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人物范例6篇

泥塑人物范文1

凤翔泥塑

陕西关中泥塑的题材全部来自关中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关中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以及生活画面为主。关中泥塑的制作材料全部都是关中地区的天然胶泥,充分吸收自然造化与城乡民间文化,主要以通过塑造表情与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生动形象,尤其是对关色的塑造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艺术,当地人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明代曾在此驻扎六营军队,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泥塑情深

仇一凡是当代以关中风情为题材的泥塑创作者。生于1955年,是位土生土长的“老西安”。

创作激情的源泉,使他与泥塑结下了一生的缘。

仇一凡的泥塑大多是靠自学,2005年,他正式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泥塑创作中。而在脑海中他始终不能忘记的就是那段下乡插队的日子,老百姓日常听广播、拉二胡、看戏、打趣等生活习惯、劳作身影都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脑海,这也是其创作的艺术来源。

他的泥塑作品主要通过塑造表情与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生动形象,充分反映生活中真实场景与城乡间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对关色的塑造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品富有中国画的写意性,同时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每一尊泥塑都包含着平凡生活的人情冷暖,展现着一个场景,讲述着一段故事,表现着一种民俗。

泥塑人物范文2

2011年,泥塑技艺被列入当地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李兆银充满信心,要将这一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下去。

钟爱泥塑

走进怀来县存瑞镇窑子头村李兆银家中,一种源自泥土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公、神态各异的梁山好汉,手举炸药包的……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摆满了房间的柜顶、台面上。

“家里的泥塑都是我亲自捏制而成的,在这方面我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李兆银笑呵呵地说。

老人现年73岁,身体健朗,谈吐风趣。李兆银从小自己受外公和母亲做面塑影响,童年时常捏泥娃娃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泥塑的热情也是愈发强烈。

在他小学五年级时,附近的安营堡村来了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见李兆银小小年纪,泥人却捏得有模有样,于是对他点拨了一番。名师的指点,对幼小的李兆银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学期间,他用粘土塑成一个个小动物、神话人物、革命英雄人物等泥像,令周围的人赞不绝口。

师范毕业后,李兆银回乡当了一名教师。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一步学习泥塑技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李兆银退休后,又跟一位民间艺人学习壁画、塑像等方面技艺,这也促使他在泥塑技艺上取得突破,从原来的临摹到头脑形成样本,最终能够自由发挥创作作品。

李兆银走到院子南墙根一土堆前,掀开上面覆盖的塑料布,从里面抓了一把土,颜色很纯的黄土颗粒顺着他的指缝滑落,他笑着说,这就是做泥塑用的粘土,都是他从附近山上取回来的。粘土在使用前需先进行筛选,然后再和泥捏制。

“了解泥土的性能关系到泥塑作品创作的好坏。”李兆银说,当地粘土土质好,适合泥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根据多年经验掌握了粘土与水的合适比例,泥和得特别筋道。在长期的摸索捏制过程中,他通过添加稻草、细麻等材料解决了泥塑出现裂纹、易碎等问题。

李兆银的作品大多以人物为主。作品捏出形后,把它放在屋子里,盖上塑料布阴干。在泥塑慢慢阴干的过程中,他再不断用有机玻璃制成的刻刀雕刻、进行细致修饰。

为烈士塑像

几十年来,李兆银制作的泥塑作品超过上千件,除去送人的作品外,还有一些随着时间的流逝毁坏了,目前家里留下的几十件泥塑都是他的珍爱之物。

在众多作品中,李兆银对烈士的塑像格外珍视。“不仅是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作为同乡,还有一份骄傲。”李兆银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件10年前的作品,这是一件烈士的胸像,高约70厘米,线条清晰,表情庄重。李兆银说,当年为了塑好这个胸像,他去了好几次纪念馆,参考陈列的照片。之后,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作品塑造出来,并把它精心收藏。

在怀来县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的一尊高达5.25米的烈士塑像,是李兆银生平最得意的作品。谈起这件作品的来历,老人的眼里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1968年春天,怀来县开始修建烈士纪念馆,当时李兆银还在乡里教书,作为本土的泥塑艺人,他被指定和承德市存瑞中学一位姓孙的老师共同塑造烈士塑像。

