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故事范例6篇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范文1

新闻采取故事化的报道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媒体竞争的结果。电视媒体在时效性上,很难与网络等新媒体相抗衡,势必要在新闻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采用带有现场感、画面感的、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能在保证新闻有一定的时效性的同时,大大加强新闻节目的趣味性,吸引更多的受众来观看此类节目,从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胜。

其次就是媒体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采取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就可以在纷繁负责的新闻素材中寻找到适合媒体自我发挥的素材加以报道,既突出了媒体的个性,又能借此充分表达媒体自身的声音,达到一定的议程设置和社会舆论意义。同时,故事化新闻的采编、制作、播出等环节形成产业链,使得媒体自身的产业化发展得以实现,方便媒体做大做强。

再者新闻报道故事化,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看电视,已经不仅仅的为了满足对硬新闻的需求,同时也渴望看到轻松的、简单的、趣味的电视节目。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方式,能让受众在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余得到一丝放松和消遣,让受众在茶余饭后对社会生活百态有生动趣味的了解和体验。这也就是民生故事类的新闻节目广受市民观众好评的原因之一。

新闻报道采取故事化的报道方式,还可以从“人际关系效用”这一理论上得出解释。人际关系效用是指媒体能够融洽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体提供大家都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也就提供了大家共同的话题,在休闲中融洽彼此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的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从而对媒体的内容进行能动性的选择。由于受众放松心情、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故事化新闻的需求,这也正是故事化新闻大受欢迎的原因。

同时,电视新闻追求故事化,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要求。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难以得到受众的认同,新闻的传播效果很难达到。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将新闻的思想和意义融于故事之中,受众在接受故事情节之后,自然而然的会产生思考,形成态度和看法,舆论和引导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完成,传播效果大大超过传统的严肃硬新闻。

最后,新闻报道节目采取故事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娱乐化结果。随着近几年娱乐节目的星期,新闻节目也渐渐添加进一些娱乐的元素,企图吸引那些喜欢娱乐节目的年轻受众来观看该节目,这也是故事化新闻报道出现的原因之一。

电视新闻近年来出现故事化的趋势,自然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纵观各级电视台的故事化类电视新闻节目,受众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性的特点。

首先,此类节目关注的焦点是人。因为新闻故事化了,而故事的主人公永远是人。第二,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节目就像讲故事一般,注重起承转合、来龙去脉。第三,故事类新闻注重细节。听故事就是听里面的细节,故事类新闻自然也是细节最引人入胜。第四,大量引用人物对话。第五,叙事结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第六,故事化新闻多体现人文关怀。故事化的新闻为了引起受众的共鸣,引发社会的关注,时常将视角对准生活中的老百姓和一般人,因此这种平民视角的新闻更多的体现出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

故事化新闻报道的优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出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适合电视媒体的新的发展出路,使电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使新闻更贴近观众,以受众的收视需求为主;增加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视性,提高了新闻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满足了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形式了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增加了新闻的传播效果,使电视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新闻故事化丰富了新闻的表现手法;拓展了新闻的表现题材,将电视新闻的视角平民化、民生化;有利于树立节目的品牌和效应,美国的《60分钟》,济南本地的《今晚20分》、《拉呱》等节目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一群特定的忠诚的受众群。

同样的,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也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故事化新闻报道注重戏剧化的情节,可能使新闻流于浅薄,忽视那些真正的有新闻价值的选材;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太多,从而导致虚假情感的泛滥,使受众因感受过多的刺激从而产生厌倦、麻木情绪的危险;新闻的真实性也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为了增加故事情节的戏剧性采取虚构和故意假拍的新闻。倘若电视新闻的制作者将故事化当做电视新闻的万金油的话,很容易陷入为了故事化而去创作的“死胡同”不能自拔;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容易削弱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将新闻引向庸俗化;在时效性上,故事化的新闻报道远不及传统的电视硬新闻节目。

