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素材范例6篇

母亲节素材

母亲节素材范文1

策略一:细节放大法——细腻传神,纤毫毕现。

记叙文中的素材如果少了细节描写,只有作者的一味概述,会让人觉得空洞而不真实,少了细腻的情感,只有理性的判断,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细节描写能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如此,作品方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染人心的作用。

门外响起极轻微的奏乐声。父母亲每天总是会把声音压到最低,尽管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清脆,轻轻的流水,轻轻的搅拌,轻轻的切菜声,轻轻的折柴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弄出太大的声响,尽管我在房内已经醒来。

门外开始发出细微的交谈声。“去把她叫起来吧。”父亲使劲压低他那粗犷的声音,母亲不作声,也许她摇了头,或摆了手。这我无从知道。于是门外又恢复了开始的沉寂。

过了大约五六分钟,父亲又一次对母亲说:“叫她起来吧。”母亲终于会说出从起来到现在为数不多的话。“再让她睡一会儿吧,昨晚学到这么晚,再让她这么早起来的话,白天上课该累了。”也许是母亲的话说服了父亲,父亲不再作声。低着头,轻轻地折着柴火,发出叭叭的响声。

锅里的水开始不停地要求出来,发出轻微的反抗声。这时母亲总会把锅开一个小口,让他们自由。因为母亲怕它们的反抗声会耽误我几分钟的睡觉时间。

门外的交谈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之后,会再次响起。这次是这么的清晰,也许他们就站在门口。“把她叫起来吧。”“好,叫她吧。”“好,叫她吧!”门被轻轻地打开,饭菜的香味瞬间充满了屋子,母亲轻轻地推推我说:“起来吧。”我“嗯”了一声,母亲会稍微停留。我也会像赖床似的躺上一会儿,因为我不想让母亲看到我泪流满面的样子。

母亲出去了,对父亲说“起来了”。于是门外的声音会变得稍微大一些……

(选自满分作文《生活让我感动》)

技法解读

善于运用,不亚独创

——记叙文灵活运用素材的策略指津

朱小东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文体美感首先在于呈现素材的质感,灵活地处理选用的各类素材,可以使鲜亮的生活訇然洞开,如开闸之水纵横冲决,在你的文章中编织出流水的美丽经纬。

策略一:细节放大法——细腻传神,纤毫毕现。

记叙文中的素材如果少了细节描写,只有作者的一味概述,会让人觉得空洞而不真实,少了细腻的情感,只有理性的判断,干瘪、枯燥,也就失去了作文湿润的基础,谈不上高分的获得了。细节描写能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让读者“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如此,作品方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染人心的作用。

门外响起极轻微的奏乐声。父母亲每天总是会把声音压到最低,尽管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很清脆,轻轻的流水,轻轻的搅拌,轻轻的切菜声,轻轻的折柴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会弄出太大的声响,尽管我在房内已经醒来。

门外开始发出细微的交谈声。“去把她叫起来吧。”父亲使劲压低他那粗犷的声音,母亲不作声,也许她摇了头,或摆了手。这我无从知道。于是门外又恢复了开始的沉寂。

过了大约五六分钟,父亲又一次对母亲说:“叫她起来吧。”母亲终于会说出从起来到现在为数不多的话。“再让她睡一会儿吧,昨晚学到这么晚,再让她这么早起来的话,白天上课该累了。”也许是母亲的话说服了父亲,父亲不再作声。低着头,轻轻地折着柴火,发出叭叭的响声。

锅里的水开始不停地要求出来,发出轻微的反抗声。这时母亲总会把锅开一个小口,让他们自由。因为母亲怕它们的反抗声会耽误我几分钟的睡觉时间。

门外的交谈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之后,会再次响起。这次是这么的清晰,也许他们就站在门口。“把她叫起来吧。”“好,叫她吧。”“好,叫她吧!”门被轻轻地打开,饭菜的香味瞬间充满了屋子,母亲轻轻地推推我说:“起来吧。”我“嗯”了一声,母亲会稍微停留。我也会像赖床似的躺上一会儿,因为我不想让母亲看到我泪流满面的样子。

母亲出去了,对父亲说“起来了”。于是门外的声音会变得稍微大一些……

(选自满分作文《生活让我感动》)

