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文1

凿石山铺滇缅路,渡江地作练兵场。

苍山见证英雄绩,漾水淌流友谊章。

世代难忘侵略史,飞觞韵雨祭忠良。

日寇铁蹄至,官吏尽逃潜。

临危独受命,兴亡一肩担。

六渡怒江水,八翻黎贡山。

结网擒猛虎,竭智保民安。

一纸斥倭信,万载令名传。

无私押清誉,自主斩汉奸。

功成挂印去,爵禄粪土观。

浩浩正气在,耿耿寸心丹。

我亦赞人杰,千古仰前贤。

注:为杀汉奸钟镜秋,张问德力排众议,不惜以一生之美誉清名为押。在收复腾冲城40天后,张问德即辞去县长职务,淡然曰:“余乃读书人耳。”

轻移脚步怕魂惊,卫国驱倭留美名。

来凤山中血肉溅,腾冲城内炮声萦。

八千忠骨埋荒野,一战丰功罢远征。

高塔巍巍矗天外,悠悠叠水诉衷情。

注:腾冲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的叠水河畔。

烽火狼烟几度秋,八年抗战血河流。

中华罹难成民恨,日本出兵变盗偷。

埋葬倭贼逐败寇,讨还国土固神州。

雷霆毕竟驱妖雾,四海红旗一望收。

风烟未靖山河碎,报国那能计死生。

五月渡泸经恶浪,八年征战保和平。

丹枫尽染英雄血,叠水嘶鸣壮士声。

凭吊后人歌代哭,千寻石塔慰英灵。

怒水扬波擂战鼓。剑啸长空,十万出山虎。洒血捐躯倭寇逐,凛然正气流千古。

一世飘零无尽苦。客死他乡,衰草侵忠骨。驱散阴霾承雨露,魂归故里千秋瞩。

边塞女儿不逊男,家仇国恨一肩担。铁锤敲出通天路,血肉筑成御敌垣。

驱虐瘴,战饥寒,笑迎万险又千难。劈山凿石愚公志,一片丹心可鉴天。

寂寥陵园草木萋,几多烈士化尘泥。

而今华夏同圆梦,笑看妖魔岂敢欺。

飞虎凯旋穿落霞,东倭贼鸟黑烟斜。

山川秀丽民风好,从此天涯便作家。

烽火卢沟,惊鼙鼓、萧萧不歇。中流誓、古滇骁勇,浩然义烈。铁脚兵来寒敌胆,壮歌声动醒明月。看黑云、压阵阵难摧,豪情切!

甲午耻,终当雪;金陵恨,终当灭。好炎黄裔胄,岂容天缺。地下国殇长不死,天涯花色深如血。奉馨香、万古酹雄魂,欣高阙。

投笔向西去,倭寇焰嚣张。云山千里飞渡,骁旅战旗扬。江月无光血染,山垒飞灰炮怒,神勇敌惊惶。腾邑夕阳落,烽火靖西疆。

寻胜迹,河山秀,野花香。国仇家恨,沉沉前史岂能忘。小岛阴魂复活,亡我之心不死,浪恶更风狂。龙气冲天壮,霹雳镇东洋。

东瀛狼虎踞腾州,憾恨难收。金汤锁钥城垣固,悍凶寇,碉堑密稠。将士勇忠无惧,铮铮十万兜鍪。

横飞碧血古城头,弹毁琼楼。前仆后继硝烟漫,剿穷寇,誓复金瓯。战胜先声垂范,功昭日月千秋。

披坚整战妆,执锐赴疆场。

岳麓歼倭寇,洪山逐虎狼。

誓为家国死,丧命又何妨。

自有湘江水,殷殷吊国殇。

二战硝烟迫,中华战事急。

国共再合作,全民齐抗日。

日袭珍珠港,烽燃太平洋。

美军援以手,宣战入我邦。

早有航空队,志愿降云南。

乡民爱如子,个个好儿男。

运输并战斗,驼峰任盘旋。

骁勇若飞虎,美名由是传!

中尉莫尼者,来自堪萨斯。

廿三佳年岁,奋志肆骋驰。

逐电展鲨翅,追风散马蹄。

一朝别故土,万里赴戎机。

迢迢到祥云,祥云布战云。

驼峰中转站,机窝蔽机群。

抢修滇缅道,军民夙夜勤。

赖我飞虎队,空中拟万军。

风烈冬晴日,日军突空袭。

喧嚣如蜂群,目标云南驿。

蜂群乱纷纷,遮天令日昏。

毁墙坏我舍,炸路伤我民。

莫尼奋迅起,只身闯敌群。

穿插乱敌阵,周旋扰敌氛。

迁延待后缓,伺机寻战机。

超拔忽上下,左右任迁移。

投鼠敌忌器,莫可奈何之。

泰然赞莫尼,制敌得先机。

发弹毙敌后,折身欲返离。

万变生瞬息,迎头遇首敌。

首敌避不及,断然去迎击。

狭路勇者胜,将身斗敌魁。

但得斩敌首,视死直如归。

两机相向撞,敌坠我亦伤。

拉然俯冲下,如马欲脱缰。

下视祥云城,芸芸是众生。

助威共奔走,观战正欢腾。

弃机可生还,机毁致民残。

生死悬一念,抉择实两难。

其间不容发,呼啸过沟田。

但见我莫尼,爬升向天宇。

奋力控战鹰,借风得高举。

卫我祥云故,毅然离城去。

去城十余里,跳伞失良机。

纵身机仓外,落地遂昏迷。

四野草萋萋,人伞任风吹……

天地轰然塌,风云为之合。

人群搜救来,心焦步杂沓。

轻抬急急赶,送医恐为晚。

医护碌碌忙,乡亲团团转。

董医竭全力,力尽难回天。

莫尼伤势重,夜半向穷泉。

飒飒来风雨,战友默无语。

风雨敲瓦甍,百姓纵悲声。

泣言愿我死,来换莫尼生。

诘朝送葬行,依依满别情。

君眠清华洞,松柏岁岁青!

呜呼莫尼者,大仁大勇也!

对抗法西斯,此身自可舍。

但为和平计,援华上战场。

骨肉殁我土,热血洒我疆。

国际精神在,友谊万古长!

我歌赞莫尼,咏言著斯章。

英勇殉职事,思之动人肠。

时人怀莫尼,立碑志不忘。

老者忆莫尼,泪下沾衣裳。

后人念莫尼,水目浴晴光!

中日相邻渊源长,唐时武后助新昌。

精心培育无私利,可恨忘恩变豺狼。

日本轻狂犯我疆,九州儿女奔疆场。

同仇敌忾山河志,驱逐妖痴正气扬。

边战边歌边饮弹,滇军气势震倭狂。

台儿庄上入先烈,腾越成国殇。

朝守暮攻如演戏,尔来吾往似更防。

兵丁尸体铸铜壁,将帅身躯化铁墙。

抗倭始末居前线,莫道云南是后方。

抗日忠魂,战有滇军,援有万民。看台儿庄上,满山尸叠;中条战后,遍地血痕。将帅捐躯,士兵取义,为灭东倭勇献身。思来日,展鲜红旗帜,华夏全新。

频临倭寇鲸吞,激无数仁人怒火喷。接腾冲角逐,军民一体;松山拉锯,昼夜难分。滇缅边陲,越中国界,血染川河红路津。言功绩,吾彩云居首,有据有根。

至今始识下关风,一水凿山两岸雄。

无有怒江前险在,弯弓盘马此屠龙。

注:两山雄峙,一水蜿蜒,即为下关,所以此地风甚大,烈烈无休。“下关风”由此得名。后人在水侧筑亭,号“江风亭”。以军事眼光看,此地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塞也。滇西抗战,惠通桥被炸,日寇被阻于怒江西岸,无法前进。不然,日寇一路西来,逼近大理,下关必成为又一血肉横飞之抗倭战场耳。

远征之路血斑斑,滚滚硝烟覆佤山。

百万军民同抗战,忠魂依旧守边关。

—张公言有记

北上鲁南鏖战,禹王山麓强攻。痛歼倭寇显英雄,所向山摇地动。

血雨遍淋山野,弹飞呼啸乡中。树碑立传也无踪,胜似千秋赞颂。

注:张公,云南人,1975年与我在个旧认识,曾听他讲到参加台儿庄血战和抢夺禹王山等经历,令我大为震惊,至今难忘。

蜿蜒千里路,断续白云中。

铁骨横天堑,夯歌震远空。

尘埋盟友血,

石印百侨踪。滚滚怒江水,车流过惠通。

西风送客远方来,八莫街头正徘徊。

远处见人檐下立,一根扁担两捆柴。

瘦骨嶙峋铁铸身,霜染须眉过六旬。

一问一答心肠热,他乡喜遇故乡人!

