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范例6篇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1

2014年第3期《教师博览·文摘版》发表了《“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一文。文章介绍了美国教师向小学生讲述“孔融让梨”故事之后的讨论:

师:关于孔融让梨你们怎么看?

生:爸爸的朋友为什么要给孔融家带梨?

师:作为礼物。

生: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

师:……

生: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

师:……

生: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意吃不吃,谁愿意吃自己去拿不行吗?

师:那样或许会不公平。

生: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子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

师:你说得对,这个故事的确基于每个人都喜欢吃梨的前提假设。

生: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绝对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

师:他是在表现谦让。

生:他只能表现自己的谦让,给自己拿一个最小的好了,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

师:那你怎么看孔融?

生:我不喜欢孔融,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平,剥夺了其他兄弟选择和表现的机会。

生:我觉得孔融不诚实。

师:为什么?

生:这件事情有点自相矛盾,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

生:我也不喜欢孔融的爸爸。

师:为什么?

生:他不负责任,让没有行为能力的四岁孔融分梨,而且他也没有是非观念,孔融分梨的行为很主观武断却得到了父亲的赞扬。

师:……

生: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师:要是你是孔融会怎么样做呢?

生:把梨放在桌子上,谁吃谁拿好了。

青岛大学宫振胜、卢文丽两位老师做了对比性研究。今年7月全国“批判性思维教育”讨论会上公布了其中几场讨论的记录。下面是两场讨论的情形。

其一,曲阜一所小学五年级师生的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听完孔融让梨故事,有什么感想呢?

生:孔融很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自己虽然很小,却把大的留给哥哥和弟弟,我们也要学会大方,让着比自己小的伙伴和同学。

生:孔融顾着别人,品质好,不自私,不论大小都懂得忍让。

生:孔融不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这告诉我们不能以大欺小,对于比我们小的要学会谦让和帮助。

生:孔融很谦让,不怎么自私。

生:我们要学会无私奉献。

生:我觉得孔融很善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其二,湖北一所初中师生的讨论:

师: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生:听过。

(老师请一名学生将故事讲了一遍)

师:请大家说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生:孔融很谦让,他把大梨予让给了哥哥。

生:孔融是个很为别人着想的人,他知道自己小,吃不了大梨,而哥哥们吃小梨会吃不够,所以他把大梨给哥哥,小梨留给自己。

生:孔融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不愿意和哥哥抢大梨。

师:大家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希望大家能说出不同的看法来。

生:孔融是个乖巧的孩子,他知道哥哥喜欢大梨,就让给他了,自己拿小梨,免得爸爸妈妈生气。

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小梨吗?

生:不会,我一定会去抢大梨的。

师:谢谢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心声。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思考这个故事,孔融会不会因为自己喜欢小梨,才把大梨让给哥哥的?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让梨就为哥哥着想。

师:所以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相处,要懂得谦让。

中美两国学生对《孔融让梨》的故事的不同感受、态度和评价,反映了两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不同现状,给我们很多深刻的启发。我们看到,美国的孩子有着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他们自觉地质疑孔融的行为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原则,质疑孔融父亲的行为,甚至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质疑故事作者的立意及其价值偏好。

“孔融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截然相反的标准呢?他难道没有固定的做事原则吗?”的问题,是对孔融行为及其背后思考问题的原则的质疑。学生还原了孔融思维过程中的两个推理,并由此发现了大前提的自相矛盾。孔融的第一个推理是:“年纪小应当拿小梨,我比哥哥年纪小,所以我应当拿小梨。”第二个推理是:“年纪大应当拿小梨,我比弟弟年纪大,所以我应当拿小梨。”两个推理的大前提是自相矛盾的。

“但孔融这样分也不一定公平啊,所有的兄弟都得根据孔融的喜好得到梨子,他们的选择机会被剥夺了,分到最大梨子的兄弟可能恰巧不喜欢吃梨呢?”和“他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呢?”的问题,是从孔融的行为客观上可能给兄弟带来伤害质疑孔融行为的合理性。而“孔融可能是不喜欢吃梨才给自己一个最小的,但不喜欢吃就直说,讨巧地编出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很虚伪的。反过来,要是他喜欢吃梨的话却把大的都给了别人也是口是心非,喜欢什么该勇于承认才对”的表达,更是在对孔融那样分梨的出发点做深刻的道德评判。