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哪怕细化成一声问候,一个动作,一种眼神……它们都能流淌出令人艳羡的情感之水,打动读者的心,从而产生共鸣。

父爱、母爱是初中生感受最真切的一种情感,但要想真正把这类话题写好也并非易事。写亲情,最容易“泛泛而谈”,或者内容俗套、低幼化。而本文从细节的动情点入手,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于细微的生活素材中将真情自然而真切地抒发出来,读来动人。特别是细腻而动人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将自己的感受和父母那“细节的爱”抒写得淋漓尽致,将对亲人爱的感激推向高潮。

策略二:人物素描法——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母亲节素材范文2

一、添矛盾,使情节曲折

现代作家莫怀戚先生,曾在初春,一家四口到野外散步。他和年迈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孩子天真机灵的一句话:“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他们感到欣喜、自豪。后来孩子要走小路,母亲宠爱小孙儿,不顾自己年迈,马上答应,一家人就走上了小路。

这种生活素材显示了人之常情:长辈们是那么疼爱自己的孩子。作家莫怀戚把它写进了文章,但是没有像录像机那样简单地录制下来,而是进行了加工.增加_,矛盾冲突,使“散步”的过程富有波澜,充满情趣。后来,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面对突然产生的矛盾,我决定委屈儿子,服从母亲,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伴随母亲的时日已短。但是母亲又变了主意.要顺从小孙子,于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上了小路,矛盾完美地解决了,平凡的素材经这样改造,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顿时产生了新意,读来让人产生共鸣,掩卷催人玩味深思,这正是美文《散步》留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改细节,让人物鲜明

中世纪西班牙有一个民间故事:两个骗子来见国王.说他们会织一种布,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国王想,这可以用来鉴别谁是私生子了,私生子是不能继承父亲遗产的,国内一些遗产纠纷也就容易解决了,于是让两个骗子进宫织布。结果国王看不见这种布,他吓坏了,自己是私生子,就不该继承王位了,于是不见装见,穿上了那看不见的衣服,骑着马在城中巡游。最后是一个照管御骑而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走到国王跟前,说出了真话。

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以此为素材,进行改造,推陈出新,写出了享誉世界的不朽名著《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对民间故事中两个细节作了大胆地改动。一是骗子骗人的理由:“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这种布做成的衣服”改为“织出的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做成的衣服,不称职的人、愚蠢的人是看不见的”。这样,安徒生的笔下的皇帝,一图漂亮,二图辨别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哪些官员不称职。这足见他平时任用官员都是稀里糊涂的,不辨良莠;他不理朝政,只图漂亮,是一个昏庸透顶的小丑。因此,童话中的皇帝形象塑造非常典型。第二处细节改动是:“照管御骑而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点破真相”改为“一个孩子戳穿骗局”,这不仅对比突出皇帝虚伪愚蠢,使人物更加鲜明,而且让儿童读者看了引以为豪,小读者觉得,讲童话的爷爷在褒扬我们呢!安徒生赞扬童性的纯真,又与小读者拉近了感情距离。

三、续结尾,使故事完美

好多事情的过程很普通,把它写成文章,平淡如白开水,没有积极深刻的意义。例如有个同学在考场作文时使用了这样一个素材:妈妈做小本生意,无意间收到一张五十元假币,几天的辛劳都白费了。晚上,妈妈带我到水果摊前,摊主是位老奶奶,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妈妈用那张假币买一个大西瓜,老奶奶毫无察觉地收下了它。这种素材写成文章,虽然很真实,但是妈妈这种嫁祸于人的行为是可憎的,主题不积极,没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种素材俗浅.缺乏新意。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沿着事情的发展趋势,给它续上一个结尾:老奶奶摸了摸那张假币,放进了钱箱里,笑吟吟地说:“这张钱倒是真的。有次我收了张假钱,白辛苦了几天.唉!”妈妈听了老奶奶的话,顿时满脸通红,犹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说:“刚才给你的钱上我记了个电话号码……换一张吧。”假币又回到了妈妈的口袋里。面对艰辛的老人,这位母亲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我们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也都会这样去做的,因此,这个素材虽然经过加工了,但仍然是真实的生活。添上这个结尾,故事就揭示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思想积极,富有教育意义。

