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价值范例6篇

新经济价值

新经济价值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经济规律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396-01

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大致的了解,知道价值规律是引导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对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探索是不可或缺的【1】。这对指导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倾向于发展生产力,对价值规律的探究不够深入。“需要价值规律”是本文主要阐述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新观点,希望能够以此带动经济学界对价值规律研究的重视,更好的指导我国经济建设。

一、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含义

提到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就要先弄清楚三个基本概念,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经济规律的概念以及什么是价值规律。只有先搞清这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才能对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通俗说法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私营和外资等一切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经济,合起来的叫法是市场经济。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活动,表现为各种经济现象,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基本经济规律的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它揭示了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线,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2】。然而价值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创新式的经济规律也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发现。

二、“需要价值”新范畴及其社会性质

1、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与“需要价值”

商品是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蕴藏在商品和商品的流通中,所以想要探究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就要从市场经济中的商品入手。

在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需要价值”。这个新概念是从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得出的,它把社会生产的目的具体化到了商品这个价值实体上。社会生产力在不断增长,但是相应的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为了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生产需要,社会生产就不能停滞在满足当前需求的目标上。“需要价值”就是这种促使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者不断的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的新价值以满足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原动力。

“需要价值”是能够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经济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环境下市场经济中根本性的联系,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需要价值”的生产分配就体现了社会生产的过程。所以“需要价值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系统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2、生产目的与“需要价值”

“需要价值”的产生离不开“需要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就需要新的劳动的注入,“需要价值”的不断再生产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3】。

社会生产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目的是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是社会生产的各种产品,即社会生产创造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集合可以说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之一,商品是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所以说没有脱离了商品的价值存在。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目的就是需要价值的生产分配,只有被需要的商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有意义的价值生产。需要价值满足了社会生产和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需要价值”的不断再生产可以提高社会生产率,使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更多的社会价值。

社会主义环境中的所有制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存的中国特色所有制。在这种所有制下,劳动者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社会发展,也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公有制下的劳动者又称作自主联合劳动者。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下的社会生产的产品是供给劳动者本身使用的,劳动者生产的总的产品价值去掉自身使用的之后剩下的就是“需要价值”,这是生产过程创造出的额外的社会价值,其积累起来就是社会财富,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

三、“需要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绝对规律

1、“需要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特殊社会形式

价值规律是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通用经济规律,从原理上来说这种基本的经济规律在任何一种社会性质中都是适用的。我国这种特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因此“需要价值规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也是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中国特色的价值规律就是“需要价值规律”,它将社会主义中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从产生的市场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既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又是社会价值的使用者和拥有者,“需要价值规律”就是这种自动劳动关系中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全部用来满足自身需求,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需要价值”的生产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需要价值规律”是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首先,“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基础的经济规律【4】。它说体现的是我国市场经济生产过程中最本质的内在联系,它贯穿在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次,“需要价值规律”是存在于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唯一的经济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但是其作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独立的,所以其经济规律也是单纯的,唯一的。最后,“需要价值规律”揭示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中最本源的规律。“需要价值”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其价值规律是我国市场经济运作的核心指导。

总结

“需要价值规律”是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价值规律理论,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核心的地位,支配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伴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的价值规律还会被发现,对价值规律的研究不能停止,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任务来做好。

参考文献

[1] 唐利萍.儒家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功效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2] 王永志.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政治价值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新经济价值范文2

Abstract: In the new economic era,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 of enterprises are changing,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enterprise valu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tangible asset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at under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author's personal views.

关键词: 新经济;态式;企业;价值

Key words: new economy;state;enterprise;value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144-02

1 新经济的含义

新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的总称,是人类历史上社会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是从工业经济社会向信息、数字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以往的历次技术革命相比,新经济的内涵更为深刻。信息技术作为主导技术,能很快地被采用、扩散和掌握,能对其他技术产生强烈的扩张性,能作为新的技术基础武装其他技术,能对社会经济产生极强的渗透性,成为改造社会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经济又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组织创新,这种组织创新反过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螺旋上升式的持续创新已成为信息技术的开发特征,也是新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2 新经济态式下的企业研究

