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赏析范例6篇

巴黎圣母院赏析

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1

《巴黎圣母院》这篇小说篇幅较长,刚开始读时感觉眼花缭乱,五光十色,有些繁琐,但我认真读了下去,随后我就被吸引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1暑假,我沐浴在了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书籍海洋之中,受到了很多关于书籍的熏陶。或许这就是知识的诱惑,将人沉醉于其中。无论是小说、童话、散文都让人感叹不已。一场神圣的爱情,一个黑暗的社会,一位与黑暗斗争到底的青年,文章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那些远古年代的信仰、习俗、艺术和法律,以及人类的情绪和热情。让我们走进雨果的那个年代吧!

《巴黎圣母院》是由雨果创作的。雨果不是一位创建学说的思想家,而人类命运的思考者。雨果以浪漫主义诗人的才情和文学创新者的胸怀,偏爱宏伟和壮丽。巴黎圣母院在城心岛亭亭玉立,仪态万方。通过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巴黎圣母院,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圣母院楼顶平台的夜景。

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钟人卡西魔多则远远地欣赏这美妙的一对,另外还有一副目光有追随着姑娘,那是从密修室小窗口射出来的,淫荡而凶狠,密修室里幽灵似的主教弗罗洛正窥视;教堂前的广场上跑过一匹高头大马,那骑卫队长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赛姑娘的呼唤,向站在阳台上的一位贵族小姐至敬……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却出现一幕幕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场面。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锁住了人们的命运。从而酿成了大大小小的悲剧。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姑娘爱丝美拉达,残疾丑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他们那纯洁的爱情,以死为前提的爱情。不曾因卡西魔多的长相而嫌弃的爱丝美拉达,当她走上绞刑架时,卡西魔多仍然没有死心,主动到鹰山地窟中与爱丝美拉达共同长眠。

我想,当时社会洽洽需要这样的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会充满更多的爱,而不是更多的阴险狠毒。以前如此,现在依旧如此。温暖的爱能让人触化冰川。读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爱的魔力,也懂得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2读完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丑与美,善与恶,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群性格鲜明,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对比鲜明,令人触目惊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说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浪漫亮点,是美丽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的中世纪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了。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其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遭到无情的遗弃——先是亲人的遗弃,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顶纯洁美丽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如同守护着珍宝一般守护着爱丝梅拉达,试图使他远离一切伤害。但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致使强悍的卡西莫多,也只有选择殉情这一悲剧。这两个主人公存在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反差也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

想想敲钟人卡西莫多悲惨的命运,美丽的心灵……我就感到无地自容,想想自己平时总是以貌取人,就更加难过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家总是瞧不起外貌丑陋,衣着寒酸,天生残疾……的人,一味只知道去追求“外表美”,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心灵美”。

人,真正的美在于心灵。倘若一个人心灵不美,即使穿上最美的衣服也不见得美,要知道心灵上的一道皱纹比眼角上千道鱼尾纹还要衰老,还要败事,还要可悲。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3读完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丑与美,善与恶,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群性格鲜明,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对比鲜明,令人触目惊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说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浪漫亮点,是美丽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的中世纪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了。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其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遭到无情的遗弃——先是亲人的遗弃,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却有着一顶纯洁美丽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如同守护着珍宝一般守护着爱丝梅拉达,试图使他远离一切伤害。但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致使强悍的卡西莫多,也只有选择殉情这一悲剧。这两个主人公存在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反差也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

想想敲钟人卡西莫多悲惨的命运,美丽的心灵……我就感到无地自容,想想自己平时总是以貌取人,就更加难过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家总是瞧不起外貌丑陋,衣着寒酸,天生残疾……的人,一味只知道去追求“外表美”,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心灵美”。

人,真正的美在于心灵。倘若一个人心灵不美,即使穿上最美的衣服也不见得美,要知道心灵上的一道皱纹比眼角上千道鱼尾纹还要衰老,还要败事,还要可悲。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4轻轻的,我闭上了眼睛;

静静的,扒在了书桌进入了梦境;

幽幽的,耳畔响起一遍嘈杂声;

微微的,睁开双眼,我已置身与巴黎圣母院这座法国把教堂前。

“轰轰……”钟声响起,不禁意间让梦中的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书中所提及的那鼎大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书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物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沉。

