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异义词范例6篇

古今异义词范文1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强化、词义弱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词义扩大是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

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来源:文章屋网 )

古今异义词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结合语境理解常用实词的意义。

所谓文言实词是指意义实在、指代明确、直接关系到语句理解的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这一考点的题型设计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形式,内容涉及含义和用法,一般有这样几种出题方式:①对四组解释进行辨析,要求选出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②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给出四个词语(放在具体语句中),要求选出古今词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③给出四组语句,要求选出含有或没有通假字的一项;④直接解释加点的词语。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结合语段阅读进行,也有单独设题的。以考查课本中有注释的为主,但有由考查课内识记向考查课外迁移运用的趋势。

备考策略

对语言的学习总要从积累基本的词汇开始,文言文也不例外。掌握、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其中,文言实词又是关键所在。

1.由于时间的流逝,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内容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2.复习文言词语,不能光靠背记词义,应词不离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考虑它们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学习古汉语语法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词义。不要孤立地死记语法知识。

3.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一定要以熟悉课文为前提,课文的注释要认真看,课后的练习要认真做,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积累词语,并能举一反三,灵活理解,迁移运用,从而提高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孔子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习文言文是要下点苦功夫的,必须以一定的识记积累为基础。

失分会诊

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条件。各地中考文言文试题几乎都考查文言实词,有的特意考查一词多义。从阅卷情况来看,这类试题的得分率不高。最普遍的失误有二:一是以今天的词义去套文言词义,如“具以情告”,其中“具”有不少考生解释为“具体”;二是不会辨别一词多义,在多个词义面前不会选择。下面具体说说:

一、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假借。即用一个语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被替代的字叫本字,替代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通假字“说”——本字“悦”)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最大关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据此可分为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情况。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音同音近关系主要是就古音而言,不能完全以现代的读音来衡量。

识别四类通假字:

①音同形似。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通“伙”,意思是“同伴”。

②音近形似。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意思是“嘱咐”。

③音同形异。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意思是“背叛”。

④音近形异。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懂得通假字的这些特点,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通假”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只从字音上去寻求本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一些古文,多记忆一些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现代的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注意这种古今言殊的现象,避免发生“望文生义”的错误。当然。变化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例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则是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指“妻”,即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变化。例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①指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②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汤”古义是“热水”,现在的常用义是“汤菜”“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意思是身份低下,见识短浅,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词,不含贬义。而现在是言行不道德、下流无耻的意思,是贬义词。

5.有的单音节词连用,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要细心辨别,不要误认为现在的常用词。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指“痛心、遗憾”。

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往往比较生僻。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一词多义在根本上还是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但是一词多义的多个义项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都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比喻、借代、假借等而产生形成的。对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应从理解词的本义入手,根据上下文和文章整体内容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含义。当然特殊的义项只有靠平时的记忆了。

专项训练

1.找出句中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①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③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④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______”通“______”,意思: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______”通“______”,意思:

2.辨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去: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②芳草鲜美(《桃花源记》)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

戾: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亲旧知其如此(《五柳先生传》)

旧: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小大之狱 越明年

c.阡陌交通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于是见公输盘 虽我之死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b.满坐寂然

c.路转溪头忽见d.汝之不惠

5.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子墨子九距之

b.仓鹰击于殿上公输盘诎

c.默而识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6.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杨朱之弟布衣素衣①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①素衣:白色的衣服。 ②缁(zī)衣:黑色的衣服。

(1)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写出它们各自的本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天雨()

②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③子亦犹是()

例题透视

例题1:(2006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模拟卷)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卑鄙)

b.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c.且焉置土石(哪儿)

d.一狼洞其中(打洞)

解析:此题涉及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a.“鄙”,古今异义,这里应是“目光短浅”的意思,所以答案是a。

例题2:(2006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执策而临之()

