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范例6篇

舆论引导范文1

启动应急机制

“陕西虎”未平,“平江虎”又起。3月19日,湖南平江县发现疑似华南虎消息一经公布,一场“网震”迅速铺开。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并如实予以公布,各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网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24小时不间断监看,敏感舆情随时报,综合舆情每日报。新闻部门及时了解事件调查进展,研究拟定口径、时机和内容。每日组织召开一至两次舆情分析会商会,敏锐分析并捕捉网络舆论动向,为决策提供参考。林业部门紧锣密鼓地展开调查,各级党政部门慎重对待媒体,出言谨慎。

“平江虎”存疑,网上质疑与问诘声此起彼伏。24日晚,湖南省林业厅初步认定“平江疑似华南虎”实为某马戏团圈养的东北虎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又随即表示:要认真调查事实真相,如实调查情况,不怕亮丑,不得拖延,要取信于民,切实维护社会诚信。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主动出击,立即对外信息,开展舆论引导。要求信息注意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边做边说,并根据需要分段说,多次说。湖南省委省政府随后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平江虎”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朝着预定的轨道稳步推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事实证明,及时发现突发事件敏感苗头,果断决断,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全程掌控网络舆论,预设引领舆论走向,做到“快人一步”、“先声夺人”,才能化“危”为“机”,赢得主动,赢得先机。

公布权威信息

在“平江虎”的舆论处置中,为充分满足媒体和受众的需求,湖南严格按照主动新闻的原则行事,特e注意把握新闻的分寸和节奏,既分秒必争又循序渐进,做到事件调查到哪一步,就发稿到哪一步。得知事件真相后,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于3月24日中午12点45分在红网权威《林业专家认定:目前湖南平江未发现野生华南虎》新闻通稿,发表湖南省林业专家的意见,向媒体作出正面回应。当日,100多家网站转发新闻通稿。24日下午6点27分,以《平江县成立联合调查组迅速查处“发现疑似华南虎”一事》为题,首次当地政府的态度和措施,表明政府的态度。25日晚上10点23分,以《平江县联合调查组工作取得进展,发现“疑似华南虎”系开发商造假炒作》为题,调查组初步调查结论和定性。26日下午6点15分,以《平江“疑似华南虎”一事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为题,最后结论。当晚10点18分,以《平江县严肃查处“疑似华南虎”一事相关责任人》为题,处理决定。短短58小时,5篇新闻通稿悉数,不间断、高密度地向省内外媒体提供新闻来源,最大限度满足了舆论的需求,湖南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得到彰显。

在主动信息中,准确把握两个环节,一是摆正位置。在的首篇新闻通稿中,最初的表态,特意安排的是专家,而非政府官员,为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后面进一步“证实”留有余地。对于公布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由平江县政府出面表明态度,又为上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后来可能出面进一步“表态”留有余地。二是找准切口。把第一个切口放在“诚信”上,切入点置于“真”与“假”之间,落脚点在“打假”,目的是凸显社会诚信。把第二个切口放在政府“作为”上,及时、大力宣传林业部门和当地政府为查清事件真相作的大量工作,表现政府的积极作为,与“陕西虎”形成了鲜明对照。“两环节”牢牢把握,为湖南挽回声誉、树立责任政府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做法表明,针对突发事件,有关方面要迅速核实情况,讲究新闻的艺术,第一时间公开权威信息,先上网再见报,先简报再详报,边处置边,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以传播空间,这样才能主动驾驭网络舆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营造主流舆论

在“平江虎”事件中,网络舆论经历了徘徊观望、质疑指责、高度赞扬三个阶段,湖南能化被动为主动,与营造主流强势舆论密不可分。“平江虎”事件真相显露后,湖南负面文章正面做,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通过打造网络“意见领袖”,影响网民的观点看法。

一是紧扣社会诚信作引导。“平江虎”系商业造假炒作披露后,网民们纷纷批评指责造假的公司和记者破坏社会诚信原则,火力随时会直指、烧至政府部门。如有网民写道:“记者造假谁之过?”湖南网络媒体迅速写《将“老虎”事件当做诚信重建之契机》、《湖南华南虎造假门,一次直面真相的诚信洗礼》、《湖南虎、华南虎、商业虎,都e拿到道德底线作典当》、《及时公布湖南虎造假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文章,称政府打虎拒假,正是极力维护社会诚信和政府的公信力。这些文章在许多论坛、博客中广为转载,基本王导了网民的言论。