李兆银在欣喜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与以往自制泥雕不同,这次烈士塑像要放在室外,而且要不怕风吹雨淋才行。他们先打好胎骨,泥塑时从内到外一点一点用手工做成塑像,然后又用稻草、木头架、钢筋固定好结构,再用石膏打上模子……每天天刚亮就开工,一直工作到天黑才回家。为了使塑像神形兼备,他在塑衣领、衫、袖、带等时,刮成各种形态包贴在泥塑身上,根据塑像身体的动态,做出衣褶和翻转。李兆银在塑像时倾注了更多的感情,用时2个多月,一尊混凝土烈士塑像终于建成了。

2006年,烈士纪念馆扩建重修,烈士塑像换成了大理石雕像,混凝土塑像被移到了门厅里。

闲来无事,李兆银经常到纪念馆里去转转,每当看到游客在自己的作品前驻足时,李兆银的心里总是暖融融的。“其实,能使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才是自己最自豪的。”李兆银说。

传承民间泥塑

在李兆银家中,墙上挂着一幅《高山流水》国画,清新雅致,引人注目。一张宽大的书桌上摆放着宣纸、毛笔等绘画工具,古色古香的书柜里摆满了古籍、绘画资料等。李兆银说,绘画与泥塑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多年来他一直通过自学美术知识弥补塑像方面的不足,扎实的美术功底为他探索制作泥塑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作泥塑不能随意发挥,很有讲究,出一件形神兼备的好作品不容易。”李兆银拿起一件少女泥塑举例说,制作人物的服装时,需要用雕塑工具将泥团压成薄片状。由于衣服是薄的,泥是软的,容易变形下垂,这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让制成薄衣的泥土晾干,干了易折断。

李兆银说,自己的作品起初也很粗糙,但他不断从失败的作品中总结经验,作品的档次逐渐在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作品面世,李兆银的泥塑技艺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有些单位主动邀请他做一些泥塑作品。2010年,他为怀来县交通局塑了一组“慈禧西行”的作品,内容讲述慈禧经过怀来时的情景,其中包括40多个人,每个人物约15公分大小,而且他还给上了彩色。同年春天,他和怀来县民间文化艺人代表全县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村大世界。

泥塑作品虽然生动,但不易保存,也没有市场。而且,人们对这门艺术的认识不多,学的人很少。过去他也曾带过徒弟,但因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学习他的泥塑技艺。

泥塑人物范文3

去年初的一天,一位陕西凤翔的友人告诉我:“癸未年生肖邮票‘羊’又使用了凤翔六营村的彩绘泥塑作主图,去年的马加上今年的羊,连续两年上了国家的生肖邮票,我们凤翔的彩绘泥塑可出尽风头了……”翻看新的生肖邮票,我看到果然有两枚一套的生肖邮票,一枚是文字,另一枚是图案,一个形态生动活泼的彩绘羊跃然眼前,那憨态可掬的样子确实招人喜爱。

其实早在前年,我在凤翔采风时就听说六营村的彩绘泥塑非常有名。县城里有很多商铺在销绘泥塑,不论泥塑制作的工艺如何,货主们都打着六营的牌子,由此可见凤翔六营村的号召力。

2003年,在西安过完元宵节,我便再次踏入凤翔古城,来到县文化馆拜访了鲁旭馆长。他是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对凤翔县的民间工艺颇有研究。热情好客的他为我详细介绍了六营村彩绘泥塑的历史及现状。

扑朔淡季的泥塑起源

凤翔彩绘泥塑在陕西省民间工艺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地主要是凤翔县纸坊镇的六营村(现属城关镇)。关于彩绘泥塑的起源,六营村的艺人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元朝末年,江西景德镇瓷器艺人不甘统治者的欺压和盘剥,随朱元璋率领的义军西征作战驻扎于此,该地因有三条重要的通道交叉于此,故当时这里被称作“六道村”,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义军的第六营奉命在此安营扎寨,驻守布防。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朝后,天下太平,军队无仗可打,只好在六道村屯田垦荒。因驻军属第六营,后来人们就将他们的驻地改称为六营村。

