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内容范例6篇

普法教育内容

普法教育内容范文1

摘 要:通过对我校体育学院分别在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和专修课篮球教学内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通过研究使我校体育专业篮球教学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并为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训练;篮球;教学内容;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6.000

1引 言

篮球课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体,它包涵了丰富的单个的技术动作、多变的组合技术、激烈的身体对抗、巧妙的战术配合和多样的集体攻防战术体系,成为各院校开展比较普及的科目之一。本文通过篮球课程的内容上对我校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使我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更好的实施教学。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篮球专业的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我校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查与分析。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的方法为主,同时结合采用了文献资料法、综合调查法和逻辑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查阅有关高校大学生篮球教学方法的理论文献,对多种观点、建议、进行分析,同时阅览各类网络期刊论文、资料。对我校三个体育专业分别做出了相应的分析。

3 我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

3.1 我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

3.1.1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在上课期间,由于许多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篮球这项运动,或只是对篮球这项运动感兴趣,所以在上课期间都是以最基本的篮球技术动作来学习,其花费的教学时间比较长,进行新内容的教学比较少,主要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为主,然后再进行新的教学内容。。

3.1.2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在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课程中,有些学生会比较了解篮球,有些学生对篮球知识敢兴趣,而有些学生会对篮球并不是很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一开始教师会了解学生的篮球水平,然后讲一些比较基础性的东西并加以示范,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所学的内容,常常会使用分组练习法,让一些比较了解篮球的学生和不了解篮球的学生分为一组,并加强练习的度,进行新知识比较缓慢[2]。

3.1.3 我校运动训练专业篮球普修课中的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在我校运动训练专业中并未开设篮球普修课。其原因在于,入校以来就分别让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为期两年半的专修课。在这期间曾开设了羽毛球普修课、乒乓球普修课、网球普修课以及排球普修课,并未开设篮球普修课。

3.2 我校体育专业篮球专修课中的教学内容

3.2.1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篮球专项课中的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基础理论知识;第二技战术部分;第三实践能力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先从最基本部分开始教学,等学生的基本功慢慢的扎实后,开始进行技战术的教学课程,从简单的跑动传球、跨步急停、传切和突分到挡拆配合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2.2 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课中的教学内容

经调查发现,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的教学内容和社会体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的教学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教学内容也分为三部分:基础理论知识、技战术部分、实践能力部分。由于体育教学专业的学生在高中时期都曾参加过一些运动队或体育队的训练,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期也练过篮球,对篮球的一些知识相对比较了解,在教学中主要注重于技战术部分和实践能力部分。

4 我校体育专业篮球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4.1我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社会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教师往往会在上课时教大家一些比较基础的篮球知识,因为在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普修课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并未接触过篮球或者只是对篮球有兴趣,教师会选择从学生的基础抓起,让学生一步步来接受这门课程。

4.1.2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得出,教师一开始会了解学生的篮球知识水平,根据学生运动能力和了解篮球的差异化,进行分组教学,由篮球基本功好的同学在做练习时能够带动基本功不好的同学,这样能使整个篮球水平有所提高。

4.2 我校体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社会体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课程教学中教师都是从最基本的篮球教学理论部分开始,像这些篮球理论知识并没有让学生对篮球很大的兴趣,对于理论部分学生更愿意得到技战术的教学知识的渴望,大部分同学觉得理论课比较枯燥,不如在篮球场上打篮球。

4.2.2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和社会体育专业有着大致相同的教学方式,但不同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会比社会体育专业相对自由一些。根据调查发现,在体育教育专业上课期间,会经常使用一些比赛训练法,在教师上课期间把一些教学内容教会于学生,会经常组织一些篮球比赛,让学生去自由发挥。

5建议

5.1改进篮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篮球教学内容较多,如何选用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要结合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方法多样化。

5.2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篮球是一项集体对抗性运动,在整个篮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比赛和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技术。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必须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比赛中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技术;才能更充分的体会篮球的乐趣[8]。

5.3提高篮球教师专业技术和授课艺术

授课艺术的提高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篮球,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老师一直运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不更新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课堂教学变的枯燥无味,最终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相关资料,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吸取好的教法,使教育学相统一,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做到学而不厌,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英.对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内容的研究[J].体育世界期刊,2008(5):88-92.

[2]刘闯.高师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3-35.