二是围绕责任政府作引导。有些网民写道:“这起造假事件的背后难道没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听说造假公司与平江县旅游局关系不错。”针对此种言论,湖南媒体及时撰写了《湖南“吴老虎”事件彰显地方政府负责任形象》、《不盲目不拖延不遮掩看湖南处理虎视频态度》、《责任政府之前,“平江虎”无所遁形》、《“平江虎”现形折射政府的转真意识》等评论文章,在各大网站论坛发表后,得到了网民们的支持和称赞,网民们跟帖留言道:湖南省政府方面对“平江虎”的“判决”,表明了政府在利益格局中保持中立与清醒的勇气,树立了责任政府的形象。

三是对比“两只老虎”作引导。网民们议论对比“周老虎”与“吴老虎”,肯定湖南在处理“平江虎”事件中的积极作为。网络媒体又推出了《“两只老虎”处理寓意深厚昭示政府执政生态》、《短命的“吴老虎”与长寿的“周老虎”》、《从“平江虎”这件事情的处理看科学执政、执政为民》等评论文章,比如,“在两只老虎的政府处置和舆论回应上,有民意平台之称的网络舆论已经给了我们最权威的回答,湖南打虎的力度与水平及其随之彰显的执政理念和政府公信力,是那样铿锵有力。”这些内容得到了网民的高度认同。

舆论引导范文2

2014年5月28日,在山东招远的一家麦当劳内一位年轻的女子因拒绝给陌生人电话号码,遭到这一群人残暴殴打。当地公安局接到报警后,4分钟就赶到了案发现场,当场将6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并且第一时间将受害人送往了医院抢救。5月29日,微博上开始流传关于此次案件的视频,招远市公安局也通过微博通报了案件。至此,当地警方对案件的处置非常迅速而得力。然而,由于该事件太过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相关消息在微博上一传出,立马引起全国舆论哗然,成为微博、论坛、贴吧等舆论平台的热门话题,人们纷纷都在表示自己的震惊、愤慨、同情以及惶恐。与此同时,网民们也开始探究施暴者是谁、会如何处置、案件进展如何。而这时,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更多的答案。于是,网民开始从已有的信息——网上流传的现场视频和招远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的关于此案件的通报中寻找线索。一经比较,人们便不禁指责官方微博太过公文化,而且所描述信息与现场视频有很大出入,例如:官方微博中描述案件起因是因“发生口角”,而网友反映是“索要电话未果引起的殴打”,官方微博中说受害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而网友认为是被“活活打死”。在网友的指责声中,《环球时报》官方微博更是引起极大关注,其微博称该案件“舆论哗然,但招远公安发出的通稿并未回答网友质疑;上级@山东公安更是一直沉默”,于是其指责道:“作为人民政府部门,你们有职责尽快回复网友,微博是用来互动的,不是用来刷闲篇通稿的!”在网友的质问声中,网络舆论中开始流传“警方出警严重迟缓,导致受害人被活活打死”“犯罪嫌疑人是金矿矿主,背景深厚,警方以某某代替,是在有意包庇犯罪嫌疑人,准备大事化小”“犯罪嫌疑人多次行贿招远市公安局局长,”类似这样的谣言,而此时官方部门也没有相应的回应,因此,这些谣言被大肆扩散、传播。至此,关于此案件的网络舆论开始达到一个顶峰,并且网民的舆论态度已经偏向于对政府不利的一方,在此次公共事件中政府出现了信任危机。5月31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微博公布案件进展,称“犯罪嫌疑人系组织成员”,山东公安、招远市公安局分别发微博公布出警和达到的时间、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和家人基本情况。中央、省、市三级公安联动出击,回应了之前出现的各种谣言,将网络上的舆论关注重点从“政府处置不力”转移到了“打击势力”之上。同时,招远市公安局还召开了新闻会,公开了长达30分钟的监控视频,还借助央视《焦点访谈》等传统媒体的栏目详细讲解了处置过程,播出了采访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相关政府将舆论走势进行了有效的扭转,关于“警方处置不力”等各种臆测逐渐消解,对事件本身、对政府处置的认同以及对造谣现象的反思的相关舆论开始上升。通过整个事件的舆情脉络发展可以看出,招远血案本应是一起警民携手,共同谴责、打击组织的事件,当地政府在处置过程中却将舆论攻击的重点引向自身,说明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处置和应对的不足,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同时,在整个舆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政府舆情压力由重减轻的“分水岭”,这表现出了当地政府对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由失当走向得力,其中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探讨。

二、网络环境下舆情传播规律分析

舆论有其特点和规律,要掌握舆论主导权就必须研究、遵循这些规律。传播学认为传播过程中包含传播者、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与接受者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对传播效果有着很大影响,从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讲,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传播各要素的特性对掌握舆论引导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表现出了新的特征,这是政府部门在做舆论引导时需认识和把握的。

