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范例6篇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范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进展,癌症治疗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经验科学开始向循证医学转变、由细胞攻击模式向靶向性治疗模式转变。如今,“靶点治疗”已经是肿瘤研究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肿瘤的靶向治疗呢?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通俗一点说,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部位设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选择致癌部位进行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这个部位的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正常细胞。分子靶向药物已成为晚期肿瘤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靶点众多,但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一位58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本来预计只有半年左右的生存期了,家属和患者都很悲观。听说“靶向治疗”对晚期癌症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便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做了“靶向治疗”,术后肿瘤部位明显缩小,患者精神状态随之明显好转。又经过中医药的调节,身体一度恢复的不错,曾经似乎垂死的他,能够随家人一起出门度假了,家属和患者本人都大喜过望。

据媒体披露,黄山市人民医院医生徐林友2011年1月被查出肺癌晚期,并发生了脑转移,医院专家判定他“很难活过100天”。徐林友自身就是医生,心态不错,他没有被突发的绝症吓倒、没有气馁,他配合专家积极采取各种治疗手段、尤其是靶向治疗手段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如今5年过去了,徐林友依然健康地活着。

据统计,10年来,靶向治疗使晚期肺癌患者中生存期增加2.4倍,从此前的14.1个月延长至33.5个月;五年生存率从8%增长到18%。“靶向治疗”加上中医药调节,虽然不一定能够彻底治愈癌症患者,却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寿命也相应延长若干时间。有的晚期肺癌患者延长寿命三年以上。已经有20余万名患者通过靶向治疗获益;癌症治疗也伴随着靶向治疗方案的日渐成熟而向慢病治疗的理念和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类也不断明晰,根据靶向治疗的部位的不同,可以将肿瘤靶向治疗分为两大类:即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肿瘤细胞靶向治疗是利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作为靶向,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则是利用肿瘤区域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或受体起作用。虽然那些针对肿瘤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局部肿瘤组织内的浓度,但由于这些大分子物质要到达肿瘤细胞靶区,仍然需要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屏障,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而血管靶向药物则有很大的优势,在给药后可以迅速高浓度地积聚在靶标部位。

很多癌症患者和家属都知道,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有的患者和家属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在服用靶向治疗药物的时候,可不可以再吃些中药来共同抗癌呢?还有,吃中药会不会影响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或导致靶向药物效果大减,或无效呢?还有人问:吃中药会不会增加靶向药物的疗效呢?不是说中药可以增加身体抵抗力,还有抗癌功效吗?这些问题问得很关键,不能一言而概之,需要结合癌症患者的病情来做具体分析。

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千锤百炼、成千上万医生的不断实践,创造了对付癌症的两大方法:消(攻以祛邪气)和补(补以助正气)。在补的方面,中医药治疗方法大多温和,益气、补血、滋阴、益精、润燥、生津、温阳,补元气健脾补气是重中之重。这是“补”。“消”则攻邪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行气通滞,活血化瘀,祛除痰浊,化湿利水。中医治疗肿瘤的原则是: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

使用中药的目的一定要清楚。前面介绍过,中药一种是进攻型的,也就是主动杀死癌细胞的中药;另外一种是防御型,即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身体机能的中药。这两种药物在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当然,如果病人已经在服用靶向治疗药物了,也就是说已经有进攻的武器了,那就不用再配合使用中药来增加疗效。因为,是药三分毒,并且,有些中草药会对靶向药有拮抗作用,影响药物发挥作用。但是当患者身体较虚弱,打算通过服用中药来固本培元、增强体质,这时候可以服用一些温和的中药,配合靶向药物治疗,效果通常会达到1+1大于2的作用。

癌症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时,通常只服用靶向治疗药物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不需要再服用其他西药进行辅助治疗。但是,患者通过之前的手术,以及术后的化疗、放疗等手段治疗后,产生了大量的毒副作用,病人的身体很虚弱,需要进行调理、恢复。这时,如果服用中药进行全身调理,对患者的恢复有很大益处。

为了避免过度治疗,尽可能减少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在患者稳定期服用靶向药的同时进行中药调理,对患者有益;但如果使用中药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癌细胞,甚至治愈癌症,那么就不适合与靶向治疗药物同时服用。

分子靶向疗法的推出,使肺癌患者“带癌生存”成为可能。但是,患者在长期使用靶向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下面就是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时易出现的不良反应,需要有针对性地用中西药进行调整。

一是皮疹。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物7~10天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其表现是:患者的口唇、面颊、后背及臀部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甚至出现发炎、化脓及难以忍耐的瘙痒症状。皮疹严重的患者除了可以在患处涂抹氯霉素、洁霉素、百多邦等西药,可以外用中成药炉甘石洗剂,也可以处方:苦参、赤芍、白芷、野、金银花、紫花地丁各9克,上药水煎取液,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热敷患处,每日2~3次。

二是腹泻。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药物后,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若出现较轻的腹泻则不需治疗,若腹泻较重,可使用止泻药(如易蒙停等)进行对症治疗。中医药治疗腹泻采用辨证论治,基本方参苓白术散,热毒重加马齿觅、败酱草;便血重加丹皮、地榆清热凉血;脾阳不足,阴寒偏胜,加用附子、干姜;久泻不止,证属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靶向治疗范文2