四、变要素,让主题升华

母亲节素材范文3

关键词:琐事;亲情;传统文化的阅读和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39-01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发现多数同学不喜欢阅读语文,不喜欢写作文,内心甚感落寞,问卷调查表明,语文学科被中学生喜欢程度和各门学科相比,语文的确处于弱势地位。

写亲情内容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写琐事,抒亲情,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阅读上它和读者的心灵距离较近,这是其它作品无法比拟的。在中学语文所选作品中,虽然许多作品都是名家作品,思想性较强,但时代差距较大,加之学生人生经历不丰富,久而久之就抹煞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写亲情的作品塑造亲人形象,抒亲情,恰恰每个读者都有类似的亲人形象占据其心灵空间,这些形象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祖父母对晚辈之爱,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或“孝”道等。即使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但每个亲人形象都有其共性,主观上他们承担着炎黄子孙应该承担的责任,客观上都共同延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学生读这类作品,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也容易受亲情的熏陶和感化。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发的祖孙相濡之情,韩愈在《十二郎文》中所抒的叔侄深情,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一文中所抒发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沈从文在《边城》中抒发的祖孙情,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表达的母子真情。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而又比较具体的浓浓亲情,在学生家庭中,除了和父母在一起,有的是“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试想,谁家的父母不呵护自己的子女,谁家的祖父祖母不心疼自己的子孙,又有谁家的子女不孝敬长辈,整个家庭是亲情融融。多数学生亦被这种亲情的海洋包围,所以定亲情内容的作品中具体的新人形象,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相近相似。读这类作品,学生便于联想现实生活、事例,在思想上情感上引起共鸣,无意识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强化学生阅读亲情作品,是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途径之一。客观地讲对当代中学生而言,多数学生已步入了独生子女时代。因社会和家庭原因,他们虽然身处亲情的海洋之中,但相当比例不知道亲情的可贵。认为同学的关心是应该的,教师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呵护纯粹是必然的,社会的给予是无条件的。在索取时并不懂得付出,显现出一种不合理的自私性。亲情作品却能让学生明白是非观念,明白付出是一种责任,明白获取后就应该有感恩。在典范作品中,为什么李密不远离祖母当官,而要在祖母病床前侍汤药呢?为什么归有光耳闻先母一言一行时,作品回报母亲呢?为什么《边城》中的翠翠要胡思乱想呢?为什么史铁生要写作品回报母亲呢?毕竟乌鸟都有反哺之情呀,何况于我们人类。他们不仅尽了一种责任,是亲情的一种表述,更是一颗颗感恩的心在跳动。读了这类作品,学生何尝不明白作为社会人,首先就要有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即为一种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孝道,这种责任就是回报亲情回报社会。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意识就得了提高。

在亲情作品阅读中,注重诵读还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魅力。我们教材选读的亲情作品内容,堪称其作品典范。文章不仅文辞生动流畅,情真意切,且凄婉动人。如《陈情表》的“悲恻动人”,不仅能感动一般的读者,更打动了当时的晋武帝;《祭十二郎文》中的叔侄情深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为祭文中千古绝调”、(《古文观止》评);《项脊轩志》中的哀情亦摧人泪下,《边城》中的纯朴的祖孙情,《我与地坛》中的母子亲情等等,无不发人肺腑,无不摧人泪下。若配上有声有情有感的诵读,不仅摧人泪下,让学生身受感染,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培养,且亲情内容的作品魅力则会散射出来,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兴趣。

强化亲情内容作品的阅读,还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课堂上,学生虽然熟记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但在现实中,“尊老爱幼”对我们的同学则显得很遥远,典范作品则可教育学生对长辈孝,对晚辈的爱,如李密对祖母的孝,祖母对李密的爱,归有光对祖母,母亲的孝,祖母和母亲对归有光的爱;史铁生对母亲的孝,母亲对史铁生的爱;韩愈对韩老成的关爱,外祖父对翠翠的关爱。阅读这类作品,学生无意识地学会赡养老人和朴实做人都是一种责任,一种美德,他们亦担当起了传承这些美德重任。

母亲节素材范文4

感恩教育的前提是让学生知“恩”懂“恩”,小学语文教材中“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父母之恩,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先提倡感恩父母,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感恩父母的例子有许多,如《探母》、《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月光启蒙》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佳作。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体现师长之恩的范例,如《孔子游春》、《理想的风筝》、《师恩难忘》、《莫泊桑拜师》等等。感恩父母师长是立德之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祖国,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钱学森》、《徐悲鸿立志学画》、《大禹治水》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教育的典型之作。除了这几种“恩”之外,还有手足之恩、朋友之恩、自然之恩、社会之恩等等,教师要精研文本,挖掘有效资源,使学生从小就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二、激感体验,提升感恩之心