留守务农的士兵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家立业。这些会陶瓷手艺的兵卒在农忙时下地干活,到了农闲季节便重操旧业,耍弄起了手艺。由于没有窑,也找不到烧瓷用的干泥,他们就用当地万泉沟的粘土制成坯,晒干后在泥坯上绘线描彩,待到庙会时就拿去卖,换回银两补贴生活。过去凤翔各地庙会或集市上叫卖的“耍货”就是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玩具。除玩具之外,艺人们主要捏制的就是镇宅祛邪的“镇物”。

鲁旭馆长告诉我,学术界认为彩绘泥塑的产生年代比民间传说要早得多:考古研究和史料记载,凤翔彩绘泥塑并非江西陶瓷艺人所为,而是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

对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墓中的彩绘陶俑研究发现,陪葬彩绘陶俑的制作工艺和今日的彩绘泥塑制作方法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内为空心,分两片粘合成型。不同的是,陶俑成坯后入窑烧制,出窑后再上彩;而彩绘泥塑作品不经过烧制,泥坯晾干后直接粉白上彩。由此可以推断,彩绘泥塑工艺的产生当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凤翔境内中小型古墓的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动物彩陶俑,这说明古代殉葬制是等级分明的。自从废除先秦人殉制度、改活人殉葬为陶俑殉葬起,按社会地位的等级制,人物俑只能用于王族和达官贵人殉葬,平民百姓是不能享用的。平民用人物俑殉葬行不通,便改用等级较低的动物俑替代,这就给了陶俑制作艺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动物俑产生的年代应和人物俑产生的年代相隔不远,彩绘泥塑工艺也就这样在艺人们不经意间产生了。

虽然民间传说和学术界对凤翔彩绘泥塑产生的年代分歧较大,但无论哪种观点都足以说明凤翔彩绘泥塑有着久远的历史。

走进凤翔泥塑的“娘家”

凤翔彩绘泥塑的“娘家”是六营村三组,由于近年来彩绘泥塑远销国内外,加之跃上国家邮政生肖邮票后,名气越来越大,附近乡镇已有群起效仿之势,但工艺水平都赶不上娘家的产品。而在三组居住的七十几户人家中,几乎半数以上的人家都做泥塑,因此,不乏有手艺高超的匠人。如年过七旬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胡深老人,中年代表胡永新、韩锁存,后起之秀胡新明、胡小红等。

向鲁旭馆长道别后,我乘坐县城特有的“三轮摩的”,奔赴六营村。搭载我的“的哥”满脸神气,似乎也为能载客到六营村参观泥塑而感到自豪。从国道刚下到乡村大路,路边房屋的门口、墙上都挂着彩绘泥塑的招牌,有的居民已有了现代广告意识,把硕大的一个泥塑羊立在屋顶上。

泥塑品种多种多样,从制作手法上可分为圆雕类和浮雕类。浮雕挂片见得最多的是“镇物”虎头及狮头,也有少量的脸谱挂片;圆雕类的物品就更多,有各种动物和座虎、座狮等。摆放销售的成品里最多的是羊,因为这年是癸未羊年,泥塑羊又上了生肖邮票,理所当然是名副其实的明星。

村民们告诉我,春节期间游客多时,村子里大部分家庭都加班赶制彩绘泥塑羊,但产品还是供不应求,现在高峰已经过去了,其他种类的产品才相应多了起来。

参观了十几家农户,我不仅看到了品种繁多的彩绘泥塑,还看到了剪纸、布艺和马勺脸谱等民间手工艺术品。在我走访的陕西乡村中,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村,这里的民间传统工艺没有走向衰亡,而是一派繁荣景象。看着那些淳厚质朴、灵活抽象、艳丽夸张的手工艺术品,你很难把过去集市、庙会上“耍货、耍货,一毛钱两个”的泥玩具联系在一起。

如今的凤翔彩绘泥塑早已脱开了“泥耍货”的土胎气,演变成雅俗共赏、真真切切的民间美术工艺品,以“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走进了艺术殿堂。

寻访艺术大师胡新明

当走到了村子的最东头时,天色渐晚,胡新明家门口的大广告牌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个和邮票上一模一样的偏头羊。我信步走进了大门,房内走出一位漂亮、精明的年轻妇女,把我领进了房门。女主人叫敬玺萍,是胡新明的妻子。进到屋里,地上堆的、沙发上摆的、墙上挂的满是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我想起鲁馆长的话――胡新明的家就像个彩绘泥塑博物馆。