日移影长欲西偏,相邀就近共晚餐。

看君不是寻常辈,何故飘零到此间?

老夫祖籍在衡阳,祖孙三代乐同堂。

一朝倭寇铁蹄至,父母妻儿刀下亡。

为报深仇我投军,长官名讳孙立人。

赴汤蹈火忘生死,遍体刀痕叠弹痕。

当年来保运输线,远赴滇西进缅甸。

印缅丛林苦撑持,身经大小百余战。

八莫顽敌工事坚,智取强攻六十天。

战旗残破城头举,将士鲜血染河山。

收拾遗体白布缠,郊外山坡建墓园。

劈木成碑虽简陋,阴阳两界俱为安。

何人留守问伤员,我虽未死一肢残。

家中无人少牵绊,愿与英魂共暑寒。

临别将军亲口言,打败日寇接我还。

将军一去无音信,二十年来望眼穿。

日本投降是次年,僻地犹闻百姓欢。

此后不知国中事,请君告我莫相瞒。

日本投降事未了,兄弟于墙起纷扰。

地北天南战鼓擂,国军败走台湾岛。

北京风展五星旗,一唱雄鸡天下晓。

两岸如今水火同,锄奸清匪狂飙扫。

闻听此言手停箸,回望窗外悬玉兔。

道声珍重各自归,欲行又止频回顾。

跌跌撞撞向墓园,进园栽倒坟前树。

全力挣扎方起身,仰天长叹泪如注:

我今已是半百人,阎王催上黄泉路。

我纵死去不足惜,英灵此后谁看护?

注:八莫,缅甸北部城市,中缅公路重镇。1942年4月被日军占领。1944年12月15日被孙立人将军率部收复。

日寇犹如伏地魔,松山筑塞鬼谋多。

交通扼制援华路,战事应呼来凤坡。

悍将三番筹妙计,雄师十战灭强倭。

丛林雨季攻坚胜,天地长留正义歌。

旧日烽烟聚眼眸,一弯冷月照卢沟。

滇中将士整装去,鲁地城庄碧血流。

悲愤难平家国恨,青春尽付庶民仇。

丹心犹系山河梦,故里花开几十秋。

残卷轻翻,鸦声厉、心潮涌动。思旧日、远山呜咽,彩云沉重。几许青春淋热血,恁多笑脸成荒冢。问晚风、可记旧时光,萦悲痛?

卢沟月,犹哽恸;金陵恨,难冰冻!看滇西,怒水骇涛铭控。三载烽烟谁砥柱,滇人誓与山河共!且回眸、惨烈刻成碑,留人诵。

入侵日寇穷凶逼,卫疆将士坚如铁。浴血战松冈,全歼来犯狼。

肃然碑下伫,似听英灵嘱:军国欲还魂,警钟须久鸣。

南丁格尔心钦佩,救死扶伤遗志继。修成学业入同盟,勇冒硝烟奔战地。

抗倭将士如兄弟,护理精心倾爱意。不分国籍视同仁,捍卫和平张正义。

当时烽火斜,将士战东瓜。

正气吞狂虏,青春化碧沙。

英风描黛石,铁血染黄花。

七十余年后,忠魂始到家。

十万雄兵斗虎狼,狂倭负隅蝎蛇藏。

明碉暗堡飞灰灭,异类他乡美梦凉。

疆土仍然归汉域,山川依旧遍青苍。

神州辈有英雄出,故垒松涛吊国殇。

铁马冰河梦,驱倭剑气雄。

横刀惊日寇,立地啸苍穹。

勋绩垂青史,英名壮岳嵩。

中华书傲骨,狂草墨犹浓。

捐躯上将数淮源,讲武谋求天下安。

娘子关前歼恶寇,中条山里挫凶顽。

文忠典范贞淑训,武穆功勋孝义传。

抗日金兰联手事,南滇父老话江川。

报效国家秉性奇,腾冲战将赴戎机。

三年守阵刀出鞘,百里突围血染衣。

寸土必争鹏展翅,分文不昧豹留皮。

官兵冒死埋忠骨,凛凛威风不可欺。

注:六个士兵在日寇的弹雨之中掩埋寸性奇。

怒江涛聚怒,遏寇跨江东。

再现硝烟滚,重温战鼓隆。

黄沙埋折戟,白骨露荒丛。

祭扫捐门户,同聆告慰钟。

大好河山面目非,岂容倭寇兽蹄摧。一腔铁血丹心涌,万里狼烟白骨堆。

回故里,竖新碑,英魂漂泊喜迎归。终捐门户除偏见,酹酒乡亲热泪飞。

湛湛青天秃鹫飞,茫茫大地铁蹄驰。

山河破碎沉沦日,华夏危亡绝续时。

九域八方鸣战鼓,全民四亿振雄师。

同仇敌忾联盟固,共咏精忠报国诗。

缅北松山事远征,迢遥公路接边城。

大军万乘扬尘过,辎重千钧逐日行。

屡炸屡通堪卓绝,排难排险壮心旌。

当年景物依稀在,老树道旁知旧情。

饥食草根雪佐餐,抗倭烈影震人寰。

临前顿觉音容近,君是精神长白山。

来凤山中国有殇,英魂长在戍边防。

洒疆碧血千秋热,报国红花万代香。

拔地灵祠扬紫气,插天剑塔耀金光。

怀先更壮兴华志,哪怕倭魔再作狂。

苍松翠柏荫幽冥,屹立丰碑壮士情。

青冢仍呈军阵列,忠魂已化彩云升。

煌煌浩气垂千古,猎猎旌旗唱大风。

雪罩贡山终不化,年年披白悼英灵。

英雄飞虎傲驼峰,叱咤重霄强者风。

不负青春辞故土,誓捐碧血济苍生。

人间纵有妖和孽,世道终存善与诚。

跨海友谊征二战,丰功永驻鼎碑铭。

十万貔貅赴国仇,吴钩直欲取倭头。

东瓜血战军威振,腊戌鏖兵敌焰休。

马革裹尸诚所愿,豹皮留世实非求。

野人山下埋忠骨,若个招魂赋楚讴?

注:东瓜,缅甸地名,即同古,同名异译。“马革”,清·舒位《梅花岭吊史阁部》“豹皮自可留千载,马革终难裹一尸”。

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来凤山北麓,皆为光复腾冲时浴血奋战阵亡之将士。碑林按各英烈生前所属连队排列,令人触目感伤,深慨当年鏖兵之壮烈!

肃穆陵园暮色苍,独来凭吊泪千行。

舍身卫国山河壮,黄土一抔祭国殇。

彭勤,字耐夫,靖安青岗岭人。昭通民间武术家,抗日勇士,台儿庄战役负伤回昭,办私塾,育桃李,义务传授武功。余九岁拜师门下,强身苦练,颇得老师喜欢。今师仙逝,余怆然命笔,题赋三阕(此选一)悼之。

扶弱锄强壮士,保家卫国英雄。挥刀抗日作先锋,血战沙场忠勇。

义胆侠肝师表,飞檐走壁奇功。杏坛桃李遍滇东,懿德千秋传颂。

注:飞檐走壁句,传说彭勤在台儿庄战场上,腋夹两名负伤战士,跳过日军十二辆坦克,腿负重伤。

漂泊他乡六十年,回归故里苦酸甜。

母亲怀抱才温暖,水秀山青好入眠。

长太息,捐躯将士何方觅?何方觅,青山踏遍,万魂沉寂。

当年浴血驱倭激,如今唯见碑林立。碑林立,英雄不泯,国威谁敌!