在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结构、性质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转变。企业由单纯的消耗有形资产向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转变,由买卖的契约形式向合作的契约形式转变,由排他性的产权模式向共享性的产权模式转变。

2.1 企业由单纯的消耗有形资产向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转变 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在竞争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有形资产,企业价值取决于所拥有的有形资产的数量。在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竞争的核心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存在边际递增效应,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不存在消耗问题。企业仅是通过有形资产的消耗为价值创造提供条件。①企业的资产状态日益无形化。传统经济条件下,以有形资产是否增加、经营规模是否扩大作为企业发展的判断标准。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的主体是无形资产,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不再是有形资产的多少。②企业的产品日益无形化。某些传统产业的产品,如食品企业的转基因食品,其价值体现在转基因技术上,具有无形化的趋势;某些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如软件,某些知识型企业的产品如设计方案,直接就是无形的知识形态的产品,其价值体现在产品所包含的知识、技术等无形因素上。③企业的知识资产决定其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提高盈利能力,必须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形成知识资产,成为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

2.2 企业由买卖的契约形式向合作的契约形式转变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要素中居于支配地位是物质资本。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要素是知识与技术。物资资本可以通过一次性的购买契约对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使用与支配,知识技术和物质资本之间,则无法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买卖契约关系,只能是平等合作的契约关系,唯有如此,企业组织才能有效运作并创造价值。

2.3 企业由排他性的产权模式向共享性的产权模式转变 传统经济条件下,物资资本所有者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回报,企业的产权模式具有排他性。新经济态式下,物质资本已经丧失了在企业生产要素中的支配地位,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与索取中,无形资产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地位平等,双方可以订立平等合作的企业契约,共享企业所有权,共享企业所创造价值的索取权,企业的产权模式由排他性模式转向共享性模式。

3 新经济态式下的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3.1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交易成本降低,增加了新经济的整体价值量,这是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新经济态式下,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企业经营空间扩大,交易环节减少,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3.2 有效地吸引目标消费群对产品和企业的关注度,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对未来盈利前景进行预期的重要因素。新经济态式下,人们面对的信息很多,如何有效地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力是企业能否创造价值的重要前提。首先,在企业创立时要吸引资本的注意力,使企业的知识、技术获得与资本有机结合的机会,这样企业才能继续发展;其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吸引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获得消费者对企业自身及产品的关注,这样才能创造有效的市场需求。

3.3 以综合性的成长指标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正确判断企业的价值。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高成长性,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增长潜力对企业价值的作用。现代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多是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上的,这类企业前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费用,在短期内无法盈利,但这并不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差,也不能说明企业的价值低。只有以综合性的成长指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判断,才能正确揭示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真实价值。

3.4 无形资产是新经济态式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价值实现的关键要素 新经济态式下,企业有形资产的多少、规模的大小不是竞争的关键。企业作为消耗有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组织,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形态的,企业搜集、管理及创造知识的能力之间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企业实际创造的知识形态的资产,后者决定着企业价值的最终实现。同时,企业在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知识形态的无形资产,则作为企业的核心财富,构成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关系研究

4.1 新经济态式下,无形资产改变了对有形资产的依附性,其价值正逐渐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经济条件下,主要根据企业所拥有的和控制的有形资产价值衡量企业价值。这是因为,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本在企业生产要素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企业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是物质资本所有者所购买、使用的,它们以有形资产为物质基础来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对有形资产存在天然的依附性。这样,在企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有形资产的价值自然是企业价值的主体。新经济态式下,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生产要素体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虽然它们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仍然是有形资产,但其对有形资产的依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经济态式下,以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以知识、技术形态出现的无形资产价值也代替了有形资产价值,成为企业价值的主体。

4.2 新经济态式下,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优良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价值的大小 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是资本多少、规模大小的竞争。新经济态式下,企业之间是创造知识的能力和企业所创造的知识的竞争。企业是否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具备何种创造知识的能力,能创造什么样的知识,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形成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能否创造知识以及创造什么样的知识,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企业是否具备让人才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机制和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所创造知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知识创造能力和所创造知识的质量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新经济态式下取得竞争优势、形成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又决定了企业价值的大小。

参考文献:

[1]汪海粟.无形资产评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09.