解析:该题考查了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知识点。①中的“或”要注意古今异义,在这里的意思是“有时”,而不是现在意义的“或许,也许”。②中的“食”通“饲”,意思是“喂养”,而不是“吃”或“食物”的意思。③中的“策”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④中的“临”要注意一词多义,与今义的“面临”意思相近,是“面对”的意思。

例题3:(2006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屋舍俨然:

②鸡犬相闻:

③咸来问讯:

④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解析:第1题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同时考查了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①中的“俨然”要注意古今异义,在这里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②中的“闻”意思是“听到”。③中的“咸”是“都”的意思。④中的“叹惋”是“惊讶,惊奇”的意思。

第2题运用单项辨析型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考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同时考查了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a项①中“绝”的意思是“隔绝”, ②中“绝”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非凡的”。 b项①中“是”的意思是“判断动词‘是’”, ②中“是”的意思是“因此”。 c项①中“出”的意思是“出去”, ②中“出”的意思是“在外面”,指“国外”。 d项①中“食”的意思是“食物”, ②中“食”的意思也是“食物”。所以答案是d。

古今异义词范文3

一.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 古今异义的种类:

1. 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l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 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l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 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l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 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l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 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l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6. 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l 练习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7. 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练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三. 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四. 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古今异义词范文4

nbsp; 一、狭义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书常见用字现象之一。大量存在的通假字造成古书的难读难解。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因此,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通假字的形成的原因经分析主要有:

1、字形与字义的关联尚未固定。古人造字表义时,该用某字表示某义还在形成过程中,某个意思既可使用甲字表示,又可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乙字表示,没有一定规律。而我们现在用某个字确表某种意思的固定观念去看,就有了通假字。所以,时代越古的文章通假字越多;时代越近的文章通假字越少。

2、古人依声记录文章的结果。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古书几被烧光。汉代时,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部分书籍重写出来。古人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因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了读音而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或者记录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也就积非成是,而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二、假借字。造字有难易。形象可以描绘或意思可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的字易造;但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的字难造,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

假借字有两类:一是本有其字的用字当中的假借,即狭义通假字。一是本无其字的不造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现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的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

三、古今字。古今字指古今分化字,人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为古字,古字即古已有之;把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可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功能,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今字是后来造的新字,新字造成后就成为长期工。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经历过假借阶段。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如奉-俸)或无关(如莫-暮)的意义的假借阶段。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如奉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密切相关。又如莫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

古今字是汉字的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四、异体字。异体字是指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但写法不同的两个或以上的汉字。异体字产生主要是造字的方法不同,改换了意义相近的形符,或改换了声符。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异体字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和部份异体字。

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的异体字为完全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的异体字为部份异体字。有时异体字和正式使用的字体在各地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如在大陆“够” 是“够”的异体字,而在台湾却恰恰相反。

五、中学阶段的通假字教学

1、追溯历史,明白原因。中学生初次接触到通假字时,要做好引入工作。告诉学生,古人造字较少,口语中有了一个词,而文字里却没有表示该词意义的相应的字。当然一般多因为该词义较抽象, 不易造字,只好用一个同音字代替。这样就出现了那些别字——通假字。且离我们时代愈远,字量就越少,通假的情况也就越多。 当然也有本身已有相应的字,作者仍写别字的情况。特别是上古时期,文字的使用还没有规范,所以当时允许同音代替。且汉代以前无字典,书写工具又落后,文章辗转相抄,人们也

较易用同音代替的办法为文,多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繁多的字。后代作家为了仿古,也使用通假字。但相对来说随着历史发展,汉字的丰富,通假字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2、结合符号,讲析含义。按今天的说法,通假字即古人写了一个别字,应给它画个叉;再告诉学生,这种别字在古文中很常见,古人认为写这样的别字是可以的。这不是知错不改吗?不是的。要学生明白古人这样写,是时代的无奈,我们要发扬理解精神,不苛求,所以古人用了这样的别字也算正确,把叉圈掉。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表示通假字的符号? 。它既表达了我们对通假字的认识和态度,又非常形象易懂。