[3]王翠英.改革术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5):45-58.

[4]唐广宁.互动教学模式在篮球专修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56-60.

普法教育内容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 内容体系 构建 实用性

一、前言

“表演类”项目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部分兼具艺术欣赏元素,能够与音乐相伴或与音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体育项目的合称,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街舞、瑜伽等。它是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倍受大学生喜爱的热点项目,与其他体育项目一起构成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较好地适应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三个自主”以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矛盾现象:学生对体育“表演类”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入,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性改革,但教学效果依然差强人意,教学质量得不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套适合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教育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教学对象的实际接受能力为前提,因而必须从理论到实践,构建适合于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的现状

1、“表演类”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使用问卷调查,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设置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以及依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体育项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共向武汉市内五所普通高校正在进行体育教学的一、二年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调查表3280份,收回3160份有效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如下:最感兴趣的体育教学项目中,“表演类”项目所占比例相当高,为68.5%,其中,街舞项目占48.2%、体育舞蹈项目占44.6%、健美操项目占40%、武术项目占33%、瑜伽项目占32%;根据个人兴趣正在进行“表演类”项目学习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8.6%。说明目前普通高校的学生对体育“表演类”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体育“表演类”项目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受众面广,深受学生喜爱。两组数据之所以有差别,主要是因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教师配置和场地制约等原因。对武汉市八所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相关专业教师的走访,得到的结果也证实了结论的真实可靠。

2、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及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教学内容混乱,没有统一的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的实用性教材,教学效果差。

目前在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教材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沿用体育院校同项目的专业教材,从中选取部分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从理论到动作技术方法都按专业标准严格要求;其二,建立在专业教材基础上的“校本教材”,这种“校本教材”是以校为单位,由学校专项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本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运动能力,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视角出发创编的一种简单的教学讲义。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一般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技术动作多,动作结构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对学习者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要求较高,普通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非运动专业出身,因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特定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显然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是必然的。

因而必须尽快构建和形成适合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以满足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构建

1、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

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内容体系要贯彻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化需要,促进学生“终生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

2、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内容体系的构建思路

课程论观点认为,课程内容体系是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内容体系要在遵循项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本着“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条件,教学时数以及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和体育素质情况,以动态和发展的观点来构建和完善,以课程质量和课堂效果为检验内容体系科学性与适用性的唯一标准。其思路为:首先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其次预设并动态确定教学目标;其三分析学校教学条件、学生群体特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其四选编适合的教学内容,编写实用型教材;其五确定合理考评标准;其六完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体育“表演类”项目内容体系的框架

(1)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的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知识结构、内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课时的安排等。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环境的软硬件条件,教学对象的实际基础状况,师资力量的配置情况,在注重内容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型的基础上,大胆对知识结构进行改革和创新,对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进行合理的界定,在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上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灵活要求。

第一,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课合理搭配。从人体运动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体育“表演类”项目的动作技术结构较其他体育项目要复杂的多,一个动作往往需要调动更多的肌肉群来协同完成,在运动中肢体的运行轨迹涉及到多维空间,仅靠单一的示范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无法让人一目了然,只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肢体的反复练习、揣摩,才能慢慢领会动作方法的真谛,正确规范地完成技术动作。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巧妙搭配,把握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的时间点,切入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中去体验、理解,通过运动来加以强化。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重视收集学生课中和课后的反馈信息,仔细分析课堂教学效果,突破传统教学顺序的束缚,对教学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优化整合,使顺序安排更科学、更合理。如:表演套路欣赏(增强学的兴趣、欲望)―项目风格、特点对照性介绍(加深对项目技术的形象理解)―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积累运动素材)―教学套路学习(掌握编排规律)―自编运动组合(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专项素质练习(技术提高的基础)。

第三,合理分配教学时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基本上是每周安排一次课,一学期大约16-18次课,课时安排一般较少。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所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灵活分配教学时间,追求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更追求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让课堂效果服务于课程需要。

