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故事范例6篇

刘邦的故事

刘邦的故事范文1

徐州市丰县是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丰、沛、徐地区是刘邦出生、成长起义及成就霸业的地方,也是萧何、樊哙、张良等汉代朝臣的祖居地,汉代在徐州分封的楚王及彭城王多达18人,留下了众多的汉文化遗存。2006年,徐州市政府确定“刘邦故里”为徐州的城市名片,加快刘邦及汉文化资源开发,全力打造“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形象。

一是刘邦文化景点整合建设加快:据《史记》记载,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称沛公,徐州丰沛两县规划建设的以刘邦出生地丰邑中阳里为中心的丰邑古城、以刘邦曾祖父刘清墓为中心的汉皇祖陵景区及沛县泗水亭、歌风台、高祖庙、汉城、汉之源、沛公园等景点,与市区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九里山古战场、子房山等整合构成完整的汉文化旅游圈,成为“两汉文化看徐州”的主要卖点。

二是刘邦故里旅游形象初步树立:1992年丰县汉皇祖陵初步修复开放;1999年,第二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在徐州召开;2008年,世界刘氏宗亲总会馆在沛县落成;2012年4月,由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刘氏宗亲组成的代表团来丰县金刘寨寻根祭祖,参加汉皇祖陵开发座谈会。随着大批刘邦文化景点开发、“刘邦文化节”及“汉文化旅游节”举办、“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的宣传推广,慕名前来寻根祭祖、修学体验、观光游览的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刘邦故里旅游目的地形象初步树立。

二、“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开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丰沛县争执“刘邦故里”归属,影响和阻碍了刘邦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成书于汉代,“沛”即汉代的沛郡。《汉书?地理志》云:“沛郡,故秦泗水郡,高祖更名”,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辖相,萧,丰,沛等三十七县。我们分析得出,刘邦出生在丰县,后入沛,当泗水亭长,聚众起义,称沛公,可见,自古丰沛是一家。如今,丰沛县在“刘邦故里”归属的问题上却相互争执,互不相让,丰沛县经济落差大,刘邦文化旅游发展差距也很大,沛县刘邦文化景区开发早、管理运营比较成熟,刘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走在了国内的最前列,却没有影响带动丰县刘邦文化的快速开发,长期的争执及“内耗”阻碍了刘邦故里文化旅游的的联动发展。

(二)刘邦文化景点类型单一,旅游商品附加值低

已开发的刘邦文化旅游产品多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如汉代的文物、建筑、遗址、图片、模型、雕塑、场景复原等,类型结构单一、层次低,游客参与的互动体验少、声光电等高科技融入少、趣味性及娱乐性不突出;汉文化主题美食、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存在规模小、种类少、价格高及销售渠道窄的特点,不适应大众化旅游需求,与刘邦故里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不匹配,旅游附加值低。

(三)刘邦文化旅游产业链还不完整

“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构成了最基本的旅游产业链。刘邦故里综合产业链还不完整,沛县汉街各种业态经营都有,汉文化购物街的特色缺失,丰县“中阳一号”汉文化街区没有专门的旅游商品销售店铺,至今还没有完全的汉文化主题酒店、汉文化主题餐厅、汉式菜肴及汉代文娱演出等活动不多且一般是根据需要或节庆活动安排定制,没有形成普及的旅游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汉文化旅游交通专线,旅游生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低、效益差,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丰县旅游产业链短、发展带动效应不明显。

三、“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刘邦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与整合

科学定位“刘邦故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建议由市政府牵头,以丰、沛县为主,全面整合刘邦故里汉文化资源,编制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策划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刘邦文化旅游龙头项目;出台“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资源联合开发计划”等专项政策,在引导资金、税收减免、审批立项等诸多方面给予扶持,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负责具体开发建设事宜的指挥和协调。

(二)成立汉刘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景区建设经营与管理

说到底,旅游产业是市场化运作的产业,企业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可以引进一部分民间及社会股份,成立汉刘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盘运作、经营刘邦故里汉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沛县成熟的刘邦文化开发、经营及发展经验指导和助推丰县发展,加快建成丰县汉皇祖陵、丰邑古城、萧何故居及刘邦传说等一批刘邦出生地文化旅游景点,积极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和谐解决刘邦故里归属争执,体现刘邦故里、丰沛一家、有情有义的包容与和谐。