从事肺癌外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近2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工作期间即打下了坚实的胸外科基础。先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完成了包括分子细胞生物学方面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方面研究生课题,并获得北京市科委授予的优秀研究生称号。研究课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治疗肺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为第一作者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学习了美国先进的胸外科临床技术和电视胸腔镜、纵隔镜等微创手术技巧。2004年初调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后,开展了包括支气管、肺动脉袖式切除、上腔静脉心包补片和人工血管搭桥、胸壁大块切除人工网片修补等高难度肺癌手术。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肺癌,化疗和放疗仍然是目前一线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的应用,患者的生存率获得一定提高,但大多数患者的生存时间仍有限。

近数十年来化疗主要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是一柄双刃剑,既杀伤肿瘤细胞,又杀伤正常细胞,降低人体免疫力。研究人员一直在试图寻找新的化疗药物以杀灭肿瘤细胞并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尽管在这方面的研究耗费巨大,但进展却非常缓慢。此外,机体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也使其疗效进一步降低。由于多年来无法提高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使癌症研究人员努力寻找一条治疗癌症的全新途径。

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研究通过对调节细胞增殖和转移通路的深入了解,发现了新的肿瘤治疗靶点,并进一步促进了靶向治疗的发展,新的抗肿瘤药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抗肿瘤药物中,有近一半是血管生成抑制剂。这些新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法的结合有望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显著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抑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它生物学途径的一种治疗手段。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对肿瘤的精确抑制来尽量降低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的各种副反应。使治疗针对肿瘤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产生最小的副作用。

靶向治疗药物为什么只杀癌细胞而不伤及人体的正常组织呢?

这就要先从癌症本身的特点说起。肿瘤的长大是肿瘤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修复的过程。首先,它要靠癌细胞内的关键基因、各种酶和调控分子的信号传导使其生长;其次,它还要靠肿瘤局部的血管供给其血液提供营养,肿瘤越大,需要的供血量就越多。这就需要肿瘤自身不断地生成新的血管。

靶向治疗药物杀伤癌细胞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上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这个靶点,这样它就能减少血管形成,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死亡,从而致命地杀伤肺癌细胞。

这种杀伤肺癌细胞的情况就好像制导的生物导弹,准确地打中肿瘤细胞一样,很少伤及患者正常的细胞,所以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之为靶向治疗或者分子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和化疗有什么区别?

不论是靶向治疗还是化疗,都是对患者进行全身治疗的手段,但是区别在于,靶向治疗有靶点,而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化疗药物进入体内后,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由于选择性不高,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伤害。由于不伤害正常细胞,因此靶向治疗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就小。

一般来说,有些患者会出现腹泻和皮疹,严重的会有间质性肺炎,但前两种情况都是可以用药物控制的,而后一种的发生率非常低。

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更好地延长患者生命提供了一种新选择。每天只要口服一粒药,有些患者甚至不用住院,只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检。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相对于手术、放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更具有“治本”功效。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而这正是传统化疗药物治疗难以实现的临床目标。

肺癌患者可在家靶向治疗吗?

与其他治疗肺癌的方法相比,靶向药物治疗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准确打击癌细胞而又不伤害正常的细胞,有人将其形容为长了眼睛一样,能“看”准目标直击癌细胞。

说具体一点,传统化疗有点好坏不分,就像炸弹一样,一炸一大片,既把癌细胞杀死,又伤害了正常细胞,因此很多患者化疗后毒副反应非常大,比如出现胃肠道反应、脱发、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严重的毒副反应还会摧毁人体免疫系统,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靶向药物治疗就像高精准的导弹一样,会瞄准靶点(肿瘤特有的信号传导通路或新生血管等),直接消灭癌细胞,一般不会误伤机体正常的细胞。因此,治疗后患者的毒副反应较小,常见有腹泻、皮疹等,但不会出现脱发、白细胞下降等严重反应,更不会危及生命。

靶向治疗药物的服用方法非常简单,一天吃一片即可,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在家治疗的愿望,不仅节省了住院费用,安全性也有保障。靶向药物起效时间一般是在9~14天,患者在这段时间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一般来说,在家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一个月后应到医院复查并进行疗效评估,比如查淋巴结大小、肿块的大小变化,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是否下降等。有的患者以肿块大小进行疗效判断,如果肿瘤没有缩小或者消失,就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其实,肿块大小并不是惟一的判断标准,只要肿块没有进一步增大,即便没有缩小,只是维持原状,也是治疗有效的标志。因此,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有的患者肿瘤会缩小,有的没有变化,但只要病情没有继续发展,说明治疗就是成功的。

从临床观察看,靶向治疗主要适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这类型的患者约占80%。在治疗时机上,早期肺癌首选手术,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肺癌,其治疗原则是先进行化疗,也就是一线治疗,如果失败再进行二线、三线治疗。靶向治疗主要是用于一线治疗失败者的二、三线治疗,它比标准二线化疗安全性更高,患者生活质量更好。此外,高龄老人、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以及一些体质比较差不适合化疗或者不愿意接受化疗的人,也可进行靶向治疗。

哪些人适合接受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无法手术及化疗或者化疗失败的肺癌患者。挑选适宜靶向治疗的人群主要是根据临床研究的证据作为靶向获益人群的指标:第一是非吸烟患者,第二是腺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有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可达60%~80%。研究证实鳞癌也有效,但相对于腺癌有效率要低一些。所以一般来讲不吸烟的腺癌患者,尤其是肺泡细胞癌,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比例比较高。

肺癌靶向治疗和化疗是否可以联合应用?