投笔从戎上战场,赴汤蹈火打豺狼。

纵横十省云南妹,不弱须眉石敢当。

忆风云甲午几多年,怅然望神州。痛山河破碎,何方拒敌?夙愿难酬。摇撼心旌未淡,贼又犯卢沟。生命遭涂炭,万户长愁。

看我黄河咆哮,更长城怒吼,敌忾同仇。尽八年抗战,抚血泪金瓯。笑东倭,无端败寇,再嚣张,忘战犯低头。倾国愤,攥同心手,未雨绸缪。

9月14日,腾冲光复纪念日。今年此日,六十七年前挥师缅甸抗击日寇的中国远征军十九位将士的遗骸归葬腾冲国殇墓园。是日也,秋花灿灿,秋雨绵绵……

忠肝义胆慨而慷,碧血春山洒处香。

半纪飘零归故国,铮铮依旧硬脊梁。

精忠报国气轩昂,饮马黄龙落照凉。

秋雨归来天洒泪,忠魂安息慰衷肠。

青坟十万国之殇,犹诉当年猎恶狼。

驻足长听军号密,风凝云暗满苍茫。

百年不及尽成尘,满目悲酸血泪新。

骤雨初歇芳草绿,鸟鸣花盛凤山春。

叠水河边山笼翠,绵绵细雨天垂泪。万座坟茔谁谨祭。陵园里,行人多少哀情寄?

碧血千秋无限意,铮铮忠烈何能易!国耻铭心休忘记。齐砥砺,神州奋起凌云志。

滚滚怒江南向流,松山战役壮千秋,全歼倭寇国疆收。

抗日功勋青史载,经天纬地立神州,忠魂浩气永传留。

滇缅劳工筑路艰,老人妇孺作中坚。

逢山开路悬崖凿,遇水修桥铁索连。

战胜疯狂顽疟疾,饱经风雨苦熬煎。

历时九月全程竣,民族兴亡一线牵。

又到怒江岸,酹酒祭松山。滇西抗战遗址,凭吊恸苍天。惨烈国殇忠骨。遍布岭岗峡谷。浴血最腥膻。龙脉岂容断?魂护继相连。

七十载,狼烟处,雁声寒。弹坑工事,枪位堡垒黯岩环。戍卫边关寸土。还我河山情愫。悲壮史诗篇。化作强国梦,圆梦正扬帆。

蜿蜒血路通滇缅,艰苦卓绝抗日年。

敌寇锁我交通线,云中辟出再生天。

民族精英赴勘测,兽袭滑跌苦不言。

茅舍油灯风雨夜,绘出宏图创空前。

六大峻峰称横断,悬崖临深渊。

更有六条湍急水,九月血战震世间。

筑路罗汉二十万,奋不顾身竞攀援。

黑色炸药开道路,石碾号子热汗涟。

部族营地奉诸葛,二轮车道犹传言。

药用诸葛行军散,劝君切莫饮哑泉。

举村前来修公路,茅屋皆断袅袅烟。

傣族发令宣慰使,窈窕卜哨亦并肩。

白族妇女胜男子,头带托筐走翩翩。

绣衣辉映月光色,日月山河歌连连。

如蚁长队搬石块,锤响夯声震云天。

悬崖作业惊人魄,巧匠泰然不改颜。

雨季瘴气酷笼罩,飞鸟不能过傣阡。

魔蚊身黄斑色白,嗡嗡知是死神旋。

血肉身躯频倒卧,相送唯有一片虔。

高山之巅狩猎族,慨然允诺伸手援。

玲珑身材佩利刃,红唇褐齿饰藤圈。

民族虽多却友善,中华一家伯仲间。

敌机频繁来寻衅,防空唯有山洞眠。

粗饭亦在洞中煮,阿妈围裙兜土填。

遇水架桥谈何易,勇者携绳泳当先。

苦寻栗木作支柱,百人原林手足胼。

胜备桥基先抽水,足踏水车日夜旋。

滂沱横流人牵手,哀婉凄绝一诗篇。

日机袭炸怒江道,东京叫嚣闭缅滇。

义愤填膺起反击,三十五时过车鞍。

怒江古书称黑水,发源藏区巨蟒盘。

怒山怒江燃怒火,雷霆吼声涌狂澜。

形似鹰嘴惠通崖,百二昼夜总动员。

悬崖失足如飞鸟,爆破粉身不忍言。

龙潞段上六旬老,带领儿孙赴国艰。

小憩捋须陈大义,历数中华抗暴坚。

身先晚辈竭全力,茹苦似甘总慈颜。

瘴魔摄将清癯去,回首笑望路趋前。

男凿炮眼女背药,不料伉俪命同捐。

轰声刹那天地震,江水浩浩闻啼鹃。

贤妻腹中犹怀子,悲壮当得金石镌。

日寇逼近怒江岸,千万难民渡江干。

为阻敌军长驱入,忍痛炸桥泪潸潸。

敌机狂轰驾车险,海外赤子多俊贤。

愿保金瓯颠不破,不惜鲜血荐轩辕。

注:二轮车,诸葛亮晚年所乘。诸葛行军散,传言诸葛亮部队所用药方。哑泉,传说诸葛亮部队曾误饮毒泉水致哑。宣慰使,傣族头人。胜备,滇缅公路桥名。惠通,滇缅公路上横跨怒江的工程最艰巨的桥,后为阻敌兵,忍痛炸之。

高黎贡山西极天,拔地擎霄势巍然。

千壑松涛藏虎啸,万峦荒古袅瘴烟。

纵跨寒热气候带,横断欧亚暖流屏。

头枕雪皑皑,足濯南洋海青青。

右襟缅原绿野阔,左腋怒江银澜湍。

只与昆仑相伯仲,睥睨五岳几泥丸。

辽哉汉武开疆时,楼船演习昆明池。

为有张骞西域返,蜀身毒道世乃知。

南陲丝路万山里,开辟问自何年始?

冬雪夏雨凿岩阿,几许生灵荒外死。

滇蜀僧旅来缅印,博南古道著青史。

驿路横绝高黎贡,马帮歌谣千年诵。

晓杖赤藤跇鸟道,夜惊长蛇断噩梦。

骓蹄踏碎中世纪,马背驮出神州颂。

拓边由来争战频,岳神山鬼厌血腥。

南诏烽烟开寻传,大明王骥征麓川。

夜济怒江屠象阵,尸骨如丘填沉渊。

西南山水擅攀涉,亘古惟有徐霞客。

遍跋边鄙蹈远险,芒履数践贡山脊。

南明永历窜腾越,高黎贡山寒堆雪。

宛转吴逆刀下死,至今犹闻鹃啼血。

二战罪魁东洋兵,蹂躏亚洲称兽兵。

奋起三迤百万众,拓路滇缅建殊勋。

滇缅公路任驰骋,援华物资输重庆。

殄灭倭焰壮国威,高黎贡山世钦敬。

驼峰航越飞虎队,捐机殒命殉抗战。

美洲情系华夏心,怒江潮涌贡山泪。

倭寇暴虐世罕匹,毒涎魔爪攫滇西。

血肉长城泯虏氛,贡山兀兀雨淒淒。

远征健儿十万师,喋血松山惨烈诗。

背水仰攻高黎贡,骇地惊天神鬼蚩。

军民牺牲捍边疆,滇西抗战矗丰碑。

北斋公房肉搏战,南斋公房雪掩尸。

冻躯饿殍相枕籍,血路杀出史迪威。

剑扫风烟摧敌胆,神器可容豺虎窥?

