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变化范例6篇

新中国的变化范文1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活作为源泉,根植传统以求变,借鉴西方以出新,在变与不变的矛盾中崭新的顺应潮流向前进,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继续发展的新挑战,使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变化出现勃勃生机。

[关键词]

中国工笔人物画 当代 发展 新变化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变革是与我们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工笔人物画既继承传统又能容纳吸收外来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其特色以及艺术价值在绘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成熟、丰富与发展。

一、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特点

首先,根植传统以求变,对于中国画传统的肯定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共识,中国工笔人物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中国画传统的思维方式、笔墨规律、造型规律、审美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对传统的内涵挖掘的越深,领悟的越深刻,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路便更广阔。其二,借鉴西方以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寻求参照与借鉴,以延伸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人物画家所参照的系列不同,延伸的方向,层次的差异,便生发了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写实与表现、抽象与具象、重彩与淡彩、块面与线描各种形式都有尝试和显现。其三,创作题材丰富多样。由于个性的解放,创作的自由,给所表现的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城市、乡村、疆域边塞、妇女、儿童、现实与历史、理想与幻想都是被描写的范围与内容。从工笔人物画方面来看,发展变化的特点是高度重视造型功能和色彩的表现功能,充分显示了造型与色彩的艺术魅力。

中国工笔人物画造型方面充分发挥了工笔造型可尽精微的优势特点,按照中国画造型的规律特点,吸收西方古典大师深入表现对象的特点,使所表现的人物既符合传统审美的特点,又避免了古代工笔人物画概念化的不足,使工笔人物画在写实上做到了中西成功的结合。同时,广泛拓展了工笔人物画的用色技巧与颜料媒材。写实的色彩与装饰的色彩齐头并进,以毛笔纸绢为主结合使用其他材料,如布、的确良等载体,喷枪、板刷等工具。

二、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新变化

当代人物画的巨变,固然离不开形、色、线诸因素的突破性发展,同时也与形、色、线所构成的艺术意象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在写实性的工笔人物画而言,古代的所谓具有写实性所造成的概念化的问题被现在具有实际意义的具象写实所代替,人物更具个性化。在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弊端,古代书法化的用线在一些作品里被弱化,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画的平面装饰性得到了加强,而实现这一重大变异的主要条件是在于引进了西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方法,这种方法使传统单调的平面装饰性得到了丰富与加强。与此同时,在重视画面构成的同时,还注意了西方艺术注重画面肌理效果的特色,以与画面构成的框架达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肌理效果运用得当,可以使物象的表现得到加强,造成了有意象的渍痕与肌理效果,使画面产生了厚与薄、匀与不匀的对比效果,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并且体现了画家的个性与风格,出现新的样式,带动工笔人物画的变革与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工笔人物画画家在工具、材料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与此同时,除了使用传统的国画色外,还拓展了颜料的使用范围,如丙烯色、水粉色、水彩色以及新发明生产的矿物质颜料。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语言,出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貌。

纵观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是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尽管时有超前,时有回归,但它的主流是受制约于社会的文化大背景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工笔人物画在整个大文化社会背景的变革中,要尊重艺术规律,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立足民族传统文化,融汇中西,才能创造出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国工笔人物画作品。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徐建融.徐杰.书画欣赏录[M] 辽宁:学林出版社, 2007年版:

新中国的变化范文2

其实,这里有误解。人家说要培养100个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意思是培养创新领袖。但我非常确定地说,而且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观点:今天的中国没有乔布斯,谁说自己是乔布斯,谁就是骗子,目前的“中国式乔布斯”都是赝品。那么,中国有13亿人口,难道就没有在智商、个性、创新力方面比得上乔布斯的年轻人?我觉得,如果按比例来看,绝对有。他们就像一粒优良的种子,但可惜落到了一个不宽容的文化土壤上。宽容是创新之水,如果没有宽容之水浇灌,这土壤就很难支持创新,再好的种子落到这块土壤上,也长不出“乔布斯”。

那么,什么是文化?不是讲讲《论语》,或《易经》就是文化,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遇到一件事,本能反应——善恶判断,是非标准。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我们对一家企业的价值判断,不是这个企业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而是有没有赚钱,有没有上市,市值有没有上百亿过千亿。简单地说,我们现在判断企业,乃至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还是“成王败寇”。