在朗读中感悟。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如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表现出母亲恩情的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刻理解“夜深了,母亲还在缝补衣服……把儿子送到郊外……你可要早点回来啊!”由此看出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孟母的话“郊儿,你可要……”进行反复品读,读出牵挂,读出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朗读中体会到母亲的恩情,从而增强感恩之心,在朗读中受到感恩教育。在想象中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合理想象则可以使文学形象更为饱满,使美感直抵学生的心灵。如教学《木兰从军》一课,由于课文描写的时代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有深切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古代战争时征兵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是你,遇到父亲年迈、弟弟年幼的情境,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又不能违抗,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做?通过结合自己想象体验,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在听说中渗透。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挖掘教材中的感恩资源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感恩教育效果。如在教学《探母》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的事迹,使学生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然后结合课文,让学生说一说回到家里以后给母亲做了哪些事?(盖被子,唠家常,洗衣服)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说说环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和母亲之间的浓浓情意。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心里懂得要向那样孝敬长辈,尊敬父母,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结合生活实践,营造感恩文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挖掘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感恩渗透以外,还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感恩素材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感恩文化氛围。如在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节日特点,抓住这个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感恩事情,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一次脚,或者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如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成为“感恩”行动中最美妙的音符。

四、结语

母亲节素材范文5

题目:给我__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例如:给我张扬的青春、给我自信、给我一次机会、给我一个拥抱、给我一张美丽的脸……

②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这个半命题作文的言外之意是“我需要什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急切地想要的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能量。

善于补题。补题时,先进行素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素材拟定完整的题目。缺少温暖的人说,“给我关怀”;处于嘈杂境地的人说,“给我安宁”;被人误解的人说,“给我理解”;处于风沙扬尘中的人说,“给我绿色”;身处困境孤独无助的人说,“给我微笑”;驻足巅峰傲然得意的人说,“给我冷静”……

巧于构思。本文的写作范围很阔大,但构思时需对范围进行缩小。给“我”什么?可以是对物质与精神的渴望,是人类的正常生活、心理和情感需求;可以运用正面描写,歌颂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运用侧面描写,借古喻今,针砭时弊,表明对社会所缺少元素的反思,如“扶老人反被讹”等所引发的心灵呼唤。

精于选材。文章的切入点最好能超越于枯燥的学习上、一般的亲情上的角度。即使选择熟悉的话题,构思上也要别出心裁,如写“给我亲情”类的可以结合“爸爸去哪了”的热点节目;写“给我正能量”可以结合主席排队买包子的素材;写“给我感动”可以写周日清晨爸爸妈妈不想说话吵醒我的一些动作细节;写“给我自豪”可以结合“嫦娥三号”出征等。

【推荐素材】

给我温暖的父爱

《爸爸去哪儿》作为内地第一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萌娃星爸们带来全民娱乐的同时,也掀起一场反思的浪潮。“爸爸去哪了”这个困扰几代人的疑问,终于开始被正视。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就显示,六成以上网友认为中国未成年人父教缺失。就此而言,“爸爸去哪儿”无疑触动了社会的心弦,折射了父教缺失的现实。

素材点拨:《爸爸去哪儿》可从很多角度来考虑运用到作文之中:一是从节目本身还原真实,更能抓住人们内心,可用于“温暖”、“细节”、“正能量”等话题。二是问“爸爸在哪儿”,是对父爱的呼唤,对责任的追问。“爱”与“责任”类的话题都适用。另外,从节目中还可以筛选出其它一些适用点,如:“等待”――父母师长要有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尊重孩子成长的脚步;“沟通”――家庭教育中两颗心灵的靠近等。

给我水,我就开花

科学家在非洲荒漠中发现了一种外形似石头的植物。非洲气候恶劣,一年中只有微弱的降雨,寸草不生。科学家对这种植物大为惊奇。为了验证,一位科学家打开水壶,将水灌向植物。瞬间,奇迹出现了,那棵植物发出“噼啪”的响声,撑开厚实的外壳,拼命地拔节,瞬间长出花苞,竟开出几朵粉红的花朵。我们震撼于生命的奇迹,仿佛听到那些散布在广阔荒漠上的花儿在无声地呐喊:给我水,我就立即开花。