38岁的胡新明近年来在彩绘泥塑的创新发展上更是成绩斐然,他的作品早已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他随陕西省友好使团赴美访问献艺,90年代末再次应邀赴港展览讲学。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胡新明“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在这个不大的展室里,彩绘的华丽喜庆、黑白的庄重大方尽显眼前。墙上的浮雕作品有:虎头、狮头、牛头、钟馗、财神等挂片;抬头向上,一个近一米见方的挂虎威猛无比,俨然一副百兽之王的风范。摆放着的动物圆雕作品有座虎、座狮、奔马、憨猪、十二生肖、斗牛等,这些作品大小不一,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

她家正厅迎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大照片,那是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华时在西安古城墙上,敬玺萍向他赠送泥塑工艺品的情景。

我问她:“总统来时,胡新明为总统表演手艺了吗?”她说:“当时胡新明赴港演讲不在家,女儿胡景园为总统作了泥塑表演。”

晚上我和胡新明父亲胡义老人同炕的时候,老人家讲述了胡新明成长的经历:童年时的新明生长在“时期,那时候传统的泥塑产品被当作“四旧”被红卫兵砸碎,他亲眼见过父母辛辛苦苦做的泥塑和模具被砸碎的情景。那时的他还不懂事,只能眼看着父亲为他母亲擦泪。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母还是偷偷地捏泥娃娃赶到集市和庙会去卖,换点零用钱来接济生活。8岁时他已能帮父母一些忙了,除了上学,在家时就跟着学捏泥人儿,星期天和假期还经常和父亲一块走村串镇叫卖“耍货”。

新明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时美术课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平常闲时总爱临摹东西,对着连环画册画画。由于家境贫寒,新明只读到初中毕业就没有继续读书。在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下,16岁时他就在美术和泥塑方面显露出才华。泥塑羊的创作就是在那年。他根据连环画塑的“西游记”、“三国演义”被县文化馆收藏。后来在随省民间艺术团赴美表演时,他的泥塑“绝活”受到美国人的赞誉。

第二天,我观摩了彩绘泥塑生产的全过程。实际上我看到的已经是胡新明潜心研究改进后的新工艺――号称“摔不烂”的泥塑工艺技术。主要工序是:筛泥、捶泥、捏塑、制模、翻坯、烘烤、对合、修缝、晾晒、磨砂、粉白、阴干、勾墨线、绘彩、整修、上光等。

彩绘泥塑制作对泥的选择相当严格,六营村的艺人们只取村外万泉沟的粘土作原料,这种土做出的泥塑品,不起皮,不龟裂,不变色。过去捶泥时加纸浆,改进工艺后加入添加剂和上等优质棉花。原来模具都是泥的,制作过程很慢且不耐用,现在胡新明将其改用石膏做模,既快速又坚固。

在胡新明的家庭作坊里,十几个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操作着,敬玺萍忙里忙外,身兼数职,整体调度,统筹安排。来客人时她负责讲解,导购,销售;空暇时,自己也勾线绘彩。趁她坐下绘彩的时机我问他们今后生产的打算。她告诉我:“胡新明正在筹划创建‘民间工艺文化村’,他去开人代会时已向县政府和宝鸡市政府递交了开发报告。泥塑生产也将走产业化道路,由家庭手工作坊走向规模化生产。”

彩绘偏头羊诞生记

胡新明开会结束从宝鸡赶回,没有休息就接受了我的采访。他给我讲了邮票上那只彩绘偏头羊的故事。彩绘羊创作于1982年,“出生”时共有5个同胞“兄弟”,分别是偏头羊、抬腿羊、跪羊、猛羊、直头羊,造型手法力争形态逼真、粗犷夸张、憨态可掬,使用大红大绿色彩,以烘托喜庆的气氛,取意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羊的犄角向后弯曲成蜗牛状,形似“佛八宝”中的法螺,是一种吉祥图案。羊身上画着四瓣的桂花,则取“富贵”之意。泥塑羊创作成功后只生产了很少一部分,没有大批量投放市场。1991年是中国农历羊年,日本客人慕名来他家参观时定购了一批泥塑羊,从此泥塑羊才真正走进市场。