在这方面国际上做了很多研究,国内也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其实发明靶向治疗的最初一开始进入临床就有一些化疗和靶向治疗联合治疗的研究,这些报告已经在国际上在2003~2006年之间陆续都报道出来了。

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同时联合化疗的试验都是一些阴性的结果,即1+1

如果先化疗接着再使用靶向治疗结果是好的,即1+1>2。因为化疗攻击肿瘤细胞后通过血管靶向治疗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使肿瘤细胞难以自我修复。

把肺癌当作慢性病

近几年许多专家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把肺癌当作一种慢性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如果是早期肺癌,通过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是可以做到临床治愈的,可以让这组肺癌病人不会因癌症而死亡。如果是中期病人,可以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延长病人的生命,也不会让病人很快因肺癌而死亡。针对那些病人一发现就出现颅脑转移、骨转移、出现全身多处转移的晚期病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晚期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

肯定地说,得了肺癌并不等于死亡。如果第一能够做到早期发现;第二,通过有效的治疗办法能够把疾病根治掉;第三,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这个疾病;那么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还是能够随着我们医疗科技手段的介入而发生改变的。

三个“三分之一”

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来描述目前肺癌治疗的现状:

第一,有接近三分之一的肺癌病人是被“吓死的”。由于肺癌的高死亡率的现状,有些患者得了肺癌以后,本来可以活三、五年或者七、八年,因为不了解肺癌的治疗手段,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哪期肺癌,终日恐惧癌症、恐惧治疗,患者受朋友、亲友死于肺癌的信息、医生的医疗术语的误解、生活工作环境以及经济方面的困难,都使得病人整天生活在恐惧当中,吃不好、睡不好,治疗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

还有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接受了不科学、不正当的治疗,给“治死了”。也就是过轻或过重的治疗,明明有些肺癌患者做完手术证实还有纵隔淋巴结转移,需要做一些术后辅助治疗,比如放疗、化疗、中医药治疗,可是他什么都不知道,有一些家属为了不让病人知道病情,即使有效的治疗手段全给拒绝了。也有些医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也随病人意愿没有提供科学的辅助治疗。还有一些肺癌病人根本不接受科学的办法,找一些特殊的偏方治疗,耽误了病期,延误了治疗。这样,不是过重的治疗,就是过轻的治疗,给“治”死了。

当然,有三分之一的肺癌患者确属晚期肺癌。即便对于最后这三分之一的晚期肺癌患者,也不能给他们“倒计时”。

靶向治疗范文3

新辅助化疗趋向个体化

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早期化疗或诱导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将化疗时间提早到手术之前,使更多患者在获得同等疗效的同时保留了,免除了残酷性手术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打击。同时,对防止远处转移、改善生存期和预测预后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临床上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多采用先手术,后进行辅助化疗或内分泌疗法等经典的治疗模式,将局部治疗始终放在较重要的位置。术后辅助化疗多从经验方案中选用,很难准确地判定其有效性,只有在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后才能发现其无效。新辅助化疗以未切除的肿瘤为药物疗效观察指标,在治疗早期即可以通过肿瘤的缩小程度,判定使用的化疗方案是否敏感有效,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用药给患者带来的损失。同时,有效地早期控制全身微小转移灶,实现了从以局部治疗为主到注重全身治疗这一观念的转变。

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时,宜选择含蒽环类、紫杉类等术后辅助化疗有效的联合方案,至少需要4个周期。周期不足难以对较大的肿瘤产生缩小与降期的效果;而更多周期的治疗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加,使化疗后手术的危险性增大。也有研究显示,在不导致严重化疗毒性反应的前提下,对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患者,延长化疗至6~8个周期,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当然,新辅助化疗还存在众多的分歧和争议,主要是完全缓解率低、无术前疗效评价的确切方法、缺少疗效和生存预测和监测手段;一些早期患者如果新辅助化疗不敏感而疗程过长,有延误手术治疗的风险;较高的化疗强度,较多的化疗周期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使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危险性增高。如何更合理的选用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组合,确立相对的周期治疗强度,进一步制定反映临床缓解程度的客观指标,等,是新辅助化疗今后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分子驰向治疗瞄准特定患者

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人体后特异性地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高效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有着更强的针对性、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不良反应,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目前,已有20余个分子靶向药物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被批准用于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的临床治疗。按药物分子的大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大、小分子化合物两大类。研究显示,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单独或联合应用、靶向治疗与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提高乳腺癌的疗效,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在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中,有一个叫作HER2的致癌基因起了主要的作用,近1/3的乳腺癌患者存在着HER2基因的过度表达。这些患者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并产生远处转移,治疗比较困难,预后也比较差。对此,人类研制出了第一个针对HER2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曲妥珠单抗,能阻断肿瘤细胞的信息传播通道,达到抑制恶性肿瘤的目的。