素材点拨:这是一则自然界生态奇迹的素材,富有哲理意味。可以由物及人,运用联想法,写一写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还可以联系其它的人物素材或自己的现实生活素材。花儿如此,而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不是更应该像它们一样,把自己锻造得更坚强,直面现实,宠辱不惊。这样,一遇生命之水,你就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艳丽的花。

给我跳到人生擂台上的勇气

美国大萧条时代的詹姆士屡屡失业,对于他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打拳,以养活老婆和孩子。最后这个多年没打过拳的男人决定重操旧业。一直以来,詹姆士只不过是个平庸的拳手,但这一次他却夺得了拳王的称号!有人问詹姆士,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之强?詹姆士说:“因为,我的心里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当人们询问是什么时,他简单地说了两个字:“牛奶。”两个字包含了詹姆士对妻子儿女深厚的爱。

素材点拨:这是一则富有正能量的名人素材。如果不是因为穷困,詹姆士永远也得不到拳王的称号。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必因饥饿而挣扎,也不必踏上危险的拳击场,但我们要与之战斗的,是我们甘于安稳生活的心理!你是否还记得心中那个蒙尘日久的梦想?戴上你的拳套,为你的梦想去搏斗吧,不必理会它有多么的难以实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跳到擂台上,让你的热血沸腾起来!

【素材演练】

给我一段桂花香

江台市安丰中学 刘佳媛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题记

十多年的光阴转眼间就消失在时光的洪流中,待回过神来时,我们早已褪去了青涩,张扬的青春让我们的血液为之沸腾,我们在愿望的引领下走向前方那片荆棘。

我记忆的始端既不是父母的笑靥,也不是独隅的黑暗,而是一段清淡的桂花香。门前那棵高大的桂花树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我童年的点点滴滴。每当望着它,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幅或悲或喜或怒或乐的画面,我想我的童年大抵都浸润在一段桂花香中吧。

渐渐长大,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整天张牙舞爪的假小子了,那段浸润了桂花香的童年也渐渐被遗落在奔波的旅途中。

长期在外求学让我逐渐淡忘了记忆中那清淡的芬芳,即使偶尔回家,也因时节不对,只能在满目的翠绿中暗叹一句可惜。

一次自习后,匆匆往宿舍赶时,忽然听到有人叫我,回头一看,竟是母亲。一番寒暄之后,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一个饭盒递给我。在我打开饭盒的一刹那,一阵温润的暖气夹杂着浓烈的桂花香扑面而来。

我愕然地望着饭盒里热气腾腾的汤圆,耳边响起母亲的低语:“知道你想家里的桂花,这几天桂花开得正好,我就酿了桂花糖包了汤圆给你,快趁热吃了吧。”

我微微俯下身子,轻咬了一口,一瞬间温润的香气溢满了口腔,唇齿间皆是桂花的清香。泪忽然就落下了。

曹文轩先生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处于青春时期的我们更是仗着年少狂妄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所以我们卯足了劲在繁重的学业中奋斗,个个都渴望未来能考上一所名校,以光宗耀祖。

但我却是一个平庸之辈,我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却也害怕像孟浩然写的那样“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远的暂且不提,就说我的学校远离家乡几十里,夜晚寂静时,一个人坐在冰冷的台阶上或半倚在寒凉的护栏上,静静地凝望着黑幕上那一轮或圆或缺或明或暗的月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身影,鼻息间尽是桂花的清香。

真想念家门前的那段桂花香啊!

母亲节素材范文6

其实当摄像机记录历史的一刹那,历史已经消逝,而记者和他背后的编辑团队,则注定陷入一种困局之中。这个困局就是如何再现历史,重构事实,如何对声画重组,按什么标准去重组?

从传播学上来讲,真实发生过的新闻事件,被拍摄记录下来形成素材,说明事件本身已经脱离了它原来的时空,进入两种传播阶段。一种是身临其境者的口口相传,另一种就是媒体依托它的强势,对大众进行传播。记者记录下新闻事件,就是将那些采集回来的素材,重新构筑一个时空交叉结构,把素材一一放进去,赋予事件以新闻意义,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一、电视新闻叙事,就是讲出好看的故事

电视新闻既然是一种叙事,那么它如何叙事呢?采用何种叙事逻辑和叙事风格呢?