如果一家公司把广告屏挂到了全国所有出租车的后座上,不管晚上对疲倦的乘客来说光线有多刺眼,噪音有多扰人,只要它赚了很多钱,只要它能上市,在我们的文化里,它就是一个成功企业。

我们每个人都很崇拜成功,我每天努力工作,也是为了证明我不是一个失败者。其实,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愿意聆听成功者的声音,是因为很害怕自己会失败,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化对失败显得并不特别宽容。

但是,创新一定意味着它的失败率特别高,失败是必然,成功是偶然的。你今天看到成功的企业,背后躺着一百家跟它一样,甚至更努力、更优秀的公司。它们运气不好,失败了。虽然它同样做一件创新的事情,但因为它失败了,很多人觉得不看好。所以,在我们这个文化里,你真的要做创新的事情,因为失败率很高,你会发现到处存在这种无形的压力,这会让我们很多人不愿意去做真正的创新。

大企业也不能免俗,它们同样对失败怀有莫大的恐惧。所以,不管有什么新模式,都会让小公司先去探路,小公司做不成,大公司不会有什么损失。小公司一旦做成了,大公司立即跟进,这样出错的概率最小。这就是所谓“稳健的竞争策略”。

虽然我们嘴巴上喜欢讲创新,但创新一旦出来,我们对它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对少数派的不宽容,对从众心理的需求,也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创新。一个人刚起步,做一个新东西出来,大家都不理解,好的话叫他“狂人”,不好的话会骂他是“疯子”或“骗子”。他一旦把原来大家骂的一件事做成了,把企业做得成百亿上千亿了,于是到处有人给他树碑立传,把他捧成神。

我们文化深层次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从众。我们其实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有一件事特别特立独行、特别与众不同、特别标新立异,特别少数派,我们都不会太看好。如果你干的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事,你就会被认为是靠谱,有前途。但可惜,大家都觉得有前途的事情,往往没有前途。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指望不了的,但是我希望现在的媒体,包括我们的教育,能够一起努力,逐渐改变中国文化里面的创新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能够有所改变,我相信中国优秀的年轻人肯定是很多的,才能形成像美国那样的创新和创业氛围,最后中国才能出现真正的硅谷精神和“乔布斯”。

新中国的变化范文3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 技术战略 新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发明者、使用者和传播者。《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美、日、欧跨国公司的技术贸易额占全球技术贸易总额的97%。无庸置疑,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将面临对东道国技术转移的新阶段。如何克服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流入垄断障碍,如何在新时期与跨国公司的国内合作国际化浪潮中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无疑需要重新思考新阶段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技术战略的转变。

首先,缔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的知识联盟。20世纪70年代末,跨国公司之间以产品为核心缔结战略联盟,目的在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供货质量和提高供货效率。进入90年代后,由于出现了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许多高科技产业交汇发展的新趋势,即使是寡头垄断企业也难以在所有技术领域的所有环节均占有优势,更难以承担独立技术研发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和高风险,因此,跨国公司之间纷纷缔结以R&D活动为核心的战略联盟。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成为这种战略联盟的基本原则,从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技术领先的地位是联盟各方所追求的首要目标。

这种基于知识联盟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对于发展中东道国的并购而言,给出我们以下的政策思考:其一,应该对那些有利于保存并加强本国现有技术能力的外部并购者提供政策鼓励。其二,东道国政府需要从政策上提供技能和技术支持系统以加强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其三,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局面,东道国政府应该扬长避短,进行多目标综合权衡,通过制定合理的竞争政策和技术转移政策来逐步克服这方面的负面影响。

其次,广泛建立海外R&D机构。跨国公司传统的以母国为中心设置研发机构的布局,正在随着竞争形势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依然遵循着跨国公司一贯坚持的以全球作为活动舞台,优化配置资源、寻求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美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强大的科技实力,成为世界跨国公司建立海外R&D机构最多的国家。近几年来,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大量的研发机构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的低成本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的研发成本差异,获得研发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跨国公司既要加快从新产品开发到投向市场的速度,又要使产品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知识密集型城市,都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积聚地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类R&D机构投资方式从合资为主向控股、独资为主演化,并以控股、独资为重要手段锁定核心技术的技术转移路径。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瞄准次经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不完全竞争市场,通过本土化的研发,达到控制本地技术、主导本地市场,进而改变市场结构和产销供应的目的。