新经济价值范文3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48-02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信息、技术与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激励市场竞争中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点。作为现阶段各方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对组合合理确定其人力资源价值极为有利,更能为有关管理政策、激励措施的制定提供方便,除此之外,还能将组织内人力资源信息提供给利益关联人,为决策质量提升提供方便。

一、人力资源价值概述

人力资源的简称为HR,其含义可分为三个层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一般来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即被称为人力资源数量,人力资源充足才能对生产发展提供便利,才能起到带动作用。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人力资源得到了人们的极大重视,特别是人力资源价值研究方面,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普遍关注的内容。

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理分析,在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即为价值。在形成人力资源环节,需进行相应投资消耗,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此,人力资源具备价值。作为人力资源分析的研究对象,人力资源在各个学科内理解也不尽相同,通过经济学理念分析人力资源价值,可理解为在人体内蕴含着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一内在表现;在劳动中人创造的新价值则为外在表现。在其内外在表现中,只有外在表现才能进行价值计量。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价值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业工作人员通过其自身具备的劳动潜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一般可通过补偿与贡献两方面进行价值分析。补偿价值存在于所有劳动者之间,其决定因素为提供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利用投入、开发各类人力资源增加劳动者价值的部分为人力资源贡献价值。企业收益情况可通过贡献价值决定。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就是将人看做具有价值的个体及组织资源,确认、核算及报告其价值的所有程序。通过人力资源创造能力对组织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源质量状况、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回报进行充分反映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主要目的,其能够将完整的决策信息提供给企业高层。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依据可选取人力资源当期价值,即人力资源当期价值=人力资源当期投人成本+当期新增贡献价值。通过实际价值尺度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计量,才能将其客观性、准确性、正确性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作用,通过对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分析,能够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并能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二、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

组织内人力资源层次不同,其自身特点也有所不同,为组织创造的价值利益也存在极大差异性。为此,可按照分群、整体及个体方式进行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具体如下。

(一)人力资源价值的群体计量

于核心人力资源价值计量而言,需由企业当期创造的价值内将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先分离出来,且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的分类情况,对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岗位价值系数加以确定,进而将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分离出来。在此前提下,需对其创造价值的不确定性进行充分思考,通过实物期权计量方式的引入,对市场内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价值影响进行有效处理,最后将核心人力资源群体价值测算出来。为做好群体计量工作,必须重视以下环节:

1.确定人力资源价值贡献率

在测算人力资源价值贡献率时,李世聪等人提出在不改变企业规模的基础上,可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改变,如

Q=La+Kb

其中,企业效益产出值可由Q表示;

人力资本投入值可由L表示;

企业物力资源投入值可由K表示。

按照企业2年的人、物力投入值及相应产出值,可进行a、b值获取,以此得出贡献率计算公式:

H=La/La+Kb

2.测算岗位价值系数修正值

岗位价值系数确定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评价岗位的过程,是指在岗位分析的前提下,评价岗位责任、工作强度等特点,以此对岗位相对价值过程加以确定。测算岗位价值系数,需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充分思考,以此测评岗位价值,目前常选取列序法、分类法等方式进行岗位评价。

3.人力资源期权价值计量

由项目投资角度进行人力创造价值波动率分析,可理解为企业用于人力资产投资取得的收益风险程度测算,在计算人力创造价值波动率是可利用企业创造收益波动率进行分析,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在本年企业收益期望值计算中,其基础条件为企业本年度各季度收益的创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EBIT-息税前利润。

(二)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的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贡献价值中,核心人力资源作为一个群体,其贡献价值较大,该群体内所有人岗位各异,其对企业贡献具备个性特征。在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层、高层技术人员能力的高低对企业竞争力起决定作用,同时对核心人力资源贡献价值发挥程度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如创新能力、市场敏感程度等。基于此,在对核心人力资源个体特征分析中,应先进行个体计量,其具体过程包含以下几点。

1.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群体价值分离

2.按照需求,对个人岗位绩效进行一个一个评定

(1)对此类岗位对个体价值贡献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按照自身所有岗位实际规定,企业应与全部岗位人员评价、外部专家测评充分结合,进行所有岗位内个体价值贡献评价指标的准确确定。工作业绩、工作质量、技能水平等各个岗位考核指标,一般情况下,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及工作岗位特征适当调整考核标准。