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美丽出众的舞者爱斯梅拉达,她一人歌舞,群众云集,她是作品在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上的集中体现。她是作者全力讴歌的对象。她是被无数读者公认为清白无暇,美丽善良,天真热情,坦率开朗的少女。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简直可谓是美的化身,她把世人都看作像她那样纯洁忠贞,以至于死都保持着对负心,放荡无情的弗比斯的爱情。

作品中作者安排了上层统治者与下层平民的对照。在封建王朝里,他们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冤狱遍布国内,致使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遭受凌辱与迫害;而在“黑话王国”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裳褴褛,举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与封建王朝,天主教会斗争,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

慢慢地,一副阴森的嘴脸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他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

与克洛德相反的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在《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伽西莫多的外貌虽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懂得真爱,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生命。在圣母院中,伽西莫多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为高大,人们也从嫌弃变得喜爱他,尊敬他了。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美与真的象征,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

……

想着,想着。又是一阵钟响,猛然间,眼前一黑——我醒了。

周围的一切都变了,铺开被压皱了的书,继续我的名著导读之旅……

巴黎圣母院读书心得5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2

雨果曾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其浪漫主义主张中最重要的正是对照原则,他还说,取一个形体上畸形得最可厌,最可怕,最完全的人物,把他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在社会组织的最地下的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用阴森的对照光线从各方面照射这个可怜的东西,然后给他一个灵魂,并且在这灵魂中赋予男人所具有的一种最纯洁的感情,结果,这种高尚的感情根据不同条件而炽热化,在你眼前使这卑下的造物变换了形状,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丽。相反,取一个道德上最畸形的人物加以体态的美和雍容华贵的风度,使其更加突出。美丑对照原则正是这部作品的美学思想,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丑的对照原则、外形的丑和内在的美的对照原则。正是依照这样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雨果创造出了《巴黎圣母院》里的副主教,以及那个钟楼怪人卡莫西多。同时雨果认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最丰富的源泉。”善良的东西总伴随着丑恶的存在,善良总是与丑恶相依相存,在矛盾与尖锐的斗争中体现,《巴黎圣母院》正是将对照原则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运用了美丑对照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出异乎寻常的任务,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面,将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致。雨果用强烈对照或对比手法,不仅展示了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而且赋予了小说的艺术立体感和作品的深邃思想内涵,实践了雨果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该作品中的大量对比,表现了雨果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心中的善恶观。然而,他的美丑对照并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他所阐述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其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杰出作品,形象地展现了客观世界的两面性:美与丑,它们既共生又对立;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主观认识的倾向性: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的善良愿望。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作者以赤诚和善良的心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领着人们从美中辨别丑。从丑中发现美,在美与丑这两物、两色构织汇集的艺术画廊中,把握和探究现实世界中的美丑二元对立及其辩证转化的美学意蕴。

人物对照是该作品的重头戏,除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外,作品中还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即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两个王国的对比,通过他们国王、法律等的对照,体现出十五世纪时期社会最高层和最底层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感的对照,体现在人们对女主角爱斯梅拉达的感情的方面,作者以浓墨重彩的手法描述了三个男主角对她的不同的情感,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还有人物自身的对比,在此就不一一详述。总之,《巴黎圣母院》的创作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叛。它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心灵的压抑与震撼,将我们带入了与生俱来的一切关于主观之外的思考,这种悲剧美无疑是悲壮而凄婉的。从艺术表现的主观思维方式来说,浪漫主义的悲剧美,更加大了我们与悲剧的时空距离,以便我们去审美,同时也拉近了我们与它的心理距离,在征服于我们的基础上,让我们的情感随着艺术的进程不断地汹涌奔腾,这是一种壮美的境界。此作品在美之外,还提出了对丑的呼唤。这是与古典主义相悖的,同时也正是这一境界的开拓,使浪漫主义中的悲剧力量离却了古典主义因素,用浪漫的形式来反映被社会异化了的人类,用丑来表现原始的人性,唤醒人们本应具有的灵魂世界。真正的丑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就像卡西莫多,在他丑陋的外表下蕴藏着整个世界的美。所有的丑,都不是悲剧的承受者,而是创造者。正如克洛德与腓比斯是丑的。正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提出与运用,为小说界开辟了一条新的写作道路,也对今后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同时,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参考文献:

[1]巴黎圣母院.