1.传播者由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要通过媒体发声其门槛相对较高,权威部门占据绝对传播优势,普通个人的信息产生的传播效果和影响非常有限。而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例如在招远血案中,最先发出此案件的微博网友就是传播者,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市民,但由于其的内容有震撼点、有视频佐证,因此容易得到大量转发和扩散,产生影响力。同时,招远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作为权威部门对此次案件作了通报,因此也是传播者。在传播者呈现多元化的环境下,对政府传播者的要求就更高了。首先,其的内容必须真实,因为若被人爆料信息失真,则很容易引起二次舆论,使得舆论的关注点落到政府作假上来。其次,其的内容必须准确,招远市公安局的微博中有多处用词不当,则导致被网友诟病。

2.传播载体的传播形式由扇形传播走向核裂变式传播人类最古老的传播方式是“一对一”的线性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为“一对N”的扇形传播,而在网络之上,传播方式已经成为“N对N+N”的核裂变式的传播。任何有传播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核裂变式的爆炸出去,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实现高速、大范围的传播。因此,当一个公共事件在网络上被之后,则很有可能迅速被全社会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关注的重点和发展趋势,一旦发现有质疑、责问,甚至诽谤诬陷政府的言论,应立即作出相关回应。否则,在微博核裂变式传播的作用下,对政府不利的言论将会迅速扩散,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像招远案件中,当全社会都在关注此次案件的时候,当“”的谣言充斥于网络之上的时候,作为上级责任主体的山东公安还没有任何的相关微博的,是非常不应该的。而之后三级公安联手发微博通报案件进展,则是很好地弥补了微博舆论中权威信息的空白,很好地将舆情发展趋势进行扭转。

3.接受者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传统的媒介延伸的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让我们能够听到更多,看到更多。而网络不仅延伸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而且解放了人们的嘴巴,这是它跟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无障碍地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绪在全社会面前释放”因此,在网络之上,人们不再被动接受别人的信息,而是会主动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信息,并且会主动地将自己的态度、倾向表达出来。而且,在网络之上,网民表现出的“反权威”的心理更加的明显,所以,当一个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网民会刻意关注政府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当网络上出现“政府处置不力”“”的言论,而政府部门仍没有任何回应的时候,网民则很容易被煽动,甚至成为谣言的再一次传播者,而当政府作出正面回应,并且内容真实可信的时候,网民则会对政府表示认同和支持。这在招远案件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三、网络环境下政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

当认识到网络环境下下,各个传播要素的特性及传播的规律之后,这也对政府的舆情引导的方式方法的改进有了新的启示。

1.要做到“及时”,保障第一时间互联网具有核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回应,先入为主,在舆论引导上抢占先机。因此,要加强网上舆情实时监测。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为网络舆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重点博客、重点微博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做到重大负面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做好了这几个“第一时间”,能够满足了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知情权的心理需求,能够表明政府对事件的高度关注,也能够有效地切断了谣言产生的源头。

2.要体现“权威”,保障内容真实可靠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只有准确无误、真实可靠,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要保证信息的高度权威性,要建强政府的网上主流阵地。比方说主流的新闻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各级的政府网站等,还有各大政府部门开设的微博、微信、博客等。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熟悉网络传播技巧,要能有效地运用网民所喜欢的语言形式或表达元素来与其进行交流,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舆情预测、分析和应对能力,在舆情出现的时候,政府的网上主流阵地一定成为最强有力的传播者队伍,来帮助公众进行独立判断,引发共鸣,使其不受谣言鼓动。

3.要做到“主动”,保障信息公开透明招远血案舆情处理当中,政府的舆情压力能够由重减轻,正是因为其信息由不够公开走向了公开,做到了“以公开换公信”。虽然说,招远血案中相关政府部门可能考虑到舆情处理中要“速报事实,慎下定论”,要考虑“破案优先”,但是在新媒体核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作用下,使其不得不在信息公开方面要不断“加码”,要酌情一些动态信息,或者做一些“为保证破案,相关信息会有所保留,望媒体与网友谅解”的解释,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网友对信息知情权的需求,才能有效遏制谣言。

舆论引导范文3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公信力

一、綦江区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思想传统

目前綦江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呈现出被危机推着走,被舆论逼着说的状况,政府还习惯于用传统思维应对新问题,危机发生后往往只注重做好“善后”工作,而不重视从根本上“亡羊补牢”,对前瞻性的预防则没有强化;有的领导对网络存于惧怕心理,敬而远之,不善于借网了解社情民意;由于“管住”思想的影响,网络上出现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有些街镇、部门领导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侥幸心理,被动应对,以堵代疏,往往错过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二)管理力量单一

綦江区网络舆论的管理力量单一,政府依然是最主要的管理主体,没有调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管理积极性,单纯依靠政府的强制性力量,而忽视了公众的力量,包括第三方非政府组织等广大的社会团体。

(三)管理队伍分散

目前,綦江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人员共有175人,其中只有18人专职从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其余人员大都为“兼职”网络工作者,通常是先做完“本职”任务再附带从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导致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后引导工作无法顺利展开的尴尬。网络舆论引导“兼职”工作者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网络舆论引导培训,也缺乏网络处置经验,导致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即便有人想处置也“无能力”处置的尴尬;各街镇、部门对收集到的舆情,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对网民回复随意,回复内容不具权威性。

(四)管理机制不畅

一是网络舆情值班机制不健全。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和时效性,缺乏相应值班制度的部分街镇、部门,面临突发网络舆情事件不能第一时间搜集舆情信息,延误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二是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不科学。部分街镇、部门收集到相关舆情信息后没有研判,或者缺乏科学研判,导致被动应对,网络舆论引导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网络舆论引导督查机制不到位。网研中心发现网络舆情信息后转交相关责任单位处置,缺乏责任单位处置情况和处置效果的反馈,导致网络舆情处置督查的缺位。

(五)舆论引导弱化

重庆綦江网和綦江在线是网民最喜欢看、对网民影响最大,也是两大綦江的主流媒体网站。前者属于綦江区委区府官方网站,后者属于本地民营网站。2014年綦江宣传部问卷调查显示,有58.6%的人更喜欢后者,并认为该网站的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比前者大;有85.6%的网民更喜欢浏览有互动栏目的网站,有77.3%的网民认为前者只有信息,没有开通评论。官网信息权威、客观性强,理应受网民更加青睐,但调查结果却恰恰相反。究其原因官媒重信息轻互动交流,导致主体引导作用不强。而后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有可能鼓励争议、导演相关事件,追求高点击率,负面信息往往较多,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滋生的“温床”。面临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后者很多时候拒绝管理和协调,加大了本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

二、綦江区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

(一)鼓励官员触网施政

正确认识网络、关注网络、包容网络、使用网络,具备一定的网络素质和能力是网络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开明开放的网络观,要摈弃侥幸心理,充分发扬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执政环境。善于利用网络媒体来拓宽传统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善于学网、懂网,善于用网倾听民声,鼓励在网上开博、网上跟帖、网上嘉宾访谈,建立领导干部网上在线交流制度,让互联网成为党委政府和广大网民交流、听取意见、接受监督的新平台,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

(二)网络舆论多方共管

一是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舆论管理。“少干预、重自律”,这是西方各国管理互联网的一个共同思路,他们认为行业自律应该是管理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政府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上,具体的操作规范应由行业协会等组织来制定实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方许多国家的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受理公众投诉、开展普及教育等方式,在管理互联网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电脑伦理协会制定的“十诫”、日本的《电子网络运营中的伦理纲领》、新加坡的“互联网家长顾问组”等。我国在借鉴西方国家做法的基础上,政府也在转变职能,改变过去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先后出台了《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博客服务自律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引导行业、网民自律。地方政府也应适当放权,发挥地方互联网协会管理互联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政府与行业组织对网络舆论的共同监管。二是加强“网盟”建设。网络社会是一个松散、组织化程度低的虚拟组织,增加了网络社会管理的难度。在加强网络社会自治自律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网络社会的组织化建设。如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社群”、“网民联盟”、“网友会”、“青年网络文明志愿同盟”等方式,可以联络一大批网民意见领袖、网上精英分子,组建网络大联盟,提高网络社会的自组织化程度。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缺失提出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这样做比地方政府直接发声进行宣传可谓事半功倍。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需要职业化,做成需要专业化。各街镇、各部门要明确1名具体分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领导和1-2名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新闻学、社会学相关专业背景)从事网络舆情引导具体工作,即使是兼职也要明确权利和职责,加强对“网民回复”的科学管理,对发现的网络舆情,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水平就是专业化、说服力。网民的问题没有边界,提升专、兼职网络舆论引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除了鼓励自身博学蓄才气外,还需宣传部搭建平台,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开办如微博管理员、网络评论员培训班等,依托高校、党校资源,请专家、教授传授应对技巧、处置经验,提高实战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有效发声。

(四)完善工作体制机制

一要建立舆情值班制度。各街镇、部门要建立舆情值班制度并上墙,要明确值班领导、值班人员、值班时间。二要建立舆情日报制度。实行一天一报制度,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各街镇、部门要在第一时间收集涉及本辖区、本部门有关的社会热点、倾向性信息,及时报送到区网研中心;区网研中心对收集的舆情进行汇总,对于敏感性、苗头性的舆情,及时报送领导参阅。三要建立定期研判机制。舆情研判会要每周或者每月集中召开一次,由区网信办牵头,相关单位参加,对涉綦舆情进行集中研判,并分类交办处理。四要建立督办反馈机制。区督查室、区网研中心要督促检查交办的相关舆情的引导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报送相关区领导和有关部门。

舆论引导范文4

关键词 新闻编辑;舆论引导;领导意识;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07-02

身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把关意识、掌控全局的能力等等,纵观以上这些意识,都不能完整的体现当前社会对一个编辑的多样化要求。因此,新闻媒体是我党和人民的咽喉,肩负着以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推动科学持续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加强引导意识,才能正确舆论引导,提高把持舆论方向的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1 新闻的舆论导向确定了新闻编者必须首要建立引导意识

提起新闻编辑,也就不得不谈到新闻舆论,顾名思义,所谓新闻舆论就是透过社会上的新闻媒体所散播的信息而形成的舆论。新闻舆论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就使新闻编辑的责任十分重大。作为电视节目的新闻编辑,从最开始的选题、安排记者采访,到后面的选择、修订、新闻稿子和图片的美化等等,都可以体现一个编辑人员是否拥有引导社会的能力。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大家都生活在社会舆论所包围的舆论氛围中。这种氛围具有极强的作用。同时在人人们的理性层面和借助情绪的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走进人民的内心深处世界。革命伟人马克思曾经指出,舆论的作用非常巨大,以致可以渗透到社会的任何层面和角落,而这就是舆论的普遍性。它通过群众的口口相传,既看不到也摸不着。

应当看到,经过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和谐社会武装起来的舆论引导队伍,从整体上看是具有政治责任感的,是可以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是可以把握并正确引导好新闻舆论的。但对于新闻队伍的培养,不能随性,这要求领导者要与时俱进,要伴随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增长,新闻编辑者也要搞提高对舆论的引导能力。可以看到,现实生活里确实有部分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哗众取宠,将事实歪曲,导致在民间流传一些和主流健康文化不相称的舆论,这些都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2 树立正确引导方向是所有新闻编辑者应具有的职业素质

2.1 经得起考验的政治素养

新闻编辑者的脑海里必须时刻铭记“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这是新闻编辑者最基本的素质,否则不可能编好新闻,更不可能有正确的引导力。有些人误解了“政治家办报”这句话,认为这是在搞政治,这是完全不对的。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这是告诉我们在政治上要具备敏锐性、甄别力、预见性和贯彻性,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所以,作为新闻编辑者必须坚持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以团结、稳定、积极正面的宣传为主要宣传方针,坚持原则问题,树立鲜明旗帜,事关重大是非问题要严把政治观点、新闻纪律。这是新闻编辑者最核心的素质。

2.2 较高的文化素质

一名好的新闻编辑应该是一个杂家,要具备多种学识的积累,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在编辑新闻的各个环节中操控自如,得心应手。现实的社会需要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来诠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与编辑工作者同样适用。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编辑工作中才可以去伪留真,明察秋毫。在现实实践中既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2.3 丰富的业务知识

新闻编辑人员要熟悉出版的法规、章程、政策和纪律,同时贯彻落实在工作中。当前,新闻的播发形式从预播改为直播,对编辑的要求也更高了,需要新闻编辑者熟练掌握流程中的每个环节,不能出现任何纰漏。新闻编辑要熟悉的业务水平包括知识储备量、编辑技巧、写作表达能力等,因此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者要掌握所有相关的业务知识,通晓新闻学概论和新闻编辑学,熟练编辑业务。对于自己拿不准准或怀疑的历史事件、生活常识,要多查询资料,向专家请教,务必符合事实真相,弄明真伪。

2.4 超常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高度的服务态度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服务态度和社会公德心淡薄的新闻编辑者能写出好的新闻稿子。每一个具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努力宣传群众事件,传播先进思想,正确文化导向,塑造美好心灵,提倡科学态度,弘扬社会正气。新闻媒体是否具有权威、引导性强弱与否都和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心和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

3 新闻编辑如何在外界舆论的导向中发挥自身职责

要做好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就要求我们按照规律办事。社会主流媒体的可信度、群众接受新闻的心理、新闻发播规律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报道的情况要以真实事件为根据,一定不可以出于引导方向的因素而人为捏造事实,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造成由于受众群体出于对媒体的不信任,导致虽然是正确导向却不能起到良好社会引导效应。

第二,选择有积极社会意义的事进行报道。选择有事实依据的新闻进行报道,不代表所有事实都是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要选取有社会意义的材料,才可以体现社会主流导向。新闻报道的事实,要同时具备新闻价值和事件材料本身具有正确导向两方面。其次,编辑工作者要有强烈责任意识。媒体不能只为吸引群众眼球和提高收视率而忽视社会责任。引导方向不能庸俗。所以要求编辑人员要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意识来源于深厚的社会素养和坚实的文化底蕴,否则只能惊鸿一瞥,靠一时的新奇带来收视率的提升,甚至不惜迎合部分人的低俗爱好,这样的报道背了初衷,也不是媒体自身具有的导向功能。第三,媒体要给与群众辨别新闻真伪的权利。尊重是相互的,受众只有在感到自己被尊重的同时才会相应的尊重新闻媒体,才会对所做的报道认可。所以我们说所的引导并不是包揽,只是一种抛砖引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带来正面的结果。

4 结论

作为新闻舆论的工作本质是就是依靠舆论导向去改变和通话群众的舆论,依靠媒体的影响力带动受众群体的立场与观点。新闻编辑工作作为新闻产品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其产品的质量和引导的效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现实中,编辑工作者要从各个方面打好坚实的基础,肩负起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锦华.网络论坛编辑引导舆论应注意的三个问题[J].编辑之友,2011(7).

[2]安向清.舆论引导与编辑的主体意识[J].新闻界,2006(6).

舆论引导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舆论;引导

一、舆论和大学生舆论

现代舆论学对于“舆论”一词界定颇有考究,内涵较为严格。早在1762年,法国学者卢梭便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两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众意见”的概念,即法文的0plnln0 Publlque,英文的publlc,并进行了论证。实际上,中国的部分古代文献如《三国志・魏・王朗传》、宋人苏舜钦所著《诣匦疏》等中也有与此“公众意见”大致接近的“舆论”一说。但是严格意义上讲,这都不是“舆论”的完整定义。直到1922年,美国人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较为系统、全面的对“舆论”一词作了界定后,舆论的概念和定义才变得更加清晰。后人同时认为,《舆论学》的出版代表了现代舆论学的正式形成。

近年来,“舆论”越来越成为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词。那么,舆论究竟是什么?李普曼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在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所谓舆论,就是指公众对社会现象或社会事态等表现出来的大致接近的意见、建议、情绪、态度的总和,并且这些意见、建议、情绪、态度对社会现象或社会事态起着影响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个群体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舆论,应是指大学生对社会现象(校园现象)或社会事态(校园事态)等表现出具有一致性的意见、建议、情绪和态度的总和,并且这些意见、建议、情绪和态度对社会现象(校园现象)或社会事态(校园事态)起着影响作用。大学生舆论既体现了舆论的普遍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

二、大学生舆论形成及特点

鉴于大学生舆论是大学生对所关心的事物所持有的各种意见的总和,笔者认为:大学生舆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集体的概念,应是随着个人意识在传播中与他人意识的交流不断积累形成的,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知觉和意识的集合体,任何学生个体的意见和情绪都只是构成大学生舆论的要素。因此综合来看,大学生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群体性。大学生舆论反映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活动,而不简单是某个学生的心理情绪,只有一定范围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意见、要求和思想,才构成大学生舆论。国内著名传播学研究学者陈力丹先生认为,舆论的形成需要有一定量的边界。学界普遍认为,在一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持某种意见人数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开始对整体产生影响,便可作为判断舆论形成的数量起点;反之低于三分之一的,不能称为舆论,只可称为少数人的意见。如果某种意见达到总数的约三分之二,那么可以说这种意见已成为主导意见,这种主导意见就是舆论。当然,群体性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叠加上。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群体的存在是以群体成员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流为前提的,由于大学生们大多处于校园这一共同的活动范围,因此他们内部的交往和交流十分普遍,加之其普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使得大学生舆论的群体性特征更加明显。

(二)渐进性。大学生舆论的形成初期是一个分散的萌芽状态,参与者少,分布面也不广。例如,有个别学生在校内超市买到“过期牛奶”,当事者由此会对学校食品安全环境产生个人意见,但此时的意见或对此事的看法、态度仅仅还停留在当事学生即个别学生口头上,对于此事的学生舆论尚未形成,或者说还只是学生舆论形成的最初期。鉴于舆论是“总和”这一特点,可以肯定舆论是各种个人意见的综合,但这种综合绝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要经过一个传播、吸取(扬弃)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里边包含着议论、仿效、说服、劝导等形式和途径。“过期牛奶”出现后,当事学生可能在同学中谈论此事,发表自己的观点,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尽管他们并不清楚“过期牛奶”是不是真的“过期”了,但他们反复听到有人议论此事,便逐渐表现出和当事学生相似或相近的态度,也就逐渐形成了对该事件的大学生舆论。

(三)趋同性。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激情、充满活力的一代,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他们自身性格特点格外鲜明。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热情和敏感,这决定了大学生舆论具有趋同性:即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往往比较一致。同时,大学生处在特定的生活空间里,在校期间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的了解相对较少,耳闻目睹的基本来源于同一渠道,这使得大学生舆论在其主体形成过程中趋同性更加单纯和单一。由于年轻人生性活跃好动,大学生群体活跃性强涉及面广,使得大学生舆论波及面宽、辐射面广,所形成的趋同力十分强大。此外,大学生舆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联性极强。大学是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有良好舆论加以引导,他们的理想之舟定会趁势扬帆;反之若是有错误舆论助长,则会折戟沉沙、迷失方向。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舆论

正确或积极的大学生舆论产生正功能,是推动校风、学风积极向上的一种力量;错误或消极的大学生舆论则产生负功能,往往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并使其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误判断,造成思想混乱,以致做出不良行为,出现不良后果。如何引导大学生舆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掘舆论领袖,形成自发舆论。

舆论领袖又叫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这些人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他们能把事情做好,也会把事情搞糟。由此可见,大学生舆论领袖,就是大学生群体中交际活跃的那类学生。而所谓自发性学生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主体完全是学生,不需要辅导员等老师介入,它纯粹是学生群体针对人物、事件自发表达的言论,通常是学生们在潜意识支配下的一种本能反应。这些学生舆论领袖,辅导员等老师要注意挖掘。通过日常与学生的交往,确定培养目标,经常与其沟通、交流,使其树立正确人生观、学习观和价值观,再通过其实现对自发性学生舆论的间接控制。在学生中培养思想素质好、客观认识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使其成为学生舆论领袖,形成学生自发舆论,对正确或积极的大学生舆论的形成大有好处。

(二)瞄准介入时机,丰富介入方式。

大学生舆论往往会随意发展,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往往是人云亦云,没有定向。要想介入大学生舆论实现对其的控制,就要瞄准介入时机、丰富介入方式,并在介入方式上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大学生舆论形成是从“个体萌芽”到“集体心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受信息传播环境、传播方式的影响。辅导员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要有敏锐的政治责任感和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及时介入学生舆论的形成。对于好的学生个体意见、情绪、态度等,要恰倒好处地“添油加醋”,助其迅速形成。对于不好的情绪倾向,则须及时指出,并加以批评教育,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在介入方式上,要尽量了解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和渠道交换意见,然后选择最好的方式介入。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并尤其为大学生所喜欢的今天,要充分占领互联网等舆论阵地,利用BBS、QQ群、QQ空间、微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渠道介入大学生舆论。

舆论引导范文6

关键词: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舆论心理;社会问题态度;媒体表达

现代社会,公众与身边的媒介环境联系相当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舆论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究竟公众对媒体的需求是什么,公众对现有的媒介环境是否满意?带着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社会调查,就其对社会问题存在的态度及向媒介表达意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该社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如何?对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持什么态度?使用媒介表达意见的情况怎样?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一、公众媒介使用及相关态度探测

在调查对象中,分别有93.6%和84.2%的人使用和经常使用电视及广播媒体。在媒介对新闻解读的满意程度调查方面,手机媒介满意程度为77.1%,位居第三,电视媒介满意程度为80%,位居第二,网络媒介满意程度为92%,位居第一。在进一步关于使用媒介与形成态度层面的分析中使用了四个维度的调查。

1.以使用频率最高的电视为样本分析。对电视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很满意的以及对目前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水平很满意的人占2%;对电视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一般满意的以及对目前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水平一般满意的人占18%;对电视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很满意的以及对目前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水平不是很满意的人占8%;对电视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一般满意的以及对目前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水平不是很满意的人占36%。可以发现,对电视媒体越是满意的人对于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水平的满意程度越低。

2.经常使用媒介的并认为污染环境的行为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占38%,经常使用媒介的并认为污染环境的行为对自己影响有一点的占52%,不经常使用媒介的并认为污染环境的行为对自己影响很大的占4%,不经常使用媒介的并认为污染环境的行为对自己有一点影响的占4%。可以发现,对于媒介使用较多的人认为身边污染环境行为对自己影响很大。

3.当不同民族的思想差异越大,其选择宗教渠道述说,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可能越多。在思想有很大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群中,其选择宗教渠道去述说,表达意见的比例是50%。而思想有一些差异的不同民族人群中,其选择宗教渠道去述说,表达意见的比例仅为8%。