高黎贡山莽苍苍,岁月流逝走怒江。

中华千载仰瑰宝,南疆万里挺脊梁。

金瓯牢比贡山固,国运绵似怒江长。

万古名山谁成就?民族血泪铸辉煌。

闻道山藏杜鹃王,树高百丈势昂藏。

堆箐嘉木绿翡翠,画眉彩雉连翩行。

举世瞩目此奇珍,国家自然保护区。

我度斯山久怅望,独立峰岑起壮思。

极目滇缅思浩茫,万壑千峰入莽苍。

关河犹凝英雄气,百载激昂话兴亡。

忆昔寇深祸已亟,国脉垂危悬于丝。

奋力劈开滇缅路,三迤父老壮旌旗。

畏途开路何巨艰,沿线生民齐动员。

古云五丁劈蜀道,今见愚公移滇山。

羽檄频催战况急,劈山填谷唯人力。

上阵不辞妇并孺,开工何计夜与日。

峭壁凭斧凿,桥架靠肩担。

锤镐惊猿猱,箕畚挑岩峦。

风雨侵肌骨,瘴疠欺饥寒……

民族大义记心底,舍家报国齐奋起。

万千流尽汗与血,县令数者殉职死。

峡江萦千转,雄峰上百盘。

千里穿林莽,万车破瘴烟。

不可为竟能为之,震惊世界叹奇迹。

谁见神仙转乾坤,已证民众创历史。

吁嗟乎!全民抗战感地天,众志成城看云南。

拼将血肉筑长城,更拓血路通凯旋。

滇云情怀育万物,滇人质朴具铁骨。

危难尤见坚韧节,深可填兮峻可伏。

风雨纵横八十年,浩气长存天地间。

余今重步滇缅路,又见祥云瑞尧天。

驾机激战,神勇惊霄汉。只为祥云无劫难,不忍临危跳伞。

当年守护长空,千秋铭记奇功。欲采民间故事,来朝异国英雄。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文2

到达古北口已近正午时分,一路上带着心中满是的疑惑,盼着能快点到达,好与神秘的古镇亲密接触。车子越开越近,古镇的形象也似乎依稀浮现。

烽火硝烟的战场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巍巍长城,虎踞龙腾。荡荡潮河,源远流洪。将士守土,与倭抗争。为国捐躯,血染长城。埋忠骨,青山有幸;慰英魂,绿水增荣。缅怀先烈,泣悼英灵。慰籍往者,砥砺后生。

对于一个发生过130多场战争的古战场来说,古北口彷佛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坐在北京以北的燕山山脉间,即便只露出一个背影,都让人肃然起敬。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气势,才让无数对中国历史着迷的朋友愿意跑到这个北京最东北的地方寻古。

古北口镇共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处,有古北口长城抗战阵亡将士公墓,长城抗战纪念碑,七勇士烈士纪念碑和潮河关惨案纪念碑,在新建的古北口主题公园内有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铜像,不同历史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断吸引着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悼念,感受古北口那段不屈不挠,英勇奋进的历史。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机关部分人员一行,先后来到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缅怀参观,并全程由馆内人员讲解介绍。“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是炎黄子孙抵御外敌的历史见证,更是向全国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古北口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南挖幽燕、北捍肃漠,是进入首都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有“燕京门户”、“京都重镇”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侵略与抗战的历史沉淀下,流传下了许多人们英雄抵御外敌的颂歌。”

参观完纪念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机关部分人员一行,来到了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据当地导游讲解,1933年3月10日,日本侵略者攻打古北口,以东北军王义哲部的112师等在古北口城、龙王峪长城阵地和石盆峪东山等地与日寇展开了激烈搏斗,我军将士阵亡惨重,日寇死伤严重,成为历史上“激战中之激战”。古北口战役历时二月余,守军将士以窳劣之武器御数倍之敌,毙伤日军五千余名,抗战将士亦有近八千人伤亡。

当时长城抗战结束后,在古北口东南两关,大街小巷尸横遍地,山谷田野,到处都有阵亡将士的遗体。牺牲在路边街巷的将士,由群众掩埋在菜窖里,山谷田野的遗体则由杨令公庙道人王乐如领人择地掩埋。后来,即中日“塘沽协定”签定后,由中央政府起运500具尸骨赴蚌埠立墓另葬,还有一些尸骨,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捐款,古北口商务会牵头,请道人王乐如组织群众,再次从田野山谷收敛尸骨360余具,在古北口南关外西山根处挖了一个大坑,把这些尸体全部埋在坑内,一层苇席,一层尸体,共埋3层,最后在上边堆起一个高大的坟头(从此人们就称它为“肉丘坟”)。这个公墓也成为了炎黄子孙抵御外侮入侵的历史见证。

站在墓前,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机关部分人员对保家卫国捐血捐躯的战士们,深深地三鞠躬,肃然之情不禁顿生,当年拼死抵抗日寇的勇士,他们是比长城更加伟岸坚强的民族脊梁,是真正的血性汉子。

蜿蜒的梦想依然踞足于时光的海洋

如今,古北口的长城大都荒废,残垣断壁,雄浑古朴之中透露着茫凉的沧桑感。而在万里长城成千上万的碉楼里,古北口长城在当年的烽烟想必也是最强劲的,因为中国大半部的历史几乎都燃烧在这片京师锁钥的疆土上,以至于至今很多当地老人都坚信,在古北口深山的夜里,时常还可以听见不同时代将士的厮杀。

而作为古北口镇又一历史古迹,药王庙等数座庙宇也成为当地一旅游特色。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七郎坟,令公庙,琉璃影碑靠大道,一步三眼井,两步三座庙。充分说明了古北口文物古迹资源十分丰富。随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机关部分人员一行来到药王庙等参观。据当地导游讲解,明清时统计古北口镇区内有大小庙宇72座之多,现保存和修缮完整的有12处,其中有著名的杨令公庙,药王庙,财神庙,吕祖庙,玉皇庙,二郎庙,清真寺等,药王庙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 630年的历史,其庙中套庙的建筑格局,在庙宇群里堪称之首。

站在药王庙的高处,一眼望去,便可以看到古北口长城。那刻满了历史荣辱古的长城,记载了岁月的无情。古北口是一段未经修缮的古长城,绝对不同于八达岭长城。透过那残缺的城墙,在这里你能真切感受到长城特有的雄壮与悲凉。在古北口的早期建筑物上和边塞墙垣上,战争留下来的创伤,遗迹尚存。它们虽已随着的繁华老去凋败,但蜿蜒的梦想却依然踞足于时光的海洋,令人心生向往。

抛开工作的烦恼,在纷纷扰扰的日子里,来到古北口镇,体味古北口长城的雄壮与悲凉。淡看长城落日,静听潮河涛声。从尘封已久的往事中,感受残破之美的丰富。你会为自己是华夏子孙,是龙的传人,而真切感受到骄傲与自豪,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我们龙的传人,传承着龙的精神,流淌着龙的血脉。

体味浓厚乡土风情 是潮流也是期盼

参观结束后,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机关部分人员一行沿着古北口小镇的街道,游览了民居,体味了乡土风情。现在的古街仅存一些传统居住建筑,并夹杂了许多居民自改自建的新房,这里有历史可考的文物古建筑30余座,是与帝王文化紧密相连的多元文化聚合体。它们将古北口长城的驻军文化、长城历史文化、居民生活与民俗文化,与独有的古庙宇群落,以及自然景观紧密融合。

那些破败的老屋,那些悠长的街巷,还有那些城墙要塞,走一走,望一望,停留,驻足,也或是匆匆而往。你都能感受到古北口村中保存完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所带来的穿越古今、陶醉其中,以及原汁原味地农家文化,带给我们的最贴切、最真实的视感。

日月如梭,物换星移。在经历了数千年封建岁月的洗礼后,风云激荡的古北口终于在上个世纪中叶归于平静。昔日的古道早已被新的公路取代,更新的京承高速公路也建成通车。

新农村建设以来,古北口镇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科学开发。如今,村容村貌整洁优美,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满族秘制小吃宴,小锅饽饽、驴打滚,回族的油里、翻皮袄、撒不叁,吃一口便能品出古北口独有的边关风情,令人流连忘返。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文3

阅 读

国人对于岁寒三友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风骨清高,不作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千百年来它们清雅淡泊的品质,傲世而立的品格,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是它们自身本性使然,也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

美文

岁寒三友谈气节

傅庆平

我对竹子的偏爱自小时候就开始了,尤其在太原上初中时曾前往悬中寺,在万木萧疏一片枯黄的冬天里,我看到的凤尾竹依然是那样青翠碧绿,寒风凛冽中她那摇曳的身姿潇洒而柔韧。她那生命的顽强精神至今让我难忘。

松竹梅常被人喻为岁寒三友。岁当长寿解,竹子四季长青,冬不落叶。所谓“岁寒三友”,即松树、翠竹、梅花。竹子碧绿青翠,她的宁折不弯挺而直上,于寒风中摇曳而不倒,冬叶绿而不凋,更因为竹子生长的笔挺而有气有节,才有节气之说。竹,挺拔多姿的翠竹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都把她比喻为忠贞的人品和友谊。

