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范例6篇

脑肿瘤

脑肿瘤范文1

脑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85%是成年人,发病年龄高峰在20~50岁;儿童发病年龄在5~15岁。

脑肿瘤的早期信号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颅内压增高症状

90%以上的病人会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其中,中线或脑室系统肿瘤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严重。

一般是先出现头痛,多为搏动性胀痛或钝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时轻时重,常发生在清晨或起床以后,白天逐渐缓解,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有时头痛剧烈,伴喷射性呕吐,继之出现昏迷,或反复发作。此为颅内压增高危象的先驱信号,务必紧急处理。

颅内压增高在小儿身上表现为颅缝分离,囱门膨出,头痛反倒不明显。在早期,头痛的部位往往与肿瘤部位相吻合,若到晚期,头痛呈弥散性,无定位意义。呕吐多出现在清晨空腹时,一般与饮食无关。

视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另一个重要征象,随着水肿的加重,可出现盲点扩大,视野缩小,视力明显下降。还可有癫痫发作,发生率约为30%。其中半数病人为首发症状,有的是长时间的唯一症状。

颅内压增高所致的精神症状,早期一般多为淡漠、迟钝,记忆力、定向力和理解力减退,以及性格、行为的改变等。随着颅内压不断增高,可发展成痴呆、意识朦胧,甚至嗜睡或意识不清、昏迷。此外,还可有头昏、眩晕、不全瘫痪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等。

颅内肿瘤病灶症状

这组症状是由于颅内肿瘤病灶刺激、压迫或破坏脑组织、颅神经而使其功能受损的结果。这些症状一般出现较早,是脑肿瘤重要的初期信号,对脑肿瘤的诊断很有帮助。

如中央前回肿瘤会导致局限性癫痫发作或中枢性瘫痪;书写中枢受损会产生失写症,患者变得不能书写;运动语言中枢受损会产生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言语肌肉的失用。

前额叶肿瘤常引起精神和智力功能障碍,颞叶肿瘤引起视觉及听觉性失语(能听到语言但不能理解其意义)和命名性失语 (对熟悉的物体只能说出其用途,说不出名称 ),枕叶肿瘤引起视幻觉、视野缺损、视觉辨认困难及视物变形等。顶叶肿瘤表现为深感觉 (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 )明显障碍,而浅感觉(触、痛、温度觉)障碍不明显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对脑肿瘤的检查诊断已经有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凡有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伴有定位性神经系统体征者,都应首先考虑脑肿瘤的可能,多种影像学检查具有直观的特点,对脑肿瘤的诊断起决定性作用;脑电图能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障碍及周围神经细胞的功能变化,所有这些能为早期发现脑肿瘤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是,谁能首先发现可疑点,谁能积极主动提出尽早接受相关检查,这就显示出了解并认识早期信号的重要性。

小贴士:防范是关键

脑肿瘤范文2

    2003年,singh等[1]首先发现脑肿瘤干细胞 (brain tumor stem cell,btsc)。此后,许多研究集中在btsc的内在特性上。最近研究发现:btsc位于异常的有血管的btsc壁龛 (niche) 内,与微血管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增强脑肿瘤对常规治疗的抵抗性。靶向微血管结合细胞毒药物治疗脑肿瘤通过破坏微环境,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btsc所处的微环境——btsc壁龛将成为研究的热点和治疗的新靶标。

    1    btsc

    已有众多实验从脑肿瘤组织或体外细胞系中分离出btsc,其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和多谱系亲本性分化能力,是普通脑肿瘤细胞的来源,决定了肿瘤增殖、进展和治疗反应等肿瘤生物学行为。btsc与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nsc) 之间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如需相似的体外培养条件,表达相同的干细胞标志物和特定基因,拥有相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极强的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等。这给了我们两点启示:①两者在发生学上存在渊源关系,nsc可能是btsc的起源细胞。②两者均受壁龛调控,维持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平衡。

    2    脑肿瘤微血管

    2.1    肿瘤血管生成理念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从现存血管床中产生新的异常微血管及肿瘤中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肿瘤生长存在两个阶段:无血管期和血管期。在肿瘤形成的早期 (无血管期),未具备肿瘤血管生成的条件,肿瘤通过弥散作用进行新陈代谢;此后瘤内很快长入新的血管,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血管系统而进入血管期,肿瘤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瘤体快速增长。

