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归来范例6篇

踏雪归来范文1

踏尽了一世红尘,时间却犹细沙,无论怎样的紧捏,终是从指间逃走的。流得慢,也流得快。那一串脚印依旧,却踏不出旧时的步调,如今,便是失掉了那一份的轻狂,自是没有了那生机。也正是这一串轻狂步调的脚印,蔓延出了红尘。细数这红尘,一路,我充满着失与得,而得的总归不是我想要的,失的,却是我致命的。红尘,给了我太多伤,我却不能还击一丝一毫。当年的一身白衣、三尺长剑,如今只能做我与红尘抗争的武器。却是早已血侵了白衣,锈蚀了长剑。三尺,已不够长,不足够我刺到时光的尽头,划破它的心脏。

踏尽了一树白雪,时间却犹轻烟,无论怎样森严的禁锢,终是消散了。散得无声,散得很静。雪依旧飘落得寂静,白了这一世,冷了我一生。这雪很白,白得像梨花,去年三月的梨花。那时,我长剑三尺,白衣一袭。而你,红装一身,映红了梨花。背影像雪一样飘忽不定,我无处搜寻。自守于这一林梨花,乱了半生迷霞。盘坐于花下,看落蕊砸碎这无解的器具,又幻出你红装的背影。梨花落尽,白衣长剑情。任白衣残,长剑断,梨花落,我亦独酌于枯枝之下,落蕊之上,与明月对唱离殇。

踏尽了一桥轻雨,时间却犹柔水,无论怎样的隔离,终是奔逝了。奔得那么欢,奔得如此落寞。我的长剑也不能将它截断。想要忘掉,却不习惯。看久了这逝去的流水,便不能习惯一潭死寂的清泉。是谁?给了我一世平凡,又一世羁绊。桥面湿滑青石板,雨住江南,落寞的油纸伞轻渲染。轻雨落了一桥,纸伞开了半面。行人熙熙攘攘,来匆匆,去也匆匆。只有你,依旧迟迟不现。执了白伞,负了长剑,白衣淹没在人群中。

回眸千百度,却不见桥上灯火阑珊。半世浮华,却不见落蕊重放。雪舞,花舞,剑舞,人亦舞。花败花开,岁荣岁枯,雪聚雪散,杯空杯满。流年隐于水中,东归入海。踏破这红尘,始知红尘是一层又一层。半世白雪与这一桥轻雨,只将它轻从肩上拂去。依旧是长剑与白衣。冷雁南飞,我自向北,这半世孤行,我无怨,亦无悔。

踏雪归来范文2

一夜飘飞竟无声,

推窗欣看玉妆呈。

忽见枝头单飞鸟,

雀跃轻歌雪又惊。

喜雪

片片飞来舞在怀,

江南江北似琼台。

谁家笛弄争春色,

喜看梨花户户栽。

钓雪

轻舞轻扬恣意飞,

湖边曲径引人随。

柔情欲钓江中月,

独立溪桥画里归。

踏雪

脚踏绵绵朵朵云,

飘飘忽忽雪中寻。

满肩落满蝴蝶梦,

踏雪归来范文3

车慢慢的动着,由于雾大,所以开的慢。但我的心早已飞到家乡。尽管家里没有亲人,但是我依然的踏上了归途。大学、工作,十年就这么过去了,时间带去了我的感情,带不去我那午夜梦回时爸妈的叮咛与嘱咐,忘不了儿童时代的欢颜与童真。山还是那山,房子还是老房子。就是喝上一口从山涧流淌下来的泉水也是心里暖呼呼地。窗外的雪花依旧飞舞着——————

下车的时候,积雪有二指厚了,一步一步的,沿着乡村的老街道慢慢的追寻家的味道。冷冷的门扉,萧败的院落,透着一种苍凉,一种生活的积淀。时间久了,本以为什么都不会改变,可事实什么都又在改变。老邻居过来打招呼,好久不见了,就是当时再调皮,可是邻家大爷现在那可亲的问候依然感动莫名。无论在外边有多坚强,即便面对失业、面对买房子的压力、面对感情的低谷,我都是从容面对,可在这一刻,我落泪了,潸然泪下!!!

躺在小时候的床上,回味的是哪小时候的点点滴滴。童年、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亲人的爱一直在鞭策着我,坚强面对生活。独立自主!!

返程之前,去山泉那特意把冰糖雪梨倒掉,灌了一瓶冰凉冰凉的山泉。喝一口,能回味无群。品味的是爸爸妈妈的爱,是乡亲们的谆谆祝福!!