松是坚贞不屈的典范。她迎着风暴雨雪兀立于孤峰岩隙,在孤独中也总是不屈不挠。她一年四季都笔直地站在自己生存的地方,无论怎样恶劣的环境也无论在山巅峭壁怎样的险峻孤苦中,她都纹丝不动挺立如铁血丹心守卫边疆的战士。她的绿叶一簇一簇的,像无数根针一样显示着自己所向无敌的气质。松从来都是绿的,从不变黄,从不凋谢,从不自傲。试问,别的树跟她比起来,能有她独立于世的风格吗!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一个顽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它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无论是石缝,是泥土。她从来都是顶天立地,顽强地生长起来的,而且不向别人炫耀自己。她具有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因为竹子的虚心,人们总把她当作衡量人品的期望。因为她的笔挺的躯干,使得人们期望做人能像她一样的耿直坦诚光大洁净。因了她生长的每一个结节是由于竹节的中气存在,人们期望做人要有骨气有节度有做人的原则和尺度,而不能随意为了一点利益或好处丢失了努力向上的贞节、骨气和品德。我喜爱竹子还在于她从来不奴颜媚骨,从来不献媚取宠,我酷爱她傲骨铮铮宁折不弯的柔韧和顽强生存于世的精神。人,要是能像竹子一样永葆自己的品格和节气,那么她生命的价值不也就和竹子一样四季长青,碧绿不衰吗!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节操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竹的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梅,“旷野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腊梅是在别的花都凋谢后,独自面对着呼啸的北风,肆虐的冷雪,从泥土里顽强地生长出来,而且长得十分艳丽……但是,等到春天到来后,百花齐放之时,她却枯萎了,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枝干。她无人知晓地黯然泪下。但当她看到别的花都在争艳开放之时,她也自然而然地欣慰地笑了。正所谓:“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敬、可爱、可贵啊!

松、竹、梅。松、竹经冬绿叶不凋,梅则迎寒开放,因称“岁寒三友”。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欣欣向荣,一派生机。其实松和竹是四季常青的,只有梅到了冬天才分外精神。三位朋友以松为首。因为它从南到北分布最广,孤松在山巅上凌空独立,远看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大片的松林在清风的摇撼中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我因此多次上过太原的天龙山写出了“听松”一诗在太原报发表后又多次被报刊和网站转发。

也可以这样来形容岁寒三友:松透露出一种刚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松、竹、梅刚直不阿的秉性,让人敬佩不已。我爱岁寒三友,更爱具有岁寒三友精神的人。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生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着不畏严霜寒风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做人应该具有的风格、气节、品德和忠贞不渝的情谊。

书目

囚犯的气节:负伤不下火线,俘后宁死不屈。

谢颐丰《气血飞扬》文艺出版社2007年

自《吕梁英雄传》问世之后的60多年来,抗战题材的小说连续不断,构成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但像谢颐丰的《气血飞扬》这样的以抗日民主政府的在押囚犯为主角的抗战小说,委实不多,甚至前所未见。它的主要故事,是写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谷山看守所,在1942年秋季日寇的“大扫荡”中遭袭,在所长牺牲、看守负伤、人员失散的特殊境况下所进行的特殊抗战。他们仍像一个个有“组织”的游击战士,在靠拢和寻找着“组织”,寻机抗击日寇和伪军,并在负伤后不下火线,被俘后宁死不屈。这样比较另类的人物和故事,在宽松的今天可以写作,是客观方面的因素;而有谢颐丰这样的作者既有勇气去写又有才气去写好,应该才是问题的关键。尽管作者谢颐丰的名字,还不为人所熟知,但因为有了这部不同凡响的作品,他的名字迟早会走进大众的视野。

知识分子的气节:直面民族浩劫,正气永存。

阎延文《青史青山》昆仑出版社2006年

长篇小说《青史青山》是中国首部以《台湾通史》作者、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先生为主人公的长篇历史小说。2006年4月10日,《青史青山》繁体版与简体版同时面世。据了解,这种海峡两岸同时关注一本小说,台湾大陆同时出版、同时面世的现象,在出版界还属罕见。小说以主人公连横的命运贯穿历史,讲述了连横、沈少鹤、江海啸等知识分子在空前的民族浩劫下,所展现出的浩然正气,作品试图表现出台湾知识分子辉煌坚韧的生命旅程。一册《青山青史》,站起的是一个山脉般不屈的民族。

革命军人的气节: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

都梁《亮剑》文艺出版社2005年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直到他在期间受到迫害自杀,到1980年予以为止。“面对强大的敌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这句话就是李云龙,这位“草莽英雄”式的将军的一生写照。

音乐

“苏武牧羊”的故事自古以来可谓家喻户晓。近几十年来这个故事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是因为80年之前有一首学堂歌曲《苏武牧羊》曾经风靡一时。关于这首歌曲的来源,如今已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这首歌曲的旋律曲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曲式及结构上也都很有特色。尤其是运用了两种五声音阶的调式交替,因而听来既有一种坚定不移、沉着稳定的情感,又带有一种凄凉的悲伧之感。这首曲调后来不仅被填上不同内容的歌词,而且也被改编为各种器乐曲。其中,彭修文创作于1979年的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是比较出色的一首。彭氏以歌曲《苏武牧羊》及琴歌《苏武思君》为音乐素材,借鉴西洋的曲式结构,共分为三个乐章。

这首乐曲可以说是在二胡上首次尝试运用西洋协奏曲的形式,来表现历史上一个壮怀激烈、忠心报国的故事。独奏二胡与乐队能交叉对比、此起彼伏、相得益彰,整个乐队平衡、和谐、大气,更好地树立起苏武坚贞不屈与爱国主义情操的音乐形象,更好地表现了苏武那种深沉、坚毅的气节。

影像

老百姓的气节:哪怕国亡,志不亡!

《南京!南京!》

导演:陆川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年度:2009年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故事。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在南京灾难中,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民族气节的全新书写。

大将的气节:马革裹尸,死而后已。

《见龙卸甲》

导演:李仁港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年度:2008年

影片《见龙卸甲》中年过古稀的蜀国大将赵云为帮刘备踏平魏吴再度出山,披甲杀敌,不料却在凤鸣山上被困,从而迎来他人生的终极决战。回思往事立残阳,一幕幕征战中的腥风血雨,一阵阵军旅间的喜笑悲愁,纷纷出现在这位老将的眼前……经年征战,满头白发,老将壮心不已。生又何欢,死又何惧,青山何处不能埋忠骨?

武夫的气节:不畏强寇,屹立如山。

《叶问》

导演:叶伟信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文4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1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在海拔4000米处严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常年绽放着圣洁的雪莲花。曾经他挺立起民族的脊梁,扛起贫困西藏的建设重任,他就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孔繁森。

 

洁白无瑕的雪莲,映衬为民底色。“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1979年,他跨越万里关山来到雪域高原,自此终身践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他每次下乡一定会带上小药箱,工作之余给牧民们号脉、打针、开药;拉萨震灾后,收养了三位孤儿,生活拮据的他不愿让孩子们受苦,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换取营养费,全部用于改善三位孤儿的生活。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对人民纯净澄澈的爱,这种境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党员干部必须要弄明白,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要心中常系群众,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亮出共产党人宗旨的底色。

 

扎根岩层的雪莲,深植实干厚土。“讲一万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他是个少说多做的干部。任拉萨副市长期间,他跑遍了全市所有公办学校,使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任阿里地委书记期间,阿里在经济上快速发展,全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7.5%,收入比上年增长6.7%。这种干在实处的工作精神,现在仍需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应当认识到“实”字当头、“干”字当先,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变为现实,让共同富裕的目标早日实现。

 

香远益清的雪莲,远传信仰幽香。“咱是党的人。”这句质朴的话语却铿锵有力。他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两次服从组织任命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西藏。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为党的中高级干部,不舍得买香皂、无力交付子女学费,却对困难群众慷慨解囊,以自己的工资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这般的两袖清风,正是对信仰无上的忠诚铸就而成。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党员干部要自觉补足精神上的“钙”,以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为指引,以崇高理想信念为支撑,勇克工作、生活上的难关,展现信仰的无穷力量。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副挽联是对孔繁森同志一生最生动的写照。在不同场合,曾多次赞扬他是“亲民爱民的公仆”。我们要认真学习孔繁森精神、感悟孔繁森境界,赓续孔繁森同志的精神血脉,奋勇前行!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2

 

孔繁森,不该被遗忘,他将一腔热血洒向高原,一生是清贫的,也是富有的;他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采集水样,帮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跑遍了98个乡,行程达8万多公里。1994年的今天,孔繁森不幸殉职,时年50岁。致敬!