    2.2    脑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目前已发现,多种促进或抑制内皮细胞的血管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是针对内皮细胞特异性最高、促血管生长作用最强的一种因子,可能在多种血管生长因子中起着中心调控作用[3]。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快速生长常导致肿瘤内部处于低氧状态,低氧介导vegf基因转录激活和vegf mrna稳定性增加是促进血管生成和肿瘤周围水肿的主要机制。vegf-vegfr (vegf受体) 系统是目前惟一证实的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调节因子系统[4]。vegf与vegfr结合后,激活后者介导的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通路,使细胞增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生成。在胶质瘤中存在vegf和vegfr的过表达;vegf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显著相关,并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3    btsc与微血管的相关性

    nsc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聚集在血管周围的壁龛内[5-6]。nsc壁龛保护nsc免受凋亡刺激,并使之在自我更新与分化间维持适当的平衡。内皮细胞沿血管排列,分泌促进干细胞生存与自我更新的因子,是nsc壁龛的关键成分。最近研究证明:btsc类似nsc,亦位于壁龛中,而破坏壁龛可以消灭btsc[7]。

    3.1    btsc与微血管在分布及数量上的相关性    最近,calabrese等[8]使用免疫荧光共染和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法,发现人脑肿瘤组织切片中的btsc紧贴肿瘤毛细血管,比普通肿瘤细胞距离毛细血管近得多;在三维基质胶培养基中,btsc向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迁移,沿血管全长分布并密切接触,而普通肿瘤细胞与血管结构分离呈圆形散在分布。脑肿瘤中btsc的数量与mvd相关,以少突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mvd最高,其btsc数量也最多。

    3.2    微血管维持bts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能维持nsc的自我更新和未分化表型[5-6]。为了验证内皮衍生因子能否同样维持btsc的自我更新,calabrese等[8]将btsc与内皮细胞置于transwell盒共同培养2周,结果表明:内皮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促进了肿瘤球 (tumor sphere) 的生长,肿瘤球大小是对照组的5倍,且自我更新能力强于后者;将内皮细胞与btsc混合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移植瘤的形成和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所含btsc的数量亦显著增加。

    原癌基因erbb2又称neu或her-2,其编码的跨膜糖蛋白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erbb2信号通路常启动肿瘤的血管生成[9]。calabrese等[8]通过转染erbb2上调胶质瘤细胞的vegf表达,由此形成的肿瘤血管密度增高,生长加快,且含有更高比例的btsc;而应用erbb2酪氨酸激酶选择性抑制剂或抗erbb2 sirna下调vegf的表达,则可使肿瘤血管大量减少,并引起btsc数量及肿瘤生长率显著下降。folkins等[10]发现:内皮细胞分泌的因子也维持着c6胶质瘤细胞移植瘤中的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

    上述研究强调了微血管在脑肿瘤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内皮细胞与btsc共移植加快了肿瘤形成的速度,说明微血管有助于肿瘤的形成;而破坏血管生成可导致已形成的肿瘤生长减慢,提示微血管对肿瘤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yang等[11]推测:干细胞或祖细胞在壁龛内发生突变时,较在壁龛外突变形成肿瘤的可能性更大。

    3.3    btsc促进微血管的形成    bao等[12]通过体内成瘤实验发现:btsc与普通脑肿瘤细胞种植形成的肿瘤在外观及病理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形成的肿瘤血供更丰富,坏死和出血更多。既往认为,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vegf主要由基质细胞 (特别是成纤维细胞) 分泌。进一步研究[13]发现:btsc能持续表达高水平vegf (低氧条件下为甚),vegf明显增加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贝伐单抗 (bevacizumab) vegf抗体结合到人vegf-a配体后能阻止内皮细胞受体的激活,特异性抑制btsc对内皮细胞所产生的效应[13]。由此可知,btsc是以vegf为枢纽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vegf抗体主要破坏btsc的血管生成效应。因此,yang等[11]认为:btsc有属于自己的壁龛;btsc与壁龛之间的作用应是双向的,正如壁龛能维护btsc的自我更新,btsc亦有助于壁龛的维持。