(2)评价等级确定,因素评价表形成。建立因素评价表等级,在表内需涵盖所有评价因素,如表1所示。

(3)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式分析,对个体核心人力资源价值进行测算,公式为:

B=AxR,Ai=(al,a2……am),其中第m个因素对应权重为am,按照岗位特征专家可实施评价,且给予改正。

新经济价值范文4

关键词:体验经济;设计艺术;文化价值;价值体系;审美经济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在不断扩张的后现代设计场景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以并存的方式凝结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各种设计产品利用各种话语资源,并利用各种技术融进物质性产品之中,当代艺术设计的概念和内涵被无限扩展。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顾客每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设计艺术是一种天然的体验行为,它作为人们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的一种重要途径,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形态。

在全球化视野下,人们的生活世界越来越文化化了,设计艺术的概念、形式与功效已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其价值体系越来越具有广义性和多维性,它不但超越了为传达某种讯息、体现某种造型和某种使用功能而设计的目的,更超越了单纯追求经济性价值的目的,而是为了追求或营造某种特定的文化概念和引导新的生活观念而存在,其价值体系也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造物功能或一般意义上服务生活的狭隘概念,体验经济下的设计艺术已经成为一个融汇多种因素、多层关系的综合体,其价值体系在不断扩展和延伸。

一、“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结力量”

苏联时期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结力量。”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共同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1999年撰写的《体验经济》一书中将体验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随着体验经济成为一种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主导型经济形态,企业已不再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的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记忆。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艺术把人的内心生活以图式的方式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走向生活的物质化艺术行为。随着设计艺术不断的走向人类的生活世界,其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延展和开拓,当代设计与人类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其精神化的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观念和生活行为。不管是昨天的清纯还是今天的繁丽,我们不能否认,设计艺术在整个文化语境和经济环境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和经济环境也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形态和风格走向。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以满足产品功能为主体,工业经济时代以体现商品特色为目标,服务经济时代以考虑商品利益为追求,然而在体验经济时代里,人们则把与众不同的感受、渴望参与、体验过程的回味为追求,消费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追求一种体验。体验经济时代,“花钱买感觉”是一种时尚,为“文化”而设计和为“情结”而设计也同样成为一种时尚。

从本质上说体验经济注重张扬个性,触摸快乐的人本需求使它比以往的经济形态更能够对设计艺术等其它文化产业提供策划和创意上的指导,其倡导的消费观念和生产的“个性化”(而非“大规模定制”)能更好应对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继而留给消费者置身其中并且难以忘怀的体验。当代设计艺术把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的多元因子结合在一起,在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基础需要以后,还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并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精神心理。在同质化生活中,生活品质的提高更侧重于精神与情感,生活作为一种追求目标,每个人都愿意与周围的一切产生互动,每一天都可以感受和触摸,每一物都会产生灵性,在被设计出来的所有物质世界甚至虚拟世界里使当代人感受到情结的力量。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艺术的功能、目标以及价值将会进行重新诠释。

新经济价值范文5

一、努力学习有回报

内阁资政李光耀这样谈他多年的治国理念:国家不一定要依照美国那套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有秩序、纪律、法律及日常生活规律,而且让人们觉得努力工作和学习会获得回报,而不是靠小聪明或欺骗去赚钱” 。

新加坡教育与其经济结合密切,且人的教育程度决定着人的未来的社会阶层。高学历者机会成本高。整个社会处处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价值。社会认可教师的劳动价值,教师除享受公务员正常薪金和花红(即奖金)外,设教师恩俸金,教师每3到5年可提出一部分金额。一名服务15年的教师预计可获得6万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左右,服务40年的教师预计能获得12万至16万新元。从而减少了教师向其他领域流失。

二、双语政策功利性

“新加坡的双语政策要求每个孩子既学习英语也学习自己的母语。使他们既能掌握作为商务、技术和管理通用语言的英语,又能掌握作为他们自己文化遗产语言的母语。双语政策确保下一代不被全球化世界淘汰,同时也得以保存他们丰富的文化” 。