电视新闻的对象是大众,我们是对大众说话,说出他们愿听、爱听、想听的话。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叙事最好的逻辑,就是讲故事。

柏拉图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

美国《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说:“我敢打赌,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

而讲什么样的故事,这里面有它的时代印记。从现实根源来说,电视新闻的叙事逻辑和叙事风格,是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基础的。国内传播学者徐国源认为,新闻的表达总是与社会历史之间存在隐秘联系,“某种话语特征的形成必须在一个更大的话语组织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后者植根于社会历史之中。”新闻叙事逻辑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联系至少存在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的支持;(2)文化思维方式的呼应;(3)表达习惯的同源。

上世纪后半叶,我国的新闻叙事风格,是讲究宏大叙事。经过长期摸索,我国的电视新闻正在发生变化,通过一些栏目或记者的实践,到编辑创作上的自觉,再到理论上的支持。现在,大家已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电视新闻改革的方向是:新闻传播从 “宣传体”向“报道体”转变,回归新闻的“专业化”;从“宏大叙事”思维向“纪实性”思维转变,回归新闻的“平民化”;从“播报模式”向“讲述模式”转变,回归新闻的“人格化”。

在具体的实践中,业内形成共识,主张电视新闻的叙事走向是: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这5个化正在被各地电视台身体力行并加以延伸。

比如湖南台《寻情记》提出了新闻报道要讲故事,故事要有两个立脚点,一是塑造人物,一是设置悬念。

青岛电视台《新说法》的广告语是”用故事讲话。”

湖南台谈话节目《背后的故事》提出:您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您一定难以拒绝一个好故事。

二、电视新闻的叙事技巧

有了这样的大原则,我们再来谈电视新闻叙事的技巧。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中,普多夫金认为,画面一旦被拍摄下来,就要被重组,重新赋予生命力,这就是蒙太奇的魔力,而在对画面的蒙太奇处理中,包含了叙事的有机性。叙事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影像语言艺术,视听叙事所表达的是怎样去叙述的艺术。电视叙事,是重组素材,用故事去包装,赋予素材新的时空。

电视叙事,赖以支撑的骨架为:画面、现场、同期声、解说词、音乐音效、字幕,而贯穿其中的叙事逻辑则为血脉、为精气神,以它为统领,将上面6项一一组装形成有机体。

不同类型的报道,有不同的叙事逻辑,素材之间的拼接组装也有不同的方式。

现以安徽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 帮你忙》的电视采编实践,探讨电视新闻叙事对时空的重新构筑。

1、采访对象涉及动物、儿童的时候,要转换叙事角度,赋予故事情节

这类报道的一个共同点是:因为采访对象的特点,缺少同期声和采访,但它们的现场又很好,无论是动物的画面还是孩子的镜头,都是观众爱看的。因此在缺少同期声的情况下,怎样赋予事件以情节,怎样丰富画面的内涵,有必要加以探讨。

比如一条关于长颈鹿搬家的报道:

镜头下的长颈鹿一句话不会讲,采访的对象全是饲养员,这样的新闻,就要给它加情节,拟人化。叙事的主体,从记者转为动物本身,虚拟长颈鹿的口气,将第一人称变为“我”,我就是长颈鹿。通过这样的转化,原先的采访就要重新组装,放大搬家的现场和细节,围绕细节去设计“我”的处境、想法和喜怒哀乐,并由这些来构成故事的情节。

我是来自非洲的花花,今年3岁了,这次搬家,其实我老大不情愿了,可饲养员们都说,这是为了给我创造甜蜜的新居,让我和新来的小伙子相亲。

2、电视新闻叙事,要将声画放在第一位,做到先声夺人

在对素材进行组装的时候,从重要性来讲,一般是现场大于同期声采访,同期声采访大于画面(空镜头),解说词应该为视觉元素和音乐音效服务。因此,我们对素材的重构,就是先找到精彩的现场、精彩的同期声,然后给它在稿件里定位,赋予它意义。

