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例6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1

师:苏氏兄弟酷爱对联,也因此留下许多关于对联显示才华的佳话。既然他们如此精善楹联之事,我们在学习了二人《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之后,不妨创作一些对联来评说他们的人生。

要求:(1)①字数相等,结构一致;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内容相关,上下衔接;④区分文字,上下有别。(2)结合《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的内容创作。(板书)

说明:音律暂不作要求,以免抑制学生的思维。

生1:老师,您要求我们写品评人物的对联,可我们对这种对联并不了解,您可以介绍几副类似的人物对联吗?

(何等厉害,着实“将了我一军”,好在我多少有点“存货”)

师:对联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以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用对联品评人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老师平生爱李白,因此对评说李白的对联比较熟悉,下面我提供一些对联,请大家以此为例,共同感受人物对联的妙趣。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尤其是晚年,在“天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的彷徨苦闷中,更常借采石山水以自娱。为纪念李白,后人便在采石构筑了一座太白楼,也就是当涂采石矶太白楼。人们登楼极目远眺,确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感觉。相传李白醉酒捉月而死,衣冠落入江中,初葬当涂,后移到采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凭吊观赏,留下许多楹联。

板书:谗起七言,千古人才千古恨;快登百尺,一楼风景一楼诗。

“谗起七言”有必要作个交代,李白在奉诏之作《清平调》中有“可怜飞燕倚新妆”句,杨贵妃以为是李白借汉朝赵飞燕之瘦讽刺自己之肥,于是在玄宗面前进谗言,使李白不得为官。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副对联,看看其作为对联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生2:从这副对联的内容上看,诗人怀才不遇,所以有恨;纵情山水,因而有诗。足见对联的主题是十分集中的。

生3:“七言”对“百尺”,“千古”对“一楼”,数字对仗十分工整。

师:看来大家已经注意研究对联的创作原则了。我们再来看一副对联。

板书:青山埋忠骨,岂肯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生4:这副对联的词性对仗很严格。名词对有:“青山”对“白发”, “忠骨”对“丹心”,“腰”对“头”,“权贵”对“庶民”;动词对有:“埋”对“怀”,“折”对“低”。读起来很上口。

生5:对联中还有颜色对仗,“青山”的“青”对“白发”的“白”。从这个角度来看“忠骨”的“忠”和“丹心”的“丹”就不对仗了,我觉得可以将上联改为“青山洒碧血”,这样“碧”与“丹”就对仗了。

生6:我不同意将上联修改成“青山洒碧血”,这样修改颜色是对仗了,但是李白没有血洒青山,这不符合事实,我们不能因为形式损害了对联的真实性。况且“忠骨”与“丹心”都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也是对仗的。

师:这位同学的见解很有道理,我们的创作不能脱离两个字:真实。

生7:另外,我觉得短语结构对仗也很好,如动宾结构对:“埋忠骨”对“怀丹心”,“事权贵”对“为庶民”。这副对联很好地写出了李白不屈于世俗的金刚傲骨和心系苍生的赤子之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评说李白的两副对联,从外在形式到实质内容作了探讨,获得了一些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接下来,各人选择一个角度创作一副评说苏氏兄弟的对联。

(学生思考、创作、讨论,教师巡视、释疑解惑)

生8(陈亮):我先说吧。我的对联是:轼喻横木,锋芒毕露,超然台乐掩迁谪意:辙指纵土,善处祸福,快哉亭情盖连坐苦。请大家批评指正。

生9:陈亮同学的对联思想性很好,概括了他们兄弟二人血脉相连的情感。但是,我觉得“锋芒毕露”与“善处祸福”对仗不工整。

生10:我觉得《超然台记》才有“连坐苦”,《黄州快哉亭记》更见“迁谪意”。所以,我建议将“超然台乐掩迁谪意”与“快哉亭情盖连坐苦”对调。

师:大家觉得怎么修改更好呢?

生11(陈亮):老师,大家给我提的意见让我得到很多启发。我想来一个“大瘦身”,改为:超然台情盖连坐苦,快哉亭乐掩迁谪意。

(学生笑)

师:陈亮同学实践了古人修改文章所运用的“刮骨剔肉”法,“瘦”了才见精神嘛!

生12(夏强):尘世间最难得的是人性的“真纯”和“博大”,苏氏兄弟却兼而有之。因此,我的对联是:超然物外,以乐代忧,登山观水,轼怀真性情;快哉其中,化悲为喜,临风饮酒,辙有襟。

师:刚才三位同学从《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的精神核心角度进行了创作,似乎还没有涉及到文章的具体内容。有没有同学紧扣字、词、句的理解来创作的?

生12(管弦):老师,我的对联是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写的:望西山,濯长江,揖白云,临清风,赏烟消日出,思风流遗迹,比其子由快哉也;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观雨落雪飞,乐湖光山水,乃非子瞻超然欤?