 

有网友这样评论孔繁森:你是公仆,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偎依着大森林。孔繁森啊孔繁森,你是一团不熄的火啊,光明照后人!虽然评论不高,但是很贴切。对于孔繁森的了解,大家是否全都知道呢?小编今天也跟大家说说吧!

 

孔繁森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父母被震灾夺走了生命。他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各位读者朋友们,对孔繁森熟悉的都知道,他是藏族儿女的家人,也是与藏族友好的纽带。

 

相信各位粉丝读者在小时候就读到过他的课文,敬佩。现在再读他,除了敬佩,多了些感动,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这两句话大家一定都熟悉,也希望大家每次听到这两句,就能想起他,孔繁森!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3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我严格要求,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灵魂上的洗礼。

 

家在山东的孔繁森同志要去上任的地方是环境极为艰苦的阿里。那里海拔很高,地广人稀,艰苦的条件令许多人都望而生畏。但是孔繁森却没有退缩,他牢记自我的使命,两次赴藏,为阿里的百姓们带了了温暖,也对阿里的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到任后,发现阿里缺电,缺少一切舒适的东西,很多干部纷纷想调走。孔繁森以身作则,带着教委主任孟志华去看望山村小学的师生。给孤寡老人治病、送温暖。在兵站,他与战士们一齐唱《说句心里话》。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在岗巴县工作期间,他和群众一齐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同志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模范,是阿里人民的好书记。在阿里期间,孔繁森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加快阿里的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殚精竭虑,忘我工作。

 

学习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就要始终持续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就要心理时刻装着群众,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就要发奋学习科学文化和经济、法律、历史等专业知识,当好人民的公仆,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切为人民服务。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4

 

今天看了《孔繁森》这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这部电影让我们对党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加彻底的领悟。

 

孔繁森不怕艰苦,牢记自己的使命,两次赴藏,为阿里的百姓们带了了温暖,并且做出了巨大地贡献。给孤寡老人治 病、送温暖。雪灾严重,孔繁森全身心投入救灾活动,差点牺牲。直至在赴新疆的考察途中,献出了生命。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孔繁森同志在工作中开拓进取,求真务实,不管身处何处,担任何职,他对自己的标准都没有降低过。对于每一项工作他都会讲求实干,不畏艰苦。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一直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忘记这样的艰苦奋斗精神。中国仍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仍需要我们这一入更多的力量。唯有秉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才有可能取得持续的进一步的发展。因而我们要拥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为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牢记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宗旨,把为民解忧、为民造福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手中的权利看成是为人民谋取幸福的重大责任。

 

一个人的生命不可以永久的延续,但是他的精神却可以鼓舞着历代的人民。作为一名努力向党靠拢的大学生,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震撼了,也领悟了许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就要孔繁森同志那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学习,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孔繁森同志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以孔繁森为榜样,努力学习,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学习孔繁森精神心得体会5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忙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放下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把自我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身为一名党员,他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党的根本性质。从孔繁森这一名党员干部的身上,折射出了党无私奉献的光辉。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回到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文5

《眉州》

长公实忠孝,笔墨乃游戏。

宋诗多拘儒,惟公有生气。

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

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

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

公之灵光满天地,眉州也是泥鸿爪。

君不见城西纱行,旧居改作新祠堂。

行人题壁多于草,执此求公公转小。

《栾城眉山书院》

赵郡栾城古,三苏有旧乡。人奇家亦好,文在死无妨。

瘴海花猪肉,眉州纱谷行。大名垂宇宙,随地见祠堂。

入蜀何年事,三峨赖此行。弟兄名父子,忠孝古人情。

健笔过先世,斜川喜后生。一门无俗物,真是举家清。

《嘉陵丙辰腊月十九日为东坡先生生日设祀稚存属摹先生画像并题长句纪之》

写真何处香髯苏,点笔聊摹笠屐图。我为乡人夸坐客,公留生日醉狂奴。

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七百余年前后辈,玉堂清梦未应殊。

《稚存寓中写东坡先生作生日之明日……题一律属田桥和之》

文光可止照峨岷,再拜先生画里身。同似泥鸿还隔代,能逃魔蝎定何人。

诗才磊落难为继,醉眼模糊易写真。一笑又输君胜我,眉州亲切故乡临。

《东坡笠屐图》

须鬓苍凉异代看,古人风骨本高寒。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

海峤漂流原噩梦,村农谈笑亦清欢。乌台旧案分明在,欲写新诗下笔难。

《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

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

《常州怀苏文忠公》

颇仙缥缈隔红尘,想象名禅偶见身。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嬉笑亦经纶。

买田阳羡青山老,沾酒兰陵玉碗新。回首大峨舔碗里,此中曾有未归人。

《苏文忠公生日……设祀即席口占》

烛花香影拜颇仙,生气隆隆七百年。恨与荆舒争没世,笑凭江水誓归田。

泥鸿先我来流窝,觞豆随人遽结缘。看彻幽明此何日,彭殇一过总徒然。

《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

坡仙掷笔凌风去,七百年留丈八盆。照眼墨蛟蟠大壁,飞空雪浪想灵根。

文心我惜人千古,乡思谁谈蜀两孙。梦绕离堆铭炮石,相招同有未归魂。

提及苏轼的诗句为:

吾兄过南海,今复来眉州。

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出江口》诗草卷八)

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送亥白之粤东》诗草卷四)

东坡西阁吾兼爱,欲就诗魂与唱酬。(《早秋漫兴》诗草卷四)

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佛前饮酒浩然有得》诗草卷五)

不知宋玉是何人,敢造梦呓天宫。

楚人妄语蜀人辟,二苏兄弟真英雄。(《壬子除夕与亥白兄神女庙祭诗作》诗草卷八)

学制坡仙真一酒,醉骑蝴蝶到华胥。(《自题小游仙馆》诗草卷十五)

船山高祖张鹏翮曾题眉山三苏祠“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船山也对三苏父子极尽赞誉。他论三苏父子的诗歌共有十首,除一首专论苏辙外,其余九首皆论苏轼,并兼及父苏洵。一般来说,用笔的多少反映了诗家的取舍,张问陶以9首诗歌专论苏轼,足见东坡乃历代作家中至为张问陶所推崇者。

性灵诗重写真性情,张问陶对苏轼的家国情、乡情、亲情都予以高度赞誉。自古以来,忠孝义节,被视为百行之冠。苏轼关注朝政民生,政治上见解独到,怀着对国家的忠义,多次上书论朝政得失,不肯阿谀奉承,一生浮沉于残酷的党派之争中,宁遭放逐亦不改初衷。身陷囹圄,还高声吟唱着“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其一意孤行,足见其忠孝心长。“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其《山谷集》里,论先生书法与人品的内在关系时,谓其“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逼近于“浩气贯长虹,忠义填骨髓”之境地。张问陶曾以东方朔上书四十四万言为楷模,立志“为天子大臣,上书继臣朔。”他赞苏轼“忠孝真诚宁放逐”、“文章事小功名大,忠孝心长意气孤”、“忠孝古人情”等诗句,皆注目于其对国家的忠义之心、对黎民百姓的至情至义。此情此义,无人堪追。

张问陶也将苏轼对亲人的情义作为评论的内容。二苏兄弟不唯文学上珠联璧合,在政治上、日常生活中也相依为命。他们以文采议论为华,以孝友谦慈为基,共同奏响了一曲千古悠悠手足情。可以说,从来兄弟埙篪之乐,未有过于二苏者。张问陶常以二苏兄弟情深喻自己和亥白兄的手足之情。当亥白从南海郡再归眉州之日,他兴致勃勃地写下了《出江口》一诗,“前身果坡老,我必苏子由。”用东坡比亥白,以子由拟自己。苏轼对爱情更是一往情深。苏轼与妻子王弗感情甚笃,王弗每每红袖添香,伴夫夜读,又随苏轼辛苦辗转。无奈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即病逝。幽冥隔世,生死相别,苏轼字字泪垂地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悼亡词《江城子》。船山原配周氏年仅二十早逝,他继娶林佩环后,夫妻“夜窗同梦笔生花”,却仍写下了多首悼亡诗追忆周氏。“世间甲子须臾过,半局残棋已廿春”,写尽别鹄离群之悲凉,哀惋欲绝至极,情深不下《江城子》。