(2)实用性教材内容的选编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编必须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以及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使教学内容知识和技能体系与学生主体需求及学生主体社会化所需素质的形成有效结合起来。在选编教材内容时,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递进性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重点性相结合。体育“表演类”项目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受制于普通高校教学条件和教学时数安排,不可能对其内容知识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必须对知识范围进行界定。选编教学内容时,在系统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对选编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阐述,重点要求,其他内容则依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简略介绍,在突出重点内容教学的前提下保持项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教学内容的创新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创新必须“以人为本”,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情况,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主体需要,在保持体育“表演类”项目固有风格和特点的前提下,改编或者创编适合教学对象学习的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知识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其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普通高校网络平台,创建网路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教学过程的课外延伸。

第三,注重技术动作的可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可实践性表现为身体活动的可完成性、动作技术的可实现性。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有较大差别的情况下,技术动作的可实践性在选编教学内容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它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知识性主要体现为为什么做、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理论知识上,用理论知识指导身体的实践活动,同时在身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和理解理论知识,使二者形成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

第四,注重知识要求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身心发展水平、体育基础、接受能力有着较大差异,在同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创编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理论上要统一,实际操作中要灵活,要有层次区别,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需要,让所有不同条件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第五,注重教学内容创编的大众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所有教学对象易于学习和接受的,带有大众性。既要考虑“面”,也要顾及“点”,在满足大多数学生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部分个人能力出众的学生提高的需要。创编教学内容时,从实际内容到技术要求,要注意层次性、递进性,以利于学生不同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

(3)考核与评价体系的确立

体育考核是对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情况进行量化评价,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层次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考核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倒学生,而是为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让考核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服务。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考核评价体系的确立要依据各项目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基础差异,有利于保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考核内容:包括教学套路、学生参入、自编套路三个方面,重点突出学生自我锻炼方法形成的考查,培养他们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如:教学套路占考评分值的30%;学生参入(学习态度和考勤)占考评分值的10%;自编套路占考评分值的60%。

考核标准:要突出标准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考核标准对全体学生要有权威性、统一性和指导性,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灵活性和变动性。在学生现有基础上,标准的高不可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标准的一味降低同样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考核形式:考核形式的确立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自评和互评,形成教师、学生代表和考察对象三者共同评分的考核形式,规定分值所占比例如631。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体育“表演类”项目欣赏水平的提高,保证考核成绩的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结论

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随着“表演类”项目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蓬勃开展,构建和完善适合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的教学内容体系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科学合理的普通高校体育“表演类”项目教学内容体系,应该适合普通高校特定的教学群体,便于在普通高校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很好地开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和个性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于学校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和促进学生终生体育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普法教育内容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职院校 太极拳 体育教学

一、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是中国的“国粹”。它以“道家自然无为为思想基础,集佛家之舍己宽容,儒家之中庸之道,兼具有经络学说、吐纳导引、蓄发提放、奇正虚实、周易之阴阳变化、物理之力学原理”等众多学科溶于一体。通过演练太极拳,领悟太极拳的内涵,品味中华文化的真谛,从而育养自己的心性好品质。太极拳运动从推广到现在已具有了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进入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堂,受到高校大学生的喜爱。目前太极拳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如何?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研究。本文抽取苏州市、无锡市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初步揭示近年来太极拳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的现状,为太极拳今后进一步在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制定策略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共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阅读和查阅近年来关于太极拳教学的有关资料,了解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拟定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的调查内容。

(2)问卷调查法

向上述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老师及其管理者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

(3)访谈法

访谈部分从事太极拳教学的老师、教学管理领导;并收集和分析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太极拳教学大纲(计划)和太极拳教师的教案等。

三、分析与讨论

1.太极拳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所要达到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通过8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发现:有6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师强调要把“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演练套路”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首要教学目标,有2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师强调要“把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养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等作为学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众所周知,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课教学主要是为“增强学生体质”的总目标服务的;不同于体育专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教学,主要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太极拳教学服务的,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掌握太极拳的套路、推手以及提高参与太极拳比赛、裁判组织能力等。因此,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课教学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围绕学校体育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层次来开展太极拳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技能的基础上,一则通过开展武术太极拳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二则通过开展武术太极拳教学,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武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等作为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目标。

2.太极拳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情况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反映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系,当前,由于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太极拳教学内容的选用主要是依据专业体育院校的简化24式太极拳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内容安排单一,内容较为陈旧单一,影响教学效果,缺乏吸引力;实际教学中太极拳理论的学习偏少,未能引导学生对太极拳的正确认识等问题,只有3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大纲有理论课时的规定,且太极拳教师教案中理论课教学内容只有太极拳分类、基本特点等内容。

显然,当前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课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这种陈旧单一的太极拳教学方法不适合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一方面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太极拳理论课教学强调不够,没有把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继承,没有发挥出太极拳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和礼仪规范教育的功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校教学设施等,从丰富的太极拳知识、套路审美、技能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精选出来适宜的教学内容。

3.太极拳课堂教学组织的实践情况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的安排主要受制约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技能适应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项目特点等,太极拳课堂教学过程也不例外。但调查中发现:当前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组织过程随意性较大,约有90%以上的太极拳教师觉得太极拳课没有什么可教的,就是那么几个动作,致使太极拳课放任自流现象严重,出现太极拳课堂上,学生要么跟跟音乐,要么两人推推手等,太极拳的内容实质及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四、结论

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太极拳文化具有多元性,其中的养生文化道理深邃,是许多人结合我国传统养生长期实践体悟得来的,它的技理主要为拳术服务。太极拳课堂教学过程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安排,遵循体育课的基本结构来组织教学。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学完了教学方法以后,就可以学习太极拳的动作,从基本的动作开始,然后进行全套的学习,并且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太极拳和体操的结合,来丰富课上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教学相长,有利于太极拳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席庸.太极拳与科学健身.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1.

[3]曹淑忠.2005年我国教育类体育杂志现状及载文项群统计对比分析.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普法教育内容范文4

关键词:河北省;体操;体育教育专业;现状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现状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河北省具有体育教育专业高校15所,其中随机抽取了各高校体操教师2名,体育教育专业1-2年级男生各40名,女生各1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在走访了多名体操专家,咨询体操课程发展的问题等相关内容,并且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两份问卷,分别发放30份和1500份,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5.2%,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3.2%。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分析

所谓高校体操普修课程指导思想,是指对高校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活动起着方向和主导作用,对课程目标为核心基本观点的认识,他从体操教学的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对于高校体操教学培训人才的需求。因此,体操教学思想的理论指导意义与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在深化体操课程的整体改革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体操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制定、选取和应用。通过统计可以看出,现阶段河北省高校体操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主要集中在提高运动技术动作、掌握运动技能方面,选取的频数为90%,说明现在阶段的体操普修课程教学体现出了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而培养学生终身体操锻炼习惯,选取频率为37%,排名为最后,反映此方面并没有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为现阶段河北省高校体操课程存在着重技术、轻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养成,从而很难适应现阶段提倡的素质和能力教学的要求。

2.2体操普修课程课时数的情况分析

课程的学时数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时数也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设置。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现阶段各高校体操课程普修课程教学时数都在不断减少,并且教学时数为72以上学校比例较低,只占调查学校中的21.3%,而72学时以下比例占绝大数,占调查学校中的57.4%,有的学校甚至还出来了低于36学时的现象。说明现阶段体操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几乎接近于边缘学科,与体操课程重要性的特点不相符现象,甚至很难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

2.3体操普修课程内容的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我省现阶段的体操普修课程内容包括:器械体操;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体操健身方法;实用体操。从所选择的频数可以看出来,基本体操,器械体操和队列队形是各高校体操课必须学习的内容,选择率都在100%。说明河北省体操普修课程内容是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但是在深入调查过程中发现,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只是作为体操课程的准备部分内容,占的学时较少,从而造成了体育学生口令下达不准确,组织带队能力较差。所以说现阶段河北省各高校体操普修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重新整合和优化。另外,现在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技能传授外,还要将终身体操意识的培养作为体操内容的一部分。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体操健身方法内容只有16.7%的学校涉及到了此类教学内容,绝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达到终身体操意识培养的目标。

2.4体操普修课程教师状况分析

教师是课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教师技能水平能发现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教师的运动等级是评价教师技能水平的主要体现指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可知,河北省教师大概有15.4%具有体操运动等级,绝大多数体操教师没有运动技术等级。而且,部分学校出现体操老师缺乏的现象,男女比例5:1,女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发展,因为体操项目属于难美技术项群,技术动作环节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作为保证,很难进行技术动作的示范和教学,所以说造成现阶段学生对于体操课程的不喜爱,甚至造成很多学生对于体操课程的恐惧,这都是由于教师技术水平存在着技术示范不到位、不优美,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5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分析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只有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目标达成。通过调查分析,现阶段河北省高校体操普修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解传授方法、动作示范方法和保护与帮助方法等以往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授方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法,例如将翻转课堂形式引入到体操教学中,让学生课下进行技术动作的分析和观看,课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录像慢放或暂定让学生真正了解技术动作的要点。从而使体操教学灵活起来,这是每位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2.6学生喜欢体操课程内容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对于器械体操中的技巧练习较为喜欢,选择率为87.5%,主要由于技巧运动动作相对较为简单,相对于单杠和双杠来说,对于专项素质要求不是很大,所以动作很容易掌握,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产生兴趣。对于单杠和双杠来说,就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项素质,而且在高器械上完成动作,或多或少会对学生产生恐惧感,从而导致选择单杠和双杠的项目练习的学生人数较少,选择率为12.3%和11.5%。对于队列队形练习和基本体操部分内容,学生选择率也较低为21.6%和23.5%,这部分内容是体育学生的基础,学生必须应该要掌握和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提示老师们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将体育游戏融入到枯燥乏味的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练习中去,让学生们多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找到不足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用性体操和轻器械内容学生选出率为3.2%和5.6%,通过走访调查,该项目内容的选出率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进行该内容的教学,所以学生没有体验过,就谈不上喜欢与否的问题。

3结论

①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指导思想集中在技术动作掌握方面,所设置的学时量较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②省现阶段的体操普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器械体操;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体操健身方法、实用性体操。终身体操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缺乏。③河北省的体操教师具有技术运动员等级的较少,体操教师缺乏现象明显。④学生对于技巧项目参与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基础技能的队列队形和基本体操喜欢程度较低。

作者:郭强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吕万刚,等.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60-63

[2]李义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3]荆光辉.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教材内容变更与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

[4]高保华.福建省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现状探析———以三明学院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4,v.3405:146-149.

普法教育内容范文5

【关键词】法律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小康社会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即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就更加需要发挥法律规制、调解纠纷的作用。

自1986年以来,全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农村法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笔者仅就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在当前进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充分表明了普法教育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提高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法制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从而保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是实现“五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

“五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五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农民法律意识增强了,基层稳定了,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满足,根本利益也才能得到体现和维护。

二、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国虽历经“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四个阶段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地理原因、民族原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这一块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上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级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有名无实,忽略了此项工作,如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检查时,就突击安排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出现“推一步走一步”的状况,有的村干部把普法宣传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二)经费上保障不力

大部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地方普法宣传教育经费没有能列入财政预算内,有的虽然能列入财政预算,但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空头支票”,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时间上集中困难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由化程度高,自主安排自己的耕种。另外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他们的规律是早出晚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部分人员外流,加之普法宣传教育力量不足,集中学法难组织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形式上手段单一

一些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开动喇叭、张贴标语,进行普法宣传形式传统单一。另外,由于普法宣传教育人员和宣传员深入农村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农村普法教育的实际需要,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教育方法,给人感觉是走过场,影响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入。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1.宣传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过近20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因此,大规模、全民性的普法任务已经完成,普法工作该结束了。还有少数基层单位认为,普法是软任务,搞好搞坏无足轻重,对此项工作持轻视态度,产生组织领导上的“疲软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得力。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绝大多数单位在制定计划时,没有针对本地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的“规划”、“计划”上下一个样,学习的内容也是各地一个样,缺乏针对性。

3.部分干部工作方式难以服众:近年来,有极少数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因此造成一些农民认为:“法律条文讲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就走了样,法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套,学法无用”。由于这种学法脱节、执法不公的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围广、人员多,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始终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实施方法上、学法需求上等诸多方面,与前四个五年普法相比,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1.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使得过去采用的利用农闲时机进行集中普法教育的方法也难以实施。2.由于行业分工的细化,农民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过去,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日益强烈。这就使农村普法工作出现了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3.由于经济发展,农民需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使农村普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新特点,对“五五”普法教育中的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有一个初步的思考,现将思考认识表述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具体领导的责任