上个世纪,新加坡英语教育基于国家功利主义和公民的功利主义得以发展,目前华文教育亦有此倾向。过去是新加坡人靠英语闯世界而成功;现在人们却努力学华语。李光耀资政及现今国家领导人都强调华文传承东方文化的重要性,李资政老人自己也坚持学华语。由此看出新加坡举国学华语,很重视华语的教育经济价值。

三、分流教育,提高效率,兼顾公平

新加坡通过小学毕业离校考试(PSLE)测定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倾向和学习进度要求,为他们安排中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可分流为特别、快捷、普通(工艺)三种课程。中学学制4年或5年,考试有剑桥“N”(Normal level)水准、“O”(Ordinary level)水准。

中学后根据“N”或“O”水准考试成绩分流,“N”水准学生可进工艺教育学院(简称ITE,即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类似中国的中等技术教育,分三个校区,可容三万多人);“O”水准学生可入理工学院(即Polytechnic,类似中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现有5所,每所可容1.5万人左右);“O”水准的优秀生大都读大学先修班,即二年制初级学院(类似中国的高中)或三年制高中,毕业须考剑桥“A”(Advanced level)水准。

国家重点办三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本科招收“A”水准文凭或理工学院的优秀生,也招收国际学生。教育部有“天才教育计划”,面向智力超常儿童(同龄中的1%)进行中小学教育;又有条件优越的北烁中学,专门招收小学毕业会考两次以上不及格学生就读。

可以看出,整个教育体系分流有序。由于人力缺乏,政府必须把教育耗损降到最低,整个教育设置了不少阶段,这样可因材施教,批量生产,分类检验,保证质量,减少辍学。

四、教育高投资,高回报

多年来,新加坡教育投资占GDP的4%左右,占财政收入的23%左右。2005年的生均投资就达到:小学3940新元,中学5835新元,理工学院10849新元,大学17681新元。根据2007年新加坡政府预算案,教育部在新财政年度的总开支预算是70亿3000万新元,比上一年增加6734万新元。公民人均教育投资约1700新元, 达到1200美元以上的世界先进水平。

新加坡少年儿童至少接受10年普通教育(包括6年小学强制教育,4年中学教育)。小学阶段不交学费,每生每月只交10新元左右的杂费,用于各自学校支付由学生受益的设备成本和特殊项目费用,中学和大学先修班学生交纳很少的学费和杂费。

设国家公共部门等多种奖学金,主要资助新加坡优秀学生出国学习。每年大约派500人出国留学,学成必须到签约部门服务若干年。例如,2007年科研局就派65名奖学金得主出国深造,学成不归者的违约金很高,可达几十万新元。

由上可以看出,正规教育方面,政府投资绝对大气;幼儿教育方面,政府绝对小气。尽管政府很有钱,学校费用充足,但不谈“义务教育”,只谈“强制教育”。他们认为家庭应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免费的学校未必比收费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更高。相应地,政府加大补助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费用。

新加坡多年来非常重视人才,不惜重金培养人才,全力网罗人才,可谓“有钱花在刀刃上”。教育投资回报率很高,以致这弹丸小国人才济济,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且后劲十足。

五、终身学习,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新加坡提倡终身学习,而不只是就业前的教育 。政府在终身教育方面也采取了具体经济措施,主要有:

1.“中小学生教育储蓄户头”。新加坡实施“教育储蓄计划”,为每个6岁~16岁中小学生设教育储蓄户头,帮助他们完成中等教育。

2.“中学后延续教育户头”。为了让新加坡人中学毕业后有更多的接受大专教育的机会,政府拨款设立“中学后延续教育户头”,让人们利用户头里的钱来支付中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费。

3.“终身学习基金”。为了鼓励成人终身学习,政府建立终身学习基金,向成人补贴继续教育及培训费用。2007年入读理工学院高级文凭或专业文凭的新加坡成人,将能获得80%学费的津贴。

4.“技能发展基金”。国家规定企业雇主按职工工资的1%缴纳用于职工技能培训的基金,全国共用,鼓励企业送职工参加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新加坡本身就像一个超级大型企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教育是否产业化,都在按照经济学规律来运作,只不过其经济学更尊重教育规律罢了,所以,新加坡存在一系列政府导向的教育经济价值观,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新经济价值范文6