[2]克伦威尔·序言.

[3]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3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 中国传统元素 济南 地域符号

哥特式教堂普遍具有统一的高耸建筑,立面的律动变化,花窗语言,尖拱、拱顶结构等特点。济南洪家楼教堂除了具有这些哥特式建筑特点之外,还被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气质以及济南的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一、洪家楼天主教堂概述

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是中国三大著名天主教堂之一,吸引着各地的天主教徒和建筑设计师前来观赏。洪家楼教堂是在济南城市建设中保护得较为完好的历史建筑,它延续着城市的文脉,在德国殖民建筑的影响下,融入当地的建筑文化和人文风俗,使得一些细部装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

教堂坐落于济南市洪楼广场的北侧,周围是商业区,反映着济南市民最真实的生活,而建筑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优秀的建筑并不会与周遭的自然环境产生冲突或者对立,而是静静地融入自然之中。洪家楼教堂灰色的砖墙反映出济南这座城市朴素的品格,与洪楼广场的人文风貌紧密结合在一起,经过时间的洗礼,它已经成为济南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建筑平面布局

洪家楼天主教堂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洪楼路一号,教堂南面是洪楼广场;东面是山东大学老校区,为教堂增添了文化气氛;西临洪楼路,交通发达。教堂占地面积1625平方米,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坐东朝西,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制。

洪家楼天主教堂主要包括教堂主体和周围的修道院、商品用房、生活用房等。这些附属用房属于硬山屋顶,是济南地区大部分建筑采用的屋顶形制,与教堂高耸向上的尖顶形成鲜明对比。教堂北侧为四坡屋顶的附属房屋,与礼拜堂室连接,作为神父的休息室和小礼拜室。整个洪家楼天主教堂建筑群呈现三面围合的形式,从教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上看,教堂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式的庭院布局,教堂庭院大门与礼拜堂正门、中厅、祭坛在中心轴线上。

三、教堂外部设计特色

洪家楼天主教堂作为一栋哥特式建筑,既具备哥特式建筑轻盈向上的特点,也有中国含蓄内敛的建筑特色,建筑的很多细节都体现着哥特建筑与中国建筑文化的融合。

与广州沙面露德天主教堂相比,洪家楼天主教堂更具有济南的地域文化特色。沙面露德天主教堂整体采用哥特式风格,在局部的处理上简化了早期哥特式装饰,提炼出哥特式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特色。而洪家楼天主教堂更多地保留了哥特建筑轻盈向上的感觉,建筑高大,正面和两侧有众多石雕四棱锥形尖塔,在每条锥棱上下依次排列有立体透雕花卉。从南立面看,建筑的前面部分是U型回廊,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庭院回廊,却更为简化,后半部分是教堂的主体;回廊的顶部采用坡屋顶,上铺瓦块;南面正中央的钟楼在外观上结合了哥特建筑圆形小拱的形式,有很强的节奏感;窗下的坎墙在装饰手法上运用了中国格栅窗的纹样;正面三个卷门上部装饰有繁杂华丽的砖雕花卉和石雕柱头;两侧的墙壁上分别有两个中国传统的龙头,龙口大张,眼睛炯炯有神,象征济南的五龙潭和72名泉泉水源源不断、世代相传。中国龙的设置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细节上与哥特式建筑特色进行了恰到好处的交融,增加了教堂建筑给人的亲切感,减少了西洋建筑形式与中国人审美观之间的距离。