“既然梨子有大有小,爸爸为什么还要四岁的孔融去分,一旦分不公平怎么办?分出去的梨子难道再要回来?”的问题,是在质疑孔融父亲的行为。

“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不愿意吃不吃,谁愿意吃自己去拿不行吗?”的问题是对隐含前提的质疑。孔融那样分梨有两个隐含前提:“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爱吃梨”和“梨是稀缺资源”。但这两个前提不一定成立。

“既然是礼物一定要是好梨子,为什么还明显地有大有小,不能一般大吗?”是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

“这个故事不好,鼓励主观武断,剥夺了民主,这种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赢得赞扬的做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的批评,是在质疑故事作者的立意及其背后的价值偏好。

中国学生的讨论怎样呢?先看小学生的讨论。首先,从话语方式上看,他们用的全是陈述句,没有疑问句,这说明他们没有质疑的习惯和意识。再从陈述的内容看,他们都是在赞扬孔融,这说明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与作者和文本的立场观点保持一致,说明他们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6名学生有4名学生表达了向孔融学习的态度,这说明向文本中的人物学习已经成为他们在文本阅读时的思维定式和用套话表达的习惯。令人稍许宽慰的是,多数学生能够用“大方”“谦让”等比较切近的词语来表达对孔融行为的抽象理解。而有一名学生“无私奉献”的表达则是完全不着边际,可见思维的惰性和套话的表达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如果对尚可宽慰的“大方”“谦让”等表达做深入探究的话,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价值坐标还是狭窄了,还不能从公平、诚实、自由等高层次的价值坐标来思考问题。

再看中学生的讨论:从话语方式上看,他们同样没有疑问句,没有质疑的意识和习惯。从表达内容来看,他们同样是在赞扬孔融,同样自觉不自觉地与作者的意图保持一致,同样没有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有一名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说孔融的出发点是“免得让爸爸妈妈生气”,说孔融乖巧,这表明他能够从另外的价值坐标思考问题,这是可喜的:但他们同样不能从公平、诚实、自由等高层次的价值坐标来思考问题。有一名学生当教师问他“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小梨吗?”时说:“不会,我一定会去抢大梨的。”如果我们做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可能。其一,这是他的真心话。说真心话固然可喜,但其实用主义的、自私的价值取向和“抢”字所蕴含的野蛮却令人担忧,这与小学生的讨论相比较,是道德的倒退或堕落。其二,这不是他的真心话。他是故意在与其他同学做不同的表达而讨老师的欢心。真实的情形无论是哪种情形,都说明了这名学生价值取向的低下。何况为讨老师欢心而宁可违心地说“我一定会去抢大梨的”,同样表明了不以自私为耻的道德水准。

中美两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让我们警醒,让我们反思不同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注重仁爱、礼让、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是积极的,应当继承。但同时应当看到,这种文化的伦理坐标过强,而求真、自由、公正等价值坐标较弱。在思维方面,我们是重结论而轻过程,而西方文化更重过程,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及其思维特征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我国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了逻辑科学的发展,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得到良好的发展而成为文化的根。

美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仔细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20世纪更是鲜明地倡导批判性思维。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8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而中国的家庭教育从小教孩子“听话”“懂规矩”,甚至“乖巧”。家长包办代替,孩子缺少独立思考。家长对孩子的主要期望在于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出人头地,而少有对别出心裁的奇思妙想的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更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记忆,轻思维发展;重教师传授,轻自主探究;重标准答案,轻问题意识;重题海战术,轻科学理性。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2

河南尹何进升迁为大将军后,杨赐也派孔融带着贺帖到何进府邸恭贺,因祝贺的人实在太多,好久了,孔融仍得不到引见。自负气节高、志向远大的孔融在众目睽睽之下,夺过门人手中的贺帖扯得稀烂,然后扬长而去,回家后还写了一份弹劾何进的奏章。

在部下的怂恿之下,何进曾一度打算派刺客剌杀孔融,后总算被一位宾客劝了下来。鉴于孔融当时的声誉,何进不仅打消了追杀孔融的念头,而且还听从了那位宾客的建议,提议让孔融为侍御史,不久,又拜他为虎贲中郎将。