1995年,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专家王虎鸣来凤翔考察民间工艺时,在县文化馆门口看到了泥塑羊,觉得十分可爱就买了一些分带回去。7年后,当王虎鸣设计2003年生肖邮票时,就想起了胡新明的偏头羊,以此为基础设计了2003年的生肖邮票。2002年11月26日,王虎鸣专程来六营村实地考察泥塑羊的“出生”,在胡新明家,他看到19年前创作的泥塑羊以及当时的照片、新闻媒体报道的相关材料后,认定生肖票采用的泥塑羊图案确实是胡新明1982年创作的泥塑偏头羊。当天夜里他即在胡新明家签署了版权、著作权协议。

记得来六营村之前,鲁旭馆长对我说:“胡新明的彩绘泥塑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不同,他在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手法的同时,总是给作品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内涵。因而,他的作品虽然和传统作品一样艳丽华贵,却又不落俗套;同样稚拙质朴,却又透着一股时代气息;极度夸张,却不失物体本象,因而成为凤翔彩绘泥塑工艺中一个独特的品种。”

在六营村短暂而又宁静的时光里,我的确深刻体会到了彩绘泥塑的魅力,也为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链接:凤翔彩绘泥塑的分类

当地艺人将彩绘泥塑按用途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泥用具,品种较少,流传下来的有灯曲罐、笔筒等。在现代社会,随着人民物质条件的改善,泥制用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这类产品很少,但“灯曲罐”在民间仍能见到,而用途不再是放“灯曲”(凤翔人对取火媒引的俗称),造型是儿童坐在莲花上的“莲理生子”,用在女儿出嫁的喜事上,取同音“等娶”之意。其上部为扁平的浮雕,便于悬挂,下为中空半箱状突出部分,用以插放“灯曲”。挂在胡新明家墙上的一对“灯曲罐”,童男童女造型生动活泼,双臂高举红花欢快喜庆,极富生活情趣,色彩艳丽华美,是一件精美的壁挂饰品。

第二类是室内装饰用的,有挂件和座件。传统产品为虎头、狮头挂片,以及座虎、座狮等,百姓用以镇宅避邪,招福纳祥。装饰类产品近年来新作较多,都是依据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创作而来,如牛、马、兔、蟾、龙、麒麟,以及社火、戏剧脸谱挂片等,这一类作品因为主要用来美化环境,故制作精细,造型多变,形态凝重,用彩考究。

第三类是在“耍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玩具,品种繁多,有小动物、小泥人、瓜果菜蔬、十二生肖等,稚拙可爱,色彩清新活泼。由于玩具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价格便宜,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最后一类是供奉用的神造像,是百姓摆放在家中供奉、祈求平安吉祥的专用品,例如福禄寿三星、天官赐福、财神、土地神、观音、如来、笑佛等。

中国六大彩绘泥塑的另外五种

1.无锡惠山泥人

泥塑人物范文4

吴光让,1948年出生于泥塑世家,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喜爱泥塑艺术,10岁起师从父亲吴来树,开始了学艺生涯。16岁时,他已经全面掌握了大吴泥塑的传统技法,成长为青年泥塑艺术家。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吴光让先后加入了潮汕地区雕塑工作队和各种大型泥塑展览的展品创作。1965年,他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创作的泥塑《听党的话》《送水到田头》两套作品在《汕头日报》发表,名声大振,进一步巩固了青年泥塑家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得以恢复,吴光让凭借优秀的泥塑资质,先后参与了十余座寺院的大型神佛造像的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吴光让参加了潮州工艺彩瓷厂的研发设计工作,将传统塑形艺术运用于陶瓷设计中。

吴光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创作中,恢复了大吴的传统,塑造了经典潮剧中的重要剧目。这些作品得到了全国多所艺术机构的认同,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博物馆、广东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单位,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泥塑人物范文5

幼儿师范院校的美工课主要包括《绘画》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又包括《纸工》和《泥工》。“泥工”是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的“专利”,是幼师院校学生、幼儿园小朋友手工制作的主要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泥工从材料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色泥制作,如黄胶泥、油泥、陶泥、纸粘土、瓷泥等;另一种是彩色泥制作,如橡皮泥、轻型泥等。其中,油泥和橡皮泥属油性,不易干透,宜保存较长时间,但干透也会收缩、干裂、生霉点、颜色变灰暗。其它泥类为水性,易干透断裂。但一旦干透定型之后却很结实,可长期存放。从题材上泥工可分为静物、植物、动物、人物和风景等。