    4    btsc壁龛

    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 (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等维持着btsc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未分化状态。微血管与btsc相互支持,提示存在btsc壁龛[14]。所谓干细胞壁龛,是指存在于器官或组织中的能维持干细胞自我更新及避免其分化的微环境,包括壁龛细胞、细胞外基质和来源于壁龛细胞的可溶性因子等[15]。据此我们认为:btsc壁龛的成分包括btsc,普通脑肿瘤细胞,由btsc向普通脑肿瘤细胞转化的中间细胞,宿主正常细胞和存在于上述细胞之间的基质成分。它们在形态上独立,功能上相互支持或制约,由微血管供应营养,细胞间质传递信号,以btsc为中心,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壁龛除了调节干细胞的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外,也有保护干细胞免受环境损伤的作用[7]。具有内在耐药性和抗辐射性的btsc,也因为受到壁龛的保护,从而对常规治疗产生抵抗,导致肿瘤治疗后复发[16-17]。抗血管生成治疗可破坏btsc壁龛,使得btsc失去壁龛的保护,从而提高其对常规放化疗的敏感性。folkins等[10]建立鼠c6胶质瘤模型后,联合应用抗血管生成剂和细胞毒药物治疗,结果明显降低了肿瘤中btsc的比例。目前,抗血管生成剂联合细胞毒药物治疗高级别胶质瘤已进入ⅱ期临床实验阶段,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18-19]。

    5    小结与展望

    btsc与微血管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针对任何一方的治疗均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抗血管生成治疗不仅切断了脑肿瘤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通道,还降低了bts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而针对btsc治疗的同时亦能减少肿瘤的血供。

    btsc与微血管的相关性为我们指明了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标——btsc壁龛。我们相信,以btsc与微血管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btsc壁龛的结构、功能特点及其维护btsc特性的机制,必将为脑肿瘤的治疗带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singh s k, clarke i d, terasaki m, et al. identifi- cation of a cancer stem cell in human brain tumors [j]. cancer res, 2003, 63(18): 5821-5828.

[2] yancopoulos g d, davis s, gale n w, et al. vascular-specific growth factors and blood vessel formation [j]. nature, 2000, 407(6801): 242-248.

[3] ferrara 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progress [j]. endocr rev, 2004, 25(4): 581-611.

[4] holash j, maisonpierre p c, compton d, et al. vessel cooption, regression, and growth in tumors mediated by angiopoietins and vegf [j]. science, 1999, 284(5422): 1994-1998.

[5] ramirez-castillejo c, sanchez-sanchez f, an- dreu-agulloc, et al.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 is a niche signal for neural stem cell renewal [j]. nat neu- rosci, 2006, 9(3): 331-339.

[6] shen q, goderie s k, jin l, et al. endothelial cells stimulate self-renewal and expand neurogenesis of neural stem cells [j]. science, 2004, 304(5675): 1338-1340.

[7] moore k a, lemischka i r. stem cells and their niches [j]. science, 2006, 311(5769): 1880-1885.

[8] calabrese c, poppleton h, kocak m, et al. a perivascular niche for brain tumor stem cells [j]. cancer cell, 2007, 11(1): 69-82.

[9] jain r k, duda d g, clark j w, et al. lessons from phase ⅲclinical trials on anti-vegf therapy for cancer [j]. nat clin pract oncol, 2006, 3(1): 24-40.

[10] folkins c, man s, xu p, et al. anticancer therapies combining antiangiogenic and tumor cell cytotoxic effects reduce the tumor stem-like cell fraction in glioma xenograft tumors [j]. cancer res, 2007, 67(8): 3560-3564.

[11] yang z j, wechsler-reya r j. hitem where they live: targeting the cancer stem cell niche [j]. cancer cell, 2007, 11(1): 3-5.

[12] bao s, wu q, sathornsumetee s, et al. stem cell- like glioma cells promote tumor angiogenesis through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j]. cancer res, 2006, 66(16): 7843-7848.

[13] salmaggi a, boiardi a, gelati m, et al. glio- blastoma-derived tumorospheres identify a population of tumor stem-like cells with angiogenic potential and enhanced multidrug resistance phenotype [j]. glia, 2006, 54(8): 850- 860.

[14] piccirillo s g, reynolds b a, zanetti n, et al.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inhibit the tumorigenic poten- tial of human brain tumour-initiating cells [j]. nature, 2006, 444(7120): 761-765.

[15] lin h. the stem-cell niche theory: lessons from flies [j]. nat rev genet, 2002, 3(12): 931-940.

[16] liu g, yuan x, zeng z, et 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chemoresistance of cd133+ cancer stem cells in glioblastoma [j]. mol cancer, 2006, 5(1): 67.