何进不杀孔融只不过是一时之间为了沽名钓誉。后来他拥立少帝,专权后,总想找一个借口杀了孔融,以报当年被羞辱之仇。

一天,何进与孔融一起外出,在市场上,孔融看见一个卖梨的,不禁嘟囔了一句:“黄澄澄的,这梨儿一定很甜。”何进说:“我也觉得不错,买一个吧!”一会儿,何进又看见一个卖柿子的,青青的,看样子挺涩,他又让孔融买了一个。

等到何进回了宫,他以少帝之名召集大臣上殿。何进看了孔融一眼,说:“这次孔中郎伴我出访,十分辛苦,皇上让我赏他一个梨,一个柿。孔中郎必须当众吃掉,不必拘束。”

这可是一损招,柿子苦涩,不吃吧,将会由此获罪;吃吧,那龇牙咧嘴的洋相将会在大家面前出尽。

只见孔融不慌不忙接过柿和梨子,随即将柿子递给身边的大臣:“皇上的赏赐,在下可不敢独享,你们一人一口,可千万不要辜负皇上的圣恩啊。”

孔融在市场上就想吃这个梨子,这时如愿以偿,他便在一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等大臣们将柿子吃完,孔融也抹抹嘴,将梨核往袖子里一放,说:“到时让家人们把它种上。”

何进心想,这下可抓到了孔融的把柄了,他不怒自威:“孔中郎,我让你当堂一个人将柿子吃掉,而你……你可知罪?”孔融缓缓地说:“请大将军让我把话说完后,再治我的罪不迟。”何进点了点头,孔融接着说,“自古节假日人们都要吃柿子,取一个事事如意之意,圣上赏给我的柿子,我可不能只顾自己事事如意而置大家于不顾啊 !大家事事如意,对圣上,对大将军就会更加感恩戴德呀。”

大臣们立即跪下,山呼“谢圣上隆恩。”又朝何进拜了拜,齐声说:“谢大将军的厚恩!”

这场面让何进心中格外受用。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3

我想,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知道让梨是因为他知道要尊老爱幼,许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以后,纷纷效仿“孔融让梨”,可是,这只是行为上的表现,并不是出自内心的。

给大家讲一个由于效仿孔融让梨造成悲惨后果的故事吧!

一户人家生了个孩子,取名叫融融,因为他们十分喜欢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顾及别人的人,从此,他们天天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每次母亲买回来水果什么的都让融融先挑,融融一旦挑大的给自己,妈妈总会把它从融融手上拿回去,假装是融融准备给自己的,毕竟母亲是心疼孩子的,为了让融融每次都吃到大的,妈妈总会找理由把大的再给融融,最后还夸融融是个好孩子,日子长了,融融每次挑大水果给妈妈这种动作就固定不变了,融融习惯了这种生活,因为他觉得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动作,反正大水果最终还是到他手中。然而就在这一天,融融的行为让他们彻底的觉悟了…

这天,融融父亲的上司来到融融家,妈妈让融融去拿苹果招待贵客,融融挑了个大大的苹果递到了他的手中,上司见了夸融融是个好孩子,融融的母亲也为此感到欢喜,然而,悲剧就在这时候发生了,虽然那个上司最不喜欢吃苹果了,但是盛情难却,他刚刚咬一口,麻烦就来了,只见融融用手指指着他大骂:“你这个不要脸的东西,大苹果是我的,你怎么可以吃呢,你太卑鄙,太无耻,太下贱了!”上司听了,脸红成了一片,吞也不是,吐也不是,他干脆直接出了家门,往家跑…..

融融知道了孔融让梨,可是并不知道孔融为什么要让梨,他只是知道大水果最终会回到自己手里的,那个最大的是属于自己的,悲剧的酿成的原因是融融没有亲自的去体验顾及别人的快乐,他只是知道这只是吃大水果前的小动作!

知道又怎么样,你会去做吗?经常的小事:你知道作业是什么,可是你懒的去做!

你知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为了一点零零碎碎的小事却抛弃了诺言,你知道粒粒皆辛苦可是为了少吃一点,宁愿倒了也不愿意可怜辛勤劳动的成果,你知道你自己终究也有死的一天,可是,却觉得这太遥远了,不愿去做该做的事!你知道…..你还知道什么?我知道我们所知道没什么人会用一生的经历去证明所知道的对与错!

