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例6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1

今天我们学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的言行举止。本文的写作手法令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手法是:1从人的言行举止来写2精选典型事迹。从这两点可以让读者充分认识这个人。通过读这篇课文,我知道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刻苦钻研,言行一致的人。作者把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他先做后说;第二部分写的是他先说后做。不过这两部分的共同点是说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

举例说吧,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事情先说了,可是呢,却没有做。有一些人承诺着要完成默项计划,可是到头来还是不能坚持到底。而这一课里的闻一多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是言行一致,只要说到的就能做到,做到的也不一定说。真可谓是祖国的栋梁之材。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言行一致,对学习认真负责,不能草率行事。

广东佛山南海区黄岐中学初一:李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2

一 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 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 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也叫assignment desk)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 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 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 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 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information officer)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教统局的IO又表示说李国章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我们又马上把麦克风插上,等待李国章出来接受采访。在采访完毕后,记者们大多数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参考大家所记录到的笔记和听回录音,来确保自己没有漏掉任何的信息,有些不确定的还会反复问。而相互之间也会参考一下这条新闻怎么报。再打电话回各自的台里向采主报料。在这次报料过程当中,我自己也犯了一个错误,我向采主说李国章没有回应我们问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说话,我是听到另外一个媒体的记者这样报料回她的台里的,所以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想当然的觉得也应该是没有回应的,就这样跟采主说了。采主当时没有说什么,就是叫我把派到的beta带和音频先传回台里,让他听。等新闻出了以后,采主再打给我说,其实李国章从他的问题中已经是回应了我们问的问题了的,只是说得方式比较婉转,所以以后的采访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分析,要注意听被采访对象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还要继续跟进下去。有时候,新闻的角度和内涵,就是这样靠记者挖掘出来的。

后来渐渐多了自己采访的机会,每次的采访回来,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幸好记者们都很乐意帮助我,告诉我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例如说,刚开始采访时,问的问题关联性不够强,不够针对,有时问问题又过于绝对,令到被访对象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又或者问完一个问题后没有跟进。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都有强调过要避免的,听的时候好像很容易,但是到了自己真正操作的时候,经常都是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题目和采访对象,手忙脚乱,一拿麦克风,学到的东西就丢掉了一半,心里紧张得被访对象回答什么都记不清楚,也无法说按照他们的回答继续跟进问下去。后来自己总结的时候,也认为,在实习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不能遇到什么自己不熟悉的采访对象时,就慌慌张张的。

港闻部里,给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压力。无时无刻都感受到压力。在香港一个这么小的地方就有那么多的媒体,一条新闻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有目共睹。做得好的记者,通常都是行家争相交流的对象,在业内很受尊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3

看了这个新闻,我的蛋表示疼得很有压力!”日前,广西某市电视台采写的新闻《神奇的多功能甘蔗》在网上忽然热传,视频中拿着像弹弓甘蔗的男子,由于动作举止较雷人,从而被网友称为“甘蔗男”走红网络,也有人大呼媒体这样做新闻太恶俗。

雷人新闻:神奇的“多功能”甘蔗

这段时长近两分钟的电视新闻中,主持人先是吊胃口说:“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样又能观赏又能吃的东西。这样东西长得既像弹弓,又像烧烤叉,而且还挺好吃。听到这里也许您会感到好奇,别着急,看了下面这则趣闻你就明白了。”

接着该新闻以《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片头曲为背景,播放了电视台记者在街头请教“射雕大侠”的场景,一位晏先生正拿着既像弹弓又像烧烤叉的甘蔗在比划,以证明其是多功能,可以“射雕”、可以当烧烤叉,记者还煞有介事地采访了市民和卖甘蔗的小贩,均表示没有见过。

雷人采访内容摘录:“记者:你在干什么?晏先生:我在射雕啊。记者:雕呢?晏先生:在天空上吧。晏先生:那黄蓉呢?晏先生:黄蓉也许也在天空上吧。记者:这个不是甘蔗吗?晏先生:你怎么用来射雕呢?晏先生:瞧!这个多像弹弓啊。”

网友热议:媒体恶俗娱乐化很可鄙

“男猪脚令人啼笑皆非,新闻展现毁人不倦品质!”在猫扑大杂烩、红网论坛及百度贴吧等上,不少网友对该新闻进行调侃,“几位市民的想像力让人赞叹,电视台记者的工作热情和魄力令人敬佩,本新闻淋漓尽致的歌颂了优秀新闻工作者从生活当中捕捉神奇的敏锐的洞察力。”