脑肿瘤范文3

娄底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与研究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患者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3例,观察两组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结果 72.2%的患者为男性,脑肿瘤合并以及脑血管畸形在病变出现的部位以及时间顺序上复杂多样,46例患者都患有脑肿瘤合并与脑血管畸形,其中,胶质瘤在脑肿瘤当中最为多见,大约占到53.7%。动静脉畸形在脑血管畸形当中最为常见,其占到96.3%。观察组有6例患者漏诊,对照组有7例患者漏诊。结论 在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患者当中,主要以男性为主,两种病变在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以及出现时间上复杂多样,脑血管畸形为主要漏诊形式,在诊断的时候多利用脑血管造影来进行,并通过病理检查来进行确诊。

[

关键词 ] 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44-02

[作者简介] 谭若利(1982.8-),男,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方向:临床神经病学。

目前,随着影像学检查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头颅MRT CT,这就对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改善。然而,一些症状不典型以及体征不明显的病例依然很容易被漏诊和误诊,其中有不少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患者的发病症状和脑血管病的症状相似[1]。为了分析与研究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的临床特点,该研究选取了该院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6例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患者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在30~50之间,平均年龄为(32.5±2.3)岁,病程在3周~8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3个月,其中,有14例患者出现头昏和头疼,出现肢体抽搐、言语困难、视物模糊以及肌体无力的各有2例。10例患者全部漏诊脑血管畸形,5例诊断胶质瘤,8例诊断脑出血或胶质瘤卒中,脑血管畸形均没有考虑;对照组男性为19例,女性为4例,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1.2±2.5)岁,病程在6周~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3个月。其中,有10例出现头痛,2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一侧肢体无力,4例出现肢体抽搐,2例听力丧失,2例视力下降。有18例漏诊。23例在诊断当中发现有肿瘤,只有10例在确诊之前先发现脑血管畸形。

1.2 病变出现部位

观察组的23例患者当中,病变的部位均发生在双侧额叶、左右两侧的颞叶以及右侧顶叶的后下部等同一部位,三个部位同时出现的有19例患者,三个部位先后出现的有4例患者;在对照组的23例患者当中,有15例患者的病变出现在大脑半球,4例患者的病变位于脑桥小脑角,2例位于脑室,有2例分别位于鞍区与小脑当中。在同一部位出现的有19例,在不同部位出现的有5例。

1.3 影像学检查

观察组有3例在手术之前通过CT检查确诊为胶质瘤。运用MRI进行检查的有20例,诊断为胶质瘤的有18例,脑出血的有2例。另外,通过CT或者MRI检查都没有提示发现有脑血管畸形,没有使用脑血管造影来进行检查;对照组例行进行CT检查的有16例,8例诊断为颅内肿瘤,1例脑出血,7例颅内占位。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c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漏诊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出现了漏诊情况,在漏诊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与预后

观察组23例患者都通过同一切口手术把肿瘤与血管畸形进行了切除,19例在治疗当中共同发现并切除了两种病变,其它5例在第一次手术当中只发现了胶质瘤,在治疗之后2个月出现脑出血情况,在进行第二次治疗的时候才发现血管畸形;对照组23例患者中22例进行常规治疗,2例在治疗当中发生大出血,4例遗留听力丧失,1例肢体偏瘫,其余的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病比较罕见,这两种病实质上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平常所说的两种病[2]。从该院所收治4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看,脑肿瘤合并与脑血管畸形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单一的两种疾病。

在该研究当中,以男性出现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的居多,其年龄多在33.5岁左右,病变的部位多发生在颅内的各个区域,以大脑半球居多。脑肿瘤合并和脑血管畸形这两种病变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先后出现,可以在同一个部位也可以在不同的或者相邻的部位出现。通过CT以及MRI检查可以准确定位两种病变在颅内的占位性,然而却不易发现同时存在的血管畸形,这也是容易出现漏诊的原因[3]。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当中,很少同时发现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据相关研究表明[4],运用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血管性病灶,而对于肿瘤的发现却是无意中的。随着现代临床上广泛运用CT以及MRI技术,通常是先把肿瘤发现,接着在确诊之前的血管造影或者手术之后的病理检查当中才把畸形血管探寻出来。肿瘤的病理有许多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胶质瘤,脑膜瘤占到22.2%、听神经瘤占到11.1%,这和颅内每一种类型的肿瘤比例相比较来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脑血管畸形当中,脑动脉畸形占到96.3%,其次为海绵状血管瘤,其占到3.7%[5]。该院所收治的46例患者均做了手术。在治疗当中,要尽可能在同一切口同时把两种病变给切除掉,然而,如果两种病变出现部位不相同,可以分期进行治疗,在治疗当中要优先处理危害较大的病变,在治疗前期对血管畸形的确诊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手术的成功率,基于此,在治疗当中发现了病变情况以及影像学的不同表现就要考虑是否可能出现了合并血管畸形[6]。

终上,脑肿瘤合并脑血管畸形两者的共存是一定的偶然性质,因为两者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方式以及发生的群体多种多样。在肿瘤的生长当中虽然伴有许多血管生成,然而并不具有血管畸形的特征。两者在临床上的特点是互相促进的。

[

参考文献]

[1] 张振铎.全脑血管造影术119例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3):76-77.