再次,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化技术转移;二是向其它企业的外部化技术转移。内部化技术转移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技术转移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加以实现。外部化技术转移有许多方式,如技术出售、许可证、资本品销售、技术援助、合作研究与开发等。就跨国公司而言,内部化是实现R&D 投资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方式。通过技术转移的内部化,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建立或增强其市场垄断地位,利用垄断差价政策实现世界范围内垄断利润的最大化。按跨国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技术转移梯度规律,跨国公司为了保持技术垄断优势,对外转让的技术一般都是处于成熟期或标准化的技术。在向合资企业转让一般性常规技术的同时,也常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提高股权比例,控制技术及合资企业,以达到其获取垄断价值,占领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最后,借助国际产业转移实现核心技术的沉淀与次级技术的外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产业跨国调整,既是一次传统产业的整体转移,更是一次新兴产业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新兴产业整体价值链在全球的重新布局。这次产业转移除了表现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并购、战略整合的强强联合之外,引人注目的是发达国家把不同产业均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某些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如发达国家计算机制造环节向中国的转移,软件开发向印度的外包等。今天高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产业在拉长过程中,不同独立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输出国家在经营中侧重于产品标准的制定,关键技术、核心业务的掌握,产品最终价值的全球实现,而将其他环节,即部分生产和服务环节,以委托加工等方式转移出去,产生新型的外包加工,形成了新的世界生产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提高本国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拉美国家的沉重教训同样表明,只有在创新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才能真正获得产业转移国际化的利益,达到自身产业升级的目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技术引进与创新并重,在提高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的同时,增强产业升级的主动性。单纯依靠承接产业转移来实现产业升级既无先例,亦十分幼稚。

E.D.Domar.The Effect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New York , 1997

《W0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7》,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7

新中国的变化范文4

[关键词] 贸易保护主义非关税壁垒政府作用应对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美日欧贸易摩擦逐渐升级,至使发达国家也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发源地。尤其是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不景气,加剧了行业间乃至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不平衡,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严重问题。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和新措施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发达国家采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化和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加大使用传统贸易壁垒限制措施的力度。在频繁对我国使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利用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以及纺织品出口措施针对我国实施不公平贸易手段。

第二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开始由采用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采用隐蔽性较强的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等形式为主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

第三类:频繁使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进行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历来是发达国家维护其技术和产业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失压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借助知识产权等法律形式,貌似公正合理,制约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扩大贸易投资活动,由此产生的争端和纠纷也日渐增多。在未来时期,知识产权保护和337调查可能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第四类:各种贸易手段轮番使用。反倾销手段打的是“价格”牌,特保措施打的是“数量”牌,技术性贸易壁垒打的是“质量”牌。美国、欧盟和日本一直变换手法,对中国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他们主要用“提高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技术法规变化”等方法来形成贸易壁垒。同时,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新的限制手段,打的是“环保”牌。

二、对中国所应采取的应对策略的一些思考建议

1.市场经济以利益为根本,扩展对外贸易有相应的策略。一些专家学者撰文立著,从古典政治学先驱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从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引经据典的论证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国际贸易是自由贸易,但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却不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理论。一些专家学者开始责问美国和欧盟:“200年前欧洲人就开始向全世界推销他们的自由贸易政策,今天,当中国工人生产的价廉物美的纺织品运往他们的市场时,为什么这些自由贸易的鼻祖们摇头说‘NO’呢?”在这里,我们不能忘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市场竞争的本质是资本竞争。国际贸易的实践和马克思的理论揭示告诉我们,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在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认“利”不认“理”,市场经济以利益为根本,自由贸易理论是为资本谋取最大利益服务的,有利可图就讲“自由”,无利可图就不给你“自由”。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美国和欧盟在对外贸易的不合理设限时,既要据理力争,又要从最坏处考虑,善于在“不自由”、“不合理”的处境中扩展对外贸易,要有相应的策略。

2.在应对中美和中欧纺织品贸易中,各级政府必须负担起引导、调控、保护和管理市场经济的重要职责。其实,世界上任何市场经济都不是完全自由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假设。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正确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要被其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自己都不相信、不去付诸实践的不科学理论观点所误导。我国还是一个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水平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发展不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强化经济调节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能该管的也不去管。