踏雪归来范文4

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3、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4、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6、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7、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踏雪归来范文5

从对香港的完全陌生到在香港注册艺术剪纸协会,直到2007年4月12日,通过特区政府入境处的“优秀人才计划”,获准成为香港一分子,剪纸艺术牵动着她与香港的缘分。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近几年因旅游、工作的关系,卢雪却常去香港。作为一个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汇点,香港虽不大,10年来变化非常大,仅香港新机场的投入使用,就给香港增添了不少景观。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仅仅是香港的市政建设变化,而是香港人语言的变化、香港人文化的变化。

在回归之后的1999年,卢雪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还没进香港的时候就觉得它和内地差不多,只是比去北京和上海办手续麻烦一些,但是到了那里才发现那里与内地的差异还是明显的。除了在中环举头望天时的那份压迫感,最让她不能接受的是他们不说普通话,只说粤语。

第一次去香自上街购物,就遭遇了尴尬。那天卢雪走进一个小商铺,铺里顾客很少,刚踏进门,一位服务员小姐便笑吟吟地迎上来打招呼,可当她用普通话问一件物品的价格时,服务员小姐便收住了微笑望着她直摇头,服务员小姐用粤语说着什么,见她没反应,她便摇着头离开了。卢雪知道她不懂普通话,而自己又不会讲粤语,只得愣愣地站在那儿。店铺里其他几位服务员小姐也往她这瞧了瞧后,便再也没人上前招呼这个内地人了,卢雪明白她们都不会普通话。

类似的尴尬以后也遇到过,卢雪听不懂,就请求别人说你能给我说普通话吗?们就会用很怪的眼神来看她。但是,这种情况在大约两年后就发生了改变,到了2001年前后,他们开始学普通话。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每年都举办大型普通话推广活动,甚至拨出专款协助社会各界进行专项推广。到现在香港能够听说普通话的人已经很普遍了,虽然是粤语式的普通话,但是至少能让人听懂了。越来越多的人说普通话,他们以自己不会说普通话而感到不好意思。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是中国人,让人感觉他们的心是真正的回归了。一些移民热也由最早的前往加拿大等国移民到现在变成了回国热潮,大部分人的心已经回来了,这一点卢雪感受非常深刻。

现在全世界都在学中国的语言,普通话越来越热。

香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普通话教育,包括很多的私立学校都有很多中国话教育。卢雪在教授学生剪纸艺术的时候发现,现在一些小学生说的普通话反而比那些大学毕业的学生说得好很多。现在香港的小学生听、说普通话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中学生反而会有一点障碍。

香港是一个商业气息很浓郁的都市。香港人是非常看重价值取向的。回归祖国后,香港和香港人确实变了,他们开始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适应内地人。从另一方面讲,中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也使香港这个昔日的英国殖民地、国际港口城市,把目光从海外更多地转向内地市场,转向内地同胞。一个强大的祖国,一个巨大的、日益增强的消费市场,正是香港经济繁荣赖以依托的坚强后盾和支柱。

香港回归10周年对于爱香港、爱中国的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她也有自己的看法:香港回归之后就经历了诸如金融风暴以及后来的“非典”之类的大事,都考验着香港人。无论多少人受到牵连、吃了多少苦,但是他们都挺过来了,香港依然繁荣昌盛。卢雪觉得香港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

关于卢雪的剪纸艺术,在她1999年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香港人对它的了解仅限于窗户上贴的窗花或是曾经有老人懂这个,有的只是知道剪纸这俩字,有的连这俩字都不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爱好,过年过节买的人特别多。现在也由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沙漠变成了一片绿洲。事实上也是他们人心和观念上回归的一种体现,毕竟他们原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很大。现在包括圣诞节的时候他们也愿意去要一些剪纸,“我们的艺术为什么不能把它当作载体呢”,卢雪觉得这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就像今年有一个大商场就专门让她给他们剪一个圣诞老人,渲染那种气氛。还有几家大商场专门租了她的剪纸摆在他们那里做展览。然后从商场消费一定数额以上就可以得到用卢雪的剪纸做成的书签。自己的作品能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与认可,是她最大的快乐。

为祝贺香港回归10周年,她将创作一系列剪纸在中环广场展出,其中包括81个风云人物,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前特首董建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等。

踏雪归来范文6

一、发挥想象,可以领悟情感

“情感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情感是想象的内在动力,想象为情感寻找美的形象载体。”情感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发现作者表达情感,有时直白明显,可有时含蓄隐晦。这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方能领悟作者那含蓄隐晦的情感。

如《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二、借助想象,可以品味意境

品味意境,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强调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至虚而实,至渺而近”,都是说欣赏者在欣赏时要加以想象。“韵外之致”、“言外之旨”表现出诉诸于想象的巨大容量和可塑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诗歌的意境常常是“余味曲包”、韵味无穷,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体验去感受,才能被作品传达出的真情所感染。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而且流露出诗人对世外桃源般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诗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安谧恬静的画面: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苍翠欲滴;皎洁的月光从密密的树叶间洒下,清澈的泉水从光滑的岩石上静静淌过。“月光如水(静),清泉流淌(动),动静结合,简简单单的十个字塑造了一个明净超脱的意境”。

三、放飞想象,可以开掘意蕴

德国美学家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即由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去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建构。所谓“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欣赏者要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去把握广泛的内容,就必须进行补白工作,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实现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上一篇数控磨床

下一篇五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