“这条新闻不像是真的,倒像是刻意炒作,哪一家的导播和编辑会这样审核新闻稿?绝对不可能。”也有人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质疑,称正经媒体不会播出这样的行为的。不过,有人对这种新闻表达了理解,称娱乐一下并无妨,“如果这也算得上恶俗,看看港台那些所谓的综艺节目,还有一些地方卫视的粗俗,小市民们无聊一下也是无害的。

当事记者:很无辜无奈,很有压力

3月21日下午,潇湘晨报记者联系了采编该新闻的刘记者,他坦承新闻是他们做的,并且2月初在电视台上播放过。刘记者对于网上的非议已经有所了解,但他有点想不通,很多大的电视台能做“犀利哥”,他们做了个“射雕”为什么就受到台里领导批评和网友非议?

当初为什么做这条新闻?刘记者解释说,主要是觉得好玩有趣,快过年了,娱乐一下而已。爆料人也就是“甘蔗男”,也并非网上有些人说的精神有问题什么的。“甘蔗男”平常关心的问题也主要是一些民生问题,比如修路啊、小区卫生等,喜欢跟媒体接触的一个热心人。

另外,刘记者还说,出现这么多非议也是始料未及的,而出镜女生其实也只是个实习生,被有的网友称呼为黄蓉,她尚未毕业,人也是很不错的,他希望网民多一些宽容的心态,不要把矛头对向她,以免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找工作不便什么的。

随后,潇湘晨报记者联系了被网友称为“甘蔗男”的晏先生,他称这根甘蔗是他的一位朋友在田里发现的,因为觉得稀奇,所以就爆料给电视台,请大家看个新鲜,而网上的非议他注意到过,有的还是他小学同学,说他小时候很幼稚常被欺负。

而晏先生也说并不在乎这些非议,今后会一如既往地给媒体爆料一些新奇的东西,并且他也坦诚自己爆料内容多是民生内容,比如有些地方垃圾没人清扫的等,并且给记者指明是哪些媒体报道过等等。

评论分析:媒体不能拿肉麻当有趣

媒体资深评论员王石川表示,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无法查寻到这则消息的价值所在。应该说,媒体关注什么,有何好恶,并无定论,采访甘蔗男,并无不可。问题在于,记者毕竟要有基本的判断力,需要恪守一定的价值观、底线,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而媒体毕竟承担一定的社会道义,不能为发行量和收视率马首是瞻。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4

一关于有线电视新闻台

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新闻台是全球首个全日二十四小时以广东话广播的新闻频道,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有线电视新闻台更是香港首间建造“全数码新闻中心”的媒体,率先带领香港进入全数码广播。

二实习前的准备

因为有线新闻台没有在内地落地,所以在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它的节目。也可以说对它根本不了解。上网所能查到的资料也很有限。对它的了解,也是停留在学院老师对它的介绍。不过,在出发前,多留意有关香港的新闻,看TVB和亚洲电视的新闻,不但助于多了解香港最近的新闻热点,还可以对新闻媒体的制作模式有个初步的了解。

另外,去香港实习临出发前,还要注意检查好自己的证件是不是已经办好,行李是不是带齐。这些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如果不做好,那么就会给实习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实习工作

这次能去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实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多实践。多出去外面看看其他地方的媒体运作方式。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新闻环境,有线新闻台是我们更进一步学习的理想平台。第一天去新闻台报到的时候,港闻部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第一句告诉我们的就是:“你在实习的过程中,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的态度。”而且他还补充说,来实习的意义,就是把我们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表现出来,电视台不会从头开始教我们。这翻话,是个指引,也是个提醒,他让我明白到,在以后的五个星期内,能学到什么东西,都是靠自己。而且我们也不仅仅是代表我们自己,我们所代表的也是我们学院,还有他们对内地学生的印象。

港闻部——每天都像是打仗

说港闻部是整个新闻台最忙碌的地方一点都不为过。每半个小时更新一次的新闻,几乎每一条新闻都要有followup。有时候,一条新闻,又需要几个记者采访不同的部分,而这些新闻又是耽搁不得的。在assigndesk里,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跟时间赛跑。

在港闻部实习的三个星期里,我们一般都是以观察为主,高等法院,政府总部,教统局和立法院是我跑得最多的地方,其实就是法庭、教育和政务这几个线条的新闻跟的最多。跑多了,也自然而然的跟负责这些方面的记者渐渐熟落起来,看多了他们问问题的形式,以后独自做采访,也上手得比较快。

每天晚上十点左右,记者就要打回台里查自己的assignment,知道自己第二天要采访什么新闻。在新闻量多的时候,一个记者一天内做五条新闻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是在内地媒体实习的时候绝对无法想象到的。

而teamwork对于电视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也是经常强调的一点。一条新闻的出来,不是记者一个人或者是编辑一个人的功劳。它需要全部人都很优秀,如果是在拍摄环节中,摄影师拍得不好,挤不到好位置,那么无论记者的稿写得有多好,画面不好看,这不是一条好新闻。又或者,如果负责开车的司机,不熟悉路段,稍微开错了几个路口,或者是错了几个红红绿灯位,那么新闻做得再好,被其他电视台先播出了,那也是输了。所以,即便是看起来很小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teamwork里的成员不合作,做得不够好,那么都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新闻的质量,长远来说,会影响到整个台的形象。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台里面不强调英雄主义的原因。

另外,香港的电视新闻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他们不喜欢在新闻中出现具体的时间,这是因为有些重要的新闻在整天甚至隔天都要重播,如果新闻里面出现“今日早上”,“今日下午5点”这样的时间词,就会混淆观众。香港媒体的新闻较之内地短,一般都是每天1分钟到1分半钟。在半个小时的新闻内,所含的资讯量就会加大,也是为了适应香港人节奏快,对资讯的要求快,准,好的习惯。

在观察了三天之后,我得到了第一次自己实践的机会:在一个公开场合上采访教统局局长李国章。

因为在整个实习的过程中,香港教改一直是个热点关注的新闻,所以每逢教统局长李国章出现的公众场合,都会聚集一大批媒体的记者在外等候。当我到达了会场时,教统局的IO在一开始就说李先生今天大概都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了,大家都似乎认为今天也是不会有收获。但是大家也还是继续等李国章出来,准备突击采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5

我不知道徐先生对“新闻报道”和其它相关稿件有没有做过严格区分。是不是这8000多篇稿件都属于真正的“新闻报道”,还是说其中有不少属于“新闻评论”或其它非新闻类稿件。但我十分坚信徐先生总结的事实:当下“众多的报道都是借助别人的报道加以评论的”。即“扒”别人的报道,然后添枝加叶或稍作评论,组成“自己的报道”。

这种做法已经非常普遍,在业界人们将其称之为“扒新闻”。随便翻开身边的各类报纸,都能找到明显“扒”的痕迹――没有采访,完全根据别的报道材料进行的编辑加工。据说,这种“扒新闻”的做法已经成为不少报纸新闻采编的一支重要“杀手锏”――这样做,不仅刊登了新闻还能节约不少采编成本;不这样做,报纸版面可能就会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我们说,编辑编稿本无可厚非,偶尔为了应付版面“扒”出一些稿件也算情有可原。但是,“扒新闻”却是万万不可取的,更何况,现在不光是编辑因为版面需要“扒新闻”,更有很多记者在肆意“扒稿”,这就不能不让人警惕了。众所周知,当前记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记者都能进入新闻现场并采访到新闻当事人,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对口记者又都不愿在重大新闻面前保持沉默。这就出现一种矛盾:我没有可能采访,我还要报道新闻,这该怎么办?做法当然就只有一种了――扒!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范文6

不要“叶公好龙”

从办新闻网站的第一天起,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新闻网站自己,一直把“做大做强”作为网站的发展目标。早在10年前,浙江在线和千龙网、东方网、大洋网等兄弟网站就真真切切地做过上市之梦。在网络狂飙突起的2000年初,也就是笔者从报纸编辑部转岗到网站之前,听同事说当时就曾有上市公司找到浙江在线,要砸5000万元进来,网站仍可以是报社控股。然而机会一晃而过。现在,中央要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并争取上市,可以说为做大做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体制条件、提供了绝佳的路径选择,是在圆新闻网站十年之梦。