(三)做好刘邦文化旅游形象整合及利益分配协调

刘邦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涉及丰、沛县及徐州等周边地区,目前各地的发展现状和经济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建议市政府牵头做好宣传形象协调,统一捆绑称作“刘邦故里”,站在一盘棋的高度,做好景点串联、线路衔接及客源整合,形成全国第一无二的刘邦故里旅游专线、打造汉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同时做好综合协调,明确涉足产业链的资源、产品、投资与收益等具体参与及分配办法,出台政策措施,规范行业管理,最终实现刘邦故里文化旅游整体开发、利益共享、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丰富刘邦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强化旅游品牌宣传

节庆是指围绕某一主题对当地自然、人文及民俗景观的综合展示,是品牌宣传的很好载体。围绕刘邦及汉文化主题,设计融体验性、娱乐性及亲和力于一体的互动旅游产品,如汉代歌舞、祭祀巡游、汉服表演、成人礼仪、汉代美食、汉宫古乐、蹴鞠比赛等,满足游客求知求乐求鲜的需求欲望,增加游客对汉风汉俗的深入了解,产生情感文化的共鸣,使之延长了停留时间,增加了节庆消费、扩大了旅游增加值,达到旅游品牌宣传想要的最佳效果。同时,节庆的轰动效应引导了媒体的正向宣传,建议加强与大的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及移动媒体对接,强化刘邦文化旅游节庆品牌的媒体宣传,将会取得事倍功半的形象宣传效果。

(五)开发创新刘邦文化旅游商品,提高附加值

购物是旅游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据统计,旅游发达地区的旅游购物占旅游总收入的比比例达40%以上,据徐州市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徐州地区的旅游购物占例还不到20%,这与刘邦故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商贸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是不匹配的,建议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开发创新体现刘邦故里文化特色,又能普遍为广大游客接受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及土特产品,扩大旅游商品产供销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尽快形成一批知名旅游商品品牌,使之真正成为宣传展示刘邦故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使者。

刘邦的故事范文2

关键词:楚汉;秦岭;军事地位

一、秦岭的战略地位

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都要以地理空间为载体,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战争当然也离不开地理环境,古代军事技术和交通手段都很为落后,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更大,有些地区由于地当要冲,控制进出交通,便成为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秦岭及其南北地区便是一个典型。

秦岭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的领地,也因为是秦国最高的山脉故命名为秦岭。《禹贡》谓之终南,有“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之句。《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左转》中说“终南,九州之险也”。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陕西据天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是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侵淫横绝,酿成天下大祸”,其终南条目中又说“关中有事,终南为必争之险”。足以说明秦岭在南北地位之重要.1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之南,米仓大巴之北,《华阳国志?汉中志》载“其地东接南郡,南接广汉,西接陇西阴平,北接秦川。”地当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国家分裂时代,特别是南北对峙时期,汉中的军事地位最为明显,或凭借南北之固割据一方,如东汉末张鲁。据巴蜀者以汉中为跳板,北定关中统一天下,如汉高祖刘邦。南北对峙时期,南方有汉中才得以守巴蜀,失去汉中则无藩篱之固,如魏灭蜀,钟会十五万大军南下,出子午道和傥骆道攻取汉中,蜀汉旋即灭亡。是故关系南北盛衰大局。

关陇地区南接汉中,北连河套,西入河西可低西域,东过崤函可达中原。其土地肥沃。张良劝刘邦都关中时也说:“关中左崤函,又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2 周灭商,秦灭六国,刘邦建立西汉,苻坚一度统一北方,北周灭北齐,隋唐统一天下,无一不据关中。其地位不言而喻。

二、刘邦入汉中之栈道略考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负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之约,只给了刘邦汉王,封地巴蜀汉中,都南郑。汉高祖元年八月,田荣,彭越等人大肆反楚,项羽霸主地位动摇,天下离心,刘邦决定趁机北定中原。萧何留守汉中,收取巴蜀租税以供军需,刘邦与韩信亲率大军,樊哙与曹参作为先头部队,原来的栈道在入汉中时被烧毁,西出故道,袭取陈仓,定三秦。

问题是当年刘邦烧绝的栈道是哪一条?史记和汉书都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根据《史记》记载项羽分封时的情况:“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3“杜南”应指杜地之南,西汉有杜陵县,位于长安之南,《汉书?地理志》载“杜陵,故杜伯国,宣帝更名。”4杜伯为周宣王臣。杜陵即为宣帝陵。而“蚀中”当指子午谷,虽然由关中入汉中的谷道有一百多条,但杜陵南出名的栈道也就子午道,《汉书?王莽传》中载:“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5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杜陵南有栈道,虽说是王莽通的,但之前因为烧毁,应是复开的。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则明确注释“蚀中”为子午道。

三、刘邦北定关中行军路线考

大家都熟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句话,知道刘邦走了那条陈仓道,其实刘邦出兵也不只走了一条故道,应该分兵西路了。据《汉书》载曹参:“从还定三秦,初攻下辩,故道,雍,斄。击章平军于好畤南,破之……”6下辩县在秦时属陇西郡,故道西侧,不在故道之中;故道县在陈仓道中,散关东南。北出散关便为陈仓县。《汉书》载刘邦:“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战好畤,又大败,走废丘。”7结合上文对曹参的叙述,可看出刘邦应该没有直接参加攻下辩县和故道县的战斗,他的主力部队只是在后面坐镇而已。《汉书》载樊哙:“还定三秦,别击西丞白水北,雍轻车骑雍南,破之,从攻雍,斄城,先登……”颜师古注曰:“西谓陇西郡西县,白水,水名,经西县东南流而过。”8西县在《三国志》中提到过,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失街亭,北伐失败,在回师的途中就把西县一千余户居民掳走带回蜀国。西县还在下辩县北方,在祁山东北数十里,往东北数十里翻越秦岭就是邽县。我认为樊哙行军应该时从西县到邽县,再顺着渭河东下陈仓,而不是从西县返回下辩县,再入故道,兵临陈仓。理由有三:

第一,从道路远近险易来看。要是从西县原路返回追寻大部队,这条路线长于从西县到邽县再东下的路线,若按原路线返回的话,山谷险恶,道路崎岖,必将人疲马乏,而西县到邽县之间只有短短数十里山路,之后“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地形平坦,利于行军,因此樊哙没必要舍近求远翻山越岭走冤枉路。

第二,从军事战略来看。如果樊哙沿渭河东下,和刘邦两路出兵然后会师,刘邦的主力军正面迎敌,樊哙军从侧翼杀来,具有很强的突然性,造成敌军恐慌,将极大的打击敌军士气,会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必然会打败敌军。

刘邦的故事范文3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萧何怎么就能始终不倒呢?

原因多多。

刘邦阵营中的策士将佐多是从其他阵营中转投而来,如韩信最初护卫项羽,而萧何则始终站在“造反”的第一起跑线上。

刘邦一介平民时,萧何就能发现刘邦的不凡之处,并预见其日后必成大事。于是,刘邦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时,萧何处处保护他;刘邦任职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时时支持他;刘邦被征调咸阳时,萧何给的奉钱最多。

非但如此,萧何还在监郡御史面前极力夸赞刘邦的才能,而且为了追随刘邦,萧何竟然放弃了朝廷征召自己的机会。

正因如此,刘邦对萧何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这初步奠定了萧何在汉初政坛不可取代的地位。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在京索之间陈兵对峙,战事胶着,成败难测。萧何身在关中,刘邦却还顾得频频派来使者“慰问”。鲍生替萧何分析情况:汉王长年征战在外,难免对您不放心。萧何接受鲍生的建议,立即将全家具备作战能力的男丁全部送上前线。

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相国陈因遭受猜忌举兵造反,刘邦一意孤行御驾亲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淮阴侯韩信蠢蠢欲动,企图从关中策应。萧何临危不乱,和吕后将韩信骗至宫中斩杀。远在平叛途中的刘邦闻听此事,虚惊一场,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于是,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增加封邑五千户,令五百人一都尉来保卫相国府。

正当众人贺喜萧何的时候,前朝的东陵侯召平却给他泼了一瓢凉水:“您驻守关中,无功而受赏,说明汉王对您有戒心,如果轻易接受封赏,大祸就要降临。”

经过深思熟虑,萧何拒绝了刘邦的封赏,并将家中积蓄拿出来以佐军资。

刘邦认为萧何依旧安分守己,大喜过望。

最后,“不倒翁”的传奇履历收官于萧何的“沉溺享受”、自甘“平庸”。

天下初定,一些功臣元勋为形势所逼举兵造反,前仆后继。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黥布兴兵谋逆,刘邦坚持御驾亲征,萧何依旧留在关内安抚百姓,出资助军,一如刘邦平定陈之时。有位门客对萧何说:“此一时彼一时,您在关中深得民心,倘若心怀逆志图谋不轨,焉能让人心安。唯一之计就是让自己安享富贵无所事事,否则就会遭受灭族之祸。”

萧何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安排家人通过低价强买、赊欠的方式购置百姓田宅。

刘邦的故事范文4

【出处】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将要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时,故意明里大张旗鼓地修筑栈道,以迷惑对方,暗中却绕道攻打陈仓,取得了胜利。后来,由这个故事演绎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中说:“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中有:“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作战时使用的从正面迷惑敌人、从侧面突然袭击的战略,现在多用来比喻秘密的行动或一些不正当的行为。

【故事链接】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下秦都咸阳,了秦王朝的统治。此前,包括刘邦和项羽在内的各路诸侯曾经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就在关中(今陕西一带)称王。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设施坚固完善。此时,有独霸天下野心的项羽很后悔,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刘邦将来可能成为自己最为强劲的对手。于是,项羽食言了,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他倚仗自己强劲的军事力量,自封为西楚霸王,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封地九郡,占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大沃土。他不但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还不想让他回到家乡沛地(今江苏沛县),故意把巴、蜀(二地均在今四川省)及汉中(今陕西南部)三郡分给刘邦,让其以汉中的南郑为都。这三个郡都是偏僻的山区。项羽的目的就是要把刘邦困在这里。为了阻止刘邦向东发展,他又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分别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yì)。

也有独霸天下野心的刘邦当然对此非常不满,可是他慑于项羽的威势,敢怒而不敢言,不得不暂时领兵西去,前往南郑。他接受了张良的计策,把一路经过的几百里栈道(在险绝的地方,傍山架木而建的道路)都烧毁掉,表示以后不再回到关中,以消除项羽对他的猜忌。刘邦这样做迷惑住了项羽,使其放松了警惕。

刘邦到了南郑以后,任命韩信为大将。韩信认为要夺取天下,必须向东发展。他的计划是,首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刘邦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此时,守护关中西部的章邯认为修复这几百里栈道的工程量很大,靠区区几百名士兵去修,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完工。因此,章邯不以为意。可是不久,章邯就接到紧急情报,说刘邦的大军已经进入关中,占领了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关中和汉中之间的交通要道)。开始,章邯还不相信,怀疑是谣言,等到消息被证实以后,他慌忙领兵抵抗,但为时已晚。最后,章邯被逼自杀,而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驻守关中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就这样,刘邦的大军占领了关中。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假装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实际上却趁章邯不备,暗中袭击夺取了陈仓。

【用法示例】

由这个历史故事,人们后来把从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面突然袭击的战略称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亦简称“暗度陈仓”或“陈仓暗度”。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秘密的活动或不正当的行为。如:

①火箭队大肆签约,可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看似太无道理的签约,实际上是在为球队打造未来的配角阵容积累后备人才。

②“北极绒”看准了这个无人涉足的处女地,率先充当了羽绒制品的“革命者”,并且采用了兵法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招数,突袭羽绒市场,取得了成功。

③在他看来,自己大可继续张扬下去。在行事作风上张扬,在为人处事上低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弄这些财团于鼓掌之上。

④现在,借“吊唁”,朝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已主动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将是有关各方的互动,不排除朝方作出重大举动,朝核及半岛事务也可能会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⑤印度洋海啸灾难爆发后,国际社会纷纷慷慨解囊,向灾区民众捐款捐物,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自卫舰也参加了苏门答腊海域的灾害救援活动。从表面上看,日本是在参加救援工作,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企图通过此次行动使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海外活动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逐步实现海外派兵的制度化、规模化,为日本进一步走向国外、实现政治强国的目标筑路搭桥。

以上五例中,这一成语都是比喻义,比喻秘密的活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刘邦的故事范文5

——李清照《咏项羽》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刘邦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怀王之约;刘邦;帝业

关于刘邦成就帝业的原因,学界先贤从不同角度予以阐释,有论者认为,刘邦胜在善于用人,亦有论者认为,汉胜楚的主要原因在于刘邦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封侯集团,还有学者认为刘邦的性格和政治理念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为,从灭秦、楚汉争霸到西汉王朝的最终确立,刘邦从弱小到不断壮大,不仅有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和用人之道,从而军事力量得到不断的提升,其遵守盟约,持守信义,也在道义上为刘邦赢得了很大的支持,不可否认这也成为刘邦成就帝业的一大助力。

秦汉之际,社会秩序失范,不同军事集团中的君臣关系,既不同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血缘关系,更有异于皇权专制政体下固定不变的政治关系,其中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在非血缘的人群中,用何种伦理价值观念来规范协调人际关系,是当时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孟子曾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此时承先秦遗风,在非血缘的人群中,以友道相待,能够遵守盟约、持守信义,便能在天下群豪中赢得巨大的声望,从而获得人们的拥戴。

在反秦战争开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能够号令群雄的天下共主,各地均是武装割据式的王国,大部分是小规模的散兵游勇,可以说刘邦的不断强大,是不断吸纳投奔他的小股军事力量,才最终拥有了与项羽对抗的实力,这种吸纳,有的是武装征服与武力威慑,此外还靠刘邦集团信守盟约,利用义帝怀王的权威地位,在尽量不破坏各个地方势力平衡的前提下,赢得了各个地方势力的支持与拥戴。

陈胜起义篝火狐鸣之际,其口号便是“大楚兴,陈胜王”,攻下陈县后,陈涉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意欲张大楚国,刘邦在起事之初,也是奉行楚制,当刘邦拿下沛县后,自称为“沛公”,《汉书・高帝纪》引孟康语曰:“楚旧僭称王,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沛公起应涉,故从楚制,称曰公。”可以说,在反秦战争伊始,以楚国为中坚力量的队伍先声夺人、营造了最为广泛的舆论攻势,所到之处望风披靡,楚国也成为后来各个王国默认为领军角色。

楚怀王之立,乃范增说服项梁而为之,理由是:“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项梁深以为是,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可见怀王之立,是项梁树立的一杆大旗,既标榜了自己的忠诚不贰,又藉此吸引了大批的楚国故将,形式上的名正言顺,也有利于争取民心。

随着战争的展开,楚怀王名下的项梁、项羽与刘邦开始各自崭露头角,在反秦战争中,能与秦朝大军旗鼓相当、屡克强敌者,唯楚军,其余各路诸侯战将,鲜有能与项羽比肩而论者,与秦军短兵相接的对抗中,很少能占到便宜。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也是在这个时候,怀王与诸将要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个约定看似简单,实际上个中缘由,大有文章。