3.继续完善有关立法,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应对国内外经济事务提供有效服务。随着开放的扩大和加深,企业与国际经济事务的联系和来往更加密切,各种法律和社会服务需求也愈来愈多。仅就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就不仅仅是要求有法律服务,帮助打官司。实际上需要一系列社会服务,才有条件应对各种名目的贸易纠纷。

4.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实现结构升级,错位发展。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比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不高。我国出口的55%以上是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5%以上是由外资完成的。服务贸易发展出口严重滞后。服务贸易出口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0%,明显低与世界20%左右的平均水平。客观的市场容量也要求必需转变转变增长方式。在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掌握和利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稳定或延续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保持出口贸易的数量增长;另一方面又要创造和积累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扩大产品出口,达到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质量的目的。

新中国的变化范文5

一、以“和谐社会”为目标,提升弥合改革进程中矛盾与冲突的整合能力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基于一定社会正义与共识,能通过有效的制度化途径化解社会冲突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从而达到平等与效率相对平衡的良性社会发展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不断提升了自身这种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整合能力。

其一,党的意识形态整合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国人民就必须在精神气质上凝成一股绳,在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前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利益主体的分化,人们对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自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观点,改革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会对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设想产生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与时俱进,适时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诚如西方学者阿尔蒙德和维伯所指出的,“如果要保持最终的稳定,该系统就要有一种建立与对该政治系统更为普遍的依恋基础上的政治信仰形式”。①中国共产党正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是有了这个思想基础,全国人民才对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党领导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二,党的制度化整合能力增强,党内民主与监督制度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又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党。党的领导不能再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等方式进行,而是必须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实现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以来,制度化进程明显加速。中国共产党通过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逐步提高党内民主与监督制度化水平。通过加强党的制度化建设提升党聚合人民群众意志、化解人民群众利益矛盾等的制度化整合能力。

其三,党的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法律途径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大大增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与执政党,其活动也必须遵守宪法与法律的规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法律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要求显著增加。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增强其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巩固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党的领导地位。

总之,改革开放30来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整合能力,确保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二、以“公平正义”为导向,提高协调改革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能力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必须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公平正义,就谈不上社会主义。

然而,新中国不仅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求得平衡,中国共产党也必须提高自身平衡改革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能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曾错误地将公平正义等同于平均主义,从而窒息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社会主义发展。因此,改革开放中的公平正义不是要回复到平均主义,而是基于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原则的公平正义。我们也曾错误地将效率等同于速度,强调多快好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造成了一场大劫。因此,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效率不是无原则的强调速度,而是在公平公正基础上使社会经济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必须学会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求得平衡。

改革开放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不是平分秋色、势均力敌,而是公平与效率的大体相称状态。绝对的平衡是没有,平衡总是相对的。改革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在某一时期以效能为主,但兼顾公平,当效能的发展快要损害到公平时,又必须调整为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这种反复的有规律性的交替就会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要打破平均主义传统,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改变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的状况,我党制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今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与保障。但当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越来越重要,原有的发展战略必须作出进一步的调整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情况。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任务之一。党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免除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这实际上是党的平衡公平与效能的平衡能力的体现。这种平衡不是建立在牺牲效率的基础上的,相反是在不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基础上的平衡。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现阶段我们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加强维护改革进程中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建立在人对人的依赖之上,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之上,而社会主义则是要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经济社会解放直到人的全面自由。因此,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强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建立起新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就要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社会进程与西方社会有着本质不同的一面,那就是中国在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政治解放”的历史前提下,进入了“经济的社会解放”的新阶段,但仍没有进入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因此,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在现阶段具体来讲就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物质文化需要,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问题成为党的工作重点。这是我们党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能力的充分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人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然而,由于配套改革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过许多人民群众利益受损的现象。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与矛盾,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断加强自身维护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能力。新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这充分证明,党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尽管出现过一些波折,也遇到过许多的困难与问题,但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以“反腐倡廉”为重点,增强抵御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种腐蚀的免疫能力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很早就告诫全党在取得国家政权后要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尽管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最基本的原因有一条,那就是执政党自身的腐化变质。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墨西哥的革命制度党、印度的国大党、印尼的专业集团等都在执政长达几十年的情况下纷纷下台,而下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腐败。因此,一个政党要确保其执政地位的巩固,首要的就是廉洁自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增强其自身的免疫能力。