比如《不能原谅的母亲》这条报道,说的是10岁孩子不认母亲的事。为什么不认呢?因为他的母亲出轨被父亲当场看到,父亲让母亲回到家庭,可母亲却趁此要离婚,孩子的父亲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了,而做母亲的竟然不顾孩子,索性改嫁不管不顾了。记者去采访的时候,孩子的爷爷还在托我们帮他要孩子的抚养费。

像这样的素材,传统做法肯定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独自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孤苦无依,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然后记者帮忙等等。

但我们在分析了素材后,发现里面有一段很好的现场,就是记者开车带着这位母亲去学校找孩子,孩子正在跟同学玩,母亲不好意思下车,让记者把孩子带到车边说话,但是当孩子走到车前,发现车里坐着的母亲后,就像见到了毒蛇一样,拼命挣脱记者,跑走了。

再没有比这个更能说明事情、打动人心的了。一对母子,相见却如同仇人,但现实却又如此残酷,让人不得不去关注这个挣脱逃走的小男孩。

因此,在叙事上,我们把它放在了报道的前面。

[导语]俗话说“母子连心”。妈妈对孩子来说是世上最亲的人,可怀远县的施大姐在她的儿子小俊眼里,却如同仇人,而小俊今年才只有10岁,10岁的小男孩怎么对母亲有这样的仇恨呢?

[同期声]现场记者将小俊带到车边,小俊发现里面是母亲,赶紧逃走

小俊:我不要见她,不要见她!

[正文]从记者手中挣脱的男孩子叫小俊,他坚决不见的人就是他的妈妈:施大姐。

[同期声]孩子跑走的画面

[正文]小俊头也不回地跑回教室,而坐在车里的施大姐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样的情况已不是第一次发生

(闪回)接下来讲述以前的故事。

有了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而且片子的氛围、逻辑结构也自然呈现出来了。

3、找出事件中各个部分的逻辑联系,给故事一个崭新的角度

记者采访,每次采访所面对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事件本身很有新闻点,也有故事,但如果遇到的采访对象不说话,没有现场,没有精彩的同期声,怎么办?这些只有通过后期制作来完善,找出采访中同期声间的逻辑联系,赋予故事以情节。

比如,有个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的情感纠葛。

一个男的因为之前喝酒,和前妻离异了。离异后,又后悔了,想复婚,老碰壁。因此,他找到了《帮女郎》,希望我们能帮他劝劝前妻。

编辑在审初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这个男的为了让前妻回心转意,这几年做了许多好事,比如获得了无偿献血的金银铜奖,在老家发起支持北京申奥万人签名,踊跃捐献骨髓。因此,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一名中年男子千方百计要做好事,他为什么要做好事?这就是这个事件区别与其他事件的差异点。

[导语]阜阳的刘大哥是个热心肠的好人,从2004年以来,他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做了不少好事,刘大哥说他做这些事,不图名不图利,就是希望一个女人能知道他的心。

[同期声]刘大哥:我是阜阳市无偿献血的金银铜奖的获得者。

2007年,我第一个在阜阳发起支持北京申奥万人签名。

我还是义务捐献骨髓者。

由此,三段分散的采访集中在一起,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全新的角度。

4、曝光稿件,要善于找点

投诉类报道的叙事逻辑,一般认为只要遵从记者调查的时间顺序,就是最好的叙事顺序,但也有不同。

比如一条曝光市容人员打人的报道。记者采访回来的素材有摊贩的同期,摊贩在医院包扎伤口的现场,目击者市民的同期,市容的同期,还有市民提供的手机视频。

这些素材中,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事发时的手机视频。因此,从叙事逻辑上,我们的稿件就要围绕这点展开。

再比如,一名男子的摩托车被盗,半年后异地公安局通知他去领车,但他去了后,发现自己的摩托车被小偷用来作案,之前一直在破案,因此是作为证据停放在停车场里,现在案件侦破了,车子可以取走,但这个停车场让他交半年的停车费,总共要3000多块钱。

事情挺复杂。编辑最终找到了3000块钱这个点,因为他的摩托车就算卖掉也只能值个1000来块钱,停车费倒能买两辆车子了。

[导语]霍邱县的小王,去年丢了一辆摩托车,今年交警帮他找到了,就在小王高高兴兴跑去领车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要领回车子,得先补交停车费,而这停车费呢,比买一辆新车还要多。

这个点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此事的荒谬,从而一下子就把这个事件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