闻一多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电视栏目 新闻故事化利 弊

近年来,随着电视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栏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许多栏目把新闻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不断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作者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对电视新闻改革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国内新闻媒介以往严肃的面孔和枯燥直白的新闻表现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电视新闻故事化使新闻从业人员加强了深挖题材的意识,使创作者写作风格呈现多样化;电视新闻故事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为观众提供了轻松活波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悬念的手法带给观众信息,在故事化的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寻找一点,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新闻故事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为电视媒体带来新颖形式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弊端。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对社会和受众都没有益处。首先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节目追求时效性、贴近性、新鲜性。以故事为基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方式的新闻故事化使电视节目笼罩在一种怀旧的情绪当中,表现出一种美的所在,这种美的内在规定性,放慢了电视的叙事节奏,使电视节目内容过于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从而忽视了对整体深度的把握与挖掘,使新闻节目大多呈现“过去的事情”,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其次是削弱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原则是新闻报道的首要职责,电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故事化大多呈现“过去的故事”,侧重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等方式,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只重视“再现”过程,忽略新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明显的摆拍和导演痕迹,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相违背。再次故事化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种表现技巧,但不是表现的唯一形式,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适合,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为故事化而故事化,否则就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削弱了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新闻故事化借助情节对新闻加以报道,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情节,削弱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导致许多重要的新闻信息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别视角,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片面强调新闻欣赏作用和娱乐作用,淡化新闻的认识作用,异化新闻的认知功能,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不良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故事化如果虚构了事实,会对依靠真是新闻获取信息并指导工作、监测社会运行的政府机构形成误导,从而影响对公共事务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严重时甚至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极大地提高执政成本,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对媒体的公信力也带来损害。记者如果习惯了忽略新闻的要素,对于事件进程、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等重要信息各取所需甚至杜撰,一旦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必将危害媒体的信誉和公信力,从而失去受众;再次不顾事实的故事化行为,还会形成对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贬损,特别会使刚接触新闻媒介、缺乏分辨能力的青少年受众难辨真假和是非,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观念的错误和模糊。过分故事化倾向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为了吸引受众,受众意识片面化;二是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媒体的社会责任,商品意识极端化;三是新闻理念错位,忽略新闻的真实性;四是新闻写作文风不端,新闻书写随意化。

要克服新闻故事化的过度倾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适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各方面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作为第一要素考虑,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切合点。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会使新闻失去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故事化和新闻真实的契合点;三是 艺术 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断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的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选择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又不缺乏新闻品位。

总之,新闻故事化在拓宽新闻媒体传播思路这一方面,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媒体逐渐背离了故事化的初衷,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不仅没有发挥出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新闻故事化不能过分乐观,充分认识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过程中把握好“度”,保障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 发展 。

参考 文献 :

闻一多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人文关怀

一、前言

“故事化新闻”是近年来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发展方向之一,所谓“故事化新闻”是指将具体的要播报的新闻内容,进行文学加工,使其内容更加曲折,增强新闻的故事性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故事化新闻”由于自身的趣味性与个性,较为符合我国广大民众的“口味”,因此,在当下的各大媒体新闻报道中被广泛运用。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产生原因

新闻节目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一般都是主持人身着西装,一丝不苟,表情严肃地对已经发生的事实性新闻进行播报,我国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联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过,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逐渐增大,这种较为严肃的新闻播报形式开始受到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群的厌恶,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导致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当今社会,人们对娱乐的追求逐渐上升,冷冰冰的国家大事很难提起广大观众的收视热情,这是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我国社会的多元化性质加强,这就直接导致人们在收看新闻时,不仅希望能够得知国家与身边的大事小情,更希望这些消息能够满足自身一定的感官刺激与心理的,因此电视新闻故事化这种播报形式较为轻松有趣的新闻节目,很好地满足了当下社会中这种观众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说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产生有着充分理由,是我国当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1]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应带有一定的人文倾向

我国当下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由于其本身的优越性,使得其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到我国各个电视台中,电视新闻故事化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在我国当下的很多电视台中,相关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工作从以往的找新闻变成了今天的找故事,这种本质的变化可以看出电视新闻故事化本身所受到的观众喜爱。虽然电视新闻故事化使得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焕发了“第二春”,但在具体的电视新闻故事化中,相关电视台应对自身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为了追求收视率出现哗众取宠、虚假消息的新闻报道。

四、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作用

(一)新闻故事化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

电视新闻故事化,由于其本身的故事性得到增强,受到了我国广泛民众的喜爱,在具体应用中,相关电视新闻从业者将相关新闻通过文学描述,进行多角度的新闻包装,使新闻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化倾向,这种较为饱满而立体的新闻信息对于广大新闻受众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性与可读性,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闻自身的人文性。例如,在传统的灾害性新闻播报中,新闻节目一般着重对灾情、救援情况、死难人数等冷冰冰的数字进行报道,这种新闻播报方式对于新闻受众的感染力其实并不强,随着我国近年来新闻故事化的采用,相关灾害性新闻的播报影响力急剧上升。在新闻故事化倾向的相关灾害报道中,相关新闻节目会将灾难中的镜头进行分解,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方式展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充满了人情味与人文关怀气息的新闻播报,将打动每一位电视观众的内心,最大程度上拉近观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2]