4.依托媒介对外来信息解读满意程度越高,则对我国目前整体反对腐败的措施越不满意。其中,很满意于媒介信息解读的受众,对政府反腐措施不很满意的占到86%,很不满意的占到14%;一般满意于媒介信息解读的受众,对政府反腐措施不很满意的占到45%,很不满意的占到21%;不满意于媒介信息解读的受众,对政府反腐措施不很满意的仅占25%。很不满意的占25%。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媒介对新闻事件的解读的满意程度与受众对目前整体反对腐败措施的满意程度成反比。

二、大众传媒发展与舆论引导力的背离

通过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媒介依赖程度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在政府化解社会问题的能力、政府反腐措施、环境问题以及民族沟通交流等方面分析其与媒介使用、表意之间的相关联程度。调查结果表明:

1.公众对于政治危机事件比较关心;对于政治危机事件中的腐败问题公众比较敏感;对于政治危机事件中突出的腐败问题公众所持态度并不十分积极;对于治理腐败问题的一些举措(通过媒介获知)公众所持的态度并不完全满意。

2.作为我国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在西北少数民族农村社区中也已经形成实际的反映;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基层政府部门的相关举措,30.2%的公众不是很满意,这也表明可能因此而形成由利益不均造成的舆论行为;虽然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并以各种补贴方式减免学杂费,但是从数据中仍然看到近乎相悖的结果,36.3.%的公众还是认为孩子上学的教育成本“有一点”大。

3.少数民族地区公众民族性和宗教性的认知惯性依然存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长期作用以及周边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已经使该地区原有的文化状态存在着变迁的趋势;大众传播媒介在该地区可能形成的观念性影响存在“到而不达”的现象;当地发生了一些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往往是外地媒体先行报道,而地方媒体却集体“失语”;地方媒体官场气息浓厚,以政府的一个部门自居,高高在上,懒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其报道不能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浮光掠影,或仅仅是为配合上级的任务为宣传而宣传。

三、大众传媒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中舆论引导力形成的思考

研究的结果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值得深思。

(一)受众们所依赖的媒介拟态环境单一且缺乏全面性

电视媒体因为当今媒介发展大环境特别是来自政治方面的压力而逐渐丧失了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群体中的公信力。过多的歌舞升平或者粉饰太平受众群体只剩反感或无视。另外,来自网络上对于政府或者社会过多愤世疾俗的文字使得受众容易因此而情绪化。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因,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媒体报道大量重复或者同质化报道带来的的麻醉性

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不是来源于自身客观的体验,而是关注于媒介,来源于媒介。接触媒介越频繁的人,对于环境污染的认可程度越高。这说明网上对于环境恶化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由于缺乏自身的客观认识和体会,对于如何去解决或者改善环境污染问题,受众大多是一无所知或者不求甚解。

四、少数民族农村社区舆论引导提升的相关思路

(一)舆论导向明确

冷静分析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一些,不能不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在舆论宣传上和统战工作中,忽视了对基数广大的少数民族受众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使之成为舆论宣传和统战工作的“盲点”,所以才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进而演变为恶性事件。因此,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突发性事件,除了从调整利益入手,首先应该从新闻舆论的角度入手,考虑如何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舆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引导能力,及时对公众的心理进行疏导,维护社会稳定。

(二)讲求引导策略

减少舆论引导在特定受众区域可能造成的逆反。舆论引导工作说到底是阐释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工作。但是,这种“引导”和“说服”,应根据特定的受众,如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特征,分析这些民族的舆论形成、舆论形态、舆论行为等,从而确立适合这些民族和其社会心理特点的舆论引导。

(三)媒介信息以质取胜

“主流媒介”一词的理解只关注其受众覆盖率显然是不够的,在更实际的评价系统中主流媒介对受众层所造成的认知、态度、观念和行为上的影响力才真正彰显其“主流”的价值。应该说,主流媒介所影响的并非仅仅是主流的受众,其权威和公信应该作为全社会公众产生社会认可,形成社会态度的精神和智力依托。

由此可见,主流媒介对于舆论引导存在着似乎天然的“基因”,但是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以不变应万变,针对由不同的传播社区自身投射的语境、情景,引导也会显现出水平和效果上的差异性。

(四)考察情境因素,因地制宜

特殊社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社区,在出现问题或纠纷时城市受众听取媒介意见的比率较高,但是在民族意识和宗教习惯的影响下这种比率相对于普通汉族社区要低得多;农牧受众在反映矛盾和纠纷时则更加依赖传统的解决模式,寻求族长和宗教领袖的比率要远远高于对媒介意见的信赖。

上一篇生产成本

下一篇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