[2] 张银星,潘晓霞.32例脑肿瘤手术的麻醉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73-74.

[3] 詹志勇.64排螺旋CT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2,31(17):167.

[4] 白如玉.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液体栓塞材料的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2(27):5321-5324.

[5] 江普查,马超,陈新军,等.高颈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 13(4) :234-235.

脑肿瘤范文4

关键词 脑室肿瘤 诊断 手术治疗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59岁,平均35岁。病程1周~半年。头痛20例,恶心呕吐16例,视力障碍11例,记忆力减退2例,嗜睡、意识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5例,视水肿13例,共济及锥体束征阳性者12例,饮水呛咳、咽反射迟钝及不同程度声音嘶哑5例,强迫头位5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及MRI所证实。

本组脑室肿瘤20例。其中侧脑室肿瘤4例,三脑室肿瘤4例,四脑室肿瘤12例。侧脑室肿瘤中室管膜瘤2例,脑膜瘤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三脑室肿瘤中星形细胞瘤2例,松果体瘤1例,颅咽管瘤1例;四脑室肿瘤中室管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4例。

结果 本组病例中4例侧脑室肿瘤全部切除:4例三脑室肿瘤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12例四脑室肿瘤10例全切除,2例因与脑干粘连紧密行大部切除。所有病例全部存活,根据GOS愈后评分标准良好者18例,轻残1例,重残1例。

讨论

脑室肿瘤因位于脑深部,周围有重要的组织结构和血管,容易引起颅内压增高症,致残率高,甚至危及生命。脑室肿瘤以往诊断困难,自CT及MRI问世以来,早期诊断明显提高。当前因CT、MRl诊断准确,手术入路的不断改进和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以及双极电凝、氩气刀和超声刀的应用,明显地提高了脑室肿瘤的诊治水平,降低了重残、死亡率,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脑室肿瘤的治疗包括3个方面:手术切除、放疗以及化疗,但手术切除肿瘤疏通脑脊液循环是各种治疗的基础,通过开颅手术,以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氩气刀、超声刀等的应用,尽量做到全切肿瘤,术后对于不能全切以及恶性肿瘤辅以放疗及化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根据肿瘤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侧脑室肿瘤位于前角者采用病侧额皮骨瓣入路,额角肿瘤采用额部入路,三角部肿瘤以额项部入路为宜。三脑室前部肿瘤采用翼点入路或经右额中回室间孔入路,三脑室后部肿瘤采用枕部小脑幕入路。四脑室肿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

术中注意事项 脑室肿瘤手术要充分暴露术野,要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在显微镜下包膜内分块切除,采用双极电凝彻底止血,手法轻柔,视野干净,用生理盐水反复灌洗并充满切除病灶后的腔隙和脑室。避免血液或血凝块、囊性肿块之囊液以及明胶海绵等留置在脑室内。避免损伤脑室壁、重要结构和血管,避免再出血,形成血肿,否则需行二次手术。

侧脑室肿瘤切除时皮质切口要靠近肿瘤主体,尽量避免损伤皮质功能区,尤其主要功能区如中央前后回、颞横回、BroCa区等。术中打通室间孔,力争重新建立被阻塞的脑脊液循环通路。三脑室肿瘤切除要用脑棉保护好两则壁,避免损伤丘脑,保护好丘纹静脉、大脑大静脉等重要结构。经孟氏孔置入微形内镜检查等三脑室出口至中脑导水管,以确定脑脊液循环通路畅通。四脑室肿瘤切除时一定要保护好脑干,避免损伤四脑室底,对与四脑室底粘连紧密的肿瘤不必勉强全切除。

脑肿瘤范文5

【关键词】肿瘤;侧脑室;显微外科手术

Th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32 cases of lateral ventricle tumo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ery experience of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lateral ventricle tumor.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32 cases of lateral ventricle tumor.Results The 20 cases treated by the tumor totally removed,the other 12 cases treated by the tumor sub-total resection.after 6 months follow-up,the no death in patients scored by according to GOS outcome.Good recovery in 20 cases,daily life in 6 cases,severe disability in 2 cases,plant survival of 2 cases.Conclusion lateral ventricle tumor removalby microsurgical technique can improve the whole tumor cut rates,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Key words】 Tumor; Lateral ventricle; Micro-surgery