靶向治疗范文4

研究发现,不同肿瘤患者的基因会有所不同,即使同是患有肺腺癌的患者,其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在于其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化的不同。在分子水平上,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成两类: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和非突变型。目前,人们对于肺癌靶点研究最多的是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已开发出了相应的药物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述病例中,我给病人开的就是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这位病人在后来的分子生物学诊断中,被证实其肿瘤基因的确发生了突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种药对她来说就是救命的特效药。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治疗药物可以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特异性地选择结合点,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将其置之于死地,而不会波及周围的正常细胞。通俗地说,就是只杀坏细胞,不错杀好细胞。因此,相对于放、化疗来说,靶向治疗比较温和,副作用较少,部分病人短期内可表现为皮疹和腹泻,通常对症处理即可,患者可以在家中服药治疗,非常方便。目前认为,在分子生物学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靶向治疗可作为晚期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不过,有了靶向治疗,肿瘤病人并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上述那位四川女病人,使用了6个月靶向药物之后,症状再次出现,经化验,血里的肿瘤标记物也升高了。于是,给她停掉靶向药物,选择了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化疗半年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再次使用靶向治疗,病情又有所好转。目前,这位病人体重增加了,一般状况良好,已经生存了一年多。

这个病例说明,靶向治疗即便有效,病人也有出现耐药的可能。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大部分病人用药后6~9个月会产生耐药,少数患者可以维持一年以上甚至更长。因此,定期复查对于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十分必要。需强调的是,耐药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救,靶向治疗耐药的患者仍然可以继续接受放、化疗。一段时间的有效放、化疗之后,原本已耐药的,再继续使用靶向药物还可能继续发挥功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近年来,科学家对于肺癌相关靶点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的靶点也越来越多,借此能够开发出更多的靶向治疗药物来针对不同的患者。这无疑让晚期肺癌患者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应用分子靶向药物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在肿瘤内科医生指导下应用。因为作为四大疗法之一,它不能代替其他疗法,肿瘤科医生会在综合治疗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安排不同疗法的有效组合,力争达到最佳疗效。反之,患者自己用药,将破坏治疗的整体性,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影响其他有效疗法的实施。

2.应用前最好明确肺癌细胞的病理类型和基因背景。病理类型可以从手术标本、痰、胸水、淋巴结等处获得。而基因背景检测主要采用肿瘤标本法,临床研究发现,通过EGFR检测可使靶向药物的有效率提高到80%以上,极大地节约了医疗成本。

3.注意及时进行评估。一般一个月就可以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改善。如咳嗽、咳血、胸痛减轻等。两月进行胸部CT或者PET/CT进行评估。如果效果不好,及时停药,以免延误病情。

靶向治疗范文5

【关键词】生物吧向治疗;口腔癌;研究进展

Biological target therapy of oral cancer

Yao Xiu

【Abstract】Biological target therapy, is in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 to have clear carcinogenic site ( the site can be the tumor cells in the interior of a protein molecule, can also be a gene fragment ), to design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drugs will be specifically selected to cancer sites to combine work, the specificity of tumor cell death, and will not affect the tumor surrounding normal tissue cells, so the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is also known as the" biological missile". Biological targeting nail treatment of various cancers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on biologically targeted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cancer with respect to review the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Creatures to treatment; oral cancer; research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R73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8-0077-02口腔癌是一类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的总称,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据国内有关资料统计,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9%~3.5%;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7%~20.3%,仅次于鼻咽癌,居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中大部分病灶部位为鳞状上皮细胞,即是我们平常所言的黏膜变异。口腔癌包括了唇癌、牙龈癌、舌癌、软硬腭癌、颌骨癌、口底癌、口咽癌、涎腺癌和上颌窦癌以及发生于颜面部皮肤粘膜的癌症等,以舌活动部癌最常见,其次为颊粘膜癌。目前,口腔癌的发病率在众多癌症发病率之中居世界第六位,而且男性的发生率较女性高1至5倍。 这与男性吸烟、饮酒等常见的不良嗜好关系密切。另外,口腔癌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发展有一定关联,其危险性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急剧上升。有研究表明,30岁的男性每10万人中口腔癌发病人数为7人,而60岁的男性这一数字激涨到了每10万中80人发病。口腔癌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与我国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的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口腔癌患者占当地头颈部恶性肿瘤的40%~50%。

目前,临床上针对口腔癌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放射线治疗、化学治疗、中药治疗等,但疗效并不让人满意,且复发率居高不下。而随着新的生物靶向治疗这一新的医疗思路的提出,针对口腔癌症的基因治疗、免疫治疗、肿瘤干细胞治疗的新方案、新方案具有良好的前景。生物靶向治疗方案的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案,能够直接作用于癌细胞的特定基因序列,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极大地减少了传统治疗对人体的伤害,对于提高病人预后效果及其治疗后的存活率有极大地可能性。

应用生物靶向作用进行基因治疗是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而随之诞生的一种新型生物治疗方法,它的主要思路在于用基因变换的方法在基因层面生治疗人类疾病[2]。这在目前医学领域仍然是一种及其前沿的学术思想。这里的基因变换可以分为体内交换和体外交换两类。其中体内交换是指把已经明确定义的基因引入体内表达,体外交换是指在肿瘤摘除之后,取出遗传物质,完善基因后再回输到体内。基因治疗的方法对于治疗癌症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临床对于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已经取得一定成绩,肿瘤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细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问题造成的细胞异常增殖,其基因表达的活跃性,是一种天然的基因靶标,生物靶向作用下可以通过载体精确的将修改的基因片段传递到靶细胞。这其中的基因载体就成为生物靶向作用最为关键的一步。目前的研究中,载体主要分为病毒和非病毒两大类。腺病毒是目前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类病毒载体。以腺病毒5(Ad5)为例,作为DNA病毒的一种,通过基因改造,将Ad5纤维替代为Ad11和Ad35纤维,人造嵌合体Ad5/11和Ad5/35,作为载体来讲,转染效率达到预期目标。非病毒载体则包括了物理转染方法电穿孔、微注射、弹道粒子和化学方法转染DNA等。已有外国学者研究发现,溶瘤病毒最为一种新型的基因载体,可以直达口腔癌症细胞的基因处。溶瘤病毒在治疗在口腔癌治疗中能靶定多个分子途径[5],如果能将之临床应用,是口腔癌症治疗的巨大进步。目前的基础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基因治疗的思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外科手术联合基因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口腔癌首选方法,这对今后的医学研究和