3、记住格式,歌诀强化。通假字的解释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表示为:甲通或同乙,接着再解释词义。其中,甲代表通假字或古字,乙代表本字或今字。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如下歌诀对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作一点区分:有字未用是通假,难造永占为假借。异体异形同音义,借后造新分古今。

古今异义词范文5

一、同素异序词的特点

《归潜志》中的同素异序词数量比较多,下面分别从词义、词性、结构三方面来分析它们的特点。

1.从词义角度看,《归潜志》中的同素异序词的意义大多是相同的。

(1)同义词:

名声―声名 义气―气义 古今―今古

见闻―闻见 国家―家国 动摇―摇动

泣涕―涕泣 沉浮―浮沉 结交―交结

抚摩―摩抚 进趋―趋进 知遇―遇知

长久―久长 厚重―重厚 诡诞―诞诡

狭隘―隘狭 士人―人士 语言―言语

勉强―强勉 宴游―游宴

在《归潜志》一书中,以上各组中的词互为同义词,只是有些组在词义意味、搭配关系、感彩等方面有细微的差别。如“狭隘”在书中是表示“范围小”,是指具体的事物;如“南渡后,屡兴师伐宋,盖其意以河南、陕西狭隘,将取地南中。”(《归潜志》第七卷)“隘狭”在书中则表示“心胸、气量、见识等狭窄”,一般用于抽象事物;如“然性隘狭,交游少不惬意,怒去,盖处士之刚者也。”(《归潜志》第二卷)“知遇”与“遇知”的区别在于,“知遇”一般用于表主动义,表示“赏识、优待”。如“师参政安石字仲安……时末帝在春宫领院事,遂见知遇。”(《归潜志》第六卷)“遇知”一般用于被动义,表示“受到赏识”。如“嗟乎,献之三以文字遇知人主,异哉。”(《归潜志》第十卷)这句中的“遇知”后省略了介词“于”。

(2)非同义词:

子弟―弟子 学问―问学

“子弟”与“弟子”的意义是不同的。“子弟”在书中表示“子与弟,也泛指子侄辈”,如“故一时之人争以此进,虽士大夫家有子弟读书,往往不终辍,令改试台部令史”。(《归潜志》第七卷)“弟子”在书中却是表示“学生”,“子”作为后缀,不表义。如“公既居闲,慨然有志于学,将延致名儒执弟子礼,师事之。会卒,士论惜之”。(《归潜志》第五卷)“学问”与“问学”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学问”在书中表示“知识,学识”,如“大臣执政,多有文采学问可取,能吏直臣皆得显用,政令举,文治烂然,金朝之盛极矣”。(《归潜志》第十二卷)而“问学”在书中却表示“求知,求学”,如“余生八年,去乡里,从祖父游宦于大河之南。时南京为行宫,因得从名士大夫问学”。(《归潜志》序)

2.从词性角度看,《归潜志》一书中出现18组同素异序词中除了“学问”和“问学”词性不一致外,其余的词性都是一致的。

(1)两者都是名词的:

名声―声名 义气―气义 古今―今古

子弟―弟子 见闻―闻见 国家―家国

士人―人士 语言―言语

(2)两者都是动词的:

泣涕―涕泣 沉浮―浮沉 结交―交结

抚摩―摩抚 进趋―趋进 知遇―遇知

动摇―摇动 勉强―强勉 宴游与游宴

(3)两者都是形容词的:

长久―久长 厚重―重厚 诡诞―诞诡

狭隘―隘狭

3.从结构方式来看,同素异序词可分为结构方式相同的和结构方式相异的两类。

(1)结构方式相同的:

名声―声名 古今―今古 诡诞―诞诡

见闻―闻见 国家―家国 沉浮―浮沉

结交―交结 抚摩―摩抚 进趋―趋进

知遇―遇知 长久―久长 厚重―重厚

狭隘―隘狭 士人―人士 语言―言语

勉强―强勉 宴游―游宴 动摇―摇动

义气―气义 泣涕―涕泣

以上各组词的结构形式是一致的,同为联合式。

(2)结构方式不同的:

弟子―子弟 学问―问学

以上各组词的结构形式是不一致的。“子弟”为联合式,“弟子”是附加式;“学问”是联合式,而“问学”为动宾式。

二、同素异序词的成因

从历史考察来看,同素异序词是汉语双音节化的产物。在汉语双音节化的过程中,曾有一段词素顺序不稳定的过渡阶段。很多同素异序词便是在这时产生的。谭汝为先生在《同素异序词四论》一文中做过这样的统计:东汉王充的《论衡》一书中有184组同素逆序词,郑奠先生在《古汉语字序对换的双音节词》一文中有64组同素逆序词,曹先擢先生在《并列式同素异序同义词》一文中又补充了近20组例子。另外,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倒序造词法也为很多同素异序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同素异序词的演变

古今异义词范文6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有远大抱负、宽阔胸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愚公虽然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但他那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天动地,千百年来鼓舞多少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杜甫则在不朽的诗篇中表现了宽阔的胸襟和善良的愿望;孟子,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人才在苦难中造就,国家在忧患中强盛,——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加珍贵,那就是义,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哲理。学习本单元,你定会获得很大的启迪。

二、 课文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字: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 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一词多义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1. 忠之属也。 种类,类。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1. 弗敢加也。虚夸。

2. 而山不加增。增加。

词类活用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神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 公将鼓之。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邹忌忌讽齐王纳谏》

古今异义字:

1. 窥镜自视 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2. 而复问其妾。 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3.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通假字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1. 受上赏。 名词,上等

2.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送上,进献

1. 乃下令。 动词,颁布、下达

2. 受下赏。 名词,下等

1. 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2. 门庭若市。 动词,如、像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2. 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1. 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3. 能谤讥于市朝。 名词,官府的大堂

4. 皆朝于齐。 动词,朝拜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2. 徐公来,孰视之。 通“熟”,仔细,形容词

词类活用

1. 朝服衣冠。2名词不达意“服”带宾语“衣冠”,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

3.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鱼我所欲也》

古今异义字: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感激。

一词多义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

1. 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动词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介词

1.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读二声,做,动词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动词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一个读四声,炒了,介词;后一个读二声,做,接受,动词

1. 两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

2. 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德”,感恩。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中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古今异义字: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2. 管夷吾举于士。 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 衡与虑。 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

一词多义

1. 国恒亡。 灭亡,动词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动词。

1.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被举用,被选拔,动词

2. 发于声。发出,动词。

1. 寡助之至。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三里之城。 助词,的

3.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上文的城郭,它

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词,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词类活用

1. 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韧,使动用法,“使——坚韧”。

2. 苦其心志。 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3. 劳其筋骨。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4.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出:动词用作名词,在国外。

《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字: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2.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3.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4.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5.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通假字

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直接。

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4.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一词多义

1. 曾不若孀妻弱子。 副词,竟然,连…都

2. 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1. 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跑,逃亡

1.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3. 片无陇断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1. 中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助词,怎么,如何。

1. 看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

2.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另外

1. 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2. 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1. 以君之力。 助词,的

2. 曾涌损魁父之丘。凑足音节,不译

3.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操蛇之神闻之。 助词,的;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词类活用

1.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苦。

2.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跳着。

5. 何苦而不平。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

《出师表》

古今异义字: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摇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 诚宜开张圣听。?摇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

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出身卑贱,见识鄙陋。

通假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2.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3.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遗:给予

2. 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遗留

1. 恐托付不效。 效:奏效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任务 ;效:成功完成

词类活用

1.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3. 先帝称之曰能。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4.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离。

5.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人。

6.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今异义字:

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季的天空 今义:秋季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上一篇跑步减肥法

下一篇医德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