抒写乡愁,是张问陶性灵诗的重要内容。他曾几次借苏轼至死未得归故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是辞官后至常州瞻仰苏文忠公祠,吟诗“此中曾有未归人”。二是在《东坡雪浪斋铭拓本为颐圆通政题》诗中,援引苏轼雪浪石铭中的文字“蜀两孙”,来比自己和乡贤苏轼,叹“乡思谁谈蜀两孙”,“相招同有未归魂”。

苏轼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卓尔不群,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屡遭贬谪,宦海浮沉,终以融道、释诸家哲学以自救,逆境中泰然处之。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乌台诗案”甚至几丧性命。但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罢,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于是便有了西湖种柳、赤壁泛舟。道家清静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身上已表现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据《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诫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此语深为船山喜爱,他说自己“醉中颇爱东坡语,世上从无不好人。”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之句,亦表现了道家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受道家思想影响,张问陶也认为“彭殇一过总徒然”。某年冬,法式善、吴锡麒、张问陶等人聚于洪亮吉的卷施阁,祭祀坡,大条桌上供有张船山所画《东坡笠屐图》。船山题画诗《东坡笠屐图》云:“纵横奇策才终累,忧患余生遇转安”,叹东坡居士天纵多能,为才所累,所幸其随遇而安,乐天知命。船山赏苏轼“看彻幽明”,誉为“坡仙”,甚至要“学制坡仙真一酒,醉骑蝴蝶到华胥。”苏轼在幼子苏遁满月时有《洗儿戏作》,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张问陶读诗后,作《感事为坡诗下一转语》诗,云:“无灾无难不公卿,才算平安过一生。细领痴聋真妙处,始知愚鲁即聪明。”就诗歌本身而言,张问陶对世态的认识较苏轼更理性、更透彻。但他毕竟缺少苏轼悠然于俗世的气度,也就难逃其如大多数文人一样的悲剧一生。东坡诗歌之外的影响,林语堂1908年写的《坡传》有明确的评价。其称坡是:“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随缘自适,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像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其实,约在林语堂之前百年,张问陶就充分肯定了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如既赞其“文光可止照峨岷”,“公之灵光满天地”,又言“岭海妙能恢壮志,韩苏好不在诗名”,说苏轼不唯以诗有名于世,也因其恢宏之志而名垂千秋。诗句“乡人自昔夸汉京,我今一笑皆平平。子云相如文士耳,安敢与公争大名”,则说杨雄、司马相如只能以文士相称。苏公之大名,岂一般文士所能争焉!而“因公爱眉州,便觉眉州好”之句,更有爱屋及乌之意。然而苏轼的魅力并不唯于此。他是中国文人精神之集大成者,其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他懂得一切当顺其自然,因为与世俗一直保持着一定距离,所以能处在悲观与执著的此消彼长的平衡中。此乃苏轼人高一筹的地方,也是张问陶竭尽全力,却终其一生无力企及之处,因而便对苏轼更是钦佩有加。杜甫和苏轼俱为张问陶所推崇,散见于《船山诗草》中的论杜甫的诗句也不少,但专为杜甫而作的诗却仅见两篇。而于苏轼却不惜重墨,以九首诗歌专论,足见其为船山至为推崇者。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范文6

张四望在半年前已经献身在青藏高原了,可是生前经常用来约束自己和醒悟部属的这三句话,永远有现实意义地活在失去他的这个世界上。

我在写这篇文章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朝着西边我曾经驻足的刻骨铭心的昆仑山方向眺望,眺望那个永远不复还我却期望他重新回到身边的生命。

作为一个曾经在青藏线上生生死死走过多年的老兵,又和张四望有多次接触是得到他很多支持帮助的作家,我对他这三句话有感到入木三分渗入肺腑的亲切,对其赞佩之情起自内心。在那样一个人迹罕至、连吸口氧气都定量供应的地方,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人把生命颤颤巍巍地攥在手里过日子,随时都可能丢掉。士兵们特别是终年驾车跑青藏线的汽车兵,他们承受的考验更多的是,由于生命的安危无法预知带来的精神压力,物资生活的匮乏还在其次。我从资料得知,建国至今,数十年坚持不懈地执行给运送物资的青藏兵站部就有近800名官兵,把宝贵生命丢在了青藏线上。如果再加上兄弟部队献身的同志,肯定超过千余人了。换句话说,2000公里青藏公路每2公里的路基下面就掩埋着一名军人的骨骸。汽车轮子是碾着战士的骨肉前进的呀!我当然不能具体地说出这些死亡的近千人有多少是人为所知,但我完全可以这样直言:有为数不少的生命,是由于活人的良知或者说活人对人的尊严失去了应有的责任而致命的。广袤的高原本是雄鹰飞翔的天空。然而飞翔堆砌的天空比飞翔更为沉重。如果有谁断言我这样讲有点骇人听闻的话,那么我就从我收集到的十多个这类死亡档案中仅仅举出一例,就足以让你沉思万端。

那个黑色的中午,活该吴排长和通信员小孔遭殃。他俩怕是活腻歪了吧!从军总医院看完病回连队,沿着弯曲成弓背的拉萨河轻松地走着。盛夏的太阳喷洒着毒花花的刺光,大地像蒸笼似的燥闷。走出去不远他俩就浑身冒汗了。瞅着脚下清悠悠的河水,首先是小孔想到了下河去玩水。排长的心也被这河水浇得滋润了,对,游泳加洗澡,要多痛快有多痛快。连队有规定,严格禁止在统一组织游泳之外散兵玩水。这一官一兵不可能不知道这条纪律,但是此刻拉萨河对他们的诱惑,远远超过了纪律的约束。再说他们有侥幸心理,这儿没有连队的人,下水玩一会儿不会有谁发现。一时的狂热浮躁使俩人丧失冷静,置部队的规定于脑后。就在丝毫不了解下水处水情的情况下,这两个狂人扑进河里游泳了。小孔是个旱鸭子根本不会游泳,这一点吴排长倒还没有昏头迷乱,他特地用背包带系在小孔腰里,拴在河岸的树上,只限于其在浅水区扑腾。可是偏遇上小孔这个儿求角色,明明不会水还要逞能耐,他竟然挣脱了带子的约束,追排长而去。很快他就被浪头冲得东摇西晃,漩到了深水区。排长哪敢怠慢,紧三火四去救他。不料已经被水溺得失去理智的小孔,死死地搂抱着救他的排长不松手,铁箍一般。排长无法施展救人的能力,怎么使劲也摆脱不了小孔的死劲搂抱。最后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沉入了水底。三个小时后被人在河下游打捞上岸,两人还死死抱着。

拉萨河低声呜咽!

他们的连长和抢救他们的战友守着两俱尸体呜咽!

眼泪,一滴一滴,能打疼躺在地上的两个兵吗?河水却还是欢快地流淌着。

拉萨河,它是千年前文成公主协助藏王松赞干布修筑大昭寺的见证;它是建国初期迎接慕生忠将军把青藏公路从世界屋脊上牵到日光城的圣水;它是世世代代滋润土地和藏胞心田的乳汁。

拉萨河,你今天吞噬了两个战士年轻的生命,倒是有情还是无情?

男人战死战伤疆场那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但若是毫无意义的抛弃生命不仅自作自受还让为他活着的人羞愧难忍。吴排长和小孔是由于连队管理不善丢了生命的,他们的遗体照例埋在了昆仑陵园里。这是青藏线上第五百多少个还是六百七百多少个英魂,当时无人去累计这个数字,全连的情绪遭受了一回意想不到的万箭穿心的劫难,谁还会有这样的心思?后来,大概过了30多年,人们才得知这是青藏线上第505个和506个走进死亡的两个军人。这就是说,从那以后的三十多年间,又有近500名军人入土为安。安?如何个安法?