发展提供巨大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因此如何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是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就需要生物靶向发挥作用。人体免疫反应需要抗原,因此肿瘤抗原的确定是免疫治疗中的关键。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于跨膜蛋白erbB酪氨酸激酶的一种,在人体表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多有表达,研究发现,EGFR在口腔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超过50%[5]。外国临床已经有将生物靶向抗体与治疗癌症药物相结合。如2006年EGFR单克隆抗体一西妥昔单抗(Erbitux)联合放疗治疗口腔癌,而2009年已有科研人员运用声致穿孔技术将药物直达靶位,上述两类研究的成功,表明了生物靶向治疗在口腔癌免疫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治疗癌症的常规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等和生物靶向治疗相结合,为今后治疗提供了许多思路,也可能出现多种的新技术、新成果。口腔癌的治疗研究过程发现,生物靶向治疗的靶点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作用于促进肿瘤生长、存活的特异性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等通道,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周期的调节,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进凋亡的抗肿瘤作用。与传统细胞毒化疗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并且毒性明显减少,开创了肿瘤化疗的新领域[6]。参考文献

[1]温玉明.口腔颌面肿瘤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3_436.

[2]钱海峰.口腔鳞癌的基因治疗[J].口腔医学研究,2004,20(5):555-557.

[3]李龙江,张松涛,赵洪伟.口腔癌的基因治疗进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43(3):139-142.

[4]De Palma M,Vennefi MA。Naldini L.In vivo targeting of tumor endothelial cells by systemic delivery of lentiviral vectors.Hum Gene Ther,2003。14(12):1193—1206.

靶向治疗范文6

【论文摘要】化疗是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但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等化疗药物产生耐药,对卵巢癌MDR以及靶向治疗的研究日趋激烈,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展,通过单剂靶向药物、靶向联合化疗、靶向联合靶向等各个方面寻求更多的卵巢癌治疗手段,辅助诊断及预后因子方面也有新的,发现寻求更多卵巢癌治疗的靶标及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对卵巢癌患者尤其重要。。

近年来,卵巢癌诊疗出现了很多新进展。卵巢癌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占第三位,但病死率却居第1位[1]。因卵巢癌临床早期无症状,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肿瘤局限于卵巢的仅占30%,大多数已扩散到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及盆腔各器官。铂类和紫杉醇联合是目前治疗顽固性卵巢癌的首选方案,但大部分患者对铂类药物存在耐药性[2]。为提高治疗效果,应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卵巢癌对化疗耐药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药物作用于卵巢癌耐药靶点。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做一概括。

一.卵巢癌化学治疗

卵巢癌的化学治疗从上世纪60年代的烷化剂到70~80年代的铂类,再到90年代的紫杉醇,不断进展。Vieira等针对铂类敏感(经铂类初治后≥12个月复发)卵巢癌患者,评估了常用二线化疗方案的疗效,认为铂类药物仍是敏感卵巢癌复发后的主要治疗药物,但经治疗患者复发后5年生存率很低。目前,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如:GOG182-ICON5等)表明:紫杉醇联合卡铂仍然是晚期卵巢癌治疗的金标准,TC方案中加入其他化疗药物并不能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疗效[3]。新辅助化疗对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价值一直存在争议。

尽管近年来化学治疗进展较快,但卵巢癌确诊时就已为晚期,化疗耐药亦是导致卵巢癌综合治疗失败,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肺耐药蛋白(LRP)是化疗耐药谱主要为铂类的多药耐药蛋白,可能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引起多药耐药[4]:(1)使以胞核为靶点的药物不能通过核孔进入胞核,即使进入也可在其发生药效前被泵出胞核,降低药物的核质分布比率,从而降低药物的绝对浓度。(2)使胞质中的药物进入胞囊,并通过胞吐作用排出细胞外,导致细胞内药物聚集缺陷,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而且化学治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造成损害,常常引起骨髓抑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脱发、腹痛腹泻等的不良反应,而靶向给药是将药物选择性分布于病变部位以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并使病变组织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5]。

二、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病变细胞为靶点的治疗,相对于手术、放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更具有“治本”功效。目前靶向治疗研究在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FDA已批准吉非替尼作为NSCLC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贝伐单抗+5-Fu一线治疗转移性结肠癌。靶向药物能否用于卵巢癌,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