你呢?你敢许下诺言吗?你敢说你现在知道的会去用你的行动来证明你所知道的没白知道吗?我希望是这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4

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评论孩子的答案。“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孔融4岁时,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即自己占有最大的那个,把小的留给别人,但他没有这么做。如果把这个故事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后果对人对己、有利有害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的价值观点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更为人所唾弃。如果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利人利己”。

我们过去一直称道的就是“损己利人”。这个命题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如果大家都不利己,把利益提供给别人去享受,那么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这样做,所有的利益都归他;如果他也奉行“损己利人”,那么利益只好“出口”到国外去了。我们在鼓励别人“损己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接受利益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距离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讲究“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土地还是那个土地,人还是那个人,就是因为制度发生了变化,便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绩。中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充分说明:资本、劳动、科技进步这些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果缺乏了动员它们或者激励它们的制度安排,就不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有很多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其中既有“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争论,也有顶层设计的呼声。但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要想在经济上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则必须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如果孔融只是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必然会出现别人利益减少的风险。我们既要鼓励孔融那种“损己利人”的高尚品格,又要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要让老实人最终获取比较大的利益才行。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5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六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都不知长啥模样。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的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叫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分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tuǒ),何况一个六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qù),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皱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还剩下一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网)

1.智力题

必经之路

从前,在两座城市之间,只有一条路,是唯一的通道。这条路并不长,步行通过只需要10分钟,但却几乎没有人能通过。因为在路的中心位置有一个怪物在看守,不允许任何人通过。要想通过这条路,只有趁怪物睡觉的时候。但怪物每次只睡5分钟,怪物醒来后,如果发现有人走过,即使此人只差一步就能通过,怪物也要把他送回去。

有一个聪明的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顺利地通过了这条路,当然他不可能乘任何交通工具。那么,他是如何过去的呢?

2.谜语城

大小豆粒从天撒,人畜庄稼都怕它,尽干坏事伤天理,掌握科技征服它。(猜一自然现象)

两排牙齿一般多,互相交叉紧配合,开关随意最方便,一只舌头往来梭。(猜一衣物用品)

似鸟又非鸟,有翅身无毛,一脸丑模样,专爱夜遨游。(猜一动物)

半真半假。(猜一字)

明光似带呈天河,河中无鱼也无船,晴空夜晚鹊搭桥,牛郎织女隔河望。(猜一天体名)

3.图形题

某地有九个仓库,为了防火,需要在这些仓库中放两套消防设备。一个仓库放了消防设备,凡是与它有路连着的仓库就都可以就近使用。请想一想:这两套消防设备应该放在哪里,才能使九个仓库都用得上?

4.考眼力

考考你的眼力,找出两幅图中的五处不同。

5.迷宫游戏

四 叶 草

四叶草,别称牛角花,又称幸运草,传说找到四叶草的人会得到幸福。你看,圣诞老人是怎样从花蕊经过四片四叶草而飞出枝梗出口的?(张祉浩)

6.看图猜成语

7.小侦探

假 口 供

在一个白雪纷飞的冬夜,京西路68号的房间里有一名单身女郎被人杀害,行凶时间为当晚8点左右。警方在现场发现,房间中瓦斯炉被火烘得红红的,室内让人热得直流汗,电灯依然亮着,然而紧闭的窗子却只掩上了半边的窗帘。

孔融让梨的故事范文6

小时候,总梦想着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卧室里有一个大大的书架,靠在角落里,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比如:《白雪公主》,《美人鱼》等,都是我的最爱,在那个角落里,古色古香,洋溢着一种特别的香味

记得每天晚上,妈妈都会慈祥地坐在床边,温柔地跟我讲了一个个动听的神话故事。有一天晚上,依旧像往常一样,那么平常,那么静谧,那么让人期待又令人遐想。妈妈果如像往常那样娴熟地坐在床边,给我讲故事,今天妈妈给我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叫孔融,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的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了摇头,却另拣的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大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妈妈讲的绘声绘色,而我听得似懂非懂,却在另一个晚上,吃水果时,把最大的苹果给了爸爸,妈妈,而选了最小的一个留给自己。

长大了以后,我不再需要了妈妈那张会讲故事的“嘴巴”了,不再听书,而学会了看书,什么《鲁宾逊漂流记》啦,《朝花夕拾》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啦,等等都是我的最爱。

那个夜晚,我脱离的喧器的城市,独自一人坐在阳台上,凝视着不曾翻动的书页。

上一篇拜访礼仪

下一篇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