作者单位:629000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神经导航和内窥镜的手术中应用,侧脑室肿瘤手术取得了良好疗效。我科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32例侧脑室肿瘤施行显微外科切除手术,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8~59岁,平均35.6岁。入院时头痛20例,精神障碍6例,癫痫2例,1侧肢体无力2例,所有患者均有视神经水肿,3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均经CT和(或)MRI检查证实,肿瘤直径3~9 cm不等,平均直径4.8 cm。病理结果:脑室内室管膜瘤12例,胼胝体星形细胞瘤突入侧脑室内4例,脉络丛状瘤8例,脑膜瘤8例。

1.2 手术方法 16例肿瘤位于三角区或侧脑室体后部采用三角区入路或顶枕入路,4例额角区肿瘤采用额角入路,4例枕角区肿瘤采用顶枕入路,8例颞角区肿瘤采用颞角入路。本组均联合神经内镜辅助治疗。确定入路后,切开硬脑膜并悬吊,顺脑沟或非功能区皮质电灼,由浅入深逐渐进入脑室。用2个小脑板分开脑皮质,将神经内镜置入脑室,探查肿瘤有无蒂及蒂的位置,电灼切断蒂部,取出肿瘤。如果肿瘤巨大,可分块切除,并使用内镜辅助清理残余肿瘤并止血。

2 结果

肿瘤全切20例,肿瘤次全切12例,无死亡患者。术后并发颅内血肿6例,同向偏盲4例。32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按GOS预后评分结果:恢复良好20例,生活自理6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

3 讨论

侧脑室肿瘤的发病率较低,生长缓慢,多为良性,具有比较相同的症状,侧脑室内肿瘤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无论原发于脑室或者是邻近脑组织多因肿瘤增大,引起脑积水致高颅压而就诊,所以侧脑室肿瘤往往较大。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为脑膜瘤、少支胶质细胞瘤、脉络丛状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内均町有钙化;脑膜瘤均匀增强、边界清楚、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病程长,多伴有脑积水;中脉络丛状瘤好发于三角区,呈分叶状,增强明显,脑积水明显;室管膜瘤起自脑室壁的其他胶质瘤类似,多有脑室壁受累,边界不清,增强表现不一,可有坏死密度不均匀等表现。在手术治疗中,侧脑室前角和其体部前部内肿瘤常采用前入路,经胼胝体前或经额中回皮质造瘘。如脑室大小正常或轻度扩大,做经胼胝体入路易于经皮质入路。经胼胝体前入路在两傅胼周动脉之间进入,沿中线切开胼胝体长约3 cm,向前至胼胝体膝部,即可达到侧脑室前部。本组有16例经胼胝体入路正属于这种情况。经皮质前入路,先用脑针穿刺侧脑室,再沿此穿刺孔纵形切开额中回长约3 cm。位于侧脑室体后部及三角区内肿瘤常采用后入路,经顶枕或颞枕皮质入路来暴露,顶枕入路在大脑纵裂旁侧4 cm,中央沟后方1 cm,至顶枕沟纵向切开4 cm 长,直达侧脑室三角区,优点是对脑组织损伤小,不会造成视放射的损害,缺点是术后可能发生同向偏盲。

本组32例肿瘤中全切20例,次全切12例,无死亡患者。为此我们体会到现代影像技术可以对侧脑室肿瘤作出早期明确的诊断,结合肿瘤大小、位置、供血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运用显微技术,大都能达到满意切除。

参 考 文 献

[1] 罗毅男,付双林,葛鹏飞,等.侧脑室脑膜瘤的显缬手术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67-69.

[2] 毛庆,刘艳辉,孙鸿,等.经额中回-侧脑室-脉络裂人路显微手术切除第三脑室前部肿瘤.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2004,9(4):145-147.

[3] 杨建军,司东明,杨健,等.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9):86-87.

[4] 安如俊,黄辉,段丽萍,等.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治疗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789-790.

脑肿瘤范文6

【关键词】

显微手术; 桥小脑角;听神经瘤;脑膜瘤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larg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

HUANG Hongxing,CENG Qichang,ZOU Shucheng,et al.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Brain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Chang Sha 41000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and complications of microsurgical resection of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Methods We applied microsurgical operations to 22 large cerebellopontine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42

作者单位:410007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angle tumors(include 11 acoustic neurinomas,8 meningiomas,2 trigeminal tumors and 1 cholesteatoma)and analyzed t0he clinical results.Results 8 cases received total resection and 3 cases received subtotal resection within the 11 acoustic neurinomas.5 cases received total resection,2 cases received subtotal resection and 1 case received partial resection within the 8 meningiomas.Both of the 2 trigeminal tumors received subtotal resection.1 cerebral hemorrhage dead after reoperation.Conclusion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of larg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 is challenging.Professional microsurgical techniques can improve total resection ratio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Microsurgery; Cerebellopontine angle; Acoustic neurinoma; Meningioma