师:管弦同学的对联很长,我们请她将作品写在黑板上。

(管弦抄写,学生不由自主地朗读起来)

下面请大家一起朗读这副对联!

(学生集体朗读)

生13:这副对联的内容具有形象性,面对“西山”“长江”“白云”“清风”“烟霞”“日出”“风流遗迹”疲惫的苏辙显得无比快乐,享受着“园蔬”“池鱼”“秫酒”“脱粟”困顿的苏轼有着说不出的快乐。

生14:管弦同学的对联对仗总体比较工整,主要采用动宾结构对,短语形式使得对联节奏明快,喜悦、超然的心情顿时跳了出来。

生15:另外,“比其子由快哉也”和“乃非子瞻超然欤”两句对仗很特别,上句用了肯定句式,对句用了反问句式,对苏氏兄弟的赞美之情跃然于字里行间。

师:管弦同学抓取课文词语,再组合成对联,可以说是工巧自然;同学们的评论由内容到形式,也可以说是“体”“悟”入微。

生16(李凡):老师,我的对联不但嵌入了《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文字内容,还涉及到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师:妙哉,你是一个善于联想的同学!

生16(李凡):我的对联是:清风徐来,月明星稀,笑听穿林打叶,东坡乐也;草木行列,风开云阖,坦视连山绝壑,颍滨快哉!

生17:李凡的对联着眼苏氏兄弟的人生态度,苏轼超迈放旷,苏辙坦荡达观。二人情系山水,明月清风、烟霭云霞、绿水青山,即使雾雨泥泞都浸染了他们生活的诗意。

生18(刘群):读《黄州快哉亭记》和《超然台记》我觉得苏氏兄弟所赏析的不但是山水自然,更重要的是历史人文。他们遥想远古的英雄豪杰,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因此,我的对联是:超然台上乐超然,一蓑烟雨,二分尘土,皆有可乐;快哉亭内喜快哉,三国英豪,四方霸主,亦以称快。

生19(陈丽):我的对联是:西子湖畔,淡妆浓抹总相宜,黄州雪堂,自种桑麻三百天;秦汉故都,观山望海忆英豪,齐安快哉,独揽清风两万里。

生20(詹秋霞):刘群和陈丽同学的对联中的数字对得很工整,同时我也关注到他们内心世界超然是在现实生活遭遇挫折之后,他们的成熟有些凄怆!我的对联是:把酒问天,胸中有丘壑,却是平生有难,悲乎?披襟当风,心内无祸福,皆可无往不乐,快哉!

生21(许青):老师,我的对联是:仕途坎坷谪黄州,只见幽人独往来;心胸放达登快哉,不辞祸福共超然。我觉得苏氏兄弟一路风雨一路歌,同时进士及第,同时以文章名于天下,几乎同时为官,又几乎同时贬谪……更为惊奇的是他们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又同样豁达、超然。所以,我用一个“共”字,将兄弟二人合在一起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学生鼓掌)

师:“思想是指挥人的行为动作的潜在因素”,当我们拥有了一种思想,往往就具有了相应的行动。许青同学一下子就找到了《黄州快哉亭记》《超然台记》中表现出的苏氏精神――“超然”“无往而不快”,给我们作了一个表率。相信围绕他们的人生态度进行创作的同学一定很多,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22(王苏):我很赞同许青同学的见解,也是将苏氏兄弟合在一起写的,上联是:宠辱偕忘善处祸福,左右自有超然。下联是:穷愁俱来辗转沉浮,上下岂无快哉。

生23:老师,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苏辙以“超然”二字赠与兄弟苏轼,以“无所往而不乐”“游于物外”的理想与苏轼共勉;苏轼以“快哉”二字赠张梦得,而苏辙作记。足见二人不但是血缘上的兄弟,更是情感上的兄弟,他们是生死不弃的好“兄弟”!

师:是的,苏氏兄弟手足情深,他们不但是情感上的兄弟,还是文学上的知音人。同时,自古文章“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常常表露在文章之中。大家有没有关于二人文学创作的对联呢?

生24(陈丹凤):我的对联是:嗟乎太息,子由奇文归黄州,沉浮自适;快哉超然,东坡妙笔书赤壁,烟雨平生。

生25:这副对联言简意赅,将二人文章及其主旨包容进去了。有一个小意见,“嗟乎太息”和“快哉超然”对仗比较工整,但是“太息”二字好像不太符合文章原意,建议将这两句删去,因为下文 “沉浮自适”和“烟雨平生”已有“快哉”与“超然”之意。

生26(施秋萍):老师,我的对联是:刚难曲己,词可为典,开创豪风新耳目;直不负义,文能为纲,坚守正气显高节。

(下课铃声响起,学生意犹未尽……)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2

————题记

学习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们全班都特别震憾,今天我又看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影片,又使我受益匪浅。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马宝玉等5名战士奉命守住狼牙山,执行阻击日寇的任务,并掩护群众安全转移。日军集中三千兵力攻击狼牙山。敌我力量极其悬殊,但将士们毫不畏惧,凭借着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英勇战斗,击退了敌人三次疯狂地进攻,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然而战士们已经弹尽粮绝了。最后,5名壮士纵身跳下了悬崖。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很激动:我被他们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震撼,也被他们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正因为他们所拥有的这两种精神,才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中国人是最顽强的,没有人能打败我们。中国人是不能受别人欺辱的,没有人可以辱骂中国,中国是不会受别人欺压的!

而我,总是想要什么得什么,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有时缠着父母领我去吃美味佳肴,从来没有想过那些共产党员只是希望全中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甚至有些人是希望全世界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而我们现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3

初二(10)班邹淋伊

人生是一场美丽的相逢,遇见你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见时,我站在办公室里局促不安,你的声音从走廊处传来,我闻声转头,你从门外走来,举手投足尽是儒家风范,在我记忆里留下了鲜明的痕迹。

或许是因了这份虚无缥缈的气质,我一直颇喜欢你的语文课,尤其喜欢听你讲古文。每当你翻开书本,一字一句地缓缓诵读时,仿佛有繁盛的花枝密密地延伸,触手可及的生机,晕开了文人骚客感时伤怀的墨迹,令人感同身受。与其他语文老师相比,你随性,也颇有几分洒脱不羁的魏晋之风,每每讲到激动之时,你便会抛下书本,即兴讲演起书本上并未提到的名家琐事。你浸淫中国传统文化多年,典故如数家珍,警句信手拈来,指点江山文字激昂,言谈间恍若有无形的门扉洞开,幽远的时光深处传来了史家轻叹。张岱在我的脑海里本是明亡后仍坚持袭用崇祯年号的愚忠之臣,因为你,我才读懂了他看似自欺行为背后的挣扎与煎熬,读懂了他在夜航时欸乃船桨声里的寂寞与无奈,雪后冷寂的西湖,埋葬了他梦忆的一生。战场于我而言本是遥不可及的幻影,你怆然而吟的“匣里金刀血未干”却生生带出如斯戾气,昏鸦乱鸣,斜阳惨淡,夏日尘影里你低声讲述的有关古战场的点滴,那些戎马一生的无数忠魂,那些衰草连天的绵延坟冢,在迷茫青春里划过一道惨烈的印迹。

世人皆言,人如其字字如其人,你写得一手好字也有如竹傲骨。你通晓泱泱中华千年历史,却未必懂得人情世故,你醉心于舞文弄墨却无意了解日新月异的科技,若生于唐宋,你定是轻裘缓带的儒雅文人,只可惜造化弄人,你是否也曾感叹过生不逢时?同为文字中人,我懂你踽踽独行的寂寥,你亦知我求而不得的伤怀,课上师生,课下知己,遇师如此,夫复何求?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4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清明,翠柏凝春,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祭奠先烈英灵,追思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先烈的光荣传统,激扬我们的斗志。在此,在此,我谨代电气学院团委以及今天来此的同学们,向已故的革命前辈表示沉痛的哀悼与深切的怀念。

忆往昔,五千年沧桑,山水雄浑而来,凝固了岁月不朽的痕迹。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中华大地上众多英雄儿女不屈于外来侵略的压迫,不屈于反动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不屈于风霜雪雨的艰苦磨难,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矢志不渝地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是我们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光荣和自豪,是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爱戴的楷模!

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作为伟大祖国的热血青年,你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落后和贫穷带给我们的痛苦和伤痛,更不能忘记长眠于青山翠柏之间的先烈们。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我们更应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位青年,每位爱国人士永久的人生课题。

展未来,我们任重道远,信心百倍,壮志豪情。革命先烈为我们踏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志们,我们正处在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年代,在我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国内外先进的工业技术,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准备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今天,在烈士的墓碑前,我们又欣喜地看到,又有多名进步青年在鲜红的团旗下庄严地宣誓,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这是一份荣誉,更应是一种责任,这责任是祖国和人民赋予你们的。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浩气长存!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5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很好地填补了这一阅读空白。它让学生有机会走近名人、了解名人、学习名人,可以一举多得,即读传记,写随笔,积素材,立大志。

一、读传记

传记有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学生读传记时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如果进一步创设氛围,他们更易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激发兴趣。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的提示,我们可以带感情地读:“同学们在课上已经学过不少诗圣杜甫的诗。当我们欣赏那些千古传诵的诗作时,一定也很想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当年是怎样生活、怎样写作的。这篇《杜甫传》也许能满足大家这个愿望,把我们带入久远的唐代。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就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诗。”这段阅读提示使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作品,有兴趣地品味《杜甫传》。我们还可以引用名言创设情境。如学习传记《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我们就用对鲁迅的评价导入:“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生活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然就走进萧红的作品,去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带着兴趣阅读《鲁迅传》。

二、写随笔

读书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随笔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随笔也是检查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完读懂传记,才能有感悟,有心得,笔下才能有东西可写。如读完《杜甫传》,写“为什么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学生首先要阅读完《杜甫传》,然后搜集整理以前学过的杜诗,最后才可动笔,写出自己对杜诗的理解和感悟。

三、积素材

写作可以展现学生的才情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每一只快乐的小鸟都应该有一对灵动的翅膀。它立于青春的枝头,啼唱多彩的生活。写作正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是诗意生活的张扬,是横溢才情的展示。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奇缺成了突出问题,积累素材尤其显得重要。走进名人传记,与名人对话,可以让战国的风云,春秋的血泪,魏晋的风流,盛唐的传奇在最美的相遇中碰出生命的火花;可以乘李白的轻舟,骑贾岛的毛驴,牵杜甫的病马,去品刘伶的缸酒,观苏轼的明月,赏陶潜的;感受鲁迅如寒冬里的炭火般的友情,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茫茫黑夜里踢鬼的豪情。在中读,在随笔中写,在积累本中积累,如此以往,何患写作没有素材?

四、立大志

苏轼在总结北宋画家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时强调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意就是作文的立意。孔子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作文立意要深刻,要高远,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年少时远离家乡写给父亲的一首诗,就显示了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因为远大理想的鼓舞,他博览古今,语出惊人,以他诗人的气魄,指点江山,令历史为之改写,让世界为之震惊。相信,名人有无穷的感召力,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这些伟人的影响下,他们定会志存高远。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范文6

有关盐业史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进入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盐业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已积累了相当一批成果。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去零星的几篇文章外,有关盐业考古的实践和作业在我国基本还处在空白状态,考古学家基本没能给予这个领域以应有的关注,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盐业考古的历史和现状更是茫然。

短短几年,确切讲,自上一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过考古界同仁的努力实践,我国的盐业考古实践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与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盐业考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一、背景

自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就盐业考古领域的合作开始接洽。1999年初,合作项目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很快,一个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三家组成的“中美盐业联合考古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组建起来。这是一个多学科的队伍,其成员分别来自中外9所大学、科研机构,所涉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历史地理、地质考古、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年代学、石器微痕分析等。

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晚,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和大学也开展了小规模的盐业考古实践。这些工作涉及到几个不同地区,在此按地域分别予以扼要的介绍。

二、考古调查

(一)四川蒲江-邛崃

四川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为蜀国领地,这里有悠久的制盐历史。《华阳国志》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传递出该地区古代制盐业的信息。

1999年3月,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蒲江、邛崃两县。在蒲江县白云乡考察了盐井沟内的古盐井、卤水漕运遗迹、盐井附近的佛教造像、毁坏的寺院遗迹及窑埂村一带的灰砂嘴遗址。对盐井沟内与盐产业有关遗迹进行测绘,对周围景观地貌作360度全景摄录,全面搜集了遗址范围内的遗迹资料。另外,还在金华村金福井遗址进行测绘及景观资料的收取。与此同时,还考察了盐井崖、百家井(六合村)、毛赤井(蒲砚村)、小王井(松花乡)等盐业遗址点。在邛崃县,考察了盐沱村(油榨乡)、火井、盐井村(火井镇)等遗址点。

(二)自贡市

蒲江等地的工作结束后,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自贡市,参观盐业史博物馆并与该馆盐业史专家进行座谈。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介绍了他们以往在四川境内及云南等地进行的盐业调查及收获,放映了考察录像资料。联合考古队成员介绍了中美盐业考古合作的背景及研究目标、国外盐业考古的现状及进展、日本盐业考古及研究成果等。其间,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东源井、燊海井及盐场内熬制盐卤的设施。实地参观了东源井附近一座由乡镇企业开办的盐厂。这座盐场使用比较原始的熬盐、制盐工艺,其生产流程、煮盐用具、燃料及燃料渣滓废弃物的堆放及位置等引起联合考古队成员的极大兴趣,这些今天已难得一见的人类学材料对深入理解和阐释蒲江盐井沟-灰沙嘴遗存的关系及埋藏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重庆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在历史上属巴人管辖,这里的制盐历史更为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巴人向周天子贡盐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记:“巴氏之子……是为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止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此后历朝历代,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盐产区。

1)忠县

1999年,联合考古队抵重庆后,前往涪陵参观了白鹤梁遗址。旋即赴忠县,重点考察了甘井镇右溪村中坝遗址、古盐井等,对遗址区域及周围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测绘和全景摄录;自中坝遗址沿甘井河上溯,调查沿线古盐井的分布及右溪村一带民居旁分布的盐井和与盐业产销有关的遗迹及炼渣。第三,自中坝遗址顺流而下步行至甘井河-长江交汇的河口,考察沿途景观地貌及甘井河口一带的瓦渣地、哨棚嘴、崖脚遗址,并对其相对位置进行了测绘。第四,对中坝、甘井口周围遗址出土的部分尖底陶杯、圜底陶罐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部分器皿的容积进行测绘。第五,前往涂井镇红赤村考察汝溪河两岸分布的盐井、蓄卤池、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大型熬盐炉灶遗迹及损毁的寺庙基址。对这里的大型熬盐炉灶进行测绘。历史上,这一带的盐产业颇具规模,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停产。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曾在甘井沟口一带作过调查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甘井沟和中坝遗址进行过调查 [3]。1993-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再次对中坝遗址和甘井沟口等遗址进行复查 [4]。

2)云阳-奉节-巫溪-巫山

联合考古队在云阳县参观了云安镇盐场(已停产)、白兔井等,了解盐井的构造及提取盐卤的设施。然后前往巫溪县,重点考察了大宁盐场(已停产)和向厂区输送盐卤原料的大宁盐泉(后溪河北岸宝源山麓)。对盐场西端3号车间和东端3号车间内废弃的熬制盐卤的炉灶及相关设施、用具等进行测绘。

3)彭水郁山镇

1999年夏,联合考古队派遣北大城市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李小波(现任教四川师范大学)前往重庆彭水县郁山镇,考察那里的盐业遗址 [5]。与其他盐产区相比,郁山盐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因此有“彭水型”卤水一说。其特点为:1)盐矿地质时代早、埋藏浅;2)盐卤多天然出露;三)盐卤成分较差。通过此次考察,了解到郁山镇共有古盐井13处。此外,明清两代,当地也曾开凿过一批盐井。1949年以后,当地实际有生产能力的盐井共9眼,日产卤1.32万筒(每筒128斤),后又开凿了黄泥井、新皮袋井、郁机一井、郁机二井等,产量大幅飚升。但是,由于盐卤含氟量过高,1984年,郁山盐厂全部停产。另据调查,除郁山镇外,彭水鸡冠山、温泉等地也有产盐历史。

(四)鲁北莱州湾地区

2002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环境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莱州湾及胶东半岛进行了一次盐业考古调查,考察地点和单位达20余处。通过此次考察,基本达到了从面上了解鲁北-胶东沿海与制盐有关的遗址,以及这些遗址的分布、数量、埋藏及所在地的景观环境。其中,考察重点是该区域内常见的一种陶质盔形器,详细考察了此类器皿的分布、埋藏、年代、器形、纹样及在遗址中所占的比率等,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一批盔形器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实测。经初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6]。

三、考古发掘

(一)四川蒲江县盐井沟-灰沙嘴遗址

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曾在蒲江县白云乡盐井沟-灰沙咀遗址作初步试掘 [7]。在盐井沟发现2口盐井和1处蓄卤盐池,并作了初步清理。2眼井均圆形大口,直径170-175厘米,开凿在沟内山溪一侧基岩台地上,至今仍渗出卤水。从井内清理出的遗物有唐宋时期的板瓦等。在1号盐井上方约28米处发现一处摩崖造像,画面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两侧刻写“大中”、“元和二年”纪年题刻及“勾当盐井人”、“淳熙丙午年修井”等题记。2号井位于1号井的上游段。盐井上方阶地有一处用石板砌筑的蓄卤盐池,长375、宽195、深120厘米,中间用石板分隔成两个小池。2号井和蓄卤盐池附近发现有10个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及板基槽1处。笕槽支架的柱洞为圆形,开凿在溪谷旁基岩或巨石块上,直径20厘米上下、深12-26厘米,间距73-208厘米不等。支板基槽也开凿在基岩上,共14个,长36-100、宽10-17厘米。估计当时可能在基槽上安置支板,再在支板上设置输卤笕槽,向下游窑埂村的盐场输送卤水。

盐场建在溪谷下游窑埂村边,这里保留大量废弃堆积,埋藏丰厚,当地人称“灰沙嘴”。经试掘得知有6层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熬盐时废弃的炭渣、盐卤渣等。出土遗物有釉陶碗、四系罐、灰陶盆、红陶缸等器皿的残件及板瓦、铁锅残片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长条形耐火石。从文化堆积及包含物分析其年代大致在唐-宋时期。

(二)忠县

1)重庆忠县甘井沟口遗址群等

20世纪50年代末,三峡水库的建设开始酝酿,由此拉开了三峡考古的序幕。这一期间,四川省长办文物队和四川大学等单位曾在忠县(原属四川省)甘井沟河口的瓦渣地、哨棚嘴等地作过试掘 [8],发现了以尖底羊角杯和花边口罐为特征的一组遗存。结合文献记载,后来有学者推测,此类遗物有可能为制盐用具。

20世纪90年代,三峡水库建设正式上马,一场世界上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在三峡地区全面铺开。1993年末,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接了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论证的任务,并立即派员前往三峡进行先期摸底和遗址选点工作 [9]。与此同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已先期在哨棚嘴、崖脚遗址进行试掘,为后来的工作作了铺垫。

1994年初,北京大学组建了三峡考古队。2月前往忠县,对忠州镇甘井口遗址群、乌杨镇汉-南朝墓葬、涂井李园遗址和魏晋时期崖墓等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一批重要资料。在当年作的论证报告中明确指出,甘井口遗址群、中坝遗址、李园遗址出土大量花边口圜底罐、尖底羊角杯应是一种特殊产业活动的遗留,探索这些遗址的性质及此类器皿的使用功能是考古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0]。

从1997年开始,甘井沟口一带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2002年。

2)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及古盐井

中坝遗址位于甘井河中下游的右溪村。该址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作过试掘 [11]。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址进行试掘,对遗址的埋藏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12]。1997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址进行大规模的连续发掘至今。

为配合中美盐业考古合作项目的进行,经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商同意,从1999年末-2001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每年派遣部分外国研修生、研究生承接中坝遗址一座探方(编号99ZZDT0202)的发掘(面积10x10米,实际发掘面积9x9米)。自第18层(约东周晚期)到第69层(生土)发现的遗迹有:龙窑3座、房基地面(或工作面)33处、灰坑42个、方形粘土壁坑2座、沟槽6段,以及大量陶片、石器、骨器、角器、卜骨及其他遗物。

发掘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1)对探方内所有土壤均作筛选(筛网孔径约0.6厘米)。2)鉴于中坝遗址堆积丰厚、陶片数量极其巨大,在探方内由选取了一个1米见方的抽样区(witness section),抽样区内出土陶片全面收取。3)探方内出土兽骨全部采集。

发掘过程中,联合考古队的地质考古专家和地理学家还对甘井河流域进行了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的考察。此外,德国、法国、美国、瑞士等国的盐业考古专家也曾前往中坝遗址进行参观,他们对这座遗址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并一致认同这是一座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重要遗址。

3)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

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在寿光县大荒北央遗址进行试掘 [13]。此地距莱州湾15公里,是鲁北沿海地带集中出土盔形器的一处遗址,地表采集盔形器残片占陶片总量的95%以上。该址文化层厚约1米。地1层为表土,第2、3两层为文化层,包含物仍以盔形器为大宗,其比例超过90%。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和灰沟。灰坑圆形,圜底,直径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坑壁用红褐色粘土涂抹,加工规整,透水性差。发掘者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保存淡水或卤水的设施。

此次发掘有两个收获:

1)在文化层中发现大面积分布的白色沉淀物硬面,表面平滑,推测是人工形成的遗迹,有可能是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遗留。

2)发现大量盔形器。其质地分两类:一类红褐色,质地差,估计是用当地的土壤在当地烧制的。另一类灰色或黑灰色,质地好,应是在外地烧制好以后的输入品。这些盔形器内壁底部有白色沉淀物,发掘者已采集样品,希望通过检测以证实此类器物是否为专门的制盐器具。

四、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成都平原

在蒲江一带进行的考古调查和试掘未发现早到先秦的制盐遗物和遗迹。目前,这一区域发现的盐井一般被定在唐代,蒲江白云乡窑埂村灰沙嘴的试掘证实其文化堆积为唐宋时期。我们认为,尽管未找到年代更早的遗存,但也不能说那些大口盐井都是唐代的。事实是,自汉代起川西盆地就流行凿挖大口浅井;另一方面,目前断代的凭据大多为盐井附近的摩崖造像及上面的年款题纪,但这些盐井可能开凿在唐代以前,延续到唐带或更晚仍在使用。也就是说,摩崖题刻并不说明盐井的年代上限。但对此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调查结果证实,蒲江一带的盐井均开凿在山溪两侧或山崖下,井口大而浅,有的在盐井附近砌蓄卤盐池,或利用溪谷的高低落差架设笕槽向下游盐场输送卤水;盐场内用耐火石构建熬盐炉灶;燃料可能多为木柴、木炭,也可能使用煤炭(蒲江白云乡盐井沟内山崖下有自然出露的煤层及早年挖掘的矿洞,但具体何时开采?不详。但煤的质量极差)。另一现象是,盐井附近往往开凿摩崖造像,上面的题刻内容往往与盐井有关,说明当时的制盐产业与宗教之间存在联系,此类造像似乎充当着盐井保护神的角色。总之,上述工作及新的发现为探索川西平原制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三峡地区

上一世纪50年代末在甘井沟口发现羊角尖底杯后,有学者就推测这是一种造盐的器具,有人还进而推测,之所以制作尖底陶器,目的是利于将其插在江边沙滩地上,经日晒盐卤获取食盐 [14]。但是,如果考虑到三峡地区一年四季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这一推测显然经不起推敲。

我们认为这里的遗址是专门的产业遗留,其中以制盐的可能性最大。根据如下:

1)文献记载,甘井沟一带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盐卤产区。至今在甘井河沿线仍分布相当数量的盐井。

2)这里发现的古遗址埋藏状况特殊,堆积物以尖底杯、还边圜底罐为大宗,种类单一、形态特异。

3)此类器皿不是日常生活用具。

4)参阅国外考古资料,上述器皿及特殊的堆积现象与国外一些制盐遗址的堆积和器类极其相似。

中坝遗址探方99ZZDT0202的发掘有这样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从第56层开始出现羊角尖底杯。但直至第51层,其总量仅占该层陶器的5%;第50层增至23%;第49b层激增至75%以上。

2)羊角尖底杯的衰退亦极其迅速,第49a层时锐减至7%强。取而代之的是此前仅占5%左右的大口短身尖底杯,第49a-48层,后者跃升至25%,此后迅速回落并走向消亡。

3)与尖底杯衰退的同时,厚胎花边口圜底罐逐渐成长起来。到49a-35b层时,大小不甚匀称的花边口圜底罐成为主流,比例占50%-80%以上。到35a层以后,此类器又迅速被一种容量均等的束颈花边圜底罐取代,后者比例激增至80%-90%。

4)到第21层左右,花边口圜底罐陆续被容量大小相差无几的平口圜底罐取代。

通过对探方99ZZDT0202出土的近200个完整的圜底罐、尖底杯容积的检测,可知圜底罐容积在500ml左右,但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另一共同点是,同时段的陶罐容积非常接近。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些陶罐可能同时还扮演着量器的角色。

对探方内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我们全面予以收集,并特别关注这样一些问题:

1)动物和鱼类的比例及变化;

2)不同时期动物种属的变化;

3)鱼类体积的变化(可反映环境变迁或捕渔技术的改进);

4)兽骨一类遗存与制盐业之间的联系?即是否存在盐产业的副产品-如腌制鱼(肉)、鱼酱等?

尽管我们提出了上述结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尚不十分明确当时究竟如何用陶器制盐,在哪些地方制盐?工艺流程如何?盐产业的规模?是否存在贸易和交换?等。

(三)彭水郁山镇

郁山镇是一个比较偏僻的盐业产区。由于储量、质量、交通等各方面原因,这里的井盐业生产不象自贡、乐山等地那般举足轻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是,由于郁山盐泉具有的天然性和浅埋藏的特征,又很容易成为早期人类开发利用的盐业产地 [15]。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这一带的盐业开发必然与巴蜀、荆楚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四)山东莱州湾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已刊布资料的梳理,了解到这一区域内盔形器的分布基本环绕莱州湾,西起无棣县,东止于胶莱河,南界大致蔓延到泰沂山系以北、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沿线。据各遗址点出土盔形器的比例,或可将上述区域进一部细化为两小区:1)高密度区。以莱州湾为圆心,沿海岸线15-30公里构成一面向海湾的弧,这一范围内凡商周遗址均出盔形器,而且所占比例甚高,最高占陶器总量90%以上。2)低密度区。在高密度区,商周时期遗址也经见盔形器,但为数不大,呈零星分布。

对盔形器的年代还有不同认识。一般将它们推定为商周时期;或将年代下限延伸至春秋-战国或更晚。对其功能也有不同看法。1)汲水器;2)煮盐或晒盐用具;3)陶臼。

结合四川及三峡地区的盐业考古实践,我们对盔形器有如下基本认识。1)盔形器集中分布于胶济线以北,尤以莱州湾近海滩涂地带最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盔形器的遗址坐落在现今盐场范围内或附近。2)参考全新世以来海面的变化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莱州湾的古海岸线大致在现今海岸线以内15-20公里范围,也就是说,那些出有盔形器的遗址当时更加靠近海岸线。3)沿海滩涂地下水位高,加之潮水涨落,土壤高度盐碱化,极不利于农业垦殖。4)盔形器胎体厚重,不具备一般生活用具的特征。有的遗址还发现将盔形器集中放置在地面或窑内,表明盔形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生产用具。

莱州湾地区的盔形器形态与三峡地区的花边口圜底罐类似,遗址的埋藏状况也与三峡甘井沟一带的埋藏一致,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制盐遗址的堆积及出土物也十分接近。此外,历史上齐国一直为重要的海盐产地,并因占有“渔盐舟楫之利”,而称霸一方。再往前看,《世本》记,“夙沙氏煮海为盐”。夙沙氏为传说中与神农同时的人物,被尊为海盐之神,其部族应活动在山东境内。可见,那里的盐产业出现的相当早。