腐败是一种权力通病,只要存在公权力的地方,就可能存在腐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权力腐化问题,在革命年代就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严格要求自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革命形象。建国后,一直十分重视党的腐化问题,尽管他用政治运动来根除腐败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对,但从刘青山、张子善贪腐案的处理到“三反”“五反”及“四清”运动的开展可以看出对于问题的重视。因为任何一个党执政后都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现象。中国共产党自掌握国家政权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员干部因为环境改变了,就贪图享受;因为成就卓著,就产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因为资源增加,就产生贪污浪费。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腐蚀,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自身抵制来自各方面腐蚀的免疫能力。首先,以思想教育为先导,防止各种错误思想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及一切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对于腐败现象,关键在于预防。为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防腐拒变能力,思想教育成为党的重要任务。从“三讲”教育到“先进性”教育等都是党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增强党员干部免疫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惩治腐败。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问题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各类腐败分子层出不穷,但党始终坚持不懈地严厉打击惩治腐败分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但严厉打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严厉打击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②只有做到综合治理,才能有效地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注重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腐败现象的发生都与我国原有的制度体制不健全有关。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另外,近年来,党还出台了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如任前公示制度、公务员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党的防腐拒变的能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能力不断得到新的提升,也必将促进今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注释:

①(美)阿尔蒙德、维伯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35页。

新中国的变化范文6

关键词:艺术体操;新规则;中国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3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94-03

艺术体操规则既是裁判员评分尺度的依据,也是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的重要依据和衡量其综合技术水准的标尺。新周期(2005-2008年)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和实施,使竞技艺术体操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时对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变化和训练方法的改变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历届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和27届世锦赛前3名及我国艺术体操技术现状为依据,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并在探索当前竞技艺术体操技术发展与规则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周期规则的技术导向与对策,使我国艺术体操项目尽快进入世界一流队伍行列。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研究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1985-2005年7个版本,重点是2005年新周期规则。

1.2数理统计与比较研究法对历届评分规则的分值结构、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变化进行数理统计与比较分析。

1.3图像分析法对27届艺术体操世锦赛录像个人和集体项目前3名及中国队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历届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变化特点

2.1.1分值分配比例趋于合理性艺术体操一套动作的分值是由编排分和完成分组成。历届评分规则成套动作的分值变化明显有三次大调整,1985-1997年四个周期规则的成套动作分值都是10分制,2001年和2003年版本调整为30分制,紧接着2005年新规则再次修改至20分制。从成套编排和完成分值分配比例情况看,明显有五次变更,分别从1985年和1989年的7.0:3.0调整到1993年的6.8:3.2,1997年继续调整为5.0:5.0,2001年和2003年又递增到20:10,2005年再次变动至10:10的分值比例。很显然,历届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在成套动作分值分配方面的多次变化,充分体现出当今艺术体操技术的发展主流是融竞技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2.1.2技术价值的变化趋于竞技性从图2显示:历届规则成套动作的难度数量和难度级别在不断增加,难度数量从1985年的8个波形式的递增到2005年的18个。这充分表明当今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的成套技术价值是以单难度动作为主体,难度类型选择趋于多样化,并朝着更高、更难、更新、更激烈竞争的身体难度结构复杂化方向发展。

2.1.3艺术价值的变化趋于客观性从图4显示,2001-2005年三个周期规则成套动作艺术价值的分值分配比例变化很大,音乐、基本编排和特殊艺术性三者之间分值分配比例分别从2001年的2:5:3调整到2003年的2:2:6,2005年的1:2:7。很显然,随着竞技艺术体操技术的不断发展,规则的不断地调整,尤其是2005年新规则在减少基本编排和音乐分值的同时,增加了特殊艺术性加分值的力度,使成套编排的艺术价值难易程度更高,更趋于竞技性和艺术性,也充分体现当今艺术体操项目以倡导运动员的个性发展,突出以艺术性、竞技性和身体技术与器械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