首先,必须看到,此时秦军的军事力量仍然较为强大,“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也就是说,率军直捣黄龙,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秦政暴虐,但是横扫六国的秦军,其军事力量雄厚、不容小觑,项梁乃楚国起义军最早的领袖人物,屡破秦军,闻名而归附者甚多,结果“益轻秦,有骄色”,被章邯打败,殒命定陶。况且正如贾谊所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关中易守难攻的地势,如果完全靠武力征服,在冷兵器时代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是一块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其次,《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马迁笔下的关中富庶虽是西汉时的光景,但是自缪公兴秦至始皇并天下,秦国累世积淀的珍宝货财、肥饶的土地,也是众人觊觎的目标,所以,破秦入咸阳,是苦差也是美差。在这种情况下,破秦入关成为一项极为艰巨、极富挑战性而又富有诱惑的任务,也正因为如此,这个“言契”才有存在和成立的可能性,诸将才会认同那位先入关者成为王关中的秦王。最后,对于项氏,楚怀王恐怕很是忌惮,一方面,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无往不胜的项羽,是楚国号召群雄的旗帜,楚怀王必须要倚重,另一方面,项羽的剽悍、独断专行,完全架空了楚怀王,尽管楚怀王乃项氏拥立,但是毕竟作为贵族后裔,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和故国观念,完全做傀儡,恐非怀王所愿。在综合的考察之后,怀王选定了刘邦。笔者认为,“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原因有二,其一,刘邦“素宽大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或可以义降秦,尽可能减少双方的作战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焦土羸民取之何用。其二,楚怀王之立虽然名正言顺,但是攻城略地、冲锋陷阵还是名下的战将所为,战功卓越者、威名远扬,其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同时,与之成正比的号召力量也会不断提升,此时刘邦的军事实力相对较弱,对名义上的君主怀王还是有一定的服从性,倘若刘邦入关王秦,对怀王必定心怀感激,而项羽也不再是一家独大,无形中也有了与之抗衡的对手,这对怀王来讲,利大于弊。

事实的确如此,刘邦在入关之前,除了自己的嫡系沛子弟二三千人,还有取砀地,得砀兵五六千人,投奔楚怀王以后,项梁给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楚怀王遣沛公西略地,趁势收陈王、项梁散卒以伐秦,且战斗中必有损伤,刘邦手中兵将不过万余人,向关中推进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多场战役,折损了不少的兵力,公元前206年,刘邦最终率领大军攻入关中,使人还报怀王,怀王答覆照原约办,于是刘邦自然认为“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在刘邦的心理预期中,怀王之约是诸侯应该遵守的政治盟约。

同时项羽虽然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实则不用其命”,对义帝主约一事颇为不满,《史记・高祖本纪》载:(羽)怨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项羽主持戏亭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项羽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不久项羽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义帝徙至长沙郡郴县。义帝被逼出都就道,于途中被项羽暗中命令英布等人击杀。笔者以为,怀王作为一个政治符号,虽然并未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但是,名义上天下正式属楚,义帝时乃天下之共主也,作为一个聚拢人心、号召群雄的旗帜,却是无法抹煞的,因此,项羽杀义帝,便失去了道义上的基础。

公元前203年,即汉高祖四年,刘邦与项羽集重兵于广阳,相持不下,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刘邦列项羽十条罪状加以数说:“吾始与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定关中者王之。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也。羽矫杀卿子冠军,自尊,罪二也。羽当以救赵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也。怀王约,入秦无暴掠,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财,罪四也。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也。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也。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畔逆,罪七也。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与,罪八也。使人阴杀义帝江南,罪九也。夫为人臣而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这刘邦所列十大罪状中,涉及到义帝的便有六条,直指项羽对义帝的阳奉阴违,而项羽对刘邦的这番数说,无言以对,盛怒之下,伏弩射中汉王。在项羽眼里,这是一个靠拳头说话的时代,刘邦的拳头的确没有对方强大,但是诸侯的王业与君主的帝业毕竟不同,刘邦不仅善于用人,步步为营,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成功地打击了项羽的士气。

另一方面,刘邦与当时颇具实力的诸侯王也有裂土分封之约,如垓下之战前,刘邦与彭越和韩信约: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城,以与彭越。作为恩赏,分封土地与食邑满足了当时诸侯王割土为王的政治愿望,正因为如此,韩信、彭越都死心塌地地跟着刘邦南征北战。这种信约,基于双方的信任关系,基于利益的契约,这也是西汉建立的情势所使然。可以说,刘邦非常善于顺应和利用其时重信义然诺的价值观念,在豪杰中树立“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的原则,最大程度上赢得了群豪的支持。

综上所述,刘邦的持守信义、遵守盟约,打击了对手,争取了人心,帮助刘邦一步步的登上了帝位。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贾谊.新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 宋振水.西汉时期刘邦和项羽的管理智慧比较[J].兰台世界,2013(30).

[5] 夏增民.刘邦与功臣集团关系析论[J].南都学刊,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