10年来,我们在分析新闻网站为什么没有赚钱、没有做大做强时总习惯于把它归结为体制机制的束缚,包括所有10家列入转企改制试点的新闻网站,相信都提出过改革体制机制方面的要求。昨天,我们是好比好龙的叶公,“钩以写龙,凿以写龙”,而今转企改制的“真龙”闻而下之,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叶公那样大惊失色、六神无主,而只能以积极的态度抓住这一机遇,迎接可能的挑战,致力于通过转企改制,把新闻网站做大做强。在这方面,的确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勇往直前而不能畏缩不前。

不是“小孩过家家”

积极的态度源于理性的认识。转企改制并通过上市等途径对接资本市场,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新闻网站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新闻网站属于网络媒体,我们不妨从“网络”和“媒体”这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媒体”来说,做大众传播必须要有相当的投入。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年代,坚持党办媒体,无论是办报纸还是办电台、以及后来办电视台,从来都是规划在先、投入在先的,从投入的规模来讲都是不小的。在计划经济年代,传统媒体处于相对垄断的位置尚且如此,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又是媒体相对开放的今天,特别是新浪等具有登载新闻资质的商业门户网站率先投入、在网民中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办新闻网站势必要有更大的投入才行。

可事实上,多数新闻网站是在基础投入远远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主事者和网站管理者都有意无意地进入一个误区,似乎办网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世上网站千百万,几百人几千人可以办一个网站,几个人、十几个人也可以办一个网站,甚至一个人也可以办几个网站。我们忘记了一点:你所要办的网站是一个从事大众传播并承担网上舆论引导功能的网络媒体,要产生影响力必须有丰富的内容、相当的规模和与之相匹配的投入。试想,假如今天给你一个刊号去办一份都市报,你会怎么做?设想是在一个并不特别大的中心城市办这张报纸,你肯定会根据报纸定位、目标受众群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确定几十个版的规模和争取多少万以上的发行量目标,然后一开始就会组织一支少则七八十、多则一两百人的采编力量,投入预算可能会是几个亿。而就是这样的投入,能否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胜出还是个未知数。反观我们办新闻网站,投入规模上亿元的全国能有几家?我们都自认是媒体,而且是新兴的现代的网络媒体,但反躬自问:在过往的日子,我们有没有真正意识到是在办一个现代媒体?我们有没有把新闻网站真正当作现代媒体来办?我们有办现代媒体的做派吗?

另外,从“网络”层面来看,可以说但凡成功的互联网企业绝大多数是靠融资、靠风险投资起家的,新浪等几大门户和阿里巴巴等都是这样,在上市之前、赢利之前,往往是一期、二期、三期不断地融资,融资规模动辄上亿。都说网站是“烧钱”的,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烧钱”模式――通过“烧钱”,做成有规模有价值能赚钱的网站,以此赚得更多的钱然后继续“烧”。

相比之下,新闻网站却一直苦于没钱可“烧”――分析新闻网站初始的资金来源大体是两个:一是政府扶持的钱,可用、好用,但数量十分有限:二是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因为民资、外资限制进入,可以说目前几乎都是国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刚性要求使得这块资金很难用来“烧”,就是东方网有6个亿的资本金给你也没本事去“烧”。

互联网海量信息获取的免费模式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媒体特别需要仰仗风投,新闻网站风投不能进,但风投的角色却必须有。谁充当新闻网站的风投角色?在国有战略投资者缺位的情况下只能由政府、由财政来担当,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当在数额上、程度上是非常有限的。正是投入的先天不足加上体制机制的束缚,造成了有登载新闻资质的商业网站与后起的新闻网站在规模、影响力、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等方面的巨大落差。打个比方,新浪网一开张就如同一个偌大的美食城,里面从各大菜系到各类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提供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一站式”服务;而我们多数新闻网站,办起来在时间上已然落后,规模上又远远不如前者,尽管招牌上打的也是“美食城”,但里面却点什么没什么,因为我们是小本经营,目前的钱只够做两桌菜那只能就先开两桌。这样的餐馆、这样的做派怎能指望它门庭若市?