2.2新周期评分规则的技术导向

2.2.1技术价值趋于难、新、美

2.2.1.1难度数量大幅度递增,难度类型成倍增长从图5身体难度动作组四类数量统计表明,跳跃类的单难度动作由1997年的34种陡增到2005年的149种,平衡类的单难度由原来的21种上升至110种,转体类的单难度由36种上升到143种,柔韧和波浪类的单难度由23种上升到95种动作。显然,艺术体操项目技术价值中各组身体难度动作数量和类型的不断递增和难度结构的复杂化,为运动员成套编排提供了丰富的身体动作元素,同时对其竞技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新规则在成套动作时间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难度数量迅速增加到18个,意味着成套难度动作容量明显增多,完成动作速度明显加快,这对运动员的竞技体能、技术、技能及综合身体素质和器械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2.2.1.2突出各项器械、身体动作的特点新规则技术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成套动作由于身体难度数量的明显增加,各项器械规定和非规定身体动作组的最高和最低数量比例关系的限定,以及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结合的紧密化、形式的复杂化和动作类型的多样化,使新周期规则的技术特点朝着更高难度、更快速度、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更加紧密结合和运用自如的方向发展(图6)。

2.2.2艺术价值趋于惊险性、熟练性、独创性编排是成套动作的核心,手持器械完成动作是艺术体操项目最显著的特征。新规则进一步加大了特殊艺术性加分值的力度,从6分提升到7分,并强调各项器械技术运用的重要性。自2005年新规则实施以来,在27届世锦赛中,运动员为了获得更多、更高分值的特殊艺术性加分,成套编排出现了难度堆积和过多使用身体难度动作结合器械运用的加分现象。针对这一现状,国际体联及时下发了新规则的补充文件,明确规定成套艺术价值殊艺术性加分结合各项器械规定的身体难度数量必需包含技术价值规定的18个身体难度动作数量,否则减0.5分。新规则艺术价值的这一补充规定与技术价值形成了和谐统一,再次避免成套特殊艺术性加分中难度堆积和重复使用的现象,也充分体现出该项目的艺术性和各项器械特殊艺术性加分的合理性。运动员只有正确、熟练地完成更多、更难的惊险性、新颖性和独创性动作才能获得一套动作高分值的特殊艺术性加分。

2.2.3完成价值趋于优美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从图6显示,新规则对器械掉地扣分的比重比以往规则增大,如器械掉地反弹回、无移动或移动1步捡起,扣0.3分;移动1步以上捡起,扣0.5分。显然,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的优美性取决于运动员熟练、准确、稳定地完成每一个身体动作和器械技术。2005年新规则从严评判一套动作的完成质量,对动作失误的扣分力度加大,这表明高质量、高标准、高规格、准确无误地完成一套器械动作是当今运动员取胜的重要因素,也是艺术体操美的体现。

3我国艺术体操技术水平现状

3.1与世界一流队伍之间的差距27届世界锦标赛是2005年新周期国际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实行以来各国优秀选手云集的一次重要赛事,也是2008奥运会前的第一站热身赛。本次大赛中国艺术体操队的技术实力与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5支世界一流队伍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危机迫在眉睫。

3.1.1集体项目的差距从表1显示:27届世界锦标赛我国集体项目全能排名第10,总分与排行前3名队相差5.0分以上,全能赛中的单项成绩3圈2球虽已进入第7名行列,但两套动作的各小项完成、艺术和难度得分偏低,平均分差落后于前3名队1.0分以上。显然,我国集体项目的两套动作在完成质量、艺术表现力及难度动作三方面与世界一流队伍差距很大,整体技术实力排名于世界第三集团的边缘。

3.1.2个人项目的差距从表2显示:27届世界锦标赛个人项目俄罗斯运动员奥尔加以总分66.350成绩的绝对优势夺得全能冠军,获得亚军的乌克兰选手安娜和季军的罗斯选手伊丽娜的全能成绩很接近;前3名运动员的各单项成绩排名始终保持在第1至4名之间。而我国参赛的3名优秀选手只有一人进入全能前24名的决赛资格,排名第19,各单项成绩位于第15至22名之间,与世界前3名运动员全能总分相差13分以上,各单项平均分差达3.5分以上;另两名选手的全能成绩是第46名和第66名,各单项成绩排名有的甚至跌至70名以下。显然,我国个人项目运动员之间的技术实力差距很大,甚至最好一名运动员的技术实力也无法与世界前8名选手较量,这是我国艺术体操队自1981年参加世锦赛以来个人项目成绩第一次整体滑波,处于低谷阶段。