(二)新闻故事化使得采编更加注重新闻性

在新闻故事化的影响下,电视新闻节目中采编的工作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新闻节目采编一般只需要注意相关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与代表性,但在新闻故事化的影响下,相关采集工作更需要对贴近事实、故事趣味化程度高的新闻信息进行收集,以此满足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的需要。在具体的相关新闻信息收集中,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考虑故事是否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以此更好地吸引观众收看相关的新闻节目。

五、人文关怀在电视新闻故事化中的提高策略

所谓人文,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将人文关怀与电视新闻故事化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观众与新闻之间的距离,促进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相关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新闻信息采集中,相关电视新闻媒体应大量采集一些具有真善美的新闻信息并对其进行故事化处理,通过这类信息的播报传递世间的真善美与人性的本质,以此拉近电视观众与新闻事件之间的距离。此外,在电视新闻故事化中,保持相关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应遵守的底线,因此,在追求新闻故事化与人文化的道路上,相关新闻媒体必须坚守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原则。想要提高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人文关怀水平,相关新闻媒体就必须通过平民视角将相关新闻内容尽可能地通俗化。我国早些年间,由于对西方一些新闻媒体的盲目模仿,我国的新闻栏目充满了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种新闻与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严重脱节,收视率自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近年来开展的电视新闻故事化发展浪潮扭转了这一局势,但相关新闻从业者还应继续努力,最大程度上使新闻节目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使人文主义色彩与电视新闻故事化完美结合。

六、结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我国新闻节目的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其本身通过较为接地气的人文关怀方式进行新闻播报,与最广大的电视观众打成一片,从根本上获得了观众的支持与理解,理应引起我国业界人士的重视,并以此推动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婷婷.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J].西部广播电视,2014(01):61-62.

[2]许超杰.论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的渗透[J].西部广播电视,2015(23):69-70.

闻一多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趣味性;传播性

新闻的故事化报道,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新闻故事化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味的状态,加之“故事”比“事实”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从而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也大幅度提升。

一、新闻故事化的涵义

对于“新闻故事化”,目前新闻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式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故事化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在于一般新闻报道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的情节,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让人能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新闻。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三、新闻故事化表现技巧

1.用心构思。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做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

2.凸显主角。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工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必须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注重描写。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

闻一多的故事范文5

一、新闻故事化的起源与现状

何谓新闻故事化?目前多数学者引用的是美国著名记者富兰克林对“故事化报道”的定义,即“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开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故事化新闻,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当时出于赢利及满足当时受教育程度不高且相对贫困的城市居民的需要,廉价报刊刊登了大量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社会新闻,故事化新闻被认为起源于此。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开始兴起,新新闻主义强调“利用感知和采访技巧获取对某一事件内部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信息和提出老一套问题的手法。它还要求利用写小说的技巧,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写方面”。②故事化的新闻创作因此上升到了理论层面。为了吸引受众,获得竞争优势,国内的故事化新闻也日益繁荣,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的出现,成为故事化新闻的主要领地。故事化新闻被国内新闻界接受和应用,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在21世纪初得到繁荣。

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故事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闻传播的方式、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更广泛的信息源、跨越时空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共同组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化新闻的操作必然要受到影响。

(一)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内容日益多元,传统的故事化新闻受到冲击

伴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融合新闻”日益成为媒体人关注的焦点。融合新闻的首要特征就是由多种媒介传播符号构成,包括文字、视频、图片、动画等等,以非线性的结构在网站上呈现出来,各种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③。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介所提供的多数是比较单一的传播符号,其叙事方式多呈线性结构,所生产的故事化新闻虽然有趣味性,但受众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而融合新闻恰好可以克服这一弊端,通过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让读者可以更为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在这样的强势竞争下,传统的故事化新闻很难有竞争优势。

当然,目前看来传统媒体在采编和权威性上相对新兴媒体还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很难直接作用到故事化新闻上。而新兴媒体通过组合各种传播符号,实现内容和形式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相对优势。

(二)自媒体时代受众接受新闻的习惯发生改变

2010年兴起的微博,凭借传播主体草根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授双方互动性强等特点,以140字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及视频的组合,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凭借140字来讲述新闻故事,显然不太现实,事实上这140字的内容主要是微博用户原创、评论或者简单的新闻消息。