网络新闻事业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业,办新闻网站不是玩“小孩过家家”游戏,新闻网站建设和发展要有大视野、大布局、大制作,必须解决一个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就是持续的规模投入以及保证这种投入有效性的体制机制。客观地讲,在市场经济、开放竞争的条件下办新闻网站,在盛行“烧钱”的互联网平台办一个现代大媒体,变革投入体制、建立可持续的成规模的投入产出机制,不能不说是一个必要条件。当下新闻网站开展转企改制试点进而试水上市,核心的意义就是在建立更加合理的体制机制上打破了坚冰、明确了航向,这无疑为做大做强新闻网站提供了极大可能。我们常说做事情要尊重规律,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恰恰体现了对两个规律的尊重:一是尊重媒体运营的规律,二是尊重网络运营的规律。

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要有理性认识,还包括另一层意思,就是对转企改制的复杂性要有足够的估计。不能简单地指望转企改制“一改就灵”。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既要大胆规划又要小心求证,既要积极又要审慎,要有求真务实的情怀。“转企――改制――上市”这三部曲,需要整体把握,但每一步、每一环节都要力求做好,尽量避免“翻烧饼”。

要把握三个关键词

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是新闻媒体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新兴传播技术的一场变革。按照转企改制的方案,这次转企改制没有像以往其他传统媒体一样强调将新闻内容剥离、仅把经营部分转 企运营,而是将新闻内容的采编制作全部装在里头整体转企,这不啻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其意义值得今后认真观察。有关转企改制,具体的工作环节很多很细,但从大的方面讲,围绕新闻网站的转企改制,有三个关键词需要很好加以把握,这三个关键词就是:主体、主流和主业。

一要通过转企改制,确立新闻网站的主体地位,使之得以自己主宰命运。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不是简单地把新闻网站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单位,而是通过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适应互联网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把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新闻网站,确立新闻网站的市场主体地位,这是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的关键所在。改制后的“企”是新闻网站发展的责任主体,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再是其他事业单位的附庸。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做到权责分明、科学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改制之后网站如何管理、如何发展,是对网站管理层管理水平与能力的重大考验。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此转企改制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新闻网站的团队建设。看看风投对商业网站的投资,它不仅是投资一个“好的故事”,更是投资能干又干得好的团队与它的领头人。现代企业的种种团队激励办法,一个基本的用意是锁定能干的团队。改制之后要让网站团队和员工有“失”也有得,要有激励机制,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

二是转企改制后,依然要坚持新闻网站的主流引领功能。企业固然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办新闻网站的目的则是为了占领互联网新闻宣传的主阵地,转企改制的最终目的还是做大做强新闻网站的影响力。转企改制了,新闻网站作为主流媒体的定位、地位不能变,不能迷失方向或主次不分,要始终记住“转企改制为什么、赚钱圈钱干什么”。我们说,社会如同一条流淌的江河,尽管水中有杂质、河底有淤泥,但通常情况下,会是清流在上、污泥在下,不废江河万古流。作为媒体,需要激浊扬清,但绝不能充当不断把河水搅浑的棒棒。作为新闻网站,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江河中尤其要有这种“不搅浑”的自觉。新闻网站变身企业后,这也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新闻立网”,坚持“我不唱主旋律谁唱主旋律”的责任担当,坚持主流的价值观,同时将主旋律与多样化、个性化结合起来,特别是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平台宽广、互动充分、传播手段丰富的特点,使新闻网站成为一个兼容并包、能够满足网民多样化需求的网上家园。

三是转企改制后要大力拓展网站的经营。尤其是要立足做强网络主业的经营。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放了网络新闻的生产力,但怎么使网站焕发活力却大有文章。人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叫做“新闻网站没有赢利模式”,其实这种人云亦云的说法是一个伪命题。什么叫没有赢利模式?笔者认为目前至少有三种赢利模式:一种是基于媒体的赢利模式,做强新闻和其他信息服务内容,赢得广告投放;另一种是基于平台的赢利模式,搭建一个大平台,吸引各类网站登陆其上收取相关费用;再一种是基于网络增值的赢利模式,最典型的是手机报之类,同样的内容随着用户群的扩大其收益也相应增加。

上述几种赢利模式各新闻网站实际都在做,只是囿于我们的见识、作为包括投入状况,多数没有产生规模效益而已。网络经营可以说是天宽地广:阿里巴巴从电子商务淘宝,腾讯以即时通讯平台、网易以网络游戏运营掘金。作为新闻网站,在网站经营上需要登高望远,但同时也要防止好高骜远,而要审视网站的优势和网络环境认准经营的方向。立足今天,展望未来,一个以网为本的媒体传播新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一态势,我们应该心无旁骛地把网站的经营方向和重点切实放到网络主业经营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