四、教堂内部设计

洪家楼天主教堂的内部设计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有所不同,首先体现在空间布局上,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内部是统一化的平面,在布局上强调长度轴心,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堂,堂内在垂直方向上分为三层,底层主要是柱廊和尖拱,中间是带侧廊的隔层,上层是明亮的玻璃窗。而洪家楼天主教堂主要分为主厅和两个侧厅。主厅宽敞,有两排纵柱,从正门一直走能看到圣坛。圣坛是在地面的基础上做了垫高,像长廊一样一直延伸到尽头。其次,洪家楼天主教堂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石柱有着鲜明的区别。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内细长的石柱贯穿于三层之间,人们认为可以通过石柱传递精神,石柱集合于顶部,在形式、力量上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无论是在力学还是美学上都十分精确,施工技术也十分高明。洪家楼天主教堂内部节奏紧凑,被两排1米的正方形石柱廊券分隔为中厅和侧廊三部分。中厅高而宽阔,两侧低矮。堂内四方形石柱是保留了100多年的最早的原柱,共有40余根,分布严整、错落有致。柱础厚重敦实,沿着柱身向上有不同的简单造型变化,柱头精细地雕刻着镂空的山茶花,延伸到拱顶。拱顶为四分拱顶,顺着建筑结构雕刻着色彩艳丽的花卉图案。骨架券从柱墩上散射出来,有种向上升腾的动势。窗户原来大部分都是透明的玻璃,没有以往哥特式教堂花窗的浓重感,装饰性不强。近期对窗户进行了维护和修建,侧廊和圣坛墙壁饰以彩绘玻璃,主殿以玫瑰花窗装饰,采光充分。原有的透明玻璃改成彩色玻璃,上刻生动的圣经故事,格调更为统一。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向教堂内,产生强烈的光色效果,使人感到温暖、从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

五、教堂的建筑材料

洪家楼天主教堂虽然不断地被修缮,但主要建筑材料依然是青砖、料石垒砌,垂直挺拔。外窗为红色木质窗框,装饰简化,用木条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内镶嵌玻璃,是典型的中国红与简练的几何线条的结合。教堂内地面用青条石铺面,纵柱为青石柱,肋梁是红色石砖,材料风格呼应,整体和谐统一。

结语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建筑潮流。哥特式建筑在各国的特色略有不同,基本都延续了哥特式拱、尖券和扶璧。在时代的发展中,很多建筑都简化了早期的复杂式哥特风格。洪家楼天主教堂对哥特式有着独特的发展,其哥特风格与济南地域文化相结合,碰撞出美丽的火花,丰富了哥特式建筑语言,为建筑历史增添了色彩。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威尔弗利德・柯霍.建筑风格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群.建筑空间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汉宝德.如何欣赏建筑[M].北京:三联书店,2013.

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4

宗教中世纪教堂建筑在欧洲历史上,从西罗马帝国476年的覆亡到大约1450年为止,长达千年的这段时期被称为“middle age”,翻译为“中世纪”,频繁的战争带来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停滞,人们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所以,有学者经常用“黑色时代”来形容中世纪,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此时的宗教成为艺术发展的力量来源,在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禁锢着艺术,传统上认为艺术也进入了“黑色时代”,我却认为中世纪艺术有着自己的辉煌,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如今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比萨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等无一例外地成了人们参观、学习欧洲文明的必经之地,欧式的柱状和拱门结构的建筑特点也成为当下流行的时尚建筑样式,可见,中世纪艺术尤其是建筑艺术在整个欧洲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世纪艺术也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的艺术形式而独树一帜。形成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原因有很多,现从时代背景和美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

中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时期,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基督教本来是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传说,创始人耶稣宣传众生平等,互敬互爱,这无疑给受剥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具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基督教的迅速蔓延并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便开始了对欧洲的封建统治,教会也会干涉文学和艺术,凡是看见不符教义的思想和行动都要镇压,所以这种情形下的诗歌和音乐总是充满着对上帝的颂赞,而各类的雕刻和绘画也当然逃不出《圣经》的故事范畴。此时,艺术家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视觉形式来叙述基督教故事,将教义变得形象化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已经进入了一种特殊限定的空间。

此时的政治腐朽、经济衰退,但美学思想继续沿袭了古罗马、古希腊的思想,此时代表人物有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圣奥古斯丁是中世纪有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与美学家,他早期接受毕达哥拉斯的“数”的理念,给一般“美”下定义为“整一”或“和谐”,给物体美所下的定义为“各部分适当的比例,再加上一种赏目的颜色”,“和谐之所以美,就因为他代表有限事物所能达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种整一。”他起初将美归为上帝按数学原则创造了现实世界,皈依基督教之后则认为上帝是美的根源所在,上帝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

另一位美学家也是公认为中世纪最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提出“凡是一眼见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这个定义强调了美的感官性和直接性,对于美只在于形式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即使这样,托马斯·阿奎那与圣·奥古斯丁在形式主义的观点上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完整、和谐和鲜明”,所以他说“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二人提到的“鲜明”,有同义的词语为“光辉”“光芒”“闪烁”等,阿奎那将“鲜明”定义为:一件东西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而这“光辉”无疑在此时所指上帝的光辉,在这种“鲜明色彩”的指引下,中世纪很多建筑上的窗都大量运用了彩色玻璃,而透过彩色玻璃折射出的阳光被充分地给予了神秘的色彩,从而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中世纪的建筑成就集中地体现在教堂建筑物上,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美术里里程碑的建筑,它不仅是宗教建筑物,也是王权的象征。祭坛设于中央,南北两层为拱形墙体,四周装有彩色玻璃,当阳光射入,他们就折射出宝石般的迷人光闪,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圆顶好像没有支撑地漂浮在空中,特别轻盈,成功地营造了神圣的灵魂升天般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教堂里的镶嵌画呈现出装饰性、平面性和耀眼的色彩,它们通过拉长人体而增强其形式感,所绘制的圣像非常规范,他们有固定的姿势和着装,但眼睛的刻画却努力寻求一种穿透人心的一种精神性,将表情统一到一种体现永恒的神态中,如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已经成了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罗马式艺术中的教堂建筑采用圆形的拱顶、厚实的石壁及典型的拱券结构,外观上窗户狭小,前后配置塔楼,给人以稳定、明确和不可动摇的感觉,非常严肃。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圣乔万尼洗礼堂等就是这一时期罗马式建筑的代表。圣乔万尼洗礼堂内部天顶上的《荣耀基督》,基督在众多宗教人物中最大、最醒目,他双手自然张开,显示出无比包容的气度。天顶上的圆孔起了采光的作用,发射状构图为人们传达了神圣的、超凡的气氛。

哥特式艺术产生于经济社会逐渐繁荣的12~15世纪,此时的典型的教堂建筑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西班牙的布尔戈斯大教堂,其中意大利的米兰达教堂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轻巧的垂直线贯穿于整个建筑,不论是墙体还是尖塔都是越往上越细小,顶端是锋利的尖顶,建筑体外观高大而且充满向上的动势。内部空间骨架连接为一体,内部空间的增大加上高大的窗户,使得此时的建筑内部明亮,窗上的彩色玻璃镶嵌画颜色鲜艳,当光线透过时,教堂内五光十色、神秘莫测。当人们步入教堂,置身于高达严肃的空间里,加上透过窗户摄入教堂的彩色光线中时,就会产生一种步入天堂般的感觉。哥特式建筑强调“高”与“光”及内部绚丽的装饰效果,高是天堂的象征,而光是代表了上帝的存在,这种玻璃镶嵌画所展示的“色鲜明”和“赏目的颜色”则源于奥古斯丁的“光照说”,他说“因为光就是上帝本身,而灵魂是被造的……正是在这光里,它才能够看到它所看到并理解的万物。”可见“光”是中世纪美学的核心,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和谐美才能显现。

中世纪艺术改变了希腊艺术、罗马艺术的传统样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它的艺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基督教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宣扬神学观念,作为和一种神学的表达形式,此时的艺术并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是强调上帝世界的精神追求,在风格上表现为装饰性、抒情性、象征性以及观念的表达。此时最伟大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筑上,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哥特式教堂在艺术上和工程设计上都表现非凡,与此同时的雕刻绘画、镶嵌画都取得了不同形式的繁荣,共同创造出如巴黎圣母院、比萨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等等如珍珠般闪耀光芒的建筑杰作。中世纪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被赋予了浓郁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整个欧洲艺术文明中最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金城出版社,2010.85.

[2]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5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尼采;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53-02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艾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结局是个悲剧,卡西莫多陪同处以绞刑的艾斯梅拉达死去。这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有人也把它作为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同时它也具有现代主义的元素,其悲剧理念体现了尼采的悲剧观,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既有对宁静祥和的气氛的描写,又充满了狂喜、冲动、放纵和解脱的酒神情绪。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射神、音乐神(善弹竖琴)、医神等,是宙斯的儿子,他所代表的,是“官方”的、“正统”的、崇高静穆的、理性克制的,像太阳一样稳定、威严、温暖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虽然他善弹竖琴,由于阿波罗在雕塑、绘画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尼采将日神作为造型艺术(雕塑、绘画等)的代表。