微博的即时性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实效性,短小精悍的信息可以及时,而这么短的时间传统媒体的报道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牺牲时效性还是故事性,对传统媒体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选择。再者,碎片化的写作、个性化的传输,也使得单一媒介“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一个新闻故事,很难再同时满足各种类型受众的需求,而有了别的渠道,受众也很快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而随后出现的微信,对传统媒体的故事化新闻形成了更大的冲击。这种具有准实名性、个人私密性的移动社交媒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拥有了超过3亿的用户,并且按增长速度预测,微信用户在5年内可能突破8亿。尽管微信大众传播能力比较薄弱,但仍旧逐渐成为用户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用户很难对一条新闻保持长时间的关注,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公共账号的新闻和评论篇幅都较小。而故事化的新闻,尤其是新闻专稿,基本都是数千字的大篇幅,这样的新闻在移动终端很难使受众保持长时间的耐心,在竞争中也就处于劣势。

(三)故事化新闻的真实性将面临更多质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但对于新闻能否获得受众信任至关重要。很多新闻事实没有文学故事那么曲折离奇,但为了表现故事化的新闻,就容易出现捏造事实、哗众取宠的现象。

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每天接受大量信息,即使面对同一事件,也要接受各方面甚至完全相反的信息,这就使得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十分困难。而伴随着商业元素的加入,新闻故事化也很容易把新闻推向低俗。在这一背景下,故事化的新闻就更容易遭到质疑。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容易判断新闻事实的真假,自然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的纯消息加评论,而不是经过加工的故事化新闻。

三、新闻故事化何去何从?

尽管目前新闻故事化仍然能得到受众和业界认可,但面临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故事化新闻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借助媒介融合的趋势,丰富表现形式

媒介融合如火如荼地开展,故事化新闻也应该学会借助这股“春风”,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理念以及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变革,学会综合利用各种传播符号,改变单一形式,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表格形成联动。例如《纽约时报》的“雪崩”报道,就是用故事化新闻讲述六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穿插图片和视频,最后大获成功。

虽然这种“雪崩”式的报道不能成为救世主,但反应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今后作故事化新闻的一个基础,毕竟单一的“传――受”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时。

(二)把真实性摆在首位

新闻真实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故事化的新闻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一点。为了表现故事的曲折或者增强表达效果,很多新闻,尤其是新闻专稿,都会或多或少地加入作者的主观想象,使新闻看起来更连贯且吸引人。这固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同样容易遭到质疑。

因此,故事化新闻应该更加注重真实性的问题,包括详细交代信源,尽量减少合理想象的内容等等。

(三)故事化新闻专稿朝分众化、小众化方向发展

在每天都要产生大量信息的时代,除了少数引起关注的专稿外,多数专稿已经很难获得大范围的关注。尤其是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的受众越来越多,长篇新闻稿很难让受众有耐心阅读。

因此,故事化新闻专稿可以有意识地朝分众化、小众化方向发展,明确自身的受众定位,这一定位不应该是某一阶层,而要更为具体。要满足所定位受众的个性需求,不能贪多求全。(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解:

① 张红:《故事化――让新闻走进读者》.新闻传播.2006年02期.

②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 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年5月.

参考文献:

[1] 方洁:《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年5月.

[2] 黄天鸣:《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2年12月.

[3] 孙东霞:《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的新特点分析》[J].新闻传播,2013年12月.

[4] 蔡雯、陈卓:《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年2月.

[5] 邹欣媛:《融合新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新闻世界,2010年4月.

[6] 梁建波:《浅谈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利弊》[J].新闻传播,2013年2月.

闻一多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故事化;新闻;报纸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42-01

1 故事化的过度滥用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作为新闻和故事联姻的新闻故事也必然追求新闻事件中情节的波澜起伏。用故事化手法写作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涵的悬念、冲突。它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满足受众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而且连续性的新闻故事能更好地实现媒体与受众的情感互动,有利于媒体培养受众的“情感忠诚度”。但是物极必反,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过分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刻意强化新闻事件中的悬念或煽情性的成分,使故事化的新闻流于浅薄。