首先,从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在我国普法教育任务重。普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搞突击、搞运动。要把普法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对待。我们实施法治国家仅仅半个世纪左右,广大农村还残存着封建意识和封建做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思想不是靠打压封杀,要靠教育慢慢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思想。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就是要做到通过以案说法、以理服人等方式启蒙农民兄弟的法律意识之门,唤醒其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其次,我们还要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我们要明确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责任明确”。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经过一定的考核,不能随便找人说教宣传,最起码从事普法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自己要“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相关的政府机构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专属的普法宣传教育经费,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再次,对于普法宣传教育不能搞标准化检查、突击检查。我们不能拿一个量化的、精细化的普法宣传标准来进行考核。我国地域辽阔,风俗迥异,区间差别很大,我们不能拿一个地方的做法去要求其他地方的做法,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农民的法律意识提升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改善了,任何方法、方式都可以尝试。同时,我们也不能搞突击、临时检查。这种随意性检查有可能既起不到检查的目的同时也伤害了当地群众的情感或利益。

最后,我们要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奖惩得力”。我们既不赞成搞突击检查和标准化检查,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或姑息普法宣传的涣散、无力。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我们要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我们应该从组织建设到措施保障、从长远规划到具体计划、从实现目的到阶段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发掘、表彰一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机构或人员,惩戒一批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人员,真正做到让有能力的人肯干,肯干的人愿意干。

(二)探索宣传方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

我们很多地方的普法宣传工作人员目前还停留在“说”的阶段。一进入农村就是用大喇叭说法,或者在宣传墙上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说法。一般情况下来的时候兴师动众,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实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我们不仅仅要会“说”,同时我们还要会“学逗唱”;我们不仅仅要会编排“法制黑板报”,还要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影像设备进行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不仅仅是主持人或者宣讲者,他同时可以是参与者或者是听众。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承载普法宣传的内容。其实“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普法宣传教育也同此理。

(三)宣传具体到位,讲授农民实用的法律知识

我们不仅要能宣传、肯宣传、会宣传,而且还要知道宣传什么。由于我们从前的普法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全国一盘棋,村村都相似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急需解决广大农民兄弟目前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目前他们破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什么?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的法律问题又是什么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同时我们也不能“坐而论道”,自我臆想和空谈理论的做法在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中会适得其反,挫伤广大农民兄弟的学法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普法宣传工作者进行实地调研、制定长期规划、提出具体目标、采用有效手段、宣传实用内容。

我们只有解决了“谁宣传、怎么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才能在农村真正推广普及法律知识,真正实现“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目标,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建发.“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J].世纪桥,2007,(1).

[2]陈万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至关重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马建新.论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07,(1).

[4]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梁文平.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状况及对策建议[J].今日中国论坛,2007,(1).

普法教育内容范文6

【关键词】法律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小康社会

普法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要求,我们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即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就更加需要发挥法律规制、调解纠纷的作用。

自1986年以来,全国已经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规划。我国农村的法制建设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的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农村法制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问题,笔者仅就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在当前进行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三农”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农村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五五”普法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之一,充分表明了普法教育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深远意义。

(一)是提高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不懂法律就难以参与经济活动,农民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就会影响和滞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二)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法制政府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从而保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是实现“五五”普法目标的重要举措

“五五”普法规划提出了“‘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重要的是要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素质。实践表明,农民的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制化建设进程就会加快,“五五”普法规划的目标就会圆满实现。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农民法律意识增强了,基层稳定了,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其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得到满足,根本利益也才能得到体现和维护。

二、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国虽历经“一五”、“二五”、“三五”、“四五”四个阶段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地理原因、民族原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普法教育尤其是在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这一块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上认识不足

一些乡(镇)级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有名无实,忽略了此项工作,如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检查时,就突击安排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出现“推一步走一步”的状况,有的村干部把普法宣传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正常开展。

(二)经费上保障不力

大部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地方普法宣传教育经费没有能列入财政预算内,有的虽然能列入财政预算,但仅仅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空头支票”,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时间上集中困难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由化程度高,自主安排自己的耕种。另外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他们的规律是早出晚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部分人员外流,加之普法宣传教育力量不足,集中学法难组织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正常开展。

(四)形式上手段单一

一些农村的普法宣传教育还习惯于借助行政化的手段来进行,依然是讲讲课、出板报、搞专栏、开动喇叭、张贴标语,进行普法宣传形式传统单一。另外,由于普法宣传教育人员和宣传员深入农村少,编写的教材不能满足农村普法教育的实际需要,观念陈旧,形式单调的教育方法,给人感觉是走过场,影响了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深入。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1.宣传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过近20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因此,大规模、全民性的普法任务已经完成,普法工作该结束了。还有少数基层单位认为,普法是软任务,搞好搞坏无足轻重,对此项工作持轻视态度,产生组织领导上的“疲软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普法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得力。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绝大多数单位在制定计划时,没有针对本地实际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根据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来确定学习内容,制定的“规划”、“计划”上下一个样,学习的内容也是各地一个样,缺乏针对性。

3.部分干部工作方式难以服众:近年来,有极少数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着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因此造成一些农民认为:“法律条文讲起来容易,但执行起来就走了样,法讲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套,学法无用”。由于这种学法脱节、执法不公的现象,挫伤了农民学法的积极性。

三、当前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围广、人员多,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始终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进入新的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实施方法上、学法需求上等诸多方面,与前四个五年普法相比,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是:1.由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使得过去采用的利用农闲时机进行集中普法教育的方法也难以实施。2.由于行业分工的细化,农民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过去,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日益强烈。这就使农村普法工作出现了多样化、专业化的要求。3.由于经济发展,农民需要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使农村普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农村普法宣传教育的新特点,对“五五”普法教育中的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有一个初步的思考,现将思考认识表述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具体领导的责任

首先,从思想上要重新认识在我国普法教育任务重。普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搞突击、搞运动。要把普法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来对待。我们实施法治国家仅仅半个世纪左右,广大农村还残存着封建意识和封建做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思想不是靠打压封杀,要靠教育慢慢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思想。我们的普法宣传教育就是要做到通过以案说法、以理服人等方式启蒙农民兄弟的法律意识之门,唤醒其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其次,我们还要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我们要明确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真正做到“保障有力,责任明确”。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素质,要经过一定的考核,不能随便找人说教宣传,最起码从事普法宣传教育的工作人员自己要“知法、懂法,守法”。同时相关的政府机构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增加专属的普法宣传教育经费,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再次,对于普法宣传教育不能搞标准化检查、突击检查。我们不能拿一个量化的、精细化的普法宣传标准来进行考核。我国地域辽阔,风俗迥异,区间差别很大,我们不能拿一个地方的做法去要求其他地方的做法,我们要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农民的法律意识提升了,法律的文明程度改善了,任何方法、方式都可以尝试。同时,我们也不能搞突击、临时检查。这种随意性检查有可能既起不到检查的目的同时也伤害了当地群众的情感或利益。

最后,我们要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奖惩得力”。我们既不赞成搞突击检查和标准化检查,但是我们也不能漠视或姑息普法宣传的涣散、无力。如果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我们要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我们应该从组织建设到措施保障、从长远规划到具体计划、从实现目的到阶段目标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发掘、表彰一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机构或人员,惩戒一批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人员,真正做到让有能力的人肯干,肯干的人愿意干。

(二)探索宣传方法,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

我们很多地方的普法宣传工作人员目前还停留在“说”的阶段。一进入农村就是用大喇叭说法,或者在宣传墙上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说法。一般情况下来的时候兴师动众,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实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我们不仅仅要会“说”,同时我们还要会“学逗唱”;我们不仅仅要会编排“法制黑板报”,还要会利用网络、电视等影像设备进行宣传。我们可以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我们的工作人员也不仅仅是主持人或者宣讲者,他同时可以是参与者或者是听众。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只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承载普法宣传的内容。其实“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普法宣传教育也同此理。

(三)宣传具体到位,讲授农民实用的法律知识

我们不仅要能宣传、肯宣传、会宣传,而且还要知道宣传什么。由于我们从前的普法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全国一盘棋,村村都相似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急需解决广大农民兄弟目前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目前他们破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是什么?他们感到迷茫困惑的法律问题又是什么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同时我们也不能“坐而论道”,自我臆想和空谈理论的做法在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中会适得其反,挫伤广大农民兄弟的学法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普法宣传工作者进行实地调研、制定长期规划、提出具体目标、采用有效手段、宣传实用内容。

我们只有解决了“谁宣传、怎么宣传、宣传什么”的问题,才能在农村真正推广普及法律知识,真正实现“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目标,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依法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建发.“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j].世纪桥,2007,(1).

[2]陈万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法制宣传教育至关重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马建新.论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07,(1).

[4]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5]梁文平.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状况及对策建议[j].今日中国论坛,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