一、泥工的艺术风格

泥工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小分支,属泥塑范畴,它不同于民间的捏泥人,从造型方法至艺术效果都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和卡通造型有机结合,使泥工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极大地拓展泥工的造型表现空间,拉近了泥工与小朋友们的距离。泥工的生命力更加强大!对美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

二、泥工的特点

泥工为何不叫“泥塑”?因为泥工虽有泥塑的三维立体特征,但与泥塑相比却有很大不同。

1、从体型大小来说,泥塑可以做得很大,而泥工却只能做得很小。2、从用途来说,泥塑往往是雕塑创作的原模型,即阳模。最终要制模复制为其它材质。如玻璃钢、石材铜、水泥和仿石材等,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有其特殊的功能。同时泥塑也可以独立成为艺术品,或作为雕塑艺术的基本造型训练(不保存)。泥工则是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手工的一门重要课程,属“小儿科”,作品不能制模复制,旦也可以保存展览。3、制作方法不同。泥塑为整体塑造,自始至终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塑造,方法科学;而泥工则是分解成型,如工厂生产玩具一样,先将各部件分别做好,最后组装成一体;④最后作细节;⑤检查调整比例、对称问题;⑥分别用插接、粘接等方法,按马的生理结构组装在一起,完成。

三、泥工的工具材料

1、泥工的工具:桶装橡皮泥配有一套泥工工具。①泥工刀,用于切泥和刻画细节。②磙子,用于擀制泥片,扁泥条。③模具,能翻制几种水果造型,一般为半圆雕和浮雕。翻制时应注意把泥装满、压实。④垫板,做泥工可垫上垫板,以防把桌子弄脏。⑤笔洗,即盛水的容器。⑥毛巾,擦手用。

2、泥工的材料

泥工专用各种泥材:①桶装橡皮泥,有大中小桶,一般为12支和24支装,购买时要检验一下是否过期,过期的橡皮泥会变硬,弹性大,可塑性较差,就不好用啦。②黄胶泥,河里有取之不尽的黄胶泥,应选择杂质少,较纯净的实用。用此泥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③陶泥,即陶艺用泥,灰色袋装。 ④油泥,雕塑专用泥,灰色或乳白色。油性,粘性大,较硬,质地细腻,是较理想的泥工用泥。⑤另外,还有轻型泥、纸粘土等。

以上这些泥材各有其优缺点。彩色橡皮泥在泥工中最为常用。它色彩鲜艳,品种丰富,干净卫生,有甜香气味;手感柔软细腻;属油性,不易干,黏性小,粘不牢;有弹性,可塑性较差;只适合制作小型作品。彩色橡皮泥过期易变干硬并断裂、生霉点、颜色变暗,所以不能长久保存。黄胶泥、陶泥属单色水性泥,黏性大,弹性小,可塑性强,容易粘接牢固,干透后收缩变硬,能够长期保存,有乡土气息,色彩虽然单一,但干后可着色,大小不受限制。缺点是较脏,使用不太方便。

四、泥工基本造型方法

1、团,制作圆泥球、圆泥点用此法。取一块泥置于左手掌心,两手心相对,将泥块用力旋转揉动。

2、揉,制作圆柱体、椭圆球体用此法。将泥球置于左掌心,双手心相对,用力来回揉动。

3、搓,制作圆泥条用此法。将圆柱体置于左手心,两手相对,用力来回搓动。

4、捏,制作自然、不规则形用此法。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出自然形。如鸟爪、鸟嘴等。

5、刻,表现细节、纹理用此法。如鸟的羽毛,鱼鳞、头发、衣服等用此法。一般用泥工刀尖或牙签等工具刻画。

6、压,即制作扁平泥片、泥条用此法。将圆球或圆泥条置于手掌根部,两手掌根部相对,按压而成。或将泥球、泥条置于桌面,用右手掌根部用力压扁。

7、光,用黄胶泥、陶泥、纸粘土等水性泥制作泥工时,最后可用手指肚蘸水把泥工形象表面抹光。

8、衔接,泥土各部件分别制作好之后,再衔接组合在一起。小的部件,如动物的眼睛等,可用粘接方法;大部件,如四肢、头与躯干的衔接则应用牙签插接较牢固。

9、着色,水性单色泥,干后可用水粉颜料或金、银粉调清漆着色。水粉着色,应先用白粉打底,干后用彩料涂色。最后,还可罩一层清漆,作仿瓷效果。若涂金、银粉则可仿铜、铁效果。

五、泥工的造型演变

泥工造型,除个别部位之外,一般都可用各种几何形体构成。以四肢动物为例,躯干为椭圆形体,四肢为圆柱体,头为圆球体;鸟类,躯干为椭圆体,头为圆球体,翅膀为扁椭圆,嘴为椎体;人物,躯干为椭圆体,头为圆球体,上下肢为圆柱体等。泥工的基本造型有多种,如圆球体、椭圆球体,柱体、椎体、棱台,水滴形,圆形,扁泥片,扁、圆泥条等。但不管是什么造型,都是圆球体演变而来。例如要制作一圆柱体,应将一块泥先团成圆球之后,再揉成圆柱;要制一泥条也是先把泥块团成圆球,接着揉成圆柱,最后再捏成泥条,或再压成扁泥条。

六、泥工的制作步骤(以四肢动物为例)

1、躯干制作,揉一椭圆体作躯干。2、四肢制作,揉四个圆柱作四肢。3、头部制作,先做一椭圆基本形。4、尾巴制作。5、添加头部细节,眼、耳、鼻、嘴等。6、组合,大部件组合,四肢、头和躯干插接组合;小部件组合,头部细节,尾部可粘接。

由于泥工是“分解成型”,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制作,各局部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大小比例和对称关系,要放在一起比较,调整。

七、泥工制作的程式化、符号化

泥工创作过程中,对形象各部分可作程式化、符号化处理,一来降低制作难度,节省时间;二来便于记忆,背默。例如动物、人物的制作,躯干可都为椭圆体,四肢为圆柱体,头为圆球体等。只需要改变其个性特征――重要细节,即可变化出无数种动物、人物造型。

八、泥工形象的动态变化

由于动物、人物运用分解成型的制作方法,各“部件”的衔接组合关系是可以转动的,很灵活,所以现实中真实动物、人物应有的动态,泥工也可以照样表现出来。这也是泥工与其它捏泥人的显著区别和独到之处,增加了泥工表现力。

九、泥工创作的参考资料

泥工创作既需要一定的绘画造型基本功,也需要生活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参考绘画、照片和实物等形象资料,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生活气息,又能符合工艺要求的生动造型。

十、泥工形象的组合

把泥工中的静物、植物、人物和风景等题材形象合理地搭配组合起来,可以表现出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从而成为主题性泥工创作。在组合时应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适当的比例、呼应、位置、主次、疏密等关系。即合情又合理。场景组合可以有“焦点”,即“兴趣中心”。

泥塑人物范文6

剑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民情浓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白族为主的剑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泥塑就是其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金华、甸南、沙溪、羊岑、马登、老君山、弥沙、象图等乡镇。

早在南诏(唐代)时期,由于中原文化传入南诏白族地区,中原文化及宗教在大理盛行。剑川的泥塑艺术在当时就有了较高的造诣。剑川的泥塑师(匠)被邀请到外地进行塑像者比比皆是。昆明、楚雄、昭通、大理、丽江、保山、腾冲、香格里拉(中甸)等地都有剑川泥塑师(匠)留下的泥塑佛教或道教造像。

泥塑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宝库,历史悠久。勤劳的剑川白族泥塑艺人善于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并结合自身特长加以发挥。即具有中原文化的特征,又具有白族独特的泥塑艺术风格。在唐之前,由于剑川白族地处西南边陲,交通阻塞,地理位置偏僻,汉文化涉及较少,特别是汉传佛教尚未传入。所以剑川白族的宗教以典型的本民族宗教本主崇拜,“朵兮薄”教为主。泥塑神像的造型、彩绘都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由于古代剑川白族(包括其它少数民族)对自然界的认识相对有限,所以十分崇拜所谓的“丞仙鬼神”,广泛塑神塑仙,将其供奉祭祀,保佑平安,求得幸福。