(五)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重要的盐产地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带。古史传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尧、舜、禹之所以将都邑选在靠近河东之地,首要原因是为了控制那里的资源,解池之盐即为其中之一。尽管上述传说还需要考古方面的证据,但晋南一带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古遗址的分布密度一直较高,暗示上述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

2000年,刘莉、陈星灿撰文(以下称简称刘-陈文)讨论了黄河流域中心-周边系统的相互关系,特别谈到了夏商时期跨地域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等问题 [16]。这里的资源即指铜、铅、锡等冶金矿物原料和民生必需品-食盐。夏-商早期将都邑建在洛阳-郑州冲击平原,这里土地肥沃,便于军事防御和发展经济,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即缺少社会必需的一些自然资源,如铜、锡、铅、盐等战略物资。为获取并保障这些资源的供给,夏-商的统治者便将他们的政治-军事触角延伸到蕴藏有这些资源的周边地区。

晋南拥有中原最大的盐池-解池。解池之盐经日晒即可结晶,且蕴藏极其丰富,是晋-陕-豫地区唯一的大型盐业资源。也是夏商时期各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刘-陈文统计,晋南已发现旧石器以来的古遗址300余处。到了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以陶寺为代表的大型中心聚落。龙山以后,夏代没有将都邑选在晋南,而是建到了豫西。但这一时期晋南的东下冯类型文化则趋同于豫西的二里头文化,这说明两个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到商代早期,晋南商时期文化则又与郑州商早期的二里岗文化保持一致。刘-陈文指出,这两次经历相似的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夏人、商人都对晋南保持了浓厚兴趣?

刘-陈文通过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分析,注意到该址第五期(约当早商二里岗下层)建造的一座夯土城,在城垣西南角建有40多座圆形建筑,分为7行,每行6-7座。经发掘可知,这组建筑形制非常统一,每座直径850-950厘米,基址为厚30-50厘米的夯土,高出周围地面,每座房基中心有一直径20-30、深80厘米的大柱洞。地表挖十字形沟槽,宽50-60、深80厘米,内有柱洞。基址周边还有一圈30-40个排列紧密的柱洞。这组基址可复原为无墙、无门道的木构建筑,地面被十字沟槽分割,空间狭小,不宜作为人类居住的房屋。此外,除发现少量的陶片外,基址周围不见其他遗物。反之,它们却更像古代的粮仓。可是,考虑到运城的地势、土壤及这组建筑的格局,刘-陈认为,粮仓说亦不足取。联系到当地重要的自然资源-盐,他们提出这组建筑可能是商代储盐的仓房,其形状与《天工开物》描绘的古代盐仓非常相似。

刘-陈还指出,东下冯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型陶器-蛋形瓮、敛口瓮,这两类器中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储藏河东盐池出产的盐。在豫西二里头发现的蛋形瓮和敛口瓮与东下冯的同类器一致,可能意味着河东盐池的盐在这一时期被运到了夏人的统治中心。从空间看,解池位于东下冯西南30余公里,发源于中条山的青龙河可将中条山铜矿、东下冯遗址与河东盐池连接起来,经青龙河、涑水、黄河及其支流可将中条山所产之铜、解池所产之盐运抵伊洛地区。如此,东下冯实际上扮演了由国家控制的自然资源集散地的角色。

刘-陈文认为,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的某一时期突然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在晋南的消失恰好与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向东方、向南方的扩张趋势同时,而商人向东、向南的扩张正是为了攫取那些地区的盐(山东)和铜矿(长江中游)等自然资源。

利用文献探讨河东盐池及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但结合考古资料进行研究者可谓寥寥。由此,我们认为刘-陈的研究很有价值。尽管他们的结论还带有较大的推测成分,也有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澄清,但他们毕竟以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这对今后该地区考古研究思路的拓展无疑是富有启发的。

注释

[1] 本项研究得到美国Wenner-Gren基金资助。

本项研究得到日本住友财团基金(The Sumitomo Foundation of Japan)资助。

[2] 四川省博物馆:川东长江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四川万县地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4期

[4] 1993年12月-1994年5月,本文作者曾负责在中坝和甘井沟口一带进行调查。

[5] 李小波: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古代盐井考察报告(待刊)

[6] 李水城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见本刊本期)

[7] 蒋成、龙腾:蒲江古盐井遗址考古调查有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3日第一版

[8] 忠县试掘工作组:忠县甘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况《文物》1959年11期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忠县甘井沟遗址的试掘《考古》1962年8期

[9] 199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承接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的任务后,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赵化成及本文作者即赴忠县进行先期考察。

[10] 北京大学考古系:《四川省忠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规划报告》,1994年8月31日(草案)。

[11] 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注)1《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 王青: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发掘简介(待刊)

[14] 1982-1985年,本文作者在四川博物馆工作期间,曾负责四川省博物馆历史文物展览改陈及文字说明,当时已有学者持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