史书上载:他见寺北有青壁千余尺,每至其下,便“闻管弦声或发光怪”,决心要将石壁刻成佛像。民间传说,是僧护住持在这里听到了靡靡之音,看见了佛光频现。

这一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行动。他把自己捆在绳子上,猴子似地从悬崖的上方下滑到石壁上。他一手拿凿子,一手拿锤子。那一记响亮的叮当声,震飞了栖息在悬崖古藤上的鸟,吓跑了正在附近喝水的糜鹿,连崖壁也颤抖了一下。这是一个辉煌的开始。

不管阴晴雨雪,也不管白天黑夜,僧护就把自己吊在崖壁上。饥了,掏一把挂在松枝上的冷饭团;渴了,饮一口崖上流下来的山泉。叮当声再响起时,不再刺耳,也不再寂寞,那些惊飞的鸟飞了回来,唱着悦耳的歌,与凿岩声此起彼落;那只糜鹿也回来,与野兔松鼠等一起,在崖壁下方翩翩起舞。

叮!叮!这是世界上最单调的声音,却包含了繁多,甚至无限。谁能识得这里的关系呢?只有僧护。否则僧护不会去做如此简单的事的。

僧护不仅发出如此单调的声音,而且,把他自此以后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都用来重复这个单调。一直到齐建武年间(494-498年),僧护圆寂。石壁坚硬,却经不住僧护的刻凿。大佛的头部形象初步显现,大佛的微笑就如初现的晨光。

僧护的弟子僧淑继承了他的衣钵。他的衣钵就是凿子和铁锤。僧护依然把自己悬在崖壁上。这根绳索还留有师傅的体香,凿子和铁锤还粘着师傅手上的汗泥。

叮叮!僧淑的第一锤有些生疏,让周围的飞鸟走兽有些诧异,但几锤下来,声音变得与师傅没有二致。山间的牲灵以为圆寂的僧护复活了。鸟复歌唱,兽再舞蹈,与叮当声相吟共舞。

风霜雨雪,唯有这叮当声是一缕温暖;虎吼狼嗥,只有这叮当声脉脉含情。

僧淑的身子渐渐消瘦了,僧淑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盏油灯,没日没夜地燃烧着。

僧淑把自己的肉体燃烧了,就燃烧自己的灵魂。僧淑的灵魂放射出异人的光彩,像涅槃中的凤凰。

后来僧淑主持下的石城山刻佛工程据说是“资力莫由”而停工。

梁天监十二(513年)年,来了一位名僧叫僧祐,与其说他是受朋友之邀,不如说受了前二位住持的精神感召。他是专程来到这里主持凿佛工程的。历史记载僧祐(445-718年)是当时的律学大师,在佛教文史学和佛像雕刻上均称得上是大家。

大家到底是不一样。他先是发现前二位僧人雕凿的石佛“失在浮浅”。这也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也有民间传说他的功力之大,在于吸收前二位高僧的法力。史书上说:僧祐于是再次招集工匠,“大事更张,因旧功铲入五丈”,而且,“扪虚梯汉,构立栈道,状奇肱之飞车,类仙腹之悬阁,高张图范”,前后用了四年时间,就把弥勒石佛坐像雕刻完工。

而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单说僧祐主持了凿佛工程后,每天凿岩不止。僧祐的凿岩声比前二次的都大,引来了不止是本地的飞鸟,不止是附近的兽。僧祐凿岩时,整个天上的飞鸟都在歌唱,整个山间的走兽都在舞蹈。每天西山顶上的太阳是僧祐敲落的。僧祐晚间凿岩爆出的火花,缀到天上变成了耀眼的星星。

僧祐在原来的基础上向里凿进五丈,那最后一锤敲落时,奇迹就发生了。霎时,山崩地裂,金光四射。所有的飞鸟都飞上天空,飞鸟的眼睛都盯住一个地方;所有的走兽都大声吼叫,声音中传出的那绝不是恐怖,而是幸福和吉祥。一尊美轮美奂的弥勒石佛坐像诞生了。原来石佛就藏于石壁之中。

这与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中的愚公率领着子子孙孙也不会穷尽的家人,每天不止,挖着挡住家门前的王屋山和太行山。有一天,终于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一夜间将两座大山搬走了。这是中华民族远古人民想象的产物。

上一篇初中英文作文

下一篇芳容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