狄奥尼索斯是酒神、酿酒和种植葡萄之神,由宙斯和塞墨勒所生,但却是从宙斯的大腿中生出来的,因此他的出生就带有狂诞的因子。酒神代表着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在雅典举行有四种狄奥尼索斯活动,既是狂欢节,也是戏剧作品展出和获得承认的舞台。因此酒神意味着节庆、狂喜、冲动、放纵、解脱,意味着戏剧、表演,因为雅典的剧场就是酒神剧场。鉴于酒神节庆上的音乐盛宴,尼采将酒神作为音乐艺术的代表。

小说故事是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的,作品一开始,作者运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巴黎风光,如哥特式建筑等,让读者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社会,再到社会上的人物。作者将背景开始放在主显节和狂人节这一天,其实是故意打破原有社会的秩序,使故事情节在一个节庆、狂喜、冲动、放纵、解脱的背景下展开。这正是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小说另一个具有酒神精神的场景是黑话王国,酒神代表的人的自然冲动、迷醉状态下的野性在这个乞丐王国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作品的基调由此而奠定。

作品中有大量对美丑、善恶鲜明对照,而且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作者运用这种对比手法组成惊心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争的画面。

卡西莫多拥有奇丑无比的外表,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光明。克洛德收养了他,怀着报恩的心,他成为克洛德忠实奴仆。遭受鞭笞的他被艾斯梅拉达的美丽外表和善良的心灵所征服,深深爱上了艾斯梅拉达。为了爱他不畏艰难,救她于水火,最后杀死克洛德,与艾斯梅拉达共赴死亡。卡西莫多本是一个敲钟人,应该在教堂中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克制的。因为自己的丑陋,他觉得自己是不配拥有艾斯梅拉达的美的,于是将对艾斯梅拉达的爱深埋于心底,默默关心着她。但作为一个自然人,他的爱也是一种自然的冲动,在被激发时同样具有迷狂的野性,带有狄奥尼索斯的特质。当他所爱的波西米亚女郎受到迫害时,他的野性与自然本能压倒了理智,出手杀死了克洛德,并为所爱之人献出生命,致使悲剧的诞生。这正体现了尼采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酒神和日神精神结合。

克洛德同样是个悲剧人物。他对艾斯梅拉达的着迷使他的理智失控,为了私欲由神甫变成了魔鬼。作品曾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的内心挣扎。它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冲突。受过正统神学教育的他绝对懂得由理性形成的社会秩序,其理性与克制欲望的能力更强一些。但是,他作为一个个体的原始欲望并没有完全被理性克制住。艾斯梅拉达唤起了他的原始欲望,但在他所接触的正统神学中是不允许的,于是他表面维护着正统神学的庄严,禁锢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放纵自己的本能欲望,从而成为一个道貌岸然之徒,最终走向毁灭。正是这种心灵上的冲突与融合造就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同时,卡西莫多所代表的光明和克洛德所代表的邪恶的对比也凸显了两种精神的冲突,加强了悲剧效果。

尼采说:“在造型艺术中,阿波罗通过对现象永恒性的赞颂克服个体的痛苦,美战胜了生命固有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受了蒙骗,从自然的表情中消失了。”雨果在作品中塑造的艾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对她的赞颂其实就是对她所代表的美的赞颂,读者在对这种美欣赏的同时克服了个体的痛苦,暂时忘却了现实中带有悲剧色彩的命运,使灵魂得到净化、升华。但这种忘却是暂时的,一旦人们心中美的形象幻灭,这种痛苦就会重新显现,作品的悲剧性由此而生,唤起人们的同情与怜悯。

艾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则表现了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不能调和的矛盾。她并没有杀人却要由她承担责任。她是美的化身,却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她无限美好的品质使她陷入了爱情悲剧。艾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使我们看到了美的毁灭,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痛苦,也就是说日神精神所带来的心灵慰藉被酒神精神下的痛苦取代,在品尝痛苦的同时勾起人对美更大的向往。

作品的主人公作为个体都是毁灭的,然而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却永恒不灭。尼采说:“现在我们觉得,突入生命领域的生存形式多得不可胜数,世界意志的繁殖能力强大无比,那么,斗争、痛苦、现象的毁灭就是必要的。我们仿佛与无限的对生存的原始乐趣融为一体,在狄奥尼索斯狂喜中感到这种乐趣不可摧毁、永驻人间的那一片刻,我们被这种痛苦的愤怒之刺刺穿了。”这种痛苦是以人的现实生存的悲剧性为基础表现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从而唤起阅读者对生命力量的渴望和灵魂的净化。