一、剥削的经典含义

众所周知,剥削是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一种关系。这种占有既可以是采取直接的形式,即通过对劳动者本身的占有或半占有进而无偿占有其劳动成果,如前 资本主义 就以这种形式为主;也有间接的占有形式,既劳动者形式上是完全自由的,通过劳动力的买卖进而支配劳动力以无偿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这是一种纯粹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这种剥削掩盖在等价交换的平等的关系下。

在研究剥削问题是,除了要搞明确上述概念之外,还应该把握下面的一些关系。

第一,不要将剥削这种性质的社会关系与剥削在历史和现实的生产力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相混淆。现在有很多人因为“剥削有功”而否认剥削的存在性是错误的。这也包括剥削所得并未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而是用于 投资 扩大再生产这种情况。

第二,离开劳动价值论就无法讲清剥削。有的人认为,资本等非劳动要素也应该得到报酬,因此,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是合理的,它不能叫剥削。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还有的人甚至认为非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就更荒谬了。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定义剥削这种特殊性质的社会生产关系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混淆了价值的创造与使用价值的创造(非劳动要素可以创造使用价值,但不能创造价值)。

第三,不要简单地将剥削和分配方式联系起来。社会产品如何分配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不是由是否要消灭剥削来决定,因此,虽说非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往往就包含着剥削,但并不能因此就取消其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四,作为劳动者和作为剥削者的身份要分开来看。许多人认为,私营企业主大多参加劳动,而且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并据此认为不存在剥削。这也是似是而非的。其实,这一点马克思也早就提到过,资本家 管理 企业,这是一种劳动,他作为这样一种劳动者,也是应该得到报酬的,但是,这并不否定他利用资本的权力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关系,不能否认他作为资本家是剥削者的关系和性质。

二、打工者的故事

经济学 喜欢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问题和规律。为了便于分析,我也先编一个典型故事(它实际上也存在),即“打工者的故事”:阿明一家三口,靠耕种2亩地和其他副业艰难地维持着一家生活。平时就算是累死累活,得到的收入每月算地来也不到500元。随着大 农业 的发展,农产品价格还有下降趋,更增加了阿明的危机感。于是阿明将2亩地交给了家人,自己到大城市打工去了。他在一家私企找到了一份工作,阿明同样是拼命干活,每月能挣到800元,他省吃俭用,除了每月的开销500元之外,还能往家寄300元。这样一来,阿明的一家的生活也就宽松多了。

问题:在这个故事中,阿明在家里和在工厂里打工付出的是一样多的,但打工却多收入300元,能认为阿明受到了老板的剥削吗?

有很多人说,没有剥削。甚至还有人对这类打工者进行问卷 调查 。结果是,有很大比例的打工者认为没有受剥削,特别是那些收入较高的打工者;还有一部分答“说不清”;其他人则说“无所谓”。

但我认为,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我们很难保证种地和做工是同样的付出。例如,农业劳动比较自由散漫,而做工纪律要求严格得多;种地可以在各种工作的变换中得到一定的休闲,而做工的连续性强,紧张得多。

我们还应看到,大多私企生产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厂房简陋,劳动条件差,常常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让工人在危险的工作 环境 下劳动,或者长期与有毒害的物质接触,使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这些打工者常常一天劳动10至12个小时以上。与国有企业的职工相比,他们除了领取一些工资之外,常常享受不到任何福利,也没有劳动 保险 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他们还承担着随时被开除的风险,忍受着被歧视的眼光,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也常常是恶劣得让人难以置信……实际上,这些私企靠了就是这种廉价的劳动力和对劳动力的掠夺式使用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利润。因此,这里发生的正好是资本原始积累中典型的、超额的剥削。

上述情形的剥削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劳动力供过于求,劳方没有工会的组织力量与之取得适当的平衡,法制的不完善及其有关部门实际管理力度的不足等等。

三、对劳动者集体力量的无偿占有

在上面的打工者的故事中,我们假定劳动力的供求平衡,劳动者建立有力量足够强大的工会组织(如与雇佣方进行集体谈判),而国家有关保护劳动者的 法律 也很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管也很有效,那么,是不是剥削就不存在了呢?也就是说,在劳动条件、强度和时间完全相当的情况下,农民自己种地比打工得到的收入多,打工者是不是还受到剥削呢?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没有理由认为打工仍然受到了剥削。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作了明确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农民自己种地,是作为单个的劳动力而发挥作用;而当他替别人打工是,他就与其他工人有了相互分工与协作,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扩大了的集体的或集合的劳动力量,他的劳动力就不是单独地而是作为集体力量的一分子而发挥作用。实际上,资本家正是因为利用这种分工协作中的集体力量才获得了更大的生产效率,超过了个体劳动者,打败了个体劳动者,获得了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打工者作为单个劳动力可能是完全得到了报酬的,即雇佣者为打工者的单个劳动力付了报酬(工资),但打工者作为集体力量的一分子却未得到报酬。这就是说,剥削的对象主要已不是单个的劳动者,而是劳动者集体,剥削表现为不给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付酬。

四、创业者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分析剥削问题,我再讲一个故事:a和b各雇了20个工人办了两座同样的小工厂。当初,他们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和设备,位置也相似,工人的水平也相当,给工人的工资也同样多。一开始,他们生产的产品 市场 还很大,产品也很好销,所以,他们都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而且就这样维持着他们各自的生产经营。但后来,竞争者越来越多,他们的销售量和利润也越来越下降,终于有一天,他们基本上都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而没有什么剩余利润了。这时,a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投资改进了生产工艺,并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加强市场 营销 。因此,a又开始能获得利润了,并且不断增加。而b基本上一切照旧,没有大的改进,仍然只能维持简单的生产,赚不到什么钱。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首先,它表明,在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资本家甚至连劳动者的集体力量也不能占有了。如果再加上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到较好保护的条件下,情况就更是如此。

其次,要获得利润,要有剩余,必须进行创新。创新本来不存在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问题,因而没有价值,而企业剩余正好提供了计量创造性劳动的方法。

上述情况在现代社会日益具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简

单的但也是极为重要的结论,即知识 经济 时代的新价值论:重复劳动创造价值,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

故事中的b,只是重复地进行着他们自己熟悉的生产劳动和 管理 ,因此,没有剩余;而a能够进行创新,投入了创造性劳动,因此能获得剩余。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重复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创造价值与创造剩余发生了分离。在这里,剩余不再表现为多余的价值,而直接表现为剩余。

五、利润主要反映创造性劳动的成果

从上面的分析看,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剩余或利润实际上主要是创造性劳动者创造的,如果把利润更多地分给创新者,则能够激励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不过,创新者可以是管理者,也可以是普通的职员、工人,还可以是资本家,当然,也可能是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利润则应该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但是,一般情况下,资本所有者最有条件成为主要的创新者,当然,这里的所有者并不是那种纯粹的食利者,而是实际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作为决策者的资本所有者,是主要的创造者,既承担着创新失败的风险,也占有创新成功的利润,这种情况已不是剥削。

现代 社会 ,创造性劳动日益重要,生产方式的特点已不再是简单的生产社会化,而是生产的智力化、创新化,由此决定的分配方式就是:重复劳动者得到契约所规定的固定报酬(工资),而创造性劳动者得到不确定性的剩余(利润)。这种分配方式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知识产权的确立和日益发达。应该说明的是,一般的或常规的管理者也不是创造性劳动者,而是重复劳动者,企业的创造性劳动者主要是技术人员、高层经理人员以及作为决策者的资本所有者。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社会,纯粹的剥削实际上大多固定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利息、地租等),在新的 历史 条件下(如前所述),利润已越来越不反映剥削关系,而是反映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资本所有者常常作为主要的创造者,从而获得这种利润,知识产权则是创新者占有利润的表现形式。这样,剥削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日益淡化。

六、资本的窘境

我再讲一个资本的故事:x看到 市场 上某产品很畅销,并且前景也很好,于是决定 投资 生产。他建造厂房,购进专用的设备,仿制出该产品出售,利润很不错。可是,该产品原来是y的专利产品,x因此被y推上被告席,法院以x侵权判其赔偿巨款,x宣告破产。