此外,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剑川白族地区,金属工具特别稀少,而泥塑造像一般不受劳动工具的限制,所以白族的泥塑工艺(艺术)应该要比白族的木雕和石雕工艺出现的时间要早。距今5300年的剑川海门口遗址出土的双耳彩陶罐和土陶生活器皿旁证了泥塑的历史渊源。由于泥塑的材料非常容易,成本最低,许多木雕传承工艺早先都由泥塑产生,即先由泥塑制成小模型,在此基础上制成木雕、石雕的大型雕像,因此,剑川白族泥塑的历史是十分悠久古老的。

实用工艺类泥塑有精美图案的白族勾头瓦、滴水、飞檐瓦、封火古丁,屋檐马鞍、屋角、大门出角飞檐,还有避邪化吉的屋顶瓦猫、房头屋角的金马、碧鸡、狮子、麒麟等瑞兽,有塑着花、鸟、兽、鱼、竹菊梅兰、山水石竹等各种图案的花砖、花盆,为民居民房服务,从古至今在剑川民间甚为流传。

在剑川元明时期的火葬墓群中大量出土造型各异,纹饰图案多样的火葬罐、玉壶春瓶、风水罐、陪葬生活器皿等丧葬、陪葬器物。许多器物均使用了泥塑堆贴手法,均作了烧制,大量器物作了施釉和彩绘。此类器物由于我国殡仪丧葬制度的改革和自清代以来白族棺葬的沿用而消失。

剑川白族的极具多样性,在剑川许多地方都有本主庙、城隍庙、道观、佛寺和文昌宫或魁星阁,道观中以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王母娘娘、二郎神、龙王、塑像最多,另有八仙等塑像。佛寺中多以释伽佛、观音、阿南、伽叶、弥勒等塑像俱多。本主庙中由于各地供奉不同,有的塑李靖像,有的塑大黑天神像,有的塑当地已故的民族英雄,德才兼备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外地或其它民族的杰出人物塑像,还有魁星、孔子塑像等。从中也可以看出剑川白族在上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剑川白族人物泥塑种类甚多,有民族英雄、文官、武将、高僧、道士、老人、儿童和滑稽人像,如岳飞、徐霞客、水浒人物、三国人物,还有剑川白族名人赵藩、赵式铭、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塑像等。小型工艺品及玩具类泥塑,如烟窝吹哨、点水雀吹哨、狮子滚绣球,十二生肖等。这些泥塑有的进行烧制,有的不用烧制,但大多数都加以彩绘,很吸引儿童。

剑川白族的宗教虽然推崇中原文化“儒、释、道”三大教。但同时具有本民族自己独特的。特别是佛教传入白族地区以后,白族地区的“阿吒力”佛教比较盛行,许多有识的剑川男人在和从业谋生的双重利益下,开始从事泥塑工艺,泥塑工艺子承父业后随之代代相传。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以数代父子家传及拜师学艺的师徒传承方式进行。如徐国珍(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曾师从祖辈传人徐月亭为祖传第三代艺师,徐国珍传带其子徐正州,同时还传带杨润昌。徐正中又传带弟子毛家贵、杨利聪。徐斌飞又从师跟随祖父徐国珍和父亲徐正州从事泥塑技艺。徐斌飞又传带弟子杨云海,杨忠义。同时,张胜英(云南工艺美术师)也曾师从徐国珍学艺。雕塑师欧阳贵齐也是继承父亲欧阳盛先的雕塑艺术,将之发扬光大,并带出泥塑弟子200多人,分布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云南)。还有杨建鸿师从传统泥塑艺人杨凤嵩,并传带弟子杨建喜、杨福忠、杨金文、杨福乾等。

在剑川,代表性的泥塑艺人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徐国珍(1923年—2003年),男,剑川县马登新华村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他自幼师从祖辈传统泥塑人徐月亭。在继承和弘扬优秀白族民间美术雕塑方面有突出成绩。1973年至1995年,二十多年间一直在昆明、大理专业从事泥塑工艺。1973年至1982年间带着弟子徐正州(儿子)、徐斌飞(孙子)、杨润昌等人在昆明西山和圆通山佛殿中搞泥塑工艺。其作品圆通山弥勒佛、五百罗汉塑像深得专家和中外游人的好评。

1983年后,他多半时间在大理境内的寺院中塑像,1983年,他在下关团山公园创作泥塑作品《望夫云》并创作出白族流传故事《十子十妹》,这两件作品颇具白族民间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