常见的桥小脑角(CPA)肿瘤是听神经瘤和脑膜瘤。我科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CPA肿瘤22例,现初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2例中男9例,女13例,年龄18~84岁,平均49.9岁,听神经瘤11例,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瘤2例,胆脂瘤1例,肿瘤直径3.8~6.5 cm,平均4.18 cm,肿瘤囊性变3例。临床表现为头痛14例,伴三叉神经痛2例;耳鸣、听力下降16例(其中耳聋4例);面部麻木9例;面瘫6例;吞咽困难呛咳7例,咽反射消失或减弱14例;头晕共济失调15例;大小便失禁2例;单侧肢体无力8例,生活不能自理4例,伴卧床不起一年半1例。术前均行CT扫描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明确诊断,伴脑积水5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在气管内全麻下进行,其中2例因脑积水较重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取健侧卧位,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十”字切开硬膜并悬吊,颅压高者应事先应用甘露醇或辅以过度换气,只要有相当的操作空间应先打开枕大池等脑池放出脑脊液,降低颅压以利操作。以棉片加明胶海绵制置于小脑面,用自动牵开器,轻轻向后内牵开,显露肿瘤,肿瘤囊性变者穿刺抽出囊液,使肿瘤缩小,便于操作。听神经瘤患者先于瘤体表面电灼血管,纵向切开,包膜内以“挖心”方式钳取肿瘤,边钳取边止血,缩小肿瘤体积。注意不要挖穿瘤壁,以免盲目夹取损伤脑干和面神经等。瘤体缩小后,用取瘤镊夹起瘤壁后下侧部,向骨窗中央位牵拉瘤壁,显露后组颅神经小心与肿瘤分开,用棉片分盖保护,电灼肿瘤壁表面血管,分块切除瘤壁。在分离瘤壁包膜时要随时注意观察了解面神经,面神经常被压迫移位,变的菲薄,不要随便切断包膜表面纵向行走的纤维索或膜状组织,特别在肿瘤前下方时更要小心,有条件者行术中电生理监测,最大可能保留面神经。切至前上方时要注意三叉神经的保护。脑膜瘤同法显露,肿瘤表面电灼,即可烧灼部分供瘤血管,亦可使肿瘤体积部分缩小。处理肿瘤基部时靠岩骨或天幕处边电灼边剪断边稍用脑压板牵拉,离断基部供瘤血管及纤维索。达一定层面后开始切瘤,将显露区肿瘤分块切除,此时该层面瘤体一般出血不会太严重。先切瘤体中心部,待瘤壁(表层)较薄时再将瘤壁向中心牵钳拉,用棉片将小脑或脑干垫开,电灼肿瘤表面血管,此时要将肿瘤表面蛛网膜推开再操作,以免损伤瘤体表面跨越的血管及神经。根据肿瘤大小,当有一定间隙时就要先将后组颅神经分离棉片隔开保护,达一定深度时,同法保护面听神经、三叉神经。由于肿瘤推压,颅神经常被推压移位,变薄,当肿瘤近前下壁时,要从小脑方向将已挖空的瘤壁向岩部翻转,看清楚颅神经已被推开后才电灼切除。肿瘤近脑干处要先用棉片隔开,再小心分小块切除以免损伤脑干及跨越脑干表面的血管,最后切除基部瘤组织以达全切除。彻底止血,冲洗瘤腔,严密缝合硬膜,防脑脊液漏,硬膜外置引流管,分层缝合肌肉与皮肤。

2 结果

①11例听神经瘤全切8例,次全切3例;8例脑膜瘤全切5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2例三叉神经瘤均次全切除;1例胆脂瘤全切;②术后痊愈或好转出院21例,发生血肿再次手术后死亡1例;③术后发生并发症或并发症加重情况:术后仍听力减退或加重16例,近期仍面瘫或面瘫加重12例(其中听神经瘤9例,脑膜瘤3例),出现面部麻木3例,发生瘤床出血再次手术行血肿清除,后颅凹减压后患者呼吸障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后死亡1例;④出院时术前症状改善情况:头痛均消失,面瘫改善2例,面部麻木好转3例,听力改善2例,吞咽困难呛咳改善4例,5例梗阻性脑积水均解除,共济失调改善3例;⑤19例获得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半年至5年半,平均1年5个月,完全康复并工作10例,生活自理7例,出院1个月后出现反复眩晕伴进食后呕吐1例,因冠心病死亡1例;15例听力减退者仅4例恢复;10例面瘫者5例在3~6个月左右恢复,2例好转,3例改善不明显;3例面部麻木者均未消失。