作品的风格同样带有狄奥尼索斯的疯狂特质。雨果运用了大量的充满原始意味的、狂野的语句来构造情节,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文本本身充满野性,渲染并加强了悲剧气氛。

海德格尔称尼采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他指出:“尼采认为,艺术必须与宗教绝缘――当宗教消退之处,艺术就抬头。它吸收了宗教所生的大量情感和情绪,置于其内涵上,使自己变得更深邃,更有灵气,从而能够传达升华和感悟,否则它是不能为此的。”[3]这表明尼采眼中的悲剧是人类在痛苦的生活中,用阿波罗平静祥和的幻想和狄奥尼索斯热情迷醉的狂欢来抚慰心灵的无奈。《巴黎圣母院》整个作品给我们的感受正是如此。人是当时黑暗虚伪的社会中生存,必然是痛苦的,于是人们寻找狂欢带来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尼采看来,人的一生是充满悲剧的,唯一的解脱便是死亡。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底层的劳动人民还是上层社会,他们的追求其实都是对无奈心灵的抚慰,希望由此忘记痛苦。而在寻求忘却悲剧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作为本我所该具有的一切,迷失了自我,这正是最大的悲剧!作品悲剧理念的现代特质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雨果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文学史走向更加合理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巴黎圣母院赏析范文6

关键词:名著;提要钩玄;赏析精彩;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新课标将名著列为高考必考内容,其目的之一在于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超功利的语文文学阅读观,提升高中毕业生的文学素养。但由于课时有限,不少人把它定位为课外阅读,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读。由于各科学习任务繁重,名著阅读任务在课后难以完成。为了探寻一条适合学生的名著阅读之路。我们尝试着将今年福建高考必考的六部名著引入课堂,列为高中三年的必修课程。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将名著阅读与写作训练联结起来,

读写联动提升文学素养。

一、示范引路:通读文本——圈画标注、提要钩玄

这一阶段是名著阅读的起始阶段,一般先介绍作家、写作背景以及经典评论,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此后,放手让他们直接在课堂上阅读文本。名著有魅力,但开头阅读难。名著开头不像流行小说那样一下子吸引眼球,大多较为琐

碎。所以,不能把名著阅读全部放到课外,而应借助学校课堂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本阅读,以克服学生的浮躁心理。实践证明,多数学生在强制阅读一二节课后,能够进入到小说情节中去,并被小说里的人物命运所吸引。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列出一周的课外阅读计划,每天按序推进。这样就会看到有的学生除了晚自习和周末双休日时间阅读名著外,还会挤出午睡前、晚饭后等时间进行阅读的情景。通过创设原生态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心平气和地沉浸在阅读之中,进入阅读状态,他们就会与作家同喜同悲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对名著进行整体的品味、涵咏和熏陶,把作品的语言艺术、表达技巧和人文内涵内化吸收。这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源头之水。此阶段对写作要求放得比较低,只要学生能圈画标注、提要钩玄就行。也就是把文本中那些难理解的字词、精彩的语段或者自己阅读时偶然所得,顺手记在本子上就行了。可以写些表面看来笼统的感觉,或者写在名著阅读中不可言传的体会,这是文学阅读中可贵的语感。几节课之后,翻看学生用书,各种观点散见其中,一路风景令人欣慰。比如,《三国演义》的空白处,有“有奶便是娘(指吕布)”“可怕的人性”“残忍啊(指厮杀)”“可悲可叹的女性(貂蝉)”等批注不时出现。这一阶段,看似浅显简单,实则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学生而言,一次实实在在的阅读体验,远胜于老师那一遍又一遍的空洞说教。只有经历了那带着感情的艰难阅读,才会有渐入佳境的幸福愉悦。若干年后,这些自悟自得的生命活动印记,这些阅读的痕迹、思想的火花是多么的珍贵

啊!也许,这就是他们语文学习生涯中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所以,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花上时间让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另一方面要巡视检查,还有同学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督促和鼓励。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二、重点突破:赏析精彩——问题导读、试做笔记

此为第二阶段,在学生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赏析精彩部分。为避免肢解原著,教师可用大问题导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如阅读《复