EGFR在30%~70%的卵巢癌中存在过表达,有研究表明:EGFR和LRP的表达可以被用来估计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性和预后[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为原癌基因c-erbB-1(HER-1)的表达产物,定位细胞膜,可介导DNA合成及细胞增殖,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使细胞周期G1S期失控。以EGFR为靶点的gefitinib(ZD1839),erlotinib,cetuximab(C225),VEGF-trap,bevacizumab(avastin)等药物的临床试验中,贝伐单抗为重组的抗VEGF单克隆抗体,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在一项Ⅱ期临床试验中患者接受单药贝伐单抗剂量为15mg/kg,每3周1次,CannistraSA等认为贝伐单抗在卵巢上皮癌(EOC)或恶性腹水(PSC)的应用中单剂治疗有效,但是胃肠道穿孔的发生率比预期要高[7]。另外有一项研究指出:在以顺铂为基础完全应答的化疗后,对于卵巢癌的维持治疗,贝伐单抗不管是单剂还是联合顺铂,都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而且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8]。

南加州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突变的BRCA1基因能够通过干扰卵巢细胞间传递的生化信号间接导致卵巢癌,研究人员推测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粒层细胞正常情况下能释放出一种抑制上皮细胞“疯长”的化学信号。当这些化学信号随着BRCA1基因的突变而消失或变化时,上皮细胞就无法获得这种信息并继续生长和分裂,从而最终导致卵巢癌的发生[9]。Kauff的一项研究显示BRCA1与BRCA2基因突变与犹太人裔卵巢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较佳有关,是上皮卵巢癌症一个最重要的预后因子[10]。AZD2281是一种口服有效的新型PARP抑制剂,可诱导肿瘤(包括BRCA缺陷肿瘤)在受损细胞进行同源重组修复过程中发生特殊的致死性合成。在2008年ASCO年会上报告了该药人体Ⅰ期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Fong等认为,AZD2281对BRCA缺陷卵巢癌患者有明确的疗效,且耐受性良好。今后,他们还将针对BRCA缺陷卵巢癌患者,在0~12个月无铂治疗间歇内,进行AZD2281的临床Ⅱ期随机试验。

p-gp是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产物,是能量依赖性药泵,能将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泵出细胞外,使胞内药物蓄积浓度下降,从而阻碍化疗药物作用的发挥,其表达水平与耐药程度正相关[11]。GST-π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一个亚类。研究结果表明,GST-π非特异性的结合作用可协助药物通过形成的药物排流泵而外流,从而使之代谢解毒[12]。Vanhoefer等[13]研究认为,在耐药发生的早期阶段,GST-π非特异性的结合作用可协助p-gp形成的药泵而外流,GST-π和p-gp共同介导了早期耐药的发生。TLK-286潜在的靶目标就是高浓度GST-π介导的耐药瘤细胞,与标准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并有协同作用。该药已在Ⅰ期临床研究中证实对卵巢癌有效[14]。激活后TLK-286启动细胞内的凋亡过程。Ⅱ期临床试验发现,31例铂类耐药的难治型卵巢癌患者1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病情稳定[15]。

野生型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卵巢癌患者50%以上存在p53基因突变,其突变可使细胞生长失控,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据报道也有一定疗效,且患者耐受性好。

三、靶向治疗联合治疗

细胞毒药物与靶向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因此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细胞毒药物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时通常采用节奏性化疗,旨在通过减小细胞毒药物的剂量、缩短给药间隔(如每天或每周给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Garcia等报告的贝伐单抗和环磷酰胺治疗复发性OC的Ⅱ期试验共纳入70例患者,既往化疗方案包括顺铂,贝伐单抗剂量为10mg/kg,2周1次静脉给药,之后2周内,每天1次环磷酰胺50mg口服。半年无进展生存率56%,17例(24%)部分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2个月和16.9个月。研究者认为,贝伐单抗联合环磷酰胺的节奏性化疗对复发性OC有效,进一步研究是必要的[16]。PosadasEM等认为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orafenib联合bevacizumab(尤其是卵巢癌患者)有潜在的临床价值,而在接受sorafenib200mg,每日2次和贝伐单抗5mg/kg每2周一次的方案中,sorafenib减量的频率和速度提示患者不能长期耐受,应进一步探索sorafenib的用药剂量[17]。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30%~70%的卵巢癌中存在过表达,而且与预后不良相关。Aghajanian等报告了采用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联合紫杉醇(P)/卡铂(C)一线治疗晚期卵巢癌、腹膜癌和输卵管癌的Ⅱ期试验结果。研究者认为,西妥昔单抗联合PC的方案耐受性较好。Lapatinib是EGFR和HER-2(erbB-2)双重抑制剂。美国妇科肿瘤组(GOG)正在进行该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Ⅱ期临床研究。GOG还将要开展大规模随机性Ⅲ期临床研究,如评价多西他赛/卡铂±erlotinib和紫杉醇/卡铂±贝伐单抗作为卵巢癌一线治疗的疗效。