当下一些报刊偏好选择故事性强的事件,丑闻、车祸、殉情、海难、犯罪等离奇古怪的故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上,而那些具有重大新闻价值,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往往有被屏蔽的危险。为了突出吸引力,媒体将笔墨放在了细枝末节上,浓墨重彩“花边”类的东西,对于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反而忽略了。媒体追求读者效应应当提倡,媒体讲经济效益也无可厚非,但是忽略了社会效益,一味迎合读者需要,过度地运用故事创作新闻,不分健康与否,就会削弱媒体的功能,这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利用新闻传播活动干什么,都不能本末倒置,使之失去传播交流新情况、新信息的基本特点。否则,新闻传播就不复存在;任何的其他一切,都必须建立于传播、交流新信息这一本质特性上,而不是与之相悖,否则不是行不通,就是不能取得应有效果。”

2 故事化的盲目追求,导致新闻失真

将新闻故事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却在传播者过多主观介入下被忽视甚至违背。新闻与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故事在本质上有严格的区别,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新闻是信息,属于生活真实,文学是艺术,属于艺术真实。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离开了事实也就无所谓新闻。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均须准确无误,事实中所涉及的数字、数量、引用材料(诸如引文、日记、书信等)必须丝毫不差,一切细节描写,也必须完全客观实际。也就是说新闻的具体事实要完全真实,准确无误,不能合理想象,更不能向壁虚构,这就是新闻必须遵守的生活真实。而故事则没有这种真实性的要求,它来源于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高于现实生活,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是虚幻的观念性的东西,而不是物质实体性的东西。因此,艺术之真不应该也不必要同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画上等号,也就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混淆,就严重影响了新闻最本质的真实属性。新闻故事化的本意是用写故事的笔法来报道新闻,它采用的是新闻的叙事方式,借鉴了文学叙事的方法,用文学的套子装新闻的材料,它指代的仅仅是一种新闻的表述形式。相比文学的精细构思,故事化的新闻虽然也讲情节、结局,但重要的是讲故事的目的是最大可能地接近事实,尽可能地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但是在新闻实践中,传播者一味盲目地追求新闻的故事化,渲染故事化的气氛,过度注重新闻细节描写、情景再现,在应该反映“生活真实”的报道中渗入了“艺术真实”,人为地加入一些合乎情理但与事实不符的材料,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个本质属性,导致新闻失真。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人员人人皆知的道理。所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一点:新闻故事化必须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记者只能运用讲故事的手法表现真实事件。

3 故事化的刻意强调,导致新闻失去时效性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时新性是构成新闻的首要因素,没有时间的新就不能称之为新闻。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新闻从业人员,还是传媒受众,都有共同的认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若时过境迁或已众所皆知,新闻即转化为旧闻,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但是,作为新闻故事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所以这样新闻报道相当于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一个集中式回顾。记者编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关注新闻背后的故事,关注最细微的事实,关注新闻事件当中的“人”,收集足够充分的证据,作为故事创作的基础,这些离不开记者采访活动广泛而细致的支持。由于它的这种滞后性,就会拖延报道时间,形成时间差,就大大削弱了新闻的新鲜性。

新闻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是真实陛,而时效眭更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新闻的这一特陛决定了新闻要反应迅速,及时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物,向读者提供多方面新鲜的信息,如果反应不迅速,不讲求时效,就谈不到“新”和“快”,就失去应有的价值了。 综上所述,当前故事化新闻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故事化本身,而是记者在从事故事化新闻写作中过度追求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使新闻变得庸俗,盲目追求故事性导致新闻失实,刻意强调故事完整,导致新闻变“旧闻”。如果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就能够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4 关于新闻故事化良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适度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每个新闻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一项政策、一种主张只有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解释,才能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无论采用什么手法来报道新闻,新闻本身都应该是严肃的。任何时候新闻人都不要忽略新闻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削弱媒体的引导功能。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4.2.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恰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坚持新闻真实,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故事情节就使新闻失去其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从事件本身发现故事、细节、情节和人物。报道的过程,只是去把这些要素更好地组织、展示出来。

4.3.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准确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

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日本一位新闻学家说:“新闻如鲜果,过时稍久,则腐败而失其味,不堪咀嚼,读者必弃之若敝履。”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故事的选材必须是新鲜的,这就要求发现线索从速采写,这是写好新闻故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新闻故事因篇幅所限,不能企望把千姿百态的花一下子都写出来。

5 结语

报纸新闻故事化是拓宽新闻媒体的报道新思路,不仅提升了新闻作品的人情味、趣味性,同时故事化的趋向也造成了当前新闻报道的诸多问题,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加以警惕,在利用的过程当中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尽量减少这些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