这样的故事会在现代社会中会经常发生,我称之为“劳动打败资本”,或者说,劳动,主要是创造性劳动,正使资本陷入困境之中。如果我们不想成为这样的故事中的被告话,资本就得向劳动屈服,先去购买专利,然后才能投资生产。否则,说不定那一天你就成为被告,因为生产者可能不知不觉中就侵犯了人家的专利。所以,有人说“购买专利就是购买 保险 ”。相反,如果你没有多少资本,而只有劳动却想战胜资本的话,有了什么好的想法,你就要把它设计出来,并去 申请 注册专利,它有一天可能成为一笔惊人的财富。

本来,当利润越来越决定于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时时候,剥削自然也就主要表现为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在传统社会里,包括在 资本主义 早期,这种情况是偶然发生的,是生产中的附带因素吸收到资本当中而被无偿占有的;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变成了常规,变成了经常发生的事情,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占有对资本来说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说,一方面是传统的剥削越来越失去重要意义,越来越受到限制和弱化,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创造性劳动的无偿占有这种新的剥削形式,并且不断强化。或者简单地说,剥削并未真正消除,而只是改变了形式。

但是,当创造性劳动成果以专利的形式受到保护,并从属于它的创新者的时候,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就很难进行,这就像“资本的故事”中的情况那样。实际上,即使是资本将创造性劳动力购买回来,以“职务发明”的形式以很低的代价占有创造性劳动成果,一般来说是没有效率的。这主要是因为创造性劳动无法计量,也无法监督,如果创造者觉得不公平(与成果估计产生的效益相比相差太大),他会将真实的情况隐藏起来,只将一些小的成果贡献出来,将大的成果留待离开公司以后,或者干脆偷偷地卖给其他公司,等等。这正是为什么要让主要的创新者持有公司大量产权或股份的原因。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或机制也都在削弱资本的权力和剥削的可能性。如人们越来越富裕,资本越来越充盈的时候,资本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会使资本的地位下降。固定资产的专用性,使得投资下去以后就很难改变用途,或者改变用途会大大贬值,这也削弱了资本的灵活性。在公司制度中,资本可以进进出出,但只是换手,而不能抽走,它们常常只是获得一个相当稳定的平均收益,企业则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实物资产,特别是品牌等无形资产,离开企业生产经营者长期磨合凝聚形成的集体力量很可能就一文不值,所以,资本得迁就劳动者、企业创造者,这就是著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七、富裕社会中剥削的无意义性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剥削由对一般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转向主要是对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但随着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对劳动者和对适应产权的保护,这种剥削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小。下面我还要进一步分析,对创造性劳动成果占有的无意义性也在增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我国首富之称的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希望集团的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下面一些话:

希望集团现有几十亿元的资产,你认为我用得了吗?你看我穿的衬衫多少钱?400元我买了11件。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至于说传给后人,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富不过三代,你给他们那么多钱有什么用?那样反而会害他们,让他们不思进取。

我觉得财富带来了责任感、价值感、成就感。通过艰苦奋斗,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树立了很高的信誉,取得了社会地位;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刚开始我们的追求很简单,就是要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个人来说,财富本身已经不重要了,用财富去改变周围的 环境 ,尤其改变其他人的生存状况,让朋友和企业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让他们不断成长,这是我今后最大的追求。 

财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资源。对现在的我来说,它是社会财产,尽管在 法律 上它现在归在我的名下,但长远看来,它并不属于我一个人。它是我们所有员工创造出来的,它将被用来继续增加社会财富,用来培养更多的人。当然现在我对这笔财富拥有支配权。我也珍惜这样的权利,这是因为我认为由财富创造者来支配财富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更有效率。如果现在把它分散了,它就无法发挥更大的效能。

他的想法实际上代表了很多明智的富翁的一种观念。当人贫穷的时候,确实太关心物质的占有和剥削之类的问题,但当足够富有之后,他们会觉得真正的收获倒不是已经获得的巨额财富本身,而是自己在这个奋斗过程中的自身的发展。如果自己真的再将这些财富消耗于个人目的,其途径必然是吃喝膘赌违法犯罪,就会成为一个恶人。是否应该将这笔财富都留给后人,这取决于后代是否能成为一个创新者,如果真能,他会觉得没有必要,而留给他的时候,他也会让这些财富继续为社会服务;如果不能,他会保不住,反而害了他。这就是说,无论何种情况,都没有必要将巨额财富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