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指肿瘤对一种抗肿瘤药物出现耐药的同时,对其他许多结构各异、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亦产生交叉耐药现象。典型的MDR机制是指MDR1基因编码的P-gp致药物外流而产生的多药耐药,一项独立的研究利用在体外可逆转多药耐药蛋白(MRP1)和P-gp介导的耐药的biricodar联合紫杉醇治疗45例紫杉醇耐药卵巢癌患者,3例部分缓解,12例维持稳定状态,31%的患者CA125水平降低50%~90%达到24周。该研究证实biricodar对紫杉醇耐药卵巢癌有效[18]。Belinostat是一个正处在临床I期和II期研究阶段的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08年ASCO大会报道的一项TC方案联合belinostat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评估了BelCaP方案:Bel1000mg/m2×5d,卡铂(AUC=5)d3,紫杉醇175mg/m2,d3,在复发性卵巢癌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显示,belinostat(Bel)联合TC方案(BelCaP)在铂类敏感及铂类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中有协同作用,BelCaP是能被患者较好耐受的复发性卵巢癌靶向和化疗联合治疗方案,且被临床证实有效。其它靶向药物如gleevec是PDGF,BCR-ABL和c-Kit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关于伊马替尼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研究目前都正在进行中,结果值得关注。四、展望

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已经有多项Ⅰ/Ⅱ期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大规模的Ⅲ期试验也正在展开,在辅助诊断及预后因子方面也有新的发现,BuntingP等发现NESI血清浓度与CA125无关,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明显优于其他标志物,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给预后监测的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33,34]。西班牙ValldHebron大学医院Castellvi医师等的一项研究显示:p-4EBP1的表达与卵巢癌预后显著相关(P=0.005),且在多变量分析中与外科分期显著相关[35]。美国MD安德森癌症治疗中心的科学家先后对111个和132个卵巢癌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卵巢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与人体内的两种酶水平有直接联系,人体内两种核糖核酸酶Dicer和Drosha含量高的患者平均存活11年,而含量低的患者则平均2.66年[36]。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寻求更多卵巢癌治疗的靶标及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对卵巢癌患者尤其重要。【参考文献】

1PosadasEM,DavidsonB,KohnEC,etal.Proteomicsandovariancancer:implicationsfordiagnosisandtreatment:acriticalreviewtherecentliterature[J].CurrOpinOncol.2004,16(5):478-484.

2McGuireWP,HoskinsWJ,BradyMF,etal.CyclophosphamideandcisplatincomparedwithpaclitaxelandcisplatininpatientswithstageIIIandIVovariancancer.NEnglJMed,1996,334:1-6.

3BookmanMA,BradyMF,McGuireWP,etal.EvaluationofNewPlatinum-BasedTreatmentRegimensinAdvanced-StageOvarianCancer:APhaseIIITrialoftheGynecologicCancerInterGroup[J].JClinOncol.2009Feb17.

4vanZonA,MossinkMH,SchoesterM,etal.Effluxkinsticsandintracellulardistributionofdaunorubicinarenotaffectedbymajorvaultprotein/lungresistance-relatedprotein(vault)expression[J].CancerRes,2004Jul15;64(14):4887-92.

5GregoriadisG.LiposomeTechnology(Vol3)[M].BocaRaton:CRCPress,1984:75~941.

6ZhangJ,ChenAP,WangB,etal.CorrelationsofEGFRandLRPtochemotherapyresistanceandprognosisofovariancancer[J].AiZheng.2008Dec;27(12):1331-6.

7CannistraSA,MatulonisUA,PensonRT,etal.PhaseIIstudyofbevacizumabinpatientswithplatinum-resistantovariancancerorperitonealserouscancer[J].JClinOncol.2007Nov20;25(33):5180-6.

8MabuchiS,TeraiY,MorishigeK,etal.Maintenancetreatmentwithbevacizumabprolongssurvivalinaninvivoovariancancermodel[J].ClinCancerRes.2008Dec1;14(23):7781-9.

9ChodankarR,KwangS,SangiorgiF,etal.Cell-nonautonomousinductionofovariananduterineserouscystadenomasinmicelackingafunctionalBrca1inovariangranulosacells[J].CurrBiol.2005Mar29;15(6):561-5.

10KauffND.IsIttimetostratifyforBRCAmutationstatusintherapeutictrialsinovariancancer[J]?JClinOncol.2008Jan1;26(1):9-10.

11YinMB,GuoB,VoigtW,etal.NovelcellulardeterminantsforreversalofmultidrugresistanceincellsexpressingP170-glycoprotein[J].BiochimBiophysActa1998Mar5;1401(3):265-76.

12KatagiriA,TomitaY,NishiyamaT,etal.ImmunohistochemicaldetectionofP-glycoproteinandGSTP1-1intestiscancer[J].BrJCancer.1993Jul;68(1):125-9.

13VanhoeferU,YinMB,HarstrickA,etal.CarbamoylationofglutathionereductasebyN,N-bis(2-chloroethyl)-N-nitrosoureaassociatedwithinhibitionofmultidrugresistanceprotein(MRP)function[J].BiochemPharmacol.1997Mar21;53(6):801-9.

14RosenLS,LaxaB,BoulosL,etal.Phase1studyofTLK286(Telcyta)administeredweeklyinadvancedmalignancies[J].ClinCancerRes.2004Jun1;10(11):3689-98.

15KavanaghJJ,GershensonDM,ChoiH,etal.Multi-institutionalphase2studyofTLK286(TELCYTA,aglutathioneS-transferaseP1-1activatedglutathioneanalogprodrug)inpatientswithplatinumandpaclitaxelrefractoryorresistantovariancancer[J].IntJGynecolCancer.2005Jul-Aug;15(4):593-600.

16GarciaAA,HirteH,FlemingG,etal.PhaseIIclinicaltrialofbevacizumabandlow-dosemetronomicoralcyclophosphamideinrecurrentovariancancer:atrialoftheCalifornia,Chicago,andPrincessMargaretHospitalphaseIIconsortia[J].JClinOncol.2008Jan1;26(1):76-82.