3 讨论

桥小脑角(CPA)肿瘤听神经瘤常见(约占80%),其次是脑膜瘤,多为良性肿瘤[1]。其生长缓慢具隐匿性,至临床表现明显就诊时肿瘤体积多较大,加之CPA是脑干、小脑、颅神经的特殊部位[2],手术存在难度和风险,故手术全切而又保全神经功能仍具挑战性[3]。

周全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严谨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首先要评估全身情况,如术前因为呛咳、颅高压、卧床不起等时间较长者,患者常常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贫血等要予支持疗法纠正。对伴脑积水、较长时间出现呕吐者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本组一例CPA脑膜瘤患者,女性、56岁,肿瘤直径达6.3 cm,严重脑积水,患者已生活不能自理近2年、卧床不起1年余,伴大小便失禁,进食呛咳,入院时患者极度虚弱。入院后经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及电解质紊乱。予一期行脑室外引流和肿瘤切除,肿瘤全切,术后无任何并发症,术前的颅神经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术后四周步行痊愈出院。术前评估除对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外,对CPA肿瘤的手术评估更是重要。由于CPA肿瘤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肿瘤巨大,在脑肿瘤的治疗及其结果中有特殊性,先要对肿瘤的切除程度进行评估,其次要评估对面神经的保留和功能恢复,三是手术前后其他神经功能的恢复估计。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先后和严重程度,术者的手术技巧也要作为评估的依据。同时患者家属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的承受能力同样要充分考虑,再作出手术决定。手术计划是在上述评估基础上根据影像学资料、肿瘤的性质、大小、部位与CPA区脑和神经及血管的关系作出的,对已有明显脑积水或肿瘤巨大估计显露有困难者应分期或同期行脑室外引流,可去除脑积水对脑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以利于CPA肿瘤切除操作。关于手术的入路选择,众多学者大同小异,常用的有:①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②迷路小脑幕入路;③迷路枕下入路;④经颞下小脑幕入路;⑤经颞枕幕上幕下联合入路[4]。蒋宇钢等[5]报道采用其中四种入路切除CPA大型脑膜瘤28例,取得了78.6%全切和面神经64.3%的保留的效果,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点及操作要点。也有学者提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最能充分显露CPA区的神经、血管,可切除任何大小的肿瘤,是目前常用的CPA手术入路[6,7]。本组病例均采取该入路,也体会到该入路对巨大CPA肿瘤切除的可能性,但还是要根据:①临床症状出现先后及体征来估计肿瘤生长的方向;②根据影象学CT、MRI乃至MRA或DSA资料了解肿瘤大小、生长方向、血管移位等情况;③术者对各种入路的熟悉程度等方面来选择入路。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周全和准确,加上严谨精确的手术技巧,高危和难度大的CPA肿瘤同样取得满意疗效。本组一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84岁高龄,女性,离休教师,一年前行γ刀治疗,后肿瘤逐渐增大并囊性变,至患者出现患侧明显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听力丧失、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偏肢无力、不能单独站立和行走、失去生活能力。患者强烈要求手术,在周全的术前评估和手术准备后,采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 cm骨窗进入,肿瘤基本全切。术后2周面瘫大部分恢复,能自动行走。1个月后面瘫痊愈,行走平稳,自理生活。

总之,CPA肿瘤大多为良性肿瘤,手术全切即可治愈[8],大型CPA肿瘤存在难度和风险具挑战性,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护是神经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娴熟的显微外科基本功,扎实的显微解剖知识、病理生理知识是达到目标的基础,周全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计划、严谨和精确的手术操作技巧是达到目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Nakamura M,Roser F,Domiani M,et al.Facial and cochlear nerve function after suegery of cerebellopontine angle meningiomas.Neurosurgery,2005,57:77.

[2] 张振海,秦尚振,吕小军.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区显微解剖研究.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274.

[3] 朱蔚林,漆松涛.桥小脑角脑膜瘤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杂志,2006,33:21.

[4]叶劲,钟书,大文,等.桥小脑角大型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广西医学,2006,28:1203.

[5] 蒋宇钢,向 军,陈放斌,等.桥小脑角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5,28:26.

[6] 蔡雄,莫业和,王子珍,等.桥小脑角肿瘤的显微手术.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