过了多少年,后来人计算青藏公路路基下掩埋的高原军人尸骨数字里,包括了吴排长和小孔。可可西里夜夜都翻卷着萧瑟的秋风,每一缕风从公路上刮过似乎都是对这个数字冷飕飕的嘲笑。这就使我不能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称赞的先烈我们会以百倍十倍的热情赞语去颂扬,但像吴排长和小孔这样的灵魂想起来就像一道道小鞭抽打我们的心。这也使我想到了张四望,如果当时那位排长还有排长之上的连长甚至营长们,能用那三句话严以律己并要求部属,吴排长和小孔的死就可以避免,类似这样的非战斗减员就会大为减少。我是心悦诚服地赞佩张四望对官兵们倾注的那种深厚的感情,他用尊重人生命的思想凝练、升华出来的闪烁着圣洁光芒的三句话,喂养着冻土地上的多少生命。三句话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爱,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它在死亡临界点上放射着耀眼的生命之光,像驱散寒冷和懦弱的太阳,给人求生的向往,热爱生活的动力。暗夜里,张四望提着这盏太阳灯――那是他把积蓄多年的真诚和感情从身体里取出大部分,点燃的灯,他对战友说,朝前走吧,前面的地平线上有正在初升的太阳。

我不会忘记,张四望在这盏太阳灯下为我照亮的那泓温泉。那是我渴望得到的草原上空的一片蓝天,他跋山涉水采集来送到我的头顶,如今还沉甸甸地装在我行进在高原的背囊里。它就是李若冰的散文集《柴达木手记》。这本书是作家1956年和1957年两年踏访柴达木盆地创作的散文,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李若冰是第一个闯进青藏高原生活的时间最长、创作的作品最丰盈的作家,他身临其境地真实而深刻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盆地最初的崛起:察尔汉盐湖的盐桥、芒崖石油工人的帐房、大柴旦小镇的驼场、冷湖油塔上的星星及开拓格尔木的第一代祖先慕生忠将军,等等。他用那双穿着大头毛皮鞋的脚万般辛劳地踏访盆地角角落落,写下了正在从千年沉睡中苏醒的高原山河。我步他的后尘,1958年走上青藏高原他曾经到过的许多地方,读他的散文,可想而知我的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和幸福。我借阅过这本“手记”,后来又买了一本。常年奔波在高原,睡无定榻,食无定时,再加上后来“”的劫难,书丢了,化为了灰烬。这些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阅历的增添,我常常希望能得这本书。特别是当我有了要创作一本《青藏军人死亡档案》长篇报告文学的打算后,更想从这本书里了解五十年前柴达人的生存状态和朴实信念。为此,我好不容易打听到李若冰西安家中的电话,向从未谋过面的他求赠《柴达木手记》。李老很热情地告诉我,他的手头也没有了,还说广西一家出版社要重印这本散文,到时一定寄赠。后来,李老就给我寄来了《李若冰文集》5卷本,内中就有《柴达木手记》的全部散文。我的兴奋之情是理所当然的。但没有珍藏那本《柴达木手记》的单行本,我仍然留着遗憾在心头。

我继续为创作《青藏军人的死亡档案》,在高原上奔波。

大约是2003年夏天,或者稍早一些时候,一场六月雪,在微寒的风中像千万只羽毛饱满了夏日阳光的液汁。一天晚上我在格尔木巧遇正在青藏线上带着车队执勤的张四望。我们的话题始终没有离开我准备创作的那部报告文学。谈话中他突然问我有没有一本叫《柴达木手记》的书,想借来看看。我回答他说,你算是进了老爷庙给王母娘娘磕头,找错了门。我也正想得到这本书却一直没有着落呢。我问他怎么突然想起读《柴达木手记》?他说,阅读的书目中早就列有李若冰的这本散文,想了解一下五十年代柴达木的情况,部队天天在这块土地上执行任务,了解了驻地的今天、昨天和明天,心里才亮堂。就凭他有计划地读书和读书的目的,就知道张四望是个头脑很清醒的政工领导干部。我们约定,不管谁找到《柴达木手记》,两人共享。我真的没有想到,2004年6月,我又一次重返青藏线时,张四望兴奋地把一本《柴达木手记》送到我手上。我让他先读,读后我收藏。他说,不用了,咱俩每人有一本。原来他在西宁和格尔木跑了好些旧书摊,最后在湟源县一个书商处才淘到的。我仔细看了手中这本《柴达木手记》,八成新,扉页和最后一页盖着“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图书馆”的公章。我真的很感慨,世上果真有不少的有心人,走千山万水把石家庄的旧书带到了日月山下。兴许是因了青海是一块文化的穷山薄壤吧!我们当然要用最温暖的青海方言俚语感谢那位书商。

一本书与人的生命会有什么直接关联吗?能延长我的生命吗?大概不会的。可是,正是这本《柴达木手记》,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使我通过李若冰的笔历史地、立体地认识了高原。太阳依然在天的高处,但是鸟看不见。我看见了,站在山与天空衔接的地方,借助李若冰汉子的目光看见了。昨天的太阳。

我得到《柴达木手记》两年后,李若冰离开了我们。三年后张四望也离我们而去了。这是我当时无论如何不曾想到的。他们的死会使昆仑山的那座神女峰在每一场雨中落泪。但是我会劝他们的战友还有亲人,不要悲伤。不必怀疑,在最靠近昆仑日出的地方,终究会有一条由死亡通向黎明的阶梯。

现在这本书变得沉甸甸地仍放在我的案头,压在我的心里,更加珍贵。我常对人说,看到它我就会想到两个人的生命,一个是创作它的人的生命,一个是为着别人活得更充实更开心的人的生命。

就是那次在格尔木,张四望和我谈起了那三句话。是我先提起的,他很惊讶,问:怎么这么快就传到了你的耳里?我说,我跑了几个汽车团,官兵们都在议论,说你上任兵站部政治部主任的就职演说讲了这三句话。大家的情绪很激动,说领导这么贴心地为在基层拼搏干活的同志说话,他们还是头一回听到。张四望沉思了片刻说,我总觉得我们这支高原部队死的人太多了,从1956年上山至今,六七百条命搭进了青藏线上,快一个团的人马了!难道我们不能把死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吗?当然有些减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把那些豁出命干活的官兵当亲兄弟看,给他们多一点真正的关爱,该保护时就保护,该花本钱时就花点,让大家在冰天雪地里干活也像在父母身边一样温暖,这样总归会好些。

他沉思着不再说下了。我能看出他的心事太重,便说,我听到你这三句话心里也亮堂了许多,对于我准备写的那部《青藏军人的死亡档案》有了一种新的思路。他马上问,什么思路?我如实回答,还没有想好。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与这三句有关。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摇了摇头,随即又点了点头。

这就是我和张四望就那三句话唯一的一次对话,也是我和他人生的最后一次交流。张四望是个希望很饱满的人,他希望用爱心这个看似无形实则威力无穷的法杖去对抗死亡的恶魔进而战之而胜,这实在是从深层次上理解生命,是爱护生命的高境界,是对人的尊严的根本上的尊重。一个生命以存在的那一刻起,及至终结的那一瞬间,都伴随着思想的一份功劳。因为思想的存在,我们才会有成长,才会有感情,才会有交流。思想就像剂,贯穿生命的始终。在人的交往中,爱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也许在那一刻,张四望的思想里萌出了一瓣嫩芽,三句话的嫩芽。那年冬天,作为汽车团政委的他带领车队上线执行最后一趟进藏物资运输任务,行至唐古拉山口时,突遇暴风雪,盈尺厚的积雪阻塞了道路,车队停滞山上,前进不能,后退不得。最要命的是人,数十名第一次闯高原的新兵如果在这零下四十度的山上滞留下去,要遭受多大的罪。张四望第一个从车里钻出来,站在山口,指挥大家铲雪开道,经过2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疏通了道路,冲出了暴风雪的围困。人员无一伤亡。

雪残酷到极致时,就只能是故乡的云。我没有理由不相信,那次唐古拉山的暴风雪在张四望的胸腔里暖成为花形,灿烂的三句话。

我手头保留着张四望主编的一本《与时俱进的“三个特别”精神》读物,23万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9月13日,他托兵站部保卫科小王给我捎到北京的。这本书获得全军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时,张四望已经因病住院进入昏迷状态,无法享受获奖的喜悦了。但是,他曾说过的话还是那么清醒地响地大家耳边:“规章制度是冷的,而血是热的,人的尊严不能屈辱地趴在规章制度的脚下。只有让人格让尊严挺立,规章制度才会有生命的温度。”

任何章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任何法规的执行都不能以漠视生命为代价。这个道理,懂吗?当我们在执行那些尚待改革、还需进一步完善的法律制度时,如果赋予它更人性化的内涵,就会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还是张四望说得好,只有让人的尊严挺立,制度才有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