17AzadNS,PosadasEM,KwitkowskiVE,Combinationtargetedtherapywithsorafenibandbevacizumabresultsinenhancedtoxicityandantitumoractivity[J],JClinOncol,2008Aug1;26(22):3709-14.

18SeidenMV,SwenertonKD,MatulonisU,etalAphaseⅡstudyoftheMDRinhibitorbiricodar(INCEL,VX-710)andpaclitaxelinwomenwithadvancedovariancancerrefractorytopaclitaxeltherapy[J].GynecolOncol.2002Sep;86(3):302-10.

19CaponigroF,BasileM,deRosaV,NormannoN.Newdrugsincancertherapy,NationalTumorInstitute,Naples,17-18June2004[J].AnticancerDrugs.2005Feb;16(2):211-21.

20Smith-JonesPM,Pandit-TaskarN,etal.PreclinicalradioimmunotargetingoffolatereceptoralphausingthemonoclonalantibodyconjugateDOTA-MORAb-003.[J].NuclMedBiol.2008Apr;35(3):343-51.

21WagnerU,duBoisA,PfistererJ,etal.Gefitinibincombinationwithtamoxifeninpatientswithovariancancerrefractoryorresistanttoplatinum-taxanebasedtherapy-aphaseⅡtrialoftheAGOOverianCancerStudyGroup(AGO-OVAR2.6)[J].GynecolOncol.2007Apr;105(1):132-7.Epub2006Dec11.

22VaseyPA,GoreM,WilsonR,etal.AphaseIbtrialofdocetaxel,carboplatinanderlotinibinovarian,fallopiantubeandprimaryperitonealcancers[J].BrJCancer.2008Jun3;98(11):1774-80.Epub2008May27.

23SchilderRJ,PathakHB,LokshinAE,etal.PhaseIItrialofsingleagentcetuximabinpatientswithpersistentorrecurrentepithelialovarianorprimaryperitonealcarcinomawiththepotentialfordoseescalationtorash[J].GynecolOncol.2009Jan20.[Epubaheadofprint].

24KonnerJ,SchilderRJ,DeRosaFA,etal.AphaseIIstudyofcetuximab/paclitaxel/carboplatinfortheinitialtreatmentofadvanced-stageovarian,primaryperitoneal,orfallopiantubecancer[J].GynecolOncol.2008Aug;110(2):140-5.Epub2008Jun13.

25DalLagoL,D’HondtV,AwadaA.Selectedcombinationtherapywithsorafenib:areviewofclinicaldataandperspectivesinadvancedsolidtumors[J].Oncologist.2008Aug;13(8):845-58.Epub2008Aug11.

26TewWP,ColomboN,etal.VEGF-Trapforpatientswithrecurrentplatinum-resistantepithelialovariancancer:preliminaryresultsofarandomized,multicentrephaseⅡstudy[J].ProcAmSocClinOncol.2007,25(18s):5508a.

27LhomméC,JolyF,NicolettoM,etal.PhaseIIIstudyofvalspodar(PSC833)combinedwithpaclitaxelandcarboplatincomparedwithpaclitaxelandcarboplatinaloneinpatientswithstageIVorsuboptimallydebulkedstageIIIepithelialovariancancerorprimaryperitonealcancer[J].JClinOncol.2008Jun1;26(16):2674-82.

28MathewP,FidlerIJ,LogothetisCJ,binationdocetaxeland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receptorinhibitionwithimatinibmesylateinprostatecancer[J].SeminOncol.2004Apr;31(2Suppl6):24-9.

29MateiD,EmersonRE,SchilderJ,etal.Imatinibmesylateincombinationwithdocetaxel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advanced,platinum-resistantovariancancerandprimaryperitonealcarcinomatosis:aHoosierOncologyGrouptrial[J].Cancer.2008Aug15;113(4):723-32.

30BerekJS,SchultesBC,NicodemusCF.Biologicandimmunologictherapiesforovariancancer[J].JClinOncol.2003May15;21(10Suppl):168s-174s.

31BerekJS,TaylorPT,etal.CA125velocityatrelapseisahighlysignificantpredictorofsurvivalpostrelapse:resultsofa5-yearfollow-upsurveytoa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studyofmaintenanceoregovomabimmunotherapyinadvancedovariancancer[J].JImmunother.2008Feb-Mar;31(2):207-14.

32HirteH,VergoteIB,JeffreyJR,etal.AphaseIIIrandomizedtrialofBAY12-9566(tanomastat)asmaintenancetherapyinpatientswithadvancedovariancancerresponsivetoprimarysurgeryandpaclitaxel/platinumcontainingchemotherapy:aNationalCancerInstituteofCanadaClinicalTrialsGroupStudy[J].GynecolOncol.2006Aug;102(2):300-8.Epub2006Jan25.

33LuoLY,BuntingP,Scorilas,etal.Humankallikrein10:anoveltumormarkerforovariancarcinoma?[J].ClinChimActa,2001Apr;306(1-2):111-8.

34LuoLY,KatsarosD,ScorilasA,etal.Prognosticvalueofhumankallikrein10expressioninepithelialovariancarcinoma[J].ClinCancerRes,2001Aug;7(8):2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