活》,引导学生探究“聂赫留朵夫真的爱玛斯若娃吗?”通过这一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深入到文本中。同时,在阅读指导上可以充分体现“专”字,突破一点,带动其余。如,《复活》的心理描写、《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技法、《欧也妮·葛朗台》的环境描写效果、《红楼梦》的主题探讨、《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家》中觉慧为什么要出走上海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一节课一个专题,学生的鉴赏水平就能得到稳步的提升。

此阶段,为巩固鉴赏成果阶段,要求学生将课堂鉴赏要点记在读书笔记上,不要求写多少字或文体有多么的严谨,但观点要明

确,思路要清晰,为给学生做好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再读名著,重新走进文本里头,并把思考体会写在读书笔记上,适时展示出来与同学分享。这样,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两个链条就对接在一起,阅读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六部小说读下来,学生人人都有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其中的每一个(处)字句,都是从学生的心田里流淌出来的,每一个(处),都是他们咀嚼过的,可谓含英咀华。比如,在《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上,学生见仁见智。刘芳写道:“世上丑的人很多,但和卡西莫多一样善良勇敢的却很少。外表的漂亮终有一天会消失,内心的美丽才能长久。”还有的写道:”我们在批判弗罗洛虚伪残忍扭曲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给一丝同情呢?弗罗洛的心理是不正常的,但这也不能全怪他,他是当时封建教会阴影下千千万万牺牲者中的一个,他可恨可悲也可怜。”这种悲悯情怀,不正是当今网络暴力下的年轻一代所急需补充的营养吗。有的同学看法可能更深入一些“生活中有几人能像卡西莫多,为了心中的爱,为了人世间最后的一点本真性情,毅然抛弃‘至高至上’的恩人兼父亲弗罗洛,把丑恶亲手

毁灭。”

三、展示成果:升华感悟——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一部作品已经读完,学生对名著的整体思想艺术有了一定的

感受。

此时开始第三阶段的名著阅读教学训练,接下去,可以兼顾语言与文学两个板块,引导学生自我梳理,深入思考感悟,将阅读体验形成文字(此与前文所述做笔记不同),并通过同学之间的成果交流展示,提升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这一学段的时间至少可以安排四至

六次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分别从人物赏析、小说主旨、艺术手法和创新运用等方面进行练笔。学生习作内容丰富而深入。人物赏析话题的优秀习作有《另眼看曹操》《永远的爱斯梅拉达》等。小说主旨方面有《从〈复活〉看西方的赎罪意识》《〈家〉的爱情观之我见》等。艺术手法方面有《从〈家〉和〈欧也妮·葛朗台〉看中外小说的异同》等。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将文学名著相关内容提炼为写作素材创新运用,运用到作文中去,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

这样,以写促读,逼着学生赏析原著,既能加深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又能提升他们鉴赏水平和思辨能力。同时,这种半自由的(半命题的)作文训练形式,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真实自然地表达,从而达到文质兼美的理想效果。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制成

课件,展示给全班学生赏析。也可以选出写得好的文章,让作者到讲台前朗读,然后由学生自由点评该文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如童伟峰同学的《再见了弗罗洛》: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而当某个落后刻板的信仰要扼杀它时,它被摧残的心灵在无法自我抑制时,必然变得极端自私邪恶,并为获得变形的私欲时而不择手段。这样的人地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也越隐蔽越严重。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继续拓展,用王熙凤、杜竹斋、葛朗台、高老太爷等人物予以证明。最后结合现实生活提醒“当今个人主义盛行,功利思想成为众多团体或个人的终极目标,一个弗罗洛死去,许多弗罗洛又涌了出来。呼唤让弗罗洛的魂灵与肉体一起死去,让时间来净化这一方天地吧。”

还有其他同学的《〈家〉与〈红楼梦〉的比较》《从〈三国演义〉》看兄弟情义》《巴黎圣母院的幸福观》。作文观点明确新颖、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纵横捭阖,精彩纷呈,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稍后,收集学生作文编辑《名著赏析集》若干集。这样的集子鲜活真实,远胜从书店买来的作文书,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建立班级博客,能将课堂写作之路延伸。因为博文有发表功能,拥有更多读者。将学生优秀习作上传博客,学生自己亦可上传博客。奇文共赏,同学可发帖互动,将网络优势引进名著学习之中。多元化评价更让学生个性才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