3.2我国艺术体操技术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技术价值得分偏低从27届世锦赛录像成套技术价值得分统计表明:我国艺术体操队集体和个人项目成套动作填报的难度技术分值很高(8.0分以上),与世界优秀选手所填报的难度分值比较接近,但比赛结果得分很低。集体项目两套动作(5带和3圈2棒)难度的实际得分是4.1和4.75分,与世界前3名队的平均分差1.5分左右(表1)。个人项目4套动作难度实际得分的差距更大,我国3名选手的各项难度得分在5.05和1.85之间,与前3名选手的平均分差在3.0分以上[4]。这反应出中国艺术体操队各个项目填报的技术难度分值不切实际,选手们在比赛中成套动作所做的身体难度动作50%以上未达到技术要求,导致裁判员不以认可。

3.2.2艺术价值中的特殊艺术性加分不高从27届世锦赛录像成套艺术价值得分统计表明:我国艺术体操队在这音乐、舞蹈和特殊艺术性加分三方面中尤其是特殊艺术性加分这一环节比较薄弱,集体项目两套动作艺术价值的平均分是6.6,其殊艺术性加分占艺术分值的43%;个人项目3名选手的4套动作艺术平均分为6.125、5.588和5.25,其殊艺术性加分占艺术分值的40%、35%和32%。而世锦赛集体项目前3名队两套动作艺术价值的平均分是8.35、8.425和7.9分,其殊艺术性加分占艺术分值的60%、61%和56%;个人项目前3名选手4套动作艺术值的平均分是8.438、8.463和8.388分,其殊艺术性加分占艺术分值的62%、63%和60%。这反应出我国艺术体操集体和个人项目成套动作艺术价值中的特殊艺术性加分值与世界前3名差距明显,尤其是个人项目。

3.2.2完成动作质量规格不高完成分占艺术体操一套动作分值的50%。从27届世锦赛录像成套动作完成情况统计分析,我国艺术体操队成套动作的成功率不高,集体项目完成的动作质量略比个人项目好些,但整体成套质量无论是身体难度动作,还是器械技术的运用都不尽如意,与世界前3名相比较差距较大。我国集体项目两套动作完成的平均得分是6.175分;个人项目3名选手的4套动作完成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613 、3.675和2.938分;而世界前3名集体队两套动作的平均得分是7.35、7.178和7.1分;个人项目前3名选手4套动作的平均得分是7.65、8.575和8.65分。显然,我国艺术体操队在成套完成质量方面与世界一流队伍相距很大,集体项目两套动作的完成平均分差在1.0分以上,个人项目动作4套动作完成的平均分相差高达4.0分以上,究其原因值得令人深思。

4提高中国艺术体操队国际竞争实力的对策

4.1深刻领悟竞赛规则,调整方向,突出训练重点我国艺术体操教练员应领会规则的内涵,紧紧把握当前竞技艺术体操难、新、美、准、巧、绝、稳的发展主流,及时调整现有的训练目标和重点,制定科学、务实的训练计划,运用创新理念和科学化的训练手段与方法,调整训练思路,敢于创新,以提高难度动作质量、器械技术与身体动作紧密结合的运用能力及成套动作的艺术表现力为目标,逐步而扎实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综合水平,提升队员在整体上的国际竞争实力。

4.2狠抓动作完成质量,提高技术和艺术价值得分率我国运动员在训练中应全面重视身体素质、专项素质和器械运用能力及体能等方面的系统性训练,为准确、优美完成成套动作打下扎扎实实基础,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我国运动员在全面发展各类高分值难度动作的同时,应尽快提高完成难度动作的速率,以难、新、美、稳、高规格的难度动作和数量获取成套技术价值的高分,突破以往技术价值得分低的现象,力争与世界前3名选手抗衡。

4.3加强身体动作与器械技术的紧密结合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器械基本技术的系统性、连贯性、熟练性和准确性的训练,以及高质量的身体难度动作与器械技术紧密结合的难易程度的训练,不断创编出新颖、巧妙的器械技术,力争在国际大赛中获取成套动作特殊艺术性加分区域的更高分值。

4.4结合个性特征,以创新编排为突破口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个性特点和条件,编排出赋予美的欣赏价值和新颖巧妙,并能充分抓住裁判眼球的富有较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的成套技术动作,彻底改变以往成套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完成情况得分落后的状况。

参考文献: